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2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82.244 KB
  • 2024-10-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教材】2022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2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2022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教材】2022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docx,共(9)页,82.24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097888ae1a52e49fa155117334534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用作代词,同“尔”

,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何用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1)水何澹澹。(《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

飞并序》)其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单于壮其节,朝夕使人候问武。(《苏武传》)2.第三人称代词。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这个”“这些”“那里”。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商量语气,

相当于“可”“还是”。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用作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文言虚词(二)乃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衔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后一个“乃”)(《史记·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等。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且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而且”“并且”。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六国论》)3.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用作副词。1.将,将要。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暂且,姑且。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复音词:【且夫】句首助词,表

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文言虚词(三)若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2.相当于“至于”。有时组成“至若”“若夫”等。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所用作代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

希冀。(《陈情表》)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用作助词。表示被动关系,常和“为”组成固定结构。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复音词:【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为用作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

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2.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孔雀东南飞并序》)3.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注意:读wéi)(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三个“为”)(《鸿门宴》)(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文言虚词(四)焉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怎么”。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用作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2.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也用作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

气。(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表示陈述语气。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1)呜呼!灭

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用作助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乎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与妻书》)5.用在句中,表停顿。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2)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比)吾。(《师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对)己。(《劝学》)(4)异乎(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用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以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1)加之以师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2)何可废也?以羊易之。(《齐桓晋文之事》)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3.引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并序》)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

时间、处所,可译为“于”“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5.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1)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2)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表示

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1)且硕茂,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2)忽

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或结果,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1)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复音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

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1)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文言虚词(五)因用作介词。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2.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3.趁着,趁此。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通过,经由。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用作连词。于是,就。(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苏武传》)(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于用作介词。1.在,从,到。

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在)斗牛之间。(《赤壁赋》)2.在……方面,从……中。青,取之于蓝。(《劝学》)3.向,对,对于。(1)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被。(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5.与,跟,同。(1)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2)室西连于中闺。(《项脊轩志》)6.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劝学》)与用作介词。和,跟,同。(注意:读yǔ)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用作连词。和,跟,同。(注意:读yǔ)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用作语气词。同“欤”。(注意:读yú)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文言虚词(六)则用作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3.表示转折关系,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用作副词。加强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者用作助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等的后面,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1)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在

“近”“曩”“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今者项庄拔剑武,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4.放在因果句中,引出原因。(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作语气词。1.放在主语后面,与“也”合用构成判断句式,不必译

出。(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3.相当于“……的样子”。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魏公子列

传》)之用作助词。1.相当于“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2)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并序》)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2)高余冠

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5.用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用作代词。1.指示代词,这。之二虫又何知!(《庄子》)2.第三人称代词。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获

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