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119.500 KB
  • 2024-09-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贵州省贵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贵州省贵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贵州省贵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贵州省贵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答案.doc,共(9)页,11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cf8e040a411de3d6565cbe2a655c0a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贵阳市普通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本试卷共8页,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组成,其中第卷第25-27题为必考题,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黑色水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题目要求

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1一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1.在西

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广大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不同地区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随葬品,其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相似。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礼乐制2.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当时出现的私有观念,儒、墨、法家诸

子既肯定“私利”的合理性,又充分颂扬“公有”。这表明儒、墨、法家诸子A.充分肯定夏商周三代B.认可天下为公的社会C.都主张重建社会秩序D.全面否定了私有观念3.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

,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A.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C.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D.不拘一格选拔官吏4.关于唐诗,时人指

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材料反映当时A.语言革新与儒学复兴相互促进B.吸收佛道文化的精髓C.强化文道合一的政治教化功能D.南北文化整合的趋势5.

学者王洪军根据相关史料,统计了唐朝政府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分布情况(见下表),据此可知时间工程总量(项)工程分部南方北方唐前期1133182唐中后期776116A.北方水利技术明显领先于南方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C.政府政策影响经济格局的变化D.南方政治环境更安定

6.宋代士大夫群体普遍意识到:“士之所官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已,”由是出现一批以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为代表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的新型士人,自觉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主导国家政治方向。这说明宋代A科举制造就了新的社会阶层B

.士人群体锐意推进改革的努力C.士人群体的崛起制约了皇权D.强化了修齐而治平的士道精神7.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A.

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B.医学观念不断发展C.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D.医学理论体系完善8.明初,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后,面对奏章冗长的严重现象,诏令臣下必须精简奏章字数,并规定统一格式。此举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君主专制C.完善中枢

体系D.强化思想控制9.顾炎武反对盐铁专卖,指出由商人自由贩卖才是“得中正之法”;唐甄认为财富的生产和增值是一个自然而然进行的过程。出现这些思想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集权的强化B.社会经济的发展C.小农经济的

主导D.抑商政策的松弛10.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善画人物画,他描绘了许多渔翁、樵子、纤夫、漂母,乃至盲叟、盲妇的生活形象。黄慎的画作A.重视文人画写实风格B.真实反映历史现象C.注重画面严整与和谐D.具有世俗化的特征11.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谈判事宜,咸丰帝认为“来往会商,汝(奕沂)不值与该

酋见面。”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咸丰帝同意奕诉与英法公使直接谈判。条约签订后,咸丰帝慨叹:“此次夷务......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这体现了咸丰帝A.严格遵从传统礼仪规范B.重视外交活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C.深受传

统华夷观的影响D.思想观念在战争的冲击下得到解放12.《申报》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下图为1898年~1901年各年度《申报》新、旧学书籍广告的变化图。据图可知A.近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B.

“向西方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C近代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D.新式印刷出版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3.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介绍了卡内基、托尔斯泰、富兰克林等人,希望塑造一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

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人”。据此推论,早期新文化运动意在A.唤醒国民的人权意识和科学精神B.关注旧道德与新思想的融合C.重视民族和国家意识觉醒的影响D.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拯救中国14.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曾说:“国民党的军队本

来是有大体相同于今日的八路军的精神的。那是在1924年到1927年的时代”“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毛泽东旨在A.说明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B.强调军人爱国思想和革命

精神的重要C.重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肯定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的斗争精神15.甘肃玉门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油矿,由西南联大等校的毕业生边学边干开发成功的:1942年生产汽油180多万加仑,供应西北军用交通和重庆工业与民用等需要。这说明A.国民党政府实现了能源自给B.玉门油田解决了军用

和民用能源需求C.抗战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D,抗战需求促进西部地区重工业的发展16.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专家杜润生曾指出:土地改革实质上是政治斗争,是为建立农民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农村称霸一方的封建势力代表和国民党的武装匪徒扫除。如果不摧毁反动势力,就

分配土地,光搞经济,不搞政治,群众就会感觉没有政治依靠。我们第一步先建立农会,第二步再分配土地。材料强调土地改革A.完成了民主改革的基本任务B.为新建乡村基层政权奠定了民意基础C.解构了旧有的乡村统治秩

序D.是为恢复农业生产而制定的经济政策17.有学者认为:“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是由王室掌握,事实上西方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海洋不过是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奧秘,他们在海

洋探险中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由此可见,早期海外殖民扩张的特点是A.通过航海突破对自然的认识B.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C.王权扩张与商业利益的结合D.海权意识服从专制皇权18.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革命与复辟、帝制与共和在法国反复登场,政局动

物,外会矛盾不断激化。这反映了A.思想引领与专制制度的对抗B.民族自立与外部干涉的冲突C.浪漫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脱节D.国家统与社会松散的影响19.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53年法国政府实施巴黎城市规划,建成下水系统。材料说明A城市环境严重恶化B.治理环境污染缺

乏法律依据C城市建设杂乱无章D.祛律赋权政府进行城市治理20罗斯福执政期间,国会通过颁布法律建立许多新的独立行政机构,并把部分立法权委托给这些机构,如“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据统计,1937年国会通过的所有公共立法议案2/3的创意是直

接来自这些行政机构。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A.国会与总统间权力的争夺B.确保精英治国理念的落实C.政治实践背离了宪法精神D.国会不能独立行使立法权21.1971年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黄金美元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

。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意味着A.美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C.美国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金本位制利于经济发展22.1953年赫鲁晓夫指出:n“1940年粮食

收购量为22.25亿普特,面1953年仅为19.5亿普待,同时,由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和实际工资的提高,谷物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多。”这表明赫鲁晓夫A.下放中央企业的管理权B.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C.将把

农业作为改革重点D.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23、戴高乐执政期间将大多数的能源工业、主要的银行和保险公司转由政府控制,从1947年起,法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0个经济发展计划,不仅实现了高增长率,还完成了产业结构的改造,众多小企业被合并为大的工业集团这表明法国A.以

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废除私有制实行国有化C.大力推行“混合经济”模式D.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4.全球化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现象。图1和图2反映了美国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态度变化,这说明A.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均衡B.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观点C.维

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D.美国霸权主义是阻碍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第II卷综合题(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7题为必考题,考生必答。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任选一题作答。二、必考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2分,

第27题10分,共37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从明朝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经过明朝纳银代役的“一条鞭法”到清初“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改革,增丁不加赋,全国人口从明初的6000万增至1838年的4亿多人,同时期耕地面积只增

加了50%。为了保障粮食稳产、高产,人们把豆、莱等植物渣滓做成饼肥,通过施肥以补充大量消耗的地力。为解决耕地短缺问题,人们向岭南地区、云南、贵州等地大规模迁徒,使这些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

广,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表现。(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

传统农业生产受到冲击的主要因素。(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社会大变革需要有稳定的秩序,力求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睦的周边环境;坚持独立自主、排除任何外来来干预,以便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

改造。材料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变化一览表(部分)时间外交方针、政策主要内容1949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等重领士主权一年不使犯、互不手沙丙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中国在坚守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非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70年代一条线、大片为对付苏联,建立一个最为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是反

霸的主力;第二世界(发达国家)是争取和联合的力量;在反对美苏争霸时,为了集中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美国成为一支可以利用乃至联合的力量。1982年对外开放、不结盟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对于一切国际问题,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

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

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20世纪末,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有些高风险、高成本的尖端科技实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全球性课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以推进地区性科技合作。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在资金投入

人才储备、技术基础、科技创新体制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

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概括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

趋势出现的原因。(4分)三、选考题(第28、29、30题,每题15分。请考生在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管,如果多做,则按该大题的第-小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28.[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688--1928年英国议会执政,改革概况简表时间议会权力分配概况政治进程1688年一工业革命前夕议会主权,大土地所有者控制议会,批握国家政权美国的民主政治尚未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下议院通过改革法策,国里和上议院被迫通过

法案,让中等阶级参与执掌政权。开始践行民主政治1866年-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都提出并在下议院通过扩大选举权的改革议案,经英国国王批准,成为法律;英国工人阶级的多数获得选举权。民主政治迈出一大步1884年-

1885年两党竞相主动改革。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第三次议会改革人口比例重新划分选区;取消竞选议员的财产资格限制、实行议员薪俸制1918年议会改革年满30岁的妇女得到选举权英国民主制度终于

确立1928年议会改革全体成年妇女都获得选举权——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一一西欧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832年前后英国议会政治的变化。并指出英国逐步推进议会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2年以后

议会改革对英国的影响。(7分)29.[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二战后期,如何处理德国是盟国面临的“胜利的难题”:1945年雅尔塔会议,美、苏、英、法发表《关于共同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将德国及柏林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別进行占饺,全面接管德国权力,在波茨

坦会议上,英、美、苏三国对处置战败德国达成重要协定:放弃分割德国,使德国人民“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础上永久重建他们的生活”。1946年,西方盟国认为要对付苏联和促进欧洲的经济复兴,必须将西部德国彻底“西方化”,将其

经济、军事、政治重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西方安全同盟下进行。到1947平底,西方(英、美、法)与苏联就解决德国问题进行的五轮艰苦谈判以失败告终。东占区和西占区的合并已不可能,苏联与西方在各自占领区开始独立行使各自的占领

政策。1949年5月,西方主导下的联邦德国宣告成立;10月苏联影响下的民主德国政府宣告成立,战后德国分裂的局面至此形成。战后初期,盟国强制德国社会全面改造,迫使德国的知识精英和普通公民开始对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罪恶进行反思和批料,认为排外的、忽视或毁灭他人生存权利的

发展不是德国真正的发展道路。只有加快工亚化,融入欧洲一体化,尊重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力等才能推动德国正常发展,这为后来德国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摘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论战后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1941-1949

)》(1)根据材树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前后盟国对德政策的变化,并指出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盟国对德政策的影响。(7分)30.[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卢作孚

(1893年---1952年),重庆合川人。他一生从事多项事业,主要创办了北碚图书馆、成都通俗教育馆等文教机构,以民生公司为代表的70多家企业,嘉陵江三峡现代乡村建设等现代集团生活实验。抗战爆发初期,他“梦寐毋忘国家难”,策划民生公司负责战时运输,将拥挤在宜昌的3万多人员包括大量

的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社会贤达以及10多万吨兵工器材运送到西部后方,史称“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撒退”。卢作孚的强国富民理想是树立民众的现代化“公共信仰”。他创办的公共文教机构把文化教育与改良社会联系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北碚定为:“基本教育实验区”。卢作孚以“为了事业,(

个人应)忍受自己的困苦。如果整个(民生)公司的人都有这种精神,可以建设强固的事业;如果整个民族都有这种精神,更可以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的“民生精神”,从事产业、交通、文化、国防领域的现代化运动。后人评价:“在旧中

国,明确提出‘现代化’口号,并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规定的大,卢作手还是第一个。”——摘编自卢晓蓉《卢作孚与图书馆的一生情缘》、《卢作孚与“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撒退》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点卢作孚为建设中国现代化所作的贡

献。(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卢作孚倡导的“民生精神”内涵和意义。(7分)贵阳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建议一、单项选择题(1--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

01112答案BCADCDBABDCC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ABDBCADABCDA第II卷综合题(共52分)二、必考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共37分。)25.(15分)(1)表现:耕地大量拓

展;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深化;劳动投入增加;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形成系统的农学总结和指导。(任答3点,7分)(2)主要因素:人口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流动;农业生产大规模扩张;农业生产经营的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赋税制度改革;农业生产

区域拓展;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任答4点,8分)26.(12分)示例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2分)论述:1949年以来,新中国在外交上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

”等外交政策。在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冲突愈演愈烈,美国敌视新中国,阻扰西方国家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央人民政府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按平等原则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国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社

会孤立新中国的企图,抵制帝国宝义侵略,为恢复经济建设争取了和平环境。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发挥重大影响;朝鲜停战,远东和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为了争取时间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积极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广泛关系,努力拓展处交空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明确了国际争端可以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争取解决的外交指导原则,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60年代既反苏又反美。中苏意识形态

分歧和苏联政府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不结盟运动兴起;我国推行“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团结亚非拉人民进行反殖反箱的斗争,与亚非拉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70年代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第三世界国家力量明显增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后,有88个国家与中国建交;美苏争霸、矛盾尖锐,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对外扩张、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空前提高,从根本上改变60年代后期

严峻的外交局势,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80年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强调不结盟和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多边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进行调整;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8分)

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党和政府根据国家利益需要,准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应对复杂、多元的世界局势变化,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2分)备注:若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特色”“新中国

外交政策调整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等角度立论、论证亦可。27.(10分)(1)趋势:科技成果在全球扩散;全球科技-体化的趋势:区域丙技术的合作: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引领科技发展方向。任答3点,6分)(2)原因: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世界多极

化趋势的加强;国家间综合国力的差距:发达国家科技实力雄厚、科技创新体制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努力追赶。(任答2点,4分)三、选考题(第28、29、30题,每题15分。)28.(15分)(1)变化:1832年以前,由大土地所有者(贵族、寡头北把持议会主权:1832年以后

,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议会权力,实行政党政治(4分)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等阶级和工人力量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和经济实力下降);两党政治的推动。(任答2点,4分)(2)影响:英国的各种政治力量在斗争中学会妥协,和平渐进的发展道路得到社会认同;政党作

用突出,为两党向现代政党政治转变奠定基础;推动英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任答2点,4分)英国的议会改革并不彻底,确立民主政治的道路曲折又漫长。(1点3分)29.(15分)(1)变化:从主张分区占领并逐步实现德国统一变为分裂德国。(3

分)原因:二战结束前夕,盟国吸取一-战后严惩德国、导致德国复仇的历史教训;盟国对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势力、保证世界和平,让德国在民主、和平基础上得到发展初步达成共识。二战结束后,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各异,以美、苏为首的盟国在国家利益、意识

形态等方面的矛盾日渐尖锐;冷战开始,美、苏及其盟国对各自管控的德国区域施与不同的政策,将其作为相互对抗的前哨与工具。任答3点,5分)(2)影响:盟国对德政策,造成德国分裂;东、西德长期处在北约、华约的对抗威胁下,社会发展极不稳定、不平衡,影响了德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严重伤

害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等。(任答2点,4分)德国人对历史、对国家分裂的反思,选择了和平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腾飞;加入欧洲一体化,与欧洲国家和睦相处,赢得了市场和原料;塑造德国人的现代价值观取向,为德国重新统类定基础。(任答1点,3分)30.(15分)(1)贡献:创办民生公司等企业

,倡导实业救国;发展以图书馆为主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国民信仰和现代化意识;尝试现代乡村建设;保护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为抗战胜利和大后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抢运大批战略物资,保存了中国工业实力。(任答4点,8分)(2)内涵:卢作孚倡导的“民生精神”以实业救国

、服务社会为宗旨,树立国民的现代化“公共信仰”,强调公而忘私、艰苦创业的精神。(2分)意义:在各个领域的事业中推广“民生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不惜牺牲家业保护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工业命脉,体现了公而忘私、为而不有的家国情怀;将树立国民的

现代化“公共信仰”付诸实践,普及公共文化教育、改良社会的影响深远;以追求建设国家现代化为己任,成为一代爱国实业家的典范。(任答3点,5分)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总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