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3 页
  • 大小 1.996 MB
  • 2024-09-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还剩2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2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3)页,1.99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b5ce9cb70a5ae3aa64d7637fa661fe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上)高三年级入学适应性训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共15道题,每题均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5分)1.研究人员对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A、B、C、D)进行分析

、观察等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试判断A、B、C、D4种细胞中最可能取自下列哪组生物()核膜叶绿素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核糖体纤维素酶处理的结果A×∨×××∨无变化B×××××∨无变化C∨××∨×∨外层结构被破坏D∨∨∨∨∨∨

外层结构被破坏A.蓝细菌、绿藻、水稻、乳酸菌B.蓝细菌、乳酸菌、绿藻、水稻C.蓝细菌、乳酸菌、水稻、绿藻D.绿藻、水稻、乳酸菌、蓝细菌【答案】C【解析】【分析】细菌、支原体、蓝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与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详解】ABCD、A、B均无核膜、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说明是原核细胞,但A有叶绿素,说明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A细胞最可能取自蓝细菌,B细胞最

可能取自乳酸菌。C、D均有核膜,说明是真核细胞;且C、D经过纤维素酶处理,其外层结构均被破坏,说明均为植物细胞,但C无叶绿体、中心体等,D有叶绿体、中心体等,据此可推知:C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最可能取自水稻的根部,D细胞为低等植物细胞,最可能取自绿藻。综上所述,C正确,A、B、D

均错误。故选C。2.下图是镶嵌在植物细胞膜中的酶复合物合成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的模型。随着酶复合物在细胞膜上移动,纤维素糖链在膜外不断延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酶复合物在细胞内合成需要核糖体参与B.酶复合物的移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纤维素糖链在细胞膜上

合成D.图示过程也能发生在动物细胞中【答案】D【解析】【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多糖等几类。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均属于多糖,其中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能物质。【详解】

A、酶复合物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细胞内合成需要核糖体参与,A正确;B、酶复合物能在细胞膜上移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葡萄糖添加到纤维素糖链附着在细胞膜上的一端,随着酶复合物在细胞膜上移动,纤维素糖链在膜外不断延伸,因此纤维素糖链在细胞膜上合成,C正确;D、纤维素只存在

于植物细胞中,动物细胞中不含纤维素,因此图示过程不能发生在动物细胞中,D错误。故选D。3.如果将植物培养在只含一种盐分的溶液中,植物不久将会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这种现象即为单盐毒害。下表是利用0.12mol/LNaCl、0.12mol/LCaCl2、0.12mol/L

KCl溶液进行实验时,小麦根的生长情况:组别1组2组3组4组溶液NaClCaCl2NaCl+CaCl2NaCl+CaCl2+KCl根的总长度(mm)5970254324注:3、4组为溶液的等体积混和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A.单盐毒害现象可能与外界盐溶液浓度太高导致植物细胞渗透失水有关B.将海藻放在和海水NaCl浓度相同的NaCl溶液中,不会发生单盐毒害C.若植物细胞在2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在1组溶液中也会发生质壁分离D.1、2组实验说明,单盐毒害程度可能与单盐的类型有关【答案

】D【解析】【分析】1、渗透作用:(1)定义: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发生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膜两侧具有浓度差;(3)渗透方向: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2、

质壁分离现象: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②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③表现:液泡体积变小,细胞液颜色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详解】A、分析图表可知,植物培养在浓度

不变的混合溶液中时,单盐毒害现象会减弱,这说明单盐毒害与外界盐溶液浓度太高导致植物细胞渗透失水无关,A错误;B、海水中含有多种盐,而氯化钠溶液中只含有一种盐,故将海藻放在和海水NaCl浓度相同的NaCl溶液中,会发生单盐毒害,B错误;

C、由于0.12mol/LCaCl2溶液中离子浓度0.36mol/L,0.12mol/LNaCl中离子浓度为0.24mol/L,所以若植物细胞在2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在1组溶液中不一定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D、1、2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

种类的不同,结果根的总长度有差异,说明单盐毒害程度可能与单盐的类型有关,D正确。故选D。4.在细胞分裂时,微丝(一种细胞骨架,由肌动蛋白聚合而成)会突然把线粒体向各个方向弹射出去,实现线粒体的运动和均匀分配;但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分裂出两个不同功能的子细胞,这时线粒体会被不

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与乳腺干细胞相比,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更多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肌动蛋白与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运动有关,主要在有丝分裂前期合成B.非对称分裂的细胞中,染色体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C.非对称分裂的细胞中,获得线粒体较多的子细胞可能具有新的形态和功能D.非对

称分裂的细胞中,获得线粒体较少的子细胞能更好的保持干细胞特征【答案】A是【解析】【分析】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2、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

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解】A、肌动蛋白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主要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合成,A错误;B

、依题意可知,非对称分裂是指细胞分裂时线粒体的不均等分配,细胞中染色体仍均等分配,B正确;CD、结合题意“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及“与乳腺干细胞相比,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更多的能量”可知,细胞可根据功能需

求借助微丝调控线粒体的分布和分配。其中在乳腺干细胞分裂时,接受较多线粒体的子细胞会分化为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可能具有新的形态和功能,而获得线粒体少的细胞能更好保持干细胞特征,CD正确。故选A。5.噬菌体ΦX174的遗传物质为单

链环状DNA分子,部分序列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D基因包含456对碱基,编码152个氨基酸B.E基因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其互补DNA序列是5′-GCGTAC-3′C.噬菌体ΦX174的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4种核糖核苷酸D.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

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且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随着

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详解】A、根据图示信息,D基因编码152个氨基酸,但D基因上包含终止密码子对应序列,故应包含152×3+3=459对碱基,A错误;B、分析图示信息,E基因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5′-GTACGC-3′,根据DNA分子两条链反向平行,其互补DN

A序列是5′-GCGTAC-3′,B正确;C、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噬菌体ΦX174的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D、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且重叠部分在不同基因中转录出的mRNA中的密码子组合不同,因而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相同,D错

误。故选B。6.1972年CesarMilstein和他的同事对蛋白质的分选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用分离纯化的核糖体在无细胞体系中用编码免疫球蛋白(1gG)轻链的mRNA指导合成多肽,发现合成的多肽比分泌到细胞外的成熟的

免疫球蛋白在N端有一段多出的肽链片段(P)。若添加粗面内质网,翻译的产物长度与活细胞分泌的肽链相同,且不含肽链P片段。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内IgG轻链的合成起始于附着型核糖体B.细胞内合成IgG过程中肽链P在粗

面内质网内被剪切C.肽链P可能参与IgG肽链进入粗面内质网D.若P肽段功能缺失,则蛋白IgG将无法分泌到细胞外【答案】A【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其合成起始

于游离的核糖体。抗体的合成和分泌经历的细胞结构依次为游离的核糖体(合成信号肽)→附着的核糖体(多肽继续合成)→粗面内质网(切除信号肽)→囊泡1→高尔基体→囊泡2→细胞膜,整个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详解】A、根据题意,用分离纯化的核糖体在无细胞体

系中用编码免疫球蛋白(1gG)轻链的mRNA指导合成多肽,因此细胞内IgG轻链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A错误;BC、根据题意,用分离纯化的核糖体在无细胞体系中用编码免疫球蛋白(1gG)轻链的mRNA指导合成多肽,发现合成的多肽比分泌到细胞

外的成熟的免疫球蛋白在N端有一段多出的肽链片段(P),若添加粗面内质网,翻译的产物长度与活细胞分泌的肽链相同,且不含肽链P片段。因此推测肽链P可能参与IgG肽链进入粗面内质网,且在细胞内合成IgG过程中肽链P在粗面

内质网内被剪切,BC正确;D、若P肽段功能缺失,IgG无法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也无法进入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没有囊泡包裹运输,因此蛋白IgG将无法分泌到细胞外,D正确。故选A。7.为了研究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

变发生时间,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图,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来自基因突变B.抗噬菌体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接触相应的噬菌体之后C.来自A管的许多平板上不出现抗性菌落,由于在接触噬菌体前没有发生抗性突变D.根据菌落数

的差异来推断抗性突变的差异,可推测出A5比A4发生突变时间早【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关系为寄生,有些大肠杆菌对噬菌体具有抗性,利用加噬菌体培养基将其筛选出来。伊红——美蓝培养基用于鉴别大肠杆菌,其在此培养基上的菌落

呈黑色。【详解】A、B管的菌落数则基本相同;来自A管的50个平板中,各平板间菌落数相差甚大。这表明大肠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来自基因突变,A正确;B、A试管分装50只单独培养后接种,说明这种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接触相应的噬菌体之前,由细胞在分裂过程中自发地、随机地产生,B错误;C、来自A管

的许多平板上不出现抗性菌落,是由于在接触噬菌体前没有发生过突变,C正确;D、来自A管在有的平板上可能出现几百个菌落,那是由于突变发生得较早,同时也说明某一性状的突变与环境因素不相对应,D正确。故选B。8.图甲为某生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精原细胞形成的精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图中字

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乙染色体上的d基因一定来自基因突变B.图甲中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自由组合C.基因A、a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种类、数目或排列顺序不同D.若该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未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子细胞除乙外还有3种基

因型【答案】D【解析】【分析】据甲图可知,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乙图为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图中的D基因变成了d基因,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造成的。【详解】A、据图甲分析,基因D与E在一条染色体上,图乙中d与E在一条染色体上,d出现可来自减数第一次

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互换或基因突变,A错误;B、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图甲中的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上,所以不会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C、基因A、a为等位基因,由于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造成基因突变产生,所以碱基对的数目

或排列顺序不同,碱基对的种类相同,C错误;D、甲细胞到乙细胞发生染色体互换,则形成的精细胞类型有:AEd,aeD,AED,aed,D正确。故选D。9.已知某种氨基酸(简称甲)是一种特殊氨基酸,迄今只在某些古菌(古细菌)中发现含有该氨基酸的蛋白质。研究发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这些古

菌含有特异的能够转运甲的tRNA(表示为tRNA甲)和酶E,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生成携带了甲的tRNA甲(表示为甲-tRNA甲),进而将甲带入核糖体参与肽链合成。已知tRNA甲可以识别大肠杆菌mRNA中特定的密码子,从而在其核糖体上参与肽链的合成。若要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含有甲

的肽链,则下列物质或细胞器中必须转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的是()①ATP②甲③RNA聚合酶④古菌的核糖体⑤酶E的基因⑥tRNA甲的基因A.②⑤⑥B.①②⑤C.③④⑥D.②④⑤【答案】A【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

→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①③④、根据题干信息“已知tRNA甲可以识别大肠杆菌mRNA中特定的密码子,从而在其核糖体上参与

肽链的合成肽链”,说明该肽链合成所需能量、核糖体、RNA聚合酶均由大肠杆菌提供,①③④不符合题意;②、据题意可知,氨基酸甲是一种特殊氨基酸,迄今只在某些古菌(古细菌)中发现含有该氨基酸的蛋白质,所以要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含有甲的肽

链,必须往大肠杆菌中转入氨基酸甲,②符合题意;⑤⑥、古菌含有特异的能够转运甲的tRNA(表示为tRNA甲)和酶E,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生成携带了甲的tRNA甲(表示为甲-tRNA甲),进而将甲带入核糖体参与肽链合成,所以大肠杆菌细胞内要含有tRNA甲的基因以便合成tRN

A甲,大肠杆菌细胞内也要含有酶E的基因以便合成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⑤⑥符合题意。②⑤⑥组合符合题意,A正确。故选A。10.在水槽中放入一定量的培养基,并在其中培养2种原生生物(下称生物X与生物Y)。单独培养时,这2种原生生物种群密度(细胞密度)的变化如图1和图2所示,如果将

这2种生物在光照下混合培养,其种群密度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统计生物X和生物Y的种群密度B.生物X和生物Y利用相同物质和能源,是竞争关系C.生物Y捕食生物XD.生物Y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答案】C【解析】

【分析】标记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且需要动物的体积相对大一些,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详解】A、两种生物都是单细胞原生生物,统计原生生物X和生物的Y种群密度用抽样检测法或细胞计数板法,A错误;B、图1和图2分析可知

,生物X同化作用类型为光能自养型,生物Y为异养型,所以利用的能源不同,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C、由图3混合培养种群密度变化可知,生物Y捕食生物X捕食关系,C正确;D、由图1图2可知,单独培养时生物X光下繁殖,黑暗不繁殖,生物X可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C。11.可立氏循环是指在激

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有氧呼吸产生NADH的速度超过其再形成NAD+的速度,这时肌肉中产生的丙酮酸由乳酸脱氢酶转变为乳酸,使NAD⁺再生,保证葡萄糖到丙酮酸能够继续产生ATP。肌肉中的乳酸扩散到血液并随着血液进入肝细胞,在

肝细胞内通过葡萄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机体进行可立氏循环时,肌细胞消耗的氧气量小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B.有氧呼吸过程中,NADH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在线粒体基质和内膜处被消耗C.肌细胞产生的乳酸需在肝细胞中重

新合成葡萄糖,根本原因是相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的过程中,产生NAD+和少量ATP【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

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NAD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人体激烈运动时,肌细胞中既存在有氧呼吸,也存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产生CO2

与消耗的O2相等,无氧呼吸不消耗O2,也不产生CO2,因此总产生的CO2与总消耗的O2的比值等于1,A错误;B、有氧呼吸过程中,NADH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产生,在线粒体内膜处被消耗,B错误;C、肌肉中的

乳酸扩散到血液并随着血液进入肝脏细胞,在肝细胞内通过葡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根本原因是葡糖异生途径相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D、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生成NAD+,不产生ATP,D错误。故选C。12.AK、DHDPS是玉米中合成赖氨酸的两种关键酶,赖氨酸达到一定

浓度就会与两种酶结合抑制它们的活为的性,如图所示,因此玉米中赖氨酸含量比较低。将AK中第352位苏氨酸变成异亮氨酸,DHDPS中第104位天冬酰胺变成异亮氨酸,该变化影响了其与赖氨酸的结合,使玉米叶片和种子内游离的赖氨酸分别提高5倍和2倍。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玉

米中赖氨酸含量比较低与负反馈调节密切相关B.要替换AK、DHDPS中的氨基酸需要通过改造相应基因来实现C.改造后的AK和DHDPS空间结构改变,与赖氨酸结合的能力降低D.改造后的AK和DHDPS活性提高,导致玉米合

成赖氨酸的能力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物质X在天冬氨酸激酶(AK)和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DHDPS)作用下,形成赖氨酸;当赖氨酸含量高时,抑制天冬氨酸激酶(AK)和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DHDPS)的活性。

【详解】A、由题可知,赖氨酸与AK、DHDPS结合,抑制它们的活性从而使反应速率下降,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B、根据题意“将AK中第352位苏氨酸变成异亮氨酸,DHDPS中第104位天冬酰胺变成异亮氨酸”,

可知上述操作为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改造相应基因来实现,B正确;C、将AK中第352位苏氨酸变成异亮氨酸,DHDPS中第104位天冬酰胺变成异亮氨酸,会导致改造后的AK和DHDPS的空间结构改变,与赖氨酸结

合的能力降低,C正确;D、改造AK和DHDPS可借助蛋白质工程技术,改造后的AK和DHDPS的空间结构改变,但改造后的AK和DHDPS的活性基本不变,D错误。故选D。13.为探究H基因对肿瘤细胞M增殖能力的影响,分别将H基因和突变h基因过量表达的细胞M在含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中

培养,检测细胞克隆(由单个细胞分裂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胞群)数量如下表,作为判断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①②③④10%血清-+++H基因--+-突变h基因---+细胞克隆数量(个)

591527注:“+”表示加入或过量表达;“-”表示未加入或无表达A.血清为细胞M的生长增殖提供了营养物质等天然成分B.克隆间相互离散,能有效避免克隆内细胞的接触抑制C.H基因的过量表达导致克隆数增加,说明其不是抑癌基因D.突变h基因过量表达,容

易引起细胞M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答案】B【解析】【分析】癌细胞的特征:(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降低,导致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小,易于扩散转移;(4)失去接触抑制。【详解】A、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培养液中通常需加

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主要目的是为细胞提供促生长因子,以补充细胞生长和增殖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A正确;B、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胞群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可能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B错误;C、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

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原癌基因突变使相应的基因产物过量表达可引起细胞癌变,因此H基因的过量表达导致克隆数增加,说明其不是抑癌基因,C正确;D、突变h基因过量表达,导致细胞克隆数量增多,容易引起细胞M在体内分散和转移,D正确。故选B

。14.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原理是染色体DNA与质粒DNA在碱性条件下变性,在中性条件下质粒DNA可以复性,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并可聚集成不可溶的网络状聚合物,提取过程如图所示,字母代表各阶段。其中各种试剂的作用如下:溶液Ⅰ含Tris-C

l(稳定溶液pH)、EDTA(抑制DNA酶的活性),溶液Ⅱ含NaOH和SDS(破裂膜结构,解聚核蛋白),溶液Ⅲ含醋酸钾和醋酸,酚/氯仿/异戊醇(去除X中的蛋白质杂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通过培养液离心收集沉淀或者从培养平板上挑取的方法收集菌体B.b过程中

的X含有需要提取的质粒DNAC.加入溶液Ⅱ后染色体DNA与RNA形成沉淀D.c中加入无水乙醇使DNA易于聚合发生沉淀【答案】C【解析】【分析】核酸是生物有机体中的重要成分,在生物体中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核蛋白的形式存在。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在真核细胞中,前者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后者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及核仁里。在制备核酸时,通过研磨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使核蛋白被释放出来。提取DNA有多种方法,“CTAB法”和“SD

S法”是提取DNA的常用方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详解】A、离心可将菌体沉淀收集,也可以通过平板培养法挑取菌落,A正确;B、b过程加入酚/氯仿/异戊醇是为了去除X中的蛋白杂质,而X含有质粒DNA,B正确;C、由题可知,染色体DNA在中性条件下不能复性,所以

加入溶液Ⅱ后染色体DNA不能与RNA形成沉淀,C错误;D、DNA与乙醇不发生化学反应,c中加入无水乙醇使DNA易于聚合发生沉淀,D正确。故选C。15.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科研人员以富含纤维素农业残渣(

秸秆)为原料,利用基因工程改造面包酵母使其表面携带相关酶,可同时高效生产人工淀粉和单细胞蛋白。部分生产工艺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的注:酵母增殖的适宜温度为28~32℃,适宜pH为4.0~5.0酵母发酵的适宜温度为24~35℃,适宜pH为5.0~5.8A.面包酵母的增殖能促进纤维二糖水解及淀粉合

成B.生产单细胞蛋白时选择26℃、pH5.5的条件为宜C.本生产过程最宜在不通气和搅拌的啤酒发酵罐中进行D.生产前培养基干热灭菌的条件可为121℃、20min【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中过程,可知改造的面包酵母表面携带帮助纤维二糖

水解和淀粉合成的酶,通过其繁殖可以协助利用纤维素合成人工淀粉。【详解】A、面包酵母表面携带促进纤维二糖水解的酶和促进淀粉合成的酶,因此其增殖能促进纤维二糖水解及淀粉合成,A正确;B、生产单细胞蛋白需要令酵母菌增殖,适宜温度为28~32℃,适宜pH为4.0~5.0,B错误

;C、本生产过程要使面包酵母增殖,应当在有氧环境下进行,C错误;D、培养基应高压蒸汽灭菌在121℃、100kPa条件下处理15~30min,以避免培养基上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55分)16.科研人员为探究Mg2+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开展了一

系列实验。请回答:(1)Mg2+参与光合作用过程中____(物质)的合成,该物质直接参与的反应阶段可为暗反应____中(物质变化)提供能量物质____。(2)为研究Mg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分别模拟环境中Mg2+正常供给(+Mg2+)、缺乏(-Mg2+)条件,测定水稻光合作用

相关指标,如图1、2所示。①图1结果表明,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Mg2+浓度和固定CO2能力都存在“____”的节律性波动,且Mg2+可以显著____白天固定CO2的过程。②进一步测定上述过程中酶R(催化C5与CO2的反应)的变化如图2,结果表明Mg2+很

可能通过____,从而促进CO2的固定。(3)为探究叶绿体中Mg2+节律性波动的原因,科研人员又对多种突变体水稻进行实验。①已有研究证明,叶绿体膜上的MT3蛋白可以运输Mg2+。通过检测野生型、突变体MT3(MT3基因缺失)的叶绿体中Mg2+含量变化,如图3,结果表明,MT3蛋白主

要负责节律性运输Mg2+至叶绿体内,但并不是唯一的Mg2+转运蛋白,其依据是____。②在另一株突变体OS(OS基因缺失)中,白天叶绿体中Mg2+含量显著升高。据此,对MT3蛋白、OS蛋白的作用关系,科

研人员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OS蛋白抑制MT3蛋白,并调节其节律性运输Mg2+至叶绿体内。假设2:MT3蛋白节律性运输Mg2+至叶绿体内,而OS蛋白运出Mg2+。通过检测野生型和多个突变体的Mg2+含量,如下表。序号水稻植株

叶绿体中Mg2+相对含量1野生型2.52突变体MT31.53突变体OS3.54双突变体OM①(【注】:双突变体OM指OS基因和MT3基因均缺失,且实验中不考虑Mg2+的损耗)若表中①为____(填字母),则说明假设一是正确的。A.1.5B.2.5C.3D.3.5(4)已有研究表明

,光合作用产生的蔗糖会影响OS蛋白的相对含量,且对光合作用进行负反馈调节。结合本实验研究,完善下列白天水稻叶绿体中Mg2+调节光合作用及其节律性变化的模型[方框中填写物质名称,()中选填“+”表示促进、“-”表示抑制]。【答案】(1)①.叶绿素②.C3还原③

.ATP和NADPH(2)①.光照下(升)高、黑暗下(降)低②.增强③.提高酶R的活性(3)①.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MT3)叶绿体中Mg2+相对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且维持在一定值②.A(4)【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提供,故称为暗反应阶段。【小

问1详解】叶绿素含C、H、O、N、Mg,故Mg2+参与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的合成,叶绿素产于光反应为暗反应C3的还原提供ATP和NADPH。【小问2详解】①结合题1可知,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Mg2+浓度和固定CO2能力都存在“光照下高、黑暗下低”的节律性波动,

有Mg2+组的叶绿体中的Mg2+相对含量、最大CO2固定速率、酶的相对活性都比无Mg2+组高,因此Mg2+显著增强白天固定CO2的过程。②由图②结果可知,Mg2+正常供给组酶R的相对活性较高,说明Mg2+通过提高酶

R的活性,从而促进CO2的固定。【小问3详解】①对比野生型,突变体的叶绿体中Mg2+相对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且全天浓度均维持在一定数值,因此MT3蛋白主要负责节律性运输Mg2+至叶绿体内,但并不是唯一的Mg2+转运蛋白。②突变体MT3叶绿体中Mg2+相对含量为1.5,突变体

OS叶绿体中Mg2+相对含量为3.5,若假设1正确,即OS蛋白抑制MT3蛋白,并调节其节律性运输Mg2+至叶绿体内,则双突变体OM(OS基因和MT3基因均缺失)中叶绿素中Mg2+相对含量在1~(3.5-1.5)之间,即处于1~2之间。【小问4详解】MT3蛋白主

要负责节律性运输Mg2+至叶绿体内,而Mg2+可以提高酶R的活性,酶R能催化C5与CO2的反应,进一步生成C3、三碳糖、蔗糖等,已知蔗糖会影响OS蛋白的相对含量,且对光合作用进行负反馈调节,因此蔗糖促进OS蛋白的合成,OS蛋白抑制MT3蛋白的作用。如下图所示:17.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RN

A病毒。其包膜表面存在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糖蛋白,HA帮助病毒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NA解除成熟病毒颗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连接,协助子代病毒从宿主细胞释放,使之可以自由移动侵袭其他健康的宿主细胞,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IAV进入细胞的方式与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不同,IAV通过_______(方式)整体进入细胞,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_______进入细胞。(2)IAV进入宿主细胞后,机体通过细胞免疫使宿主细胞破裂并释放出病原体。该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______等细胞的参与。(3)图中IAV繁殖过程中产生早期蛋白质和

晚期蛋白质的场所是________。早期蛋白质的功能主要与_________的合成有关。(4)IAV完成组装后,会以出芽形式突出宿主细胞,但仍与宿主细胞以HA-HA受体形式相连接。据图分析,奥司他韦通过抑制NA的作用,_________,从而抑制子代病毒释放,用于抵抗流感。下表为研究人员使用奥司他

韦治疗流感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相关因素有效组人数及占比(%)无效组人数及占比(%)奥司他韦使用天数≤5天43(84.3)8(15.7)奥司他韦使用天数>5天40(76.9)12(23.1)发病至使

用奥司他韦的时间<48h:是11(91.7)1(8.3)发病至使用奥司他韦的时间<48h:否72(79.1)19(20.9)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单用48(85.7)8(14.3)合并其他抗病毒药物35(74.5)12(25.5)分析表中数据,使用奥司他韦治疗甲流的可行性用药建议有_____

____。【答案】(1)①.胞吞②.DNA(2)宿主细胞(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3)①.宿主细胞的核糖体②.核酸(RNA)(4)①.防止甲型流感病毒(IAV)出芽后与宿主细胞膜的连接解除②.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单用,奥司他韦使用天

数不超过5天【解析】【分析】结合题图分析,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如下:①被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F)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H)和记忆T细胞(细胞G),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巨噬细胞(细胞K)吞噬掉。【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IAV

通过胞吞的方式整体进入细胞,噬菌体侵染细胞时只是头部的DNA注入细胞,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小问2详解】甲流病毒进入机体后,能被抗原呈递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摄取和加工处理,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

递给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宿主细胞(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小问3详解】IAV的核酸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以宿主细胞的原料直接合成mRNA,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早期蛋白和晚期蛋白,早期蛋白进入细胞核中参与RN

A的复制,说明这些早期蛋白质主要与核酸的合成有关。【小问4详解】IAV完成组装后,会以出芽形式突出宿主细胞,但仍与宿主细胞以HA-HA受体形式相连接,奥司他韦是一种作用于NA的特异性抑制剂,可抑制NA的活性,防止甲型流感病毒(IAV)出

芽后与宿主细胞膜的连接解除,使NA促进子代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作用被抑制,所以新合成的子代病毒无法从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阻遏了子代IAV继续感染新的细胞。根据题表分析“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物奥司他韦单用,奥司他韦使用天数不超过5天”都会使有效组人数占

比增高。18.2021年4月,栖居在我国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有过一段北迁的历程。时隔一年多的2022年12月,又有一群亚洲象开启了新的旅程,沿途穿越了森林及农田等一系列生态系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通

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__________和分解者。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的传播。亚洲象在食草的食物链中位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2)亚洲象经过一片玉米地,采食了部分玉米,对该农田群落结构而言,最易改变的是群落

的水平结构;对该玉米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降低了__________多样性。这块经亚洲象采食的玉米地,若退耕后自然演替成森林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__________演替。(3)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项中属于其

原因的是哪几项?__________A.物种丰富度低B.结构简单C.功能薄弱D.气候多变(4)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凋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

湿的环境条件下,__________。【答案】(1)①.消费者②.繁殖体(种子)③.二(2)①.遗传(基因)②.次生(3)ABC(4)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解析】【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

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2、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

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储存在光合产物中,供自身

及其它生物利用,故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动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繁殖体的传播。亚洲象食草的食物链中,其属于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小问2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亚洲象经过一片玉米地,该地

的所有玉米属于一个种群,其中部分玉米被其取食,降低了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退耕后的玉米地仍保留原有土壤条件及繁殖体,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小问3详解】ABC、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物种丰富度低、结构简单、功能薄弱,使其自我调节

能力弱,导致其抵抗力稳定性差,即与森林相比,玉米地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ABC符合题意;D、气候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无关,D错误。故选ABC。【小问4详解】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

因此,虽然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凋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仍低。19.脆性X综合征(FXS)主要是与X染色体上的FMRI基因5’端非编码区的CGG/GCC序列重复有关。图1是FMRI基因内(CGG)n序列重复次数与人的表现型改变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导致脆性X综合征出现的变异类型是__

____。(2)人体细胞中的FMRI基因内(CGG)n序列重复次数为55-200之间,会导致FMR1基因的有效_____(填“转录”、“翻译”、“转录和翻译”)率下降,最终引发部分男性和女性出现异常症状

。(3)研究发现不同的变异类型会发生以智力障碍和发育畸形为特征的不同临床症状。在图1所示的M家庭中,致病基因是由突变导致的(图II-1不携带致病基因);图2表示N家庭中与TAF1基因有关的致病机理。(相关基因用T,t表示)①根据图1判断,M家庭所患的遗传病类型是________。若

该病在男性人群中发病率为1%,则女性人群中携带者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②图2判断,N家庭中与TAF1基因有关变异类型属于______。(4)对遗传病进行检查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通常通过_______,________等手段。【答案】

(1)基因突变(2)翻译(3)①.X染色体隐性遗传②.1.98%③.染色体结构变异(4)①.遗传咨询②.产前诊断【解析】【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的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人类脆性X综合征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FMRI基因中特定的CGG/GCC序列重复而导致的,可以推知出现脆性X综合征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小问

2详解】分析图1可知,当人体细胞中的FMRI基因内(CGG)n序列重复次数为55-200之间,会导致细胞中相应的mRNA的量比正常人多,而FMRI基因编码蛋白质比正常人少,证明影响了翻译的效率,从而引发部分男性和女性出现异常症状。【小问3详解】①分析图1,II-1和II-2正常,生下患病的I

II-1和III-2,说明是隐性,又由于II-1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该病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该病在男性群体中发病率为1%,则Xt的频率为1%,XT的频率为99%,则女性人群中携带者的基因频率为21%99%=1.98%。②图2中TA

F1在染色体上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小问4详解】对遗传病进行检查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通常主要有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手段。20.抗菌肽通常是由短氨基酸序列构成的小肽,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利

用基因工程生产抗菌肽的难题之一是大肠杆菌能识别外源蛋白并将其水解。某科研小组将抗菌肽基因与大肠杆菌自身的半乳糖苷酶基因连接,组成融合基因,通过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并导入大肠杆菌中,以获得大量的抗菌肽。图

1图2分别为融合基因和该实验所用质粒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注:EcoRⅠ、SmaⅠ、BamHⅠ、HindⅢ为能产生不同末端的限制酶,AmpR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lR为四环素抗性基因。(1)常用PCR技术获得大量的融

合基因,PCR反应中的每次循环可分为变性、复性、_____三步,扩增反应体系应添加含________离子的缓冲液、引物、模板、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四种脱氧核苷酸等。(2)分析图1可知,利用PCR技术扩增融合基因时,应选择引物_______,循环5次共需要消耗________个引

物。(3)为构建重组质粒并保证基因能定向插入质粒中,需选择限制酶_______切割质粒和含融合基因的DNA片段;为确定重组质粒是否构建成功,用上述选择的限制酶分别对融合基因PCR产物、质粒和重组质粒进行完全酶切,再进行电泳,结

果如图3所示。若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请在图3中将酶切结果对应位置的条带涂黑。(4)为筛选出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可以用_________的完全培养基进行筛选。A.只含氨苄青霉素B.只含四环素C.同时含有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D.分别含有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答案】(1)①

.延伸②.Mg2+(2)①.引物2和引物4②.62(3)BamHI和HindⅢ(4)D【解析】【分析】PCR技术包括变性、复性、延伸三个过程;需要模板、引物、原料、耐高温的DNA聚合酶;PCR技术过程是指数扩增。【小问1详解】PCR

是利用DNA体内复制的原理,先变性解开双链,再复性使引物和母链结合,然后是延伸形成子链,PCR反应中的每次循环可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个过程。DNA复制需要的DNA聚合酶需要Mg2+激活活性。【小问2详解】利用PCR技术扩增融合基因时,根据图示

分析,应选择引物4和引物2,其原因是引物只能连接在模板链的3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5'→3'方向延伸DNA链。循环5次共需要消耗引物数量为25×2-2=62个。【小问3详解】为构建重组质粒并保证基因能定向插入质粒中,需选择限制酶BamHI和Hi

ndⅢ,原因是SmaI会破坏目的基因,而EcoRI不能保证目的基因定向连接。重组质粒是由质粒(长度小于6000bp,原因是限制酶BamHI和HindⅢ将长度6000bp中AmpR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切去了部分和目的基因(即融合基因,长度为2000bp)组成的,故酶切结果对应位置如图

:【小问4详解】要筛选出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应先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筛选出含有质粒(包括重组质粒和非重组质粒)的受体菌,再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进一步筛选出含有重组质粒的受体菌,故选D。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