《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7单元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5.687 MB
  • 2025-02-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7单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7单元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7单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7单元.docx,共(13)页,5.687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2dfa7f61c2502bee46cf166955de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陶渊明隐居故事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

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

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

不辍,就会积少成多。”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

所亏欠啊。”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1.讨论问题:(1)你对陶渊明的

隐居生活有什么看法?(2)这则故事表现出陶渊明什么样的治学态度?(3)陶渊明的治学态度对你有什么的影响?二、人物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

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2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三、创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

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四、第一首诗(一)原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

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视频—创设情景(入情入景)视频:(三)读出音韵美(节奏—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3.旋律:欢快,满足。(四)讲出意象美、意境美1.语译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五)鉴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写出了

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

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诗人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

心灵的纯洁。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六)反复朗读,体会整体美。五、快乐图像记忆法:4第二课时一、故事导入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

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这位县令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

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他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县令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

,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这个县令就是陶渊明。1.问题讨论:(1)这则故事体现了陶渊明什么样的品质?5(2)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3)作为青年学生应学习陶渊明的什么精神?二、人物生平陶渊明

(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

,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

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三、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四、第一首诗(一)原文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视频—创设情景(入情入景)视频:(三)读出音韵美(节奏

—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旋律:欢快,洒脱。(四)讲出意象美、意境美1.语译居住

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

不知怎样表达。(五)鉴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

写。“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

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7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六)反复朗读,体会整体美。五、快乐图像记忆法:第三课时一、图片导入81、问题讨论:(1)谈谈你对古人隐居的

了解。(2)为什么古人喜欢过隐居生活?(3)你怎样看待隐居生活?二、人物生平——吴均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

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

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吴均是历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

十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他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三、创作背景由于吴均的仕途之路坎坷崎岖,后又因私著《齐春秋》而触怒龙颜遭贬谪归乡,他一度心灰意冷,产生遁世的想法。在云游山水之际,他留下了一些美轮美奂的包括《山中杂诗

》在内的“山水诗”。四、第一首诗(一)原文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二)视频—创设情景(入情入景)9视频:(三)读出音韵美(节奏—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3.旋律:舒缓,闲适,幽静。(四)讲出意象美、意境美1.语译: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五)鉴赏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但见阵阵烟雾从山

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

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10(六)反复朗读,体会整体美。五、快乐图像记忆法:第四课时一、歌曲导入播放《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11问君此

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1.问题讨论:(1)谈谈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情感?(2)谈谈自己最难忘的一次送别和送别时的感受。二、人物生平——何逊何逊,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侨居丹徒。曾祖承天,宋御史中丞,曾考定《元嘉历》。逊八岁能诗,二十岁左右举秀才,

同时诗人范云览其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交。诗为沈约所赏。逊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意。天监中,为奉朝请,迁中卫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随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后还建康(今南京),一度得武帝赏识,旋为所弃,出为安西安成王萧秀参军、兼尚书水部郎,除仁威庐陵王萧续记室,复随府江

州,卒于任所。后人因称“何记室”或“何水部”。其诗文与同时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又以诗与阴铿颇相似,世号“阴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认为何诗虽有“清巧”之长,但多“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

孝绰。其实何诗所以多“苦辛”之词,乃是其坎壈遭际所致,诗作多不平之鸣,并非无病呻吟。今存诗一百一十余首,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在于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

,不喜用典故,写景抒情极为精妙,格调清新婉转。三、创作背景题为“相送”,但并非诗人送朋友,而是留赠为诗人送行的朋友。《何逊集》中另有五首题为《相送联句》,是何逊与友人韦黯、王江乘二人分别各联四句而成的。其中何逊

的三首也都是辞别送者的语气。以此类推,这一首或亦是与送者告别时的联句。但送者是何人,他的四句诗是怎样写的,均已无法考索了。若非联句,题目就不该叫“相送”。故清人张玉谷云:“此非送人诗,乃别送者诗也。制题亦欠明白。”(《古诗赏析》)倘若当联句来看待,则题目就不会“欠明白”了。不过,这并不妨碍读者把

它当作独立的绝句来欣赏。三、第一首诗原文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12(二)视频—创设情景(入情入景)视频:(三)读出音韵美(节奏—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

/雨欲/来,浪白/风/初起。3.旋律:沉重,严峻,依依不舍(四)讲出意象美、意境美语译异乡作客让人百感交集,一个人在漫长的征途中倍感孤独寂寞。江天忽然浓云密布,烟霭黯然笼罩江面,一场暴雨即将来临。(五)鉴赏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百念”,谓百感交集。诸如异地思乡之愁,羁旅行役之苦,仕途渺茫之

忧,人情冷暖之感,友朋难舍之念等,皆在其中。“孤游”,既突出自己征途中的孤独寂寞,又包含着对友朋的无限惜别之情。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借景寓情,含有象征意义。这云暗天低,烟波浩渺之景,恰与诗人此刻百感交集,愁绪茫茫之情相切;这狂风巨浪,不仅是诗人心潮

澎湃的感情,而且还象征着旅途中等待着13他的将是江上风雨一般的无穷无尽的艰难险阻、严峻考验。(六)反复朗读,体会整体美。五、快乐图像记忆法: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