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2(讲义+测试)》第二单元 第4课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1.001 MB
  • 2024-12-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语文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2(讲义+测试)》第二单元  第4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语文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2(讲义+测试)》第二单元  第4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语文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2(讲义+测试)》第二单元  第4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语文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2(讲义+测试)》第二单元 第4课.docx,共(24)页,1.001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06a14a94def7e4f0e554edb4a70a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单元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歌的情

感基调。具体作用如下:(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的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人神清智明,思想永远鲜活。(2)题目表露心情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

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没有遇见隐者遗憾的心情。(3)题目展示思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内容。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

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我们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4.析意象“意”,

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5.明典故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中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

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6.抓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通常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第4课《诗经》两首它,是诗歌文学之鼻祖;它,被儒家圣贤奉为经典;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精华……它,就

是《诗经》。打开《诗经》,我们好似穿越了千年的光阴,来到了那个时候的卫国,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美丽女子,她似乎正在向我们诉说着哀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在依依不舍,而“我”在

缓缓吟唱。这样的画面穿越时空的隧道,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情思——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先河。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共收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四十篇。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形式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诗经》中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风,《

伐檀》《硕鼠》为其代表作。(1)《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李报桃,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形

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2)关于《采薇》的写作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周代北方的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

,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攻打狁的记载。《采薇》写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一、文学常识1.现实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是指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以形象的现

实性和具体性感染人,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作者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

。2.《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贵族文人所作,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一般看作“正声”。颂,即祭祀和颂

圣的乐歌,内容多歌颂祖先功业。“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突出。“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二、文化常识1.尔卜.尔筮.卜:

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认为根据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筮:本是用草木类预测。后来指称扩大了,广义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起卦手段。2.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

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3.总角..之宴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4.牝牡(pìnmǔ)牝,本义指雌性的禽兽;牡,本义指雄性的禽兽。牝牡,指阴阳,泛指与阴阳有关的雌雄、男女等。《荀子·非相》:“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那个人忠厚老实,拿着布匹来换丝。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

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不是我故意拖延日期,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呀。请你不要生气,秋以为期。就把秋天当作我们的婚期吧。氓(ménɡ):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蚩蚩(chīchī)

:忠厚的样子。贸:交换,交易。匪:通“非”,不是。即:就,即“走近、靠近”。谋:商量、计议。这里指商量婚事。子:你,古代男子的通称。与上文“氓”、下文“士”均指“那个人”。至于:一直到。愆(qiān)期:耽误时间,拖延期限。愆,拖延。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以为:把…

…当作。段解写女子对定情的回忆。“氓”贸然来求婚并不是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两人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登上那垮塌的土墙,遥望那复关。没有看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我的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见了复关,我就有说有笑。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你用龟板又用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以我贿迁。我带上财物嫁给你。[乘(chénɡ):登上。彼:指示代词,那。垝垣(guǐyuán):倒塌的墙。垝,毁坏、倒塌

。垣,矮墙,也泛指墙。复关:卫国的地名。第一个指地点,第二个、第三个均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泣:低声地哭。涕:眼泪。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载:动词词头,无义。尔:代词,你。卜:用龟甲占卜。古代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shì):用蓍(shī)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咎(

jiù):灾祸。贿:财物,指嫁妆。段解写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这部分写女子感情专一、炽热,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天真和痴情。层解第一、二章是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采用了直接铺陈的叙事手法。桑之未落,其叶

沃若。于嗟鸠兮,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呀,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不要贪吃桑葚!唉,女子呀,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男子沉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脱身了!之: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沃若:润泽的样子。比喻情意正浓。于嗟(xūjiē):感叹词。于,通“吁”。鸠:鸟名,斑鸠。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无:不要。桑葚(shèn):桑树结的果实。士: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耽(dān):沉溺。犹:还。说(tuō):通“脱”,脱身。段解总述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训。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的深陷情网。呼吁告诫广大姐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桑树落叶的

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自从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又没有什么过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不一致了。男子的爱

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陨(yǔn):落,掉。徂(cú):往,到。三岁:指多年,不是确指。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汤汤(shānɡshānɡ):水势很大的样子。渐(jiān):溅湿,浸湿。帷裳(chánɡ):车两旁的布幔。爽:过错。贰其行:行为不专一,有二心。贰,

跟“壹”相对,不专一,有二心。行,行为。罔:无。极:标准。二三: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德:品德,德行。段解正面描写“氓”变心,以及女主人公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诗中仍以桑树作比,女子以

桑树的日渐凋零来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中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凶恶起来了。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我的兄弟不了

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躬自悼矣。只能自己伤心。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意思是在家里勤劳干活。夙(sù)兴:早起。夙,早。兴,起。夜寐:晚睡。朝:一朝,即一天。言:助词,没有实义。既:副

词,已经。遂:顺心、满足。暴:凶恶。知:动词,了解。咥(xì):讥笑的样子。言:助词,没有实义。躬:自身。悼:伤心。段解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开头四句简要概括她多年来的劳苦生活,可是丈夫非但不体谅,反而开始粗暴地虐待她。女子只有徒自伤心。层解第三、四、

五章由叙事转为抒情,女主人公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婚后多年的生活是贫困的,但女子并未因贫穷而有所动摇或改变,对于男子的“贰其行”,她不禁大声斥责。婚后辛苦万状,女主人公对男子的无情无义进行了哭诉

。及尔偕老,老使我(原想)同你一起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没有想到你竟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及:同。尔:你。偕:共同,一起。隰(xí):低湿的地方。泮(pàn):通“畔”,边岸。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

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信誓:盟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反,指违背誓言。是:这,指代誓言。已:止、了结,这里指终止爱情。焉、哉:语气词,相当于“了吧”。层解第六章主要写两个

人的关系破裂,女子对丈夫“氓”彻底失去了信心。末尾两句反映出女子清醒、刚强的性格特征。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冒出地面了。说回家呀道回家,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眼看一年又完啦。没有室也没有家,都是狁侵扰的缘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没有空闲安居休息,也全是狁侵犯

的缘故。薇(wēi):野菜名。俗称野豌豆。作:指薇菜冒出地面。止:句尾语气词。曰: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莫:同“暮”,这里指一年将尽。靡(mǐ):无。狁(xiǎnyǔn):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春秋之前称北戎,之后称北

狄,活动于今陕、甘一带。一说狁为秦汉时匈奴的先民。不遑:无暇。遑,暇,空闲。启居:安居休息。启,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双膝着地,臀部贴在小腿上叫“启”;居,坐,上身伸直,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居”。段解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为了讨伐狁,战士抛

家舍业,不得休息。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我驻守未定,靡使归聘。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柔: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烈

烈:形容忧心如焚。载:又,且。戍: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未定:不安定。使:指使,委托。一说,使者。聘:问。段解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戍卒思归,无人代为探听家中消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采薇采薇一把把

,薇菜已渐老变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转眼十月又到啦。征役没休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孔疚,我行不来。非常痛苦,我从军远行难以回家。刚: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阳:指阴历十月。王事:指征役。靡盬(gǔ):没有休止。盬,休止。启处:与错误!段解

秋天,薇菜的叶茎渐老而粗硬。征战不休,戍卒忧愁,无法宽解。层解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

棣花。那驶过的大车是谁的战车?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雄马高大又雄壮。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多次打胜仗。[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维何:是什么。维,句中语气词。

常:通“棠”,即棠棣树。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戎车。周代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车战。君子:这里指将帅。车:兵车,即下文的戎车。牡:雄马。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三捷:多次打胜仗。三,

这里是虚指,多次。捷,胜利。段解概述将帅率领戍卒南征北战,因此他们无法安居。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

整,鱼皮箭袋雕弓挂。怎么不日戒,狁孔棘。能不每天戒备啊?狁之难很紧急啊。[骙骙(kuí):形容马强壮的样子。依:指将帅靠立在车上。小人:指士兵。腓(féi):遮蔽。古代打仗主要是车战,主将在兵车上指挥,步兵在兵车后面,靠车身掩护自己。翼翼:形容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象弭

(mǐ):两端用象牙装饰的弓。鱼服:用鲨鱼皮做的箭袋。孔棘:十分吃紧。孔,副词,甚,很。棘,通“急”,紧急。段解描写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层解正面写战争的残酷,照应前三章,表现了本诗的主题:一方面,戍卒思乡心切;另一方面,外敌入侵,必须保家

卫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树枝随风飘拂。如今回来的路途中,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大雪纷纷满天飞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满心伤感满腔

悲,我的哀痛谁体会![往:指当初从军。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气词,无实义。雨(yù)]雪:下雪。雨,这里用作动词。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迟迟:缓慢。层解写戍卒归途中饱受饥寒和悲伤痛苦的心情。这一部分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

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此时,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回归故乡的。一、通假字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通“非”,不是)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通“吁”,表感叹、悲叹等)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脱”,脱身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畔”,边岸)5.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同“暮”,这里指一年将尽)6.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通“”,花盛开的样子)7.岂不日戒,狁孔棘.(通“急”,紧急)二、古今异义1.氓.之蚩蚩古义:今义:流氓,音mánɡ。2.至于..顿丘古义:今义:动词,表

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3.秋以为..期古义:今义:认为。4.泣涕.涟涟古义:今义:鼻涕。5.以我贿.迁古义:今义:贿赂。6.三岁..食贫古义:今义:三岁的年龄。7.君子..所依古义:今义:人格高尚的人。8.小人..所腓古义:今义:①人格卑鄙的人;②地位低的人的自称。答案

1.民,文中指男主人公,音ménɡ。2.一直到,直送到。3.把……作为。4.眼泪。5.财物。6.泛指多年。7.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将帅。8.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文中指士兵。三、一词多义1.言

载笑载言.(动词,说)体无咎言.(名词,言论,诗中指预兆)言.既遂矣(助词,没有实义)七言.古诗(名词,字)2.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动词,登上)车六七百乘.,骑千余(量词,shènɡ,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公与之

乘.,战于长勺(动词,乘坐)3.德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名词,品德,德行)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名词,恩德,恩惠)以功受赏,臣不德.君(动词,感激)4.靡靡.室劳矣(动词,无、没有)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动词,浪费)望

其旗靡.(动词,倒下)5.作薇亦作.止(动词,指薇菜冒出地面)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动词,开始)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动词,制作,制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动词,劳动,劳作)6.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气词,无实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动词,思考)蜀人追思.亮(动词,思念,想念)四、词类活用1.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不专一)2.二三..其德(数词活用为动词,反复无常)3.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很早,很晚)4.岂不日.戒,狁孔棘(名词作状语,每

天)5.雨.雪霏霏(名词活用为动词,下)五、文言句式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句,即“以秋为期”)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主谓倒装句,即“其德二三”)3.靡室靡家,狁之故(判断句)溯水而上——夜读《诗经》陈蔚文风,雅,颂。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

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耜”“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苦。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

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

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

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

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古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

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而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处传来瑟瑟古琴声。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

爱情?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一下刺酸了我们的鼻

子。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

颖而出。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净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鉴赏点评]《诗经》是一本至纯至美的书,对《诗经》的解读正是对这种至纯至美

的发现与挖掘。本文通过想象与联想,串联了《诗经》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情景,使那些超越千年的事件与人物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文章语言华美,手法多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一、思维建构请把方框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答案□01婚变□02亦已焉哉□03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之因二、内容把握(1)《氓》是一首描写弃妇的怨愤诗。全诗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01、结婚到□02的过程,塑造了一个□03、□04、温柔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

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2)《采薇》是一首反映戍卒生活的诗。它通过一个服役士兵在归家途中追忆艰苦的□01,流露出他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情,字里行间表达了对□02的厌倦和对□03的思念。答案(1)□01恋爱□02被遗弃□03勤劳□04坚强

(2)□01戍卒生活□02战争□03故乡氓1.《氓》中三次写淇水有何作用?我的答案:答案“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意象,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彰显了情节的发展。诗中三次提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发展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的淇水;“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女主人公归途中的实境;“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决绝。淇水见证了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诗中三次写淇水也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女主人公送“氓”涉水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

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所有的誓言已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苦中走向决绝

。③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提到淇水,分别代表女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三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以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诗歌显得更加紧凑。2.《氓》这首诗里,女

主人公对那个男子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我的答案:答案“氓”,意为“民,百姓”,这里用来指那个男子。女主人公初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显得尊重、客

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欲望。“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女子对男子的热切思念。“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士”也是对

古代男子的美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符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3.女主人公婚后遭遇了哪些痛苦?请用简明的语言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我的答案:答案①丈夫“二三其德”的背叛。②“靡室劳矣”“夙兴夜寐”的家务劳苦。

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无人倾诉的孤独无助。4.第三章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我的答案:答案(1)第三章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抒情和议论,采用了比兴的手法。(2)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已经开始。引入下文的

婚变。采薇1.《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三个前三章的起始句仅仅改变了几个字,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我的答案:答案(1)这种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句。(2

)以这种形式写薇菜从发芽到变老,暗含了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在内容和主题上,具有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在诗歌的表现力上,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

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2.诗歌的第六章可以概括为“飞雪归乡”。透过这一章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戍卒”形象?我的答案:答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艰难地走向大雪弥漫的远方,留下的是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

幽怨的叹息。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诗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我的答案:答案①这四句诗里含有两幅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二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幅画面中,只是没有明说出来。这样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②士卒的心里百感交集。他离家的时候,还是“杨柳依依”的春天,如今归家已是“雨雪霏霏”的冬季了。“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给人

一种今昔对比之感,正符合抒情主人公此时复杂的心情。[辩论题目]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在于氓还是女子本人?甲方观点: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在于氓。甲方辩词:乙方观点: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在于女子本人。乙方辩词:答案(甲方)主要

责任在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明女子并没有什么错,而氓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这说明主要责任在于氓的变心。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都不负责

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乙方)责任在于女子。她婚前对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地与他成婚。婚后的她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于劳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变成了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一个单调乏味、没有个性、

没有情趣的木头人又怎么能让人继续喜欢呢?『读写能力』赋比兴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诗经·氓》写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渲染,而是

直接陈述,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相关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或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

可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气氛、情绪。比,即以彼物比此物,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便于人们联想想象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

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诗经·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兴”中有“比”。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诗的韵味和感染力。『针对练笔』运用比兴手法写关于面对挫折面对磨难的作文开头。答:答案(示例)高山再高,仍有鸟飞过;流水再长,终究汇于海

;道路再曲折,终会有尽头。人生天地间,我心宽阔,些许挫折,缥缈如云烟,不足为道。『直击高考』(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答案(1)重章叠句(2)以

“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庭兴旺;联想

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章法结构理解的能力。诗歌三个段落,采用了相同的句式和反复的手法。每个段落只有少数字词不同,意义也相近,反复咏唱,情感强烈,是《诗经》常用的“重章叠句”的章法,又叫“复沓之法”。(2

)题干中说到的“比兴手法”,是被称为“诗经六义”中的“二义”。“比”即以彼物比此物,大致相当于“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在《诗经》中,两者常融于一体,合称为“比兴”手法。明确手法后,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对美

丽新娘的祝福与赞美。《桃夭》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素材迁移』毅然,在绝望之后氓,一个对感情不

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而《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

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运用方向]“责任”“承诺”“爱情”“悲剧”“直面与正视”等。[运用示例]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如是说。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

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如此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随风而逝。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会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敢

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清醒自信的国家。正视悲剧,促人成熟。与之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西厢记》都太缺少这种彻底、这种决裂、这种沉痛、这种坦荡。它们最终都安排了

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它们,不敢逼视人生的悲剧,就像日本不敢坦然面对历史一样。在文化性格上,在民族心态上,它们都还未成年。在人生废墟上的反思,得出的往往是最高峻的智慧。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8675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