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共(13)页,56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8a837b221c0e3ca3df8a8968a1852e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贵州省瓮安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化学一、单选题(共7小题,每小题6.0分,共42分)1.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RO3n-+F2+2OH-=RO4-+2F-+H2O。则RO3n-中
R元素的化合价是()A.+4B.+5C.+6D.+7【答案】B【解析】【详解】对于RO3n-+F2+2OH-=RO4-+2F-+H2O来说,依据电荷守恒,n+2=1+2,n=1,此时RO3n-转化为RO3
-;再依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1,求出R的化合价为+5价。故选B。2.N2O俗称“笑气”,曾用作可吸入性麻醉剂,下列反应能产生N2O:3CO+2NO2=3CO2+N2O.下列关于N2O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上述反应,每生成lmo
lN2O,消耗1.5molCOB.等物质的量的N2O和CO2含有相等的电子数C.N2O只有氧化性,无还原性D.N2O会迅速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答案】B【解析】【详解】A.根据方程式3CO+2NO2=3CO2+N
2O知,生成lmolN20,需要3molCO,A项错误;B.N2O和CO2每个分子都含有22个电子,物质的量相同的N2O和CO2,含有的电子数相同,B项正确;C.N2O中N元素化合价为+1价,化合价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N2O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C项错误;D.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
人中毒的是NO,D项错误;答案选B。3.金属的使用是人类拓展自身能力的标志之一。人类利用几种常用金属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金、铜、铁、铝,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A.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多少B.金属的熔沸点高低
C.金属的活泼性强弱D.金属的导电性强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铝>铁>铜>金;金属利用的先后顺序既与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有关,又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越不活泼的金
属越早被利用。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其活动性较弱;金属活动性越强,金属的冶炼难易程度越难,这也影响了人类对金属的使用,而与A、B、D选项中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多少、熔沸点高低、导电性强弱无关。4.使用化学手段可以消除某些环境污染。下列主要依靠化学手段消除环境污
染的是()A.在燃煤中添加生石灰B.将某些废旧塑料熔化后再成型C.把放射性核废料深埋于地下岩层D.用多孔吸附剂清除水面油污【答案】A【解析】【详解】A.在燃料煤中添加氧化钙,生成的二氧化硫和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最终氧化为硫酸钙,发生化学变化,故A正确;B.将某些废旧塑料熔化后重新成型,固
体的形状发生变化,但性质不变,不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C.原子的放射性属于核变化,不是化学反应,故C错误;D.用多孔吸附剂清除水面油污,利用了吸附剂的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A。5.下列各选项中,原因、结论及因果关系均正确的
是()A.因为H-F的键能大于H-Cl,所以HF的沸点高于HClB.因为HClO4比HClO中的氯元素的化合价高,所以HClO4的氧化性强于HClOC.因为N元素的非金属性比P元素强,所以NH3的稳定性强于PH3D.因为Fe的还原性强于Cu,所以Cu2+的氧化性强于Fe
3+【答案】C【解析】【详解】A.键能的大小决定氢化物的稳定性,和沸点无关,HF的沸点高于HCl的原因是HF分子间有氢键,而HCl只有分子间作用力,故A不选;B.价态的高低和氧化性的强弱没有关系,故B不选;C.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故C选;D.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就越弱。铁的氧化产物为Fe2+而不是Fe3+,所以Cu2+的氧化性强于Fe2+。Fe3+的氧化性强于Cu2+,可以从反应2Fe3++Cu=2Fe2++Cu2+得到证明。故D不选。故选C。6.下列条件下铁钉最容易生锈的是()A.浸泡在植物油中B.浸
泡在海水中C.置于干燥的空气中D.铁钉表面涂一层油漆【答案】B【解析】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水接触;浸泡在植物油中的铁与氧气、水隔绝,不易生锈;浸泡在海水中的铁与氧气、水接触易生锈;置于干燥的空气中的铁不与水接触,不易生
锈;铁钉表面涂一层油漆与氧气、水隔绝,不易生锈;故选B。7.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Δ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间为t1时改变条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维持温度、容积不变,t1时充入SO3
(g)B.维持压强不变,t1时升高反应体系温度C.维持温度、容积不变,t1时充入一定量ArD.维持温度、压强不变,t1时充入SO3(g)【答案】D【解析】【详解】A.维持温度、反应体系体积不变,t1时充入SO3,此时正逆反应速率均
增大,故A错误;B.维持压强不变,t1时升高反应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不符合,故B错误;C.维持温度、容积不变,t1时充入一定量Ar,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变,正逆反应速率都不变,故C错误;D.维持温度、压强不变,t1时充入SO3,该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增大,则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故D正确;故选D。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3分)8.高锰酸钾是锰的重要化合物和常用的氧化剂。以下是工业上用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的一种工艺流程。(1)KMnO4稀溶液
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消毒机理与下列___(填序号)物质相似。A.75%酒精B.双氧水C.苯酚D.84消毒液(NaClO溶液)(2)写出MnO2、KOH的熔融混合物中通入空气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向K2MnO4溶液中通入CO2以制备KMnO4,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4)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石灰、二氧化碳、___和___(写化学式)。(5)若不考虑物
质循环与制备过程中的损失,则1molMnO2可制得_____molKMnO4。【答案】(1).BD(2).2MnO2+4KOH+O22K2MnO4+2H2O(3).K2MnO4(4).MnO2(5).KOH(6).2/3【解析】【分析】(1)K
MnO4有强氧化性,消毒原理与84消毒液、双氧水一样;(2)由工艺流程转化关系可知,MnO2、KOH的熔融混合物中通入空气时发生反应生成K2MnO4,根据元素守恒还应生成水,根据守恒法配平;(3)由工艺流程转化关系可知,向K2M
nO4溶液中通入CO2制备KMnO4、还生成K2CO3、MnO2,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4)制备中利用的原料,在转化过程中又生成的可以循环利用;(5)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判断。【详解】(1)KMnO4有强氧化性,利用其强氧化性杀菌消毒,消毒原理与84消毒液、双氧水一样,故选BD
;(2)由工艺流程转化关系可知,MnO2、KOH的熔融混合物中通入空气时发生反应生成K2MnO4,根据元素守恒还应生成水,反应中锰元素由+4价升高为+6价,总升高2价,氧元素由0价降低为-2价,总共降低4价,化合价升降最小公倍
数为4,所以MnO2系数2,O2系数为1,根据锰元素守恒确定K2MnO4系数为2,根据钾元素守恒确定KOH系数为4,根据氢元素守恒确定H2O系数为2,所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MnO2+4KOH+O22K2MnO4+2H2O;(3)由工艺流程转化关系可知
,向K2MnO4溶液中通入CO2制备KMnO4、还生成K2CO3、MnO2,反应只有M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由+6价降低为+4价,由+6价升高为+7价,所以K2MnO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4)制备中利用的原料,在转化过程中又生成的可以循环利用.由转化关系图
知,除石灰、二氧化碳外,K2MnO4溶液中通入CO2以制备KMnO4生成的MnO2及最后由母液加入石灰生成的KOH,会在MnO2、KOH的熔融制备K2MnO4中被循环利用。(5)2MnO2+4KOH+O22K2MnO4+2H2O可知最初
的原料中1molMnO2恰好得到1molK2MnO4。由3K2MnO4+2CO2=2KMnO4+2K2CO3+MnO2知,1molK2MnO4在反应中能得到2/3molKMnO4。9.A~G各物质间的
关系如下图,其中B、D为气态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C和E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选用不同的A进行反应①,若能在常温下进行,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若只能在加热情况下进行,则反应物A应为______
_______;(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新配制的F溶液应加入_____________以防止其转化为G。检验G溶液中阳离子的
常用试剂是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浓盐酸、四氧化三铁(2)2H2O2MnO22H2O+O2↑、KClO3(3)4HCl+MnO2MnCl2+2H2O+Cl2↑(
4)铁粉、KSCN溶液;溶液变红【解析】【分析】①中MnO2作催化剂可知:A为H2O2或KClO3;B为O2;E为Fe3O4②中MnO2作氧化剂可与C制气体D且C还与Fe3O4反应生成F和G的混合溶液。可确定
:C为浓盐酸;D为Cl2;而G为FeCl3、F为FeCl2,据此分析。【详解】①中MnO2作催化剂可知:A为H2O2或KClO3;B为O2;E为Fe3O4②中MnO2作氧化剂可与C制气体D且C还与Fe3O4反应生成F和G的混合溶液。可确
定:C为浓盐酸;D为Cl2;而G为FeCl3、F为FeCl2。(1)物质C和E的名称分别为浓盐酸、四氧化三铁;(2)进行反应①,若能在常温下进行,A是H2O2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若只能在加热情况下进行,则反应物A应为KClO3;(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
浓)MnCl2+Cl2↑+2H2O;(4)Fe2+有强的还原性,容易被被空气氧化成Fe3+而变质。因此常加入铁粉将变质的Fe3+还原回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Fe3+的检验方法是向待测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若溶
液变为血红色,就证明含有Fe3+,或加入NaOH溶液,若产生红褐色的沉淀。就证明含有Fe3+。10.工业上用CO生产燃料甲醇。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图1表示反应中能量的变
化;图2表示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H2和一定量的CO后,CO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曲线____(填:a或b)表示使用了催化剂;该反应属于____(填:吸热、放热)反应。(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起始充入的
CO为2molB.增加CO浓度,CO的转化率增大C.容器中压强恒定时,反应已达平衡状态D.保持温度和密闭容器容积不变,再充入1molCO和2molH2,再次达到平衡时n(CH3OH)/n(CO)会减小(3)从反应
开始到建立平衡,v(H2)=_____;该温度下CO(g)+2H2(g)CH3OH(g)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若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将反应体系升温,则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4)请在“图3
”中画出平衡时甲醇百分含量(纵坐标)随温度(横坐标)变化的曲线,要求画压强不同的2条曲线____________(在曲线上标出P1、P2,且P1<P2)。(5)已知CH3OH(g)+3/2O2(g)=CO2(g)+2H2O(g)ΔH=-192.9kJ/mol又知H2O(l)
=H2O(g)ΔH=+44kJ/mol,请写出32g的CH3OH(g)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放热(3).AC(4).0.15mol·L-
1·min-1(5).12L2·mol-2或20.75/0.25/(0.5/)molLmolLmolL(6).减小(7).(8).CH3OH(g)+3/2O2(g)=CO2(g)+2H2O(l)ΔH=-280.9k
J/mol【解析】【详解】(1)根据图像可知曲线b表示的活化能小,所以b曲线表示使用了催化剂。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正反应是放热反应。(2)A.容器容积为2L,根据图像可知起始充入的CO为1mol/L×2L=2mol,A正确;B.增加CO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但CO的转化率降低,B错误;C.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因此容器中压强恒定时,表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C正确;D.保持温度和密闭容器容积不变,再充入1molCO和2molH2,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因此再次达到平衡时n(CH3OH)/n(CO)会增大,D错误。答案选AC。(3)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进行到10min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生成甲醇是0.75mol/L,则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甲醇是0.75mol/L×2=1.5mol/L,所以用氢气表示的反应速率为1.5mol/L÷10min=0.15m
ol·L-1·min-1;平衡时氢气的浓度是2mol/L-1.5mol/L=0.5mol/L,甲醇和CO的平衡浓度分别是0.75mol/L、0.25mol/L,所以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20.75120.
250.5;正反应是放热反应,若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将反应体系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减小。(4)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甲醇的含量降低。又因为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甲醇含量增大,所以其图像可
表示为(5)已知:①CH3OH(g)+3/2O2(g)=CO2(g)+2H2O(g)ΔH=-192.9kJ/mol,②H2O(l)=H2O(g)ΔH=+44kJ/mol,则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2×②即得到32g的CH3OH(g)完全燃烧生成液
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g)+3/2O2(g)=CO2(g)+2H2O(l)ΔH=-280.9kJ/mol。11.图A所示的转化关系中(具体反应条件略),a、b、c和d分别为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常见单质,其余均为它们的化合物,i的溶液为常见的酸,a的一种同素异形体的晶胞
如图B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B对应的物质名称是_________,其晶胞中的原子数为______,晶体类型为_______。(2)d中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3)图A中由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沸点最高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该物质的分
子构型为_________,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_。(4)图A中的双原子分子中,极性最大的分子是_________。(5)k的分子式为_________,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答案】(1).金
刚石(2).8(3).原子晶体(4).1s22s22p63s23p5(5).H2O(6).H2O分子间形成氢键(7).V形(或角形)(8).sp3(9).HCl(10).COCl2(11).sp2(12).极性【解析】【详解】(1)每个a原子周围有4个
a—a键,a的该种单质为原子晶体,a能与水反应生成b和f,则图B对应的物质为金刚石;该晶胞中的原子数为:8×18+6×12+4=8。(2)a为C,a、b、c和d分别为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常见单质,则b为H2、f为CO;b与c反应生成H2O,则c为O2;b与d反应生成i,i的溶液为常见的酸,则d为Cl
2,i为HCl;f与c反应生成g,f与d反应生成k,k与水反应生成g和i溶液(HCl水溶液),则g为CO2、k为COCl2;d中元素为Cl,Cl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其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5。(3)图A中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有f为CO、g为CO2、i为HCl、H2O,这四
种物质常温下只有水是液态,其它都是气体,故沸点最高的是H2O,原因是H2O分子间形成氢键;H2O中O上的孤电子对为12×(6-2×1)=2,σ键电子对数为2,价层电子对数为4,故O采取sp3杂化,由于有两对孤电子对,故H2O的构型为V形(或角形)。(4)所有双原子分子有H2、O2、Cl2、HCl
、CO,其中H、Cl电负性差值最大,因而极性最大。(5)k为COCl2;COCl2中C原子含有3个σ键、1个π键,C上没有孤电子对,故C原子采取sp2杂化;COCl2为平面三角形结构,分子中正负电中心不重合,COCl2为极性分子。12.[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高分子材料PET
聚酯树脂和PMMA的合成路线如下:已知:Ⅰ.RCOOR′+R′′18OHRCO18OR′′+R′OH(R、R′、R′′代表烃基);Ⅱ.(R、R′代表烃基);(1)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2)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3)P
MMA单体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4)F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组峰,⑤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5)G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a.⑦为酯化反应
b.B和D互为同系物c.D的沸点比同碳原子数的烷烃高d.1mo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时,最多消耗4molNaOH(7)J的某种同分异构体与J具有相同官能团,且为顺式结构,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8)写出由PET单体制备PET聚酯(化学式为C10nH8nO4n或
C10n+2H8n+6O4n+2)并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加成反应(2).(3).碳碳双键(4).酯
基(5).(6).(7).a、c(8).(9).【解析】【详解】(1)根据合成路线可知,①为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生成A为1,2-二溴乙烷;(2)②为1,2-二溴乙烷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水解反应生成乙二醇。化学方程式为;(3)由PMMA的结构可知,PMMA为烯酯类加聚
反应产物,故其单体的官能团名称是碳碳双键和酯基;(4)F为醇催化氧化生成,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组峰结构对称,则E为2-丙醇,F为丙酮,故⑤的化学方程式为;(5)G由丙酮在i:HCN/OH-,ii:H2O/H+作用下生成,由题目信息可知其结构简式为;(6)a.⑦为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PMM
A单体,故a正确;b.B为乙二醇,D为甲醇,二者不是同系物,故b错误;c.D为甲醇,分子间可产生氢键,所以其沸点比同碳原子数的烷烃高,故c正确;d.1mol中含2mol酯基,所以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时,最多消耗2molNaOH,故d错误;答案选a、c;(7)J为2-甲基丙烯酸,其同分
异构体中具有碳碳双键与羧基,且为顺式结构,其结构简式是;(8)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由PET单体制备PET聚酯的化学方程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