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0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专项训练二】-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人教版必修2)(原卷版).doc,共(7)页,140.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7c851c54ce189047dc66e1f0de0a2f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0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专项训练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如图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的A基因的频率变化情况,该种群的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Ⅰ时间段内,Aa的
基因型频率是9%B.Q点时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导致a基因突变为AC.在Ⅱ时间段内,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后代的机会可能比aa大D.Aa个体在Ⅰ、Ⅲ段所占的比例不变,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2.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
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B.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物
种1和物种2有共同的祖先,它们的基因库差异甚微3.现有某昆虫的两个种群,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76%,a基因频率为24%;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4%,a基因频率为36%。若这两个种群数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其子代中AA基因
型个体比例是()A.49%B.42%C.21%D.9%4.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2A.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对维持物种内个体数目的稳定有重要作用B.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但对其本质,达尔文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C.家猪的腿和吻比野猪的短,是家猪使用腿和吻较少的
结果D.达尔文的研究处于个体水平的研究,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5.下列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最终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及生物进化,但生
物进化的方向不一定与突变的方向一致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来研究生物进化,达尔文的进化论则局限于个体水平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当某生物个体产生变异后,由自然条件决定其是生存还是淘汰6.抗生素滥用
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A.抗生素提高了细菌的基因突变频率B.突变细菌可能合成了能分解抗生素的酶C.细菌只朝着抗药性增强的方向突变D.无性繁殖是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7.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害
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农药诱导的结果B.老年人长白发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捕食者的存在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自然选择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8.基因流是指生物个体从其发生地分散出去而导致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过程,可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邻近的种群间基因频
率有较大差异,也可能存在基因交流B.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极大地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C.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不会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D.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阻断后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一种途径9.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
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人会因该种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抗生素的使用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
率上升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新物种的产生3D.可以通过加大抗生素用量来治疗“耐药菌”感染,所以无需担心10.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成熟期参差不齐、要分次采收,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
长且发芽不整齐等不利于人类利用的“缺点”。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发芽率高,成熟期整齐,产量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野生稻的“缺点”是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异B.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C.栽培水稻与野生稻
的性状差异显著,可以肯定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经过长期选择、驯化,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11.下列关于种群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②物种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③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12.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群体型较大的苔原狼,主要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如马鹿、野牛、山羊等,以下的
说法正确的是()A.一只苔原狼身上全部的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苔原狼和马鹿都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若没有发生突变,苔原狼种群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中将一直保持不变D.群落内部各种生物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13.部分个体从原来的区域散
播出去并成为一个新的种群建立者,这些“先驱者”们并不包含它们原有种群的所有基因。在某些情况下,原先种群中数量很少的基因在对新种群的基因贡献中可能占很大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新种群建立过程中进化的基本单位
是个体B.新建种群和原有种群存在生殖隔离C.新建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可称为新建种群的基因库D.新建种群和原先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相同14.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
有条纹个体AA占70%,无条纹个体aa占10%,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基因频率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A.80%42%B.20%21%C.20%42%D.80%32%15.某地区
存在粉猴面花和红猴面花,两者分布区域重叠,前者由黄蜂授粉,后者由蜂鸟授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粉猴面花和红猴面花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粉猴面花和红猴面花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C.粉猴面花和红猴面花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D.猴面花与授
粉动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16.镰状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高发地区。具有一个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个体(杂合子)不表现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但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突变基因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生物
所生存的具体环境B.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为有害基因,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疟疾高发地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杂合子比纯合子死亡率低D.疟疾高发地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频率较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7.某病人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抗生素长期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抗药性形成的叙
述中,错误的是()A.抗药性的形成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B.原来的幽门螺杆菌群体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C.幽门螺杆菌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产生抗药性D.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18.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的开花时间
和分布区均有所重叠,它们能够通过人工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但在自然界中,它们的传粉者大小明显不同,黄花杓兰由丽蝇和熊蜂工蜂传粉,而西藏杓兰由体形较大的熊蜂蜂王传粉,由于传粉者不同,二者在自然界中不能杂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存在地理隔离B.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传粉者大小不同,据此推测它们花的形态结构可能存在差异C.自然状态下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能杂交,是二者与传粉者共同进化的结果D.据上述信息可判断,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人工杂交的后代只能由熊蜂蜂王传粉19.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5A.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能导致不同种群基因库差别越来越大B.达尔文的观点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C.若如图表示细菌进化的基本过程,则X可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
化20.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杂合长翅果姚(Vv)6400只、残翅果蝇(vv)800只,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VV)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v的基
因频率是()A.10%B.4%C.2%D.20%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21.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了多种地雀,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
同一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在不同岛屿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各个小岛上不同的环境因素使种群基因频率。这些环境因素在地雀的进化
过程中起到了的作用。(2)各个小岛之间的广阔海域,使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阻断了各种群间的。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造成基因库差异巨大,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由此可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多种不同的地雀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其原因是。22.图1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
图2为在某段6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a过程是由于河流产生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过程b的实质是,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即意味着两个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现代生物技
术可改变这种种间阻碍。(2)图2中在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是/否/不一定)成新物种。(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30%和50%,则此时A基因频率为。23.苔原狼生活在西伯利
亚大草原上,它们从鼻子到尾巴长约200厘米,体重45~57千克,身高70~100厘米。与它们同时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还有马鹿,它们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
经观察,该种群中有多种基因型,分析其原因:一是在突变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二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2)已知苔原狼有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雌雄
比例为1:1.测知雌性个体中基因型为XAXA、XAXa、XaXa的个体数依次是25只、20只和5只,雄性个体中XAY的个体有20只,则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3)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一般都擅长于奔跑,这是的结果。通过对苔原狼、马鹿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依据判断
苔原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24.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某种老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
表示,c表示。(2)①~③、④~⑥的存在说明了。种群1→品系1→物种1说明了。(3)种群1中随机抽取2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分别为40、140和20个,则A基因、a基因频率分别为、。725.蜥蜴是爬行类(爬虫类)中种类最多的族群,全世界已知超过4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体型
差异很大,从数厘米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3﹣5米长的科莫多龙都有。如图为某岛上蜥蜴新种形成的模式图,请结合下图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如图表示小岛上蜥蜴进化基本过程,X代表,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2)小岛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4)根据考察,该小岛原与大陆相连,因海平面上升而逐渐远离大陆而成形现状。小岛上蜥蜴新种与蜥蜴原种已成为两个物种。由此可见,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5)由于海平面继续
上升,小岛上食物短缺,生存空间减少,导致加剧。长此以往,不适应环境的蜥蜴将被淘汰,最终导致蜥蜴原种的。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1/5/68:11:36;用户:高江辉18739870602;邮箱:orFmNtwa2xtl36JK
SZeR-bBEG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