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PDF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244.234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历史试题.pdf,共(11)页,244.23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cc705c3705b2207be45509a3b9dbf0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厦门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楚国、吴国的国君先后称王,吴国曾派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子贡也曾出使楚国,而孔子编订的《春秋》却将两国国君称为“楚子”“吴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鲁国与吴楚两国关系恶化B

.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传递滞后C.孔子以个人好恶评价人物D.儒家对史实的叙述暗含褒贬【答案】D【解析】【详解】孔子编订的《春秋》中将春秋时期称王的吴、楚两国国君称为“子”而不是“王”,体现了尊崇周礼的孔子对诸侯争霸的态度,反映出儒家在史实的叙述中暗含褒贬,D项正确;鲁国和吴楚两国间有使者往来,鲁国

与两国关系恶化的说法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交通不便导致信息滞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孔子评价人物用的是“周礼”而不是个人好恶,C项错误。2.秦律规定,若子嗣不孝,可判处其死刑;西汉初《二年律令》规定,

“年七十以上告子不孝”,须反复核实情况并审理,若情况属实则当处死。这反映岀A.汉初吸取了秦亡于苛政的教训B.以礼入法妨碍司法公正C.秦汉时期重视社会的人伦秩序D.汉承秦制涵盖各个领域【答案】C【解析】【详解】秦汉法律中严惩子嗣不孝的相关规定,反映出秦汉时期重视社会人

伦秩序,C项正确;西汉对秦律的继承和发展,不能说明其吸取了“秦亡于暴政”的教训,A项错误;以礼入法妨碍司法公正,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只用律法的继承与发展一项,不能说明汉承秦制涵盖“各个领域”,D项错误。3.唐朝前期实行

税盐制,官不采者,听民私采煮,官收其税。安史之乱后,开始推行榷盐制,先是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专营办法,后刘晏主持盐政改革,全面推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唐代盐制的变化A.说明政府退出对商业的直接经营B.一定

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C.有效削弱了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D.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B-2-【解析】【详解】唐朝盐制由税盐制民产官税,到榷盐制官运、官销,再到“就场专卖制”商运、商销,加强了对盐业的控制,减少了

政府的开支,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B项正确;唐代盐制改革不能说明政府退出了对“商业”的直接经营,A项错误;唐朝盐制改革,并不能有效削弱“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C项错误;唐代全面推行民产、

官收政策,不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D项错误。4.明神宗年幼即位,内阁首辅高拱为使“政归内阁而不旁落”,欲弹劾司礼秉笔太监冯保。冯保接到高拱的奏疏后并不转送内阁,而是留中不发。高拱再上第二疏,冯保只得发下内阁拟票,高拱草拟皇上批语“俱依议行”后,指使门生弹劾冯保。这体现了当时

A.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B.党争导致政局动荡C.内阁成为议行合一机构D.专制皇权受到侵夺【答案】A【解析】【详解】明代在内阁首辅与司礼秉笔太监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冯保不敢一再压下首辅高拱的奏疏,只能发下内阁拟票等,体现了当时中枢政务运作的

制度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当时的政局动荡,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内阁掌握执行权,内阁为议行合一机构的结论不成立,C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的制衡,不能说明皇权受到侵夺,D项错误。5.垦殖公司是清末出现的新型农业企业,其土地主要来自包买官荒,部分则是租买民田。在垦殖过程中,公司召雇人工,修堤筑

闸,引水灌溉。到民国元年,全国垦殖公司共计171家,就连不发达地区云南也有5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清末民初A.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扭转B.新兴的社会力量发展迅速C.土地兼并现象进一步加剧D.农业普遍实现集约化经

营【答案】B【解析】【详解】清末民初,从事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垦殖公司从无到有,发展到百余家,说明当时新兴的社会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B项正确;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扭转是在洋务运动时期,A项错误;垦殖公司的兴起不能说明土地兼并现象进一步加剧,C项错误;全国垦殖公司

达到171家,不能说明清末民初农业已“普遍”实现集约化经营,D项错误。6.如表为太行山北部根据地1937年至1943年土地买卖中各阶层的占比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时期-3-阶层买入土地卖出土地中农、贫农、雇农、工人和小工商业者93.18%34.81%地主、富农6.57%65.19%A.革命

形势发展迫使地主富农逃亡B.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发展C.战争环境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答案】B【解析】【详解】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里,地主、富农卖出土地现象较多,贫下中农则较多买入土地,说明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发展,B项正确;根据地内土地买卖现象

不能说明地主富农被迫逃亡,A项错误;土地买卖现象不能说明战争严重破坏了生产,C项错误;抗战时期根据地内不同阶层买卖土地与土地改革无关,D项错误。7.1952年,刘少奇致信斯大林阐述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如表为信中关于各阶段工业生产总值(不包括手工业)的占比情况。由此可见,该设想A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国营企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优势的情况下,195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体现了毛

泽东思想的新发展,C项正确;1952年时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A项错误;国营经济在工业中占主导的情况下,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是为了更好的发-4-展生产力,不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超越,也不是在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BD两项错误。

8.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正式颁行,从编制上规定了军官职务等级相应的编制军衔和基准军衔,师级以上干部可以一职三衔,如正师职编制军衔为少将至上校,基准军衔为大校。一职三衔的实行A.推动了军队年轻干部的培养B.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C.反映了周

边政治局势的紧张D.顺应了信息化作战的新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一职三衔”的规定,为破格提拔军队中的年轻干部,使其迅速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军队年轻干部的培养,A项正确;“

一职三衔”的实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无关,B项错误;当时周边政治局势并不紧张,C项错误;1988年一职三衔的实行不是为了适应20世纪90年代出现“信息化”战争,D项不符合题意。9.古雅典政治家尼西阿斯性格温和,稳健而有责任感,颇受贵族派拥戴,在民众面前谦卑顺从、仗义疏财,有人因此评价“他由于被

认为敬畏人民而得以控制人民”。这表明当时的雅典A.道德水准决定政治家的地位B.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无遗C.贵族与平民的分歧得以弥合D.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政治家在雅典民众面前谦卑顺从、仗义疏财和“敬畏人民而得以控制人民”的评价

,说明古代雅典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D项正确;“道德水准”不是“政治家地位”的决定因素,A项错误;材料与直接民主弊端表现无关,B项错误;一个政治家与民众的互动不能说明贵族与平民的分歧得以“弥合”,C项错误。10.1769年,英国人韦奇伍德开办了陶工场,在工场

内将制陶工序细化,每个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据每道工序计算出每个车间需要的人数,由此一改英国制陶业的落后面貌。据此可推知A.劳动组织形式变化有助于机械化B.近代标准化生产模式已经诞生C.工业革命中的行业重组尚未启动D.传统制陶工艺已退出历史舞台【答案

】A-5-【解析】【详解】18世纪工场手工业通过细化工序,将每个工人完成的工序具体化,促进了机器的发明,说明劳动组织形式变化有助于机械化,A项正确;近代标准化生产模式是在18世纪末才诞生的,B项错误;韦奇伍德的陶工场中工序细化,工人根据安排完成各自的生产工序,说明行业重组已经

启动,C项错误;18世纪中期韦奇伍德一家陶工场中的革新,不能说明传统传统制陶工艺已退出历史舞台,D项错误。11.从1928年起,美国证券商大幅开辟贵宾室,配备大量供女性阅读的杂志,并派专人讲解投资规则、股市变化和提供投资咨询,大力倡言“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富人

”。这主要反映了美国A.妇女解放运动成效显著B.金融业跃升为国家的支柱产业C.股票投机狂热已现端倪D.平等理念逐渐渗透到经济领域【答案】C【解析】【详解】1928年美国证券商针对女性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进行的大量投资与宣传

活动,体现了美国的股票投机狂热已现端倪,C项正确;证券业开设的贵宾室中配备大量供女性阅读的杂志是为了吸引女性投资者,不能说明妇女解放运动的成效显著,A项错误;金融市场的投资热潮不能说明金融业跃升为美国的支柱产业,B项错误;平等理念逐渐渗透到经济领域不是材料要反映的最主

要问题,D项错误。12.1955年,苏联《外国文学》发表了美国作家厄斯金考德威尔的小说《男人群》,其内容包括美国企业的无赖行径、黑人的贫困与自暴自弃。苏联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恶历史B.借助文化交流宣扬和平共处C.服务国内改革的

实际需要D.在美苏对抗中占据舆论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1955年美苏争霸时期,苏联发表揭露美国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小说,意在借此在美苏对抗中占据舆论优势,D项正确;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恶历史不是此举的主要目

的,A项错误;小说中揭露的美国社会问题,与美苏“和平共处”和苏联的“国内改革”无关,BC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朝廷开展灾-6-时的救济,并创置各类慈善机构,如救济“鳏寡孤

独贫乏不能自存者”的居养院、收容救疗病患的安济坊、代葬贫穷已故者的漏泽园、收养弃婴的慈幼局等。蔡京当政时,受救济者待遇优厚,蔡京罢政后,却又出现“撤屋鬻器,遗弃孤老”的情况。——摘编自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

材料二近代以来,上海“以繁富名天下,四方游食者争趋之”。19世纪80年代初,以上海协赈公所为中心,江浙绅商组成了清末第一个慈善家群体。1897年,《申报》刊文云:“闻泰西各国之为善者,曰养曰教,各善堂非仿行泰西良法不可。”江浙一些善堂在戊戌前后开始

参与创立阅报社、新式学堂,设立养贫院教人以技艺,一些善堂还附设戒烟会、不缠足会。上海久负盛名的同仁辅元堂,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清道、路灯、筑造桥路……无不赖以提倡,实为地方自治之起点”。——摘编自周秋光、曾桂林

《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材料三1981年,全国首家慈善公益组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30多年来,以基金会、慈善会和中国红十字会为主体的慈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捐助网络初步形成,慈善捐赠的规模也

随之不断扩大。在2008年的慈善捐赠中,国内个人捐款首次超过企业,成为中国慈善领域一大亮点,而当年全国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将近1亿人。——摘编自苗光新《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发展:成绩、挑战与对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办慈善的特点。(2)根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慈善事业发展的表现,简析其时代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意义。【答案】(1)特点:政府(皇帝)重视,长期推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内容广泛,以救灾和赈济社会弱势群体为主(养济为主);形成一定的组织设

施;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具有局限性)。(2)表现: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借鉴西方经验;重视教育启蒙与移风易俗(养教结合);与地方自治相结合。背景:内忧外患(城市人口膨胀等各种社会问题);西方文明的传播(思想观念的进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各种政治变革运动的开展。(3)意义: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企业和民众的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7-【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一本于仁厚”,“朝

廷开展灾时的救济”,“创置各类慈善机构”,“救济‘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慈幼局”,“蔡京当政时,受救济者待遇优厚,蔡京罢政后,却又出现‘撤屋鬻器,遗弃孤老’的情况”等信息,从指导思想、组织者、实施的对象、内容、机构和局限性等方面,概括宋代官办慈

善的特点。(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江浙绅商组成了清末第一个慈善家群体”,“各善堂非仿行泰西良法不可”,“创立阅报社、新式学堂,设立养贫院教人以技艺,一些善堂还附设戒烟会、不缠足会”,“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清道、路灯、筑造桥

路……无不赖以提倡,实为地方自治之起点’”等信息,对比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参与人员、学习对象、主要内容、发展方向等方面,概括清末慈善事业发展的表现。背景: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80年代初”,“1897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末慈善事业发展的背景为,在内忧外患的时代,受西学东渐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各种政治变革运动开展起来。(3)意义: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强

社会责任,培养良好风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分析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统计,在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重要报刊《申报》、《大公报》里,1927年以前“现代化(近代

化)”一词只是零星出现;1927—1932年间,该词在两家报刊分别出现108次、100次;1933〜1934年间攀升至322次、170次。这一时期,南京国民府高调鼓吹“现代建国论”,国人围绕“国家现代化”及其包含的“军事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国民现代化”等论题的讨论逐

渐热烈。三四十年代,“现代化”一词不断流播,倡导以暴力革命破坏旧制度的共产党人亦积极参与其中,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提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周恩来指出中国东部“代表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最有力的

地区”。伴随着“现代化”概念的讨论,“国粹论”“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中国化运动”等各种文化思潮此起彼伏。——据黄兴涛、陈鹏《民国时期“现代化”概念的流播、认知与运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民国史知识,围绕“近代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自拟论题并简要阐述。(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8-【答案】评分标准:一等:观点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二等:观点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

楚。三等: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四等:能够写出某一观点或未能表明观点,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解析】【详解】论证:根据题目要求,通过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1927年以前‘现代化(近代化)’一词只是零星出现”,“1933〜1934年间攀升”,“南京国民府高调鼓吹‘现代建国论’,国人围绕‘国家现代化’……等论题的讨论逐渐热烈”,“三四十年代……共产党人亦积极参与

其中”,“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中国东部)代表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最有力的地区”,“各种文化思潮此起彼伏”等信息,围绕“近代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整合材料,就进程、范围或内容等方面,拟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的民国史知识,运用史料信息,对

民国时期“现代化”概念的流播、认知与运用等进行阐述。解题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楚。15.材料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将国家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有国与野之别。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

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

属于平民,他们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问题,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边民族成员及流亡人口等,

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了保留,在贵族统治下虽受到较强的人身束缚,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从春秋时期开始,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和野人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据赵世超

《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等-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野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国野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国人和野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同(因类而治);行政管理与军事控制相结合;带有集体统治和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与井田制相结

合。(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和野人各安其分、各司其责,维系了西周的长久统治;促进了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有国与野之别”,“(城)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为

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

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和野的主要区别、管理方法、等级划分、与分封、宗法和井田制的关系等方面,概括西周国野制度的主要特点。(2)作用:根据材料中“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

点,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平民)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管理、经济发展、文化扩展和社

会进步等方面,分析西周国野制度的积极作用。16.材料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名学者、政治家,1928年出生于波兰,后移居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发表了一系列国际政治方面的著作,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气氛弥漫,时

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认为“不能把缓和作为美苏接触的最终目的,而只能把它作为实现美国利益的手段……一定不能忘记了竞争”,并坦言“我相信实力应该是达到合乎道义之目标的手段”。1989年他表示“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的在历史上衰亡”。苏联解体后,他继续

鼓吹美国“要做全球领导者”,并把中、俄视为“潜在威胁”。布热津斯基曾提出“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1978年访华时,他代表美国接受中国的“建交三原则”一一与台湾断交、废约、撤-10-军,为两国正式建交扫除了障碍。进入新世纪,他多次公开表示“美中两国之间稳

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两国均有裨益。”“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不能不考虑全球影响的阶段。美国必须认识并习惯自身在军事、金融等领域统领世界的时代结束了。”——据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等(1)根据材料,概括布热津斯基的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布热津斯基进行评价

。【答案】(1)思想:倡导地缘政治,坚持冷战思维(保证美国的全球战略优势);崇尚实力至上;主张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强调中美合作。(2)评价:布热津斯基对国际政治格局有较清醒的认知,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战略理论家;奉行现实主义,推动中美建交,长期致力于维护中美关系,是一位务实

的政治家、外交家;其思想的出发点始终是构建和维护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代言人。【解析】【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中“不能把缓和作为美苏接触的最终目的,而只能把它作为实现美国利益的手段……一定不能忘记了竞争”,“我相信实力应该是达到合

乎道义之目标的手段”“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的在历史上衰亡”,“多次公开表示‘美中两国之间稳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两国均有裨益’”等信息,从对苏、对华、对共产主义的态度和重视实力等方面,概括布热津斯基的主要思想。(2)评价:根据材料“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不

能不考虑全球影响的阶段。美国必须认识并习惯自身在军事、金融等领域统领世界的时代结束了”,“著名学者、政治家”,代表美国接受中国的‘建交三原则’一一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为两国正式建交扫除了障碍”,“进入新世纪,他多次公开表示‘美中两国之间稳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两国均有裨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

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活动领域、主要贡献、本质、立场和历史地位等方面,对布热津斯基进行评价。-11-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