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共(8)页,3.553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7be76847d91cdb4b59df80a4bb387d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七年级历史2018.7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1.589年,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使我国南北再
次实现统一的朝代是A.秦朝B.隋朝C.唐朝D.元朝2.“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据此,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有①沟通了南北的交通②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③加强对全国的统治④推动造船业的发展A.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3.将重要人物的事迹进行整理是历史学习的好方法。在某张卡片上记有“君舟民水”“天可汗”“贞观之治”等词语。该历史人物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4.发明和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图1是唐朝的筒车,它的用途是A.耕作B.冶铁C.灌溉D.运输5.下列历史人物
与事件对应正确的是A.耶律阿保机——灭亡西夏B.赵匡胤——陈桥兵变C.完颜阿骨打——统一契丹D.赵构——定都开封6.北宋武举共取士868人,年均仅5人,总数不及宋真宗景德二年文士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当时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B.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C.科技与文化的繁荣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7.南
宋时期,取得过郾城大捷的抗金将领是A.司马光B.岳飞C.辛弃疾D.文天祥8.《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民间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两者共同反映了A.政治中心的东移B.商业的繁荣兴旺C.社会生活的丰富D.经济重心的南移9
.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A.会子B.瓦子C.交子D.票号题号1~2526272829总分分数图1210.产生于唐代,在宋代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的是A.诗B.话本C.词D.杂剧11.“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描述的是四大发明中的A.火药
B.指南针C.印刷术D.造纸术12.成吉思汗被誉为“一代天骄”,他的功绩主要是A.统一蒙古B.起兵抗辽C.建立元朝D.定都大都13.元朝设置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行省B.宣政院C.澎湖巡检司D.台湾府14.明太祖给子孙留下了“不许立丞相”的祖训,其目的是A.强化皇权B.控制军队C.钳
制思想D.八股取士15.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率领起义军推翻明王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是A.陈胜B.吴广C.黄巢D.李自成16.欣欣同学在进行复习时,制作了主题式学习卡片。右侧卡片的“主题”处最适宜填入A.民族团结B.和平交往C.社会变革D.反抗侵略17.南瓜原产美洲,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本草纲
目》中记载:“南瓜,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据此可知,这部著作A.见证了中外的物种交流B.创新了药物的分类法C.修正了前人的错误记载D.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18.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齐民要术》B.《梦溪
笔谈》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19.我国拥有多项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能够体现明朝建筑水平的有①大昭寺②长城③北京故宫④承德避暑山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0.图2是雍正帝还是雍亲王时命人绘制的《耕织图》(局部
),图中站在田边的正是雍正。从中可以看出A.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产生C.开垦荒田缓解了人口压力D.稻麦复种技术得到了推广21.下列史实中,体现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是A.枢密院的创设B.三省六部制的完善C.军机处的设立D.通判的设置22.自清中叶开始,清
朝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并对外商的活动和进出口货物的数量进行限制。这说明清朝实行了政策A.重农抑商B.开放海禁C.轻徭薄赋D.闭关锁国主题:史实1:戚继光抗倭史实2:郑成功收复台湾史实3:雅克萨之战图2323.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图,按照朝代先后进行排序,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④①D.①③②④24.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A.《水浒传》B.《三国演义》C.《西游记》D.《红楼梦》25.2018年5月,“我的北京故事”等活动在雅典刮起
一阵中国风,其中“亮相·国风——时尚□□秀”惊艳四座(图3是表演照片)。其中,□□缺省的字应是A.秦腔B.昆曲C.京剧D.徽剧图34二、综合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13分)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材料一杜
甫《忆昔》(部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1)依据诗的前六句,“开元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材料二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
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王谠《唐语林》(2)请指出材料二中“安禄山反”所指的历史事件名称及其影响。(2分)(3)杜甫的诗有“”之称。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简要说明他的诗得此称号的原因。(3分)材料三据统计,《全
唐诗》有诗歌48900多首,诗人2200多人。其中进士是盛唐时期诗人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诗家风格既有“摩诘之高妙,太白之俊逸,昌黎之奇崛,义山之窈眇”,又有“如郊之寒,如岛之瘦,如李贺之诡奇”;而杜诗则包罗万象,集
众家之长。翻检唐诗,题材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讽喻诗、怀古咏史诗等等,描述内容从朝廷大政到市井风情,举凡三教九流、生活琐事等都被唐诗囊括殆尽。(4)依据材料三,概括唐诗的特点。结合所学,从多个角度分析唐诗
兴盛的原因。(6分)527.(12分)某历史研究小组开展了“经济视角看宋朝”的主题探究活动。探究1:城市发展(1)观察图片,比较唐宋都城形状布局和商业活动的不同特点,完成下表。(6分)都城特点唐长安城北宋东
京城南宋临安城形状布局①未完全形成对称布局③商业活动主要商业活动限于东、西两市②城外形成新的商业区探究2:边界互市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四处榷场。在宋辽边界贸易中,宋输出的商品以农产品、
手工制品和海外香料为主。而辽则主要输出牲畜、皮货、草药、矿物井盐类。对于敏感商品,宋辽都有严格限制,辽严格限制军用战马出口到宋,宋对制作火药所用的硫磺和硝、金属铜铁、兵器弓箭等也严格限制出境。(2)结合材料,边界榷场贸易体现
出宋与辽之间怎样的关系?(2分)探究3:海外贸易图4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图5水罗盘(模型)图6宋代蹴鞠铜镜6图7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图5广州十三行(3)研究小组的同学拟制作“图说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展板。以上图片中他们可直接..选用哪两幅?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28.(13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
,中外友好交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材料一图9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图(1)参照范例并结合所学,完成你对玄奘西行的简介。(2分)【范例】唐朝高僧鉴真排除千难万险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国的医药和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2)结合所学,比较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7材料二在西方航海时代来临前,明朝从成祖永乐三年至宣宗宣德八年派遣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人员27000多人。除使用前人季风确定航线、指南针导航等技术外,船队还利用天文导航,留下了众多星宿定位的数据和天体高度变化的记录。船队虽然配备了强大武装,但从未侵占过一寸土地,通过和平
方式得到了各国信任。亚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有纪念郑和的三宝庙等遗迹。(3)依据材料二,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
内划“○”。(5分)①郑和七次远航都是受明成祖的派遣。()②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人数多。()③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④郑和船队用丝绸、瓷器交换别国的宝石、香料。()
⑤纪念郑和的历史遗迹遍布亚洲各国。()(4)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称赞郑和“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请你结合所学,简述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2分)29.(12分)某校“民族关系”学习小组通过多种方式来研究西藏的历史。【走进博物馆】首都博物
馆的“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备受瞩目。在第四单元“和同一家”展出了著名的历史画卷——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步辇图》(图10)。(1)结合所学,说明展品《步辇图》与展览单元主题“和同一家”的关系。(4分)(提示:可从文物反映的事件及其影响两个角度叙述)图108【搜集文献资料】(2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同学们搜集了以下资料。请将它们与各自佐证的结论进行连线。(4分)资料结论【观看纪录片】1750年,西藏因贵族谋叛而陷入纷乱之中。六世班禅立场坚
定,支持中央平乱,赏赐平叛官军,又睿智地处理好了七世达赖喇嘛转世问题,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1770年,在拒绝英国东印度公司乔治·波格尔的通商申请时,六世班禅坚定地说:“西藏属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的圣旨办事。”——整理自纪录片《圣途》第二集“倾心内向”(3)列举两项清廷管辖西
藏地区的措施;结合所学,说明这些措施的意义。(4分)元朝设立了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元朝在西藏建立了驿站制度元朝在西藏建立起各级地方政府机构《经世大典·站赤》:“乌思藏等除小站七所勿论,其大站二十八处。”《元史•百官志》:“宣政
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元朝对西藏户口进行了清查和统计《汉藏史集》记载,纳里速古鲁孙和乌思藏四茹共有户口36453帐,其中纳里速和藏地为15690帐,乌思为20763帐。《萨加世系史》:“每二十五
小户为一大户,每两个大户为一个马头。每两个马头为一个百户。每十个百户为一个千户。每十个千户为一个万户。每十个万户为一个路。每十个路为一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