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高考通用16+3模式,纲要上第1-14课)02(全解全析)(新高考通用).docx,共(12)页,344.5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712bb7949c15747aa3e7c9be46fde8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2(新高考通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
-14课。5.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①处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作物B.
②处代表器物为黑陶,已经开始学会用火C.③处最早种植粟,出现大规模祭坛神庙D.④处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④是长江
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典型器物是黑陶,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D项正确;①是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作物是仰韶文化,排除A项;②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典型器物是彩陶,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排除B项;③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良渚文
化出现大规模祭坛和神庙,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至春秋前期,君子只是指天子、诸侯、大夫等有位之人,其“德”的内涵与要求并不突出。战国时期,《易传》明确且正式地提出了“君子之德”,传递出新的含义,即“君子”应具有道德、才干突出的特点,凭借个人素质获得社会优势地位。
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A.教育对象有教无类B.民众自我意识初步觉醒C.世卿世禄制被废除D.社会转型助推认知解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战国时期,君子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君子应具有道德、才干突出的特点,凭借个人素质获得社会优势地位,这说明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助推认知解放,D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强调无论人的
种族、社会地位、财富状况如何,都应该接受教育。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仅从材料内容无法推断出当时已实现有教无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自我意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子含义变化,没有体现世卿世禄制的废除,
排除C项。故选D项。3.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度量衡1丈=10尺=100寸l=10斗=100升=1000合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合今230厘米合今2000毫升1斤=16两=384铢(合今256.25克)A
.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D.体现出严密的重农抑商倾向【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使得各地的交易和计算有了统一的标准,这极大地便利了跨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在统一的度量衡下,商品可以更加顺畅地在各地流通,促进了市场的统一、扩大和经济的繁荣,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一体化,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推行的是度量衡的
统一,这主要是经济制度上的变革,与民众的赋税负担无直接关联。赋税负担的减轻通常与税收政策相关,而非度量衡制度,排除A项;度量衡的统一确实有助于经济交流和贸易的标准化,但它并不能“消除”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差异,排除B项;
虽然秦朝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材料中并未提及这一政策与度量衡制度之间的直接联系。度量衡的统一主要是经济制度上的改革,与重农抑商政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4.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
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
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西域的多种物种传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传入西域地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经贸往来,C项正确;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两地之间的交流和
往来,并不仅仅是由于西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受到推崇是结果,不是原因,且材料强调的是双向交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两地的交流,并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5.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北伐败还,感慨地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洛阳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B.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得到发展C.南朝承认北朝
的正朔地位D.南北文化认同推动统一进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南朝将领到达北方的洛阳之后,发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深受汉族文
化的影响,表明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得到发展,B项正确;此时是国家分裂时期,洛阳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叙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朝对北朝的政治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推动了统一进程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6.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
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A.拥兵自重相互混战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导致国家由盛转衰D.一
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
朝时期的藩镇虽然有一部分游移于中央政府之外,但他们名义上与中央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权力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唐朝的迅速崩溃,使得唐朝能够在藩镇割据局面下维持其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延续了唐朝统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藩镇与中
央之间的关系,看不出各藩镇之间的状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相互混战,排除A项;有效说法过于绝对,唐朝藩镇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排除C项。故选D项。7.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仍具有“天下政本”的地位。但
是,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六部体制独立化和使职化趋势却日益加强。这一发展趋势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强化B.封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C.宰辅机构丧失中枢决策权D.三省分权制衡逐渐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六部体制独立化和使职化趋势日益加强,使得权力更加分散,而权力的分散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尚书省地位仍在但六部体制变化,反映出君主对权力的调整和
掌控,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机构体制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封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宰辅机构在不同时期权力有所变化,但不能说完全丧失中枢决策权,排除C项;材料中重点体现的是六部体制的变化以及对君主专制的影响,并非强调三
省分权制衡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8.唐代的两税法既“税物”也“税钱”,对于“税钱”的部分,农民需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从而完成这部分税收,这样就促使农民去从事多样化经营。材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解体B.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调
整D.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农民需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从而完成这部分税收,这样就促使农民去从事多样化经营”
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两税法的实施,使农民从事多样化经营,有利于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B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重农政
策始终未变,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抑商政策的改变,排除C项,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且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9.“变文”最初是唐代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所依据的文本。唐代中后期,变文发展出
了新的形式,它们全篇大量使用白话,没有用来吟唱的韵文,而且以讲人物故事的形式出现在都市中。“变文”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唐代中后期()A.民众教育水平的提升B.士大夫审美情趣变化C.佛教日益中国化趋势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
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提到的“变文”最初是唐代寺院里用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文本,后来发展成全篇通用白话的人物故事且出现于都市之中,这种变化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D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变文”的形式和应用场景的变化,这与民
众教育水平提升没有关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士大夫审美情趣,排除B项,唐代“变文”形式发生变化是为了适应白话文讲述人物故事,并不是为了传播佛教,故不能反映出佛教中国化的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10.金太宗“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金
熙宗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金章宗明昌四年,尚书省奏,上京等路“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据此可知金朝()A.社会状况与北宋渐趋一致B.基本沿袭唐宋政治制度
C.全面摈弃传统的生产方式D.重视借鉴中原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禁苑隙地分给百姓”及所学可知,金朝统治
者督促地方官员劝课农桑,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业税收不断增长。由此可见,金朝统治者重视借鉴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D项正确;北宋王朝最终被金朝所灭,材料无法得出金朝的社会状况与北宋渐趋一致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金朝承袭唐宋政治
制度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金朝重视农业,但没有放弃狩猎、畜牧的传统生产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11.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
,按规定收取息金。据此可知,市易法()A.大大缩小宋代社会贫富差距B.体现出政府运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C.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D.客观上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中“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这体现了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设立机构
)和平价收购、卖出货物以及贷款收取息金等经济手段干预市场,B项正确;市易法主要是调节市场,不能大大缩小宋代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对市场的干预,没有直接体现提高农民家庭收入水平,排除C项;材料中未
提及市易法会加重中央政府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12.“孔、孟的一系列思想在这一体系中被加以新的形而上的解释,释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亦被广为摄取入内。自两汉以来多元发展的思想意识形态至此进入‘合’的集大成境地。”关于材料中的“这一体系”论述不正确的是()
A.两汉以来即受到了官方尊崇B.以儒家为核心并吸收佛道思想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D.朱熹是该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反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
通过材料“孔、孟的一系列思想在这一体系中被加以新的形而上的解释,释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亦被广为摄取入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理论体系是理学。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内容,在南宋时期被推崇为官方哲学,A项符合设问,
选择A项;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佛道思想,与设问不符,排除B项;中华文化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发展本国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与设问不符,排除C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与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北宋科技奖励的形式多样,有降诏奖谕、迁秩升官、实物
等各类精神和物质奖励。据记载,王处讷因创制新历《应天历》而升司天监,从三品;陈承昭治理黄河水患,获钱300贯;唐福因献新发明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武器,获缗钱奖励。这类奖励()A.实证了当时天文学的领先地位B.体现了宋朝政府更重视水利研究C.折射了宋王朝国防形势的严峻D.推
动了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科技奖励形式多样,包括对创制新历、治理水患、
发明新武器等不同领域的奖励,这种全面的奖励机制会极大地激发人们在科技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无论是天文学、水利还是军事武器方面的奖励,都有助于推动各个领域的科技发展,从而共同推动了古代科技发展高峰
的出现,D项正确;仅通过对王处讷因创制新历而获奖励,不能确凿地实证当时天文学的领先地位,有可能其他朝代也有类似成就,排除A项;不能仅因对陈承昭治理黄河水患的奖励就得出宋朝政府更重视水利研究,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项;对唐福因献新武器获奖励,能
反映出国防的一定需求,但不能就此说明国防形势严峻,也可能是出于提升国防实力的积极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14.《明会要·职官二》记载:万历帝“遣内使至工部侍郎林如楚私寓宜救旨,以奉御汪良德奏准修成安宫也。输距言‘明旨传宜
,定例必由内阁下科臣,然后发钞。……突以二竖传宣(中旨)于部臣之私寓,则从来未有之事。向来建议诸臣,以旨从中出,犹且虑之,况臣等竞不与闻乎?”据此可知,明朝()A.中央权力运作具有一定程序B.内阁与皇帝的权力相制衡C.君主专制影响中枢决策效率D.皇
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定例必由内阁下科臣,然后发钞。……突以二竖传宣(中旨)于部臣之私寓”可知,明朝时期发布旨意是有一定的规章流程的,说明中央权力运作具有一定的程序,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央发布旨意有一定的规章流程,并不能体现内阁和皇帝权力的制衡,且明朝时期内阁不能制衡皇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君主专制的影响,排除C项;明朝废除了丞相,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15.清代设理藩院,主管蒙、藏、维吾尔等北方少数民族事务,如理藩院
下的旗籍司、柔远司、典属司主管蒙古、青海、西藏事务,新疆“回部”、四川土司事务则由徕远司所属系统办理。另外,典属司及其下的俄罗斯馆则负责对俄事务,这反映了清代统治者()A.对民族事务的管理严密化B.采取分
而治之的民族政策C.对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D.政治理念上的封闭落后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中理藩院不仅掌管国内少
数民族事务,而且兼有对外的职能,将俄罗斯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这主要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在政治理念上闭目塞听,缺乏先进的世界观使然,没有平等的外交观,D项正确。根据材料看不出对民族事务管理严密,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清政府通过理藩院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管
理和控制,没有对少数民族采取分而治之,排除B项。清代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因俗而治,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管理的机构和分工,而不是治理的具体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16.乾隆初年始有洋钱通行。乾隆五十年以后,苏州开始通行洋钱定价,而弃纹银不用,后逐渐流行于黄河
以南各省。民间的纳粮、商贾交易也用银元,还出现了大量“番舶”以收购纹银贩卖银元为业。这侧面说明了()A.白银开始货币化B.经济形势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C.海禁政策已废除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乾隆五十年以后,苏州开始通行洋钱定价,而弃纹银不用,后逐渐流行于黄河以南各省。民间的纳粮、商贾交易也用银元,还出现了大量‘番舶’以收购纹银贩卖银元为业。”可知,乾隆时期,洋钱逐渐在黄河以
南各省流行,民间的交易及赋税也使用银元,说明当时大量的洋钱流入了中国,折射出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D项正确;明代时期,白银开始货币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海禁政策已废除”的说法与题意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
、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位,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分秦国为三十一县,开垦田亩,增税至百余万。……于是道不
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秦国富强,天下莫比。于是兴师伐楚,取商于之地,武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周显王遣使册命秦为方伯,于是诸侯毕贺。——《东周列国志》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
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
?商鞅变法后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变化?(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影响史料解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答案】(1)状况:
秦偏僻落后,被中原各强国摈弃。(2分)变化:政治: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军事力量增强,在争霸中不断获得胜利;社会治安与习俗:尚武且怯于私斗,社会稳定。(任3点6分)(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1分)理由:变法使秦民轻
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2分)因素:研究者的立场、利益、思维方式;对事件的了解、认识程度;所处的时代背景;史料的选择。(任2点4分)(3)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3分)【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战国时期中国。状况:据材料“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得出秦偏僻落后,被中原各强国摈弃。变化:据材料“周显王遣使册命秦为方伯,于是诸侯毕贺”得出政治上: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据材料“仓廪充足”得出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材料“兴师伐楚,取商于之地,武
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得出军事上:军事力量增强,在争霸中不断获得胜利;据材料“道不拾遗,国无盗贼”“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得出社会治安与习俗上:尚武且怯于私斗,社会稳定。(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视
角:据材料“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得出材料二作者批评秦人抛弃了“王德”,从人性发展(道德)的角度评价商鞅变法。理由:据材料“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得出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
诚信;据材料“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得出民众生活艰难。因素:材料一从富国强兵角度评价商鞅变法,材料二从道德、百姓生活的角度评价商鞅变法,得出了不同的认识,故可得出研究者的立场、利益、思维方式影响史料解释;结合所学,对事件的了解、
认识程度,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也会影响史料解释。(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注意的问题:根据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可得出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结合所学,历史评价应该有史实依据,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宰相
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
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材料三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
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列举汉代、唐代、宋代为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简述元
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的原因主要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的设计有关?并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9分)【答案】(1)职能:辅佐君主,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各司其职
。(2分)主要措施:汉代:汉武帝设中朝,光武帝设尚书台。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3点3分)(2)名称:宣政院。(2分)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
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任3点6分)(3)制度:科举制。(1分)评价(答案需要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速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理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巩固封建国家
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促进儒学发展和文化教育繁荣,有利于维护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较大影响。(任2点4分)消极影响: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强化了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任2点4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汉代、唐代、宋代的中国。职能:根据材料“上佐天子理阴阳”可分析出辅佐君主,处理全国政务;根据材料“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可分析出率领百官,各司其职。主要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夺了丞相的决策权;结合三省
六部制可分析出唐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结合二府三司制可分析出宋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参知政事分宰相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宰相权力被分割。(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名称:结合所学可分
析出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推行行省制,以中央官直接管理地方,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明清时期沿用了行省制可分析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制度:根据材料“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及所学可知,实行科举制。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的人
口南迁。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图中人口南迁的历程。【答案】示例: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宗室诸王内战,内迁少数民族也卷入其中。西晋灭亡后,中国出现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北方
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北方大量人口从关中地区、黄河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迁移,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加速了经济
重心南移。两宋之际,多民族政权并立。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大批人口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迁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图中所示的人口南迁,都是由于北方战乱局势不稳而导致的
。人口的南迁,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促进了民族交融,同时也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2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两晋至两宋之际(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有较多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托,结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实施加以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
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宗室诸王内战,内迁少数民族也卷入其中。西晋灭亡后,中国出现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唐朝中期,安史之乱
爆发,北方大量人口从关中地区、黄河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迁移,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江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两宋之际,多民族政权并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大批人口从黄
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迁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图中所示的人口南迁,都是由于北方战乱局势不稳而导致的。人口的南迁,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促进了民族交融,同时也推动了经济重
心的南移。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