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 语文 答案.docx,共(23)页,1.00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a2d17179de0282b74ab71fb1aeac10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
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诗礼复兴”,指的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致敬、追溯古典诗词文化和礼乐传统的潮流,其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以此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回答这一问
题,有必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诗礼传统进行回溯,反思诗礼文化对于文化生活的实质性意义,同时分析当前人们追溯传统的社会心态,在此基础上,尝试理解和解释当前的“诗礼复兴”潮流。“歌诗习礼”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诗礼
的创制是孔子之前的事,但以诗礼教人,从文献上看,在先秦时期则以孔子为盛,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后世将孔子的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传统承继下来。自汉代开始
,由于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故而儒家诗礼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能延续不绝,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自春秋以来,虽然社会大局上存在着“礼崩乐坏”的情况,但就民间生活而言,诗礼传家首先是在孔子家族得到了验证,孔子家族也对
诗礼传承发挥了典范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中“诗礼传家”的愿望,是儒家诗礼文化在民间生活的朴素表达,也体现了儒家诗礼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传统。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诗”是优美文字,“礼”是仪式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外向型、形式
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悦服人心”“安定秩序”的意义。人们往往认为,“歌诗习礼”,可能陶冶自己的精神,实现自我教化与自我约束,过一种安定优雅的生活,从而隐恶扬善,促进社会走向良善,正如王阳明所说:“凡歌诗,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从本质上说
,诗礼之教能够助人“远恶向善”,能够保障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使得人们不至于轻易犯上作乱,切中了人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故而历代对其追念不已。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光怪陆离的现代审美产生疲劳和质疑,以当前人们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为例,
新、奇、怪、短以及搞笑化、娱乐化成为趋势,新技术主宰下的内容肤浅和碎片化成为人们日常审美的主要特质,这反映了人们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所揭示的放弃理性思考、艺术追求而一味满足耳目之欲的现象。对于“娱乐至死”心态
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礼”的秩序有着抵悟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
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如中小学兴起的传统诗礼教育,社会上广为人知的“中华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比赛,以及各地方兴未艾的国乐、古礼、
汉服复兴活动等,都是当前“诗礼复兴”潮流的表现形式。这既是当代人对于诗礼传统的常态传承,也反映了一种期望以“传统之药”来疗治“现代之病”的社会心态。“诗礼复兴”现象,是从传统角度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回应,其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精神传统,希望
以古典的诗礼精神来充实和完善现代教化和现代伦理秩序,改造审美缺失与伦理混乱的社会问题,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弊病,有利于实现“审美重塑”和“道德重建”。(摘编自朱承《“诗礼复兴”与回溯传统的社会心态》)材料二:《诗经》是先秦诗性文化的总结,礼制是先秦制度文明的核
心。“诗”缘于仪式化艺术搬演需求,进入礼制建构和运作;而“诗”与“乐”共同参与礼制,构筑礼乐文明。这是一种最明显、最典型的共生互动模式,并日益转化为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诗礼文化”。礼制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构
建与时代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相适应的雍容典雅、温婉和谐、秩序井然的礼乐文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诗》不仅是艺术化的礼,更是礼制建设的艺术途径。于是,《诗》自然成为历代礼仪典章和社会教化的重要依据,“诗教”便成为“礼教”与“乐教”的核心内容。故自西周初期开始,周人开始将“诗”与
“礼”“乐”结合,在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过程中,自觉建构了“诗教”“礼教”“乐教”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得“诗”与“礼”在“乐”的中介作用下,日益密切联系,交融发展,形成宗周礼乐文明中诗礼相成的特殊现象——“诗礼文化”。
这种“诗礼文化”,经由周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与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导而不断完善,进而经由历代上自庙堂下自民间的创造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以传统“诗礼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当代礼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在“诗”与“礼”广泛而深刻嬗变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则是“诗”与“礼”在制度、仪式、文本上的互动性、互文性,及其“诗礼文化”在政治理想和文化
思想领域的交融性、相通性。故“诗礼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核,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创立“诗礼文化”研究的话语系统,建构“诗礼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客观地、准确地、科学地把握“诗礼文化”科学内涵、生成机制、传播方式、流变规律及
其当代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摘编自邵炳军《从<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礼复兴”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
、重温古典礼仪等方式实现。B.诗礼传统的传承离不开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也离不开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对“诗礼传家”愿望的追求。C.“诗礼复兴”反映了人们对审美再塑和道德重建的期盼,也表现出人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来解决现
实问题的社会心态。D.“诗”与“礼”共生互动、密切联系,“诗礼文化”也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具有交融性和相通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家族对“诗礼”
传统的传承呼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B.只要诗礼传统受到重视,就能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C.材料中“诗”的内涵有所不同,材料一指以《诗经》为起源的中华诗词歌赋文化,材料二单指《诗经》。D.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分析如何
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材料二侧重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够支持“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观点的一项是()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B.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C.故正得失,动天地,感
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D.诗礼相成,哀乐相生。(《孔子家语·论礼篇》)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为什么依然需要继承诗礼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A3.D4.①首先提出如何认
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的问题;②然后分析诗礼传统的传统惯性特点和教化规范的功能;③再揭示当下人对诗礼传统传承的社会心态;④最后总结“诗礼复兴”的现实意义。的5.①诗礼传统具有强大的惯性和鲜活的生命力;②具有教化和规范的
作用;③有助于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④诗礼传统能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历代封建统治者”错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自汉代开始,由于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
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故而儒家诗礼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能延续不绝,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可知,推崇儒家思想是从汉代开始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选项扩大范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要……就”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对于‘娱乐至死’心态
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弊病”可知,
知识分子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且“诗礼传统”有利于纠正社会的某些弊病。C.“材料二单指《诗经》”错,原文是说“‘诗’缘于仪式化艺术搬演需求,进入礼制建构和运作;而‘诗'与‘乐’,共同参与礼制,构筑礼乐文明。这是一种最明显、最典型的共生互动模式,并日益转化为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诗
礼文化’”可知,选项错误。D.“材料二侧重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错,材料二是从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及其意义,而非单纯的“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诗礼相成,哀乐相生。”阐释的
是诗礼的共生相合,而非教化和规范功能,不能支持“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以“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以问题引出中心,“有必要对中国历
史上的诗礼传统进行回潮,反思诗礼文化对于文化生活的实质性意义,同时分析当前人们追潮传统的社会心态,在此基础上,尝试理解和解释当前的‘诗礼复兴’潮流”来提出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的问题。根据“‘歌诗习礼
’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可知,然后分析诗礼传统的传统惯性特点和教化规范的功能。根据“对于‘娱乐至死'心态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
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礼’的秩序有着抵悟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
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可知,再揭示当下人对诗礼传统传承的社会心态。最后一段,总结“诗礼复兴”的现实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的能力。根据“中国传统社会中‘诗礼传家’的愿望,是儒家诗礼文化在民间生活的朴素表达,也体现了儒家诗礼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深
厚的传统”可以推断:诗礼传统具有强大的惯性和鲜活的生命力;根据“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可以推断:具有教化和规范的作用;根据“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
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礼’的秩序有着抵悟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可以推断:有助于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
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根据“以传统‘诗礼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礼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可以推断:诗礼传统能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下列小题。阿Q正传(节选)鲁迅第七章革命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的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
老爷的船!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
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
,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
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
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
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
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
,锵令锵,锵!”“老Q。”“悔不该……”“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
革命党的口风。“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
,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
、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
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
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
的嘴。“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
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胡。“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什么?……”阿Q诧
异了。“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谁?……”阿Q更其诧异了。“那秀才和洋鬼子!”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那还是上午的事
。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
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这事
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摇动”“慌张”“惊惧”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之
后未庄人对于革命的恐惧。B.“老Q”“Q哥”等称呼,和管祠的老头子“意外地和气”,让阿Q获得了“革命”中的极大的心理满足感。C.假洋鬼子与赵秀才去尼姑庵革命,砸龙牌,打尼姑,偷走宣德炉,表现出二人对革命的投机。D.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收获满满的美梦睡
过去了,醒来后为自己的过失懊恼不已。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阿Q对革命的向往之情,反映了他真实的欲望,也深刻揭露了他的自私与狭隘。B.本文围绕着革命展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这一点与小说前文
中《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大致相同。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赵白眼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便活现出他的心机。D.本文通过夸张、讽刺、幽默的语言,写出了未庄人的众生相,
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显示了作品的艺术独创性。8.本文的标题是“革命”,从文中看,阿Q对“革命”有怎样的错误认识?9.结合本文及《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分析阿Q这一形象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答案】6.D7.B8.①革命意识
:革命便是造反,参与革命便是投降革命。②革命对象:为难和欺负过自己的人,特别是小D和王胡。③革命目的: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④革命行动方式:盘辫子,穿着白盔白甲,拿着板刀等武器,大声嚷“造反”。9.(1)形象:①阿Q善于运用“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硬和对敌人善于健
忘几个方面;②他有革命愿望,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2)目的:①反映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②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解析】【分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醒来后为自己的过失懊恼不已”错误,文中“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可见,他认为革命党不来招呼他也是有过失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大致相同”错,《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是大致、简单地记录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故事,与本文“围绕着革命展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完整”不相同。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根据“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可知
,他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参与革命便是投降革命,革命意识是错误的。根据“第一个该死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可知,他革的是为难和欺负过自己的人的命,特别是小D和王胡,革命对象是错误的。根据“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
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东西,……直走进去打的的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赵司晨的妹
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可知,革命目的是为了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便
将辫子盘在顶上”“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可知,革命行动方式错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人物形象:本文中“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
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他有革命的愿望,但是他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革命是为了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优胜记略》中“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
还不放么”“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续优胜记略》中赵太爷打他嘴巴,他说“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可见,阿Q善于运
用“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硬等方面。目的: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
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愚昧、软弱、自私、虚荣、狂妄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鄘州羸服①欲奔行在②,为贼所
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③,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关辅④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
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
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
忘君。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沾丐⑤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
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注:①羸服:衣衫破烂。②行在: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③陈涛斜:地名,今陕西咸阳东。④关辅:地名,指关中及三辅
地区。⑤沾丐:给人以利益。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B.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C.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
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D.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曾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
一。B.天子,我国封建社会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始于秦始皇,类似的称呼还有“皇帝”“陛下”等。C.右拾遗,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D.开元,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大都立年号,文中“开元”即唐
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一个年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生活困顿,四处漂泊。他年轻时处境贫困不能有所作为,科考失利后困居在长安;安史之乱中逃往三川,后来又漂泊于剑南、夔州、耒阳等
地。B.杜甫直言进谏,招致疏远。房琯因事被罢免宰相,杜甫为此上疏,肃宗下诏让三司审讯杜甫,后杜甫虽免于责罚,然而皇帝不太接受他的进言了。C.杜甫忠君爱国,忧国伤时。他喜好谈论天下大事,见解深刻而切中时弊,经常登上吹台抒发怀古伤今之情,在诗中寄托对国
事的伤感,对国君的思念。D.杜甫精于诗歌,备受推崇。杜甫创作的诗歌一改陈、隋浮艳之风,诗风雄浑苍茫,兼具古今之长,对后世影响极大,受到元稹和韩愈的推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
得还。14.肃宗本想治罪于杜甫,为什么后来没有这样做?请简要说明。【答案】10.D11.B12.C13.(1)关辅发生饥荒,杜甫便弃官离去,客居在秦州,砍柴摘橡子栗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2)杜甫游历岳祠,忽发大水,过
了十天弄不到食物,县令准备了船迎接他,这才得以回来。14.宰相张镐向肃宗阐述了给杜甫治罪的结果,即必然导致天下无人再敢上言,会断了言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举行朝献典礼。杜甫进奏赋文三篇。玄宗
读了太为惊奇,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甫奏赋三篇”是定语后置句,“三篇”是“赋”的后置定语,中间不可断开,而且“帝”是“奇之”的主语,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BC;“使待制集贤院”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省略介词“于”,应为“使于集贤院待
制”,“集贤院”是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断开,而且“命”的具体内容是“宰相试文章”,是皇帝下令宰相考试他的文章,所以“集贤院”和“命”之间要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封建社会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始于秦始皇”错。
“天子”在商代已经存在,周朝时已经稳固,如周天子。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见解深刻而切中时弊”错。文中说“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意思是“喜好谈论天下大事,高阔而不
切实际”;且“经常登上吹台”不准确,文中说“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无法看出他“经常登上”。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辄”前省略主语“杜甫”,“辄”,就;
“去”,离开;“客”,名词作动词,客居;“自的给”,宾语前置,应为“给自”。(2)“遽”,突然;“涉旬”,过了十几天;“具”,准备;“乃”,才;“还”,回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
力。由“帝怒,诏三司杂问”和“帝乃解”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从文中来看,主要与宰相张镐的进言有关。如“甫若抵罪,绝言者路”,意思是“杜甫如果被治罪,就断绝了进言者的通路”,据此可以概括出原因。宰相张镐向肃宗阐述了给杜甫治罪的结果,即必然导致天下无人再敢上言,会断了言路。参考
译文:杜甫,字子美,年轻时贫困不能依靠己力而有作为,离家出游吴越、齐赵之间。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在长安。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举行朝献典礼。杜甫进奏赋文三篇。玄宗读了太为惊奇,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提升他为河西尉,他没有接受任命,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遭逄安禄山叛乱,天子入蜀,杜
甫逃往三川。肃宗即位,他衣衫破烂从鄜州想要奔赴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被贼兵抓住。至德二年,出逃来到凤翔谒见肃宗,被授官右拾遗。杜甫和房琯是贫贱之交,房琯当时在陈涛斜战败,又因招董廷兰为门客,被罢免宰相。杜甫上疏说:“所犯罪小,不宜罢免大臣。”肃宗大怒,下诏三司会审
他。宰相张镐说:“杜甫如果被治罪,就断绝了进言者的通路。”肃宗这才消去怒意。但此后肃宗不再怎么考虑采纳他的进言了。关辅发生饥荒,杜甫便弃官离去,客居在秦州,砍柴摘橡子栗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又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郭搭建草庐居
住。适逢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靠。严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上表朝廷任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严武去世,崔旰等人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瞿唐峡,下江陵,沿沅水、湘水而上登临
衡山,于是暂住在耒阳。杜甫游历岳祠,忽发大水,过了十天弄不到食物,县令准备了船迎接他,这才得以回来。县令曾送社甫烤牛肉、白酒,杜甫喝得大醉,一个晚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杜甫性情旷达不拘小节,喜好谈论天下大事,高阔而不切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曾
与李白和高适结伴经过汴州,喝酒到尽兴时登上吹台,慷慨抒发怀古之情。他多次经历战乱,坚持节操不被玷污,创作诗歌,感伤国势削弱,念念不忘国君。赞曰:唐朝兴起,诗人继承陈、隋风格,以浮华而相炫耀。到开元年间,逐渐用雅正的意旨加以修饰,然而倚重浮华的违背质朴,
喜好艳丽的欠缺雄壮。到了杜甫,诗风雄浑苍茫,千姿万状,兼有了古今之长,使后人获益之处太多了。所以元稹说:“从有诗人以来,没有能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用诗歌陈喻时事,切合格律而意旨精深,写到上千言而毫无才力不足的迹象,世人称之为“诗史”。昌黎韩愈
在文章上慎重地自我称许,至于诗歌,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①。注释:①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15.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中“蚕丛”与《蜀道难》“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都指传说中的古蜀王。B.颈联中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C.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
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D.本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16.《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写了蜀道,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案】15.
C16.相同点:《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不同点:《蜀道难》写出了蜀道景物的凄冷,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而《送友人》写出蜀道景色的动人优美,作者对友人的劝慰,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
.“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分析错误,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的意思是李白告诫他的朋友,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比较的能力。(1
)相同点: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蜀道难》,一方面“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吟咏,直接抒发对蜀道难的感慨;另一方面,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手法以渲染蜀道之难,透露出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忧虑与关切之情。本诗“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刻画了蜀地崎岖难行,透露
出对入蜀友人的忧虑与关切。(2)不同点:《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描写蜀道景物的凄冷,“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从剑阁的险要引
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本诗,“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描写了蜀道风光的瑰丽优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写得含蓄蕴藉
,语短情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2)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姜夔《扬州慢》)(3)________________,举杯断绝歌路难。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4)杜甫《蜀相》中,作者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5)杜甫《客至》中写招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烟柳画桥②.风帘翠幕③.废池乔木④.犹厌言兵⑤.酌酒以自宽⑥.心非木
石岂无感⑦.出师未捷身先死⑧.长使英雄泪满襟⑨.盘飧市远无兼味⑩.樽酒家贫只旧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帘”“酌”“长”“襟”“飧”“樽”“醅”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迎面而来的是一处悬崖绝壁,响声就是从这里传来的。抬头仰望,一条大瀑布从绝壁上奔涌而下,吐出千尺银练,抛洒万颗珍珠,最后坠落在绝壁下的深潭。瀑布撞击潭边的岩石,泛起雪白
的水花。石缝间迎春花一簇簇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剥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使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同行的林草局技术员告诉我们,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说起那些迎春花,他更是____
____________:在漫山遍野的百花中,迎春花是第一枝报春花。它开得那样随意,那样美丽,那样________________。漫山遍野的小草也顽强地从残雪覆盖着的落叶下钻出。野谷中的侧柏、山杨、杜松等,泛出___
_____________的绿。在山林中蛰伏了一个漫长冬季的雪豹、金雕,在布谷的鸣叫声中,开始________________地舒展筋骨。鸟儿沐浴着春光,叽叽喳喳,无忧无虑地飞来飞去。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情有独钟悠然自得隐隐约约跃跃欲试B.情有独钟闲情
逸致若隐若现蠢蠢欲动C.情有可原悠然自得隐隐约约跃跃欲试D.情有可原闲情逸致若隐若现蠢蠢欲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石缝间迎春花在风中一簇簇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涤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催促着花骨朵绽放。B.石缝间一簇簇迎
春花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剥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C.石缝间迎春花在风中一簇簇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涤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D.石缝间一簇簇迎春花
在风中摆动,抖落残雪,残雪溅起的水珠正洗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催促着花骨朵绽放。20.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D.东边日
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答案】18.A19.D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情有可原:指按情理或情节来看,有可以原谅之处。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后文是钟情于迎春花
的原因,所以使用“情有独钟”。第二处,悠然自得:形容安闲舒适,自得其乐的样子。闲情逸致: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闲情逸致”是名词,无法与“那样”搭配,而这里需要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所以使用“悠然自得”。第三处,若
隐若现:形容隐约不明,模糊不清。隐隐约约:不明显、不清楚的样子。此处形容初春树上泛出的绿的特点,应使用“隐隐约约”。第四处,蠢蠢欲动:本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指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跃跃欲试:形容心情激动,急于想试一试。结合前文“在山林中蛰伏了一个漫长
冬季的雪豹、金雕,在布谷的鸣叫声中”可知,此处用来形容动物,“蠢蠢欲动”含贬义,不符语境,所以使用“跃跃欲试”。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
。“一簇簇”为数量短语修饰“迎春花”,故应放在“迎春花”前面;二是搭配不当。“水珠……剥去……尘埃”搭配不当,“剥”可改为“涤”“洗”之类的词语;三是不合逻辑、不合语言表达习惯。整个句子在说迎春花,“使花骨朵被催促着绽放”被动
句式不能与前文衔接,应改为“催促着花骨朵绽放”。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无忧无虑”将“鸟儿”人格化。A.“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意思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进行作战,翻越过重重的山峰和关隘,就好像飞过去一样快速。夸张地描写了木兰千里迢迢像飞一样地奔赴战场的情景。B.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怨”原本是人的心理行为,一个“怨”字把“羌笛”比拟为人。C.“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表达的意思是
主人和客下了马,主人和客上了船;“管弦”代指音乐,为借代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放养教育本
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要去改正的应该是原件。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思考,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己的权威不断逼着孩子改正。卢梭说过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其实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________①________,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动上的巨人”。对于那些熊孩子,家长“该管”的时候,是必须要管的,
如果不想让他们继续熊下去的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________②________,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让孩子快乐平安幸福健康地长大。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21.下列
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该管”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C.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
鬼才乞求“自由”。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B22.①你就要做到什么样②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文中“该管”引号作用是表示强调突出。A.“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是评论家所说的内容,此处引号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突出。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
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依据前文“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以及“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可以推知,该空所填句子应该是“你自己就应该先怎么样”之类的句子,故此处可填“你就要做到什么样”。第②处,依据后文“良好的教育就是要
让天使战胜恶魔”,再结合前文没有出现“恶魔”可以推知,该空所写内容要含有“恶魔”一词;另外,依据前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该句已经肯定孩子是天使,所以说孩子“恶魔”的一面是让人难以发现而隐藏起来的,据此可以推知,该空所填句子应为
“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之类的句子,故此处可填“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经典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包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方面的深刻思考,给我们诸多启示。温儒敏教授说:“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
又是充满乐趣的。”可是有些同学不以为然,认为经典阅读太考验性子,有畏难情绪。针对这一情况,班级计划召开班会,围绕“经典阅读的困难与乐趣”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经典永流传,乐趣长相伴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经典永流传,乐趣长相伴”。美国著名作家梭罗
说:“经典是人类思想最崇高的记录。”博尔赫斯说:“经典是长期以来,一个甚至几个民族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人出于不同的原因,以先前的热情以及神秘的忠诚而决定阅读的书。”浩瀚的书籍海洋中,经典如同熠熠闪光的珍珠,散发出
恒久的光芒和魅力,经典作品作为人类精神的源泉,既烙有历史的印记,又镌刻着文化的记忆,这种人类的高级精神财富理应属于普罗大众。是经典,治愈了我们寂寞单调的心灵,开启了营养身心的最佳模式。中国古诗词,一首诗就是一个美妙的世界;一部《史记》
承载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变幻;一部《红楼梦》,满溢着凄楚的辛酸血泪。温儒敏教授说:“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是有人说当下快节奏的时代,经典
如同加了密码的古老宝盒,虽然认可她的优秀和内蕴,可我却找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诚然,在一个追求成功、实用和利益的时代,经典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佳人,在水一方,遥不可及。因为我们有一颗浮躁的心灵,我们好像没有平静下来品味一本书的时间,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
满足了很多人娱乐“快感”的需求,却固化了我们原本灵动的思维。而经典名著,如一座宝藏,她是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开发、涵咏,才能得兴味之长。如果人们仅满足或沉湎于视频微博的“碎片化”的“轻浅阅读”,就难以系统传
承文化经典,就会影响民族的文化赓续。因此要不怕艰难,创新突破,重新审视和把握经典阅读的契机,如何高质量地去阅读呢?按照时代的的精神、心理、人情风俗来理解经典、认识经典,同时建议同学们参加网络读书俱乐部和班级读书交流会,借助文化娱乐栏目,像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采
用多种阅读模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对经典进行立体化品读,沉浸式体验阅读经典的乐趣。同学们,经典是文化的瑰宝,一代代阅读者曾经沉浸在经典的书香中,升华了思想,提升了境界,收获了智慧,润泽了人生。漫漫人生旅途,让我们一路书香相伴,生活由此韵味悠长,静雅多姿,收获无穷的乐趣。我的发言完毕,
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提到了文化经典的突出价值,意在启发我们,经典经过历史的检验、时代的淘洗仍然能够流传至今,它代表了人类思想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峰,是横跨时空局限的、后人无法超越或无法企及的。因此品读经典,能
给予我们成长的能量,滋润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材料还提到了温儒敏教授对经典的看法,“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意在表明阅读经典无论有多少障碍和困难,都值得我们去克服,哪怕跨越万水千山,也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由此看来,有限的生命面对无限的阅读资源时,无疑经典阅读是最
佳的选择。要倡导重读经典和价值阅读,在思想和行动上都需要我们做出努力。在很多人拿着手机刷微博、微信进行“碎片化”浅阅读的形势下,如果人们仅满足或沉湎于这种典型的轻阅读、浅阅读,那么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就可能落空,就失去了文化经典的系统传承,
会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赓续。因此,既要认识到经典的意义和魅力,又要不怕艰难,采用创新突破的形式和方法提升人们的阅读数量和质量,让经典在人们的思想中熠熠闪光,完成文化传承的千秋大业。行文构思时,首先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品读经典,收获乐趣,做好文化传承。然后设置分论点展开论述,一
是阅读经典的必要性,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能帮助我们提升获取新知的能力。这一点对年轻人尤为重要。对时代青年来讲,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品味经典,对人生的发展大有裨益;二是阅读经典的价值,帮助人们在喧嚣的
社会中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砥砺奋发的情怀,追求更完善的自我和更高尚的精神境界。三是如何高质量的进行经典的阅读,如借助现代化媒体,组建网络读书俱乐部和讨论会,借助文化娱乐栏目,像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改变古老的单一
的阅读模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立体化品读,进行沉浸式体验阅读的乐趣,领悟经典的意义和价值。立意:1.品读经典,感悟人生。2.阅读与经典同行。3.开创新途径,经典永流传。4.阅读经典,碰触优秀的思想和高贵的灵魂。获得更多资源
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