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红楼梦》专题演练.doc,共(23)页,81.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95744242d6fd88ee40e505d8ea31dd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红楼梦》专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红楼梦(节选)曹雪芹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有时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
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众人都体谅他病中,且素日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所以他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也都不苛责。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
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
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
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
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
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
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2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
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
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
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地黄昏,且阴得沉黑,兼
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回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
”婆子笑道:“不喝茶了,我们还有事呢。”……紫鹃收起燕窝,然后移灯下帘,伏侍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地睡了。(选自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众人因黛玉一向娇弱有病,都体谅她,不苛责她,意在强调黛玉比众姊妹薄情。B.一向孤傲的黛玉,竟然谈起她的衰微家世、孤苦谨慎,显示了她性格的复杂性。C.选
文通过宝钗的言行,表现了她的博识善言、说到做到,彰显了她的善解人意。3D.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黛玉淡化了对宝钗的猜忌,二人之间素积的隔阂得以消除。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用较少笔墨勾勒黛玉“嗽疾”的缘由和病情,这为宝钗前来探病、交谈
做了铺垫。B.宝钗劝黛玉不要作“司马牛之叹”,用典说事,显示《红楼梦》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C.文中写秋天、秋雨虽着墨不多,却起到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或引发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D.选文情节主要由对话构织完成,
委婉徐缓的对话中展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8.有人说,疾病的不幸能够擦亮人的眼睛,使人看清世间的冷酷。黛玉在得病、治病的过程中生发了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9.多数读者认为薛宝钗圆滑隐忍、善解人意,请结合文本简析薛宝钗的话语从
哪些方面打动了林黛玉,竟使林黛玉一时消除了猜忌?(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
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概括能力。黛玉的感悟可以通过她对宝钗吐露真情的一段话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根据相关内容细致分析
,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A.“意在强调黛玉比众姊妹薄情”不当,原文意在既交代黛玉的个性突出,也说明众姊妹温和宽厚,为下文众姊妹中的宝钗前来探望做下铺垫。故选A。(2)B.“生动活泼”错,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它的作用不是使语言活泼,而是含蓄
典雅。故选B。(3)结合“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黛玉在观察贾府各种人生病时主仆们的不同态度,清楚地看到贾府人媚上欺下、鄙视贫弱的势利。“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
,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4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作为病人,黛玉无依无靠,敏锐地感受到寄人篱下的孤苦,对世间人情冷暖有切身体会。(4)宝钗这段话之所以打动黛玉,是因为她能够时时处处替黛玉着想,比如“这里走的几个太
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
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为对方的健康着想,劝其多用食补可能更利于消除嗽疾。“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
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为对方难处着想,她知林黛玉处燕窝难弄时,遂答应给她送燕窝来。“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为对方处境着想,当林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就极低调地说和黛玉一样,同病相怜。“只怕你烦了,我
且去了”,为对方心情着想,体贴入微,她知黛玉不喜欢别人唠叨,便及时离去。答案:(1)A(2)B(3)①黛玉在观察贾府各种人生病时主仆们的不同态度,清楚地看到贾府人媚上欺下、鄙视贫弱的势利。②作为病人,黛玉无依无靠,敏锐地感受到寄人篱下的孤苦,
对世间人情冷暖有切身体会。(4)①为对方的健康着想,劝其多用食补可能更利于消除嗽疾。②为对方难处着想,她知林黛玉处燕窝难弄时,遂答应给她送燕窝来。③为对方处境着想,当林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5就极低调地说和黛玉一样,同病相怜。④为对方心情着想,体贴入微,她知黛玉不喜欢别人唠叨,便及
时离去。【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6~9题。宝钗扑蝶①①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
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②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
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
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③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
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④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
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6⑤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
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
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
,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
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⑥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
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
,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⑦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
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
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⑧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
,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待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
且和他们顽笑。【注】①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题目为编者所加。7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迎春此语看似是对黛玉的嗔怪
埋怨,其实只是姐妹间惯常嬉闹打趣而已。B.见宝玉进入潇湘馆,宝钗稍作思忖便抽身回来,既可见其心思之缜密,也表现出她对宝黛亲密关系的不以为意。C.对宝黛相会和红坠密谈,宝钗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前者刻意回避,后者故意声张,彰显出她高超的应变能力
。D.从红玉和坠儿交谈中,可以看出她们二人的不同之处:红玉思虑较多,有些矜持;坠儿则随性率真,心思单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祭饯花神的场面描写,营造出庄重肃穆的节日气氛,寄寓着众女子对春光即逝的伤感,并为人物出场
提供了背景。B.第⑤段中,小说未直接点明对话二人的真实身份,这样写既符合宝钗身在亭外的客观情境,又设下悬念,增强了可读性。C.选文以宝钗行踪为线,叙写寻黛玉、扑蝴蝶、闻私语、巧脱身等事,并借语言、心理等描写将宝钗形象刻画得鲜明丰满。D.选文部分黛玉虽未出
场,但交芒种节的时令交代、借他人之语对其性格特点的揭示,都为后文写黛玉泣泪葬花埋下伏笔。8.选文第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9.宝钗在情急之下为什么会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说明。(6分)【分析】(1)本
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
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根据全文情节内容,从人物、环境、主题等多个角度去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作
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多角度探究问题。8【解答】(1)B.“也表现出她对宝黛亲密关系的不以为意”错。由原文“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可知,宝钗是怕引起宝玉和黛玉的不便和
猜疑才抽身回来,这是一种主动的退让,体现她城府深,不是对宝黛关系不以为意。故选:B。(2)A.“营造出庄重肃穆的节日气氛,寄寓着众女子对春光即逝的伤感”错。由原文“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可知,营造的是盛大而唯美的氛
围,是女孩子庆祝的热闹而喜庆的节日。故选:A。(3)从塑造人物看,“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宝钗扑蝶的描写表现了宝钗青春少年的热情活泼、天真可爱的性情;从情节结构看,“倒引
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引出下文滴翠亭偷听红玉和坠儿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这是对滴翠亭位置特点的交
代,下文“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宝钗设计脱身,滴翠亭的描写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4)宝钗在情急之下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从事情的起因看,“宝钗、迎春、探春
、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可见宝钗本就是为寻黛玉而来,第一时间想到黛玉,是宝钗客观真实的本能反应,合情合理;从情节发展角度看,“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
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众姐妹中没有林黛玉,才有下文宝钗寻黛玉“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从人物性格看,“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
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可见黛玉的爱刻薄人、心思细腻的性格既不会张扬此事,也不会让说话的人敢来对证,体现了宝钗对黛玉的了解深透以及心思细致。从情节照应看,“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
想了想……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前文宝钗见宝玉去会黛玉,自己不便进去,但对黛玉与宝玉的亲密关系产生嫉妒之心,情急之下作出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之事,也符合宝钗的人设和常情。答案:9(1)B(2)A(3)①展现
出宝钗性格中青春活泼、天真烂漫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②因追蝶而来到滴翠亭,得以听到红玉和坠儿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交代了滴翠亭的位置特点,为下文宝钗设计脱身作了铺垫。(4)①宝钗本就是为寻黛玉而来,无可藏躲之时,第一时间想
到黛玉,是宝钗客观真实的本能反应。②黛玉并未与众姐妹在一起,此时此刻出现在这里是合乎情理的。③黛玉素来行事谨慎,不喜张扬,身处此地不声不响,不会有人质疑。④黛玉身份高贵且嘴不饶人,不会有人与之当面对质而暴露真相。⑤这是宝钗嫉妒黛玉与宝玉的亲密关系而做出的下意识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一语未了,只听
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
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祧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
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
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10穿着银红撇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
: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
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文本二: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燜灼,一带清流,
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檻,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自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
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
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
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
。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文本三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11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
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
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
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照应了“木石前盟”的神话。B.诸人提出用“翼然”给亭子命名,贾政说不如用个“泻”,而宝王认为不如“沁芳”新雅。C.贾政
对宝玉“沁芳”的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D.“晴雯撕扇”暗用了夏桀宠妃妹喜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晴雯的惨死,也预示着贾府的最终败落。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宝玉的外貌。B.对宝玉服饰的两次描写都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基本采用了从上到下、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顺序,
自然顺畅,也符合观察顺序。C.宝玉的出场采取了反复亮相的方法,先描写其服饰后描写其容貌,不仅写出了宝玉的形象特点,也突出了他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D.“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脉香”,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借”和“分”两字生动传神,突出表现了沁芳亭的环境特点。128.在“晴雯撕扇”中增加麝月
这一人物,如何理解?(4分)9.文本一“宝黛初逢”、文本二“试才题对”和文本三“晴雯撕扇”分别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
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
此题,需要从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行为等的语句来分析。【解答】(1)C.“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分析有误,结合“贾政
拈髯点头不语”“贾政听了,点头微笑”可知,贾政其实是非常满意的。(2)B.“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分析有误。第一处描写既有服饰又有面貌,先写头冠、衣服、靴子,再写面貌,再写配饰璎珞和美玉;第二处主要写头发、衣服、饰品的变化,给人的整体
感觉等。因是初次见面,只是描写了外部的服饰打扮和整体印象,体现不出“由外而内、由表及里”。(3)先看关于麝月的描写,“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
“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从情节上看,宝玉和晴雯正在撕扇子,加入麝月走过来说他们、宝玉夺了麝月的扇子给晴雯撕、麝月抗议、麝月故意提议让晴雯撕整匣子
扇子、宝玉让麝月去搬匣子、麝月不去等情节,使情节更加丰富、曲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塑造上看,麝月起到了反衬晴雯的作用。麝月觉得晴雯撕扇子是“作孽”,故意提议“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没想到宝玉让麝月去搬匣子,麝月说“我可不造这孽。
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麝月的反应是正常的,而睛雯撕扇子则体现了晴雯骄纵张扬的性格。13(4)文本一主要通过对宝玉外貌的描写和两首《西江月》来展示人物形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祧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
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写出宝玉外貌的漂亮和性格的“多情”;而《西江月》则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社会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
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贾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
觅恨”“似傻如狂”了。通过这首词,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文本二通过“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展现了宝玉性格的直爽和才思的敏捷。贾政拟了“泻玉”二字做匾额,回头问宝玉,宝玉
说“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虽然宝玉很怕父亲,但是也并不一味奉承,而是实
话实说,可见他性格直爽;另外他拟的“沁芳”二字确实高出“泻玉”,这从贾政的反应就可以看出,“贾政拈髯点头不语”,可见其才思敏捷;从后面“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
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也可看出来。文本三写晴雯拿扇子撒气,宝玉不仅不管她,还说“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由
着她撕扇子,“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二人都大笑”“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可见在宝玉心目中,并没有把晴雯当做低人一等的丫鬟,而是把她看做和自己一样的高于“物”的“人”,陪着她玩闹,宝玉没有尊卑等级之
分,不以身份压人。表现了宝玉的宽容、大度、率性。答案:(1)C(2)B(3)①麝月这一人物使情节更加丰富、曲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反衬晴雯的“作孽”,14突出晴雯骄纵张扬的性格。(4)①文本一表现了宝玉的多情和叛逆。“瞋视而有情”“转盼多情”“平生万种情思”等外貌描写表现宝玉多情;两首西
江月似贬实褒,表现其叛逆性格。②文本二集中表现宝玉性格直爽(敢于直言),才思敏捷。③文本三表现了宝玉的宽容、大度、率性(平等、任性也可得分)。宝玉没有尊卑等级之分,不以身份压人。【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
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茗
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玩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
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
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
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
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
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15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
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
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
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
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
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
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
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再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
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
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16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一句,写出贾宝玉入住大观园后,过得很不如意,静中生烦恼,生活百无聊赖。
B.贾宝玉和林黛玉共读《西厢记》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精彩情节。林黛玉喜爱诗书,才华横溢,正如她的判词中所说,“可叹停机德”,有咏絮之才。C.当被林黛玉问到什么书时,贾宝玉答“不过是《中庸》《大学》”,说明
贾宝玉想用自己平时爱读的书籍搪塞过去,但是被聪明的林黛玉识破了谎言。D.林黛玉“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写出了林黛玉被书中的内容打动,沉浸其中,也表明林黛玉跟贾宝玉在精神上有共同的追求
。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大观园优美和谐、如诗似画的典型环境,使宝黛孕育了高尚美丽且不带有任何杂质的纯真爱情,从而构成扣人心弦的艺术境界。B.共读西厢是宝黛爱情的一首序曲,唤醒了贾
宝玉和林黛玉内心深处朦胧的爱情种子,二人借曲词试真情,直接表达了内心的爱慕之情,收到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C.选文引用《牡丹亭》中的戏文,写得很有层次感。林黛玉由衷赞叹曲词的精妙,随后“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些描写对表现林黛玉的心理、性格
至为重要。D.曹雪芹大胆运用当时被视为“禁书”的《西厢记》来构思,这对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叛逆的性格,以及表达反对封建礼教的深层思想,意义深远,作用巨大。8.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林黛玉的哭,请联系上下文,简析林黛玉因何而哭。(1)早又把眼睛圈儿
红了:(2)眼中落泪:9.请结合选文,分析“落花”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
,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章相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17(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能力。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我们要
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A.“过得很不如意”错误,贾宝玉入住大观园后,万事遂心。B.金陵十二钗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是一起概括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
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所以“可叹停机德”是赞叹宝钗的,不是赞叹黛玉的。C.“说明贾宝玉想用自己平时爱读的书籍搪塞过去”错,《中庸》《大学》不是贾宝玉喜
欢读的书籍。故选D。(2)B.“直接表达”错,应是含蓄表达。故选B。(3)①写黛玉的哭是两人看完书,宝玉用“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逗弄她,黛玉听了娇羞难耐,面带嗔怒,黛玉感觉宝玉用世人视作禁书的话来评价自己,这是对自己的冒犯和亵渎,说到宝玉欺
负她,又由“欺负”一词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寄人篱下”之感,因此“眼睛圈儿红了”。②写黛玉的哭是黛玉看西厢听戏文之后,听到《牡丹亭》中的曲子“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引发她的感叹,以及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这些古人所写的伤春惜时的诗句,更引发她的感慨,再联系自己的身世,青春愁闷,孤独伤感,于是觉得心痛神痴,眼中落泪。(4)“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
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中“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点明了季节是暮春,桃花将要开败之时;同时“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也营造了一个落英缤纷唯美浪漫的氛围;“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写宝玉对待落花不忍心践踏,表现了其对生命的尊重;“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
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黛玉认为宝玉把落花撂倒水里不好
,水流到脏18的地方,还是把花糟蹋了。最好的是把落花埋入花冢,随土化了,表现了其对高洁人生的追求。这是通过“落花”来塑造宝玉和黛玉人物形象;宝玉认为黛玉说的正确,就说自己放下书帮黛玉收拾落花。一个“书”字引起黛玉
兴趣,要看看宝玉看的什么书。引出而人共读《西厢记》,并用《西厢记》中话语互相打趣。二人的爱情得到了升华。然后二人又一起扫落花埋入花冢。所以“落花”这一环境描写又推动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引出宝黛二人共读西
厢,共同葬花等情节。答案:(1)D(2)B(3)①因贾宝玉而哭。听到宝玉用世人视作禁书的话来评价自己,这是对自己的冒犯和亵渎,说宝玉“欺负”她。又由“欺负”一语激发了其“寄人篱下”之情,因此而哭。②因触景感怀而哭。《牡丹亭》中的曲词以及相关的诗句,使林
黛玉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处境,青春愁闷,孤独伤感,因此而哭。(4)①落英缤纷,桃红柳绿,落花营造了唯美浪漫的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②通过落花塑造人物形象。贾宝玉担心践踏落花,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林黛玉将落花埋入花冢,表现了对高洁人生的追求。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宝黛二人共读西厢,共同葬花
,爱情升华到精神层面,纯洁、美丽,震撼人心。【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宝钗扑蝶①
①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
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19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②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
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
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③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
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④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
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⑤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
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
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
:“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⑥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
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
得要使个‘金蝉脱壳’20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⑦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
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
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⑧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
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
、待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注】①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题目为编者所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迎春此语看似是对黛玉的嗔怪埋怨,其实只是姐妹间惯常嬉闹打
趣而已。B.见宝玉进入潇湘馆,宝钗稍作思忖便抽身回来,既可见其心思之缜密,也表现出她对宝黛亲密关系的不以为意。C.对宝黛相会和红坠密谈,宝钗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前者刻意回避,后者故意声张,彰显出她高超的应变能力。D.从红玉和坠儿交谈中,可
以看出她们二人的不同之处:红玉思虑较多,有些矜持;坠儿则随性率真,心思单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祭饯花神的场面描写,营造出庄重肃穆的节日气氛,寄寓着众女子对春光即逝的伤感,并为人物出场提供了背景。B.第⑤段中,小说未直接点明
对话二人的真实身份,这样写既符合宝钗身在亭外的客观情境,又设下悬念,增强了可读性。21C.选文以宝钗行踪为线,叙写寻黛玉、扑蝴蝶、闻私语、巧脱身等事,并借语言、心理等描写将宝钗形象刻画得鲜明丰满。D.选文部分黛玉虽未出场,但交芒种节的时令交代、借他人之语
对其性格特点的揭示,都为后文写黛玉泣泪葬花埋下伏笔。8.选文第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9.宝钗在情急之下为什么会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说明。(6分)【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
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根据全文情节内容,从人物、环境、主题等多个角度去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
多角度探究问题。【解答】(1)B.“也表现出她对宝黛亲密关系的不以为意”错。由原文“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可知,宝钗是怕引起宝玉和黛玉的不便和猜疑才抽身回来,这是一种主动的退让,体现她城府深,不是对宝黛关系不以为意。故选:B。(2)A.“营造出
庄重肃穆的节日气氛,寄寓着众女子对春光即逝的伤感”错。由原文“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可知,营造的是盛大而唯美的氛围,是女孩子庆祝的热闹而喜庆的节日。故选:A。(3)从塑造人物看,“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宝钗扑蝶的描写表现了宝钗青春少年的热情活泼、天真可爱的性情;从情节结构看,“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引出下文滴翠亭偷听红玉和
坠儿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这是对滴翠亭位置特点的交代,下文“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宝钗设计脱身,滴翠亭的描写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22(4)宝钗在情急之下把黛玉作为
自己脱身的挡箭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从事情的起因看,“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可见宝钗本就是为寻黛玉而来
,第一时间想到黛玉,是宝钗客观真实的本能反应,合情合理;从情节发展角度看,“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众姐妹中没有林黛玉,才有下文宝钗寻黛玉“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
,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从人物性格看,“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可见黛玉的爱刻薄人、心思细腻的性格既不会张扬此事,也不会让说话的人敢来对证,体现了宝钗对黛玉的了解深透以及心思细致。从情节
照应看,“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前文宝钗见宝玉去会黛玉,自己不便进去,但对黛玉与宝玉的亲密关系产生嫉妒之心,情急之下作出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之事,也符合宝钗的人设和常情。答案
:(1)B(2)A(3)①展现出宝钗性格中青春活泼、天真烂漫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②因追蝶而来到滴翠亭,得以听到红玉和坠儿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交代了滴翠亭的位置特点,为下文宝钗设计脱身作了铺垫。(4)①宝钗本就是为寻黛玉而来,无可藏躲之时,
第一时间想到黛玉,是宝钗客观真实的本能反应。②黛玉并未与众姐妹在一起,此时此刻出现在这里是合乎情理的。③黛玉素来行事谨慎,不喜张扬,身处此地不声不响,不会有人质疑。④黛玉身份高贵且嘴不饶人,不会有人与之当面对
质而暴露真相。⑤这是宝钗嫉妒黛玉与宝玉的亲密关系而做出的下意识反应,是可以理解的。【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3(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