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0课 苏武传.docx,共(17)页,683.4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c8405bfecca78a843efdeb8f1cb2da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0课苏武传凛凛丰碑凄雨凄风凄夜寒,泪盈泪落泪阑干。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你的正气,巍峨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你的节操。谁能耐得住十九年的寂寞?忍辱负重,恪守正气;谁能恪守一生的赤心?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谁能忍得住十九年凄苦?渴饮雪,饥吞毡。是你,苏武。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抖一抖衣袖,两袖清风;荡一荡
浩然正气,荡气回肠!你已为一座丰碑,铸得一生的悲歌与传奇。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更是一种气节!宁
折不弯!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文学常识一代信史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
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
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
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班固》宋朝·林同前烈知纯淑,孤踪愧眇蒙。果能笔叙传,不枉赋幽通。深情叹荣辱巨笔绘兴衰!愿将班固笔,书颂勒燕然。《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
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
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写作背景出使匈奴谱悲歌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
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希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相关知识断代史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或史
书体例。它是相对于“通史”而言的。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作叙述之史书。东汉班固作《汉书》,首创其例。此后大部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都属断代史性质之史书。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编年体和纪
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全力以赴撰写《汉书》时,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汉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被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班家上下十分紧张。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无法表白,便骑上快马赶赴洛阳,打算上书汉明
帝,替班固申冤。汉明帝对这一案件很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明帝读了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异,称赞他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并召进京都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
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终有《汉书》流传千古。我国史书体例(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3)纪传体:以为
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作业时间:20分钟一、自学预习(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武,字子卿。少以.①.父任.
.,.兄弟并...②为郎.③。稍.④迁.⑤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⑥。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⑦。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
...⑧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⑨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⑩.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⑪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⑫常惠等募士斥候..⑬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⑭遗单于;单于
益.⑮骄,非汉所望.⑯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⑰相与..⑱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
素与副张胜相知..⑲,私候.⑳胜曰:“闻汉天子甚怨.○21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22与常。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以②并③郎④稍⑤迁⑥辈⑦相当⑧丈人行⑨嘉⑩节⑪厚赂⑫假吏⑬斥候⑭置币⑮益⑯望⑰阴⑱
相与⑲相知⑳候○21怨○22货物2.翻译下列句子。(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译文:句式特点:(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译文:句式特点:3.思考:苏武为何入胡?答:(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后月余,
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发②亡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①,其一人夜亡.②,告.③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单于使卫律治.⑤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⑥,以状.⑦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⑧.我.,.见犯..⑨乃死,
重.⑩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⑪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⑫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⑬。武谓惠等:“屈.节辱命...⑭,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
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⑮。惠等哭,舆.⑯归营。单于壮.⑰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⑱张胜。武益愈..⑲,单于使使晓.⑳武,会论..○21虞常,欲因.○22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23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24。”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25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26,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2
7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28..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29
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③告④生得⑤治⑥发⑦状⑧及⑨见犯⑩重⑪引⑫降⑬受辞⑭屈节辱命⑮复息⑯舆⑰壮⑱收系⑲益愈⑳晓○21会论○22因○23当○24相坐○25拟○26膏草野○27因○28畔○29斗2.翻译下列句子。(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句式特点:(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译文:句式特点:3.思考:试分析卫律的性格特点。答:(三)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①
.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②。天雨.③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④乃得归。别.⑤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⑥.不至..,.掘野
鼠去....⑦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⑧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⑨。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⑩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⑪,触柱折辕,劾.⑫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
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⑬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加以老母系.⑭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⑮陵?且陛下春秋高...⑯,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⑰,位列将,爵.⑱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
身自效.⑲,虽蒙斧钺汤镬..⑳,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幽②饮食③雨④乳⑤别⑥廪食⑦去⑧檠⑨穷厄⑩见⑪除⑫劾⑬祠⑭系⑮过⑯春秋高⑰成就⑱爵⑲效⑳汤镬2.翻译下列句
子。(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译文:(2)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译文:(3)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译文:3.思考:试分析李陵的形象特点。答:恨,愿勿复再言!”(四)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陵与武饮数日,复曰:“
子卿壹.①听陵言!”武曰:“自分.②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③去。……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
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④.自陈道...⑤。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⑥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⑦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⑧
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⑨.,.凡.⑩随武还者九人。武以.⑪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壹②分③决④具⑤陈道⑥上林⑦让⑧谢⑨物故⑩凡⑪以2.翻译下列句子。(1)王必
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译文:(2)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译文:(3)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译文:3.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
,用意是什么?答:二、巩固自测1.识记字音(1)马厩.(2)慷慨.(3)弹劾.(4)啮.雪(5)更.嫁(6)煴.火(7)檠.弓(8)羝.羊(9)辇.车(10)仓廪.2.通假字(1)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3)与旃.毛并咽之(4)空自苦亡.人之地(5)法令亡.常(6)武父
子亡.功德(7)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3.一词多义(1)当①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②副有罪,当.相坐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④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⑤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使,当.死(2)置①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②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
所③乃幽武置.大窖中④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⑤故立天子,置.三公(3)治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②纣桀以乱亡,汤武以昌治.③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④萧何治.未央宫⑤为文治.学(4)息①武气绝,半日复息.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③息.事宁人④门衰祚薄,晚有儿息.⑤马寒鸣
而不息.(5)系①加以老母系.保宫②足有系.帛书③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沈溺相系.4.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今义:副词,表程度。(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今义:业绩。(3)兄弟亲近..古义:。今义:动词,靠近。(4)我丈人..行也。古义:。
今义:岳父。(5)欲因此..时降武。古义:。今义:相当于所以。(6)独有女弟..二人古义:。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7)且陛下春秋..高古义:。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8)武等实在..古义:。今义:诚实、老实。5.虚词意义和用法(1)为
①兄弟并为.郎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③凿地为.坎,置温火,覆武其上④汝为.人臣子⑤何以汝为.见⑥为.武置酒设乐(2)以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②如惠语以.让单于③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④匈奴以.为神⑤赐钱二百万以.葬⑥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⑦人以.类聚,物以群分6.词类活用(1)
反欲斗.两主(2)杖.汉节牧羊(3)欲因此时降.武(4)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5)空以身膏.草野(6)惠等哭,舆.归营(7)单于壮.其节(8)单于愈益欲降.之(9)天雨.雪(10)何久自苦.如此!(11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12)王必欲降.武(13)羝乳.乃得归7.文言文翻译(1)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译文:(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译文:(3)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译文:8.
文学常识班固(32年-92年),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历时二十余年完成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班固诗、文、赋俱佳,其是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一、合作探究1.文中几次写匈奴劝降苏武,劝降
方式有何不同?答:2.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答: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答:4.本文在写作上很善于以典
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具体谈谈。答:5.苏武的形象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我的观点:二、归纳总结结构图示主旨探微本文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情赞颂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饥寒不倒、私情无动
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拓展方向(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观面对卫律和李陵等人的劝降,苏武宁死不屈,决不变节投降,这体现了士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是不可折辱的正气
与尊严。即使被驱赶到大漠中放羊,他过着饮雪吞毡的生活,始终不改节操,对汉朝忠贞不渝。这是士人坚守的人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节操是封建士人的人格操守,现代人也应继承这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塑造高尚而健全的人格。(2)爱国与愚忠爱国是忠贞的一种,但爱国不等于愚忠,愚忠者不辨是非,一味为主人效命,从本质上说是
一种奴性。苏武对汉朝的爱不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
节19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相关链接(1)理性划清爱国与愚忠的界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对祖国、人
民充满责任感的人。(2)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3)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5)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7)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2.在名句中选择《汉书》十大名句对译①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汉书·王吉纪》)译文:百里之内风俗不同,千里之内教化
各异。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译文: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③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汉书·枚乘传》)译文:泰山之水下流,积年累月,能够击穿石头,井上木栏因常年汲水,会被绳索磨断。④欲投鼠而忌器。(《汉书
·贾谊传》)译文:要投掷东西打老鼠却又顾忌损坏器物。⑤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末形。(《汉书·伍被传》)译文:聪明的人智虑通达,事情还没有显出征兆,就能预见。⑥事不当时固争,防患于未然。(《汉书·外戚传》)译文:遇到事情不能在当时据理力争,
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加以防备。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汉书·扬雄传》)译文:不追逐富贵,不担忧贫贱,不故意修炼品性来到世上求取声名。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疏广传》)译文:知足的人不
蒙受羞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遭遇危险。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潭边羡慕别人捕到了鱼,不如自己回去编织鱼网。⑩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司马迁传》)译文: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素材这样运用(1)
莎翁说:“上帝说,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伤害你;因为我要成就你,所以我要惩罚你。”我相信,老天之所以伤你甚深、罚你太重,就是因为太爱你,要借你创作不朽的经典,成就一个关于坚守的不朽传奇。我常常想,人不是不可以忍受苦难,当那苦难能变成一笔财富的时候,人有的是耐性,完全有可
能战胜苦难;人不是不可以坚守寂寞,当那寂寞能铸造一份辉煌的时候,人有的是坚定,人完全有可能超越寂寞。可怕的是,当苦难只可能只是苦难,寂寞只可能只是寂寞,持久的忍耐与坚守只可能只是深夜里昙花一现的酸涩时,古往今来,普天之下,能有多少人会本真地忍受这份苦难、坚守这份寂寞?所以,我把坚
守的桂冠加冕给你——瀚海青天日里夜里做高贵坚守的汉臣苏武。(《瀚海青天夜夜心》)(2)深秋,广袤的北海。朔风怒吼,衰草连天,人迹罕至,冷落荒凉。一位须发斑白的牧者,伴着一群瘦骨嶙峋的羝羊,朝夕生活在这里。他挥舞羊鞭,耳畔仿佛萦绕家乡的歌声;他紧握使节,眼前隐约浮
现家乡的父老。十九年了,那根羊鞭已更换过数次,节旄也脱落净尽,然而那颗赤诚的心却永不褪色。曾经他自尽未成,曾经他幽囚于地窖中啃噬冰雪、吞咽旄毛而不死,曾经他睥睨佳肴美酒、高官厚禄。他以铮铮的铁骨诠释了“不辱使命”的深刻含义,令流云为之徘徊,令壮士闻之泪下。于是,当他抬起刻满皱纹的脸庞,怅望南
归的大雁,眼里噙满无限的遥望,孤寂的沧桑就定格成了一道悲壮永恒的风景线。啊,你,苏武,一首气势磅礴的史诗,永远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千秋不朽!(《苏武牧羊》)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妙笔塑忠臣——《苏武传》赏读在史
传文学里面,人们往往班、马并提,史汉合称。其实,只是《汉书》中的某些部分能够和《史记》相媲美而已,《苏武传》就是《汉书》中的出色之作。汉武帝即位之后,对于在北部边陲一再骚扰、侵袭的匈奴族,修改了汉初的一味纳贡、和亲的忍让政策,多次进行武力征讨,给骄横的匈奴
施以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有所收敛,进而采取两国通好的和平政策。就这样,两国关系得到好转。天汉元年,且鞮侯初立,释放了以前被拘执在匈奴的汉使。汉朝也将匈奴的使者送回匈奴,并且还“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以作为回报。苏武正是执行护送使者并答谢单于
的使命到了匈奴。可是由于匈奴内部产生变故,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暗中给虞常财物,使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匈奴单于则不惜毁弃刚刚得来的两国通好的局面,不分青红皂白,企图杀尽汉朝使者,过后又以各种方式逼降苏武,完全置
两国友好于不顾。苏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维护了尊严,表现出高度的气节。班固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这篇传记,艺术方法有三:首先,这篇传记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
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作者始终围绕着苏武的爱国精神和他的民族气节落笔。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杀、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
这几个场景中,伴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验,使其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文中第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就是苏武的两次自杀。苏武得知虞常事发,而张胜又卷入到事情之中,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所以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
的尊严。虽然被张胜、常惠劝止,但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最终在卫律等人的抢救下才挽救了生命。这充分体现了苏武在民族尊严上的气节,也表现出了他以死殉国的决心。苏李诀别也是作者用重笔描绘的一个场面。在这个场面上,虽然没有正面
描绘苏武,但从李陵的言语中透露出苏武的高风亮节。从李陵的悲慨中,我们知道,背叛祖国的人,他们将永远失去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一辈子只能生活在追悔之中,与苏武得到的精神上的充实和功名上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显示了苏武精
神追求的高尚和不凡之处。其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为衬托苏武这个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他的周围有着一批屈节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等。他们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衬托出了苏武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张胜与苏武时,采用了同样
的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而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这层层的对比下,使苏武的形象更加高
大。其三,就是本文对人物语言的逼真叙写。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语气也发生变化。当他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劝降,苏武的回答,语气激昂,骂得可以说是酣畅淋漓!“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
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正是这段铿锵有力的警告,使匈奴不敢轻举妄动。而苏武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简短的言辞中体现出其坚定的决心,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
,鲜明地体现出了苏武和卫、李二人的关系。而同是劝降,卫律的语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他层层进逼,从声名存没、家庭安危、人生苦乐到皇帝恩宠,一一给予否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恰好与卫律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武传》成功地
塑造了苏武这位忠君爱国之士的高大形象,一千多年来,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的榜样。《苏武传》的苏李诀别、鸿雁传书等情节,早已成为典故,其影响的广大,在《汉书》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第10课苏武传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以:凭借。②并:都。③郎:
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④稍:渐渐,逐渐。⑤迁:升职。⑥辈:批。⑦相当:相抵。⑧丈人行: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行,辈。⑨嘉:赞许。⑩节:旄(máo)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⑪厚赂:赠送丰厚的礼物。⑫
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⑬斥候:侦察兵。⑭置币:备办财物。⑮益:渐渐。⑯望:期望。⑰阴:暗地里。⑱相与:一起。⑲相知:相熟识,有交情。⑳候:拜访。○21怨:怨恨,仇恨。○22货物:财物。2.答案:(1)译文:年轻时,凭借父
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句式特点:被动句,“任”,意念被动。(2)译文: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句式特点:定语后置句,“留在汉者”应作“匈奴使”的定语,后置了。3.答案:①武帝为了答谢匈奴遣返汉使的好意,亦遣返扣留
在汉朝的匈奴使节,让苏武护送。②让苏武为使节,也有两朝互通交好之意。(二)1.答案:①发:发动,动手。②亡:逃跑。③告:告发。④生得:指被活捉。⑤治:审理。⑥发:暴露、泄露。⑦状:情状、情况。⑧及:牵连。
⑨见犯:指受到侮辱。⑩重:更加。⑪引:牵扯。⑫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⑬受辞:听取供词。⑭屈节辱命: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⑮复息:又能呼吸。⑯舆:车,这里用作动词,用车载送。⑰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⑱收系:逮捕监禁。⑲益愈:渐渐
痊愈。⑳晓:通知。○21会论:会,会同。论,判罪。○22因:趁着,借。○23当:判处。○24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25拟:比画。○26膏草野:滋润荒野,也就是做肥料的
意思。膏,滋润。○27因:通过,经由。○28畔:同“叛”。○29斗:使……相斗。2.答案:(1)译文: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句式特点:被动句。“见”表被动
。(2)译文: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蛮夷”后置。3.答案: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
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
径。卫律恼着成怒,悻悻离去。(三)1.答案:①幽:囚禁。②饮食:用作动词,给……吃的、喝的。③雨:动词,下。④乳:用作动词,生育,指生小羊。⑤别:分开、离析。⑥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⑦去(jǔ):通“弆”,收藏。⑧檠(qíng):矫正弓弩
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⑨穷厄:困顿。⑩见:同“现”,显示。⑪除:宫殿的台阶,一说指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⑫劾(hé):判决。⑬祠:祀。⑭系:囚系,关押。⑮过:超过。⑯春秋高:年纪老。⑰成就:栽培,提拔。⑱爵:封爵。⑲效:贡献、献出。⑳汤镬: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
。2.答案:(1)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2)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3)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3.答案: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投降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
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
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
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宁死不屈,只可惜,由于他自己意志不坚投降了匈奴已经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
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四)1.答案:①壹:一定。②分(fèn):料想,断定。③决:同“诀”,辞别、告别。④具:完全、详尽。⑤陈道:陈述说明。⑥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
在长安西,方圆三百里。⑦让:责备。⑧谢:道歉。⑨物故:死亡。⑩凡:总共,全部。⑪以:在。2.答案:(1)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2)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
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3)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3.答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
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二、1.答案:(1)jiù(2)kǎi(3)hé(4)niè(5)gēng(6)yūn(7)qíng(8)dī(9)niǎn(10
)lǐn2.答案:(1)“女”通“汝”,你(2)“畔”通“叛”,背叛(3)“旃”通“毡”,毛织品(4)“亡”通“无”,没有(5)“亡”通“无”,没有(6)“亡”通“无”,没有(7)“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3.答案:(1)①抵押②应该③对着④并且⑤应该⑥判处(2)①
动词,置办、备办、购置②动词,安置、投放③动词,放,放置④动词,丢下、放弃⑤动词,建立、设置(3)①动词,审理、办理②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③动词,医治④动词,营造、修建⑤动词,研究(4)①名词,气息②动词,叹息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④名词,子女⑤动词,停止、休止(5)①拘禁②
拴绑③接连4.答案:(1)相抵偿(2)提拔(3)亲近的侍臣(4)老人,长辈(5)趁这时(6)妹妹(7)年纪(8)确实存在5.答案:(1)①做②替③成为④是⑤表示疑问,译为“呢”⑥给,替(2)①表时间,在②来③凭借④把⑤用来⑥因为⑦依靠6.答案:(1)使动用法,使……争斗(2)名词做动词,拄着
(3)使动用法,使……投降(4)名词做状语,向上(5)使动用法,使……肥沃(6)名词做动词,用舆抬(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8)使动用法,使……投降(9)名词做动词,下(10)使动用法,使……受苦(11)名词做动词,祭祀(12)使动用法,使
……投降(13)名词做动词,生子7.答案:(1)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作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2)苏武拄着汉朝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
着,以至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落。(3)后来汉朝的使节又来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一起去,能够在晚上见到了汉使节,把这些年的情况全部说了出来。8.答案:断代《两都赋》《咏史诗》思维发展与提升1.答案:一共三次。第一次是卫律对他威逼利
诱遭到了他的辱骂。卫律可谓软硬兼施、方法用尽想迫使苏武投降。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鸡儆猴的“剑斩虞常”,结果吓倒了张胜,但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复举剑拟之”,用死亡威胁苏武投降,谁知“武不为动”。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说自己“幸蒙大
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第二次是单于想利用恶劣的环境让他投降,他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不屈不挠。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
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来维持生命,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手握象征国家民族的汉节,在九死一
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体现出崇高的爱国气节。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第三次是李陵以情动人现身说法劝其投降,“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这一次匈奴派出了苏武曾经的故友李陵来劝降。
这部分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只是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
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2.答案:(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
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3.答案: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
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
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
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4.答案: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
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
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
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
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5.答案:生活当中,我们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
乐、浮华……如何去面对它们,这关乎心灵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20年身处孤独跋涉26万公里送信进山的王顺友,有身带伤痛为战友守墓30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23年为农村群众送去1.1万场次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走崎岖山
路29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是什么让他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甘于奉献,这是浮华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守。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
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和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自己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
篇文章的真谛所在。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移植到你的心灵之中,你也会变得崇高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