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专用,湘教版2019必修1、必修2、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章)(浙江专用)(全解全析).docx,共(16)页,1.60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aa299046a3bdfeeda2dea475020d5e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地理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
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湘教版(2019)必修一、必修二、选择性必修
一第一章至第三章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6.难度系数:0.7。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及部分地质年代距今时长
。完成下面小题。1.古生代中、后期()A.出现最原始的生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C.氧气含量迅速上升D.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2.地球上生物出现以后()A.氧气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B.二氧化碳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C.植物的进化与氧气含量成正相关D.寒武纪时氧气含量达
到顶峰【答案】1.D2.C【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出现最原始的生物在前寒武纪,A错误;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于古生代的早期,B错误;古生代时间为5.4亿年前到2.5亿年前,在前寒武纪时氧气含量迅速上升,在古生代的中后期,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D正确,C错误
。故选D。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之后,氧气含量持续上升,二氧化碳含量出现波动变化下降趋势,AB错误;图片能够体现出植物的进化与氧气含量成正相关,C正确;氧气含量在大约距今5亿年的寒武纪基本稳定,而不是达到顶峰,D错误。故选C。冰碛土主要来自于冰川表面差异消融产生的碎屑物质、
汇入冰川体系中的周围碎屑物及细粒粘土。图为冰碛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影响同一冰川末端表面差异消融的主要因素是()A.地质构造B.地面反射C.海拔高度D.光照强度4.冰碛土滑坡—泥
石流—堰塞湖灾害过程是()A.气温回升—冰碛物形成—流水侵蚀搬运、堆积B.降水增多—水力侵蚀冰碛土—风力搬运、堆积C.地震发生—冰水沉积物增多—流水侵蚀、搬运D.冻融风化—冰屑沉积物增多—冰川搬运、堆积【答案】3.B4.A【解析】3.冰川消融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冰川末端表面地面反射存在差异,会影
响冰川消融,地面反射强,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消融漫,地面反射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消融快,B正确;地质构造对温度影响较小,A错误;海拔高低、光照强弱会影响到地面温度,导致冰川末端表面消融存在差异,但由图可知,在冰川末端表面,其海拔高度、光照强度相同,因此二者
不是末端表面差异消融的影响因素,CD错误。故选B。4.问题涉及冰川、流水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冰碛物: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挖掘,磨蚀岩石,产生大量碎屑物,这些碎屑物进入冰川,被冻结在冰川底部,当冰川前进受阻时,这些被碎屑物并堆积下来
成为冰碛物。在冰川末端的表面,是冰川和基岩过渡地带,基岩对太阳反射率远低于冰川,吸收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冰川前端升温,冰川融化,冰碛物被释放出来,冰川融化增多,流水增加,流水携带着冰碛物,顺着沟道不断冲刷,形成泥石流,冰碛物被冲进河水,使河道排水不畅,堵塞河
道,上游形成为堰塞湖,因此冰碛土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过程是:气温回升—冰碛物形成—流水侵蚀搬运、堆积,A正确,排除BCD,故选A。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某些区域界线有明显
的地理标志物。2023年11月9日,某岛西南部24小时内发生了1400多次地震,科学家预测这些地震可能诱发火山爆发,进而形成“阳伞效应”导致全球气温降低。下图为该岛某地理分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区域A可能属于()
A.美洲板块范围B.极地苔原气候区C.冰盖分布地区D.熔岩高原地形区6.火山爆发导致“阳伞效应”,是因为()A.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减少B.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强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减弱【答案】5.A6.C【解析】5.根据经纬度位
置以及区域轮廓可知,该地为冰岛,该地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西侧区域A属于美洲板块,A正确;区域A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没有冰盖分布,BC错误;当地岩浆活动多沿单一通道形成火山,并未沿线状
裂隙形成熔岩高原,D错误。故选A。6.结合材料“科学家预测这些地震可能诱发火山爆发,进而形成“阳伞效应”导致全球气温降低”,由此可知火山爆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削弱了太阳辐射,因此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全球气温降低,C
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较少,主要有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由于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部分,因此大气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A错误;火山爆发对地面的反射作用影响较小,B错误;火山爆发产生的大量杂质
会增强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从而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D错误。故选C。地下水库是修建于地下并以含水层为调蓄空间的蓄水实体,具有地下水拦蓄-调节-开发利用功能的水利工程,滨海地区常采用有坝地下水库以阻止海水侵入。下图为地下水库区内盐度随时间变化立体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7.与地上水库比,地下水库的优势有()①施工难度小②水质较稳定③蒸发损失小④综合效益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8.能正确反映有坝地下水库阻止海水入侵后盐度变化过程的是()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乙
-甲-丙-丁D.乙-甲-丁-丙【答案】7.C8.A【解析】7.由材料可知,地下水库是修建于地下并以含水层为调蓄空间的蓄水实体,故其较地上水库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①错误;地下水库较地上水库受外界干扰小,水质较稳定,蒸发损失小,②③正确;综合效益二者都较高,④错误;故选C。8.由材料可知,滨海地
区常采用有坝地下水库以阻止海水侵入,读图可知,根据盐质量浓度,深色为盐度高的区域,浅色为盐度低的区域,根据盐质量浓度与盐水面积的变化,甲盐水进入库区的面积最大,故为最开始,随着坝体的阻拦作用,盐水面积逐渐缩小,故为甲-乙-丙-丁,故选A。百岁兰,繁盛于中生代的沙漠地区,是
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百岁兰出现的地层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10.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B.太阳辐射强,茎较短C.动物活动多,叶子多气孔D.常年气温低,叶片厚【答案】9.A10.A【解析】9.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中生
代植物,应位于中生代地层中。读图可知,①地层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地层,可能有百岁兰出现,A正确;②含裸子植物化石、煤层,说明地质时期植被茂密,而百岁兰生长于荒漠地区,植被稀少,难以形成煤层,B错误;③为含鱼类化石,与为水生动物,百岁兰为陆生植物,不会出现在含鱼类化石的地
层中,C错误;④含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地层中,D错误。故选A。1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正确;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因此茎短主要与水分条
件差有关,而不是因为太阳辐射强,B错误;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与动物活动多无关,C错误;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而不是因为常年气温低,D错误。故选A。技能劳动者是指通过技术等级考试,取
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执业资格证书后,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影响技能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迁移的区位因素中既有相同因素,也有差异因素。近年来,我国不同城市技能劳动者迁入率差异呈扩大趋势,东部地区迁入较多,
西部地区迁入较少。完成下面小题。11.影响技能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迁移的主要相同因素是城市的()A.服务种类B.地理位置C.工资收入D.便利可达12.近年来,我国不同城市技能劳动者迁入率差异会()A.增加特大城市数量B.扩大区域创新能力差异C.增加流动人口规模D.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等级【答案】11
.C12.B【解析】11.结合材料可知:影响技能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迁移的区位因素中既有相同因素,也有差异因素。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工资收入是影响技能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迁移的共同因素,C正确;技能劳
动者技能水平高,收入水平高,在迁移时对城市舒适度、生活环境和便捷程度要求较普通劳动者高,故服务种类、地理位置、便利可达是影响技能劳动者和普通劳动者迁移的差异因素,排除ABD。故选C。12.结合材料可知,我国不同城市技能劳动者迁入率差异扩大主要表现为更多的
技能劳动者向东部地区的核心城市迁移,向西部地区城市迁移的相对较少。技能劳动者迁入东部城市并不会增加特大城市数量,也不会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等级,AD错误;不同地区技能劳动者的迁入率差异只是导致人口流动方向的
差异,与增加流动人口规模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技能劳动者作为区域创新的主要动力,其迁入率差异会扩大区域创新能力差异,B正确。故选B。宗祠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增城区石屋新村的威武祠堂曾是家族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初期,石屋新村成了空心村,威武祠堂也被荒置。2017年旅游投资商进驻,对祠堂及周边民居进行改造,发展民宿产业。祠堂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被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图示意威武祠堂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推测威武祠堂曾被荒置的
最主要原因是()A.人口流失B.人口老龄化C.房屋破损D.产业转型14.威武祠堂的改造,利于()①吸引客流入村②保留传统建筑③保存宗祠文化④增加住宿空间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3.A14
.A【解析】13.根据材料“广州增城石屋新村曾是空心村,威武祠堂也被荒置”可知,该祠堂所在地区为广州附近的乡村,由于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乡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乡村人口急剧减少,造成位于乡村的威武祠堂被
荒置,A正确;人口老龄化并不会使乡村人口立刻减少,也不会使祠堂很快被荒置,B错误;房屋破损是祠堂一度荒置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产业转型会影响当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但不会使乡村人口很快减少从而形成空心村,故不
会使祠堂荒置,D错误。故选A。14.该祠堂的改造,可以较好地展现出当地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景点,从而吸引游客入村,①正确;材料中体现了该祠堂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故有利于保留传统建筑,②正确;宗祠文化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和保护该祠堂,有利于保存宗祠文化,③正确;住宿并不是祠堂的主要功能,改造该祠堂并不能增加住宿空间,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赤道穿越而过,安第斯山脉南北纵贯,多火山。厄瓜多尔玫瑰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
的玫瑰,这里的玫瑰花骨朵最大、花期最长(2~3周不凋谢)、花径最长且粗实,花瓣多层,颜色多种而鲜亮,品类繁多,市场售价较高。下图示意厄瓜多尔玫瑰主产区。完成下面小题。15.厄瓜多尔玫瑰种植于高海拔地区,主要是因为高海拔地区()①大气透明度高,太阳光照充足②积雪冰川面积广,反射率高
③始终满足12小时的日照时间④地高天凉,气温较低,病虫害少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6.近年来,中国在厄瓜多尔玫瑰出口市场中占有的比重逐年攀升,其主要原因有()①厄瓜多尔玫瑰品种多、外观美、花期长②厄瓜多尔玫瑰物美价廉③中国居民消费理念改
变,购买力提高④航空运输距离不断缩短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15.D16.A【解析】15.高海拔地区能够带来充足的光照,①正确。结合材料可知,厄瓜多尔位于赤道附近,高海拔地区气温低,病虫害少,④正确。玫瑰不能在冰川地区种植,②错误。光照条件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很难始终满足12
小时的日照,③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D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16.能够受到市场的青睐,首先是质量上乘或价格低廉,但结合材料可知厄瓜多尔玫瑰售价较高,因此厄瓜多尔玫瑰的优势在于品种多、外观美、花期长,①正确,②错误。中国居民消费理念改变和购买力提高能够增
加玫瑰的销售量,③正确。中国到厄瓜多尔的航空距离没有缩短,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随着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日益成熟,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将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波浪能流密度是表征波浪能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南海某岛礁附近海域
月均波浪能流密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目前我国南海该岛礁附近海域波浪能开发利用所面临的困难可能是()A.发电量不稳定B.市场需求不足C.建设成本过高D.技术尚未成熟18.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对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作用是()A.拓展海洋空间资源B.改变能源消费结构C.维护海洋生态环境D.促进海洋资源开发【答案】17.A18.D【解析】17.读图可知,我国南海该岛礁附近海域月均波浪能流密度一年中变化较大
,图中显示每年10月份至次年1月破浪能密度均处于富集区域,其他月份破浪能流密度较小,但仍然属于可利用区,总量是较大的,因此其能流密度不稳定、季节变化大的特点,进而也会使利用其发电出现发电量不稳定、季节变化大的特点,A正确;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用电量大,尤其是临近南海的珠三角地区,用电需求量更
大,B错误;由材料可知,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较为成熟,建设成本不是影响其开发利用的困难,C错误;由材料可知,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日益成熟,D错误。故选A。18.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可以促进我国海域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并不能拓展海洋空间、
维护海洋生态环境,AC错误,D正确;目前波浪能发电的数量有限,对改变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作用不大,B错误。故选D。2024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于7月26日19:30(北京时间为7月27日1:30)在巴黎开始
,开幕式后各项比赛正式进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为了不影响工作和休息,浙江观众在观看直播比赛时,最好选择巴黎()进行的比赛。A.上午B.下午C.晚上D.白天20.开幕式开始后1小时,与全球日期分布范围最接近的是(空白部分表示与北京同一日期)()A.B.C.D.【答案】19.B20.A
【解析】19.由材料“2024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于7月26日19:30(北京时间为7月27日1:30)”可知,开幕式开始的巴黎时间较对应的北京时间相差6小时,说明巴黎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在不影响工作和休息的前提下,北京时
间应是晚上(大致18:00-24:00)看直播,对应巴黎时间下午,B正确,排除ACD。故选B。20.开幕式开始后1小时,北京时间刚好2:30,90°E(东六区)为0:30,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是新的一天,即范围从东六区向
东至东十二区,跨经度97.5度,与A图最接近,A正确,排除BCD。故选A。某生态农业模型体系主要由农业产业链、综合效应和政策调控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农业农村部分由肉牛养殖、制沼产业、有机种植等产业部门构成,形成“养牛—制沼—粮、果、菜种植—秸秆造纸、秸秆饲料—养牛”的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如下
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与传统农业相比,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更加关注()A.资源循环利用B.提高经济效益C.增强社会效益D.零污染排放【答案】21.A【解析】21.读图,该模型体系中,“养牛—制沼—粮
、果、菜种植—秸秆造纸、秸秆饲料—养牛”是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说明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该生态农业模型体系更加关注资源循环利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在陕北地区,分布了很多由黄土和红色砂岩构成的地貌景观,谷底宽数米,两侧崖壁高十几米,千姿百态
。下图为延安市安塞区黄土覆盖的砂岩天生桥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2.构成天生桥的下部岩石主要由()A.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B.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C.东南季风搬运堆积形成D.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23.在天生桥的形成过程中,
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变化是()A.侵蚀减弱,沉积增强B.沉积与侵蚀同步增强C.沉积减弱,侵蚀增强D.沉积与侵蚀同步减弱【答案】22.D23.C【解析】22.该区砂岩岩层平整,垂直节理发育明显,属于沉积岩,应为流水挟带的泥沙经过搬运后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经沉积作用而
形成,D正确;岩石主要是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岩,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故大规模的海陆变迁不是岩石形成的主要因素,A错误;黄土堆积物主要是风力沉积物沉积形成,红色砂岩一般在湿润气候下形成,故不是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B错误;该地区深居内陆,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小,且东南季风搬运的堆积物多分布在沿海地区,C错误。故选D。23.在天生桥的形成过程中,下部的构成物质主要为红色砂岩,为湿润环境下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后经历了地壳抬升,使砂岩出露地表,
沉积作用逐渐减弱,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加强,C正确;若沉积作用增强,则会形成更多层沉积岩;若侵蚀作用减弱,则不利于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多以完整的沉积岩岩层为主,ABD错误。故选C。亚洲的天气、气候与气压场的分布及变化直接相关。下图为
沿100°E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24.甲、乙气压系统分别为()A.赤道低压、极地高压B.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C.亚洲低压、西伯利亚高压D.副极地低压、亚洲高压25.图中气压年变化最大的地方()A.春季气压变化,能减少沙尘灾害天气B.夏季气压控制
,易出现东南季风降水C.秋季气压变化,可降低气旋出现频率D.冬季气压控制,常形成低空逆温现象【答案】24.C25.D【解析】24.据图可知,甲出现的时间是7月左右,其气压中心位置为北纬30°附近,且气压值较低,说明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在7月,亚洲大陆较同纬度海洋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
上升,形成低气压,即甲为亚洲低压;乙出现的时间是1月左右,其气压中心位置位于50°N附近地区,气压值较高,说明1月,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亚洲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被称为蒙古-西伯利
亚高压。所以甲是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乙是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C正确,ABD错误。故选C。25.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推断,气压年变化最大的地方位于亚洲中部(中国西北)附近。春季升温快,气压变化大,则容易造成大风天气,容易增加沙尘灾害天气,所以A项错误。夏季受低气压
控制,容易出现降水,但并不一定是东南季风造成的降水,所以B项错误。秋季气压变化与气旋出现频率的降低并非直接相关,气旋的出现频率受热力、动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C项错误。冬季受气压(亚洲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快,气温低,上层气温降温相对较慢,常形成下
冷上暖的低空逆温现象,D项正确。故选D。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伊万帕太阳能发电站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维沙漠,2018年前是世界最大的聚光式高温太阳
能发电厂,由35万块定日追踪反射镜和吸热塔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反射镜将太阳光集中到发电区吸热塔顶的光接收机上,再将太阳能转化为温度高达538℃的热能,并通过发电机最终转化为电能。2014年伊万帕太阳能发电站正式投入使用后,每天都能发现许多烤焦的死鸟,并持续收到飞行员的投诉。如图示意莫哈维沙漠地
理位置和伊万帕太阳能发电站景观。(1)分析莫哈维沙漠太阳能丰富的自然原因。(4分)(2)简述莫哈维沙漠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4分)(3)说明伊万帕太阳能发电站的运行对当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6
分)【答案】(1)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地处科迪勒拉山系,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冬季位于西风带背风坡(位于盆地中),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4分)(2)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莫哈维沙漠正午太阳高
度角逐渐减小,冬至日达到最小值;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夏至日达到最大值。(4分)(3)当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破坏沙漠的生态系统;高温灼伤鸟类,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光污染,
影响飞行安全。(6分)【分析】本题以莫哈维沙漠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工业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莫哈维沙漠位于40°N以南,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莫哈维沙漠地处科迪勒拉山系内部,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该地受副热
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烈;冬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该纬度位于盛行西风控制区,而莫哈维沙漠位于位于科迪勒拉山系内部的盆地中,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降水稀少
,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2)莫哈维沙漠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莫哈维沙漠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冬至日直射点达到最南,莫哈维沙漠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从冬至日到次
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夏至日直射点达到最北,莫哈维沙漠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3)当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太阳能发电站的运行可能破坏地表植被,破坏沙漠的生态系统;太阳能发电会将
太阳能转化为温度高达538℃的热能,高温会灼伤鸟类,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反射镜将太阳光集中到发电区吸热塔顶的光接收机上,形成强光,造成光污染,影响飞行安全。2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丹霞地貌泛指由
红色岩层构成且有陡崖的地貌类型。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的桦树沟峡谷是由黄土盖层下的红色砂岩层发育形成的丹霞地貌,峡谷全长约300米,高20~25米,宽1~2米,谷底最窄20厘米。峡谷谷壁凹凸有致,纹理波浪起伏,砂岩上的青苔、红石折射出摄影人最喜欢的光影,素有“摄影家的天堂”之称。下图为桦树沟
峡谷位置及景观。材料二构成桦树沟峡谷的红色砂岩形成于白垩纪,白垩纪以来区域地壳运动活跃、气候干湿交替,在长期复杂的内外力作用影响下,当地发育成了独特的黄土覆盖型丹霞地貌。下图示意当地景观的形成过程。材料三桦树沟峡谷丹霞地貌是我国西北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其景观蕴藏着丰富的旅游价值
与科研价值,但当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景区安全隐患突出、旅游形式单一、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近年来,当地意识到对景观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和核心目的。(1)列举桦树沟峡谷的主要景观特征。
(4分)(2)结合气候变化,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白垩纪以来当地黄土覆盖型丹霞的形成过程。(4分)(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当地景区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建议。(8分)【答案】(1)峡谷悠长狭窄陡峭;谷壁波状起伏,近似直立(垂直);谷坡呈红色的陡崖,岩层层理明显;丹霞地貌之上覆盖着黄土层(表层有黄土
覆盖)。(4分)(2)白垩纪时,陕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沉积形成红色砂岩层;新近纪气候转湿,该地区地壳抬升,流水沿地表裂隙侵蚀,形成(波浪)峡谷;第四纪时,气候转干,风力搬运大量黄土堆积于古丹霞地貌之上,形成黄土层。(4分)(3)制定陕北丹霞地
质遗迹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完善法规制度建设;持续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做到实时监控与管理;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在周边设置综合服务型社区,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挖掘特色美食与文化,将地貌景观与
民俗文化等内容相结合,增强景区吸引力;对脆弱裂隙进行修复,减缓崮顶被流水切割等,保障游客安全;限制游客人数,保证游览体验,保护旅游资源(8分)【分析】本题以丹霞地貌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河流侵蚀地貌、内外力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措
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峡谷全长约300米,高20~25米,宽1~2米,谷底最窄20厘米,峡谷悠长狭窄陡峭;谷壁波状起伏,图中显示两侧岸壁近似直立(垂直);由红色砂岩层发育
形成,谷坡呈红色的陡崖,砂岩为沉积岩,因此岩层层理明显;砂岩上覆盖着黄土层,因此丹霞地貌之上覆盖着黄土层(表层有黄土覆盖)。(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黄土覆盖在红色砂岩层之上,因此先有砂岩沉积物沉积形成砂岩层。结合材料二图中信息可知,砂岩为白垩纪风成砂岩,白
垩纪时,陕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风力沉积形成红色砂岩层;白垩纪以来区域地壳运动活跃、气候干湿交替,新近纪气候转湿,该地区地壳抬升,流水作用增强,流水沿地表裂隙侵蚀,形成(波浪)峡谷;之后形成黄土覆盖层,黄土为风成地貌,形成于第四纪,因此第四纪
时,气候又转为干燥,风力搬运大量黄土堆积于古丹霞地貌之上,覆盖在红色砂岩之上形成黄土覆盖型丹霞。(3)桦树沟峡谷丹霞地貌是我国西北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其景观蕴藏着丰富的旅游价值与科研价值,应注重保护,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制定陕
北丹霞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完善法规制度建设;该地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应持续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景区安全隐患突出,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做到实时监控与管理,防患于未然;做好地质灾害
的防治工作,减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旅游开发中,要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周边设置综合服务型社区,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开发旅游项目,积极挖
掘特色美食与文化,将地貌景观与民俗文化等内容相结合,使旅游资源更加多样化,增强景区吸引力;丹霞地貌区峡谷陡峭,多裂隙发育,要对脆弱裂隙进行修复,减缓崮顶被流水切割等,保障游客安全;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应
限制游客人数,保证游览体验,保护旅游资源。28.(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澳大利亚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它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面积约为769万平方千米,拥有很多独特的动植物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其地形分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三部分。东部的大分水岭是重要的气候分界线。
下图为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1)说出澳大利亚西南部主要的气候类型和成因。(4分)(2)分析澳大利亚中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面积广的主要原因。(4分)(3)说出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气候类型,并简要说明其1月份气候特征的成因。(6分)(4)分析说明大分水岭东西两侧的降水差异
及原因。(6分)【答案】(1)地中海气候。成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4分)(2)有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中部面积广大,受副热带高气
压带影响的范围广;大陆西岸寒流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4分)(3)热带草原气候。成因:1月份是南半球的夏季,此时澳大利亚西北部受到暖湿的西北季风控制,且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6分)(4)差异:东侧降水多,西侧降水少。原因:东侧是东南信风的
迎风坡,降水多;西侧是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6分)【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气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了气候成因、气候的非地带性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详解】(1)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和东南部位于南纬
30度到40度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位于南北纬30度到40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2)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是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该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东南信风从海洋
吹来,带来丰富的水汽,位于南北走向高大山脉的迎风坡,形成丰富的地形雨;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加湿的作用;故该地虽纬度较高,但水热条件好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3)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是全年高温少雨;澳大利亚大部分面
积位于南回归线到南纬30度之间,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范围较大且时间长;澳大利亚东部南北走向的大分水岭阻挡湿润气流向内陆的深入,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对西部内陆的影响,大分水岭以西
广大地区降水稀少;澳大利亚大陆西岸受到西澳大利亚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降水稀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故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面积广。(4)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1月份是其湿季,降水较
多。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较二分日整体南移,东北信风受到南移的赤道低压带的吸引,越过赤道左偏为西北季风,澳大利亚北部位于南纬18°N左右,此时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水汽丰沛且西北季风与南半球东南信风辐合上升
,多对流雨,降水丰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