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详解答案(含不定项选择).doc,共(216)页,1.43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63cb4a43cea07fb19ba1ddaa314e51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点1借助显微镜走近细胞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故生物的生活环境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2.C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A正确;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
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B正确;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C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3.B酵母菌
是真核生物,醋酸菌和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原核生物,A错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生活在严格厌氧的环境中,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酵母菌、醋酸菌和破伤风芽孢杆菌都有核糖体,但醋酸菌和破伤风芽孢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细胞内没有内质网,D错误。4.D绿藻和螺旋藻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A、B正确;绿藻是真核生物,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螺旋藻是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正确;绿藻是真核生物,螺旋藻是原核生物;绿藻含有叶绿体,而螺旋藻不含叶绿体,
D错误。5.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错误;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感染者,B正确;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类,二者都可以携带遗传信息,病毒的核酸也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C错误;新
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由单链RNA构成,结构不稳定,变异毒株的遗传物质仍然是单链RNA,D错误。6.C核糖体比较小,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A错误;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中无细胞核,B错误;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
方较亮,说明反光镜对光不好,此时可调节反光镜,C正确;在换用高倍镜之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焦,D错误。7.D核糖体是真、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机器,故二者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A正确;细胞膜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且细胞膜都由脂
双层构成基本支架,B正确;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因此,二者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C正确;蓝细菌细胞增殖的方式是二分裂,而叶肉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产生的,D错误。8.C发菜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哺乳动物成
熟的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等众多细胞器,A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两者均含有双螺旋结构的DNA,B正确;水绵和蓝细菌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蓝细菌中光合色素为叶绿素和藻蓝素,而水绵中含有叶绿素
和类胡萝卜素,C错误;纤维素属于多糖,是构成植物细胞细胞壁的重要成分,S型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含有多糖,D正确。9.C2019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彻底水解后能得到A、U、G、C四种碱基、核糖和磷酸六种产物,A正确;组成2019新冠病毒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RNA,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B
正确;2019新冠病毒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肺部细胞引起肺炎,C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所以2019新冠病毒蛋白质的合成需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D正确。10.AC所有细胞均具
有细胞膜,均具有磷脂双分子层;原核细胞无细胞核,但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均是DNA;原核细胞中不含有线粒体;所有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均是核糖体。11.ABD冠状病毒能增殖,属于生物,A错误;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因此只能用活细胞培
养,B错误、C正确;冠状病毒是动物病毒,不会感染植物,D错误。12.BCD原核细胞不具有细胞核结构,细胞中一定没有染色体,细胞中含有DNA和RNA,其遗传物质为DNA;原核细胞中一定没有线粒体,但可能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可进行有氧呼吸;原核细胞中一定没有叶绿体,但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原核细胞中一
定没有核仁,但细胞中含有核糖体。13.BC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可通过调节光圈或反光镜增加亮度,A错误;核糖体属于亚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正确;异物只可能在物镜、目镜或装片上,移动装片和目镜,异物不动,则异物在物镜上,C正确;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不能将细胞置于清水中,否则细胞
会吸水涨破,D错误。14.B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刺丝泡中的蛋白质是由核糖体合成的,A正确;草履虫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B错误;刺丝泡膜与细胞膜、线粒体膜的成分基本一致,都是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无膜结构,C错误;刺丝泡膜
与细胞膜的融合与膜的流动性有关,膜的流动性属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D正确。15.A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白细胞是真核细胞,这两种细胞都具有细胞骨架,A正确;发菜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水绵细胞中具有叶绿体,B错误;颤藻属于蓝藻
,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伞藻和小球藻是真核生物,它们细胞中具有细胞核,C错误;黑藻是植物,其细胞具有细胞壁,根瘤菌是细菌,其细胞也具有细胞壁,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不具有细胞壁,D错误。16.C蓝藻
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不含叶绿体,但是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等光合色素,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细胞壁和核糖体,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型原核生物,故其细胞内不含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
含有核糖体,无染色质,D错误。17.D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属于胞吞,A错误;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肺炎双球菌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B错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
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故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不相同,C错误;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属于病原体,故二者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D正确。18.C根据题干信息知,朊粒为蛋白质,不可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错误;由题干可知,朊粒的增殖是通过诱导更多的PrPc的空间
结构改变实现的,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B错误;蛋白质功能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而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是空间结构的改变,不符合上述特点,D错误。19.C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只能用细准焦螺
旋调整焦距,A错误;高倍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C正确;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
做1.答案:(1)甲、己甲、己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丙、戊(3)都有细胞膜都有细胞质都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4)叶绿素和藻蓝素自养生物水华解析:(1)甲是细菌(原核生物)、乙是变形虫(真核生物、动物)、丙是动
物细胞(真核细胞)、丁是草履虫(真核生物、动物)、戊是植物叶肉细胞(真核细胞、植物)、己是蓝细菌(原核生物)。蓝细菌、细菌,即图中的己、甲都是原核生物(细胞),判断依据是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丙和戊都是多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属于细胞
层次,其他都是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即图中除丙、戊都能表示生命系统个体层次。(3)图中既有原核细胞又有真核细胞,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都是DNA,具有统一性。(4)蓝细菌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水体富营养
化会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从而形成水华现象。2.答案:(1)细胞器官生物圈(2)只有完整的细胞才能完成生命活动(3)①气泡②右上方显微镜观察到的是放大、倒立的虚像③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解析:(1)某科研小组的研究对象是叶片中的叶肉细胞,故应属于细胞层次,而叶片是营养器官,属于生命
系统的器官层次。生命系统中最大的层次是生物圈。(2)实验设置了完整叶片与捣碎叶片进行对照,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完整细胞可以完成特定的生理活动,而捣碎的细胞不能完成生理活动。(3)在制作装片过程中,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很容易形成气泡而影响观察,故应将盖玻片
的一端接触水滴后,再缓缓放下就不容易产生气泡。气泡与细胞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与水界面折光不同而形成黑边,中间透明。在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为放大、倒立的虚像,所以要将黑边圆圈移到视野中央,需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考点2细胞的分子组成及有机物的鉴
定水和无机盐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干重状态下,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A错误;细胞中的元素含量与无机环境中的差别较大,B错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不含有P,C错误;Fe是微量元素,在人体红细胞中参与构成血红素,D正确。2.D质粒和基因的基
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A错误;糖原是多糖,其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蔗糖是二糖,其组成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性激素是固醇类,B错误;脂肪的组成成分是甘油和脂肪酸;胆固醇属于固醇类,磷脂属于脂质,C错误
;胰岛素、生长激素和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D正确。3.D植物体内的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B正确;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
应物,C正确;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与休眠种子的不同,萌发种子中的含水量高,D错误。4.C某些无机盐,如磷酸盐是构成ATP、RNA的必需成分,A正确;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时,脱去的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B正确;无机盐如Na+和K
+,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导兴奋也有关,C错误;水既是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同时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例如水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也是有氧呼吸的产物,D正确。5.C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
斐林试剂、二苯胺试剂,A错误;鉴定还原糖和DNA需进行水浴加热,蛋白质鉴定不需进行水浴加热,B错误;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C正确;脂肪鉴定时可见橘黄色颗粒,蛋白质鉴定时呈紫色,D错误。6.A组成细胞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中都存在
,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即组成细胞的元素追根溯源来自于无机环境,A正确;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碱基对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B错误;淀粉是植物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不是植物细
胞中的能源物质,C错误;少量的食盐能够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果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食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现象叫做盐析,经盐析处理的蛋白质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7.D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水分含量逐
渐降低,种子的生命活动由代谢活跃状态转入休眠状态,生命活动并未暂时停止,A错误;种子成熟过程中水分减少的原因是生物自身的调节,而不是植物吸收的水分减少,B错误;种子形成之后,细胞中的自由水和结合水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错误;据图可知,种子成熟期间干物质相对含量
升高,水分的相对含量下降,D正确。8.B饼干中含有淀粉,淀粉是糖类,不是无糖产品,A错误;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B正确;蔬菜内含有多种化合物,含有C、H、O等多种元素,不是不含有任何元素,C错误;N、P是大量元素,Zn是微量元素,D错误。9.C根据表中结果分析
可知,斐林试剂检测豆浆时,结果是蓝紫色,这是斐林试剂的颜色,说明豆浆中还原糖含量过少,用斐林试剂难以检测到,A正确;双缩脲试剂检测梨匀浆时,结果是淡蓝色,这是双缩脲试剂的颜色,说明梨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用双缩脲试剂难以检测到
,B正确;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的,如果有蛋白质将会出现紫色,双缩脲试剂中的CuSO4是蓝色的,所以不是梨匀浆中的化合物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淡蓝色物质,C错误;分析表中结果可知,双缩脲试剂与豆浆反应后产生紫色,说明豆浆中含有蛋白质,豆浆适宜用做蛋白质检测的生物材料,D正确。10.BC由图示可
知,①的组成元素为C、H、O、N,若①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三种,可能是糖类或脂肪,若②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则②可能是脂肪;③的组成元素为C、H、O、N、P,若③是能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其可能是DNA或RNA
;④只含C、H、O三种元素,主要是在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的储能物质,则④是肝糖原和肌糖原。11.AD铁元素是微量元素,CO2中的碳、氧均是大量元素,A正确;铁以离子的形式被浮游植物吸收,B错误;镁元素是构成浮游植物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元素不是,C错误
;浮游植物吸收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而海水温度的高低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呼吸的强弱,因此海水温度的高低会影响浮游植物吸收铁,D正确。12.ABDFe是构成血红素的元素,缺Fe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而出现贫血
,A正确;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Mg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而影响光合作用,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C错误;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缺乏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D正确。13.ACD脂肪鉴定中需要先加50%酒精洗掉浮色,然后再观察,A正确;酵母菌计数时,应该先
将盖玻片放到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到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B错误;显微镜的使用是先用低倍镜寻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后用高倍镜进一步放大观察,C正确;制片时应先漂洗(防止解离过度),再染色,D正确。14.ABC“位置细胞”鲜
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A正确;“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B正确;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而水分子中H原子数大于O原子数,因此,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C正确;细胞中的能源物质的主要功能不一定都是供能,例
如糖类和脂肪都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但是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能,而脂肪的主要功能是储能,D错误。15.B磷属于大量元素,A错误;磷脂中含磷元素,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藻类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故磷是构成藻类生物膜的必要元素,B正确;ATP由C、H、O、N
、P组成,淀粉只含C、H、O三种元素,C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磷循环不能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D错误。16.AMg2+存在于叶绿体的叶绿素中,A错误;HCO-3-3对体液pH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B正确;血液中Ca2+含量过低,人体易出
现肌肉抽搐,C正确;I-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适当补充I-,可预防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D正确。17.C根系吸收的水可以使植物坚挺,保持固有姿态,A正确;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B正确;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消耗水,C错误;一定范围内,自由水含量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自由
水和结合水比值的改变会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D正确。18.D自由水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介质,也能作为反应物直接参与生化反应,A错误;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成熟细胞中的自由水主要存在于液泡中,B错误;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也能参与有机物的合成,如Fe2+是合成血红蛋白分子必需的无机
盐离子,C错误;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D正确。19.A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在热水浴条件下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所以提取液②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加热产生红黄色沉淀,说明②中含有还原糖,A正确;由于②较澄清,①
为浅红色混浊的匀浆,所以与提取液①相比,②更适合用于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B错误;淀粉和蔗糖不是还原糖,C错误;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的,不能检测还原糖,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
)萌发种子中的还原糖显著增多(2)脱落酸(3)氧气去除稃壳的水稻种子用浸出液处理的种子萌发迟缓解析:(1)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用斐林试剂检测萌发后的水稻种子,发现砖红色沉淀显著增加,说明萌发种子中的还原糖显著
增多。(2)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3)水稻种子外层的稃壳会影响种子呼吸时对氧气的吸收,因此对水稻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有人认为稃壳中含有能抑制种子萌发的水溶性物质,若通过实验来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则需以去除稃壳的水稻种子为实验材料,将其均分为等量的两组,分别用稃壳浸出液和清水处理,
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若实验现象为用浸出液处理的种子萌发迟缓,则上述观点正确。2.答案:(1)水下降上升碳(2)淀粉斐林砖红色沉淀的多少(或砖红色颜色的深浅)(3)淀粉实验原理: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能生成砖红色沉淀实验步骤:第二步:质量分数为
3%的淀粉溶液第三步:等量(或等体积)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50~65℃恒温水浴2min实验结果预测:A试管内液体为蓝色,B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解析:(1)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在种子成熟后期,代谢减慢,含水量下降,结合水/自由水的比例上升。积累有机物增多,干重增加跟碳元素关系最大。
(2)小麦成熟过程中糖类物质之间主要发生单糖转化为多糖(淀粉),因为淀粉不是还原糖,所以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含量来检测它们之间的转化。(3)该实验中还原糖的鉴定原理: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由还原糖的鉴定步骤可得该实验步骤:第一步:将A、B试管的提取液在60℃条件下保温备用;第二步:需加入实验材料;第三步:加斐林试剂,其作用条件为50~65℃水浴保
温2min。实验现象:有还原糖的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无还原糖的试管为蓝色(斐林试剂的颜色)。考点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Aα鹅膏蕈碱是环状八肽,是由8个氨基酸脱去8分子水形
成的,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A正确;蛋白质不一定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也可能是由1条肽链构成的,B错误;蛋白质变性是由于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的,不是肽键的断裂造成的,C错误;变性蛋白质中含有肽键,能
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D错误。2.B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等于肽键数,每条肽链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和1个游离的羧基,因此游离的氨基数与肽链数有关,A正确;一条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形成
的肽键结构都是相同的,只有一种,B错误;某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依据“氧原子数目=氨基酸数目×2-脱去的水分子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可推知: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数为2n-(n-m)=n+m,C正确;脱水缩合过程也就是翻译过程,需要模板、原料、酶、能量及tRNA
的参与,D正确。3.D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连接,A错误;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决定,B错误;高温、强酸、强碱等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盐析
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错误;某些蛋白质分子可能同时具有免疫功能和催化功能,如溶菌酶,D正确。4.D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可与某些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A不符合题意;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无机盐离子转移至根细胞内,B不符合题意;H2O2酶本质是蛋白质,H2O2酶能降低H2
O2分解所需的活化能,C不符合题意;性激素可激发雄性或雌性个体第二性征,性激素的本质为脂质,D符合题意。5.D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之所以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A错误;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有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
构不同,所以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一定相同,所以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B错误;开水煮沸鸡蛋清,只破坏了其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破坏氨基酸之间的肽键,C错误;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
A分子具有多样性,D正确。6.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的含有S元素,但不是所有的氨基酸都含S元素,A错误;多肽中c肽键数目=b氨基酸数目-肽链数,所以b的数目一般大于c的数目,B错误;①过程表示翻译,翻译的模板为mRNA,运输氨基酸的工具为tRNA,C正确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是细胞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其根本原因为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7.BβAP是一种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正确;βAP分子中含有氨基酸个数=695-596-(695-635)=39,其至少含有38个肽键,B错误;β-AP沉积是
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可见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C正确;APP形成βAP的过程中需要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催化作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体现了蛋白
质的催化作用,D正确。8.A胶原蛋白属于生物大分子,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A错误;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经过翻译过程,该过程中tRNA可转运氨基酸,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rRNA可以参与构成核糖体,B正确;缝合线具有免拆线、无排异
的优点,这说明动物与人体的胶原蛋白空间结构相似或相同,C正确;缝合线是一种蛋白质,可被组织中特定的蛋白酶水解为氨基酸后被人体吸收,D正确。9.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含有C、H、O、N等元素,A正确;肌细胞从内环境中吸收氨基酸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正确;在肌细胞中BCAAs可以与相应的tRNA结合,被tRNA运输到核糖体中参与多肽链的合成,氨基酸不能直接与mRNA结合,C错误;甘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分子量最小的,所以BCAAs的相对分子量都比甘氨酸的相对
分子量大,D正确。10.B巯基乙醇和尿素可以将牛胰核糖核酸酶去折叠转变成无规则卷曲结构,不会破坏蛋白质中的肽键,A错误;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决定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因素之一,B正确;牛胰核糖核酸酶去折叠转变成无规则卷曲结构后无任何活性,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C错误;蛋
白质的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D错误。11.ABC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R基上的氨基有15个;水解时,水中的氧参与形成羧基;合成一分子该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26-2=12
4个,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8=2232。12.CD根据题干可知,“分子马达”具有酶的功能,A正确;由题意可知,主动运输可能与“分子马达”有关,B正确;吸能反应(需要消耗能量,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一般与ATP水
解反应相联系,C错误;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但蛋白质结构改变其活性不一定丧失,如载体蛋白在运输物质时,其结构会发生改变,但这是可以恢复的,其并未失去活性,D错误。13.ACD细菌蛋白质合成需要在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即需要细胞器的参与,A错误;酒精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
度进入细菌,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酒精只是破坏了细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破坏蛋白质中的肽键,C错误;由于蛋白质变性后其肽键没有被破坏,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14.ABCGPCRs是受体蛋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受体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作用,蛋白
质的合成需经转录、翻译过程。GPCRs是一类膜蛋白受体,激素与相应的GPCRs结合,故GPCRs具有特异性。15.D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合成ATP,则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其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胰岛B细胞能分
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唾液腺细胞能分泌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能水解淀粉,C正确;葡萄糖分解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膜上不存在运输葡萄糖的蛋白质,D错误。16.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相应的
抗原(如病毒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正确;肌细胞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B正确;Fe2+参与构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具有运输O2的功能,C错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D正确。17.B氨基酸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A错误;某些化学物质,如蛋
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遗传物质DNA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C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先后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体1mL和B液体4滴并摇匀,D错误。18.D由图解可知,两种激素都是由六肽环和三肽侧链构成
的多肽化合物,A错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水分子中的氢分别来自于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B错误;R基中可能含有氨基,肽链中游离的氨基数目与参与构成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有关,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激素在
两个氨基酸种类上不同,进而导致两者的功能不同,D正确。19.C蛋白质的功能主要取决于组成其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A正确;数量相同的5种氨基酸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且形成长度不同的多肽链,B
正确;将抗体溶于NaCl溶液中会出现盐析现象,但其生物活性没有丧失,C错误;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肽链可折叠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结构蛋白(2)氨基酸(3)协助物质运输(4)主动运输(5)活化能解析
:(1)结构蛋白的功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常见实例是肌肉、头发等结构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2)结构蛋白、载体蛋白和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3)结构蛋白是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功能蛋白如载体蛋白体现出蛋白质具有协助物质运输的功能;酶具有催化功能。(4)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2.答案:(1)氨基酸(2)增加鞭毛解聚(3)高于(4)泛素和蛋白酶体均参与盐藻鞭毛的解聚过程(5)催化肽键(6)溶酶体
途径解析:(1)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盐藻鞭毛上存在泛素,它是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可与微管蛋白形成泛素化蛋白。(2)据图1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鞭毛解聚组细胞内泛素化蛋白含量增加,由此推测,泛素参与了鞭毛解聚过程。(3)进一步用带有荧
光的物质检测盐藻蛋白酶体的活性,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鞭毛解聚组蛋白酶体的活性高于对照组。(4)综合图1和图2说明泛素和蛋白酶体均参与盐藻鞭毛的解聚过程。(5)据图3分析,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及ATP供
能条件下,微管蛋白的肽键断裂,导致鞭毛解聚。(6)人体组织细胞中存在多种蛋白质降解途径,如细胞中的溶酶体途径。考点4核酸、糖类和脂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纤维素和胆固醇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二者的元素组成中均含有C、H、O、N,A、B错误;淀粉、糖原和性激素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C正确;DNA和RNA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D错误。2.A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之一,①错误;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动物及人体内的脂肪还有绝热保温作用,可减少热量散
失、维持体温恒定、缓冲、减压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②③⑥正确;激素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脂肪不属于激素,④错误;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磷的吸收,⑤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3.D题图所示为核苷酸的组成,甲是磷酸,乙是五碳糖,丙是含氮碱基;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D
NA中的含氮碱基只有四种;病毒中的核酸只有一种,所以组成病毒核酸的核苷酸只有四种。4.D腺嘌呤、鸟嘌呤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可作为DNA复制的原料。鸡蛋清、花生油、白糖都是非细胞结构,不含嘌呤碱基,而猪肝是由细胞构成的器官,含有嘌呤碱基。5.B淀粉的初步水解产物是麦芽糖,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纤维
素的初步水解产物是纤维二糖,彻底水解物是葡萄糖,A错误;脂质中的性激素能够促进动物生殖器官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B正确;糖类和脂质中的脂肪、固醇不含N,C错误;糖类和脂肪都不含高能磷酸键,ATP才含有高能磷酸键,D错误。6.A将“饴”制成溶液,滴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处理,如岀现砖红色沉淀,则“
饴”是还原糖,A正确;加工制成的“饼”已无细胞结构,无法观察细胞中的脂肪滴,B错误;麦芽糖是一种植物特有的二糖,人体细胞中没有麦芽糖,也不能直接吸收麦芽糖,C错误;糖类和脂质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但人过多食用高糖高脂食品会引发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D
错误。7.C由题意可知,“miR140”分子为单链RNA,故分子中含有核糖,A正确;与正常小鼠比较,不含“miR140”分子的实验鼠软骨的损伤程度要严重得多,说明“miR140”分子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B正确;单链RNA
只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人和小鼠的遗传物质是DNA,“miR140”分子为RNA,故不是人和小鼠的遗传物质,D正确。8.C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质主要是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A错误;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时破坏了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B错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C正确;二糖中的蔗糖是非还原糖,D错误。9.A蛋白质和纤维素都是生物大分子,而生物大分子都是许多单体组成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
为基本骨架的,因此,蛋白质和纤维素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A正确;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而一些脂质能被人体直接吸收,B错误;胎儿正常发育过程中既有细胞的增殖分化,也有细胞凋亡,C错误;胎儿细胞内合成蛋白质时消耗的氨基酸有的是必需氨基酸
,有的是非必需氨基酸,D错误。10.C米饭和馒头中的淀粉经消化能分解成葡萄糖,故糖尿病患者要限制米饭和馒头等食品的摄入量,A错误;患急性肠炎的患者脱水时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B错误;人
体血液中钙离子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C正确;饮食中如果过多地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积,造成血管堵塞,危及生命,但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故膳食中需要注意限制高胆固醇类食物的过量摄入,而不是禁止摄入胆固醇,D错误。11.ABD有
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既有DNA,又有RNA,但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不能为植物提供能量,B错误;蛋白质是细胞的结构成分,某些激素类物质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可以调控细胞代谢,C正确
;由于肌肉细胞中缺乏相应的酶,所以肌细胞中的肌糖原不能直接水解为葡萄糖,D错误。12.ABD干重相等的可溶性糖和脂肪,脂肪彻底分解释放的能量更多,A错误;种子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更多地转变为脂肪,脂肪中含有的元素也为C、H、O,不含N,故B错
误;种子萌发时,需要通过呼吸作用提供能量,脂肪等作为呼吸底物被分解,含量逐渐减少,此时脂肪酶的活性很高,C正确;生物组织中常见的可溶性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但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D错误。13.BCDX由C、H、O三种元素构成,葡萄
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ATP,A正确;Y、Z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据此结合图示分析可推知:由C、H、O、N构成的化合物Y是蛋白质,由C、H、O、N、P构成的化合物Z是磷脂,
脂溶性物质可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与Z所示的磷脂有关,B错误;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水解,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Y所示的蛋白质,C错误;构成细胞膜的Z所示的磷脂与Y所示的蛋白质都可以运动,D错误。14.BC膜蛋白也可以
是酶,具有催化蛋白反应的功能,A正确;酶促反应不一定伴随着ATP的合成或水解,例如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有酶促反应,却无ATP的合成或水解,B错误;合成蛋白质需要消耗能量,由ATP水解提供,C错误;线粒体在有氧呼吸中可以合成ATP用于细胞核中耗能的生命活动,D正确。
15.BD苏丹Ⅲ染液遇脂肪呈橘黄色,A正确;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还原糖,但不能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麦芽糖,B错误;淀粉遇碘液变蓝,C正确;双缩脲试剂遇蛋白质变紫,不需要水浴加热,D错误。16.D蓝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A错误;纤维素不易溶于水,也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只能促进人体肠道的蠕动,B错误;纤维素和淀粉均属于多糖,二者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都是葡萄糖,C错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为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
沉淀,D正确。17.C麦芽糖属于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在麦芽中存在麦芽糖,A错误;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的,B错误;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温度,据图可知,该过程中需要在55~60℃条件下保温6小时左右,目的
是抑制细菌的生长,避免杂菌污染,C正确;一般而言,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动物,故麦芽中的淀粉酶比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高,D错误。18.C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激素不都是蛋白质,如部分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脂质;抗体都是蛋白质,故酶和激素不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
接而成的,A错误;糖原是生物大分子,脂肪和有些激素不是生物大分子,B错误;酶是由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抗体是由氨基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成的多聚体,氨基酸和核苷酸都是含氮的单体,C正确;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
质,脂肪是机体主要的储能物质,D错误。19.B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都是生物大分子,单糖、二糖以及脂质等不属于生物大分子,B错误;种类繁多的生物大分子是以小分子为基本组成单位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的
,C正确;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需要酶来催化,D正确。20.B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葡萄糖,A错误;胆固醇属于脂质,是人体所需的物质,B正确;蛋白质通常不作为能源物质,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有糖原、淀粉和脂肪,
C错误;人体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A—U(2)DNA含脱氧核糖和碱基T,RNA含核糖和碱基U(3)复制、转录及翻译细胞内缺乏能够降解PNA的酶解析:(
1)双链DNA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T、T—A、G—C、C—G,PNA与RNA形成的杂合双链结构的碱基配对形式是A—U、T—A、G—C、C—G,所以PNA与RNA形成的杂合双链结构特有的碱基配对形式是A—U。(2)组成DNA的化学成分为磷酸、脱氧核糖与A、C、G、T四种碱基,组成RNA
的化学成分为磷酸、核糖与A、C、G、U四种碱基,所以DNA与RNA相比,两者彻底水解产物的主要区别是DNA含脱氧核糖和碱基T,RNA含核糖和碱基U。(3)癌细胞中PNA可与特定核苷酸序列结合,从而调控突变基因的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在基因水平上治疗癌症。PNA不易被细胞降解,其理
由是PNA是人工合成的DNA类似物,细胞内缺乏能够降解PNA的酶。2.答案:(1)细胞膜(生物膜)(2)LDL负反馈(3)不变方式二+++(4)降低不变(5)患者LDL受体基因缺陷,导致细胞膜上缺少正常LDL受体,从血液中摄取LDL速度低,对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反馈抑制作用弱,
细胞合成胆固醇的量较多,释放到血液中的LDL较多解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脂质,其中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中含有磷脂和胆固醇。(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正常细胞在常规细胞培养条件下胆固醇合成速度低,去除培养液中血清成分时胆固醇合成速
度高,而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LDL,胆固醇合成速度又低,说明细胞合成胆固醇的速度受到血液中LDL含量的调控,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能够避免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3)①由图可知,当LDL浓度超过35μg/mL时,A
线斜率明显下降,且随LDL浓度增加,A线与B线呈平行,即两者的差值不变。分析曲线可知,曲线B呈上升趋势,并且不存在饱和点,因此可以确定该物质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无关,即LDL被随机内吞入细胞(不需要与受体结合),说明家族性高
胆固醇血症患者细胞摄取胆固醇的方式可能为方式二。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胆固醇合成速度存在负反馈调节,即LDL含量越高,LDL胆固醇合成速度越低,所以第2组中LDL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具有的放射性较低;由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丧失了负反馈调节能力,且摄取LDL的速率一
直低于正常细胞,所以第3组和4组培养结果均含有较低的放射性。(4)根据题意可知,链霉蛋白酶会破坏细胞膜上各种受体,如果正常细胞摄取LDL的速度降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细胞摄取LDL的速度不变,就可以证实了LDL受体的存在。(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
者血液内胆固醇含量过高的病理机制:患者LDL受体基因缺陷,导致细胞膜上缺少正常LDL受体,从血液中摄取LDL速度低,对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反馈抑制作用弱,细胞合成胆固醇的量较多,释放到血液中的LDL较多。单元清
通关卷(一)走近细胞及组成细胞的分子1.B抗体和干扰素是蛋白质,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纤维素和脱氧核糖是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性激素是脂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但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
、Mg,五种元素组成;ATP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者RNA,蛋白质至少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RNA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因此含有元素最少的是B选项。2.C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需采用50~65℃水浴加热的方
式,通过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判断是否含有还原糖。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A错误;脂肪鉴定实验的步骤为:切取子叶薄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B错误;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C正确;番茄的红
色会影响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D错误。3.B染色质与染色体为同种物质,组成元素完全相同,A不符合题意;腺苷的组成元素是C、H、O、N,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两者组成元素存在差异,B符合题意;乳糖和纤维素属于糖类,组成元素都是C、H、
O,C不符合题意;磷脂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D不符合题意。4.D钙元素是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A错误;脂肪酸是小分子有机物,不是多聚体,没有单体,B错误;脂肪不是细胞膜的成分,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C错误;玉米的遗传物质是DNA,含
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A、G、C、T4种含氮碱基,D正确。5.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故膳食中需要适量摄入胆固醇,A错误;谷类富含糖类,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属
于多糖,过量摄入糖类而又没有足够的消耗,糖类则会转换为脂肪从而导致人体发胖,B错误;核酸是大分子物质,人体无法直接吸收,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为核苷酸,故补充特定的核酸无法完成基因修复,C错误;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有很大差别,膳食中食物要合理搭配,D正确。
6.A肝脏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属于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A正确;血管紧张素原水解形成血管紧张素,在水解形成血管紧张素时,伴随着肽键的断裂,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能够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错
误;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口服会使其被水解,会导致丧失活性,D错误。7.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不能满足生理需求时也可以作为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A错误;糖类主要作为能源物质发挥
作用,也参与组成细胞结构,如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是组成细胞膜的成分,B正确;脂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其O的含量小于糖类,H的含量远大于糖类,C错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还存在于细胞质的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D错误。8.B猪肉中含有的脂肪是动物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A错误;淀粉作为储能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B正确;纤维素属于多糖,人体内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因此纤维素一般不能为人所利用,C错误;淀粉、纤维素都是由单体构成的多聚体;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的物
质,不是多聚体,D错误。9.B淀粉经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具有还原性,用斐林试剂检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由题意可知,在新的蛋白质和RNA合成前,干种子中已有淀粉酶和合成酶所需的RNA,B错误;萌发种子的新陈代谢旺盛,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
值高于干燥种子,C正确;启动α-淀粉酶合成的化学信使是赤霉素,因此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其无须发芽就产生新的淀粉酶,D正确。10.B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与Na+和K+进出细胞的过程密切相关,A正确;Mg2+是组成叶绿素的必要成分,B错误;Fe是血红素的组成成分,
缺Fe会导致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下降,C正确;NaHCO3/H2CO3、K2HPO4/KH2PO4和KHCO3/H2CO3等物质可以维持组织液pH的相对稳定,D正确。11.B金矿杆菌是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A错误;ATP、蛋白质、磷脂等化合物都含有氮元素,金
矿杆菌从岩石中吸收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ATP、蛋白质、磷脂等化合物,B正确;金矿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者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金矿杆菌生活在没有光线的环境中,不能利用光能,D错误。12.D题干核心描述DNA的分布
,染色体的组成,A、B错误;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C错误;DNA的载体主要是染色体,其次是叶绿体、线粒体,D正确。13.C图中甲为氨基酸的通式,乙为三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丙为核苷酸的结构通式。其中,氨基酸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且氨基酸最多有21种,A正
确;甲形成乙的过程中脱去(271-3)=268个水分子,同时还形成了4个二硫键,脱去了8个H原子,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268×18+8=4832,B正确;题图中的乙和丙分别是蛋白质和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的核酸有两种——DNA和R
NA,其中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核酸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C错误;将C3H5O2替换氨基酸通式中的R基,可数出一分子氨基酸中H为9个,两分子氨基酸脱去一
分子水,所以化合物中的H为16个,D正确。14.C核酸均能携带遗传信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氮主要存在于肽键一侧,B错误;氨基酸分子之间以脱水缩合的方式互相结合,与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无关,C
正确;磷酸和五碳糖的连接方式在单链RNA和双链DNA的一条链中是相同的,D错误。15.CRNA是单链,嘌呤和嘧啶数可以不同;DNA是单链时,嘌呤和嘧啶数也可以不同;DNA是双链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中A=T,G=C,则A+G=T+C=50%;所以该生物可含DNA和RNA,若
此生物只含DNA,则一定是单链的。故选C。16.ABD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互相靠近至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解冻时会减少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二硫键仍保留,A错误;结冰和解冻两个过程都会影响蛋白
质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均导致其功能异常,B错误;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会被氧化形成二硫键(—S—S—),抗冻植物能够适应较冷的环境,可推知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C正确;分泌蛋白的空间结构的形成场所有内质网和高
尔基体,D错误。17.CD多肽链盘曲、折叠时能够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此时可能形成氢键,A正确;水是极性分子,水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B正确;tRNA是单链,其三叶草结构是通过氢键维持的,C错误;DNA一条链上相邻核苷酸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D错误。18.B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
是葡萄糖,A错误;品系F的膜蛋白SUT表达水平高,会在棉花开花的早期就大量把蔗糖转运进入纤维细胞积累,故曲线甲表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B正确;普通品系膜蛋白SUT表达水平低,故15~18天蔗糖才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C错误
;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蔗糖被大量水解参与纤维素的合成,此时细胞蔗糖含量下降,故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提前,D错误。19.BD乙酰六胜肽可与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的是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用于检
测还原糖,检测蛋白质是依次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B液,A错误;由题知,乙酰六胜肽是一种具有穿透细胞膜能力的小分子,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B正确;除了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决定该小分子多肽的功能,还有氨
基酸的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也决定该多肽的功能,C错误;由题知,该多肽是链状六肽,因此该多肽由6个氨基酸通过5个肽键(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相连,D正确。20.AC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A错误;apoA-1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链经过
盘曲、折叠才能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因此apoA-1比多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正确;动脉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错误;apoA-1是一种血浆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其分泌过程需要借助细胞内的囊泡来运输,D正确。21.答案:(1)水蛋白质(2
)糖类C、H、O(3)①自由水细胞呼吸②减少增多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产生许多中间代谢产物解析:(1)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因此活细胞中氧和氢的含量比干细胞中高。人体细胞干物质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2)玉米细胞含糖类较多,糖类由C、H、O组成
。(3)①大豆晾晒除去的水分主要是细胞中的自由水。细胞内的水分较多会使细胞呼吸加强。②在黄豆芽生长的过程中,因为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并产生了中间产物,使细胞内有机物的含量减少,种类增多。22.答案:(1)否蛋白质结构疏散、易被蛋白酶催化水解(2)m-3氨基酸和葡萄糖②③解析:(
1)某天然蛋白质经高温加热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受热时肽键没有断裂;据图分析可知,食物往往要煮熟后食用,主要原因是蛋白质结构疏散、易被蛋白酶催化水解。(2)由题图分析,层粘连蛋白由m个氨基酸构成,含3条肽链(A、B1、B2链),则该蛋
白质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的数-肽链条数=m-3;糖蛋白是由蛋白质和多糖构成,蛋白质基本单位氨基酸,多糖基本单位葡萄糖,所以彻底水解的终产物是氨基酸和葡萄糖;①粘连蛋白属于糖蛋白,是膜蛋白,在细胞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后,还需在内质网上加上糖基,①错误;②癌细胞膜表面层粘连蛋白可能分布较少,容
易分散转移,②正确;③在细胞间信息交流需要糖蛋白,所以具有重要作用,③正确。23.答案:(1)淀粉(2)斐林试剂砖红色的深浅(沉淀的多少)(3)相同(4)2mL磷酸化酶溶液双缩脲试剂紫色(5)花生脂肪含C、H多解析:(1)成熟小麦种子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是淀粉。(2)检测还
原糖所用的试剂是斐林试剂,可以根据所产生的砖红色的沉淀的颜色来判定还原糖的多少。(3)由图可知,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胚乳里蔗糖与还原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同。(4)确定实验目的,控制变量,做好对照即可,实验过程中
实验组试管加入2mL磷酸化酶溶液,对照组试管中加入2mL豆浆,然后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如果均出现紫色则证明磷酸化酶是蛋白质。(5)花生中含有较多脂肪,与糖类相比脂肪中的C、H较多,需要消耗的氧也多,产水、产能多,所以应该浅播。24.答案:(1)双缩脲①②③(2)碘液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
逐渐减少(3)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发芽前玉米蓝色→砖红色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解析:(1)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该实验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双缩脲试
剂B液,但是该实验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显微镜观察,故选①②③。(2)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3)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
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实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号、4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2号试管加的X溶
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③3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变成了砖红色;如4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25.答案:(1)甲
甲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分子统一(3)40×(4)逆时针解析:(1)看图可知,甲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乙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故甲、乙两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甲,判断的主要依据为甲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甲、乙两细胞相似之处为都有细胞膜
、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分子,由此看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具有统一性。(3)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图一是一行8个细胞,放大后只能看到中间的两个,故比原来放大了8÷2=4倍,原来物镜是10×,更换的物镜应为40×。(4)显微镜成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故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
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也应为逆时针。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考点5细胞膜与细胞核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A错误;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不完全相同,例如细胞膜上有糖蛋白,线粒体膜上有与有氧呼吸有
关的酶等,B错误;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着膜的融合和变形,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正确;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D错误。2.C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①是糖蛋白,具有识别和信息交流的作用,A错误;②是膜蛋白,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等作用
,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B错误;③是磷脂分子,是细胞器膜、核膜等各种生物膜的主要成分,C正确;④由蛋白质纤维组成,能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D错误。3.A据图分析可知,信号细胞分泌的①是信号分子,靶细胞表面的②是受体,信号分子只能
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正确;①如果是分泌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则通过胞吐进入组织液;如果是性激素等物质,则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B错误;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分解,而靶细胞上的激素受体发挥
作用后不会被灭活分解,C错误;若信号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分泌的信号分子是胰岛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各处的细胞,D错误。4.C假根中既有细胞核,也有细胞质,该实验不能排除细胞质的影响。应该进一步进行伞藻核移植实验,以排除假
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从而证明是细胞核控制伞藻“帽”的形状。5.B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而核孔复合物位于核膜上,因此也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A正确;核孔是核内外物质转运的通道,某些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B错误;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
发生改变,会影响其功能,因此可能会影响mRNA运出细胞核,C正确;核孔复合体中的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大分子物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的选择性,D正确。6.B浆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A错误;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可用棘突蛋白抗体检测抗原(新型冠状病毒)的存在,B正确;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不能在外包装上进行增殖,C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是病毒包膜上的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识别并结合,病毒无细胞结构,不
能体现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7.C刚开始消失,过一段时间后荧光又出现,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也能说明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A、B正确;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只能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不能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C错误、D正确。8.D生物膜
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据此推知膜小泡的组成成分中有磷脂和蛋白质,A正确;核膜小泡融合形成双层膜细胞核的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B正确;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中期的细胞中有核膜小泡,但没有完整的核膜,C正
确;细胞核重建发生于末期,有丝分裂末期核膜小泡中的染色体不再含有两染色单体,D错误。9.D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因此钻孔需钻开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钻孔后治疗试剂的进入说明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
择透过性,B正确;细胞膜的识别作用取决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C正确;分子转子是光能驱动的,不需要线粒体提供ATP,D错误。10.B细胞核依靠细胞质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没有细胞质的细胞核不能生存,A正确;由于细胞质中已合成的蛋白质仍能发挥作用
,所以细胞去核后仍可以生活一段时间,但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起决定作用,没有细胞核的细胞质无法长时间存活,B错误;细胞核控制着生命活动,蛋白质承担生命活动,C正确;变形虫去除细胞核以后,新陈代谢减弱,运动停止,存
活一段时间后最终死亡。但如果去核后及时植入一个细胞核,又能够恢复正常生活,这说明细胞只有保持完整结构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D正确。11.ACD生命起源中原始界膜的出现保证了原始生命相对独立并通过界膜进行原
始的物质交换;进入细胞的物质对细胞不一定都有利;激素是通过作用于靶细胞的激素受体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相邻的植物细胞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通讯。12.ACD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是流动的是流动性的基础,A正确;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而磷脂分子没有特异性,B错误;细
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13.BD本实验设置了不同温度进行相互对照;没有对实验材料、溶液量进行等量控制的描述,会对实验结果
产生影响;溶液的吸光度与浸出物溶液中花青素的含量成正比;实验目的是测量温度对植物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影响。14.ABD代谢越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量越多;部分离子、小分子也能通过核孔;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15.ABD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
流,核孔复合物运输障碍引起房颤,则可能与信息交流异常有关;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通过核孔进行信息交流,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核孔复合物可看成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核孔运输障碍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核孔复合物中蛋白质结构异常,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
发生突变;RNA在细胞核内转录产生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而通过核孔时需要依赖核孔复合物。16.A1是染色质,细胞核是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2是核孔,核孔是核与质之间物质运输
的通道,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3是核膜,是核与质的界膜,为细胞核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C正确;4是核仁,真核细胞中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17.A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核基质是核中除染色质与
核仁以外的成分,包括核液与核骨架两部分。核液含水、离子和酶等无形成分。核骨架是由多种蛋白质形成的三维纤维网架,对核的结构具有支持作用,与核糖体的形成无关,B错误;核被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核被膜上有核孔
复合体,是控制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与核糖体的形成无关,C、D错误。18.B细胞中的染色质位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的主要场所,而m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细胞核控制
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即DNA的复制需要消耗能量。19.D雌激素属于信号分子,由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后通过血液运输到乳腺并作用于乳腺细胞,实现细胞间的信
息交流;精子进入卵细胞前需要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20.D运输O2的血红蛋白分布在红细胞的细胞质中,不是在细胞膜上;T淋巴细胞不能分泌抗体;胰岛素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胰岛素特异性结合,不能与
胰高血糖素结合;骨骼肌细胞表面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和运输葡萄糖的载体,分别识别并与神经递质结合和运输葡萄糖。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动作电位(兴奋)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2)SSRI可以与突触前膜的5-羟色胺转运载体结合,进而提高突触间隙内的5-羟
色胺浓度,改善抑郁症状(3)AHN增加受体敏感度下降(4)自身免疫病解析:(1)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方式完成的,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其释放方式也为胞吐方式,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导致突触
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2)研究发现,突触小体会摄取部分已经分泌出去的5-羟色胺,图1显示,抗抑郁药SSRI可以与突
触前膜的5-羟色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突触小体对神经递质的摄取,进而提高突触间隙内的5-羟色胺浓度,改善抑郁症状。(3)SSRI的疗效通常在几周后才表现,图2显示,神经递质浓度上升后,临床疗效并未及时缓解,且临床疗效与AHN的增加几乎同
步出现,据此可推测,其疗效的滞后效应可能与AHN增加和受体敏感度下降有关。(4)科学家发现有些抑郁症患者体内5-羟色胺含量正常,推测该种患者病因可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减少或者受体敏感程度下降有关,若该结构即神经递质受体与
体内抗体结合后无法发挥作用,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2.答案:(1)细胞核(2)伞柄中存在原来的mRNA(和蛋白质)和假根细胞核中新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共同参与了伞帽形态的构建伞柄中残留的原mRNA(和蛋白质)已经降解,
仅由假根细胞核中新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参与了伞帽形态的构建解析:(1)本实验将甲种伞藻的柄嫁接到乙种伞藻的假根上,将乙种伞藻的柄嫁接到甲种伞藻的假根上,结果前者出现菊花形帽,后者出现伞形帽。由于细胞核位于
假根中,说明伞藻伞帽形态的构建主要与细胞核有关。(2)重复上述实验,发现培养后第一次长出的伞帽帽形呈“中间类型”(伞帽帽形部分呈伞形,部分呈菊花形),而嫁接实验是发生在伞柄与假根之间,因此说明伞柄中存在原来的mRNA(和蛋白质)和假根细胞核中新
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共同参与了伞帽形态的构建。若切除这一“中间类型”的伞帽,培养后第二次长出的伞帽帽形与基部假根对应,由题干信息可知,由于RNA降解是涉及基因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细胞中mRNA不稳定,其更新率非常高。则原因是伞柄中残留的原mRNA(和蛋白质)
已经降解,仅由假根细胞核中新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参与了伞帽形态的构建。考点6细胞器与生物膜系统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A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其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正确;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是纤维素和果胶,B错误;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C错误;拟核中含有环状的DNA分子,无核膜包被,而细胞核有膜包围,且含有核仁和染色体(质),D错误。2.C核膜上有核孔,因此,核膜是由不连续排列的4层
磷脂分子组成的,A错误;细胞质是由核糖体等各种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组成的,B错误;由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能体现出高尔基体在细胞内的囊泡运输中所起的交通枢纽作用,C正确;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在
细胞的运动、分裂和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中有重要作用,D错误。3.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首先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生成分泌蛋白的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然后在高尔基体内进一步加工、修饰等,D
正确。4.C原核细胞有生物膜而无生物膜系统;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有丝分裂中核膜在前期消失而着丝粒分裂在后期。5.A酸性水解酶在核糖体上合成,溶酶体内不能合成酸性水解酶,A错误;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
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心粒复制,前期时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B正确;高尔基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功能有所不同的细胞器,在动物细胞内,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内,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C正确;细胞核内转录出来的mRN
A通过核孔与核糖体结合,为核糖体上进行的翻译过程提供了模板,D正确。6.D步骤③、④的目的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A正确;14C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步
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B正确;步骤②中加入蒸馏水会使细胞吸水涨破,破坏细胞膜,C正确;该过程应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法,但没有应用纸层析法,D错误。7.C由题
可知,COP膜泡运输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物质转运机制之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结构上通过COP转运膜泡建立联系,A正确;如果内质网驻留蛋白意外从内质网逃逸到高尔基体,若缺乏信号肽,高尔基体顺面膜囊区的信号肽受体就会不能识别,不会送回内质网,该
蛋白质可能被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信号肽与信号肽受体识别与结合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不能说明细胞间存在信息交流,C错误;内质网驻留蛋白是指经核糖体合成、内质网折叠和组装后,留在内质网中的蛋白质,不需要高尔基体加工,D正确。8.B脂筏有糖脂、磷脂和胆固醇
以及特殊蛋白质组成,其合成与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有关,与中心体无关,A错误;脂筏中含有跨膜蛋白质,可能与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有关,B正确;细胞凋亡是细胞核中的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错误;与脂筏识别功能密切相关的成分应该是糖脂
,D错误。9.D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而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水解酶是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营养充足时,mTor酶的活性增强,抑制细胞自噬,C错误;酵母菌细胞内的液泡和人体细胞内的溶酶体都是单层膜结构,且内含多种水解酶,D正确。10.A哺乳动物细胞
的核DNA由雌雄双亲提供,而线粒体DNA则主要来自雌性亲本,这与题干假说无关,A错误;线粒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膜则同现存细菌的细胞膜相似,这支持题干假说,B正确;高等植物细胞的核DNA与蛋白质结合
呈线状,而线粒体DNA裸露且主要呈环状,这与细菌拟核DNA相同,因此支持题干假说,C正确;真核细胞中有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器,而线粒体中仅存在与细菌中类似的核糖体,这支持题干假说,D正确。11.CD迁移小体是由细胞膜包被形成的新的细胞器,其形
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据题干信息“细胞迁移导致TSPAN4蛋白及胆固醇在细胞局部高度富集,增大了富集区域膜的弯曲度”,且其“与细胞迁移、细胞信息交流有关”,可推知迁移小体释放后可能会被周围的细胞吞噬利用,B正确;抑制TSPAN4蛋白的合成,迁移小体形成
受阻,细胞迁移也会受阻,故可能会抑制癌细胞扩散,C错误;抗体不属于信号分子,D错误。12.ACD在核糖体上合成为肽链需要加工、修饰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A错误;非经典分泌途径中的a、c、d过程均通过囊泡进行,均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
正确;原核细胞没有溶酶体等膜结构细胞器,C错误;蛋白质通过通道蛋白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D错误。13.ABD由题干可知:放射性先后出现在不同的生物膜上,所以由亮氨酸合成的蛋白质应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且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成分发生了转化,故它们在结
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原生动物一般为单细胞生物,一般不会向细胞外分泌蛋白质。14.ACD本题A项的判断依据来自题图中的“外膜与溶酶体融合”,C、D项的判断依据来自题图中的“老化蛋白质和线粒体等细胞器”。15.C根据题意可知:该细胞为真核细胞,所以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
工形成分泌蛋白,A正确;分泌蛋白在合成与加工的过程中会实现膜组分的更新,B正确;核糖体无膜结构,C错误;分泌蛋白排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D正确。16.C由题意可知,如果含有短肽序列RS的蛋白质错误转运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通过囊泡运输的方式
可将该类蛋白运回内质网,推测正常情况下含有短肽序列RS的蛋白质留在内质网,并不需要进入高尔基体内加工,所以该类蛋白应该属于胞内蛋白,而消化酶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A正确;该类蛋白通过囊泡运输的方式被运回内质网,囊泡运输的过程消耗ATP,B正确;由于RS受体与RS的
结合能力随pH升高而减弱,所以高尔基体膜上的RS受体所在区域的pH比内质网的pH低,C错误;RS功能的缺失会导致高尔基体内该类蛋白不能被RS受体特异识别并结合,进而使高尔基体不能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将该类蛋白运回内质网,故该类蛋白在高尔基体内的含量可能增加,D正确。17.
A肝脏具有解酒的功能,人肝脏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有氧化酒精的酶,因此提高肝细胞内质网上酶的活性,可以加快酒精的分解,A正确;酶具有专一性,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不能催化酒精分解,B错误;溶酶体存在于细胞中,溶酶体中的消化酶分泌出来会破坏细胞结
构,且溶酶体中的消化酶一般也只能在溶酶体内起作用(需要适宜的pH等条件),C错误;高尔基体属于真核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能够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转运,但不能转运酒精,D错误。18.A铅影响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而细胞无氧呼吸的场
所在细胞质基质,所以这些改变不影响无氧呼吸,A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式是胞吐作用,由于铅影响了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功能,所以会影响该过程,B错误;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因此会影响该过程,C错误;[H]与O2结合生成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内膜
,所以会影响该过程,D错误。19.A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A错误;真核细胞的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是一种跨膜蛋白,该类蛋白发挥作用时可催化ATP水解,为跨膜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溶酶体内有多种水解酶,能溶解衰老、损伤的细胞
器,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C正确;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是光反应的场所,其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蛋白质(酶等),利于反应进行,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内质网溶酶体参与构成细胞膜,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2)抑制LDL受体的合成反馈(3)L
DL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导致LDL受体的数量减少或缺失解析:(1)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既可在细胞内以乙酰CoA为原料合成,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胞中的内质网中,因为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而胆固醇是脂质的一种;也可以LDL的形式进入细胞,然后被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水解,释放胆固醇。胆固醇在人体内能参与构成细胞膜,并能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2)过多的胆固醇进入细胞后,可作为信息,通过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的过程,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即图示中的②过程,也可以通过影响胆固醇的转化,
加速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储存下来,即为③过程,还可以影响LDL受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LDL受体的合成,即图示中的①过程,进而减少了胆固醇进入细胞的途径,最终降低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这种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3)
从分子水平上来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胆固醇数值异常超高的根本原因可能是LDL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导致LDL受体的数量减少或缺失,从而使胆固醇无法进入细胞中进行代谢和转化,导致高胆固醇血症。2.答案:(1
)有氧呼吸(能量供应)流动性(2)核糖体排出细胞或在细胞内被再利用(3)清除细胞内突变的蛋白质(4)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内的pH,导致水解酶的活性降低解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衰老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
化,会直接影响细胞的有氧呼吸。分析图解可知,细胞内由内质网形成一个双膜的杯形结构,衰老的线粒体从杯口进入,杯形结构形成双膜的小泡,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2)水解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自噬溶酶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或在细胞内被再利用
。(3)由于细胞自噬能清除细胞内突变的蛋白质,因此提髙细胞的自噬能力能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4)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同一生物个体,温度相同。若有少量溶酶体酶进入细胞质基质也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内的pH,导致水解酶的
活性降低。考点7物质输入与输出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葡萄糖进入肌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A正确;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B正确;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
流动性,C正确;核糖体无膜结构,D错误。2.D根据题图信息可知: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因此,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协助扩散,A错误;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转运蛋白协助,属于
协助扩散,B错误;葡萄糖和Na+进入细胞依赖同种类型的膜蛋白;Na+运出细胞时,是通过Na+-K+泵的转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转运。葡萄糖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依
赖的膜蛋白不一样,C错误;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从细胞进入组织液,不需要消耗ATP,其运输速度与细胞中葡萄糖浓度有关,D正确。3.B具有大的液泡的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在失水,此时,
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B错误;水分子跨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正确;细胞壁是全透的,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D正确。4.D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的,且该过程有蛋白质协助,故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离子通过离子通
道出入细胞时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因此动物细胞在缺氧时,不会降低离子通道运输离子的速率,B正确;有些离子会通过离子泵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C正确;离子通道瞬时开放使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差的作用下,发生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的运输,故离子通道瞬时开放使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变小,D错误。5
.C免疫球蛋白属于分泌蛋白,进出细胞的方式分别是胞吞和胞吐,A、B正确;胞吞、胞吐都需要消耗ATP,C错误;胞吞和胞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正确。6.B根据题干“a溶液浓度<b溶液浓度,c为清水”可推断,一段时间后装置2的液面高于
装置1的液面;图B细胞中含有大液泡,因此可以构成渗透系统,其中原生质层相当于图A中的②半透膜,图B中⑥为细胞膜,⑦为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即⑧共同构成原生质层;若图B所示为某农作物的根毛细胞,题图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应及时灌溉;图B
中的⑦具有选择透过性,图A中的②没有选择透过性,只要微粒大小小于膜上的孔均可以通过。7.B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而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两者的体积变化不等,A错误;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蔗糖和水都能自由进出细胞壁,B正确;随着质壁分离程度增大,鳞片叶表皮细胞的
吸水能力增强,故在处理时间10min时,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C错误;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液大,0~2min时细胞失水,但还未出现质壁分离,D错误。8.C质子泵能催化ATP水解,具有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A正确;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生长,可能与H+运输
到细胞壁中有关,B正确;质子泵能够催化ATP水解,因此能够促使ADP相对量有所增加,C错误;质子泵将细胞内的H+泵出时伴随ATP水解,因此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9.D图中运输Na+、K+的跨膜运输方式有两类,通道蛋白参与的协助扩散和Na+-K+泵(载体蛋白)参与的主动运输,两者都需要转运蛋白
的协助,A错误;细胞外的K+浓度升高,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减小,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减小,反之细胞外K+浓度降低,直接引起静息电位的增大,B错误;从图示可知,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内流,故可能引起兴奋,导致动作电位的
产生,C错误;Na+-K+泵既有ATP水解酶功能,又是Na+、K+的载体蛋白,结合后可引起其空间构象的改变,D正确。10.D从图中看出,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和载体蛋白的种类,SGLT1表示主动运输的载体,GLUT2表示协助扩散的载体,
所以可以探究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主要吸收方式,A正确;从图中看出:在较高浓度下,GLUT2的运输速率较大,所以细胞主要依赖协助扩散来增大吸收速率,B正确;同一个体细胞内所有的基因是相同的,而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膜上存在SGLT1和GLUT2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C正确;从图中看出,当葡萄糖浓度在较低的条件下,只存在主动运输,D错误。11.BC由图1可知,水通道蛋白往往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A正确;由图2可知,K+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通过
K+通道蛋白运输,不需要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通道蛋白运输时具有选择性,C错误;由图可知,水分子和K+的运输需要借助通道蛋白来实现,机体可通过调节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的数量或开关来调节物质的运输,D正确。12.ABD在甲溶液中,马铃薯幼根细胞的重量不变,说明马铃薯吸水和失
水处于动态平衡,甲溶液是马铃薯幼根细胞液的等渗溶液,A正确;由图可知,马铃薯吸水能力要比物种A强,所以马铃薯更耐干旱,B正确;幼根细胞的发育程度不同,因此其不一定会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C错误;在这五种蔗糖溶液中,乙溶液中的马铃薯幼根细胞的重量减少最大,说明乙溶
液的浓度最大,D正确。13.BCD秋水仙素能够顺浓度梯度进入小鼠细胞,只能说明秋水仙素进入细胞属于被动运输,A错误;MDR可单向将秋水仙素转运到细胞外,秋水仙素进入正常细胞后,可导致细胞内秋水仙素含量升高,而癌细胞内秋水仙素含量不会升高,由此可推测,正常细胞上MDR含量应少于
癌细胞,B正确;秋水仙素由小鼠癌细胞内运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所以MDR转运秋水仙素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C正确;注射秋水仙素后,导致正常细胞内秋水仙素的含量升高,而癌细胞内秋水仙素的含量不会升高,所以正常细胞所受的毒害比癌细胞大,D正确。14
.AD根据分析可知,质子泵将H+外运出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质子泵将H+外运的过程会消耗ATP,但不会导致ADP大量积累,因为细胞内的ATP和ADP会保持相对稳定,ATP消耗的多,则生成的速度会加快
,消耗ADP增加,B错误;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H+的外运,而细胞内外H+浓度差会推动蔗糖的吸收,所以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植物细胞对蔗糖的吸收,C错误;外界溶液的pH升高,会使细胞内外的H+浓度差减小,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减少,D正确。15.AB该细胞失水(t0~t1)后又主动吸水(t1~t2
),说明植物细胞在该溶液中可以主动吸收溶质,而植物细胞不会主动吸收蔗糖分子,A错误;细胞在t1时刻前就已经开始吸收外界溶液中的溶质,B错误;t0~t1,细胞失水,但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体的伸缩性,所以细胞体积变化量小于原生质体体积变化量,C正确;t1~t2,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
浓度的比值逐渐上升且大于1,所以细胞吸水能力逐渐上升,D正确。16.B大多数水分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少数水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而Na+和Cl-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红细胞;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比主动运输更容易,故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远高于Na+和Cl-;由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
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故水分子从低渗溶液扩散至高渗溶液,Na+和Cl-从低渗溶液扩散至高渗溶液,B正确,ACD错误。17.D施肥过多使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导致植物过度失水而死亡,引起“烧苗”现象
,A正确;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而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之间的细胞质,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膜可局部或全部与细胞壁分开,B正确;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因不断吸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降低,与外界溶液浓度差减小,
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C正确;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1mol/L的NaCl溶液和1mol/L的葡萄糖溶液,NaCl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微粒数多,故其渗透压高于葡萄糖溶液,D错误。18.A①细胞处吸水量少
于③处细胞,说明保卫细胞细胞液浓度①处理后>③处理后,A错误;②处细胞失水,故质壁分离现象最可能出现在滴加②后的观察视野中,B正确;滴加③后细胞大量吸水,故滴加③后有较多水分子进入保卫细胞,C正确;3种蔗糖溶液浓度高低为②>①>③,D正确。19.B主动转运过程中H+-ATP酶作
为载体蛋白,会发生形变,协助物质运输,A错误;该转运方式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结果是使膜两侧H+维持一定的浓度差,B正确;H+的转运方式为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能量,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细胞的能量供应,进而影响H+的转运速率,C错误;图示过程是
消耗ATP的过程,而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最终会生成ATP,不会发生图示过程,D错误。20.D根据题意可知,红细胞能运输O2和CO2,肌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产生CO2,可以判断气体A和B分别是CO2和O2,A正确;①和②表示气体进出红细胞,一般气体分子
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④是载体蛋白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⑤是H2O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③为红细胞通过消耗能量主动吸收K+排出Na+,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为
③提供能量,C正确;成熟红细胞没有核糖体,不能再合成新的蛋白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不能更新,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由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其表面的糖蛋白处于不断流动中,D错误。21.ACa2+通过CAX的跨膜运输是由液
泡膜两侧的H+的浓度梯度驱动H+通过CAX间接驱动的,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Ca2+通过CAX进入液泡使液泡中的细胞液浓度增大,可使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利于植物细胞保持坚挺,B正确;加入H+焦磷酸酶抑制剂,H+焦磷酸酶不能跨膜运
输H+,进而使液泡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减小,H+通过CAX完成跨膜运输的速率变慢,Ca2+以与H+相反的方向通过CAX的速率减慢,C正确;根据题目信息“液泡膜上的H+焦磷酸酶可利用水解无机焦磷酸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H+,建立液泡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可知H+从细胞质
基质转运到液泡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核孔(核孔复合体)代谢越旺盛的细胞,核质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越频繁,而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主动运输转运时既需要载体蛋白,又消耗GTP分解释放的能量(3)与核孔复合体特异
性结合,使亲核蛋白被运进细胞核(4)鸟苷在细胞质内经呼吸作用用于重新合成GTP解析:(1)亲核蛋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代谢越旺盛的细胞该结构数量越多,原因是代谢越旺盛的细胞,核质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越频
繁,而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据图分析,亲核蛋白转运时既需要载体蛋白,又消耗GTP分解释放的能量,因此亲核蛋白进入核内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3)据图分析,NLS的作用是与核孔复合体特异性结合,使亲核蛋白被运进细胞核。(4)GTP的结构类似
于ATP,则GTP中的G代表鸟苷。GTP分解形成的GDP通过核孔又运输到细胞质,作用是在细胞质内经呼吸作用用于重新合成GTP。2.答案:(1)内质网和高尔基体(2)思路:将甲组红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破坏,乙组红细胞不作
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蒸馏水中,测定两组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预期结果:乙组吸水涨破所需时间短,说明推测正确解析:(1)根据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可知,核糖体合成的肽链需要先后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的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2)根据题意,要验证哺乳动物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能迅速吸水涨破,与水通道蛋白有关,则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设计实验步骤为:将甲组红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破坏,乙组
红细胞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蒸馏水中,测定两组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若乙组吸水涨破所需时间短,说明推测正确。单元清通关卷(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1.C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A错误;1959年罗伯
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B错误;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嵴,把离体的线粒体置于蒸馏水中,其外膜比内膜先涨破,D错误。2.A若某细胞器含有DNA分子,该细胞器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则该细胞器能转录和翻译合成RNA分子
,A正确;若某细胞器含有色素,该细胞器为液泡或叶绿体,叶绿体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液泡不行,B错误;参与细胞内囊泡的形成的细胞器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无膜的核糖体中含有RNA,含有P元素,不参与细胞内囊泡的形成,C错误;
若某细胞器含有ATP合成酶,该细胞器为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内没有分解葡萄糖的酶,不能分解葡萄糖,只能分解丙酮酸,叶绿体不能分解葡萄糖,可以生成葡萄糖,D错误。3.C内质网膜面积较大,是关联细胞器互作网络的重要结构,A正确;生物膜系统分隔出了很多细胞器,而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功能
,从而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线粒体与内质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关联,C错误;分泌蛋白加工和分泌过程,涉及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通过囊泡运输为主的物质交流,D正确。4.C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色素,但不含光
合色素,不能作为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材料,A错误;由于间期时间较长,所以大部分细胞都处于间期,大部分是染色质,因此大部分细胞不能观察到染色体,B错误;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细胞不断吸收水分,细胞液浓度变小,所以吸水能力逐渐变小,C正确;
叶绿体中的基粒属于亚显微结构,在高倍镜下不能观察到叶绿体中的基粒,D错误。5.D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所以制备能与膜蛋白结合的抗体需以膜蛋白为抗原,A正确;利用抗体和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可对膜蛋白定位,B正
确;荧光标记物前后的位置变化说明膜蛋白具有流动性,C正确;温度影响膜蛋白的流动,影响成斑时间,D错误。6.A线粒体有两层膜,内膜和外膜,外膜将细胞质与线粒体隔开,使线粒体内反应有序进行,内膜则是为有氧呼吸的酶提供附着位点,二者的功能不同,上面所附着的酶也不同,
A错误;线粒体是最主要的供能细胞器,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和生物体基础生命代谢和各项生命活动,B正确;线粒体不断地分裂融合,选择性排除异常的线粒体,被细胞内的溶酶体自噬清除,C正确;正常情况下,线粒体的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维持相
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7.D进入高尔基体的蛋白质不能都被S酶作用带上M6P标志,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A正确;在内质网进行加工的蛋白质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合成,B正确;溶酶体含有大量的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没有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不能产生溶酶
体酶,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C正确;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不能表达出正常的M6P受体蛋白,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经囊泡运往细胞膜,D错误。8.A细胞内线粒体的分布和数量与其功能有关,线粒体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移动和增殖,A正确;细胞质基质中含有RNA,不含DNA,线粒体基质和叶绿
体基质中含有DNA和RNA,B错误;人体未分化的细胞中内质网不发达,胰腺外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消化酶,内质网较发达,C错误;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包装和膜泡运输紧密相关,分泌蛋白的合成部位是核糖体,D错误。9.C溶酶体是由高
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形成的,A正确;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B正确;溶酶体是单层膜结构,C错误;溶酶体中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大量碱性物质进入会改变溶酶体中的pH
,因此其中的酶的活性会受影响,D正确。10.A①为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倍增,A错误;②为高尔基体,为单层膜的细胞器,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包装和分泌,B正确;RNA主要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产生,穿过③(核孔)进入到细胞质中,而RNA聚
合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穿过核孔进入到细胞核中参与转录,二者穿过核孔的方向相反,C正确;④处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和⑤处游离的核糖体都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D正确。11.A由图示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逆浓度梯度运输,该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葡萄糖运出小肠上皮细胞
时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该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A正确;据图可知,Na+主要以方式②(主动运输)运出小肠上皮细胞,B错误;多肽以方式⑤胞吞进入细胞,以胞吐方式离开细胞,C错误;维生素D为固醇类物质,口服维生素D通过方式④(自由扩散)被吸收,D错误
。12.C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但红细胞无细胞壁结构,故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水分子进出细胞膜达到动态平衡,而不是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B错误;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甚至导致涨破,C正确;渗透是指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扩散,D错误。13.B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属于蛋白质,合成场所在核糖体,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转运分布在溶酶体中,A错误;泛素与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损伤细胞器结合,相当于对其进行了标记,后被溶酶体降解,B正确;
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线粒体膜含蛋白质和少量糖类,降解后可产生氨基酸、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但不会有果糖,D错误。14.D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构成有被小泡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
子层,A正确;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需要膜上蛋白质参与,如受体(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胞吞过程需要细胞内部供能,B正确;图示说明细胞摄取大分子不需要借助载体蛋白来运输,大分子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C正确;胰岛素不进入细胞,与膜
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D错误。15.D囊性纤维病主要是由于转运氯离子的跨膜蛋白(CFTR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的,A错误;膜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两侧不对称分
布,如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B错误;性激素是小分子脂质,其受体在细胞内,C错误;有些膜蛋白可能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如Na+-K+泵,同时具有运输功能和催化功能,D正确。16.ABD
细胞中合成胆固醇的场所是内质网而不是高尔基体,胆固醇既是组成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错误;LDL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而不是主动运输,LDL与受体特异性结合,B错误;如图可知LDL与受体的分离需要消耗ATP,故加入ATP水解
酶抑制剂会影响LDL与受体分离,C正确;LDL受体的去路是回到细胞膜重新利用,LDL被溶酶体水解成小分子物质,D错误。17.BCtRNA是大分子物质,运出细胞核与核孔复合体有关,A错误;根据图分析,核
纤层蛋白磷酸化→核纤层解体→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核纤层重建,B正确;分析图,分裂末期,结合有核纤层蛋白的核膜小泡在染色质周围聚集并融合成新的核膜,C正确;核纤层紧贴内核膜,D错误。18.ABD结构决定功能,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有助于维持蛋白质特有的功能,A正确;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使得DNA分子具有其结构的稳定性,B正确;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DNA双链的解旋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的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而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因此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的双链并不随之
解旋,C错误;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所以水绵是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及条件的良好材料,D正确。19.BCD质子泵与通道蛋白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A正确;据图可知,K+通过通道蛋白顺浓度运输到胃腔,属于协助扩散
方式,H+通过质子泵逆浓度进入胃腔,属于主动运输方式,B错误;质子泵转运离子所需的ATP可以由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供给,C错误;K+只能少量通过通道蛋白运输到胃腔,通道蛋白能控制K+通过细胞膜,D错误。20.AC题图显示,各种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两侧的含量不同,这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
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是不对称分布的;A侧是血浆侧,即红细胞膜的外侧,糖被只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时,与磷脂双分子层有关,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运输时,与某些水通道蛋白有关;氧气、二氧化碳、甘油是
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运输的,它们都能自由通过由多种磷脂组成的膜结构,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21.答案:(1)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2)卵母细胞迅速吸水膨胀后涨破(3)不含CHIP28的等体积脂质体外低内高不消耗能
量(ATP)解析:(1)水分子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的运输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也不借助载体蛋白。(2)若水通道蛋白CHIP28与细胞快速吸水有关,则将该蛋白插入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爪蟾的卵母细胞的细胞膜上,再将卵母细胞放清水中
,则会使该细胞迅速吸水涨破。(3)对照组设置需要制作不含CHIP28的等体积脂质体的空白对照组;脂质体内外溶液渗透压大小应符合外低内高以模仿细胞吸水的渗透压大小;该实验中,脂质体无法提供ATP,故还可以证明水通道蛋白CHIP28运输水分子
具有不消耗能量的特点。22.答案:(1)蛋白质(2)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3)蛋白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磷酸分子(或Pi)主动运输解析:(1)细胞膜的功能与其化学组成密切相关,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
与数目越多。(2)若图一所示的相应细胞为吞噬细胞,其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于病原体是大分子或细胞,所以其吞噬处理病原体的方式是胞吞,其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3)①Na+-K+泵的化学本质
为蛋白质;图二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②图中X为磷酸分子;Na+、K+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因为需要载体,同时消耗能量。23.答案:(1)差速离心法(2)催化ATP水解,将细胞质中的H+(质子)运入溶酶体内(
3)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溶酶体膜被水解酶水解(4)分解自身衰老、损伤的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解析:(1)由于不同细胞器的比重不同,因此常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溶酶体从细胞内分离出来需要用到差速离心法。(2)溶酶体膜上存在一种具
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质子泵,有助于维持溶酶体内酸性环境(pH约为5.0),由此可见质子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因此质子泵的具体作用是催化ATP水解,并将细胞质中的H+(质子)逆浓度运入溶酶体内。
(3)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但不能水解溶酶体膜,溶酶体膜内侧存在与细胞膜糖被类似的结构,此结构具有防止溶酶体膜被水解酶水解的作用。(4)研究发现,细胞
不能获得足够养分时,其溶酶体的活动会增强,分解自身衰老、损伤的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4.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D(2)①→③→②→④(3)胞吞该抗体表面没有蛋白酶的酶切位点(或蛋白酶不能特异性结合该抗体)(
4)Na+顺浓度进入细胞的势能为葡萄糖逆浓度运输提供了动力解析:(1)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据图可知,膜蛋白A可运输钠离子、葡萄糖,膜蛋白B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膜蛋白D可催化二糖水解成单糖,膜蛋白C为受体,故小肠上皮细胞膜上具有催化功能的
蛋白质是膜蛋白D。(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假如这是一种分泌细胞,那么合成并分泌蛋白质时,
依次经过的结构是①核糖体→③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④细胞膜。(3)新生儿能通过膜蛋白吸收母乳中的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大分子物质,故抗体进入新生儿细胞的方式是胞吞,由于该抗体表面没有蛋白酶的酶切位点或蛋白酶不能特
异性结合该抗体,故推测该抗体不会被蛋白酶水解。(4)膜蛋白A是一种同向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转运Na+进入细胞的同时,将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进细胞中,钠离子进入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葡萄糖逆浓度排出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但这个过程中没有ATP提供能量,推测葡萄糖可以逆
浓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原因为Na+顺浓度进入细胞的势能为葡萄糖逆浓度运输提供了动力。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考点8酶与ATP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少量DNA,也可进行DNA复制,有合成DNA的酶,A错误;只要给予适宜的
温度和pH等条件,活细胞产生的酶(如淀粉酶)在生物体外仍然有催化活性,B错误;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利用盐析的方法可使胃蛋白酶在提取液中沉淀析出,C正确;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7℃,但该酶适于在低温环境中保存,D错误。2.C选用若干数量等体积的蛋白块作为底
物,有利于观察酶促反应速率,A正确;曲线a和曲线b的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pH相同,表明Pb2+没有改变胃蛋白酶催化的最适pH,B正确;专一性可用同种酶催化不同底物,高效性用酶与无机催化剂分别催化相同的底物,
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图示实验没有体现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C错误;增加一组底物和Pb2+的实验作为对照组,以证明Pb2+对蛋白质的水解没有影响,可增强实验的严谨性,D正确。3.B由题图可以知道,当产物B浓度高时,产物B与酶1结合,使酶1失去活性,当产物B浓度低时,产物B
脱离酶1,使酶活性恢复,A错误;酶1与产物B结合后由于空间结构的改变导致失去活性,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B正确;酶的专一性是指可以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但酶1仍具有专一性,C错误;酶1与产物B的结合导致酶1失活,会抑制细胞产生产物A,
D错误。4.B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A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ATP是细胞内能量“货币”,也就是说蛋白质、糖原、磷脂的合成也可由ATP直接供能,B正确;UTP分子中所有的特殊化学键
断裂后,可得到尿嘧啶核糖核苷酸,C错误;葡萄糖和果糖反应生成蔗糖,可由ATP直接供能,D错误。5.C图中Ⅰ是ATP水解形成ADP的过程,所以①是ADP,伴随特殊化学键的断裂,释放能量最多,依赖酶的高效性,A正确;②为AMP,
是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也称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正确;无氧条件下,只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有ATP的生成,C错误;ATP水解过程中Ⅰ过程比Ⅱ过程更容易发生,D正确。6.A据题意可知,该酶中的蛋
白质除去,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说明剩余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即这些RNA也是酶,A符合题意。7.A加热能为H2O2的分解提供能量,使H2O2分解反应加快,但不会改变该反
应活化能的大小,A正确;比较①组、②组和④组的结果可以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欲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需要比较①组、③组和④组的结果,B错误;无机催化剂和酶都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其中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为显著,C错误;在高温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
活性会降低甚至丧失,故若在④组的基础上增加②组条件(90℃水浴),则相同时间内④组释放的氧气量减少,D错误。8.B由图甲可知,温度较高时,酶活性较高,说明该种微生物适合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中生存,A正确;增加温度范围,减小温
度梯度,可使得到的最适温度范围更精准,B错误;由于不能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故图乙实验中若升高温度,酶的活性不一定升高,C正确;酶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与底物的量无关,故图乙中,在t2时增加底物的量,酶Q的活性不变,D正确。9.C图甲中A代表腺嘌呤,b、c为特殊的化学键,A错误;
图乙中反应向左进行时,绿色植物体内的能量来自细胞代谢,也可来自太阳能,B错误;图乙中向右表示ATP水解,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相联系,C正确;图甲中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形成AMP,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D错误。10.C根
据题干信息“溶酶体膜上存在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质子泵,有助于维持溶酶体内酸性环境(pH约为5.0)”,可以推测溶酶体通过质子泵将细胞质中的H+运入溶酶体内,A正确;由于“台-萨氏症的病因是患者神经细胞的溶酶体中积累了大量的神经节苷脂(
GM2)”,说明台-萨氏症患者溶酶体内可能缺乏水解GM2的酶,B正确;溶酶体内存在水解酶将物质水解不消耗ATP,C错误;营养缺乏时,溶酶体可以加强自身物质的分解,供给细胞生命活动,D正确。11.BD酶具有专一性,据反应式“MgAT
P2-+AMP2-→MgADP-+ADP3-”可知AK能专一性的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AMP上形成ADP,A正确;AK是一种酶,其作用是催化,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B错误;据信息可知,AK可以耐100
℃高温而不失活,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的特性与其空间结构密不可分,C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AK在维持细胞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故AK催化AMP转化为ADP的过程没有破坏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D错误。12.ACD
H2O2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能发挥催化作用,A错误;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马铃薯匀浆中所含H2O2酶的适宜pH,因此应该先加缓冲液调节pH,再加入H2O2溶液,确保实验是在预设pH条件下完成的,B正确;根据实验数据只能得出最适pH在7.0左右,而不能确定最适pH就
是7.0,C错误;由于各组所加H2O2溶液的量是相同的,只要H2O2会被分解,各组收集到的气体量就是相等的,若延迟记录时间,可能不止1支试管内的H2O2会被分解,D错误。13.ABC胰核糖核酸酶是蛋白质,
其空间结构的形成与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等有关,A正确;分析题意,该实验说明环境因素能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影响其功能,B正确;由于胰核糖核酸酶的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因此受到强酸强碱的处理会发生变性失活,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根据题意,
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破坏了胰核糖核酸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变性,D错误。14.AC肌肉收缩需要ATP提供能量,对照组肌肉收缩前后ATP和ADP的含量没有变化,故有ATP和ADP的相互转化,A正确;实验组肌肉收缩后ATP含量下降,说明有ATP分解,但根据数据无法判断有无AT
P合成,B错误;磷酸肌酸能将自身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中来合成ATP,故对照组中的磷酸肌酸可以维持ATP含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实验组数据中没有AMP的含量变化,故不能表明部分生命活动利用了靠近A的磷酸键,D错误。15.B熟马铃薯块茎中过氧化氢酶已失活,若以其代
替新鲜的马铃薯块茎来探究“酶的催化效率”,则实验结果不同,A错误;实验“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应设置不同的pH环境,由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直接加入底物会迅速进行反应,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
性,因此需要先分别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后再加入底物,B正确;“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设置1、2号试管的目的是证明淀粉和蔗糖不能与本尼迪特试剂产生颜色反应,C错误;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反应产物需要热水浴加热,所以设计温度对蛋白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时,不能选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反应
底物,D错误。16.D据图可知,该酶在70℃条件下仍具有一定的活性,故该酶可以耐受一定的高温,A正确;据图可知,在t1时,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即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为40℃<50℃<60℃<70℃,B
正确;由题图可知,在不同温度下,该酶达到最大催化反应速率(曲线变平缓)时所需时间不同,其中70℃达到该温度下的最大反应速率时间最短,C正确;相同温度下,不同反应时间内该酶的反应速率可能相同,如达到最大反应速率(曲线平缓)之
后的反应速率相同,D错误。17.A根据题意可知: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造成的,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因此该酶的合成需要mRNA、tRNA和rR
NA参与,B正确;“废物蛋白”被该酶切割的过程中会发生分解,肽键断裂,C正确;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因此“废物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被重新利用,D正确。18.B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不能说明细胞内全部ADP都转化成ATP,A错误;腺苷中没有P元素,所
以水解后得到的腺苷中不会有放射性,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放射性几乎只出现在ATP的末端磷酸基团,C错误;该实验不能说明转化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D错误。19.BATP中含有腺嘌呤、核糖与磷酸基团,故元素组成为C、H、O、N、P,A正确;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过程中也能合成ATP,B
错误;ATP合成过程中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C正确;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D正确。20.B由题意可知,某些蛋白质在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可在特定氨基酸位点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从而参与细胞信号传递,这体现了蛋白质结构与功
能相适应的观点,A正确;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会导致蛋白质无法磷酸化,从而影响细胞信号传递,B错误;由图可知,蛋白激酶催化蛋白质发生磷酸化的过程需要ATP提供磷酸基团和能量,故ATP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C正确;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都需要相应
的酶进行催化,而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所以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受温度的影响,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pH1h后淀粉剩余量(2)重复淀粉酶盐酸小于pH为3条件下,盐酸可以催化淀
粉水解(3)1h后,pH为7的条件下淀粉剩余量小于pH为1条件下淀粉剩余量解析:(1)酶活性是指酶对某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该实验是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为pH,可以通过检测1h后淀
粉剩余量来判断不同pH下酶的活性。(2)题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可以重复以上实验。重复实验后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题图无显著差异,说明操作没有错误,淀粉可能是在淀粉酶和盐酸的作用下分解的。由图可知,p
H为3和pH为9的条件下淀粉剩余量相等,说明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为9条件下的酶活性,原因是pH为3条件下,盐酸可以催化淀粉水解,干扰了实验结果。(3)由图可知,1h后,pH为7的条件下,仅淀粉酶作用,淀粉剩余量小于pH为1条件下(淀
粉酶失活,仅盐酸作用)的淀粉剩余量,说明常温、常压下,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2.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MP中的五碳糖为核糖,而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2)仅开腹但不
切除70%中段小肠(3)术后肌肉细胞中ATP含量降低,ADP、AMP的积累,造成了肌肉细胞能量供应不足(4)需要解析:(1)肌肉细胞中产生ATP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MP与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不同,其中的五碳糖分别为核糖和脱氧核糖。(2)对照组大鼠应做开腹但不切除70%中段小肠的处理。(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术后肌肉细胞中ATP含量降低,ADP、AMP的积累,造成了肌肉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出现POFS。(4)实验大鼠神经细胞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
需要ATP。考点9细胞呼吸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肺炎链球菌是好氧细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细胞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细菌拟核的基因控制生物的主要性状,控制细菌主要的生命活动,质粒的基因控制生物的特殊性状,如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
等,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C错误;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D正确。2.C图中①~③分别代表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发生场所,甲、乙分别
为丙酮酸和[H]。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一部分储存在ATP中,A错误;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H]的量不同,B错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C正确;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
呼吸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3.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需要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共同作用完成;细胞质基质只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水;在线粒体中反应的物质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4.Da条件下,不吸收O2,只产生CO2,故只进行无氧呼吸,呼吸产物除C
O2外,还有酒精,A错误;b条件下,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消耗3体积的O2,产生3体积的CO2,消耗葡萄糖的相对量为0.5,无氧呼吸产生5体积的CO2,消耗葡萄糖的相对量为2.5,B错误;d条件下,只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为0,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C错误、D正确。5.C冻害
初期,细胞呼吸作用增强,释放大量热量,有利于抵御寒冷,A正确;持续低温,植物体温度降低,使淀粉合成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升高,B正确;持续低温使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结合水含量升高,适应低温环境,C错误;细胞呼吸减弱,产
生的ATP减少,为主动运输吸收矿质元素提供的能量减少,使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下降,D正确。6.D高温变性的eNAMPT中肽键没有断裂,因此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呼吸产生NAD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错
误;NMN是合成NAD+的原料,人和哺乳动物衰老过程与组织中NAD+水平的下降直接相关,因此体内的NMN合成量下降可能导致哺乳动物早衰,C错误;细胞外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的催化产物NMN是合成NAD+的原料,人和哺乳动物衰老过
程与组织中NAD+水平的下降直接相关,因此促进小鼠体内eNAMPT的产生可能延长其寿命,D正确。7.D由图示信息可知,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可进行,A错误;柠檬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真核
生物中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但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原核细胞中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氧气浓度会影响有氧呼吸的速率,会影响有氧呼吸的各个阶段,也包括柠檬酸循环,C错误;丙酮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8.C在无氧
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A正确;据题干信息“北欧鲫鱼可以通过向体外排出酒精来延缓周围水体结冰,但其大多数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可知,在北欧鲫鱼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有乳酸、酒精
和CO2,B正确;①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该过程可以产生少量[H],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无ATP产生,C错误;①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两者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正确。9.A线粒体消耗氧气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位于线粒体内膜,而非线粒
体基质,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低浓度O2条件下,线粒体的酶比过氧化物酶体中的酶催化效率高,B正确;由题图可知,过氧化物酶体利用O2的能力随O2浓度增加而增强,C正确;过氧化物酶体能够在高浓度O2环境下继续利用O2,使细胞内O2浓度不至于过高,可保护细胞免受高浓度氧的毒害,D正确。1
0.B长期多食而肥胖的人,其营养过剩,说明糖类过多,部分糖类转化为脂肪,此时主要由葡萄糖供能,RQ值最接近于1,A正确;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机体主要靠脂肪供能,因此RQ值在0.70左右,B错误;植物
叶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氧气,RQ值非常高,而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RQ值为1,C正确;呼吸熵是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而脂肪中碳、氢比例高于葡萄糖,氧比例低于葡萄糖,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于葡萄糖,因此呼吸熵更低,D
正确。11.ACD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有较大膜面积和复杂的酶系统,保障了呼吸作用的高效有序,A正确;线粒体内膜形成的嵴增加了细胞色素c等物质的附着位点,B错误;细胞色素c作用与辅酶相似,组织缺氧时,细胞通透性增高,注射用细胞色素c可进入细胞内起到矫正细胞呼吸与促进
物质代谢的作用,C正确;质子的传递离不开NAD+,通过与NA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NADH实现质子传递,D正确。12.BCD酒精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为灰绿色,A错误;参与线粒体融合的Mfn1蛋白减少,会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肌无力,B正确;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剧烈运动
时,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只有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正确。13.ABD由图可知,低温、光照条件下更有利于番茄果实的储存。14.ABC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因此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吡
唑醚菌酯抑制细胞呼吸,导致能量无法释放,抑制合成ATP,B正确;真菌种群中存在抗药性个体和非抗药性个体,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C正确;厌氧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并不是线粒体,所以吡唑醚菌酯无法对其起作用,D错误。15.ACD正
常通气情况下,黄瓜品种A和B的根系细胞进行的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因为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乙醇),A错误;“低氧胁迫”下,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更少,故黄瓜品种A和B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会有所下降,B正确;“低氧胁迫”下,黄瓜品种A催化丙酮酸转变为乙醇的酶活性高于黄
瓜品种B,C错误;采用无土栽培黄瓜品种A和B,增大通气量利于细胞有氧呼吸,避免植物过度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导致烂根,从而影响产量,D错误。16.D检测乙醇的生成,应取甲瓶中的滤液2mL注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
的浓硫酸溶液,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A错误;CO2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乙瓶的溶液不会变成红色,B错误;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
近无色,因此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可观察到酵母菌中线粒体的分布,C错误;乙醇最大产量与甲瓶中葡萄糖的量有关,因甲瓶中葡萄糖的量是一定的,因此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D正确。17.DA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
糖,正常细胞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被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A错误;结合题意“运动可促进机体产生更多新的线粒体……保证运动刺激后机体不同部位对能量的需求”可知,不同部位对能量的需求不同,则线粒体的呼吸强度也不相同,B错误;结合题意可知,受损、衰老、非功能线粒体的特异性
消化降解,有利于维持线粒体数量、质量及功能的完整性,不会导致正常细胞受损,C错误;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运动后线粒体的动态变化(产生更多新的线粒体;加速受损、衰老、非功能线粒体的特异性消化降解)是机体稳态调节的结果,D正确。18.B早稻浸种后催芽过
程中需要足够的水分,40℃左右的温水可为细胞呼吸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时常翻种可为种子萌发时的细胞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气,A正确;种子入库贮藏的条件是零上低温和低氧,B错误;油料种子由于含脂肪较多,萌发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需要浅播,C正确;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
,属于低氧环境,不仅可以减少水分散失还能降低呼吸速率,起到保鲜作用,D正确。19.C常温下鲜梨含水量大,环境温度较高,呼吸代谢旺盛,细胞消耗的有机物增多,不耐贮藏,A正确;密封条件下,梨呼吸作用导致O2减少,CO2增多,抑制呼吸,有氧呼吸
减弱,消耗的有机物减少,故利于保鲜,B正确;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越多,则细胞代谢越旺盛,冷藏时自由水含量减少,C错误;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结合题意“果肉中的酚氧化酶与底物接触发生氧化反应,逐渐褐变。密封条件下4℃冷藏能延长梨的贮藏期”可知,低温抑制了梨的酚氧化酶活性
,果肉褐变减缓,D正确。20.D由图可知,走路上学比手洗衣服在单位时间内耗能更多,A正确;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B正确;爬楼梯时消耗的能量不是全部用于肌肉收缩,部分会转化为热能,C正确;有机械助力时人确实比无机械助力消耗的能量少,但机械助力时,机械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不利于
缓解温室效应,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内质网主动运输第二(2)单(3)降低热(4)钙离子吸收减少,丙酮酸生成柠檬酸受阻,柠檬酸减少解析:(1)图1中蛋白A位于内质网膜上,钙离子进入内质网腔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线粒体基
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钙离子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参与了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进而影响脂肪合成。(2)根据题意分析,磷脂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具有疏水性,而脂肪在脂肪细胞中以大小不一的脂滴存在,则包裹脂肪的脂滴膜最可能是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的。(3)根据题意分析,当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时
,H+可以通过F0F1ATP合成酶和UCP2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导致H+通过F0F1ATP合成酶流至线粒体基质的量减少,引起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速率将降低,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热能所占比例明显增大,利于御寒。(4)蛋白S基因突变后,细胞中脂肪合成减少,其原因可能是因为
蛋白S基因突变后导致钙离子吸收减少,丙酮酸生成柠檬酸受阻,柠檬酸减少,进而影响了脂肪的合成。2.答案:(1)增加吸收CO2的面积(2)3X0.9(3)线粒体内膜多(4)pH、渗透压差速离心法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解析:(1)
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面积。(2)装置甲中墨滴右移的距离X代表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的差值,即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的体积,装置乙中墨滴左移的距离Y代表有氧呼吸消耗的O2,根据有氧呼吸和
无氧呼吸反应式可知,有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吸收6mol氧气,无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中种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Y∶3X。装置甲中墨滴左移10mm,说明氧气消耗量比二氧化碳产生量多10mm,装置乙中墨滴左移100mm,说明氧气消耗量为100m
m。所以,二氧化碳产生量为100-10=90(mm),呼吸熵=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90÷100=0.9。(3)据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对[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表明DNP影响细胞呼吸形成ATP的过程,在细胞内有氧呼吸过程中合
成ATP最多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故DNP起主要作用的部位是线粒体内膜。DNP使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形成ATP,结果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增多。(4)①细胞器生活在细胞质基质中,环境的pH和渗透压会影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
。为保证细胞器的活性,应保证溶液A的pH、渗透压与细胞质基质的相同。②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葡萄糖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能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上清液在适宜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说明上清液中含有的组分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考点10光
合作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提取色素时加入SiO2是为了研磨充分,而加入CaCO3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A正确;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B错误;实验结果①色素带
不同,可说明叶绿素合成需要光照,C正确;实验结果②表明韭菜中提取的色素吸收光的种类更多,D正确。2.B空气中有氧气,因此实验条件中不能有空气;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和CO2,NaHCO3稀溶液可释放出CO2。3.A叶绿体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可导致光反应速率减慢
,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含量减少,而短时间内暗反应仍以原来的反应速率进行,消耗[H]和ATP,故短时间内[H]含量会下降,A正确;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则可吸收的光增多,光反应增强,ATP
含量增加,未被还原的C3含量下降,B、C错误;同理,绿光下由于[H]和ATP含量下降,导致C3被还原为C5的速率减慢,而短时间内暗反应中CO2的固定仍以原来的速率消耗C5,故C5的含量会下降,D错误。4.D
由题图可知,过程①②分别表示光反应和暗反应,反应场所分别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物质A、B分别表示O2和CO2;光反应能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能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葡萄糖中;过程②包括C
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其中CO2的固定不需要消耗①过程产生的[H]和ATP。5.D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进入线粒体的是丙酮酸,而不是葡萄糖;由图可知,光合作用(叶绿体)中CO2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线粒
体,二是来自细胞质基质;由图可知,CO2与PEP或RuBP结合分别形成OAA或PGA;液泡内的液体称为细胞液,夜间苹果酸进入细胞液中,使细胞液pH下降。6.C植物叶肉细胞内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R酶催化CO2与C5反应时不需要[H]和ATP,C3还原时需要[H]和A
TP,B错误;增大CO2浓度有利于R酶催化CO2与C5反应生成C3,因此植物叶肉细胞内的C3/C5的值增大,C正确;增大O2/CO2的值后,CO2的固定过程减弱,C5的分解加快,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下降,D错误。7
.C白瓶透光,瓶内水生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瓶不透光,瓶内水生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黑瓶中所测得的数据表示瓶内水生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O2量为1.5g/m3,白瓶中所测得的数据表示瓶内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
O2量的差值。综上分析可知,在水深1m处,白瓶中水生植物24小时制造的O2量为3+1.5=4.5(g/m3),A错误;水深2m处白瓶中水生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水的光解和C3的还原,B错误;水深3m处白瓶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
生的O2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相等,因此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C正确;在水深4m处,白瓶中水生植物24小时制造的O2量为-1+1.5=0.5(g/m3),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8.D据图可知,总
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30℃,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要高于50℃,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A、B正确;在0~25℃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曲线的升高幅度要远大于呼吸速率,这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C正确;净光合作用是指一定时间内光合
作用合成量与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差值,也称为净积累量。只有净积累量为正值时,植物才能生长。在45~50℃范围内,呼吸速率比光合速率大,净积累量为负值,植物不能生长,D错误。9.B根据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原理,可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色素,A正确;分析表格数据可
知,加入二氧化硅会使叶绿素b的含量减少,不利于叶绿素b的提取,B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用50目的二氧化硅提取得到的叶绿素总量最多,C正确;碳酸钙可保护叶绿素,防止叶绿素被有机酸分解,若叶片研磨过程中未加入碳酸钙,则表中叶绿素a、叶绿
素b数据均减小,D正确。10.C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可能是二氧化碳已经达到饱和点,此时可能由于光照强度的影响,光反应太弱,NADPH和ATP的供应受到限制,使得光合速率不能进一步增加,A不符合题意;二氧化
碳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可能是叶绿体基质中固定二氧化碳的酶活性太低,导致光合速率受到限制,B不符合题意;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固定是指二氧化碳与C5结合生成C3的过程,因此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
速率并未倍增,可能是由于C5的再生不足,C符合题意;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导致有机物在叶绿体中积累过多,限制暗反应的进行,因此光合速率受到限制,D不符合题意。11.AB由图示可知,叶片基部温度变化后,水分散失量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叶片
基部处于5℃状态时,袋内CO2的吸收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温度降低,影响了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导致CO2的利用率降低,与叶片气孔开闭状态无关,B错误;叶片基部处于5℃状态时,温度降低,影响了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袋内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减弱,C正确;叶片基部处于5℃状态时,不仅影响袋内细胞的光合作用,同
时也影响其呼吸酶的活性,导致基部细胞呼吸作用强度减弱,D正确。12.BCD正常情况下,植物叶片在光照下可以合成ATP,而在黑暗条件下不能合成ATP,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当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
或叶绿体基质中的pH高于类囊体腔)时,此叶绿体在黑暗中可以合成ATP,B正确;叶绿体光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H],导致类囊体内外产生H+梯度,因此可以合成ATP,C正确;此叶绿体在黑暗中合成ATP的同时不会发生水的光解,因此没有氧气的产生,D正确。13.BCD细胞中不同的结构质量不同,从叶肉细胞中分
离出叶绿体可采用差速离心法,G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A错误;G酶是暗反应需要的酶,构建体外测定G酶活性的反应体系,需要G酶、ATP、NADPH、C3、缓冲物质和适宜的温度,B正确;光反应会生成NADPH,暗处放置24h后再给予光照处理,叶绿体中NADPH的生成量会增加,C正
确;实验说明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中G酶活性较高,黑暗条件下酶的活性下降,D正确。14.ABC马尾松的光补偿点为7千勒克斯,当光强大于7千勒克斯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叶肉细胞叶绿体产生的氧气会有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A错误;光强小于6千勒克斯时,苦槠光合速率未达到最大,
此时影响苦槠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B错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从表格数据可知,青冈需较弱的光照强度,当树冠密集程度增大时,有利于青冈的生长,种群密度会增加,D正确。15.BCD富含有机质的农田中,由于微生物分解作用,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故c点将会右移,A正确;图中实线可知,上午10时植株不同高度处接收到的光照强度不同,故植株不同高度处的光反应强度不同,但并不是距地面越高,光反应强度越大,因为植物具有光饱和点,当越向上,光照强度超过光饱和点后,光反应强度不再变化,B错误;夜晚,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固定二氧化碳,C错误;
过度密植会导致光能不能充分利用,图中的bd段长度变小,D错误。16.B不同植物对光的波长和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可根据植物生长特点调控光的波长和光照强度,A正确;为保证植物的根能够正常吸收水分,该系统应控制培养液的浓度小于植物根部细胞的细胞液浓度,B错误;适当提高白天
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让植物合成更多的有机物,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使其少分解有机物,合理控制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C正确;适时通风可提高生产系统内的CO2浓度,进而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D正确。17.A弱光条件下植物没有氧气的释放,有可能是光合作用强度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
强度,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呼吸作用消耗完,此时植物虽然进行了光合作用,但是没有氧气的释放,A错误;二氧化碳性质不活泼,在暗反应阶段,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被一个C5分子固定以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因此二氧化碳不能直接被还原
,B正确;在禾谷类作物开花期剪掉部分花穗,光合作用产物输出受阻,叶片的光合速率会暂时下降,C正确;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增施有机肥可以为植物提供矿质元素和二氧化碳,这些措施均能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18.B由图可知,CT植株和H
T植株的CO2吸收速率最大值基本一致,都接近于3mmol·cm-2·s-1,A正确;CO2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而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图可知35℃时两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呼吸速率未知,故35℃时
两组植株的真正(总)光合速率无法比较,B错误;由图可知,50℃时H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说明能积累有机物,而C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等于零,说明不能积累有机物,C正确;由图可知,在较高的温度下H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仍大于零,能积累有
机物进行生长发育,体现了HT植株对高温环境较适应,D正确。19.A由图乙可知,与等渗相比,低渗对完整叶绿体ATP合成影响不大,但放氧率较低,放氧率可以代表光合速率,故说明低渗条件下光合速率较低,A错误;由图甲可
知,渗透压不同、叶绿体完整率相似的条件下,放氧率差异较大,B正确;由图甲可知,低渗条件下,即使叶绿体完整率没有明显降低的范围内,叶绿体放氧率仍明显降低,即光反应速率下降,影响了暗反应,即卡尔文循环效率下降,C正确;由图甲可以看出,低渗条件下叶绿体完整率越
低,放氧率也越低,D正确。20.D图a可知,t1较多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t2较少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由此可推断,t2比t1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t1比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A、B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三者的叶绿素含量及其他性状基本一致,由此推测,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的含量无关,C正确;
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在一定光照强度下,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但是超过光的饱和点,再增大光照强度,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不再变化,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类囊体薄膜NADPH减慢(
2)①Fecy实验一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明显大于双层膜完整时,实验二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DCIP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与双层膜完整时无明显差异,说明叶绿体双层膜对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光反应有明显阻碍作用②类囊体上的色素吸收光
能、传递光能、转化光能③ATP的合成依赖于氢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类囊体薄膜产生的势能和ATP合酶的催化,叶绿体A、B、C、D类囊体薄膜的受损程度依次增大,因此ATP的产生效率逐渐降低解析:(1)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即图b表示图a的类囊体薄膜,光反应过程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最终转化为
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若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暗反应速率减慢,叶绿体中电子受体NADP+减少,则图b中的电子去路受阻,电子传递速率会减慢。(2)①比较叶绿体A和叶绿体B的实验结果,实验一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明显大于双层膜完整时
,实验二中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时,以DCIP为电子受体的放氧量与双层膜完整时无明显差异,说明叶绿体双层膜对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光反应有明显阻碍作用。②在无双层膜阻碍、类囊体松散的条件下,更有利于类囊体上的色素吸收、传递、转化光能,从而提高光反应速率,所以该实验中,光反应速率最高的是
叶绿体C。③根据图b可知,ATP的合成依赖于水光解的电子传递和氢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类囊体薄膜上的ATP合酶,叶绿体A、B、C、D类囊体薄膜的受损程度依次增大,因此ATP的产生效率逐渐降低。2.答案:(1)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能够
参与生化反应;能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主动吸收(2)镁ATP和NADPH水C5(或RuBP)(3)气孔导度增加,CO2吸收量增多,同时RuBP羧化酶活性增大,使固定CO2的效率增大解析:(1)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
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能够参与生化反应;能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根据表格分析,水+氮组的气孔导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并向上运输氮,所以补充水分可以促进玉米根系对氮的主动吸收,提高植株氮供应
水平。(2)参与光合作用的很多分子都含有氮,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有C、H、O、N、Mg,其中氮与镁离子参与组成的环式结构使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用于光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完成的反应是水光解产生NADPH和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变
成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其中ATP和NADPH两种物质含有氮元素;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其中RuBP羧化酶将CO2转变为羧基加到C5(RuBP)分子上,反应形成的C3被还原为糖类。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施氮同时补充水分使气孔导度增加,CO2吸收量增多,同时RuBP羧化酶活性增大,使固定CO2的效率增大,使植物有足量的CO2供应,从而增加了光合速率。单元清通关卷(三)细胞的能量供应和
利用1.B发烧时,体温升高的幅度并不会导致消化酶变性失活,而会导致消化酶活性降低,使人食欲减退,A错误;胰蛋白酶在小肠中发挥催化作用,多酶片外部包裹的物质可以避免胰蛋白酶因胃部的消化而遭到破坏,B正确;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
,果胶酶活性降低,细胞壁分解速度减慢,果汁澄清速度越慢,C错误;白醋呈酸性,会使pH降低,导致加酶洗衣粉中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D错误。2.C温度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且该实验中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则反应小室应保持在适宜水温的托盘中,A正确;各组的滤纸片大小和数
量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B正确;应将反应小室稍立起,使有滤纸片的一侧在上面,然后依次小心加入pH缓冲液和H2O2溶液,此时混合液不能与滤纸片接触,C错误;比较单位时间内各组量筒中收集的气体量,可以反
映在不同pH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从而判断过氧化氢酶的适宜pH范围,D正确。3.D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的过程中有ATP生成,A正确;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并为生命活动供能,C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
,D错误。4.B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大肠杆菌细胞,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线粒体,A错误;蓝细菌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但具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B正确;洋葱根尖细胞中不具有叶绿体,C错误;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主要由有氧呼吸供
能,无氧呼吸也能提供少量能量,D错误。5.D腺苷酸激酶和细胞内ATP与ADP的平衡维持有关,但腺苷酸环化酶催化是ATP环化形成的过程,该过程ATP的消耗与ADP的生成不平衡,A错误;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合成RNA的原料,不是DNA合成的原料,B错误;据图可知,图左侧调节亚基和催化
亚基同时存在时,蛋白激酶A是低活性而非高活性,C错误;据图示过程可知:活化的调节亚基与非活化的催化亚基可在cAMP的作用下生产无活性的调节亚基和cAMP的复合物,同时产生游离态、活化的催化亚基,即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使调节亚基和催化
亚基分离,同时释放出高活性的催化亚基,D正确。6.B无氧呼吸消耗1分子葡萄糖只产生少量ATP,因此癌细胞要满足其生命活动,需大量吸收葡萄糖,A正确;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中不生成ATP,无氧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仅
发生在第一阶段,B错误;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C正确;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生NADH的过程仅发生在第一阶段,因此消耗等量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正确。7.C需氧呼吸是有机物
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逐步被全部释放出来,产生大量ATP,而厌氧呼吸的产物乳酸或乙醇中还储存着能量,产生的ATP少得多,A错误;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中进行,B错误;细胞的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
一阶段都是糖酵解过程,将1个葡萄糖分子转变为2个丙酮酸分子,C正确;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会抑制细胞的厌氧呼吸,酒精的生成量减少,D错误。8.A将果蔬储藏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则细胞基本进
行厌氧呼吸,绝大部分果蔬厌氧呼吸生成的是酒精和CO2,所以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大于1,A错误;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其细胞利用糖类的能力减弱,细胞会以油脂作为能源物质,所以产生CO2的摩
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小于1,B正确;油脂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细胞以油脂作为呼吸底物时,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小于1,C正确;草食性动物一般是以糖类作为细胞呼吸底物,所以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
尔数的比值接近1,D正确。9.D以葡萄糖为呼吸作用的底物时,有氧呼吸过程会产生CO2,不产生乙醇;只进行产乙醇的无氧呼吸过程中,消耗1分子的葡萄糖会产生2分子的CO2和2分子的乙醇,A正确;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1分子葡
萄糖的同时会消耗6分子O2,产生6分子CO2,即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B正确;若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则消耗1分子葡萄糖只产生2分子的乳酸,此过程中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C正确;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乙醇的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
释放CO2的少;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等于释放CO2的分子数,D错误。10.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葡萄糖是细胞呼吸的原料而不是产物,A错误;在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
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在相应酶的催化下,丙酮酸转化为乳酸,B正确;在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并且释放出少量能量,C错误;一般来说,氧气浓度的升高会抑制细胞的无氧呼吸,故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不会增加酸味
的产生,D错误。11.A测得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是叶片的总光合速率减去叶片的呼吸速率,而分离得到的叶绿体的光合速率,就是总光合速率,A正确;破碎叶绿体,其叶绿素释放出来,被破坏,导致消耗二氧化碳减少,测得的光合速率与无破碎叶绿体的相比,光合速率
偏小,B错误;若该植物较长时间处于遮阴环境,光照不足,光反应减弱,影响暗反应速率,蔗糖合成一直较少,C错误;若该植物处于开花期,人为摘除花朵,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蔗糖不能运到花瓣,在叶片积累,光合速率下降,叶片内蔗糖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与图中B-C段对应的关系相似,D错误
。12.D研磨时加入CaCO3能防止叶绿素被破坏,A错误;层析液由有机溶剂配制而成,B错误;层析液易挥发,层析分离时烧杯上要加盖,C错误;对照图示结果分析可知,该种蓝藻中没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D正确。13.C基因突变是基因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无法通过光
学显微镜观察识别,A错误;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B错误;两种杨树叶绿体类囊体数量的差异会导致光合速率不同,可以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C正确;“植物细胞的吸水
和失水”实验可以探究植物细胞的死活和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无法测定细胞中的花青素的绝对含量,D错误。14.C由图示可知,用CTK处理比正常叶片中(用蒸馏水处理)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下降慢,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A正确;用CTK+ABA处理
比用CTK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快,说明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B正确;NADPH是光反应产物,通过光合色素吸收光能使水光解产生,ABA组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快于CTK组,光反应慢,
形成NADPH的速率慢,C错误;ABA处理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组下降快,可推知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正确。15.A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错误;吸收光谱是通过不同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的,B正确;光合
作用光反应阶段色素对光的吸收会直接影响到暗反应阶段对CO2的利用,所以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C正确;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片在640~660nm波长光下释放
O2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D正确。16.BC会产生酒精的只有细胞质基质中的无氧呼吸,②⑥,A正确;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③⑤,B错误;②⑥不能判断无氧呼吸的场所,C错误;根据①③⑤,可以判断有氧呼吸在线粒体内以丙酮酸为原料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17.AC
D过程①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该过程没有CO2产生,A错误;过程①为无氧呼吸过程,该过程中有ATP产生,过程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中能生成ATP,B正确;过程③为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图中显示的是葡萄糖在无氧
条件下的变化,葡萄糖不能彻底氧化,D错误。18.AB乙醇酸是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的,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A正确;该反应体系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不断消耗的物质有CO2和H2O,B正确;类囊体产生的ATP参与C3的还原,产生的O2用于呼吸作用或释放
到周围环境中,C错误;该体系含有类囊体,而类囊体的薄膜上含有光合作用色素,D错误。19.ACD由图示曲线可知,桑树的呼吸强度在间作时大于单作时,大豆的呼吸强度在间作时小于单作时,说明间作或单作会影响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A正确;由图示可知,桑树间作时的光饱和点明显大于单
作时,而大豆在间作时的光饱和点小于单作时,B错误;不同植物对土壤中无机盐的需求不同,间作能提高土壤里无机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土壤肥力,C正确;当光照强度大于光补偿点时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由图示可知,大豆在单作时的光补偿点大于间作时,说明大豆
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D正确。20.AC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中的低温均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的活性,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降低氧气浓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减弱,从而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
A正确;荫坑和气调冷藏库贮存中的低温可以降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故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也会受到抑制,B错误;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气调冷藏库中的低温可以降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酶的活性,C正确;气调冷藏库配备的气体过滤装置应起到除去空气中氧气的作用,而不是去除乙烯的作用,以抑制果蔬的有氧呼吸
,D错误。21.答案:(1)a降低(2)RNA温度和pH没有(3)直接间接解析:(1)根据图甲可知a表示“和酶结合的过渡态”,b是没有酶时的活化能,显然酶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反应活化能。(2)大多数酶属于蛋白质,少数酶属于RNA,影响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等,酶只有催
化作用,都没有调节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作用。(3)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中的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理过程靠ATP直接提供能量。根据“但也有例外”“捎带着”等语义可知ATP间接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提供能量。22.答案:(1)不同CO
2浓度和磷浓度对龙须菜ATP水解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2)催化ATP水解单位时间磷酸的生成量或单位时间ADP的生成量或单位时间ATP的消耗量(3)呼吸作用(4)提高龙须菜在高磷条件下能快速生长,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能降低
海水中的磷等矿质元素的浓度,保护海洋生态解析:(1)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不同CO2浓度和磷浓度对龙须菜ATP水解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2)酶具有专一性,ATP水解酶的主要功能是催化ATP水解;酶活性可通过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
消耗量进行测定,由于ATP的水解产物是ADP和Pi,故ATP水解酶活性可通过测定单位时间磷酸的生成量或单位时间ADP的生成量或单位时间ATP的消耗量。(3)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图1、2可知,在较强的光照强度下,HC+HP处理比LC+HP处
理的龙须菜净光合速率低,推测原因是在酸化环境中,龙须菜维持细胞酸碱度的稳态需要吸收更多的矿质元素,矿质元素的吸收需要能量,因而细胞呼吸增强,导致有机物消耗增加。(4)由图2可知,大气CO2条件(LC组)下,HP组(高磷浓度)
的净光合速率>LP组(低磷浓度),故推测高磷浓度能提高龙须菜的净光合速率;结合以上研究结果,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种植龙须菜的理由是龙须菜在高磷条件下能快速生长,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能降低海水中的磷等矿质元素的浓度,保护海洋生态。23.答案:(1)促进
生菜根部细胞呼吸为生菜提供大量的无机盐,以保证生菜的正常生长(2)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选用红蓝光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生菜的产量B右上方(3)低减少解析:(1)营养液中的生菜长期在液体的环境中,根得不到充足的氧,影响呼吸作用,从而影响生长,培养过程中
要经常给营养液通入空气,其目的是促进生菜根部细胞呼吸;营养液中的无机盐在培植生菜的过程中会被大量吸收,因此更换营养液的主要原因是为生菜提供大量的无机盐,以保证生菜的正常生长。(2)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选用红蓝光组合LED灯培植生菜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生
菜的产量;B点为光饱和点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因此培植区的光照强度应设置在B点所对应的光照强度,根据题干“为提高生菜产量,可在培植区适当提高CO2浓度”可知:该条件下光合速率增大,则B点向右上方移动。(3)
根据曲线可知:在此曲线中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为T5,而在该实验温度范围内呼吸速率的最适温度还未出现,所以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比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低,若将培植区的温度从T5调至T6,导致光合速率减小而呼吸速率增大,生菜
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将减少。24.答案:(1)自由扩散主动运输CO2固定O2与C5结合(2)叶绿体(3)①提高②提高解析:(1)据图分析,CO2进入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进入光合片层膜时需要膜上的CO2转运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过程。蓝细菌通过CO2浓缩机制使羧化体中Rubi
sco周围的CO2浓度升高,从而通过促进CO2固定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抑制O2与C5结合,进而抑制光呼吸,最终提高光合效率。(2)若蓝细菌羧化体可在烟草中发挥作用并参与暗反应,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故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在转基因烟草细胞的叶绿体中
观察到羧化体。(3)若转入HCO-3-3和CO2转运蛋白基因并成功表达和发挥作用,理论上可以增大羧化体中CO2的浓度,使转基因植株暗反应水平提高,进而消耗更多的[H]和ATP,使光反应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而提高光合速率。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考点
11细胞的增殖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无细胞周期,A错误;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C正确;成熟的生殖细胞不
再分裂,无细胞周期,D错误。2.D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G1、S、G2、M,A错误;S期是DNA复制及加倍的时期,此时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加倍,B错误;分裂间期是染色单体形成的时期,M期是染色单体消失的时期,C错误;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
属于暂不分裂细胞,因此其所处的时期为G0期,D正确。3.C分裂间期,在细胞核中发生了DNA复制,而蛋白质的合成不是发生在细胞核,而是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错误;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B错误;中心体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时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
体,C正确;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加倍,DNA数目不变,D错误。4.C装片制作过程中需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根尖以便于染色,A正确;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B
正确;图甲细胞核膜已消失处于有丝分裂前期,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合成发生在间期,C错误;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比中期细胞(图乙)增加了一倍,D正确。5.C如果进行减数分裂Ⅱ,着丝粒分裂后,该细胞含有46个核DNA分子、46条染色体,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该细胞含有92个DNA分子、9
2条染色体,A、B错误;如果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着丝粒分裂后,该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C正确;如果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着丝粒分裂后,该细胞的细胞质会不均等分裂,D错误。6.A从题干信息可知抑素对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A正确;抑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的分裂,B错误;抑素能抑制皮肤细
胞G2期的活动,使其细胞周期延长,C错误;G2期DNA复制已经完成,所以抑素不会抑制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D错误。7.B据题可知,开始时,细胞中有n条染色体的2条DNA链被32P标记,所以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由于着丝粒还没分裂,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n个,A正确;第一次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而且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一个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n个,B错误;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细胞内有n条32P标记的,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一个细胞中含有3
2P标记的染色体有n个,C正确;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细胞内有n条32P标记的,但DNA只有一条链含32P,故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有n个,D正确。8.C由题意可知,出现单附着染色体时,细胞后期
将延后,而用微针勾出单附着染色体施加压力,细胞分裂能正常进行,故细胞分裂能否进入后期与来自两极纺锤丝的拉力有关,A正确;由题意可知,MAD2蛋白监控单附着染色体的存在,正确排列的细胞中期的染色体上无MAD2蛋白,故当所有染色体上的MAD2蛋白都消失后才能进入分裂后期,B正确;MAD2
蛋白监控细胞中染色体的错误排列,若该蛋白功能异常,细胞分裂监控缺失,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分裂无法在中期停止,C错误;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能继续分裂,可能与MAD2蛋白的监控功能缺失有关,D正确。9.C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数
目清晰,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导致DNA数目加倍,B错误;细胞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是相关酶催化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的结果,C正确;细胞丁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在细胞的中央会出现细胞板,最终扩展形成细胞壁,D错误。10.D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图示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可见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末期,不含染色单体,而两组中心粒周围正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发生在前期,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中期,故
A、B、C错误;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正确。11.BCb点时UdR(尿嘧啶核苷酸)大量利用,说明此时细胞大量合成RNA,A正确;d点时,细胞中合成DNA速率最快,但d点到e点,TdR(胸腺嘧啶
脱氧核苷酸)仍然被利用,说明该阶段合成DNA,e点时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B错误;基因突变最容易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即c~e阶段,C错误;间期主要的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在图中分裂间期大约有
14h,细胞周期大约为20h,则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D正确。12.ABCa、b为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正常情况下,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含有相同基因,A正确;②为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最清晰,B正确;②→③,着丝
粒分裂后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C正确;②→③时,染色体数量加倍,DNA数量不变,D错误。13.BC图1中的CD段包括有丝分裂G2期、前期和中期,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图1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
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含量不变;图2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对应图1中的EF段,c时期染色体与核DNA的量比a时期减少一半,对应图1中的AB段;图2中d表示染色体∶DNA=2∶1,有丝分裂过程中这种情况不存在。14.BCD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观察人蛔虫
受精卵有丝分裂,都需要用甲紫等进行染色;由题干信息可知,人蛔虫子宫中处于不同时期的受精卵处于游离状态,因此不需要解离和漂洗;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滴加生理盐水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用显微镜观察需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15.D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会发生核膜解体,即图中的Ⅰ时期,核膜解体后形成的小泡可参与新核膜重构,A正确;根据图形可知:Ⅰ→Ⅱ过程中,核膜围绕染色体的变化重新组装,B正确;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核膜会重新合成,即对应图中的Ⅲ时期,重新
合成的核膜为下一次细胞分裂做准备,C正确;核孔具有选择性,大分子物质不能自由进出核孔,D错误。16.C图示的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且移向两极,故所指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则上一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该时期的特点是染色体凝聚变短,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
。17.D果蝇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A正确;在有丝分裂前期,DNA已经完成复制,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2条染色单体,B正确;在有丝分裂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
,便于观察,C正确;成对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在有丝分裂后期发生的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变为16条,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染色体数不变,核DNA数加倍(2)染色体正确
复制和平均分配①②检验点5(3)细胞无限增殖2纺锤体4解析:(1)G2期细胞已完成DNA复制和组蛋白合成,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每个染色单体含有一个DNA,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加倍。(2)细胞有丝分裂
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间期的染色体正确复制和分裂期的平均分配,保证亲子代细胞的遗传物质保持一致;保持遗传的稳定性。图中检验点1、2和3依次处在间期的G1-S、S、G2-M,其主要作用在于检验DNA分子是否损伤和修复,DNA是否完成复制;检验点5主要检验发生分离的染色体是否正确到达
细胞两极,从而决定胞质是否分裂。(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细胞无限增殖;DNA合成阻断法是用药物特异性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主要激活检验点2,将癌细胞阻断在S期;分裂中期阻断法可用秋水仙碱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故主要激活检验点4,使癌细胞停滞于中期。2.答案:(1
)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RNA(2)分裂间期细胞核和细胞质(3)同一(4)能C-2或B-2(或B-3、C-3)表示的分裂期细胞内观察到绿色荧光,表明细胞中有RNA的合成(转录)(5)D-2解析:(1)DNA与RNA的区别在于DNA中含有脱氧
核糖和胸腺嘧啶。实验中,用蓝色荧光染料对DNA进行染色后,再用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细胞,由于DNA转录时需要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而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之一,且不能用于合成DNA,因此使新合成的RNA专一性地带有绿色荧光标记。(2)据图可
知,由于A列具有细胞核,所以A列表示的是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RNA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有分布。(3)在分析实验结果时,需要将不同荧光激发下拍摄的荧光定位细胞图像做叠加处理(图中蓝、绿色荧光叠加),图像完全重叠,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确保两图像是同时期的同一细胞的观测结果,证实RNA合成是否发生在染色
体DNA位置上。(4)据图可知,B列或C列无细胞核,表示的是分裂期。C-2或B-2(或B-3、C-3)表示的分裂期细胞内观察到绿色荧光,表明细胞中有RNA的合成(转录)。则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分裂期细胞能进行转录。(5)由于加入了RNA聚合酶抑制剂,DNA无法转录,因此不会激发出
绿色荧光,则D-2中看不到染色体。考点1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减数分裂Ⅱ后期也发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有丝分裂过程没
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发生,B错误;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都是一次复制,C正确;由分析可知,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Ⅱ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2.D甲组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为1,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前期、中期、末
期结束(子细胞),因此甲组细胞中含有0或1个Y染色体,A正确;乙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组为2,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Ⅰ,因此可能为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丙有同源染色体且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前一个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因此C正
确;丁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含2个染色体组,为减数分裂Ⅱ后期,因此没有染色单体,D错误。3.B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可判断,①~⑤分别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减数分裂Ⅰ后期、减数分裂Ⅰ前期、减数分裂Ⅱ末期、减数分裂Ⅱ后期,其顺序是①→③→②→⑤→④,A正确;图①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此时细胞中进行染
色体的复制,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B错误;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由组合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②),另一种是交叉互换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③),C正确;图②③⑤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均与体细胞相同,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4.D甲图为有丝分裂后期
的图像,乙图为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Ⅰ后期的图像,丙图为减数分裂Ⅱ中期的图像。丙图中染色体与DNA的比是1∶2;甲图对应丁图中的DE段,乙图对应丁图中的BC段;乙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可以是丙;甲图为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图像,可表示卵原细胞的增殖。5.C雄性个体产生精子的
数量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的数量,且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是初级卵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故观察减数分裂时常选择植物的雄蕊和动物的精巢,A正确;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子的细胞核相互融合,B正确;受精卵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
自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母方,C错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6.C从图示可以看出,该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中细胞的染
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1和2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随机的,因此染色体1与3可能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也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子细胞中。7
.C图乙的产生是由于图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互换,A错误;与图乙细胞同时形成的三个极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b、AB和Ab,B错误;由于发生了互换,产生图乙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图甲中3号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Aa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Bb分离发生在减数
分裂Ⅰ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D错误。8.B已知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说明该细胞中含有A、a、B三种基因,其中有一个基因B是双数,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A正确;出
现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最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了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Aa和BB两对基因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该次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不同基因组成的精子,分别是AB、aB,D正确。9.C甲种方式表示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
,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子染色体被平均的拉向细胞的两极,A正确;乙种方式P1和M1、P2和M2分别属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子细胞具有不同组合的染色体,B正确;利用有丝分裂繁殖后代即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但是不利于物种的进化,C错误;繁殖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方式即为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有利于种群适应环境和进化,D正确。10.D图中只有两个着丝粒,只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A错误;1、2是相同基因,3、4是相同基因,1、2和3、4可能
为相同基因也可能为等位基因,B错误;若不考虑变异,4条染色单体会分到四个精细胞中,不会产生含有1、7的配子,C错误;减数分裂Ⅰ后期1、3会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D正确。11.AD①为精原细胞,由于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其进行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为8条
或4条两种情况,A正确;②为初级精母细胞,其细胞内染色体中含两条染色单体,但着丝粒没有分裂,所以细胞内含有1个X和1个Y染色体,B错误;③为次级精母细胞,由于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所以细胞内含有0个或1个Y染色体,C错误;正常情况下,同一精原细胞产生的⑤所含的染色体
数目相同,但形态不一定相同,D正确。12.BD甲、乙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乙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含有4个染色体组,B正确;由于甲为初级精母细胞,丙细胞只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不可能为极体,正常情况下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C错误;在动物精巢中,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又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增加原始精原细胞的数量,所以以上各细胞可能取自同一器官,在发生时间上存在乙→甲→丙的
顺序,D正确。13.ABD核仁解体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前期,因此促使核仁解体的酶在细胞分裂前期活性较高,A正确;原始的生殖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若进行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得到4个子细胞,是通过两次有丝分裂完成的,
若进行减数分裂,一个原始的生殖细胞通过一次减数分裂得到4个子细胞,B正确;若进行减数分裂,则4个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比例一定是100%,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比例不一定是100%,C错误;该细胞培养期间发生的变异可能是基因突变、基
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正确。14.ACD甲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应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出现的,因此观察到含有四分体的细胞应统计在乙组中,
B正确;乙组占的比例大,包括处于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末期的细胞,C错误;丙组细胞可能为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因此含有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15.D由图可知,在③分
裂产生⑥的过程中,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的现象,导致⑥与正常情况相比少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④和⑤均来自②,若④的基因型为AbY,未发生基因突变,说明发生了交叉互换,则⑤的基因型为ab
Y,B正确;若发生交叉互换,则②③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均可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C正确;由图可知,①为初级精母细胞,原始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①中的DNA数量加倍,但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仍是两个染色体组,D错误。16.D若该细胞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则后期会出现如图A所示的情况,A
不符合题意;该图为异常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可能出现的情况,B不符合题意;该图为异常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可能出现的情况,C不符合题意;正常分裂时,形态较小的那对同源染色体应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该图所示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
会出现其同源染色体,D符合题意。17.A图示细胞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A正确;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应发生同源
染色体分离,与图示a和B、A和b分离不符,B错误;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卵细胞形成过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不均等分裂,与题图不符,C错误;图示细胞着丝点分裂,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在卵巢正
常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产生,D错误。18.A图中显示是四分体时期,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每个四分体有2条染色体,图中有12个四分体,共24条染色体,A错误;四分体时期即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一个四分体即一
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每个四分体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中(2)去除细胞壁(使细胞分离)染色体吸水涨破(3)花粉母同源染色体联会(4)同源染色体②④解析:(1)有
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故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能去除根尖、花粉母细胞的细胞壁,使组织间细胞相互分离开来。由于根尖、花粉母细胞无细胞壁,则在低浓度的KCl溶液中,会吸水适度膨
胀,使细胞内染色体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无壁的细胞会吸水涨破。(3)图1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应是进行减数分裂的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4)在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同源染色体进行人工配对,以判断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
是否发生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故不能确定该品种细胞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观察图1、图2,该品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没有出现单体或三体。2.答案:(1)染毒时间和是否染毒染毒可导致小鼠骨髓细胞SCE率升高,且随着时间延长,SCE率增加(2)
二中第二次分裂DNA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一条单体所含的DNA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着色较深;另一条单体所含的DNA两条链均含BrdU,着色较浅。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则每条单体会同时具有深浅着色(3)通常没有影响。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
,DNA序列相同,SCE并不改变遗传物质的组成(4)二手烟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提高SCE率,造成DNA分子的损伤,从而引起细胞畸变解析:(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染毒时间和是否染毒,表中数据表明:染毒可导致小鼠骨髓细胞SCE率升高,且随着时
间延长,SCE率增加。(2)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要观察某个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是否发生交换,通常选择第二个细胞周期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第二次分裂DNA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一条单体所含的D
NA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着色较深;另一条单体所含的DNA两条链均含BrdU,着色较浅。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则每条单体会同时具有深浅着色。(3)由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DNA序列相同,所以SCE并不改
变遗传物质的组成。但SCE是染色体发生断裂和重接而产生的,可能造成DNA的损伤,因此SCE率可作为检测诱变剂致畸变的指标。(4)由于二手烟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提高SCE率,造成DNA分子的损伤,从而引起细
胞畸变,所以人们要远离二手烟。考点1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从核酸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从蛋白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改变、数量改变的结果,B错误;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使细胞在形态、结
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C正确;从个体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D正确。2.C细胞凋亡也是基因表达的结果,A错误;若MSC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端粒缩短,这是细胞变为衰老细胞的特征,B错误;组织细胞中的DNA与MSC中的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组织细胞中
的RNA和蛋白质与MSC中不完全相同,C正确;MSC是多能干细胞,与组织细胞相比,MSC不易衰老,D错误。3.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它是分化了的细胞,但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A错误;在体内,分化是稳定的,而且一般是不可逆的,一旦细胞沿一定方向分化,一般不会回到原先的状态,
B正确;细胞的分化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C正确;自体干细胞具有患者的遗传物质,故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法治疗半月板损伤可避免机体发生免疫排异反应,D正确。4.B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A正确;黑色素细胞衰老后,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而不是缺乏酪氨酸酶,B错误;根
据分析可知,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正确;由于NSD2酶可调节许多基因的作用,同时能够阻止细胞衰老。实验表明:抑制正常细胞中NSD2酶的功能会导致衰老迅速;衰老细胞中NSD2酶的数量明显减少。所以增加NSD2酶的数量或提高NSD2酶的活性,可能会阻止细胞的衰老
,D正确。5.A衰老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A正确;衰老皮肤中出现老年斑的原因是衰老细胞物质运输功能降低,从而导致细胞色素沉积形成老年斑,而控制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老年人头发变白,B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COL17A1
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增多,据此可推测,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皮肤是否衰老的一个标志,而不是该基因含量的高低,C错误;老年小鼠体内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是由某些酶的活性
下降引起的,D错误。6.DSSK1能诱导衰老细胞死亡,故其能降低小鼠组织器官中衰老细胞的数量,A错误;机体未衰老的小鼠细胞中也有细胞的衰老,B错误;衰老细胞中的水分减少,但其酶的活性并不一定都降低,如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活性升高,C错误;在衰老细胞中,
被激活的SSK1的β半乳糖苷键被切割后可释放有杀伤性的毒性分子,但其本身并不能引起细胞死亡,D正确。7.D对照组中凋亡率大于0,说明未导入凋亡素基因的黑色素瘤细胞中也存在细胞凋亡基因,细胞也发生了凋亡,A正确;实验组中凋亡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
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具有明显的致凋亡作用,B正确;根据实验组中DNA复制准备期的细胞比例减少,而DNA复制期和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增加,可知凋亡素将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阻滞在DNA复制期或分裂期,C正确;表格数据只显示了各个时期占细胞周期的比值,没有显示细胞周
期的时长,所以不能表明凋亡素通过延长细胞周期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D错误。8.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黄芩苷的浓度和处理时间,胃癌细胞的培养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错误;正常细胞中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若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抑癌基因突变,细胞则发生癌变,B错误;据图可知,黄芩苷能抑制胃
癌细胞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C正确;预实验的作用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但预实验并不能减少实验误差,D错误。9.D由题意“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升高”可知,当肝细胞癌变、分裂周期
变短时,AFP合成量会增加,A错误;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可见指导合成AFP的基因是人体正常基因,正常时也表达,B错误;由题干信息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再生时或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的合成较多
,但不能得出AFP能对细胞的分化起促进作用,C错误;甲胎蛋白(AFP)属于分泌蛋白,其加工与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D正确。10.AD亚精胺的合成增多可能会促进直肠癌细胞存活,A错误;癌基因MYC可能为原
癌基因,控制细胞周期,B正确;细胞凋亡过程中某些水解酶活性升高,C正确;联合抑制SMS和MYC信号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故抑制SMS的合成可成为抑制直肠癌的治疗思路之一,D错误。11.ACD根据表格可知,在成红细胞中存在β珠蛋白基因对应的RNA,而不存在卵清蛋白基因对应的RNA,说明细
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即发生了表达),而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A正确;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中含有个体的全部基因,也就包括了卵清蛋白基因和β珠蛋白基因,B错误;丙酮酸激酶基因在鸡的各个细胞中都得到了表达,说明该基因
是必需表达的基因,可知该基因对于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C正确;不同类型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分化产生的,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12.ABD蓝色光脉冲通过开启Brn2基因使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A、B均正确;蓝色光脉冲的作用是诱导基因表达,不是诱导基因突变,因
此,Brn2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干细胞和神经元这两种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D正确。13.AD“死亡基因”的表达会导致细胞的自然死亡,即细胞凋亡,A错误;一旦“死亡基因”出现异常,细胞就不再自然死亡,会增加癌变的风险,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
:有AA型、GG型、AG型三种基因型,故A和G基因互称等位基因,通过基因突变产生,C正确;下丘脑控制着人体节律,A和G基因可能在下丘脑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D错误。14.ABC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白血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易位),A正确;
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可以使癌细胞重新分化并最终凋亡,因此能减少体内的癌细胞,B正确;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都能诱导癌细胞分化,但维甲酸能够修饰基因PML-RARa,而三氧化二砷引起这种癌蛋白的降解,C正确;图中的融合基因PML-RARa并不是机体本来就有的,而是易位之后形成的,而原癌基因是机
体本来就有的,D错误。15.A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控制凋亡的基因表达,需要新合成蛋白质,A错误;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衰老,所以
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B正确;紫外线是一种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照射会导致DNA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C正确;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就是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成的,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
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D正确。16.C据表分析,低剂量组的脑畸形胚胎数/活胚胎数为33%,与对照组(0)相比明显升高,故低剂量海洛因即可严重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A正确;Bax为脑中促凋亡蛋白,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海洛因处理组的Bax
含量升高,故海洛因促进Bax含量提高会导致脑细胞凋亡,B正确;据表可知,对照组的Bax含量为6.7,故对照组胚胎的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凋亡,C错误;据表格数据可知,海洛因处理组的活胚胎数降低,脑畸形胚胎数和脑细胞凋亡率均升高,故推测孕妇吸毒有造成子女智力障碍的风险,D正确。17.B动
物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后,细胞质的成分已经发生改变,原本能激发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已经消失,故肠细胞不能表达全能性是受到了细胞内物质的限制,A正确;“合子”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B错误;“合子”发育成正常蝌蚪个体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通过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的种类,C正确;虽然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失去了激发全能性的物质,但细胞核仍含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故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正确。18.C二倍体被子植物中卵细胞和助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则它们直接发育成的植株是高度不育的,A正确
;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助细胞与卵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染色体数目减半,则由助细胞无融合生殖产生的个体与亲本的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C错误;珠心细胞是植物的体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为二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19.A
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是不可避免的,所有动物的正常发育中都有一些细胞要发生凋亡,其结果是使动物体细胞数目减少。秀丽新小杆线虫发育过程中某阶段的体细胞有1090个,而发育成熟后体细胞只有959个,说明发
生了细胞凋亡,A正确。20.D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凋亡后,丧失其功能且不可恢复,A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程序性死亡,B、C错误;由题意可知,激活蛋白激酶PKR,可诱导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故PKR激活剂可作为潜在的抗病毒药物加以研究,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
1.答案:(1)细胞坏死缺氧导致脑细胞的有氧呼吸受阻,无法为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同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脑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2)增殖分化相同(3)正常脑神经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的线粒体可转移到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
中(修复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的线粒体),增加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使有氧呼吸产生更多ATP,修复损伤的脑神经细胞的供能机制解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被动死亡,因此脑
缺血所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缺氧对脑细胞产生不可逆损伤的机理是缺氧导致脑细胞的有氧呼吸受阻,无法为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同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脑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2)骨髓基质细胞经过
增殖分化过程形成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些细胞的核基因和骨髓基质细胞的核基因相同。(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骨髓基质细胞的线粒体是否有助于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A)的供能机制的修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是否有骨髓基质细胞线粒体以及脑神经细
胞是否正常。①第3组为正常对照组,则培养的应该是正常脑神经细胞。②第3组的ATP水平属于正常水平,则第1组神经细胞内ATP水平高于正常水平;第2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③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骨髓基质细胞的线粒体可转移到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由此可推测骨髓基质细胞的线粒体对脑神经细胞
缺氧损伤后的恢复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线粒体可转移到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修复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的线粒体),增加因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使有氧呼吸产生更多ATP,修复损伤的脑神经细胞的供能机制。2.答案:(1)突变糖蛋白(2)①
等量的清水②肿瘤相对体积促进小鼠结肠癌的发展,但不加重肥胖(3)正常小鼠和患结肠癌小鼠细胞中脂肪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mRNA相关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脂肪酸含量(4)少喝含糖量高的饮料,健康饮食。通过基因工程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注射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降低脂肪酸含量解析:(1)在环境中致
癌因子的作用下,小鼠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分裂失控,形成癌细胞。由于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降低,使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2)据图分析:①A组为对照组,该组小鼠除正常饮食外,每日应口服等量的清
水。②实验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小鼠体重增加不显著,而肿瘤相对体积增加显著,说明该口服剂量的玉米糖浆促进小鼠结肠癌的发展,但不加重肥胖。(3)研究人员检测并比较了正常小鼠和患结肠癌小鼠细胞中相关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mRNA,发现结肠癌小鼠细胞中该
物质含量高,说明结肠癌小鼠细胞内脂肪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强,癌细胞内脂肪酸合成显著增强,从而促进肿瘤发展。mRNA是转录的产物,由此推测糖浆可能通过调控该基因的转录过程影响脂肪酸合成而发挥作用。为验证此
推测,还需检测(2)中的A组和B组小鼠细胞中相关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脂肪酸含量。(4)根据研究成果,少喝含糖量高的饮料,健康饮食可预防结肠癌。通过基因工程抑制相关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或注射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降低脂
肪酸含量,是治疗结肠癌的一种可行性方案。单元清通关卷(四)细胞的生命历程1.C由题意可知,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CDK1处于磷酸化状态,即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A正确;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细胞进入
分裂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正确;由题图可知,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点后均出现下降,但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正常细胞中CDK1磷酸化水平降低明显,说明被感染
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故M蛋白通过抑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C错误;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才能使细胞进入分裂期,故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
被阻滞在分裂间期,D正确。2.B高等动物胚胎干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中,核糖体增生发生在G1期,环沟形成于后期或末期,A错误;染色体出现在前期,纺锤体也出现在前期,B正确;染色单体因为染色体复制而形成,发生在间期,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后期,C错误;中心体复制发
生在间期,染色体组数加倍发生在后期,D错误。3.D有丝分裂中期无核膜和核仁,A错误;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DNA分子中,而不是主要储存于核仁中的rDNA中,B错误;据图可知,核仁是合成rRNA的场所,但核糖体蛋白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核糖
体亚基的组装部位是细胞核,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大分子物质交换的通道,核糖体亚基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D正确。4.A大蒜根尖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龙胆紫溶液可以把染色体染成深色,A正确;玉米根尖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但台盼蓝染液不能对染色体进行染色,B错误;菠菜叶肉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碘液也不能对染色体进行染色,C错误;番茄果肉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吡罗红染色剂不能对染色体进行染色,D错误。5.B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分生区图像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成高倍镜观察,A正确;箭头所指细胞处于分
裂期后期,该时期的细胞没有细胞核,故观察不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B错误;在本题图像中有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故可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染色质(体)易与该碱性染料结合,D正确。6.C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有些高
度分化的细胞能再分裂增殖,如肝细胞,A错误;癌变细胞内发生变异的基因可能失活不表达,也可能表达,B错误;除少数癌变细胞外,正常组织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一般会走向衰老,C正确;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而细胞坏死是种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二者为不同的过程,D错误。7.C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或
缺失,导致癌细胞容易在组织间转移,A错误;细胞衰老过程中线粒体体积是增大的,B错误;高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属于细胞凋亡,是通过编程性细胞死亡实现的,C正确;愈伤组织再分化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形成的多种类型的细胞中mRNA
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D错误。8.D细胞分裂间期会发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基因表达),A正确;细胞分化需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B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其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即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
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C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不单纯指发生显性突变,D错误。9.D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均为动物细胞,而动物细胞目前无法完成脱分化的过程,故不会脱分化到受精卵状态,A正确;同一个体中的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拥有完全相同的核遗传物质
,只是由于选择性表达的部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所以它们的染色体数相同,B正确;功能不同是由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选择性表达,即发生了细胞分化,C正确;功能的差异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且神经细
胞和巨噬细胞不会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10.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包括细胞的自动死亡(如胎儿手发育过程中指间细胞的自动死亡)、自然更新(如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和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而
细胞坏死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11.A据题干可知,精细胞甲是减数分裂Ⅱ过程中Y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后,两条Y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导致;精细胞乙是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性染色体未分离导致,所以精细胞甲和精细胞乙不
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A错误,C、D正确;与精细胞乙同时形成的另外三个精细胞,基因型分别是AXbY、a、a,故都是异常精细胞,B正确。12.C加入该物质后,DNA不能正常解旋,会导致DNA的复制和转录发生障碍,而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间期,故细胞周期将停滞在分裂
间期,C符合题意。13.C衰老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变化,A正确;自由基攻击生物体内的DNA,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B正确;癌细胞中有延长端粒的端粒酶,因此癌细胞中端粒不会随着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而不断缩
短,C错误;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因此设法阻止或减缓氧化应激的发生,可延缓机体的衰老,D正确。14.D组成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种类相同,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A正确;ATP合成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属于管家基因,B正确;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
才表达,其特异性表达可赋予细胞特定的功能,C正确;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存在于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中,D错误。15.ACENPF参与纺锤丝附着位点的组成,若CENPF缺失,染色体的运动和分离异常,会导致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细胞分裂中期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着丝
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与CENPF有关,B正确;抑制CENPF基因表达,纺锤丝无附着位点,会导致细胞周期延长,C正确;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CENPF迅速降解有溶酶体的参与,D正确。16.ABD微囊泡是细胞膜包裹PKM2形成的囊
泡,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分化的实质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PKM2可催化细胞呼吸过程中丙酮酸的生成,故主要在单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起催化作用,C错误;由分析可知,细胞因子促进肝癌细胞产生微囊泡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17.BD自由基可攻
击DNA,能引起细胞癌变,A错误;由图可知,过程②、①的作用效果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白化病是由于缺少酪氨酸酶基因导致,C错误;④过程使DNA分子中的基因碱基对缺失或替换,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可能导致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或数量发生改变,D正确。18.A
CD衰老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体积减小,相对表面积增大,A正确;衰老细胞内与凋亡有关酶的活性增强,B错误;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体完成正常的发育,C正确;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D正确。19.ABC本实验中细胞培养液和胃癌细胞属
于无关变量,各组应该保持相同,A正确;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B正确;从表格分析,随着紫檀芪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也增加,由此可见紫檀芪能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且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大作用越明显,C正确;进行预实验是为
正式实验探索条件,缩小实验的浓度范围,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多次重复实验,D错误。20.ABD①为Cer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A正确;②作用于线粒体、③细胞膜产生的Cer作用于线粒体,④二者促进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去激活凋亡酶,促进细胞凋亡,体现了线粒体能进行信息交
流,B正确;由图可知,凋亡酶激活因子是用来激活凋亡酶的,不是致癌因子,C错误;该过程体现了细胞的自然更新和对异常细胞的清除,D正确。21.答案:(1)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中心体(3)着丝粒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
赤道板上APC(4)着丝粒不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不分开,染色体数目不加倍,不能进入后期解析:(1)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分裂间期是进行物质准备的时间,该时间段主要完成的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图A细胞中的变化是核膜、核
仁消失,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并且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图中的结构①为中心体,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3)图中②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开始SAC蛋白位于②上,且有活性,当进入图C所示状态时,着丝粒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SAC蛋白会很快失活并脱离②,当
所有的SAC蛋白都脱离后,细胞进入图D所示的时期,APC被激活,从而促进细胞分裂进入后期。(4)图中显示,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才能激活APC,细胞进入后期,从而能保证复制的染色体都能平均进入子细胞,维持子代细胞
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若药物X抑制APC的活性,则该药物处理后,会导致着丝粒不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不分开,染色体数目不加倍,不能进入后期。22.答案:(1)初级卵母细胞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2)MⅠ姐妹染色单体分开,MⅡ同源染色体分离(3)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后代具有更多变异性,为
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答案合理即可)解析:(1)图1为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细胞②处于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因此细胞②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经常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2)由图
1可知,“常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主要特征是MⅠ同源染色体分离,M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但“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主要特征是MⅠ姐妹染色单体分开,MⅡ同源染色体分离。(3)由图2可知,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非重组染色体
的概率低,通过受精作用,使得后代具有更多的变异性,能为进化提供更丰富的原材料。23.答案:(1)加工空间(2)大于反馈表达(3)丹参二萜醌促进肺癌PC9细胞凋亡;浓度越高促进凋亡效果越好研究思路:用丹参二萜醌处理肺癌PC9细胞,检测处理后与未经处理的细胞中相关物质的含量。预测结果:与未处理细胞
相比,处理后细胞内的p-PERK、peIF2α、有关转录因子、Bax含量增多,Bcl-2含量减少解析:(1)在核糖体上形成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2)分析图1:内质网应激蛋白(Bip)与折叠错误的蛋白或未折叠的蛋白结合,所以错误折叠蛋白质
对Bip的亲和力大于PERK对Bip的亲和力,使PERK发生磷酸化被激活,p-PERK(磷酸化PERK)促进eIF2α的磷酸化,进而阻止新生蛋白质的合成,属于反馈调节机制。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在持
续而严重的ERS条件下,peIF2α(磷酸化eIF2α)还促进有关转录因子的合成,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含量,提高促凋亡蛋白Bax的含量,诱导受损细胞凋亡。(3)分析图2可看出:实验组(添加不
同浓度丹参二萜醌)与对照组(不添加丹参二萜醌)相比,细胞凋亡率高,表明丹参二萜醌促进肺癌PC9细胞凋亡;浓度越高促进凋亡效果越好。若要验证丹参二萜醌对PC9细胞的上述作用是通过影响PERK并经图1所示途径完成,研
究思路是:用丹参二萜醌处理肺癌PC9细胞,检测处理后与未经处理的细胞中相关物质的含量。若丹参二萜醌对PC9细胞的上述作用是通过影响PERK并经图1所示途径完成,则预测结果是与未处理细胞相比,处理后细胞内的p-PERK、peIF2α、有关转录因子、Bax含
量增多,抗凋亡蛋白Bcl-2的含量减少。24.答案:(1)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抑癌基因突变(2)D减小实验误差(3)诱导癌细胞中Bax蛋白的合成(或Bax基因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解
析:(1)细胞分裂间期的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抑癌基因突变。(2)D组没有加SW,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中每个组设置5个培养瓶同时进行培养,计数后统计平均值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3)由表分析,随着SW浓度的增加,癌变的细胞减
少,凋亡的细胞增多,Bax蛋白增加,Bcl-2蛋白减少,推测SW可能是通过诱导癌细胞中Bax蛋白的合成(或Bax基因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模块清通关卷模块一分子与细胞1.C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分依据的是含量的多少,不是作用的大小,A错误;组成人体细胞的
元素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细胞鲜重)或C(细胞干重),B错误;与休眠种子相比,萌发种子的代谢活跃,含水量较高,C正确;哺乳动物的血钙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D错误。2.C结合图示分析,该生物大分子最可能是分泌蛋白,其中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③
为高尔基体,乙酰胆碱为小分子物质,A、B错误;该物质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到细胞膜的过程中通过囊泡进行运输,C正确;该物质的运输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错误。3.C内质网、叶绿体、细胞核中均含有蛋白质,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A正
确;RNA、蛋白质和淀粉分别是转录、翻译、光合作用的产物,RNA、蛋白质和淀粉都是生物大分子,B正确;淀粉不含N,C错误;生物大分子是由单体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的,D正确。4.ASS是环状多肽,合成1分子SS可产生14分
子H2O,A错误;1分子SS的相对分子质量应表示为14m-18×14=14m-252,B正确;多肽类激素作为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由内质网加工及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C正确;多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5.D依题意可知SFRP5属于分泌蛋白,SFRP5需经内质网的初步
加工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才能形成成熟的空间结构,A错误;SFRP5的合成和运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B错误;SFRP5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对胰岛细胞的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没有催化作用,C错误;SFRP5靶细胞受体能够识别SF
RP5,其化学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D正确。6.A食物泡膜可以与溶酶体膜融合,这说明二者的结构及组成成分相似,A正确;胞吞、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错误;水解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溶酶体只是储存水解酶的场所,C错误;变形虫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在细胞核的
控制下完成的,D错误。7.C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既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也能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A正确;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细胞生命活动有关,B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但
不一定位于细胞的正中央,C错误;生物膜把细胞分成一个个小室,使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8.D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和RNA的合成均需要酶的催化,ATP的形成也需要酶的催化,A错误;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破
坏,使酶失活,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酶活性降低,恢复温度(一定范围内),活性升高,B错误;暗反应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都需要酶,C3的还原过程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供能,同时也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根细胞缺氧时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9.C反应已在最适温度下进行,温度不是限制b点时麦芽糖酶活性的因素,A错误;反应已在最适温度下进行,温度改变,酶活性下降,b点下移,B错误;麦芽糖分解的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和麦芽糖都是还原糖,都会与斐林试剂水
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故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的分解情况,C正确;bc段催化速率不变,最可能是受酶的数量的限制,不是只受酶的活性的限制,D错误。10.B小鼠肝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A错误;将线粒体置于等渗缓冲溶液中,不至于过度失水或吸水,以保持活性,B正确;线
粒体以丙酮酸为底物进行化学反应,C错误;温度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线粒体中的代谢反应,D错误。11.C赤道板是一个位置,而不是结构,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会形成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A错误;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细胞可能进行的是产
生乳酸的无氧呼吸,B错误;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有O2浓度和温度等,适当降低氧浓度可降低果实的有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C正确;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能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12.C甲条件下,不消耗氧气,只释放二氧化碳,说明甲条件只进行无氧呼吸,西瓜种子无氧呼吸的
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A正确;乙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3/6)∶(5/2)=1∶5,B正确;甲、乙、丙、丁四种条件下消耗的葡萄糖分别为5、3、5/3、7/6,丁条件下消耗
的葡萄糖最少,C错误;丁条件下,西瓜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线粒体,D正确。13.B图乙中,种子萌发初期,产生的CO2量明显大于消耗的O2量,说明种子萌发初期以无氧呼吸为主,A错误;种子
萌发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故干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B正确;萌发形成的幼苗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由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所以干重仍然减少,随着光合速率的增加,A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
吸速率,植株干重增加,故A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错误;图乙两条曲线相交时,表明呼吸吸收的O2的量等于呼吸产生的CO2的量,说明无氧呼吸被完全抑制,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14.C分裂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
为染色体的物质。当分裂期细胞与G1期细胞融合后,该物质就会促进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导致融合的细胞无法进入S期,所以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不再复制,A错误,C正确;分裂期细胞中的DNA含量是G1期的2倍,因此融合细胞中的DNA
含量是G1期细胞的3倍,B错误;融合的细胞由于染色质凝集,无法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因此不会进入分裂状态,D错误。15.B解离的目的是让细胞相互分离,解离液中的盐酸和酒精会杀死细胞,A错误;培养洋葱根尖时,若不经常换水,根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积累过多会导致细胞死亡,出现烂根,B正
确;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漂洗时间约10分钟,解离时间为3~5分钟,C错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都是死细胞,观察不到细胞正在进行分裂的现象,D错误。16.ACD细胞壁可形成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末期细胞板周围聚集着的小囊泡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可能含有
纤维素和果胶,A、C、D错误,B正确。17.ABD植酸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作用,A正确;植酸酶为分泌蛋白,真菌合成的植酸酶需要经高尔基体对其进行加工和转运,才能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植酸酶A和植酸酶B的最适pH均为6
,C错误;因为胃液的pH较低,在此条件下植酸酶A的相对活性较高,更适合添加在家畜饲料中,D正确。18.ACD由细胞Ⅱ和Ⅳ不均等分裂可知,细胞Ⅰ是卵原细胞,细胞Ⅱ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Ⅲ是第一极体,细胞Ⅳ是次级卵母细胞,细
胞Ⅴ、Ⅵ、Ⅶ是第二极体,细胞Ⅷ是卵细胞。细胞Ⅱ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细胞Ⅷ中含有B和b基因,说明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含有B和b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因此,细胞Ⅳ中有2个B基因和2个b基因,细胞Ⅲ中只含有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故细胞Ⅴ含
有1条染色体,1个a基因,不含b基因,B正确,C错误;细胞Ⅲ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D错误。19.ABC图中①为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②是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③是细胞呼吸产[H]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
质和线粒体基质中,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③,B错误;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H]还原的物质是三碳化合物,C错误;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
和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较多的能量,一部分合成ATP,有一部分转化成热能散失,D正确。20.BD题图中细胞分化之前发生了细胞分裂,而细胞分裂过程中有DNA分子的复制,A错误;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是不同的细胞中也有
相同的基因表达,因此各种不同细胞的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B正确;结构决定功能,图中各种细胞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C错误;分化后的细胞中某些细胞器的数量会有差异,如消耗能量多的细胞中线粒体多些,D正确。21.答
案:(1)都具有双层膜核(2)核糖体T蛋白的合成(3)线粒体内膜三解析:(1)题图所示的膜结构有核膜、线粒体膜,二者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双层膜。因核膜上有核孔,使其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生物膜。(2)题图中③过程表示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T
蛋白的合成过程。(3)题图显示M蛋白可进入线粒体,最终结合到线粒体内膜上,这说明M蛋白可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密切相关。22.答案:(1)H+的浓度差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2)含有两个特殊的化学键,远离鸟苷的特殊化学键容易水解断裂,释放能量(3)3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
H值(4)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解析:(1)由图1可知,ATP合成酶催化ATP合成的能量来自膜两侧H+的浓度差。ATP来源于光合作用
和呼吸作用,ATP合成酶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以及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2)GTP含有两个特殊的化学键,远离鸟苷的特殊化学键容易水解断裂,释放能量,因此GTP也可以供能。(3)①强酸会使唾液淀粉酶变性失活,不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变蓝;②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变性失活,不能
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变蓝;③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变蓝;④新鲜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滴加碘液后不变蓝。因此观察到的①②③位置有蓝色斑块,由该实验说明酶的特点有专一性、酶的催化需要适宜
的温度和pH。(4)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更适合作为细胞代谢所必需的催化剂,原因是: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23.答案:(1)
高光照、25℃(2)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温度同一温度下不同光照强度时,叶绿素a含量差别不显著,相同光照强度下不同温度时,叶绿素a含量差别更显著解析:(1)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之和,由题图可知,在高光照、25℃条
件下,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最大。(2)提取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绿叶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故可利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根据题图可知,相同温度时高光照与低光照条件下叶绿素a含量的差别不显著,相同光照不同温度时叶绿素a含量的差别更显著。因此可推测温度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更大。24.答
案:(1)转录下降(2)①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倍增,进入分裂期后,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随着细胞分裂的完成,每个子代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②染色体数目(3)ABCD解析:(1)当DNA发生损伤,p53蛋白被
活化,由图可知,p21基因由双链变为单链,则此过程为转录。失活的CDK2-cyclinE使细胞周期停在G1期,不进入S期,图1中AB段表示S期,即AB段的细胞比例下降。(2)①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在细胞周期中中心体变化如下:在分裂间期复制倍增,
进入分裂期后,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随着细胞分裂的完成,每个子代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②据题干信息“若中心体复制异常或细胞未能协调好中心体复制和DNA复制的关系,将形成单极或多极纺锤体,进而驱使染色体异常分离”可知,若纺锤体形成异常可能引起染色体数目变异
。(3)据题干信息“如果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及“用RNA酶处理可使SC结构破坏”可知,SC的组成成分有蛋白质、DNA、RNA,A正确;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又据信息“如
果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也将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受阻”,可知,SC形成于减数分裂Ⅰ前期,且其可能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基因重组有关,B、C正确;由信息“如果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早期抑制DNA
合成……”可推知,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可能合成某些DNA,D正确;“(S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晚期,SC解体消失,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故SC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不存在,E错误。25.答
案:(1)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2)Ⅱ型肺泡细胞ACE2受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所必需的,而ACE2受体基因主要集中表达于Ⅱ型肺泡细胞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解析:(1)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与细胞膜上的蛋白
合成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2)据题干信息“ACE2受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所必需的,ACE2受体基因主要集中表达于Ⅱ型肺泡细胞”可知,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细胞是Ⅱ型肺泡细胞。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细胞凋
亡的形式进行清除,体现了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第五单元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考点14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2.C控制相对
性状的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可以是常染色体,也可以是性染色体,A错误;F1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发生在配子形成之后,是F2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B错误;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即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的位置上
,C正确;用统计学的方法对F2进行分析,是F2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D错误。3.C淀粉不是蛋白质,淀粉的合成不受基因直接控制。F1的基因型是Aa,F2的基因型是1AA∶2Aa∶1aa,F2与F1的花粉类型都是A∶a=1∶1。4.A若亲本为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F
1自交,F2出现一定比例的分离比,可以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若两亲本都为杂合子,相当于F1自交,若亲本一方为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两者杂交相当于测交,所以亲本是否是纯合子对实验结论影响较小;若所选相
对性状显隐性不易于区分,则不能正确统计实验结果;若所选相对性状不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不能用于验证分离定律的实验结论;若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不科学,则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5
.B杂合的紫花植株(Aa)自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F1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则F1中紫花植株自交得到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3∶2∶1,由此可得F2紫花植株中杂合子占2/5,红花植株占1/6。6.B鉴别
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马的毛色栗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要判断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即让该栗色公马与白色母马杂交;而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子代数量越多,结果越准确,即让此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进行交配。再根据
子代情况作出判断,若子代均为栗色,则为纯合子;若子代出现白色,则为杂合子。7.C选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由于豌豆为闭花、自花受粉作物,要进行测交需要去雄与人工授粉等操作,该办法不是最简便易行的,A错误;由A选项分析可知,该办法不是最简便易行的,B错误;豌豆
是严格的闭花、自花受粉作物,用待测的高茎豌豆进行自交,省去了人工去雄与授粉的麻烦,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是杂合子,否则为纯合子,C正确;选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但该办法也需要去雄授粉,D错误
。8.B现有一些红花植株(W_)与一红色花斑植株(Wd_)作亲本杂交,后代出现1/6的白花植株(ww),故亲本红色花斑植株的基因型为Wdw,其产生的w的配子概率为1/2,而后代白花植株(ww)占的比例为1/6,因此亲代红花植株产生的w配子概率应该为1/3,分析各个选项,只有WWd∶Ww=1∶
2,产生的w配子概率为1/3,B正确。9.B根据1号、2号、3号或4号、5号、6号可知,黑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A正确;由于6号为隐性纯合子,则4号肯定为杂合子,B错误;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C正确;4号肯定为杂合子,
而7号是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D正确。10.C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通过豌豆的正、反交实验,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解释性状分离现象;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即设计测
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完成测交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属于对“演绎推理”的验证。11.ABC病羊中雌雄比为101∶103,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同胞羔羊中的发病率为25%,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此病在羊群中总发病率为2.45%,而同胞羔羊中发病率为25%,所
以再次引进多只羔羊与本群羊交配,可有效降低发病率;此病无法医治,羊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降低,但不会迅速降为0。12.BC据题意分析可知,有胡子纯合雌羊与无胡子纯合雄羊的基因型分别为BSBS、BLBL,F1代的基因型为BSBL,由于BS在雄性中为显
性,在雌性中为隐性,因此基因型为BSBL的个体,如果是雌性,则在F1中全部表现为无胡子,如果是雄性,则在F1中全部表现为有胡子,A错误、B正确;基因型为BSBL的雌雄羊相互交配,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SBS∶BSBL∶BLBL=1∶2∶1,由于BSBL在雌性
中表现为无胡子,在雄性中表现为有胡子,因此F2中有胡子的山羊所占比例为1/4(BSBS)+1/2×1/2(BSBL)=1/2,F2中雌山羊中无胡子的所占比例为1/2×1/2(BSBL)+1/2×1/4(BLBL)=3/8,C正确、D错误。13.
ACD在25℃条件下,基因型所决定的表型能够真实地得到反映,因此,要探究一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最简单的方法是在25℃条件下进行自交实验。14.ABC基因S1、S2……S15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同源染色体互换导致基因重组,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当花粉具有与母本相同的Sx基因时,
该花粉的精子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因此也就无法形成纯合子,B错误;基因型为S1S2和S2S4的亲本,当S1S2为父本时,它形成的精子S2由于与S2S4有相同的基因而不能完成受精作用,从而只能形成S1S2和S1S4的子代;当S2S4为父本时,它产生
的S2精子不能与母本S1S2完成受精作用,只能形成S1S4和S2S4的子代,所以正交和反交的子代基因型不相同,C错误;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品系自交不能产生后代,因此进行杂交育种时也就无需去雄,D正确。15.BD淘汰前该种群G和g的基因频率各占1/2,基因型
GG、Gg、gg的个体各占1/4、1/2、1/4,绿色(G_)∶蓝色(gg)=3∶1,A错误;蓝色鹦鹉(gg)淘汰一代后,种群中GG∶Gg=1∶2,纯合子占1/3,B正确;淘汰一代后的个体(1/3GG、2/3Gg)中G和g的基因频率分别是2/3、1/3,随机交配得到的
子代中GG∶Gg=(2/3)2∶[2×(2/3)×(1/3)]=1∶1,C错误;设连续淘汰n代,则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为n(n+2),即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D正确。16.B结合题意可知,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
型为AA或Aa,若两者均为Aa,则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可能为aa,表现为无酒窝,A错误;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两者结婚,生出的孩子基因型均为aa,表现为无酒窝,B正确;乙为无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丙为有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或Aa。两者婚配,若女性基因型为A
A,则生出的孩子均为有酒窝;若女性基因型为Aa,则生出的孩子有酒窝的概率为1/2,C错误;甲为有酒窝男性,基因型为AA或Aa,丁为无酒窝女性,基因型为aa,生出一个无酒窝的男孩aa,则甲的基因型只能为Aa,是杂合子,D错误。17.C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由于基因型AYAY
胚胎致死,则F1有AYA、AYa、Aa共3种基因型,A正确;若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及表现型有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黑色),即有3种表现型,B正确;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黑色雌鼠(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
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a(黑色),不会同时出现鼠色个体与黑色个体,C错误;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纯合鼠色雌鼠(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a(鼠色),则F1可同时
出现黄色个体与鼠色个体,D正确。18.A个体5只含A抗原,个体6只含B抗原,而个体7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故个体5的基因型只能是IAi,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A正确;个体1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说明其基因型为IAIB。个体2只含A抗原
,但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只能是IAi,B错误;由表格分析可知,个体3只含B抗原,个体4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故个体3的基因型只能是IBi,个体4的基因型是IAIB,C错误;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个体
6的基因型为IBi,故二者生的孩子基因型可能是IAi、IBi、IAIB、ii,D错误。19.D亲本为桔红带黑斑品系,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2∶1,说明亲本品系为杂合子,A正确;子代中桔红带黑斑个体占2/3,说明子代中无桔红带黑斑纯合个体,即桔红带黑斑基因具
有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由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可知,桔红带黑斑基因逐渐被淘汰,故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桔红带黑斑性状易被淘汰,C正确;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无法通过多次回交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纯合桔红带黑斑品
系,D错误。20.C亲代全为长翅,后代出现了截翅,可推出长翅为显性性状,A不符合题意;不管控制长翅和截翅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亲代雌蝇都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不管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后代性状表
现都可能出现题述比例,故无法判断该等位基因的位置,C符合题意;雌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该等位基因不管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都是成对存在的,D不符合题意。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油性(2)5
0%(3)常油耳为显性性状,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的女儿不表现为干耳性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调查人群中男女的发病率未呈现性别差异)(4)组合二中油耳父方有Aa和AA两
种基因型,且比例为Aa∶AA=2∶1(5)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D解析:(1)根据组合一可判断耳垢呈油性是显性性状。(2)干耳为隐性性状,由a基因控制,所调查人群中,干耳个体数为144+151+100+105+200×2=900,所调查的总人数为600×2+156+
149+144+151=1800人,所以在所调查的群体中,干耳的基因型频率为900÷1800=50%。(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油耳为显性性状,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的女儿不表现为干耳性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4)从组合二的数据看,子代性状
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1∶1),其原因是只有Aa和aa的组合,后代才可能有1∶1的性状分离比,而第二组家庭为多个家庭,油耳父亲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子代中干耳出现的概率为1/3,设组合二中父亲为Aa的概率为x,则1/2x=1/3,解得x
=2/3,所以亲本父亲中基因型AA∶Aa=1∶2。(5)若一对干耳夫妇生了一个左耳是干性的,右耳是油性的男孩,经检查该男孩染色体正常,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能是显性突变,也可能是
隐性突变,由于不能确定该男孩的基因型,故不能确定男孩产生生殖细胞中所含基因的情况,无法计算该男性与一个干耳女性婚配,子代表现为干耳的概率,即D正确,ABC错误。2.答案:(1)aD、a+、ad(2)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3)因为它的两个
亲本不可能同时提供aD基因(4)aDad(5)让两性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性状分离情况。如果后代都是雌雄同株,则亲本基因型为a+a+;如果后代有性状分离,且雌雄同株∶雌性植株=3∶1,则亲本基因型为a+ad。解析:(1)
(2)由表格分析可知,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则当aD存在时植株表现为雄性,当基因型为adad时植株表现为雌性,当基因型为a+a+、a+ad时植株表现为雌雄同株。(3)如果雄性植株为纯合子,则它的
基因型为aDaD,这需要此植株的父本和母本各提供一个aD配子,但含aD的植株必为雄性,即两个亲本都是雄性,这是不可能的。(4)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此实验为测交类型,且后代没有雌雄同株,故可推知雄株亲本的基因型为aDad。(5)运用孟德尔一对
相对性状的实验原理,以自交方式看后代有无性状分离便可判断两性植株的基因型。考点15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D由F2中胡桃冠∶玫瑰
冠∶豌豆冠∶单冠=9∶3∶3∶1,说明F1中胡桃冠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亲本玫瑰冠是单显性纯合子,A错误;F1中胡桃冠为双杂合子,而F2中胡桃冠有四种基因型,B错误;F2豌豆冠中的纯合子占1/3,C错误;该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3.B图1个体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型;图
2个体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3种表型;图3个体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4种表型,B正确。4.C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遗传的基本规律,必须选择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出来的性状,即非糯性(A)和糯性(a)、花粉粒长形(D)和圆形(d)。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只有抗病(T)和感病(t)不同,在
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错误;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应该选择②④杂交,观察F1的花粉,B错误;糯性抗病优良品种的基因型应为aaTT,所以选①④杂交,C正确;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Aa)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一半花粉为蓝黑色,
一半花粉为橙红色,D错误。5.D由题意可知,香味性状对应的基因型为aa,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A正确;由于子代抗病∶感病=1∶1,可推知亲代为Bb和bb,子代无香味∶有香味=3∶1,可推知亲代为Aa和Aa,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Aabb、AaBb,B正确;两亲本(Aabb、AaBb)杂交的子代中有香味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为杂合子,C正确;两亲本杂交的子代为1/8AABb、1/4AaBb、1/8AAbb、1/4Aabb、1/8aaBb、1/8aabb,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
株(aaBB)所占比例为(1/4)×(1/4)×(1/4)+(1/8)×1×(1/4)=3/64,D错误。6.B蜜蜂的雌蜂为二倍体,雄蜂为单倍体,因此,雄蜂没有纯合子与杂合子之说,A错误;由于雄蜂没有同源染色
体,因此在形成配子时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正确;F1雄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D∶Ad∶aD∶ad=1∶1∶1∶1,因此,其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也为AD∶Ad∶aD∶ad=1∶1∶1∶1,C错误;同一代蜜蜂雌雄个体比例不是1∶1,F1雌蜂中A基因频率为75%,F1雄蜂
中A基因频率为50%,故F1中A基因频率不能确定,D错误。7.D由题意可知纯合的白花香豌豆与纯合的白花香豌豆杂交,F1可能为红花,A错误;如果红花香豌豆CcRr与白花香豌豆ccrr杂交,若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F1红花占的比例是(1/2)×(1/2)=1/4,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3,但现在不明确这两对基因的位置情况,B错误;如果红花香豌豆自交,F1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3∶1,则亲本的基因型是CCRr或CcRR,且基因C、
c和基因R、r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如果红花香豌豆自交,F1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9∶7,是9∶3∶3∶1的变式,则亲本的基因型是CcRr,基因C、c和基因R、r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8.C通过观察和记录后代中节的长短来验证基因
分离定律,则选作亲本的组合应是品系①和③,A错误;若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品系②和④或品系②和⑤等作亲本进行杂交,B错误;只考虑节长和茎的高度,则品系③和⑤的基因型分别是bbDD和BBdd,杂交得F1,其基因型为BbDd,自交得F2,F2长节高茎(
B_D_)中纯合子占1/3×1/3=1/9,C正确;控制玉米高度和胚乳颜色的基因均位于Ⅵ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9.D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
;分析可知,该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在F2中,红花占27/64,其中有1/27的个体(AABBCC)是纯合子,则有26/27的个体是杂合子,C正确;由于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
性基因时才开红花,所以F2红花植株中纯合子(AABBCC)基因型只有1种,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基因型有23-1=7(种),D错误。10.D由分析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A正确;亲本中黑色的基因型为AaB
B,BB不致死,因此AA纯合致死,该动物群体中没有AA基因型的个体,B正确;F1自交,若无致死现象,则后代比例为9∶3∶3∶1,其中黑色(A_B_)占9份,但AA纯合致死,即黑色9中有1份AABB和2份AABb致死,
则黑色占6份;灰色(aaB_)占3份,则F2中黑色∶灰色=2∶1,C正确;F2中黑色个体基因型为2AaBB、4AaBb,亲本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则F2黑色个体中与亲本黑色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D错误。11.BC该植物白花植株的基
因型共有5种,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aaBb,其中杂合子只有2种,A正确;F1粉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F1自交得F2,F2中红色A_bb∶粉色A_Bb∶白色aa__、__BB=3∶6∶7,F2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7/16,B错误;F2中粉花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
Bb∶AaBb=1∶2,若让F2粉花植株自然繁殖,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1/3AABb自花传粉出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3×1/4=1/12,2/3AaBb自花传粉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2/3×7/16=7/24,所以子代白花植株占9/24,C错误;F1基因型为AaBb,若F1测交,
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粉色∶白色=1∶1∶2,D正确。12.BCA、a和B、b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杂交后代有4种表型,比例为3∶3∶1∶1;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互换,则它只产生2种配子;由于A
、a和B、b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不一定会出现4种表型且比例不会为9∶3∶3∶1。13.CD若5、6号子代患病纯合子概率为3/16,5号个体和6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Bb,1号个体和2号个体都正常,基因型为A_
B_;5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所以1号个体和2号个体的基因不一定相同,可以都是AaBb,也可以是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等,A错误;3号个体和4号个体是患者,而其子代6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所以3号个体和4号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也可能是A
abb、aaBb等,B错误;7号个体不患病,基因型是A_B_,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4种可能,C正确;8号个体患病,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1∶2∶1∶2∶1,则该个体是杂
合子的概率是4/7,D正确。14.AC子代性状分离比27∶9∶21∶7,比值之和为64=43,说明籽粒颜色和甜度由三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其分离比可转化为(9∶7)(3∶1),其中紫色∶白色=9∶7,说明籽粒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
制(假设为A、D);非甜∶甜=3∶1,则甜度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B)。且A和D同时存在为紫色,其余均为白色;B_为非甜,bb为甜,A正确;F2发生性状分离,则F1的基因型应为AaBbDd,亲本的基因型可为AAbbDD×aaBBdd,其表型为
紫色甜、白色非甜,B错误;F1的基因型为AaBbDd,可产生AbD的配子,经秋水仙素加倍后可获得纯合紫色甜粒玉米,C正确;白色籽粒基因型可能为A_dd、aaD_、aadd,且比例为3/7(AAdd1/7、Aadd2/7)、3/7(aaDD1/
7、aaDd2/7)、1/7aadd,其所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d∶aD∶ad=2∶2∶3,则随机交配后产生紫粒(AaDd)的概率为2/7×2/7×2=8/49,D错误。15.ABD自然种群中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
AaBbcc,有4种,A正确;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C_,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出现白花aa__cc和黄花A_bbcc,则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B正确;绿花植株A_bbC_的比例为3/4×1/4×3/4=9/64,红花植株A_B_cc的比例为3/4×3
/4×1/4=9/64,所以自交子代中绿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比例相同,C错误;AaBbCc自交,后代黄花植株A_bbcc的比例为3/4×1/4×1/4=3/64,D正确。16.B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其中Y∶y=1∶
1,R∶r=1∶1,故推知该植株基因型为YyRr,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8,B正确,ACD错误。17.C据表分析可知,甲、乙、丙的基因型可分别为AAbbCC、aaBBCC、AABBcc。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AaBBCc),两
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A正确;据分析可知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B正确;据分析可知,组1中的F1(AaBbCC)与甲(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
色∶1白色,C错误;组2中的F1(AABbCc)与丙(AABBcc)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D正确。18.A假设与果蝇翅型有关的基因为A、a,子代果蝇中长翅∶残翅≈3∶1,由此可判
断双亲关于翅型都为显性性状(长翅)且为杂合体(Aa);假设与果蝇眼色有关的基因为B、b,子代果蝇中红眼∶白眼≈1∶1,又知红眼为显性性状,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或XbXb、XBY;假设与果蝇体色有关的基因
为C、c,子代果蝇中灰体∶黑檀体≈1∶1,则双亲中一个为杂合体(Cc),一个为隐性纯合体(cc)。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长翅)灰体红眼,则果蝇N的基因型为AaCcXBY或AaCcXBXb,果蝇M为长翅黑檀体白眼,基因型为AaccXbXb或AaccXbY。综上所述,A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
.答案:(1)AaRrAarr(2)1/3(3)黄色和白色8∶14/9(4)B或F纯合致死解析:(1)由题中“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配,F1表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鼠”可知,后代比例为3∶3∶1∶1,因此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
自由组合定律。由题知,灰色雄鼠(基因型为A_R_)和黄色雌鼠(基因型为A_rr)交配,F1出现白色小鼠(基因型为aarr),因此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Rr,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arr。(2)F1中黑色小鼠的基因型为aaRr。F1中黑色雌、雄小鼠交配,F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3a
aRR、2/3aaRr,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3)F1中黄色小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rr∶Aarr=1∶2。F1中A的频率为(1×2+2)÷(3×2)=2/3,a的频率为1-2/3=1/3,让F1中的黄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体色的表型及比例
为黄色∶白色=(1-1/3×1/3)∶(1/3×1/3)=8∶1,其中黄色雌鼠的概率为(1-1/3×1/3)×1/2=4/9。(4)基因型均为BbFf的雌、雄鼠相互交配,正常情况下子代出现四种表型,比例为9(1BBF
F∶2BbFF∶2BBFf∶4BbFf)∶3(1bbFF∶2bbFf)∶3(1BBff∶2Bbff)∶1(bbff),题中子代四种表型的比例为6∶3∶2∶1,应是某对等位基因显性纯合时致死所出现的结果。2.答案:(1)两自由组合
(2)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3∶1(3)4/5(4)两取基因型为AABBDD早熟高茎纯合子和晚熟矮茎纯合子aabbdd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再自交得到子二代,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代表现型比例应为(
15∶1)(3∶1)=45∶15∶3∶1,反之则不遵循解析:(1)玉米的早熟和晚熟这对相对性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若涉及的基因用A/a,B/b……表示,则实验1中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实验1中
的F2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或aaBB、aaBb、aabb。则Ab(aB)的频率为1/2,ab的频率为1/2,因此,让实验1中的F2随机交配,则后代中早熟和晚熟的性状分离比是(1/2×1/2+2×1/2×1/2)∶(1/2×1/2)
=3∶1。(3)实验2的F2中早熟的基因型有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2aaBb共8种,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5,杂合子占4/5。(4)已知玉米的另一对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分别由等位基因D和d控制,现有早熟高茎纯合子和
晚熟矮茎纯合子若干(各种基因型均有且均已知),若要探究高茎和矮茎性状与玉米的早熟和晚熟性状是否独立遗传,即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交配实验,具体思路为取基因型为AABBDD早熟高茎纯合子和晚熟矮茎纯合子aabbdd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再自交得到子二代,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代表型
比例应为(15∶1)(3∶1)=45∶15∶3∶1,反之则不遵循。3.答案:(1)基因重组(2)①去雄套袋②aaBb③AAbb(3)aabb用这些植株自交留种的同时,单株作为父本分别与母本甲杂交对应父本乙自交收获解析:(1)品种甲和乙杂交,可以集合两个亲本的优
良性状,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2)①该植物的花是两性花,为避免自花授粉和其它花粉干扰,在上述杂交实验,在授粉前需要对甲采取的操作是去雄和套袋处理。②据题意可知,品种甲基因型为aaBB,品种乙基因型为__bb,又因为单个品种种植时均正常生长,品
种乙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aabb,则与aaBB杂交后F1基因型为AaBb或aaBb,进一步可推测部分F1植株致死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③若进一步研究确认致死基因型为A_B_,则乙-1基因型应为AAbb,子代AaBb全部死亡。(3)由于
A_B_的个体全部死亡,故不能选择AAbb类型与甲杂交,要获得全部成活且兼具甲乙优良性状的F1杂种,可选择亲本组合为:品种甲(aaBB)和基因型为aabb的纯合品种乙杂交,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种植品种甲(aaBB)作为亲本;
第二步:将乙-2(Aabb)自交收获的种子种植后作为亲本,然后用这些植株自交留种(保留aabb种子)的同时,单株作为父本分别与母本甲杂交,统计每个杂交组合所产生的F1表现型。选育结果:若某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2全部成活,则证明该父本基因型
为aabb,对应父本乙自交收获的种子符合要求,可保留制种。4.答案:(1)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隐性基因控制的16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自由组合(2)7∶4∶4Aabb或aaBb不能解析:
(1)由图可知,正反交即杂交组合①②产生的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高秆∶半矮秆≈15∶1,为9∶3∶3∶1的变式,表明油菜高秆/半矮秆性状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油菜半矮秆性状所占比例为1
/16,说明其基因型为双隐性,可以判断出半矮秆突变体S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假设两对等位基因由A/a和B/b表示,则F1为两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AaBb),可以产生基因组成
为AB、Ab、aB和ab的4种比例相等的雌雄配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有4×4=16种结合方式;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
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2)杂交组合①的F2所有高秆植株的基因型有8种,其中AABB、2AABb、2AaBB、AAbb和aaBB共5种基因型的高秆植株自交后代都是高秆,所占比例为7/15;基因型为4AaBb的高秆植株自交
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与杂交组合①、②相同,占4/15;基因型为2Aabb和2aaBb的高秆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与杂交组合③相同,占4/15;故产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7∶4∶4;让产生F3-Ⅲ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高秆植株杂交,无论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两
对同源染色体上,其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高秆∶半矮秆=3∶1,因此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5.答案:(1)隐性2(2)mRNA用DNA酶处理提取的RNA(3)乙和丙的抗除草剂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和丙上抗除草剂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4
)解析:(1)根据杂交组合“乙×丙”,只分析高矮这一对相对性状,乙(纯合矮秆)与丙(纯合高秆)杂交,F2中矮秆∶高秆=(178+12)∶(537+36)=1∶3,可知矮秆是隐性性状,乙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根据杂交组合“甲×乙
”,只分析是否抗除草剂这一对相对性状,甲(纯合不抗除草剂)与乙(纯合抗除草剂)杂交,F2中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513+0)∶(167+0)=3∶1,可知抗除草剂是显性性状,又知矮秆是隐性性状,所以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故甲×乙得到的F1基因型为aaB+B-,所以其
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2)目的基因的提取可采用逆转录法,即以控制目的蛋白的m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的方法合成目的基因,所以应从乙、丙叶片中提取并分离出抗除草剂基因的mRNA。若要除去RNA中的DNA污染,可
利用酶的专一性,使用DNA(水解)酶处理即可(酶解法)。(3)乙×丙的F2中,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178+537)∶(12+36)≈15∶1,是9∶3∶3∶1的变式(9+3+3)∶1,同时又根据题干“外源基因可插入到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乙和丙的抗除草
剂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和丙上抗除草剂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4)根据杂交组合“甲×丙”,F2中矮秆抗除草剂∶矮秆不抗除草剂∶高秆抗除草剂∶高秆不抗除草剂=109∶37∶313∶104=3∶1∶9∶3,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
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甲(aaB-B-)与丙(AAB+B+)杂交得到的F1基因型为AaB+B-,F1(AaB+B-)与甲(aaB-B-)的杂交遗传图解为:6.答案:(1)橘红色(2)AaBbEeFf8(3)89∶3∶45/6解析:(1)结合表格分析可
知,亲本分别是白色和橘红色杂交,F1均为橘红色,F1杂交,子代出现橘红色∶白色=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橘红色是显性性状。(2)由于F2中黄绿色∶黄色≈3∶1,可推知F1应为Aa,橘红色∶白色≈3∶1,F1应为Bb
,有覆纹∶无覆纹≈9∶7,则F1应为EeFf,故F1基因型应为AaBbEeFf;由于A和E连锁,a和e连锁,而F、f和B、b独立遗传,故F1产生的配子类型有2(AE、ae)×2(F、f)×2(B、b)=8种
。(3)结合表格可知,F2中关于果皮底色的表现型有2种,关于果肉颜色的表现型有2种,关于果皮覆纹的表现型有2种,故F2的表现型有2×2×2=8种;由于A和E连锁,a和e连锁。F2中基因型为A_E_的为3/4,aaee的为1/4,F2中黄绿色有覆纹果皮(A_E_F_)、黄绿色无覆纹果皮(A_E_
ff)、黄色无覆纹果皮(aaeeF_、aaeeff)的植株数量比是(3/4×3/4)∶(3/4×1/4)∶(1/4×3/4+1/4×1/4)=9∶3∶4;F2中黄色无覆纹果皮中的纯合子占1/2,橘红色果肉植株中纯合子为1/3,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故
杂合子所占比例是1-1/6=5/6。考点16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A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个别碱基对的突变,它不影响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所以A不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2.B白眼基
因无论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当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个体杂交时,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均为1∶1,A、C错误;白眼基因若位于X染色体上,则白眼性状应与性别有关,其中B项是最早提出的实验证据,B正确、D错误。3.B人类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
性别决定有关,如与人类红绿色盲有关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性染色体的遗传必然与其携带的基因相关联;生殖细胞也是活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理活动,与此相关的基因也需表达;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一
定含有Y染色体,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4.D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可知,X-Y个体死亡,A错误;F1白眼的基因型为XrX-,B错误;F
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F1雌雄个体杂交得F2,由于F1产生的雌配子为XR∶Xr∶X-=1∶2∶1,且由于X-Y会死亡,所以F2中,雌蝇都是红眼,雄蝇中红眼∶白眼=1∶2,即F2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5/7,C错误;F1雌蝇产生的配子XR∶
Xr∶X-=1∶2∶1,雄蝇产生的配子为XR∶Y=1∶1,又因为X-Y致死,所以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3,D正确。5.C假设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
别差异,如当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与XBYb时,子代雌性均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均表现为隐性性状,A正确;在杂交组合1中,刚毛(♀)与截毛(♂)杂交,F1全部为刚毛,说明刚毛对截毛为显性,B正确;通过杂交组合2,不能判断控
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例如,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P:截毛(XbXb)×刚毛(XBY)→F1刚毛(XBXb)∶截毛(XbY)=1∶1,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
毛(XBXb)∶截毛(XbYb)=1∶1,C错误;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例如,P: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D正确。6.B当猫体细胞中存在两条X染色体时,其中1条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
氏小体,因此巴氏小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A正确;醋酸洋红染液能将染色体染成深色,所以能利用醋酸洋红染液对巴氏小体进行染色,B错误;巴氏小体由于高度螺旋化,从而解旋受阻导致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不能表达,C正确;雌猫的两条
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因此失活的X染色体可来源于雌性亲本,也可来源于雄性亲本,D正确。7.A据图可知,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而等位基因应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在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
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B正确;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两极都含有与亲本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两极都含有基因cn、cl、v、w,C正确;在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可以同时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因此
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8.D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与性别有关,应位于X染色体上,再结合亲代红眼(♀)×白眼(♂)产生F1的表型及比例,可推出该昆虫中可能存在
雌性红眼基因纯合致死的现象,A、B正确;若F1随机交配,其中雌性个体产生配子XR∶Xr=1∶3,雄性个体产生配子XR∶Xr∶Y=1∶1∶2,则子代红眼∶白眼=2∶3,C正确;F1的基因型为XRXr、XrXr、XRY、Xr
Y,在雌性个体中r基因频率为3/4,雄性个体中r基因频率为1/2,D错误。9.B根据甲、乙、丙、丁基因型及是否含有SRY基因,可以推出丙、丁形成的原因,然后进一步确定正常配子比。根据题目可知,人含有SRY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男性,所以丙和丁的性别均为
男性,A正确;理论上丁可产生的配子有:XB、XbY、XBY、Xb、XBXb、Y,正常配子约占1/2,B错误;丙的形成可能是甲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易位,C正确;丁的基因型为XBXbY,其中XB和Y都来自父亲甲,
可能是甲在产生配子时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D正确。10.CⅠ-1不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表型正常,A正确;Ⅰ-2的基因型是XBXb,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B正确;Ⅱ-4表型是正常,因此不可
能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C错误;Ⅱ-5可能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D正确。11.ABC由题意分析可知芦花鸡与非芦花鸡在雌性和雄性中都有出现,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应该在Z染色体上,A错误;根据分析,母本芦花鸡基因型是ZAW,父本非芦花鸡基因型是ZaZa,所以F1中雌性非芦花鸡∶
雄性芦花鸡=1∶1,B错误;ZAW×ZaZa→F1(ZaW、ZAZa),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芦花鸡∶非芦花鸡=1∶1,C错误;ZAW×ZaZa→ZAZa、ZaW,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中雌、雄鸡的基因型和表型分别为ZAZa(芦
花雄鸡)、ZaZa(非芦花雄鸡)、ZAW(芦花雌鸡)、ZaW(非芦花雌鸡),早期雏鸡仅根据羽毛的特征不能区分雌鸡和雄鸡,D正确。12.AC由题可知,红眼和白眼在性染色体上,XBXb和XB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XBXB∶XBXb∶
XBY∶XbY=1∶1∶1∶1,亲本中均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因此后代中缺失一条的占1/2,缺失2条的和染色体数正常的均占1/4,缺失两条的不能存活,因此后代染色体数正常的占1/3,缺失一条染色体的占2/3。后代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
占3/4×1/3=1/4,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2/3=1/6,因此答案为AC。13.CD根据题意,该女性患者的母亲和儿子是患者,其丈夫、女儿及父亲、哥哥和妹妹都正常,故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致病基因在常染色
体,或致病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上。女性患者的父亲正常,可排除伴X隐性遗传病的可能,A错误;若其丈夫没有致病基因,但该女子的儿子患病,该病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错误;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常染
色体隐性、伴X显性、X、Y同源区段遗传,无论哪种情况,子代患病概率都是1/2,C正确;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女性患者的母亲和儿子是患者,则该女子妹妹为杂合子,若其丈夫也是携带者时,后代也可能患病,D正确。14.ACD根据甲瓶中直毛与分叉毛果蝇杂交,子代都
是直毛,可判断直毛为显性性状,A正确;由于乙瓶子代中雌雄个体的表型不同,说明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乙瓶子代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B错误;丙瓶中直毛雌果蝇和分叉毛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子代基因型是XAXa、XaXa、XAY和XaY,所以子代雌果蝇中纯合
子所占比例为1/2,C正确;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饲养瓶中有蛹出现便移去所有成蝇,避免成蝇与子代混在一起,干扰实验结果,D正确。15.ABD根据题干信息“带有S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接到X染色体上”,一个基因为XYS的受精卵中的S
基因丢失,记为XY;由该受精卵发育成能产生可育雌配子的小鼠,与一只体细胞中含两条性染色体但基因型未知的雄鼠杂交,则该雄鼠肯定含有S基因,且体细胞中有两条性染色体,所以其基因型只能是XYS、XSY、XSX,如果是两条性染色体都含S基因,则子代全为雄性,无法交配。如果雄鼠的基因型是XYS,当其
和该雌鼠XY杂交,由于YSY致死,所以F1中XX∶XY∶XYS=1∶1∶1,雌性∶雄性为2∶1,当F1杂交,雌性产生配子及比例3X∶1Y,雄性产生的配子1X∶1YS,随机交配后,3XX∶3XYS∶1XY∶1YSY(致死)
,所以雌性∶雄性=4∶3;如果雄鼠的基因型是XSY,当其和该雌鼠XY杂交,F1中XSX∶XSY∶XY=1∶1∶1,雄性∶雌性=2∶1,雄性可以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1X∶2XS∶1Y,雌性产生的配子及比例1X∶1Y,随机结
合后,1XX∶1XY∶2XSX∶2XSY∶1XY∶1YY(致死),雌性∶雄性=3∶4;如果雄鼠的基因型是XSX,当其和该雌鼠XY杂交,F1中XSX∶XSY∶XX∶XY=1∶1∶1∶1,雌性∶雄性=1∶1,随机交配,雌性产生的配子3X∶1Y,雄性产生的配子2XS∶1
X∶1Y,随机结合后,6XSX∶2XSY∶3XX∶1XY∶3XY∶1YY(致死),雌性∶雄性=7∶8。16.D假设果蝇星眼、圆眼这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缺刻翅、正常翅这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由题干信息“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
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可知,果蝇的星眼对圆眼为显性,且A基因纯合致死,故星眼果蝇的基因型只有Aa。由题干信息“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可
知,果蝇的缺刻翅对正常翅为显性,且B基因纯合致死,故缺刻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只有XBXb。若星眼缺刻翅雌果蝇(AaXBXb)与星眼正常翅雄果蝇(AaXbY)杂交,单独分析每对性状,F1为(2/3Aa、1/3aa)(1/3XBXb、1/3XbX
b、1/3XbY),所以F1中星眼缺刻翅果蝇与圆眼正常翅果蝇所占比例均为2/9,即数量相等,A正确;F1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1/2=1/6,B正确;F1中雌果蝇与雄果蝇的数量之比为2∶1,C正确;缺刻翅基因的基
因频率为(1/3×1)/(1/3×2+1/3×2+1/3×1)=1/5,D错误。17.A该遗传病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并且当个体携带含突变基因的线粒体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后才会表现出典型症状,则Ⅱ-1与正常男性结婚,无法推断所生子女的患病概率,A正
确;Ⅱ-2形成卵细胞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不均等分配,则Ⅱ-2与Ⅱ-3再生一个女儿,该女儿是突变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无法计算,B错误;Ⅲ-1是突变基因携带者,与男性患者结婚,可把突变基因传递给女儿,故所生女
儿能把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C错误;该遗传病是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该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18.B由第①组中弯曲尾与正常尾杂交,F1中雌雄个体均为弯曲尾∶正常尾=1∶1,可
推测第①组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则产生的F1中雄性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XAY∶XaY=1∶1;第③组中弯曲尾与正常尾(XaY)杂交,F1中雌雄个体均为弯曲尾∶正常尾=4∶1,由于亲本雄性正常尾(XaY)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Y=1∶1,根据F1比例可推得亲本雌性
弯曲尾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Xa=4∶1。若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与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已知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中XAY∶XaY=1∶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Xa∶Y=1∶1∶2,而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
A∶Xa=4∶1,则F2中雌性弯曲尾(XAXA、XAXa)个体所占比例为1/4×4/5+1/4×1/5+1/4×4/5=9/20,F2中雌性弯曲尾杂合子(XAXa)所占比例为1/4×1/5+1/4×4/5=5/20,综上,F2雌性弯曲尾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5/
20÷9/20=5/9。因此B正确,ACD错误。19.C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是XaY,A正确;Ⅱ-2的基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后,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则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是1/4,B正确;Ⅰ
-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若致病基因来自父亲,则父亲基因型为XaY,由题干可知XaY为不育的女性化患者,因此,其致病基因只可能来自母亲,C错误;XaY(女性化患者)无生育能力,会使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D正确。
20.AD分析可知,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GY和XY,不存在红色荧光,即F1中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均为雌性,A正确;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RX∶XY∶XRXG∶XGY=1∶1∶1∶1,但是根据题意,“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会有一
条随机失活”,所以XRXG个体总有一条染色体失活,只能发出一种荧光,同时发出红绿荧光的个体(XRXG)所占的比例为0,B错误;F1中只发红光的个体的基因型是XRX,由于存在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则发光细胞在身体中分布情况不
相同,C错误;F2中只发一种荧光的个体包括XRX、XRY、XGX、XGY、XGXG,所占的比例为2/4×1/4+2/4×2/4+1/4×1/4+1/4×2/4+1/4×1/4+1/4×1/4=11/16,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伴性
遗传(2)棒眼红眼隐性致死雌(3)③突变为终止密码子,蛋白质停止表达(4)X染色体上的显性解析:(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伴性遗传。(2)F2雌蝇基因型为:XBrXBr、XBrXbR,因此F2代中雌蝇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棒眼杏红眼和棒眼红眼
,由于F2代没有野生型雄蝇,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隐性致死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雌果蝇的细胞内。(3)突变①19号密码子ACU→ACC,突变前后翻译的氨基酸都是苏氨酸;突变②4号密码子AAC→AAA,由天冬酰胺变为赖氨酸;突变③20号密码
子UUA→UGA,由亮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终止翻译。因此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2中的突变③,突变后终止翻译,使胚胎死亡。(4)图1所示的突变检测技术优点是除能检测上述伴X染色体隐性致死基因突变外,还能检测出果蝇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即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
变和隐性基因突变。2.答案:(1)ZW(2)1/41/8(3)TTZBZb(4)TtZBZb×TtZbW3/16(5)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解析:(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2)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羽色
鸡的基因型分别为T_ZB_(芦花羽),T_ZbZb、T_ZbW(全色羽),tt__(白色羽)。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TtZBZb)所占的比例为1/2(Tt)×1/2(ZBZb)=1/4。用该芦花羽雄鸡(TtZBZb)与ttZBW个体
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1/2(Tt)×1/4(ZBW)=1/8。(3)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和ttZbW杂交,子代中芦花羽∶全色羽=1∶1,由子代芦花羽和全色羽的基因型中都有T,可推知亲本芦花羽雄鸡一定是TT,则子代1∶1的性状分离比是由基因B、b
决定的,所以芦花羽雄鸡的基因型为TTZBZb。(4)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和一只全色羽雌鸡(T_ZbW)交配,后代出现白色羽鸡(tt),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均为Tt。又因为有全色羽鸡(T_ZbZb或T_ZbW)出现,所以亲本芦花羽雄鸡的基
因型为TtZBZb,全色羽雌鸡的基因型为TtZbW。两亲本杂交,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_ZBW)所占比例理论上为3/4(T_)×1/4(ZBW)=3/16。(5)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且基因型为tt时,雌、雄鸡均表现为白色羽,人们利用这些特点,让后代某一性别
的都为芦花羽鸡,另一性别的都为全色羽鸡,则亲本一方必须是显性纯合子TT,这样的纯合亲本组合有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单元清通关卷(五)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1.D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
,又有矮茎豌豆,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属于性状分离,B错误;花斑色茉莉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绿色、花斑色和白色的现象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白色长毛兔在亲代和子代中都有,黑
色长毛兔与白色长毛兔交配,后代出现比例相等的黑色长毛兔和白色长毛兔,不是性状分离,D正确。2.D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其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A错误;孟德尔依据杂交和自交实验
结果提出假说,并依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过程,B错误;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则可验证其假说成立,D正确。3.DF2中毛色表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总数为64,故F1中应有3对等位基因
,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DD×aaBBdd的F1中只有2对等位基因,AAbbDD×aabbdd的F1中也只有2对等位基因,A错误;aaBBDD×aabbdd的F1中只有2对等位基因,AAbbDD×aaBBDD的F1中也只有2对等位基因
,B错误;aabbDD×aabbdd的F1中只有1对等位基因,且F1、F2都是黄色,AAbbDD×aabbdd的F1中只有2对等位基因,C错误;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的F1中均含有3对等位基因,F1表现为黄色,F2中毛色表型会出现黄∶褐∶
黑=52∶3∶9的数量比,D正确。4.D分析可知,A_bb、aaB_、aabb表现为白色,因此F2中白色植株中既有纯合体又有杂合体;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4种;
控制红花与白花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5.B若De对Df共显性,则Ded×Dfd子代有4种表现型;若H对h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2种表现型;两对相对性状组
合,则F1有8种表现型,A错误;若De对Df共显性,则Ded×Dfd子代有4种表现型;若H对h不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3种表现型;两对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12种表现型,B正确;若De对Df不完全显性,则Ded×Dfd子代有4种表现型;若H对h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2种表现型;两对
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8种表现型,C错误;若De对Df完全显性,则Ded×Dfd子代有3种表现型;若H对h不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3种表现型;两对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9种表现型,D错误。6.A甲、乙、丙为稳定遗传突变体,即为纯合子,由杂交Ⅰ:AaBbCc×甲
→无∶有≈3∶1,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由杂交Ⅱ:AaBbCc×乙→无∶有≈7∶1,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cc;由杂交Ⅲ:AaBbCc×丙→无,可知丙中一定有CC。甲、乙、丙之间互相杂交,F1均无成分R,符合题意。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bbcc,取杂交Ⅰ子代
中有成分R植株(1/2AABbcc和1/2AaBbcc)与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AaBbcc)杂交,其后代中有成分R植株(A_B_cc)所占比例为(1-1/2×1/4)×3/4=21/32;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BBcc,取杂交Ⅰ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1
/2AaBBcc和1/2AaBbcc)与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AaBbcc)杂交,其后代中有成分R植株(A_B_cc)所占比例为3/4×(1-1/2×1/4)=21/32,A正确。7.C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F1中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A,长度
最短为6+2=8cm,含有显性基因最多的基因型是AaBBCc,长度为6+4×2=14cm。8.C题中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两种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若4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说明子细胞只含有A或B一个基因,进而说明其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20条
,B错误;若有的子细胞不含荧光点,说明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若4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说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D错误。9.A自然界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5种(AABB、AaBb、AABb、AaBB、aabb),A错误;由题干“
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因此含A、B基因的个体为白色,B正确;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即F2的表型之和为16,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若F2中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
1/2,则Ab、aB连锁,F2中黑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4,D正确。10.D红眼雌性亲本含有A基因不含有B基因,白眼雄性亲本不含有A基因,又F1紫眼雌蝇同时含有A和B基因,则白眼雄性亲本含有B基因,根据F1中雌雄个体的表型,推断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
bXb,A错误;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得出F1中紫眼的基因型是AaXBXb,B错误;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紫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它们之间自由交配,只考虑B、b基因,后代的基因
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Y∶XbY=1∶1∶1∶1,子代中B基因频率为(2+1+1)/(2+2+1+1)=2/3,C错误;F2中红眼果蝇一定不含B基因,因此雌雄果蝇相互杂交,后代不会出现紫眼果蝇,D正确。11.B根据题图分
析,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可能是①Ⅲ4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发生异常;②Ⅲ5的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形成的染
色体未分到两个细胞中。两者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相近,A错误;设甲病的基因为A、a,乙病的基因为B、b,可得Ⅲ4的基因型为aaXYb,因为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所以Ⅲ5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1/25×24/252×1/25×24/25+
24/25×24/25=1/13,故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13×1/2=1/26,只患乙病的概率是()1-1/26×1/2=25/52,B正确;因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Ⅰ1
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3,为Aa的概率为2/3,结合B的分析可知,Ⅳ3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0,基因型Aa的概率为1,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3×1/13=2/39,C错误;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3,为Aa的概率为2/3,与正常男性结合,子女只有可能患甲病,该正常男性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1/25×24/252×1/25×24/25+24/25×24/25=1/13,故子女患病
的可能为1/13×2/3×1/4=1/78,D错误。12.D控制眼色和翅长度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若控制眼色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翅长度的基因用B、b表示,根据F1雌性果蝇全表现红眼长翅可知,红眼、长翅为显性性状,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bXab,雄果
蝇的基因型为XABY,F1雌性果蝇基因型为XABXab,与基因型为XabY的雄果蝇进行测交,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有50%的卵原细胞发生互换才使F1的雌配子出现XAB∶Xab∶Xab∶XaB=3∶3∶1∶1的比例,与红眼长翅雄蝇交配,出现XabY的概率=3/8×1/2=
3/16,B正确、D错误;重组频率=重组组合/(重组组合+亲本组合)×100%=(129+113)/(368+406+129+113)×100%≈24%,因此两个基因的遗传距离约为24cM,C正确。13.C据题意夫妻表型正常,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
色盲,故丈夫的基因型是XBY,妻子的基因型是XBXb,生育后代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A错误,C正确;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0,B错误;儿子正常概率为1/2,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0,D错误。14.C基因型为XAY与XaXa的亲代杂交,子代为XaY与XA
Xa;雄性体细胞只有1条X染色体,检测不到巴氏小体,A错误;雌性子代全为XAXa,其体细胞的2条X染色体可能为XA表达,Xa成为巴氏小体,也可能为Xa表达,XA成为巴氏小体,这样该个体表型为黑橙相间,B错误,C正确;反交为XaY×XAXA,子代为XAY、XAXa;XAXa个体表型为黑橙
相间,可检测到巴氏小体,D错误。15.C突变会加速ATP释放,致卵子死亡,细胞能量供应异常可能是卵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A正确;该病为离子通道变异引起的疾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不
一定高于隐性基因,基因频率的大小由自然选择决定,C错误;克服了卵子致死的因素,对于女性不孕的治疗、试管婴儿的成功都有一定帮助,D正确。16.AD实验二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自交后单株收获F2植株上的种子并进行统计,所结种子均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为A_B
b占6/13,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7/13,A错误;由题意可知能产生豌豆素的基因型是A_bb,其余都是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用于杂交的纯种野生型豌豆是AAbb,与实验一杂交F1无豌豆素说明应是A_B_,F1自交后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
,说明F1中有对基因是纯合子,故品系甲应是AABB。在实验二中,F1自交后的F2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为9∶3∶3∶1的变形,说明子一代是AaBb,并且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品系乙应是aaBB,
B、C正确;实验二F2中共有9种基因型,能产生豌豆素的有2种,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7种,其中杂种植株占的比例为10/13,D错误。17.BCD个体Ⅱ1的基因型为Aa,是杂合体的概率为1,A错误;个体Ⅱ2的基因型为AA,她与一杂合体Aa婚配,生患病孩子(aa)的概率为0,B
正确;个体Ⅱ3是患者,是隐性纯合体(aa),有19kb探针杂交条带,C正确;个体Ⅱ4是Ⅰ1(Aa)和Ⅰ2(Aa)所生的表现正常的后代,其可能为纯合体AA,也可能为杂合体Aa,若为杂合体就有2个探针杂交条带,D正确。18.CD观察甲病家系图,Ⅰ1、Ⅰ2正常而Ⅱ3患病,说明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观察乙病家系电泳结果,Ⅰ6、Ⅱ7只有一种DNA片段(含1.0×104对碱基),而Ⅰ5含有两种DNA片段,说明Ⅰ6、Ⅱ7只含有致病基因,Ⅰ5含有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所
以乙病属于隐性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电泳后Ⅱ3出现一种DNA条带(含1350对碱基),Ⅰ1、Ⅰ2多出现两条DNA条带(含1150、200对碱基),说明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替换导致,替换后的序列不能被MstⅡ识别,B
错误;乙病的致病基因对应的DNA条带含有的碱基对数目少(1.0×104对碱基),而正常基因对应的DNA条带含有的碱基对数目多(1.4×104对碱基),说明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amHⅠ识别序列之
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C正确;观察电泳结果,Ⅱ4不含有Ⅱ3致病基因对应的DNA条带,所以Ⅱ4不携带致病基因,Ⅱ8含有Ⅱ7致病基因对应的DNA条带,也含有正常基因对应的DNA条带,所以Ⅱ8含有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因此两个体均不患待测遗传病,D
正确。19.ABC根据图中Ⅱ7、Ⅱ8和Ⅲ8的表现分析,双亲都患病,生了一个不患病的女儿,符合“有中生无是显性,生女正常是常显”,可以判断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对于显性遗传病,存在显性基因即患病,FH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亲代,所以其双亲中至少有一人是患者,B正确;
题干信息显示,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为1/1000000,假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000000,A的基因频率约为1/10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1000=999/1000,所以杂合子(Aa)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为2×(
1/1000)×(999/1000),约为1/500,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Ⅱ7、Ⅱ8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Ⅲ6的基因型可能为AA,也可能为Aa,所以Ⅲ6的患病基因可能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也可能由父母一方提供,D错误。20.AC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分析系谱图,Ⅱ-1为红绿色
盲患者(XbY),可逆推出Ⅰ-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3关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或XBXB,据题干Ⅰ-1、Ⅰ-2关于血型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NLN,则Ⅱ-3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LMLN,综合分析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LMLNXBXb,A正确;Ⅰ-3、
Ⅰ-4关于血型的基因型分别为LMLM、LNLN,故Ⅱ-4关于血型的基因型为LMLN,为MN型,B错误;只考虑红绿色盲,Ⅰ-1的基因型为XBY,Ⅰ-2的基因型为XBXb,故Ⅱ-2是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为1/2,C正确;Ⅰ-3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无法传给Ⅱ-4,因此Ⅲ-1的色盲
基因不能来自Ⅰ-3,D错误。21.答案:(1)(未成熟前)去雄并套袋(2)F2中高茎∶矮茎=3∶1(3)10(4)不认同,如果是母本自交得来的植株A,则植株A自交,子代应全为矮茎紫花解析:(1)为了防止自花传粉或者随意的异花传粉,以纯合矮茎紫花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粉前,应对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去雄并套袋
。(2)根据F2中,高茎∶矮茎=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3)因为F2中紫花∶白花(27+9)∶(21+7)=9∶7,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受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
花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共5种基因型,F2中高茎为显性,有两种基因型D_,所以F2高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2=10种。(4)根据题意,植株A自交,子代表现为矮
茎紫花∶矮茎白花=9∶7,所以植物A的出现不是由于母本发生了自交。因为F1为DdAaBb,如果是母本自交,则植株A的基因型为ddAABB,其自交后代全为矮茎紫花;但是如果是父本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则植株A的基因型为ddAaBb,其自交后代矮茎紫花∶矮茎白
花=9∶7。22.答案:(1)BBTT、BbTT、BBTt、BbTt7(2)不能因为只有(Tt)一对等位基因,无论B、T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自交结果均为3∶1(3)Bbtt3/4)解析:①分析题意可知:雄株的基因型为bbT_,雌株的基因型为B_tt、b
btt,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为B_T_。②分析组合Ⅰ,甲植株自交,说明甲植株是雌雄同株,子一代雌雄同株∶雌株=3∶1,则推测甲基因型为BBTt。③分析组合Ⅱ,乙雌株×丙雄株,后代雌雄同株∶雌株∶雄株=1∶2∶1,则推测乙基因型为Bbtt,丙基因型为bbT
t。(1)由分析①可知,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为B_T_,因此,雌雄同株的玉米基因型为BBTT、BbTT、BBTt、BbTt;由分析①可知,雌株的基因型为BBtt、Bbtt、bbtt,雌雄同株与雌株均能产生卵细胞,因此能产生卵细胞的
玉米基因型有7种。(2)由分析②可知,组合Ⅰ甲为BBTt,无论B、T基因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子一代结果均是雌雄同株∶雌株=3∶1,仅根据组合Ⅰ不能判断B、T基因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3)由分析③可知,组合Ⅱ中乙雌株的基因型是Bbtt,丙基因型为bbTt,子一代(F1)中雌株基因型为
Bbtt、bbtt,二者比例为1∶1,产生雌配子比例为Bt∶bt=1∶3;雄株基因型为bbTt,产生雄配子比例为bT∶bt=1∶1,又因为没有腋生穗的植株基因型为bb__,雌株和雄株随机交配,子二代(F2)中没有腋生穗的植株占3/4。(4)为使玉米
后代中只出现雌株和雄株,且雌雄比例为1∶1,应选择雄株(bbTt)与雌株(bbtt)交配,遗传图解如下:23.答案:(1)1/2(2)选择F1中的抗螟雌雄同株植株进行自交,统计F2的表型和比例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螟雌雄同株
∶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非抗螟雌株=9∶3∶3∶1,则A基因没有转入2号染色体上;若F2的表型和比例为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2∶1∶1,则A基因已转入2号染色体上(3)0解析:(1)
仅考虑抗性,则亲本基因型为AO×OO,则子代基因型为AO∶OO=1∶1,即F1中抗螟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2。(2)欲利用F1植株设计实验证明导入了基因A的染色体是否为2号染色体,则可通过观察后代表型及比例进行验证:选择F1中的抗螟雌雄同株植株(AOTsts)进行自交,统计F2的表
型和比例,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若A基因没有转入2号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故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非抗螟雌株=9∶3∶3∶1;若A基因已转入2号染色体上,则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OT
S∶Ats=1∶1,则后代表型和比例为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2∶1∶1。(3)已经验证(2)实验中的基因A已转入2号染色体上,则将(2)的验证实验中得到的F2中抗螟雌雄同株玉米(AOTsts)与抗螟雌株玉米(AA
tsts)隔行种植,抗螟雌株玉米上收获的籽粒基因型有AATsts、AOTsts、AAtsts、AOtsts,其中非抗螟雌雄同株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24.答案:(1)AAZBW、aaZbZb(2)基因A
、基因B的表达具有时效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将该深乌公鸡与F2中多只黄色母鸡进行杂交,观察子代的表型若子代没有出现黄色鸡,则该深乌公鸡的基因型为AAZbZb(或“该深乌公鸡能稳定遗传”);若子代出现黄色鸡,则该深乌公鸡的基因型为
AaZbZb(或“该深乌公鸡不能稳定遗传”)解析:(1)乌骨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含有ZW性染色体,雄性含有ZZ性染色体。纯合浅乌母鸡只含有A和B基因,纯合黄色公鸡含有aa基因,二者杂交,F1中母鸡全为深乌,公鸡全为浅乌,体色与性别相关联,A/a基因位于
常染色体上,则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父本的Z染色体上含有隐性纯合基因,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W、aaZbZb。(2)小鸡在破壳后两周内其肤色均为黄色,两周后部分雏鸡才开始显现相应的深乌或浅乌性状,表明基因A、基因B在特定的发育时期表达,即表达具有时效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深乌公鸡的
基因型为A_ZbZb,判断其是否为纯合子,可选择黄色母鸡aaZBW或aaZbW与之杂交,观察子代的表型。若该深乌公鸡的基因型为AAZbZb,则子代不会出现aa基因,不会出现黄色鸡;若该深乌公鸡的基因型为
AaZbZb,则子代会出现aa基因,会出现黄色鸡。25.答案:(1)基因型与环境(2)⑤(3)AA、Aa、aa7∶9(4)3/4解析:(1)表格一显示,基因型AA和Aa的个体在室温条件下表现为正常翅,而在低温条件下表现为残翅,说明生物性状是基因型与
环境共同调控的。(2)根据表格二中⑤残翅与⑥正常翅杂交,后代在室温条件下,子代果蝇出现正常翅∶残翅=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亲代雌果蝇中⑤残翅一定是在低温(0℃)的条件下饲养的。(3)亲代①为残翅,其子代又在低温条件下饲喂,所以无法直接判断其基因型,可能是AA
、Aa、aa。将实验组Ⅰ的子代进行自由交配,且把F2放在(20℃)的条件下饲喂,最后观察并统计子代翅型的表型及比例;由于“雄性亲本均在室温(20℃)条件下饲喂”,因此②残翅的基因型为aa,若①残翅的基因型为Aa,则A基因频率为1/4,a基因频率为3/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
F2中aa占3/4×3/4=9/16,则A_占1-9/16=7/16,因此正常翅∶残翅=7∶9。(4)第Ⅱ组的亲本③基因型为Aa,亲本④基因型为aa,后代Aa∶aa=1∶1;如果子代只有两只果蝇成活,则都为正常翅的概率是1/2×1/2=1/4,
因此子代果蝇中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1-1/4=3/4。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点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AS型菌进行破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中含有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S型菌落,A错误;在提取
物中加入RNA酶后,只能将RNA水解,其中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仍会出现S型菌落,B正确;实验获得的结论是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加入蛋白质、RNA酶和酯酶的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RNA和脂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2.C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
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3.B图示实验所用噬菌体是用35S标记的,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
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B正确;图示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只能证明蛋白质未进入细菌,C错误;本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4.C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细
胞核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5.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中蛋白质变性失活,失去功能,核酸变性后在低温条件下可复性,A错误;试管乙中加入RNA酶的目的是水解RNA,B错误;此实验由于没有把蛋白质、
荚膜多糖、DNA等物质分开,故并不能证明何种物质是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C正确;试管甲、乙混合后,试管丙中有一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但转化率较低,故S型肺炎链球菌的数量少于R型,D错误。6.C搅拌不充分
影响35S标记组,培养时间不当影响32P标记组,A错误;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利用的是自身的模板和寄主细胞的原料,B错误;若噬菌体DNA复制了三次,则含有32P的噬菌体有2个,子代总数共8个,占1/4,C正确;因为噬
菌体营寄生生活,DNA复制发生在宿主细胞内,不可选用其作为探究DNA复制过程的实验材料,D错误。7.D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未用到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差速离心法,B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实验所涉及的生物为肺
炎链球菌和T2噬菌体,两者的遗传物质均为DNA,D正确。8.Da过程中烟叶没有出现病斑,表示用TMV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TMV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作用,A正确;b过程中烟叶出现病斑,表示用HRV的RNA单独接种烟叶,其有侵染作用,B正确;c、d过程表示用TMV外壳和HRV的RNA
合成的“杂种病毒”接种烟叶出现病斑,并能从中分离出车前草病毒,说明该“杂种病毒”有侵染作用,表现病症为感染车前草病毒症状,C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9.C影响R型细菌转化为S型
细菌的因素有DNA纯度,也有R型菌的活性大小等,A错误;将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会分离出S型细菌和R型细菌,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果搅拌时间过短,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和细菌没有彻底分开会影响放射性的分布,如果离心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会影响放射性的
分布,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10.AB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甲分析,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而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说明a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乙分析,沉淀物中具有放射性,而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说明b标记的是DNA,A正确;根
据以上分析可知,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2P,B正确;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C错误;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总量不变,D错误。11.CD甲组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中,由于部分
噬菌体未来得及侵染大肠杆菌,所以悬浮液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由于甲组的悬浮液中不存在大肠杆菌,所以噬菌体无法繁殖产生含32P标记的子代噬菌体,A正确;甲组被侵染的细菌体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细菌细胞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DNA和蛋白质进行增殖,故可产生不含32P的噬菌体
,B正确;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时候,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因此乙组的悬浮液含大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但不会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乙组被侵染的细菌
体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由于细菌提供的原料中不含35S,所以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D错误12.AB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原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正确;从实验二的结果可知,DNA被降解后将不具备遗传功
能,B正确;当量一定时,提取出来的S型细菌的DNA纯度越高,S型细菌的DNA就越多,对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有利,C正确;实验一为实验组,而实验二为条件对照组,D错误。13.CD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因此可以用3H-尿嘧啶标记RNA,A正确;RNA是以DNA的一条链
为模板通过转录合成的,因此参与分子杂交的放射性RNA为相应DNA的转录产物,B正确;在第0min时,T4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体内不存在T4噬菌体的DNA,因此与DNA杂交的RNA不可能来自T4噬菌体,C错误;题图显示随着侵染时间增加,和T4噬菌体DNA杂交的放射性
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高,而和大肠杆菌DNA杂交的放射性RNA所占百分比越来越低,说明T4噬菌体DNA的转录增加,大肠杆菌基因活动受到抑制,D错误。14.D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没有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染色体,A错误;摩尔根的果
蝇伴性遗传实验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不能证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D正确。15.DR型菌无荚膜,无毒性,S型菌有荚膜
,有毒性,由此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该实验中转化的实质是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表达,B正确;加热可使S型菌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说明加热杀死S型菌DNA功能可能正常,C正确;S型菌的DNA被DNA酶水解后,就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不能得
到S型菌,D错误。16.DR型菌转化为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是可遗传变异,能够稳定遗传,A错误;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而不是荚膜物质,B错误;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所以蛋白质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C错误;S型菌提取物中的DNA经过DNA酶处理后会被降解,从而不能
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D正确。17.C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所以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错误;噬菌体外壳蛋白是由噬菌体的DNA上控制噬菌体外壳蛋白合成的相关基因编码的,B错误;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DNA,C正
确;该实验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18.C甲组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
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不是蛋白质,B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正确;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④①(2)蛋白质
外壳和DNA(3)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的外壳(4)不能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解析:(1)32P标记的是①(磷酸基团),⑤(肽键)不含S,有些R基含S,故35S标记的是R基。(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是单独观察生物体内每
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这是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3)实验过程中采用了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
菌体颗粒,以便观察放射性存在的部位。(4)图3实验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不能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答案:(1)胞吞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启动病毒感染的发生(2)核糖体蛋白复制先形成负链RNA,再以负链RNA作为模板得到新的正链基因组RNA(3)内质网
和高尔基体(4)索非布韦与NS5B结合,抑制HCV-RNA复制的过程,从而抑制HCV的增殖(5)HCV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为单链,碱基暴露在外,容易突变,疫苗开发后易失效解析:(1)HCV为单链+
RNA病毒,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包膜,包膜上有刺突,丙肝病毒的刺突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侵入肝细胞。E1和E2是HCV包膜上的糖蛋白,其功能是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启动病毒感染的发生。(2)丙肝病毒的基因组RNA可直接作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
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一个大型多聚蛋白前体,该多聚蛋白前体最终被蛋白酶分割为E1、E2、NS5B等多个蛋白质。其中,该前体中的非结构蛋白NS5B作为RNA复制酶释放后,即开始催化HCV-RNA的复制,首先以HCV的RNA为模板合成负链RNA,再以负链RNA
作为模板得到新的正链基因组RNA。(3)病毒自身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宿主细胞提供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原料,在宿主细胞的细胞器内合成自身需要的物质,因此复制产生新的HCV基因组RNA与其结构蛋白在宿主细胞的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包装成子代病毒。(4)索非布韦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可以“伪装”成RNA特有的一种碱基,结合到正在合成的RNA上,与合成病毒所需的NS5B聚合酶发生竞争性结合,使反应无法继续进行,从而阻止了病毒RNA的合成。(5)HC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
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一旦病毒变异,疫苗失去效应,需要重新研发。考点18DNA的结构、复制与基因的本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相邻的碱基被“—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在一起,两条链上相邻的碱基被氢键连在一起;DNA链末端的
磷酸基团上连着一个五碳糖;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嘌呤和嘧啶的分子大小不同,只有嘌呤和嘧啶配对,才能保证DNA两条长链之间距离不变。2.A无论是否有亲子关系,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在染色体上都呈线性排列,不能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A符合题意
;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B不符合题意;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都来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核DNA几乎都相同,C不符合题意;子代个体具备父母双方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
方,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D不符合题意。3.D①是由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胸腺嘧啶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构成的,不能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位于每条链首端的磷酸只连接着一个脱氧核糖,B错误;DNA复制时,解旋酶断裂的是②处的氢键,C错误;含有的氢键数量越多的双链D
NA分子的热稳定性越高,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对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因此在图示的片段中,碱基C和G的比例越大,该DNA热稳定性越高,D正确。4.D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DNA分子每条链末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1个磷酸基团,B错误;若减数分裂过
程中发生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这也会导致其DNA分子结构的改变,C错误;A—T碱基对含有2个氢键,而G—C碱基对含有3个氢键,所以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与2种碱基对含量的比值有关,D正确。5.Arep蛋白具有解旋功能,破坏的是A与T、G与C之间的氢键;从题图中可看
出DNA结合蛋白后,碱基对之间不能再形成氢键,可以防止DNA单链重新形成双链;DNA连接酶可以将随从链之间的缺口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单链。6.CDNA的多起点双向复制提高了DNA复制的效率,A正确;DNA链上缠绕着组蛋白,图中可见的颗粒可能是蛋白质,B正确;DNA
子链的延伸方向是从5′到3′,但该图不能证明,C错误;DNA复制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的参与,D正确。7.D第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的细胞中,DNA双链均是一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不含32P,第二次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每
条染色体上都是一条染色单体含32P,一条染色单体不含32P,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如果含32P的20条染色体同时移向细胞的一极,不含32P的20条染色体同时移向细胞的另一极,则产生的子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20条和0条;如果移向细胞两极的20条染色体中既有含32P的
,也有不含32P的,则形成的子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大于0小于20条。8.C根据放射性自显影结果可知,中间低放射性区域是复制开始时在含低剂量3H标记的脱氧胸苷(3H-dT)的培养基中进行复制的结果,A错误;该实验不能证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
制,B错误;两侧高放射性区域是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高剂量3H-dT的培养基中进行复制的结果,因此可判断DNA复制从起始点(中间)向两个方向延伸,C正确,D错误。9.C解旋酶在DNA复制过程中起到催化双链DNA解旋的作用,据图可知,解旋酶可结合在复制叉的部位,A正确
;解旋酶是由ATP水解供能来解开DNA的,故DNA复制叉的延伸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据图可知,DNA聚合酶能催化前导链和滞后链由5′端向3′端延伸,C错误;DNA连接酶在DNA复制过程中将脱氧核苷酸片段连接在一起,即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D正确。10.C复制泡的逐渐扩大与解旋酶逐渐打开氢
键和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形成有关,A正确;在复制泡的扩大过程中,解旋酶打开氢键,子链形成时,新的脱氧核苷酸上的碱基和母链上的碱基之间自动形成氢键,B正确;图示的复制方式从一个起点开始,每一条子链从起点开始向两侧复制,两侧中一侧为连续复制,一侧为不连续复制,C错误
;由于DNA是环状,因此子代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由于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DNA中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D正确。11.ABDDNA复制过程的第一步是解旋,需要用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A正确;由图可知,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且生成的两条子链
的方向相反,B正确;图中DNA复制只有一个起点,故不能说明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C错误;DNA分子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已有的DNA片段上,D正确。12.ABCDNA熔解温度(Tm
)是使DNA双螺旋结构解开一半时所需要的温度,图示表示的DNA分子中G+C含量(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与Tm的关系,Tm值越大,C+G含量越高,即DNA分子的Tm值与C+G含量呈正相关,A正确;两DNA分子若Tm值相同,则它们所含G+C比例相同,但G+C
的数量不一定相同,B正确;每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可见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有氢键和磷酸二酯键,C正确;G-C碱基对之间有3个氢键,A-T碱基对之间有2个氢键,但整个D
NA分子中G与C之间的氢键数量不一定比A与T之间多,D错误。13.ABD1条染色体形成2条染色单体的同时,DNA也完成了复制,A正确;1个DNA复制2次所产生的DNA分别位于4条染色单体上,B正确;第一个细胞周期的中期,DNA分子只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
点,每条染色体均有1个DNA的1条脱氧核苷酸链含BrdU,C错误;到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DNA分子进行了2次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均有1个DNA的1条脱氧核苷酸链含BrdU,D正确。14.ACD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正确;图示基因突变
时A—T碱基对被G—C碱基对替换,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而(A+G)/(T+C)的值不变,B错误;RNA聚合酶在细胞核中参加转录过程,C正确;DNA复制时两条母链均为模板,复制形成的两个基因
相同,D正确。15.AD由图可知,复制起点的两端都出现高密度标记,可作为DNA双向复制的证据;在一条链中A与T不一定相等;DNA彻底水解,产物是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DNA分子的一条链中两互补碱基之和
的比值,与另一条互补链中该比值相等。16.A子链延伸时5′→3′合成,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A正确;子链的合成过程需要引物参与,B错误;DNA每条链的5′端是磷酸基团末端,3′端是羟基末端,C错误;解旋酶的作用是打开D
NA双链,D错误。17.B根据题意可知:5-BU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和G配对,由于大肠杆菌DNA上某个碱基位点已由A-T转变为A-BU,所以复制一次会得到G-5-BU,复制第二次时会得到有G-C,所以至少需要经过2次复制后,才能实现该位点由A-BU转变为G-C,B正确。18.A亲代遗
传信息的改变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子代,如亲代发生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则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子代,A错误;流向DNA的遗传信息可来自DNA(DNA分子的复制),也可来自RNA(逆转录过程),B正确;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DNA分子复制过程中会发生A-T、G-C的
配对关系,该配对关系保证了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稳定性,C正确;由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故可用于DNA指纹鉴定,D正确。19.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引子”是一段DNA序列,彻底水解产物有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共6种产物,A错误;由于线
粒体中也含有DNA,因此设计“引子”的DNA序列信息还可以来自线粒体DNA,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利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引子”,说明设计“引子”前不需要知道古人类的DNA序列,C正确;土壤沉积物中的古人类双链DNA需要经过提取,且在体外经过加热解旋后,才能与“引子”结
合,而不能直接与引子结合,D错误。20.C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都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故呈深蓝色,A正确;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复制之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均为一条单体双链都含有BrdU呈浅蓝色,一条单体只有一条链含有Br
dU呈深蓝色,故着色都不同,B正确;第二个细胞周期结束后,不同细胞中含有的带有双链都含有BrdU的染色体和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的染色体的数目是不确定的,故第三个细胞周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着色不同的染色体比例不能确定,C错误;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持续进行
有丝分裂,所以不管经过多少个细胞周期,还可以观察到一条链含有BrdU的染色单体,呈深蓝色,D正确。21.B分析题意可知:该DNA片段含有100个碱基对,即每条链含有1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设为1链)的A+T占40%,即A1+T1=40个,则C1+G1=60个;互补链
(设为2链)中G与T分别占22%和18%,即G2=22,T2=18,可知C1=22,则G1=60-22=38=C2,故该DNA片段中C=22+38=60。DNA复制了2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22-1)×60=180,B正确,A、C、D错误。第二
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磷酸二酯四种脱氧核苷酸(2)氢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4(3)62和4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切口,形成一段一段的DNA分子片段。在DNA聚合酶Ⅰ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荧光
标记的DNA探针。(2)DNA分子是双链结构,通过氢键连接。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氢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A-T、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
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含有2个DNA分子共有4条链,所以最多可有4条荧光标记的DNA片段。(3)由于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其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AABC)中可观察到6个荧光点,
在减数分裂Ⅰ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含A和含AB的2和4个荧光点。2.答案:(1)复制开始时,首先用含低放射性3H-脱氧胸苷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含有高放射性3H-脱氧胸苷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复
制起点和复制起点两侧银颗粒密度情况(2)若复制起点处银颗粒密度低,一侧银颗粒密度高,则DNA分子复制为单向复制;若复制起点处银颗粒密度低,复制起点的两侧银颗粒密度高,则DNA分子复制为双向复制解析:(
1)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大肠杆菌DNA复制的方向。实验原理是:①放射性越高的3H-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3H-脱氧胸苷),在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图像上,感光还原的银颗粒密度越高。②3H-脱氧胸苷是DNA复制的原料;依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利用3H标记的低放射性和高放射性的脱氧胸苷使新
形成的同一条DNA子链上出现低放射性区段和高放射性区段。③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检测子链上银颗粒密度的高低及其分布来判断DNA复制的方向。综上分析可知该实验思路为:复制开始时,首先用含低放射性3H-脱氧胸苷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含有高放射性3H-脱氧胸苷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复制起点和复制起点两侧银颗粒密度情况。(2)依据实验思路可知:若DNA分子复制为单向复制,则复制起点处银颗粒密度低,远离复制起点的一侧银颗粒密度高。若DNA分子复制为双向复制,则复制起点处银颗粒密度低,复制起点的两侧银颗粒密度高
。考点19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及其与性状的关系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一种氨基酸至少由一种相应的密码子编码,A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进行逆转录时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B正确;真核生物基
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翻译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C错误;一个基因的一条DNA链作为模板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RNA,D错误。2.C题图中⑤为氢键,b指在tRNA臂上,若代表化学键,只能是磷酸二酯键;DNA分子复制和切割目的基因片段时破坏的化学
键分别是⑤氢键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⑥磷酸二酯键;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三叶草结构。3.A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终止密码应该位于b端,A错误;氨基酸①位于肽链的第一位,因此决定氨基酸①的密码子应该是起始密码子,B正确;翻译过程中
,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与U互配、C与G互配,C正确;翻译过程中涉及三种RNA,分别是mRNA、tRNA和rRNA,D正确。4.D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则遗传信
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A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表现型通过蛋白质表现,故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C正确;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两条单链,碱基序列互补,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
5.A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相结合,包括一个或者几个基因的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以便形成相应的RNA分子,说明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A正确;RNA聚合酶可以使D
NA双螺旋解开,B错误;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分别合成多条多肽链,C错误;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3个相邻的核糖核苷酸组成,D错误。6.A基因分布于人体的细胞核、线粒体中,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均能控制生物性状,A错误。性状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决定的,B正确。
性状可由一个或多个基因共同决定,有些基因可决定和影响多种性状,C正确。一条染色体上含一个或两个DNA,一个DNA上含有许多个基因,可决定和影响人体的多种性状表现,D正确。7.B一个DNA分子上不同基因的模
板链不一定相同,A错误;由分析可知,图中所示翻译的方向为从左向右,B正确;核糖体上脱落下来的是多肽,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后才能成为有特定功能的成熟蛋白质,C错误;相同mR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D错误。8
.B据图可知,逆转录酶是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带入猪细胞内的,逆转录酶与RNA一同注入猪细胞内,A错误;过程①为逆转录,逆转录过程中涉及碱基互补配对,会有氢键的形成;过程②为病毒DNA整合到猪细胞DNA上,本质为基因重组,B正确
;过程③为转录,过程④为翻译,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翻译以mRNA为模板,通过tRNA将氨基酸携带到核糖体上合成多肽,参与这两个过程的核酸种类不相同,C错误;据图可知,由于病毒逆转录得到的DNA会整合到猪细胞的核DNA上,因此子代猪基因组中可能含有该病毒的基因序列,D错误。
9.C③过程存在A-U、C-G、T-A、G-C的碱基配对方式,②过程存在T-A、G-C的碱基配对方式,A正确;①②⑦过程的产物都是DNA,因此,这些过程的原料均为脱氧核糖核苷酸,但是⑦过程所需酶为逆转录酶,①②过程需DNA聚合酶,B正确;④RNA转录和⑤RNA分子的复制过程
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C错误;③过程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也可发生于线粒体、叶绿体中,其产物是RNA,包括mRNA、tRNA和rRNA,因此,③过程产生的tRNA可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正确。10.C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
也不是缬氨酸,但不意味着血清白蛋白其他位置没有该氨基酸,A错误;根据起始密码子在翻译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说明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应存在起始密码子,即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没有去除最前端的部分碱基序列,B错误;起始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是甲
硫氨酸和缬氨酸,但蛋白质的第一个氨基酸往往不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原因是翻译生成的多肽链可能进行加工修饰,甲硫氨酸或缬氨酸已经被剪切掉,C正确;mRNA起始密码所在位置的碱基在翻译前如果发生替换,则将替换成不同的密码子,而其他密码子不具有启动翻
译的作用,这将导致蛋白质合成不能正常进行,D错误。11.D图中tRNA的OH端是结合氨基酸的部位,A错误;据题意,丙氨酸的反密码子是CGI(而I能够与A、U或C配对),则丙氨酸的密码子可能是GCA、GCU、GCC,B错
误;单链tRNA分子内部存在局部双链区,双链区存在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转录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丙的双链DNA片段为TGGACGAG/ACCTGCTC,即转录丙所示序列的双链DNA片段含有3个腺嘌呤(A),D正确。12
.ACD翻译时,合成多肽链的第二步是与mRNA上第二个密码子互补配对的tRNA携带氨基酸进入A位,A正确;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tRNA上的为反密码子,B错误;合成多肽链的第三步是在相关酶的作用下,P位的氨基酸与A位的氨基酸经脱
水缩合形成肽键而转移到A位的tRNA上,C正确;2表示mRNA,mRNA上不存在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D正确。13.BC转录过程的原料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不需要搬运原料的工具,A错误;tRNA是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
的,该链内互补的碱基间能够形成氢键,导致RNA链发生折叠,看上去像三叶草的叶形,B正确;tRNA上的反密码子能够与它所搬运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图示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UGG(3′端→5′端读取),它所搬运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为ACC,故所搬运的氨基酸是
苏氨酸,C正确;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不同的密码子决定,而反密码子能与密码子互补配对,所以,氨基酸与反密码子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D错误。14.CD结合题干信息“Avy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越明显,小鼠体毛的颜色就越深”可知,子一代小鼠出现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是
甲基化的结果,A错误;结合题意“子一代小鼠的基因型都是Avya”可知,发生表观遗传时,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发生变化,但是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可以发生变化,B错误;表观遗传是指不改变基因组成,但是影响表型的遗传形式,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组成相同,其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C正确;
一个蜂群中的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其基因型相同,但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截然不同,表观遗传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正确。15.ACD题干信息表明“mRNA中的碱基序列会控制该mRNA在细胞中的存在时间”,根据中心法则,mRNA是由
基因转录而来的,所以mRNA在细胞中的存在时间与对应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有关,A正确;RNA前体加工时,去除内含子编码序列要断裂磷酸二酯键,将外显子编码序列连接要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催化DNA片段连接的酶,而不是催化RNA片段连接的酶,B错误;mRNA是翻译的模板,存
在时间越长,合成的对应蛋白质越多,C正确;异常蛋白的合成模板是异常RNA,所以异常RNA被水解,会减少细胞内的异常蛋白的合成,有利于维持细胞的相对稳定,D正确。16.ABC邻近基因指导合成的反义RNA是通过转录过程合成的;Ⅱ是翻译过程,与该过程直接有关的核酸有mRNA(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
氨基酸)、rRNA(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而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如果细胞中出现了杂交分子,则会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使抑癌基因沉默,此时过程Ⅱ被抑制;抑癌基因邻近的基因合成了反义RNA,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形成杂交分子,组成图中杂交分子的碱基有A、G、U、C四种。17.CRNA病
毒的蛋白质由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编码合成,A错误;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进行转录,移动到终止子时停止转录,B错误;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C正确;没有相应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配对,故tR
NA不能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D错误。18.C由于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为6个氨基酸,A错误;根据图中密码子显示:在该段mRNA链中,②和③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相同,B错误;②缺失一个碱基,③缺失2个碱基,④缺失一个密码子中的3个碱基,因此②~④中
,④编码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与①最接近,C正确;密码子有简并性是指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对应,但一个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D错误。19.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以+RNA复制出的子代RNA为模板合成了蛋白质,因此+RNA复制出的子代RNA具有mRNA的功能,A
正确;病毒蛋白基因是RNA,为单链结构,通过两次复制过程将基因传递给子代,而不是通过半保留复制传递给子代,B错误;①②过程是RNA复制,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而③过程是翻译,原料是氨基酸,不需要RNA聚合酶催化,C错
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过程④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中进行,D错误。20.BCD脱氧核酶的本质是DNA,温度会影响脱氧核酶的结构,从而影响脱氧核酶的作用,A正确;由图示可知,图中Y与同一条链上的R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B错误;脱氧
核酶的本质是DNA,与靶RNA之间的碱基配对方式有A-U、T-A、C-G、G-C四种,C错误;利用脱氧核酶切割mRNA可以抑制基因的翻译过程,D错误。21.ABC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图中基
因A表达的蛋白质分子数量明显多于基因B表达的蛋白质分子,说明基因A表达的效率高于基因B,A正确;核基因的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出RNA的过程,发生的场所为细胞核,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翻译出具有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多肽链,翻译的场所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B正确;三种
RNA(mRNA、rRNA、tRNA)都是以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C正确;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不含有反密码子,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b、c解旋酶和DNA聚合酶(2)②③⑤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3)2
8(4)一个密码子由3个碱基(核糖核苷酸)组成(5)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解析:(1)遗传信息的表达是指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即图中的b、c;a表示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和
DNA聚合酶。(2)只有RNA中含有核糖,则含核糖的有mRNA、核糖体、tRNA。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密码子决定氨基酸,所以由②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是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3)由②可推知该DNA片段含有7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第
三次复制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23-1×7=28。(4)密码子是指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因此在第一个密码子后插入一个新密码子,其余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5)苯丙酮尿症是由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异常而引起的,说明基
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答案:(1)互补配对基因重组(2)D基因是胚胎发育成雄性的关键因子(3)内质网细胞质解析:(1)将特定的DNA片段转入到性腺细胞中,使其产生的RNA与D基因的mRNA互补配对,可以干扰D基因表达(翻译);将特定的D
NA片段转入到性腺细胞中相当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2)26℃条件下(雄性)性腺细胞中D基因表达量高,而32℃条件下(雌性)性腺细胞中D基因表达量低,据此可以初步推测D基因是胚胎发育成雄性的关键因子。(3)性激素属于脂质,合成场所是滑面内质网,其特异性受
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质中。单元清通关卷(六)遗传的分子基础1.B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属于性状分离现象,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A错误;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说明
病毒甲的RNA是遗传物质,B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C错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说明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不
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2.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而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极少数具有放射性,A错误;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3.D由于双链DNA分子中碱基A数目等于T数目,G数目等于C数目,故(A+C)/(G+T)为恒值1,A错误;A和T碱基对含2个氢键,C和G碱基对含3
个氢键,故(A+T)/(G+C)中,(G+C)数目越多,氢键数越多,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B错误;(A+T)/(G+C)与(A+C)/(G+T)两个比值相等,这个DNA分子可能是双链,也可能是单链,C错误;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是双链DN
A,(A+C)/(G+T)=1,D正确。4.A胸腺嘧啶是脱氧核苷酸的特有组成成分之一,脱氧核苷酸是DNA复制的原料,故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后可以用于研究DNA复制的场所,A正确。5.B由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
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a管中的DNA密度最大,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5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B错误;b管中的DNA
密度介于a、c管之间,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5N/14N-DNA,C正确;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6.D将含有14N14N的大肠杆菌置于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后,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得到的子代DNA为2个15N1
5N-DNA和2个15N14N-DNA,再将其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会得到6个15N14N-DNA和2个14N14N-DNA,比例为3∶1,D正确。7.D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第一次
分裂结束后所有染色体的DNA分子中一条链不含BrdU,另外一条链含有BrdU;第二次分裂结束后有1/2的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均含有BrdU,1/2的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一条链不含BrdU,另外一条链含有BrdU;到第三次有丝分裂中
期,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所有染色体均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其中有1/2的染色体上的2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含BrdU(荧光被抑制),有1/2的染色体上的2个DNA分子中的1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中的1条含BrdU
、1条不含,另1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含BrdU,所以有1/4的染色单体会发出明亮荧光,综上所述,本题选D。8.A由题图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均先以自身RNA作模板复制出碱基互补的RNA,再以该RNA为模板复制形成子代病毒RNA,因此
需至少复制两次才能获得子代病毒RNA,A正确;据图可知,①过程是在RNA的作用下合成相关酶,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故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氨基酸,B错误;②过程是RNA产生RNA的过程,该过程不需要逆转录酶(在RNA→DNA的逆转录过程中起催化作用),C错误;据图
可知,新冠病毒可直接指导多种病毒蛋白的合成,故新冠病毒RNA可以直接作翻译的模板,D错误。9.C由题意可知,金霉素可以抑制tRNA与mRNA的结合,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涉及tRNA与mRNA结合,故该作用直接影响翻译过程,DNA复制不涉及tRNA
和mRNA,转录和逆转录只涉及mRNA。10.C由题图可知,位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CCI可以识别mRNA上的GGU、GGC、GGA三种不同的密码子,A正确;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且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B正确;tRNA和mRNA分子均由一条链组成,其中tRN
A链经过折叠形成三叶草的叶形,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是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的反密码子,C错误;由题图可知,mRNA上的三种密码子GGU、GGC、GGA决定的氨基酸均为甘氨酸,所以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D正确。11.B真核生物
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贮藏在DNA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A正确;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出的R
NA可以是mRNA、tRNA或rRNA,只有mRNA能编码多肽,B错误、D正确;由于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DNA分子中还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因此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总数与所有基因的碱基数之和不相等,C正确
。12.CDNA通过转录和翻译可合成蛋白质,A错误;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不能运载特定氨基酸分子,B错误;tRNA主要是将其携带的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在mRNA指导下合成蛋白质,tRNA与mRNA是通过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相互作用而发生关系的,C正确;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D错误。13.B转录是以DNA(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的,A错误;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分子的过程,会形成DNA-RNA杂合双链区,B正确;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启动转录过程,C错误;翻译产生的新生多肽链还需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具有生物学活性
的胃蛋白酶,D错误。14.C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需以标记的氨基酸(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等)为原料,以RNA(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为模板,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既可防止DNA和mR
NA对体外多肽链合成过程的干扰,又可提供翻译过程所需的核糖体、tRNA、酶等。C正确。15.D在将细胞M培育成植株N的过程中,进行了有丝分裂,所以N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含T-DNA,A正确;结合题中信息,T-DNA插入到水稻细胞M
的某条染色体上,由细胞M培育成植株N,N自交,子一代中含T-DNA的植株占3/4,B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一个DNA分子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脱氨基过程在细胞M中只发生一次”可知,M经n(n≥1)次有丝分裂后,脱氨基位点为A-U的DNA分子总是一个,则含有该DNA分子的细胞占1/2n,C正
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M经3次有丝分裂后,有4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C-G,3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AT,1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U-A,因此,含T-DNA且脱氨基位点为A-T的细胞占3/8,D错误。16.ABC“果蝇的‘生物钟’同时受某些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Per基因和2号染色体上的T
im基因调控”,由此可知,Per蛋白、Tim蛋白在部分细胞中表达,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多的Per蛋白反过来抑制Per基因的活性,说明存在反馈调节。Tim基因表达障碍时,反馈抑制受阻,Per蛋白积累,A、B、C正确。反馈抑制
也表明相关基因表达有干扰,D错误。17.BCD羟基脲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肿瘤细胞中DNA复制过程,而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不会受到羟基脲的影响,A错误;放线菌素D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因为DNA复制和转录均需要DNA模板,B正确;阿糖胞苷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DNA聚合酶活性受抑制后,会使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C正确;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可以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D正确。18.ACDsokmRNA能与hokmRNA结合,说明这两种
mRNA的碱基序列互补,A正确;当sokmRNA存在时,hok基因仍能转录,只是转录形成的hokmRNA会与sokmRNA结合,B错误;毒蛋白是由hok基因控制合成的,而hok基因位于大肠杆菌的R1质粒上,因此不含R1质粒的大肠杆菌不会被这种毒蛋白杀死,C正
确;根据题干信息“转录产生的sokmRNA能与hokmRNA结合”可知,当sokmRNA不存在时,hokmRNA能翻译合成毒蛋白,进而导致大肠杆菌死亡,D正确。19.AC分析表格中信息可得,甲组、乙组细胞培养液中癌细胞数目和Bcl-2蛋白相对含量均较丙组少,由此可知Bcl-2蛋白可能是一种抑制细
胞凋亡的蛋白,A错误;癌细胞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因此容易转移;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代谢旺盛,因此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衰老细胞中多,B正确;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三组实验中,甲组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相对含量最高,说明冬虫夏草
提取物可能是通过抑制癌细胞摄取葡萄糖,导致癌细胞因能源物质供应不足而死亡,C错误;三组实验中,乙组细胞培养液中胸腺嘧啶和尿嘧啶相对含量均最高,说明鬼臼类木脂素可能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利用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即抑制DNA和RNA的合成进
而抑制癌细胞增殖,D正确。20.ABC根据题图实验结果不能得出药物M提高传统药物A、B、C促使细胞凋亡的效果相同的结论,A不合理;仅根据题图实验结果得不出不同类型的传统药物对同种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不同的结论,B不合理;根据题图实验结果得不出改变M的用量可提高传统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的结论
,C不合理;据题图可知,药物M提高传统药物C促使肺癌细胞和肝癌细胞凋亡的效果不同,D合理。21.答案:(1)显F1随机交配,F2中雄穗正常∶雄穗雌性化的分离比为3∶1(2)①由于突变体的T基因第196位的碱基对由G-C突变为A-T,使得该基因表达产物中相应
位置的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蛋白质结构改变后就失去了抑制雌蕊发育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突变体M雄穗中雌蕊发育②升高(3)选择纯合黄色非糯玉米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再以F1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
得的杂交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或选择纯合黄色非糯玉米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再以F1自交,获得的杂交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解析:(1)分析表格信息,纯合突变体M与野生型杂交,F1全为雄穗正常,F2中雄穗正常∶雄
穗雌性化=3∶1,说明雄穗正常对雄穗雌性化为显性,即雄穗正常的表型受显性基因控制。F1随机交配,F2中雄穗正常∶雄穗雌性化的分离比为3∶1,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2)①由图分析可知,与野生型的T基因相比,突变体的T基因第196位的碱基对由G-C突变
为A-T,使得该基因转录出的mRNA该位置的密码子由GGG变为AGG,对应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相应位置的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蛋白质结构改变后就失去了抑制雌蕊发育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突变体M雄穗中雌蕊发育,雄蕊退化。②
发育中的雌蕊会产生赤霉素,过量的赤霉素抑制雄蕊发育。由此可知,T基因突变使得玉米的雌蕊正常发育,则内源赤霉素含量会升高,进而抑制雄蕊发育,使得雄蕊退化,最终产生雄穗雌性化的表型。(3)根据题意分析,除草剂抗性基因位于叶绿体DNA上,即位于纯合黄
色非糯玉米细胞质中,根据质基因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的特性分析,应该选择纯合黄色非糯玉米作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作为父本杂交,获得F1,再以F1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杂交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
糯玉米。或选择纯合黄色非糯玉米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再以F1自交,获得的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22.答案:(1)可以(2)①②③AGCUAG(3)翻译基因不同(或DNA中碱基序列不同)(4
)蛋白质的结构直接基因2不能表达,人体会缺乏酪氨酸酶,酪氨酸不能形成黑色素,导致白化病解析:(1)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均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含有的基因与受精卵一般相同,因此图甲中基因1和基因2可以存在于同一细胞中。(2)图乙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核糖体、tRNA、mRNA,其
中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因此①②③都含有五碳糖。图乙中决定丝氨酸(Ser)的密码子为UCG,因此对应的DNA模板链上的三个碱基是AGC。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若Gly是该多肽的最后一个氨基酸,则该多肽的终止密码是UAG。(3)图甲中的M1
与M2和图乙中的③均为mRNA。图甲中的过程b和图乙所示的过程都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在生物学上均称为翻译,最终形成的蛋白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或DNA中碱基序列不同)。(4)血红蛋白直接体现生物性状,图甲中基因1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人的性
状的。若基因2不能表达,则人体就不能合成酪氨酸酶,人体缺乏酪氨酸酶,酪氨酸就不能形成黑色素,从而导致人患白化病。23.答案:(1)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分生DNA(2)BB和C解析:(1)根据步骤①中“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大
约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可以确定本实验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用蚕豆根尖进行实验时,DNA复制发生在具有细胞周期的细胞的分裂间期,因此该实验所用的细胞材料最可能取自蚕豆根尖的分生区,胸腺嘧啶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因此步骤①的目的是标记细胞中的DN
A分子。(2)图A中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均含有放射性,图B中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含有放射性,图C中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均不含放射性。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第一个细胞周期D
NA复制后每个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含有放射性,第二个细胞周期每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两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含有放射性,另一个DNA分子不含放射性,则放射性检测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单体含有放射性,另一条单体不
含放射性,符合题图中B;同理可知,第三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是有一半染色体不含放射性,另一半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中,有一条单体含有放射性,另一条单体不含放射性,符合题图中B和C。24.答案:(1)细胞
核不遵循(2)中ecDNA没有着丝粒,随机分配到复制后的细胞(3)降解ecDNA;抑制ecDNA上基因的表达;抑制染色体上片段脱落;抑制ecDNA复制解析:(1)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在常见的染色体外出现一些细小的被染色的颗粒,就是
ecDNA,所以ec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由于ecDNA是染色体外DNA,所以它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2)由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而ecDNA是染色体外DNA,所以要观
察ecDNA的形态,最好选择细胞分裂中期的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ecDNA和染色体DNA在子细胞中分配方式是不同的,其中染色体是平均分配到子细胞的,而ecDNA由于没有着丝粒,所以随机分配到复制后的细胞。(3)结合本文
信息,可通过降解ecDNA、抑制ecDNA上基因的表达、抑制染色体上片段脱落、抑制ecDNA复制等措施来治疗癌症。25.答案:(1)DNA(或“基因”)(2)不同核糖体(3)①氮源蛋白质和核酸②尿嘧啶③没有合
成底部新合成的噬菌体RNA(4)如表组别实验处理预期结果1____②________③____2____①________④____注:1组与2组可整组互换位置,但全部填写正确才可。解析:(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遗传信
息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的过程,应有“信使”分子参与。(2)不同蛋白质的“信使”携带的信息不同,若核糖体RNA是信使分子,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核糖体。若mRNA是“信使”分子,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
原有的核糖体结合,指导蛋白质的合成。(3)15NH4Cl和13C-葡萄糖分别为细菌生长提供氮源和碳源,细菌利用以上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经过多代培养,将出现含有放射性标记核糖体的细菌。将“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4Cl和12C-葡萄
糖的培养基上培养,要探究“信使”是核糖体,还是mRNA,需要用32P标记的尿嘧啶对新合成的噬菌体RNA进行标记,根据新合成的“信使”具有放射性的特点,确定“信使”的“真实身份”。对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的结果显示,核糖体均为“重”核糖体,说明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未合成新
的核糖体。32P标记的噬菌体RNA仅存在于离心管底部,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4)若“信使”是新合成的噬菌体RNA,而不是细菌的核糖体RNA,则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分
别与细菌DNA和噬菌体DNA混合,若仅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出现DNA—RNA杂交现象,则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考点20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有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因此没有外界因素诱导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A正确;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分子复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解开,最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遗传,但植物体细胞中的突变基因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无性生殖方式遗传给后代,C错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或发生了隐性突变,都不会引起性
状改变,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性状改变,D正确。2.D据题干“在该基因中插入一个碱基对引起了果蝇眼色的变化”可知,该果蝇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位置和数目,A错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基因序列的改变,B错误;基因是有遗
传效应的DNA片段,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各占1/2,C错误;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的结构,产生了等位基因,D正确。3.BA与a、D与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等位基因的分离都发生在减数分裂Ⅰ时,即初级精母细胞中,而交叉互换后的B与b分布在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
色单体上,这对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分裂Ⅱ时,即次级精母细胞中;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b)与D(d)间的基因重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的,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源染色体
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4.C高等动、植物体内基因重组包括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分别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和减数分裂Ⅰ后期,A、D正确;同胞兄妹之间遗传上的差异主要是基因的自由组合造成的,B
正确;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出现基因型为AA、Aa、aa的后代,是因为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错误。5.B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获得抗虫棉是通过基因工程实现的,基因工程所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R型细菌转化
为S型细菌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Ⅰ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的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属于基因重组
。6.D碱基对的改变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A错误;若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两(多)对等位基因之
间,D正确。7.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逆转录酶存在于某些RNA病毒中,因而T2噬菌体基因不会经逆转录过程整合到大肠杆菌基因组上,A错误;T2噬菌体是病毒,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基因h+/h在T2噬菌体的遗传过程中不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两种噬菌体基因型为
h+r+和hr,子代噬菌体有h+r+、hr、hr+、h+r四种,推测两种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内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自然界中突变型T2噬菌体是由野生型发生基因突变得到的,D正确。8.B对a、b、c等不同基因而言
,基因突变均可能发生,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A错误;Ⅰ、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但Ⅰ、Ⅱ为无遗传效应序列,因而不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进行DNA复制,此时DNA的双螺旋
结构已经打开,变得很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C错误;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只有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才可发生交叉互换,而b、c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能发生交叉互换,D错误。9.B从图示可以看出,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
呤配对,A正确;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其他区域是否甲基化有关,B错误;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导致转录和翻译过程变化,使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性状,C正确;D
NA甲基化并没有改变DNA内部的碱基排列顺序,未改变DNA片段的遗传信息,但可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正确。10.C根据题干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该基因最可能发生碱基对的替换,A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可知,该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因此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没有改变,B不
符合题意;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以及多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该突变已经导致肽链变短,氨基酸减少,故该突变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C符合题意;根据题干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突变可能导致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D不符合题意。11.BD正常情况
下,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决定了其携带的氨基酸,但校正tRNA中会出现携带氨基酸和识别氨基酸的反密码子不对应的情况,A错误;携带甘氨酸但是识别精氨酸遗传密码的校正tRNA会将原来精氨酸的位置替换为甘氨酸,B正确;遗传
密码存在于mRNA上,不存在于tRNA中,C错误;校正tRNA分子的存在可以将正确的氨基酸引入突变后的遗传密码的位置,从而弥补某些突变引发的遗传缺陷,D正确。12.CD由分析可知,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A错误;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
制其翻译功能,B错误;突变型的产生表明枯草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正确;突变型枯草杆菌与野生型枯草杆菌仍属于同一个物种,D正确。13.BC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在其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以一条链为模板。而复
制型双链DNA进行复制的过程与正常人体DNA的复制无区别,A错误;若基因D的第149组碱基序列由GAA替换为TAA(其对应的负链可转录出终止密码UAA),则该基因控制合成蛋白质的多肽链长度缩短,B正确;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是长
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基因重组无关,C正确;基因F的转录过程是以负链DNA为模板的,图中的DNA为正链DNA,因此,由基因F转录合成mRNA的碱基序列为—A—U—G—U—G—U—…D错误。14.BCD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由融合基因(BCR—ABL)表达
产生的BCR—ABL蛋白诱导的,而融合基因(BCR—ABL)在费城染色体上,因此费城染色体可作为诊断CML的重要依据,A正确;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是染色体易位的结果,B错误;该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变异后两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形成了融
合基因,说明细胞中基因数目减少了,C错误;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的是抑癌基因,D错误。15.A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亚硝胺,实验组大鼠每天用适量生理盐水配制的亚硝胺连续灌喂19周,为保证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
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喂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19周,A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随着G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大鼠肝组织病变由肝硬化向肝癌转变,由此可推测:G蛋白可能导致细胞膜糖蛋白减少并参与肝硬化向肝癌的转变过程,B正确;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G蛋白基因不属于抑癌基因;随其表达水平升高,细胞癌变发生概率升高,C错误;分析表中信息可知,G蛋白表达水平越高,大鼠肝组织病变越严重,激活G蛋白基因的表达不能为治疗肝癌提供新的思
路,D错误。16.C该变异是由基因上编码第139个氨基酸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故属于基因突变,A不符合题意;基因结构的改变导致了相应蛋白质的改变,说明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不符合题意;分析题意可知,该变异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缺失,
而非DNA片段的缺失,C符合题意;α珠蛋白与α珠蛋白突变体分别由141个和146个氨基酸组成,说明变异后形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增多,可推测该变异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D不符合题意。17.A根据题意写出父亲和母亲生下正常女儿
的同源染色体上模板链上碱基组合如下图所示:由于女儿表现型是正常的,所以第605号正常的碱基是G,731号正常的碱基是A,结合女儿DNA上的基因,可以推测母亲同源染色体上模板链的碱基如下:父亲同源染色体上模板链的碱
基如下:因此他们生下患病的孩子的同源染色体上的碱基是两条链上都发生了突变,即:18.C种子正常休眠,主要由脱落酸起作用,而位点1突变则无XM蛋白产生,休眠减少,可推测脱落酸作用减弱,即敏感性降低,A正确;比较表中位
点2突变和无突变表达的蛋白质图示,蛋白质长度相同,只是中间有一小段氨基酸序列不同,可推测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发生替换造成的,B正确;比较表中位点3突变和无突变表达的蛋白质图示,蛋白质长度变短,可推测模板mRNA上的终止密码提前,翻译提前终止,C错误;位点4
突变是XM蛋白的表达倍增,使得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增强,雨后穗上的种子不易解除休眠而萌发,D正确。19.CLDL受体缺失,则LDL不能将胆固醇运进细胞,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A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PCSK9基因的某些突
变不一定会导致PCSK9蛋白活性发生改变,则不影响血浆中LDL的正常水平,B正确;引起PCSK9蛋白活性增强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表面LDL受体数量减少,使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增加,C错误;编码apoB-100的基因失活
,则apoB-100蛋白减少,与血浆中胆固醇结合形成LDL减少,进而被运进细胞的胆固醇减少,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微重力、X射线(高能离子辐射、宇宙
磁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2)产生新基因、变异类型多(变异幅度大)萌发的种子细胞有丝分裂旺盛,DNA复制过程中更容易诱发突变(3)50%、43.75%(4)1或2或4种植果实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取其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二倍体植株,挑选出果实肉厚且抗病的植株即为符合要求的纯合品种解析:(1)科学家进行农作物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X射线、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等诱变因子诱导生物发生可遗传变异,这些变异类型可能属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二者统称为突变。(2)太空育种
的优点表现为能提高突变的频率,能产生新基因、变异类型多、变异的幅度大等;萌发的种子细胞有丝分裂旺盛,而在DNA复制过程中更容易诱发突变,因此航天器上搭载的通常是萌发的种子而不是干种子。(3)若太空育种
获得基因型为Bb的大豆植株,连续自交3代后,在没有选择的条件下,B的基因频率依然为50%,而此时bb基因型频率为[1-(1/2)3]÷2=43.75%。(4)青椒是二倍体植株,取青椒植株不同部位的细胞制成
临时装片,可观察到某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为1(减数分裂Ⅱ前、中期和配子中)或2(有丝分裂前、中期和减数分裂Ⅰ前、中、后期)或4(有丝分裂后期)。若要在最短时间内培育出纯合的果实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因此需要采用单倍体育种,其具体思路为种
植果实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取其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二倍体植株,挑选出果实肉厚且抗病的植株即为符合要求的纯合品种。2.答案:(1)均抗4-Bu的雌、雄植株(F1)杂交后代(F2
)中约有1/4的个体不抗4-Bu(说明抗4-Bu属于显性基因突变)F2中抗4-Bu植株中雌株应该占2/3,而不是1/2(或答F2中抗4-Bu的个体中雌株∶雄株≈2∶1,而不是1∶1)(2)①B基因纯合致死②1/4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甲品系的抗4-Bu雌、雄植株杂交,子
代中产生不抗4-Bu个体且占1/4,则抗4-Bu属于显性基因突变。若抗4-Bu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2中抗4-Bu植株中雌株应占2/3,而不是1/2(或答:F2中抗4-Bu的个体中雌株∶雄株≈2∶1,而不是1∶1),与题意不符,因此相关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
2)①丙组中乙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表中乙品系杂交结果及比例为:抗4-Bu∶不抗4-Bu=2∶1,可知BB个体死亡,即B基因纯合致死。②因为丁的子代表型及比例为抗4-Bu∶不抗4-Bu=3∶1,所以甲品系为Aabb,甲品系(A
abb)与乙品系(aaBb)杂交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则丁组的子代中含有两种抗4-Bu基因AaBb的个体比例为1/4。考点21染色体变异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基因在
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增添或缺失会引起染色体结构的变异。2.B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基因“e”所在片段缺失,影响表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环形圈”,B正确;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
生性状分离,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导致表型异常,D错误。3.C据图分析,h图含两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还是二倍体无从判定,A错误;g图含一个染色体组,e图含四个染色体组,g个体应为单倍体,e是几倍体无从判定,B错误;a、b图都
含三个染色体组,但是不是三倍体还需看发育起点,C正确;c图含两个染色体组,f图含四个染色体组,无从判定是几倍体,D错误。4.B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或易位等改变。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断裂,结果缺失了基因C和基因D,因此该染色单体的基因
序列出现改变的原因是一小段染色体缺失。5.D①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①正确;②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错误;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
或减少,③正确;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染色体数目减半,属于单倍体,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④正确;⑤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⑤错误;⑥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基因突变,⑥错误;⑦猫叫综合征患者细胞中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属于染色
体结构变异,⑦正确。6.B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可实现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A正确;某生物染色体上某片段发生重复使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对生物的生存不一定有利,B错误;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一定
是纯合子,C正确;基因突变导致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D正确。7.D甲图中染色体增添或缺失了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乙图表示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
互换,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不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染色体的出现及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2。8.D植物甲和乙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
,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种生物,A错误;由于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M=10)进行有性杂交,F1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成为N+M,但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不能形成正常配子,所以F1不育,B错误;
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可使F1幼苗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四倍体,C错误;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异源四倍体,D正确。9.A普通小麦共有六个染色体组,长穗
偃麦草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F1中共含有4个染色体组,①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导致纺锤体无法合成,从而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甲中含有8个染色体组,因此是获得纯种的异源八倍体,A错误;丙是由普通小麦和乙杂交而来,普通小麦所产生的配子,含有21W三个染色体组,而
乙在产生配子时,42W可以正常联会并减半,但7E会联会紊乱,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随机分配,B正确;丁产生的配子有两种,分别是21W+1E或21W,因此自交后会产生42W、42W+1E、42W+1E、42W+2E,其中含有2E的占1/4,C正确;
过程①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余为基因重组,D正确。10.D由图2可知,植株甲中,Y基因位于发生片段缺失的异常染色体上,A正确;图2中5号染色体既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又多了一条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正确;植株甲做母本时,产生Y∶y=1∶1配子,做父本时,只有y的配子能
参与受精作用,因此后代中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C正确;甲做父本,且当花粉不含正常5号染色体时不能参与受精,所以父亲在形成图2时,一定提供了含有Y的异常染色体和含有y的正常染色体,说明甲在减数分裂Ⅰ时同源
染色体未发生分离,D错误。11.ACD图(a)属于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不会发生改变,图(b)和图(c)属于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A错误、B正确;图(a)中变异发生在基因内部,基因数目不变,C错误;由图示可以看到图(a)变异方式中表达的蛋白质活性增强,但
数目没有增多,D错误。12.ACD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完成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植株AAaa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4∶1,所以AAaa自交产生AAAA的概率=1/6×1
/6=1/36,B错误;二倍体AA与四倍体AAAA杂交产生的AAA为不育的三倍体,因此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C正确;该生物一个染色体组含有染色体58÷2=29(条),所以三倍体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9×3=
87(条),D正确。13.ACD人们用辐射的方法使常染色体上带有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说明该方法是诱变育种,A正确;辐射的目的是为了使常染色体上带有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在家蚕卵还未孵化时就能区分雌雄,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
体上,则带有卵色的受精卵为ZW,为雌性家蚕,C正确;上述带有卵色基因的家蚕W染色体多了一段染色体,所以其染色体组型图与正常家蚕不同,D正确。14.ACD甲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一个异常四分体,乙图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异常四分体,均发生在减数
分裂Ⅰ前期,A错误;甲图中b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和d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位置互换,此过程发生在一条染色体上,即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乙图中两条黑色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两条白色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V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和t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的异常或S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和W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的异常由非同源染色体发生的染色体片段的互换所致,即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甲乙两图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若甲乙两图所示细胞为雄性生物的初级精母细胞,则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中有一半配子染色体结构正常,一半配子染色体结构异常,若甲
乙两图所示细胞为雌性生物的初级卵母细胞,则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结构有可能正常,有可能异常,C错误;两图所示细胞中基因种类、数量均正常,但由于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因此对生物性状有较大影响,个体性状可能会发生改变
,D错误。15.ABC若每个端粒编码一种生命活动必需的酶,则去掉30个端粒的细胞不会正常生长、增殖,A错误;端粒是每条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拼接过程中去掉了30个端粒,核DNA碱基数目会发生改变,B错误;2条染色体拼接成1条染色体,端粒和着丝粒会分
别去掉2个和1个,C错误;由题干信息“16条染色体拼接为1条巨型染色体,其空间结构与原染色体不同”可知,染色体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而与生长、增殖有关的基因能正常表达,说明该成果不支持“染色体的空间结构决定基因的表达”的观点,D正确。16.B分析图示可知,与正常眼相比,棒眼的该染色体上b片
段重复了一次,超棒眼的该染色体上b片段重复了两次,因此棒眼和超棒眼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即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因此B正确,ACD错误。17.C①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为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A正确;②细胞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
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最终产生的配子为1/12AR、1/12Ar、1/12aar、1/12aaR、1/6AaR、1/6Aar、1/6ar、1/6aR,其中正常配子为1/12AR、1/12Ar、
1/6ar、1/6aR,占一半,B正确;③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个配子,2种基因型,为AR、AR、ar、ar或Ar、Ar、aR、aR,C错误;①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理论上通过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细胞中的染色体
数目就可以观察到,D正确。18.C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是通过染色体易位形成,属于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清晰、固定,故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A正确;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由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染色体,故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B正确;由于发生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女性卵母细胞中含有45条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该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3种形态不同
的染色体,C错误;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分别是:①含有14、21号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②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④含有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14/21平衡易位染
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D正确。19.C二倍体植物体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其配子是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组数减半,A正确;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
共同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非同源染色体,B正确;高等植物中只有雌雄异体的植物细胞中才有性染色体,而雌雄同体的植物细胞中是没有性染色体的,故高等植物的染色体组中不一定有性染色体,C错误;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所含基因也不相同,故每个染色体组
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也是不相同的,D正确。20.C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因此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正确;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桥”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会改变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B正确;姐妹染
色单体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因此其子细胞中染色体上不会连接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桥”结构在分裂时,会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一条子染色体可能携带有两个相同基因,产生含有两个相同基因的子细胞,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
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母本雄蕊绿叶∶浅绿叶=3∶1(2)Y、Z三组实验均为绿叶∶浅绿叶=1∶1第4组绿叶∶浅绿叶=1∶1;第5组和第6组绿叶∶浅绿叶=9∶7(3)终止密码提前出
现解析:(1)水稻为雌雄同株两性花,利用水稻进行杂交时,应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防止自花受粉),并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若将浅绿叶W(隐性纯合)与野生型纯合绿叶水稻杂交,F1为杂合子,自交后代F2的表型及比例为绿叶∶浅绿叶=3∶1。(2)分析表格
:W、X、Y、Z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形成的浅绿叶突变体,第1组W、X杂交,F1仍为浅绿叶,说明W和X为相同隐性基因控制;第2组W、Y杂交,第3组W、Z杂交,F1均表现绿叶,说明W的浅绿叶基因与Y、Z不是同一基因,即属于非等位基因。设
W(X)的浅绿叶基因为a,Y的浅绿叶基因为b,Z的浅绿叶基因为c,当任何一对隐性基因纯合时就表现为浅绿叶。①若突变体X、Y、Z的浅绿叶基因均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则第4组为X(aaBBCC)×Y(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F1产生的配子为aBC、AbC,自
交后代F2为1aaBBCC(浅绿叶)、1AAbbCC(浅绿叶)、2AaBbCC(绿叶),即绿叶∶浅绿叶=1∶1;同理第5组和第6组的结果也是绿叶∶浅绿叶=1∶1。②若突变体X、Y的浅绿叶基因在同一对染色体上,Z的浅绿叶基因在另外一对
染色体上,则第4组为X(aaBBCC)×Y(AAbbCC),结果与上一小问X、Y、Z的浅绿叶基因均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时相同,即绿叶∶浅绿叶=1∶1;第5组为X(aaBBCC)×Z(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F1产生配子时,A
、a和C、c可以进行自由组合,产生4种配子,自交后代F2符合9∶3∶3∶1,由于任何一对隐性基因纯合时就表现为浅绿叶,则F2的表型为绿叶∶浅绿叶=9∶7;第6组为Y(AAbbCC)×Z(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F1产生配子时,B、b和C
、c可以进行自由组合,F2结果与第5组相同,即绿叶∶浅绿叶=9∶7。(3)分析题意可知,OsCAO1基因某位点发生碱基对的替换,造成mRNA上对应位点碱基发生改变,有可能使终止密码提前出现,导致翻译出的肽链变短。2.
答案:(1)果胶酶2n-1=23(2)21/8(3)乙和丙杂交获得F1,取F1中高秆不抗病的植株进行自交得F2,再从F2中选取矮秆抗病植株(4)解析:(1)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主要为纤维素与果胶,进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实验时临时装片的制作流程为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题目将其
中的解离与漂洗步骤通过酶解代替,故可用果胶酶处理以达到使细胞壁松散,细胞之间黏度下降的目的,利于后期细胞的分离。该水稻核型为2n=24,由图可知,乙的11号染色体DNA数量减少一半,推测其11号染色体少了一条,故其核型为2n-1=2
3。(2)由“甲和乙杂交、甲和丙杂交获得的F1均为高秆不抗病”可知,高秆和不抗病为显性性状,基因B(b)位于11号染色体上,并且由(1)知乙缺少一条11号染色体,故矮秆不抗病植株乙的基因型为aaBO(O表示缺失),高秆不抗病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甲乙杂交F1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BB和1/2
AaBO,F1自交产生F2,F1中只有基因型为BO的植株自交会产生核型为2n-2=22(OO)的植株,故F2中核型为2n-2=22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2×1/4=1/8。(3)已知乙(aaBO)和高秆抗病植株丙(A_b
b)杂交获得的F1为高秆不抗病(AaBb)和高秆抗病(AabO),可推出丙的基因型为AAbb。若想利用乙与丙通过杂交育种培育纯合矮秆抗病(aabb)植株,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乙(aaBO)与丙(AAbb)杂交获得的F1为高秆不抗病(AaBb
)与高秆抗病(AabO),要得到纯合矮秆抗病(aabb)植株,可选择F1中高秆不抗病植株进行自交获得F2,从F2中选取矮秆抗病植株即可。(4)甲(AABB)与丙(AAbb)杂交获得的F1为高秆不抗病(AABb),F1自交获得F2的遗传图解见答案
。考点22人类遗传病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调查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错误;原发性高血压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是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B正确;线粒体DNA位于细胞质中,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C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
体,从变异类型上看,这种遗传病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分,D错误。2.D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亲代,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
况;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为0。3.D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而应在该患者家系中调查。青少年型糖尿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影响因素多,调查难度大,应选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4.B21三体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疾病,唇裂是多基因遗传病;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只能判定镰状细胞贫
血;只有21三体综合征可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检测是否患病。5.D由小芳患病,其父母患病,弟弟正常,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但不能断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论哪种情况,小芳的母亲均为杂合子;小芳的舅舅和舅母均正常,生下孩子正常的概率为100%;
小芳的弟弟与表弟均正常,故基因型相同。6.D根据1号与2号正常,其女儿5号患有甲病,可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题意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根据1号与2号正常,其儿子6号患有乙病,可进一步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个体1、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E
Y、AaXEXe,个体5的基因型是aaXEXE或aaXEXe,个体4的基因型是A_XEX-,与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1/2=1/3,A、C错误、D正确;男性人群中隐性基因a占1%,则A的基因频率为99%,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99%)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99%
×1%,3号的基因型为AA或Aa,其中Aa的可能性为2/101,4号为Aa的可能性为2/3,则个体7为甲病患者的可能性是2/101×2/3×1/4=1/303,B错误。7.C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较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多出的一条21号染色体可能是由于母亲的减数分裂异
常形成的异常卵细胞所致,也可能是由于父亲的减数分裂异常形成的异常精子所致,A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染色体非整倍性的患者,在减数分裂时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因此能产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C正确;B超检查只能发现胎儿的外貌是否存在缺陷,但
不能及时地发现染色体组成是否正常,D错误。8.B根据题干信息及题图可知,带有致病基因或相关基因缺失均可导致患DMD,因此无法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A错误;若图中只有一位男孩具有致病基因,由图可知,7号区段是Ⅲ号个体独有的,说明致病基因位于
7号区段,而具有致病基因的一定是Ⅲ号,B正确;由题图只能对比出不同个体的X染色体缺失情况,但不同区段具有的基因数量不清楚,因此无法比较出不同个体之间的体征异常差别大小,C错误;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使染色体无法联会,D错误。9.D21三
体综合征患者可能因多出一个β淀粉样蛋白基因而易患阿尔兹海默症,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β淀粉样蛋白代谢相关基因突变引起β淀粉样蛋白过度产生,导致家族性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由此可推知B正确;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内
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产生的原因是父亲或母亲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未能正常分离,C正确;调查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率需要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D错误。10.ABCD对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一个家族可以仅一代人出现疾病;一
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对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表现型正常;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仍患病。11.BCDX探针能与
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故X探针必定与X染色体DNA上其中一条单链有一段相同的碱基序列,A正确;据图可知妻子性染色体组成为XXX,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但X染色体数目异常未必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B错误;妻子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而其双亲可能正常,患病原因可能
是双亲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异常,产生了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卵细胞或精子,C错误;遗传时染色体数目异常并不与性别相联系,故选择性别并不能降低发病率,该夫妇生女儿也可能患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D错误。12
.AD通过检测出携带者,建议携带者夫妇慎重生育,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A正确;假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患者基因型为aa,若aa的概率为1/100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0,则Aa的概率为2×99/100×1/100=1
98/10000,B错误;苯丙酮尿症为单基因遗传病,诊断携带者的方式是基因检测,C错误;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因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而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致使苯丙酮酸积累,故减少苯丙氨酸的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D正确。13.BCD基因突变可能是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碱基对数量不一定改变,
A错误;多基因突变遗传病在后代发病率高,具有家族聚集现象,但是不一定遗传给后代,B正确;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后代男性患者大于女性患者,C正确;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重复、缺失、易位和
倒位,所以基因的数目不一定发生改变,D正确。14.D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细胞内都有X染色体,故对于X连锁遗传病,男性、女性都有可能得病,如红绿色盲患者中既有女性又有男性,B错误;可以采用基因治
疗重度免疫缺陷症,比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可以通过向患者的T淋巴细胞转移腺苷脱氨酶基因的方法进行治疗,C错误;孩子的先天畸形发生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如21三体综合征,女性适龄生育时胎儿先天畸形率低,超龄后年龄越大,胎儿先天畸形率越大,D正确。15.B由题意可知,
患病妇女为杂合子,该显性致病基因可以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基因也随之分离,最终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二者基因互补,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其上基因也随之分离,最终产生一个卵细胞和
一个第二极体,二者基因相同,且卵细胞可用于受精,而极体最后退化消失,因此可选择极体1或极体2用于基因分析,B正确;若显性致病基因用A表示,位于常染色体,则患病妇女基因型为Aa,丈夫正常,基因型为aa,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Aa)的概率是1
/2,若显性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患病妇女基因型为XAXa,丈夫的基因型为XaY,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XAXa,XAY)的概率是1/4+1/4=1/2,C错误;在获能溶液中精子入卵(次级卵母细胞)的时期是②,D错误。16.D图中男性患者的母女必有病,
而正常的男性会有患病的女儿,可推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A错误;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Ⅲ-1和Ⅲ-4正常,故Ⅲ-1和Ⅲ-4基因型为XaXa,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B错误;Ⅱ-3患病,但有正常女儿Ⅲ-4(XaXa),故Ⅱ-3基因型为XAXa,Ⅱ-3与Ⅱ-4(XaY)再生儿子
为患者XAY的概率为1/2,C错误;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Ⅱ-7正常,基因型为XaY,不携带致病基因,故Ⅱ7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D正确。17.ABD家系甲Ⅱ-1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亲,也可能来自母亲,家系乙Ⅱ-2遗传其母亲的DMD致病基因,A错误;若家系乙Ⅰ-1XABY和Ⅰ-2XABXab
再生育一个儿子,由于ab基因连锁,交叉互换的概率较低,因此,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高于患一种病的概率,B错误;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的基因型为XBY,家系乙中Ⅰ-2的基因型为XBY,Ⅰ-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
1基因型为XBXb的概率是1/2,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由于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人群中女性DMD患者(XbXb)频率远低于男性(XbY),由题干可知,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4000,即Xb=1/4000,则XB
=3999/4000,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2×1/4000×3999/4000≈1/2000,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有丝分裂和减数有丝分裂中期(2)61/6(3)产前诊断(羊水检查)解析:(1
)根据图1可知,13号染色体与21号染色体结合形成了1条染色体,且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因此染色体变异类型有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该变异过程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因此
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胚胎细胞观察该变异。(2)若题图2中男性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两条联会并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任一极,则理论上产生的精子类型有13号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变异染色体;21号染色体和变异染色体、13号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和13号染色体、21号染色体共6种;该夫妇
生出正常染色体即13号和21号染色体组成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6。根据4号个体的染色体组成情况,3号(13三体)的染色体组成为2条13号染色体、1条变异染色体和一条21号染色体。(3)为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小孩,母亲在妊娠期间应进行产前诊断。2.答案:
(1)患甲病男患乙病男自由组合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aaXbY1/8(3)女孩男女患甲病的概率相同,而女孩不患乙病,男孩可能患乙病(男孩患乙病的概率是1/2)解析:(1)由系谱图中Ⅰ1、Ⅰ2正常,Ⅱ2、Ⅱ5都患病且所患疾病不同,可知甲、乙病都是隐性遗传病,再
由Ⅰ2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Ⅱ3、Ⅱ4正常,其子代Ⅲ3是女性患者,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病为甲病,则①表示患甲病男,②表示患甲病女,③表示患乙病男。题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二者的遗传遵循自
由组合定律。(2)Ⅲ1患两种病,其基因型为aaXbY。Ⅱ1、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二者再生育一个患两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3)Ⅲ3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则Ⅱ3、Ⅱ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都为Aa,Ⅲ4的基因型为1/3AA或
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正常女性母亲患甲病,则该女性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父亲患乙病,则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分析Ⅲ4和正常女性的基因型,关于甲病后代男女患病概率相同;关于乙病,后代女儿
不患病,男孩可能患病,且患病概率为1/2,因此医生建议他们生育女孩。考点23生物的进化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基因自发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
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的适应性,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
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则可能不起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错误。2.C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
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B、D错误;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正确。3.D自然选择可打破遗传平衡,
A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生物产生适应或者隔离,B正确;通过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定向积累,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C正确;自然选择不会导致基因座位的改变,倒置、易位会导致基因座位的改变,D错误。4.B由题意“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并分析图
示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b过程表示突变
(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二者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d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通过渐变式和爆发式形成新物种,都需
要经过d环节,D正确。5.C协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由于最初的地球上没有氧气,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判断最早出
现的生物是厌氧生物,当有氧气出现后才有好氧生物,C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之有竞争关系或捕食关系的当地物种的生存,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6.D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抗虫基因的产生不是X植物
主动定向突变的结果,A错误;X植物突变株不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现有环境下X植物产生的突变株对Y害虫是不利的,但它们是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C错误;Y害虫采食X植物会发生自然选择,长期的自然选择可能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正确。7.B变异是不定向的,大熊猫由肉食性到植食性的转变过程不能说
明其发生了定向变异,A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自然环境的改变对大熊猫的进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B正确;无论有害变异还是有利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大熊猫和小熊猫食性不同,据此不能表明它们存在生殖隔离,判断生
殖隔离的主要标准是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8.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变异,但是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能杂交产生一个种群,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协同
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是同种生物,不存在协同进化,D错误。9.A克雷白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错误;从a时期到b时期不耐受卡那霉素的个体大量死亡,而耐受卡那霉素的个体大量增殖,则
种群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克雷白杆菌群体发生了进化,B正确;在卡那霉素的选择作用下,抗卡那霉素基因频率逐渐升高,C正确;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卡那霉素使用之前该抗性基因的产生属于中性突变,D正确。10.B种群中出现不同的变异性状后,具有有
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适应特定环境的新性状,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
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也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C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本身意味着生物类型的
增加,是进化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和适应环境,D正确。11.BD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A错误;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B正确;亲缘关系远的脊椎动物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排
列顺序不完全相同,C错误;多样的环境会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但同区域内的马、鹰和蝙蝠会发生协同进化,D正确。12.ACD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变异在前选择在后,A错误;细菌是否
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B正确;病菌的耐药性与免疫球蛋白是否存在无关,C错误;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是否接种疫苗无关,D错误。13.AB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
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故新物种1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同;图中显示了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种群产生不同性状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有利性状个体保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表示若干次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在新物种形
成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14.BD家蝇神经细胞膜上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替换的结果;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2%+1/2×20%=12%;比较三
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不能推断出抗性基因突变率的大小关系;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5.ACD生长在高低纬度的番茄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地理隔离;变异是不定向的,在实验之前已经出现了抗冷性突变
,自然选择使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抗冷性较强,故冷处理后高纬度地区的种子存活率高;高低纬度番茄之间抗冷性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自然选择不同,高低纬度番茄种群之间基因频率有差异。16.ACD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变异不是在
选择作用下产生的,A错误;有翅和无翅的显隐性未知,若有翅为隐性性状,则无翅苍蝇中仍可能含有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B正确;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通过题干信息不能得出甲瓶中苍蝇进化产生了新物种,C错误;由实验结果可知,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
生存于甲瓶,而乙瓶中有翅和无翅的苍蝇都能存活,据此不能推断出哪种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D错误。17.A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因素能够打破遗传平衡,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如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等,分析题意可知,A正确,BCD错误。18.B基因突变产生了
新基因,能丰富种群基因库,A正确;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可能发生,B错误;受体CCR5能够与HIV-1特异性结合,通过药物干扰HIV-1与受体CCR5的结合可抑制病毒繁殖,C正确;编码受体CCR5的突变基因频率的增加可使HIV
-1与受体CCR5结合的几率下降,D正确。19.D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
,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但题干已说明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仍是
一个物种,D错误。20.B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属于不同种生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其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因此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
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酷热干燥缺少水分,因此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C正确;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但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这些CO2在白天释放出来供给马齿苋属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因此白天
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21.A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使用,可从不同方面对于病原体进行防治,故可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A正确;青霉素杀死细菌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或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等途径实现的,不是直接杀死
细菌,B错误;抗生素大量使用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不利于牲畜疾病的防控,C错误;定期服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等的出现,不能用于预防病菌引起的肠道疾病,D错误。22.D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
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结合题意,甲乙杂交产生丙但丙不能产生子代,符合生殖隔离定义,A正确;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比如阳光照射范围的变化,C正确;由题意可知,甲
、乙属于不同物种,不属于同一个种群,D错误。23.B由题干信息可知,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因此两者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人工选择在变异的基础上决定了进化的方向,使其产生多种形态,因此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B错误,D正确;生
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24.B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一方面为了获得交配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获得更多营养物质繁殖后代,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适应性行为,A正确;根据题意,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④虽然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但
对缝蝇繁殖也具有进化意义,B错误;在求偶过程中,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更受雌蝇的青睐,容易获得交配机会,留下后代的机会多,这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④与③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可推测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D
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用进废退(2)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DNA(核酸)蛋白质亲缘关系的远近解析:(1)拉马克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理论的科学家,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若按照他的观点来看,
兰花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的结果。(2)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兰花适应性特征的来源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地域的同种兰花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种群内的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间出现这些差异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
不同种兰花都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说明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祖先,而差异性的大小则体现了亲缘关系的远近。2.答案:(1)种群不定向(2)物种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胚胎不能存活即基因不能交流(或生殖隔离)遗传(3)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超越果蝇飞行距离,基因不能发生交流;两地
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改变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大解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种群。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2)甲、乙两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之
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叫做遗传多样性。(3)由于环境对变异的影响,加上两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导致甲地与戊地果蝇产生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单元清通关卷(
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1.C经紫外线照射后,酵母菌发生了基因突变,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A正确;基因中的特定碱基被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基因结构没
有发生改变,C错误;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了替换,属于基因突变,D正确。2.B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四个精细胞,正常情况下产生两种精细胞,基因型为DT、dt(或Dt、dT),但结果产生了四种精
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正确。3.C由雄蜂的基因型可推测亲本雌蜂的基因型为AaDd,后代的雌蜂是由雄性的精子与雌蜂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据此推测亲本雄性
的基因型为AD,C正确。4.C突变体M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突变体M和N是由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发生基因突变而来;因为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突变体
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不能得到X;突变体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长出了X的菌落,说明两者间可能发生了DNA的转移。5.A密码子由GAG变为
GUG,则模板链对应的碱基由CTC变为CAC,即T—A变为A—T,并不影响DNA中A与T和C与G的对数,故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由于血红蛋白β链中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故血红蛋白β链的结构会发生改变,B正确;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呈镰刀状,容易破裂,C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D正确。6.C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从而产生了新的性状组合,会导致性状变异;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变化,
但由于不同的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单倍体植株弱小、高度不育,经诱导使染色体加倍后形成二倍体或多倍体,可用于育种;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加倍,但不一定可育,如三倍体。7.A孕妇妊娠初期因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不需要进行细胞检查,A符合题意;夫妇
中有核型异常者,则胎儿的核型可能发生了异常,需要通过羊膜穿刺术等对胎儿细胞进行检查,B不符合题意;夫妇中有先天性代谢异常者,可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因此需要进行细胞检查,C不符合题意;夫妇中有明显先天性肢体畸形者,还可能是先天性遗传病,因此需要进行细胞检查,D不符合题意。
8.D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满足一定条件的种群中,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基因频率p+q=1,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2、2pq、q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关系满足(p+q)2=p2+2pq+q2,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发病率与
性别无关。发病率应为基因频率的平方(即q2),A错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应为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p2+2pq,B错误;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女性的发病率计算方法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情况相同,女性的发
病率为p2+2pq,C错误;因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男性的发病率即为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9.B短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率是一样的,A错误;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女性患者的两个X染色体上均有致病基因,其中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父亲必然是该病患者,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只要有一个X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就为患者,所以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C错误;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病往往有隔代遗传现象,故D错误。10.B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因频率=1/2×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
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9-(1-0.18)]×2=0.1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D、d基因同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
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11.A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
色体变异,且大多数是有害的,但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
误。12.A种群中不同个体含有的基因可能不同,每个个体不会含有该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二者婚配后可产生可育后代,因此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进化的特点为由简单到复杂,即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D正确。13.C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
定向改变,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14.C根据题意可知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在理想情况下合
并为一个种群,可以认为原先两个种群的大小相同,再根据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可知合并后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再根据平衡定律可知下一代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所以C正确。15.C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人工选
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类型、新的物种,B错误;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新品种,C正确;由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可能不同,故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
库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D错误。16.AB利用5-BU处理对虾,酮式可与碱基A互补配对,代替碱基T作为原料,烯醇式可与碱基G互补配对,代替碱基C作为原料,因此对虾体细胞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是由于5-BU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的比例未知,因此(A+T)/(C+G)的值可能
改变,A、B正确;5-BU诱变剂是通过干扰对虾体细胞内DNA的复制诱导基因突变的,使得对虾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构改变,来阻断病毒的吸附,C错误;5-BU诱变剂是通过干扰对虾体细胞内DNA的复制诱导基因突变,因此宜选用幼体对虾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诱变实验,D错误。1
7.BD四倍体西瓜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A正确;秋水仙素可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但也可能形成正常配子,其概率极低,对三倍体植株授以二倍体植株的花粉,三倍体植株
所结的无子西瓜偶尔也会形成少量种子,D错误。18.BC途径2为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两个阶段,途径3中先将叶肉细胞离体培养后,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多倍体,两个过程都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正确;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基
因型为HhRr的植株经减数分裂能产生HR、Hr、hR、hr4种配子,所以单倍体育种获得的品种B的基因型有HHRR、HHrr、hhRR、hhrr四种,途径3获得的品种C的基因型是HHhhRRrr,二者的基因型不可能相同,C错误;途径4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与杂交育种相比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产生新基因,D正确。19.BDDNA凝胶电泳是将不同大小的DNA片段上样到多孔凝胶上,施加电场后,由于DNA分子具有可解离的基团,片段会在凝胶中移动。较小的DNA片段在凝胶中的移动会比较大的片段容易,当电泳结
束时,可比较DNA样品所在的位置和一系列已知大小的DNA片段的位置,A错误;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双亲正常,但其儿子4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凝胶电泳法得到的患者家系基因带谱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
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应该是显性纯合子,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由上述分析及题图可知,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设基因型为Aa),5号一定为杂合子(Aa),C错误;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
常男孩的概率是(3/4)×(1/2)=3/8,D正确。20.ACD由题意可知,海洋鬣鳞蜥和陆生鬣鳞蜥性状差别较大,很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海洋环境能够对海洋鬣鳞
蜥进行定向选择,B错误;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以改变陆生鬣磷蜥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将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整合到一起,提高其生存能力,D正确。21.答案:(1)基因重组去雄、套袋(2)乙积累越来越多乙的遗传物质(或优良性状)1/4(3)抗病基因发生变异,
导致抗病性降低长期的定向选择导致病毒的抗性增加解析:(1)杂交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大豆自然状态下是自花闭花授粉,故异花授粉前,需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处理以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保证异花授粉的正常进行。(2)根据流程图在第四步F2
′×乙(♀)可知从F2代开始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与品种乙进行多轮回交,目的是挑选出具有高产、高油、抗病、抗虫等性状的品系。设A和a表示抗病,B和b表示抗虫,则甲为AABB,乙为aabb,所以甲×乙(♀)→抗病抗虫(AaBb)×乙(♀)→F2(AaBb、Aabb、aaBb、aabb)→(鉴定筛选)
→F2′(AaBb)×乙(♀)→F3同F2一样,故F3中有抗病抗虫的比例占1/4。(3)基因会突变产生不抗病的基因,而在自然选择中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可能致使大豆朝着不抗病方向发展。22.答案:(1)能因为该基因突变会导致X染色体长臂末端有细丝部位,所
以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2)不科学碱基的增添也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延后或提前甚至不能编码相应的蛋白质(3)1/920因为其父亲X染色体上带前突变的F基因传给女儿时不会再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而女儿患该病必须带
两个致病基因解析:(1)X染色体上F(显性)基因CGG重复过度扩增突变成f基因,导致X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脆性部位(细丝部位),这个部位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2)基因中的CGG重复过度扩增有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延后,也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甚至不能编码相应的蛋白质。(3)据题干可知,不携带致病基
因人群中大约1/230的女性可能会将XF传递给子女,并出现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的情况,而男性X染色体上F基因传给女儿时不会再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所以某健康女性(无致病基因)与一健康但带前
突变男性结婚,后代中只有儿子会出现患病的情况,故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1/230)×(1/4)=1/920。由于女儿患该病必须带两个致病基因,且男性携带的F基因传递给女儿时,不会进一步扩增CGG变成f基因,故该夫妇所生女儿不
可能带有两个致病基因,一定不会患该病。23.答案:(1)染色体结构同源染色体联会(2)不存在,含有l基因的雄果蝇胚胎致死,不可能产生XClB的雄配子,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不存在基因型为XClBXClB的雌性个体(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雌性1/3雄性解析:(1
)据题干信息可知:C表示染色体上的倒位区,故C区段的存在表明该品系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后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故倒位通过影响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抑制X染色体间交叉互换,使ClB区段稳定存在。(2)据题干信息“l基因导致雄性果蝇胚胎致死”可知含有
l基因的雄果蝇胚胎致死,不可能产生XClB的雄配子,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不存在基因型为XClBXClB的雌性个体。(3)①因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故利用射线处理正常眼个体的受精卵不一定能直接获得想要的突变个体。②设正常眼的雄果蝇(X+Y)A经一定量射线辐射后,基因型变为X?Y,据题干
信息可将杂交过程表示为P:X+XClB×X?Y→F1:雌性X?XClB、X?X+、雄性X+Y、XClBY(死亡),雌果蝇提供的XClB配子与Y染色体结合,由于含有l基因,会导致雄果蝇胚胎致死,因此存在的棒眼个体一定为雌性;其所占比例为1/3。③P:
X+XClB×X?Y→F1:雌性X?XClB、X?X+、雄性X+Y、XClBY(死亡),F1中雌果蝇为正常眼X?X+和棒眼X?XClB,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Y,由于ClB存在时,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故X?XClB不
会交叉互换,X?X+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又由于杂交后代中雄果蝇染色体来源于F1(X?XClB)雌果蝇,而F1棒眼雌果蝇(X?XClB)中的X?来自于亲本的被X射线照射过的雄果蝇,故隐性突变可以在子代雄性中显示出来。即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隐性突变时应该选择雄性个体进行观察。24.答案:(1)通过
基因突变可产生抗青蒿素的个体,连续培养过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下,疟原虫种群中抗青蒿素的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抗药性个体数增多密码子具有简并性(2)基因6与对照组相比,在有突变基因6和7的4~9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但在有突变基因7的1、2、3组中,疟原
虫的存活率提高的幅度不大(3)S型(对青蒿素敏感)(4)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解析:(1)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进而可能产生新性状,在疟原虫的种群中,通过基因突变可产生抗青蒿素的个体,连续培养过程中,在青蒿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下,疟原
虫种群中抗青蒿素的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抗药性个体数增多;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密码子对应,故碱基突变但氨基酸序列可能也不发生改变。(2)结合题意,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同的设为突变型“-”,分析表格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在有突变基因6和7的4~9组
中,疟原虫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但在有突变基因7的1、2、3组中,疟原虫的存活率提高的幅度不大,故推测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基因6。(3)结合(2)可知,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基因6,若基因6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则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将
其恢复为野生型后,其抗药性性状也随之消失,故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S型(对青蒿素敏感)。(4)据题干信息“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故为减少疟原虫的数量,可做好按蚊的防治工作,令宿主的数量减少从而减少疟
原虫。25.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3)50%解析:(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种群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图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可遗传变异产生进化原材料、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3)原松鼠种群中AA的基因
型频率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假设开始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为20只、Aa为50只、aa为30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
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24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4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4×2)÷(24×2+60×2+24×2)=50%。模块清通
关卷模块二遗传与进化1.D碱基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而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DNA分子中氢键的数量越多,即(A+T)/(C+G)的值越小,DNA分子的结构越稳定,因此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结构比猪的DNA结构稳定,A错误;小麦和鼠的DNA分子中(A+T)/(C+G)的值相同,但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B错误;小麦DNA中(A+T)/(C+G)的值为1.21,说明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C+G)数量的1.21倍,但不一定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C错误;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相同,故碱基组成相同,D正确。2.B组①未经任何处理,为空
白对照组,混合培养采用的是悬浮培养法,A正确;混合培养后,由于S型菌的DNA可使R型菌部分转化为S型菌,故组①②③中均含有R型菌和S型菌,组④中只有R型菌,B错误;混合培养后的产物,可通过涂布培养观察菌落的形状来判断类型,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只有DNA是转化因子,而蛋白质、RNA不是转化因子,
D正确。3.C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有自交法、测交法和花粉鉴定法等,其中花粉鉴定法可直接证明杂合子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是最直接的验证方法,C正确。4.D甲图中基因a最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A错误;乙图中基因a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或基因
重组,B错误;丙产生的子细胞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丁图中基因a的出现最可能与基因重组有关,D正确。5.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它们遵循基因分离规律,但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A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B错误;伴X显性遗传中母亲患病,儿子不一定患病,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M表示基因频率的改变,N表示生物的进化,D正确。6.C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a,所以表现型为红色,有三个染色体组由
受精卵发育来所以是三倍体,A正确;F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A+a、A+)∶(Aa、A)∶a=3∶2∶1,所以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红色∶粉色∶白色=27∶8∶1,B正确;基因型为A+a的植株产生两种配子分别是A+、a,用秋水仙素处理基因
A+、a的配子可获得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C错误;基因A+﹑A和a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7.D根据题图可知,甲是DNA的复制过程,乙是翻译过程,丙是转录过程,甲、乙、丙三个过
程都有氢键的破坏和氢键的形成,A正确;胰岛B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没有DNA复制,但必须进行转录和翻译,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只有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B正确;在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C正确;DNA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缩短DNA复
制时间而不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D错误。8.D由图甲可知,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丢失了一短片段,使染色体数目减少,该女子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5条,但该短片段不含重要基因,故其表现型可能正常,A正确;
该变异发生在14号与21号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同时,染色体数目变为45条,因此又有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能会产生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
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共6种生殖细胞,C正确;该女子可以产生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因此与正常男子婚配,有可能生育21三体综合征患儿,D不正确。9.D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的现象,D错误。10.C由于拉达亚种与新疆亚种属于不同的亚种,两者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A不符合题意;暗绿柳莺与家燕属于不同的物种,两者存在生殖隔离,B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东北亚种与拉达亚种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符合题意;长时间存在地理隔离,使得两种群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可
能形成生殖隔离,D不符合题意。11.B若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F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F1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3∶1,A正确;若此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AaBB,AABb,F1自交子代雌雄配
子组合数为16或4,表型比例可能为9∶7,12∶4,15∶1,或3∶1,不可能为7∶1,B错误;若此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F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F1测交子代表型比例为1∶1,C正确;若此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亲本隐性突变个体基因型为aabb,野生型个体基因型
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测交子代表型比例为3∶1,D正确。12.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因此在突变基因表达时,翻译过程中最多用到21种氨基酸,A错误;F基因突变后,嘧啶核苷酸在该基因中比例不变,仍占50%,B正确;F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碱基配
对方式不相同,前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后者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C错误;若减少的3个碱基不是相邻的三个碱基,则突变前后所编码的两条肽链中,最少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最多有
2个氨基酸不同,D错误。13.D环境因素导致水稻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是可遗传的,水肥充足的生长环境使野生稻谷粒饱满的性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遗传物质,是不可遗传的,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野生稻谷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变异和人为选择,
会导致基因多样性发生改变,B正确;耐盐碱稻是在一种野生稻谷类植物的基础上,经培育后选择而获得的,该过程中基因种类发生了变化,故与野生稻谷细胞中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人工选择不能够改变耐盐碱稻变异的方向,D错误。14.D基因突变会导
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生物的基因重组不一定都来自基因的自由组合,如:互换和基因工程的原理也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与等位基因的分离有关,且一对
等位基因不涉及基因重组,C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15.D禁止近亲结婚和进行遗传咨询不能杜绝该种遗传病的发生,只能降低该种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某男性患有该遗传病,则其母亲肯定携
带致病基因,但由此不能确定其父是否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B错误;理论上,人群中m的基因频率与男性群体中患该病的概率相同,C错误;由于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因此人群中M的基因频率大于m的基因频率,D正确。16.BD从图中看出,雌、雄配子可以结
合,所以基因缺失不影响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A正确;经过该方法获得的Fix植株与亲代相同,所以不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由题干与图示信息可知,基因缺失导致雄配子染色体降解从而实现“孤雌生殖”,C正确;基
因缺失导致水稻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以基因缺失影响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17.BD联会是指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联会的结果是形成四分体,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A正确;图1
中同源染色体的部分区段未能准确对位,B错误;因为这两个子细胞来自于同一个次级性母细胞,所以图示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移接,一条片段的基因B移接到另一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时基因D、d互换,C正确;正常情况
下,子细胞的染色体片段为FBBD、fBBd,因发生错配,现在两个子细胞的基因片段为FBBD、fBD,其余两个子细胞染色体含有的片段分别是FBBBd、fBBd,D错误。18.ABD由图2可知,妻子的染色体正常,丈夫的染色体异常,丈夫产生
的精子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7、9)∶(7+、9)∶(7、9-)∶(7+、9-)=1∶1∶1∶1,则该夫妇生下相应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女儿的概率为1/4×1/2=1/8;丈夫产生的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7+、
9-)的概率是1/4,故子代相应染色体组成与父亲相同的概率为1/4;妻子的染色体正常,丈夫产生含(7+、9)的精子的概率为1/4,故该夫妇再生一个痴呆患者的概率是1/4;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的染色体组成相同,故若一精子含(7+、9),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也含(
7+、9)。19.AC为了防止细胞提取液中的DNA和mRNA干扰最终结果,该实验中所用的细胞提取液需要除去DNA和mRNA,A正确;需向试管中加入酶、tRNA、ATP及核糖体,但不需要加RNA聚合酶,B错误;结果在加入了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多聚苯丙氨酸的肽链,这说明mR
NA中的密码子UUU代表的是苯丙氨酸,C正确;人工制成的CUCUCUCU—…这样的多核苷酸链,只能形成2种氨基酸(亮氨酸、丝氨酸)构成的多肽链,D错误。20.BCD人类活动导致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形成大小不等的区域,即野生大熊猫
之间由地理隔离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未必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对于小种群区域,可通过引入新个体增加种群数量并通过与原来种群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改善遗传多样性,B正确;通过修建栖息地走廊缓解地理隔离,从而加
强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进而改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恢复竹林并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增加其食物资源,减少天敌,进一步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增加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最有效措施,D正确。21.答案:(1)原核(2)(3)tRNA(转运RNA)(4)核孔(5)3(6)间接(7)基因具有
多样性(遗传物质具有多样性)解析:(1)图一所示细胞中转录和翻译能够同时进行,为原核细胞。(2)图一所示细胞中发生了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因此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3)mRNA为翻译的模板,其含有的密码子
能够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因此能够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4)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DNA转录形成的mRNA是生物大分子,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5)图二中②过程为翻译过程,需要mRNA(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的工具)、rRNA(核糖体的
组成成分)共三种RNA分子的参与。(6)白化病是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说明基因是通过合成相关的酶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某些性状,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7)蛋白质的多样性来源于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而蛋白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故生物
性状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具有多样性。22.答案:(1)染色体组中(2)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纺锤体(3)B、C三先通过D处理培育出四倍体,再与正常的二倍体杂交(4)单用灭活的精子给C组(或D组)的卵细胞授精解析:(1)多倍体育种是通过增加染色体组数
目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看是否符合要求。(2)在前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极体的释放。(3)图中B、C组处理培育出的三倍体种苗,可避免因生殖造成的肉质退化、产后染
病死亡等不良现象,除了图中的处理外,还可采用的处理是先通过D处理培育出四倍体,再与正常的二倍体杂交。(4)精子起到刺激卵细胞发育成新个体的作用,精核并不与卵核融合,照此处理A组处理将形成单倍体。要快速培育出纯合子,可采用灭活的精
子给C组(或D组)的卵细胞授精。23.答案:(1)27∶3730∶37(2)aaBBcc、aaBBCC和AABBcc(3)①若F2中开红花、白花个体的比例为9∶7,则该纯种白花品系具有2对隐性纯合基因②若F2中开红花、白花个体的比例
为27∶37,则该纯种白花品系具有3对隐性纯合基因解析:(1)根据逐对分析法可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自交,子代红花A_B_C_占3/4×3/4×3/4=27/64,子代红花∶白花=27∶37,子代中基因
型共3×3×3=27种,其中红花的基因型有2×2×2=8种,子代白花的基因型有27-8=19种,共占37份,其中纯合子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7种,各自占1份,故F1中开白花的杂合子植株占F1所有白花植株
的比例是(37-7)/37=30/37。(2)用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与某纯种白花品系杂交,子代均开红花A_B_C_,说明纯种白花品系可能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和AABBcc。(3)要确定一纯种白花品系的基因型,
可让其与纯种红花(AABBCC)植株杂交获得F1,然后再将F1自交获得F2;①若该纯种白花品系具有2对隐性纯合基因,则子一代为双杂合个体,自交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红花∶白花=9∶7;②若该纯种白花品系具有3对隐性纯合基因,则子一
代为三杂合个体,自交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红花∶白花=27∶37。24.答案:(1)15(2)7∶8(或8∶7)MsmsRr和msr(3)黄色和茶褐色1∶1(4)对母本不用去雄处理,方便杂交,降低劳动成本解析:根据题意,该植株的基因型为MsmsmsRrr,这条额外的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在分裂
过程中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则产生的配子为msr和MsmsRr,其中,msr的配子是正常的雄配子,MsmsRr的雄配子是异常的,不能和雌配子结合,两种雌配子的种类为msr和MsmsRr,则受精卵为msmsrr和MsmsmsRrr,表现型为黄色雄性不
育和茶褐色雄性可育。(1)根据题意,育成的新品系三体大麦体细胞中染色体比正常个体体细胞额外多一条,因此育成的新品系三体大麦体细胞染色体为15条。(2)根据题意,正常大麦的体细胞染色体是7对,三体大麦减数分裂时
,若其他染色体都能正常配对,唯有这条额外的染色体,在后期随机分向一极,两极染色体数比为7∶8,Ms与ms都处于同一极的分裂图像为丙,又由于ms、r两极均有,而Ms、R仅一极有,所以配子基因型为MsmsRr和msr。(3)根据题意,该三体大麦的
基因型为MsmsmsRrr,能产生2种类型的雌配子msr和MsmsRr,1种类型的雄配子msr,因此该三体大麦自花授粉,子代黄色种皮msmsrr的种子和茶褐色种皮MsmsmsRrr的种子的理论比值为=1∶1。(4)由于种皮颜色不同,可采用机选方式分开,方便实用,不育系的
雄性不育,在生产中采用不育系配制杂种的目的是对母本不用进行去雄环节,降低劳动成本。25.答案:(1)尿嘧啶是RNA分子特有的碱基噬菌体的DNA翻译(2)DNA→RNA→蛋白质(3)不属于DNA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4)A基因来自卵细胞,P序列甲基化,A基因不能表达正常鼠∶侏儒鼠=
1∶1解析:(1)资料一中的实验探究遗传信息的表达,而尿嘧啶是RNA分子特有的碱基,因此选择尿嘧啶作为标记物。由材料信息可知,分离出的含C标记的RNA可与噬菌体的DNA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
合,则合成含C标记的RNA分子的模板为噬菌体的DNA的一条链,新合成的含C标记的RNA通常和核糖体结合在一起,进行翻译过程。(2)由资料一的实验过程可知,DNA通过转录生成RNA,RNA再在核糖体上通过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则DNA到蛋白质之
间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是:DNA→RNA→蛋白质。(3)DNA甲基化只是在胞嘧啶上添加—CH3,并未改变基因的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因此不属于基因突变。(4)由资料二可知,A基因的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
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不能表达,若基因型为Aa的小鼠是侏儒鼠,则其A基因来自卵细胞,P序列甲基化,A基因不能表达,小鼠因缺乏蛋白X而表现为个体较小。由以上分析可知,纯合侏儒雌鼠基因型应为aa,纯合正常雄鼠基因型为AA,二
者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设雌鼠卵细胞中P序列甲基化的A基因表示为A-,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可表示为A-a×Aa,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正常鼠)∶Aa(正常鼠)∶A-a(侏儒鼠)∶aa(侏儒鼠)=1∶1∶1∶1,因此F2的表型及比例为正常鼠∶侏儒鼠=1∶1。第八单元生命活
动的调节考点2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相通,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A错误;泪液和尿液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胃蛋白酶和胰液都在消化道里,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葡萄糖、胰岛素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2.D人体细胞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一般都需要经过内环境来完成,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是活细胞的细胞质基质,D错误。3.BC是血浆,不包括血细胞,A错误;丙是毛细淋巴管,当组织液B进入淋巴管就成为A淋巴液,B正确;C中的蛋白质不会从血管进入
组织液,C错误;如果是饭后半个小时,则血糖浓度升高,当血液流经甲(肝脏细胞),会转化成肝糖原,使血糖浓度降低,D错误。4.D冬季进入室外寒冷环境后,产热增加,但人体需要维持体温恒定,故散热量与产热量会保持一致,A正确;当人
体一次性摄入较多的高盐食物时,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从而使尿量减少,B正确;血浆中的HCO-3-3、H2PO-4-4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若机体流失较
多的HCO-3-3,会影响细胞外液的pH的稳定,C正确;CO2从肝脏细胞内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肝脏细胞CO2浓度大于组织液,O2从组织液中自由扩散进入肝脏细胞,肝脏细胞O2浓度小于组织液,故人体肝脏组织细胞内液的CO2/O2的值大于组织液的,D错误。5.B寒冷时,骨骼肌通过不自主
战栗增加产热,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出现尿糖,人体血糖平衡被破坏;人体血液pH的变化范围是7.35~7.45,因此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处于血液pH的正常变化范围
之内;当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6.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组小鼠注射的是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所以血浆的渗透压不会发生变化,尿量短时间内不会增加,但Na+的含量增加了,A错误,D正确;乙组小鼠注
射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细胞呼吸速率不变,所以乙组小鼠的体温不会变化,血浆的pH也不会发生改变,B、C错误。7.A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因此细胞外液的总量少于细胞内液,A正确;②
④⑤分别是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多于组织液和淋巴液,B错误;血浆和淋巴液也可以与一些细胞的细胞内液发生物质交换,C错误;虽然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但其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且正常情况下,血浆的pH也不是固定不变的,D错误。8.A功能性饮料中的某种成
分如咖啡因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细胞,使细胞膜电位发生反转,A正确;由于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摄入碳酸饮料后人体血浆pH基本能维持稳定,B错误;剧烈运动流失的主要是水分和钠盐,C错误;夏天喝冰镇饮料、会刺激消化道内的冷觉感受器,可能会导致汗液分
泌减少,冷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和黏膜处,不在大脑皮层,D错误。9.C组织液进入血浆的量比进入淋巴管的量更多,A错误;血浆浓度升高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渗入到血浆中的量相对增大,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B错误;淋巴循环能够较好地帮助血浆回收蛋白质等大分子
物质,C正确;淋巴液是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D错误。10.D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A正确;进行检查时,化验单中各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
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若血浆中甘油三酯超标,可引起高血脂,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C正确;据题意,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说明此人肾功能可能有障碍,D错误。11
.BCD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升高,A错误;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感受刺激后,合成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B正确;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引起下丘脑产生兴奋并分泌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增加,C正确;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等,D正确。12.CD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高很多,因此可以判断②和③属于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属于血浆
,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③组织液增多;④含有较多的K+,并且含有较多蛋白质,因此属于细胞内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而不是稳定
不变的。13.ACD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甲种海蟹在海水浓度较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海水浓度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血液相对稳定,故调节能力中等;丙种海蟹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
海水浓度时,基本维持平衡,高于正常海水浓度时,也能调节血液浓度的相对平衡,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14.BC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渗透压总体大致相当,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故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或淋巴液的晶体渗透压,A错误;肝腹水患者的组织液增多,通过
静脉输入血浆蛋白来提高血浆渗透压以排除多余的水分,B正确;血浆中有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它们都参与了血浆渗透压的形成,C正确;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或前提,D正确。15.A水的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因此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
透,A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因此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B正确;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可参与体液免疫,因此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C正确;根据题干“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可知:临床上通过静脉
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D正确。16.AB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高盐饮食一段时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机体可以通过主动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B正确
;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以增加细胞外液总量,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体液的总
量也会增多,D正确。17.D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骨骼肌细胞是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C正确;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直接与外
部环境接触,能够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18.A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
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正确。19.D当人体失水过多时,将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使
人产生渴觉;此时兴奋也会被下丘脑接收,使下丘脑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到血液中,使得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抗利尿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肾小管与集合管,使其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增强。20.D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供细胞呼吸利
用,A正确;组织细胞(如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O2也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B、C正确;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是人体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第二关大
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神经效应器激素靶细胞(2)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下降)抗利尿激素和神经递质(3)下丘脑解析:(1)寒冷条件下,人体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等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其中皮肤毛细
血管和骨骼肌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属于体液调节(激素调节),该过程中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2)人体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
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水平衡的调节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也有内分泌系统的参与,因此参与调节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和激素(抗利尿激素)。(3)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2.答案:(1)CP含量迅速减少(2)不会血浆中存在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的缓冲物质(3)①ATP-CP供能系统和糖
酵解供能系统H2O、CO2和乳酸②中长跑运动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解析:(1)ATP-CP供能系统在供能过程中,CP(磷酸肌酸)的特殊的化学键迅速水解将能量转移至ADP,生成ATP,因此CP含量迅速减少。(2)由于血浆中存在维持血浆pH相对稳
定的缓冲物质,所以糖酵解供能时,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不会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3)①曲线图显示:前100m的实际摄氧量极少,据此可推知:此时为骨骼肌供能的系统主要为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300m之后实际摄氧量趋于稳定,但略低于专项理论需氧量,说明此时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
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因此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假设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原料为葡萄糖)产生的终产物是H2O、CO2和乳酸。②综上分析可知,中长跑运动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所以中长跑运动员需同时加强有氧能力训练和无氧能力训练。考点
25神经调节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味觉不是完整的反射活动,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
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突触联系,可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参加,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延髓,D错误。2.A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主要是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组成神经细胞细
胞膜的脂质包含磷脂和胆固醇,不包含脂肪,B错误;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但细胞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一般是胞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种大分子物质的
方式也是胞吐,D错误。3.D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躯体感觉区和躯体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C正确;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4.C神经肌肉
接头是一种突触结构,由运动神经末梢、接头间隙及肌肉终板组成,为单向传递,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B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是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突触小体是由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
个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D正确。5.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而传递兴奋,由题可知“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表明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造成传递障碍的原因有两种,一
种是突触小体无法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另一种是突触前膜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6.ANO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判断打开的很可能是氯离
子通道,抑制突触后膜兴奋而导致平滑肌松弛,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则可能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B正确;NO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它凭借其脂
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说明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其受体有可能在细胞内,D正确。7.D由于将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静息时电流表指针应指向零,产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先后经过右电极和左电极,电流表发生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会传递兴奋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进入肌细胞,B正确;据图分析可知,腓肠肌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e会引起f的收缩,C正确;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Ach会被降解失活,D错误。8.C兴奋以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谷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又能被突触前膜回收;同时谷氨酸导致突触后膜Na+通道打开,使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所以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B正确;据图分析可知,谷氨
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NMDA)结合后使钠离子内流,使后膜产生兴奋,但谷氨酸并没有被运输到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内,C错误;过程④使Na+通道打开,引起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D正确。9.D感知咸味的味觉细
胞属于感受器的一部分,可以感受刺激并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A正确;据题干信息“食物中的Na+会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扩散进入味觉细胞”可知,该过程为协助扩散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兴奋从味觉细胞传至味觉中枢涉及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味觉的形成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D错误。10.CAD病人大脑含有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因此通过对脑脊液中Aβ的检测可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正确
;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抗Aβ的抗体能与β淀粉样蛋白结合,减少Aβ的沉积,从而减少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因而减缓病情发展速度,B正确;由于Aβ的沉积会造成神经细胞受损,即使向患者体内注射神经递质,也不能使神经细胞兴奋,
不能明显改善其病情,C错误;甘露特钠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改善代谢产物,代谢产物正常,神经炎症不会增多,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不会沉积,利于神经元功能恢复正常,D正确。11.CD多巴胺是兴奋性递质,
和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A错误;①突触小泡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直接相关,B错误;网络成瘾的原因可能是转运体减少,多巴胺不能回收利用,突触间隙多巴胺增多延长了对大脑奖赏中枢的刺激时间,C正确;沉迷网络游戏可能使多巴胺受体减少,沉
迷者需要不断地游戏刺激才能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D正确。12.AB由题意可知,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说明迷走神经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
信息,造成另一个蛙心的心率下降,A符合题意;刺激迷走神经造成了两个蛙心的心率下降,刺激交感神经,造成两个蛙心的心率上升,所以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可能释放不同的化学物质,B符合题意;刺激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后,两个蛙心的心率变化不一致,推测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
的电位变化不一定相同,C不符合题意;反复刺激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导致其释放神经递质,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所以完成题干中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突触,D不符合题意。13.ABC饱觉感受器受到血浆中的D-葡萄糖刺激后,D神经元的Ca2+通道会先打开,A错误;
分析题干可知,血浆中D-葡萄糖浓度升高会导致较多的胰岛素被释放,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B错误;若D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TK增多,最终使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多,对果蝇进食的抑制作用会增强,C错误;若大幅度降低果蝇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则Ca2+进入
细胞的量可能会减少,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果蝇的进食量可能会增多,D正确。14.AC由图可知,光线刺激视网膜发生的反射弧为视网膜(感受器)→传入神经→SCN→传出神经→松果体(效应器)分泌褪黑素,松果体相当于效应器,A错误;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产生
的光信号会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从而影响睡眠,B正确;褪黑素的分泌能降低运动员的表现持久力,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单向传递,所以兴奋只能从视网膜下丘脑通路传递到SCN处,D正确。15.C大
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正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内外离子浓度差,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一定的K+浓度差导致的,B正确;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是K+外流,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有谷氨酸、一
氧化氮、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16.D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胞外液约为4mmo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mmol·L-1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当K+浓度为150mmo
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但>4mmol·L-1),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17.ATEA处理后,阻断了外向电流,只有内向电流存在,A正确;TE
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B错误;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内向电流消失,C错误;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低,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低于膜外,D错误。18.A据题干信息可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
度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故推测NE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引发动作电位,A正确;NE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要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B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NE的重摄取,而重摄取的部位是突触前膜,
C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19.A由图示可知,对脚的有害刺激引起同侧腿屈曲时需该侧腿伸肌舒张、屈肌收缩,即甲处信号为“+”、乙处信号为“-”;对侧腿伸
展,需该侧腿伸肌收缩、屈肌舒张,但是丙和丁需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因此丙和丁处信号均为“+”。20.AC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
A错误;M处无论处于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B正确;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被灭活,不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
案:(1)伸肌、屈肌外负内正(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3)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4)垂体解析:(1)图中有两条反射弧: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伸肌运动神经元→伸肌;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
髓→屈肌运动神经元→屈肌;故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伸肌、屈肌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时,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上一
个神经元传来的兴奋,从而发生电位变化,但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屈肌运动神经元无法产生动作电位,使屈肌舒张。(3)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去路,即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
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4)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分泌TH(甲状腺激素)。激素通过体
液运输,可通过检测血液中TSH、TH、TRH等激素的含量评估相应分泌器官的功能,从而判断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垂体功能的指标之一。2.答案:(1)减弱增强(2)A神经元的活动对B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使D神经元的
兴奋性降低,进而使A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3)抑制(4)能解析:(1)据图解可知,在食物缺乏条件下,A的活动增强C对吞咽运动的抑制,因此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减少。在食物充足条件下,A的活动减弱C对吞咽运动的抑制,吞咽运动增强
。(2)据图可知,由A、B和C神经元形成的吞咽运动增强或者减弱时,需要对其进行调节,去兴奋实际上属于一种反馈调节,A神经元的活动对B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使C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同时也使D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进而使A神经元的兴奋性
下降,从而使吞咽运动向相反方向进行。(3)据(2)分析可知,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最终使A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也就是去兴奋对A神经元调节的作用是抑制。(4)在食物充足条件下,A神经元对B神经元抑制作用增强,B神经元活动减弱,在食物缺
乏条件下,A神经元对B神经元抑制作用弱,B神经元活动增强,因此可以推断B神经元在这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增强。3.答案:(1)离体条件下,施加1%酒精,对神经肌肉接点、肌肉收缩功能没有显著影响(2)
不同浓度酒精对间脑蟾蜍屈反射时长的影响空白对照任氏液处理因素0.1%酒精0.2%酒精1%酒精屈反射时长(3)NAPTNA+PT酒精+PT(4)酒精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酒后驾车导致司机反应迟钝解析:(1)从实验1的结果直方图中可以看出,对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使用1%酒精连续滴加标本5min
处理后,动作电位大小、动作电位传导速率、肌肉收缩张力的相对值与处理前的相对值基本相同。说明在离体条件下,施加1%酒精,对神经肌肉接点、肌肉收缩功能没有显著影响。(2)根据实验2的结论“酒精会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其数值随酒精浓度升
高而变大”,可以推导出实验2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酒精,因变量是间脑蟾蜍屈反射的时长。由于题干明确3种浓度的酒精均用任氏液配制,所以除空白对照外,还应增加一组使用任氏液的实验,以排除任氏液的影响。表格设计如下:空白对照任氏液处理因素0.1%酒精0.2%酒精1%酒精屈
反射时长(3)因为酒精、NA和PT均用任氏液配制,所以实验应设置只使用任氏液作为对照组,屈反射时间短;同时还要设置使用NA(神经递质)、PT(NA受体抑制剂)和NA+PT的三个实验组,当实验结果为NA组屈反射时间长,PT组屈反射时间短。而NA、PT同时
使用屈反射时间也较短,可能是由于PT是NA受体的抑制剂,会导致PT与NA受体结合,使NA无法起到作用。这样才能得出“NA与其受体结合,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的结论。还要再设置酒精+PT的实验组,若实验结果与NA+PT组相同,这才能说明酒精具
有类似NA的作用,进而才能得出“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的结论。(4)根据实验3的结论“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所以酒后驾车会导致司机反应迟钝,属于危险的驾驶行为。考点26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第
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人体内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激素和递质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为脂质,乙酰胆碱为有机碱,A错误;有的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C错误;酶只有催化作用,D错误。2.D受体M为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其化学本质可能是糖蛋白,A正确;
胰岛素与受体M结合后能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B正确;若某人血糖浓度偏高,可能是体内产生了某种能与受体M结合的物质所致,导致胰岛素与受体M结合受阻,进而影响了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C正确;根据题干和示意图分析,GLUT4是细胞膜
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GLUT4合成障碍,葡萄糖便无法进入细胞,胰岛素只能调控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而不能调控细胞膜上GLUT4的合成,D错误。3.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引起尿量减少,A错误;下丘脑的活
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C正确;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可引起机
体产热量增加,D正确。4.D入水时皮肤受外界寒冷刺激,通过感受器将兴奋传至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骨骼肌收缩,使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增加产热,同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汗液分泌来减少散热,该过程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后者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使甲状腺
激素分泌量增多,加强代谢、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5.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多时可以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A正确;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而激素调节相对速度较慢且作用的范围更大,B错误;激素需要经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因此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以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C正确;当内、
外环境发生改变时,激素的分泌量也会受到影响,如当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再如当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也会增加,D正确。6.B①②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A正确;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
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B错误;②和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①和③对比,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或者不只是受神经调节,以上实验并未直接探究胰腺分泌胰液与神经的关系,因此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
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对比,可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D正确。7.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
增多,①正确;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②错误;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③正确;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
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病变重吸收能力减弱,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④错误;测定两组家兔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⑤正确。8.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本质为多肽)具有特定的功能,因此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A错误;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B正确;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二次注射后,②③④号家兔低血糖症状均得到缓解,C错误;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运进全身组织细胞同时促进糖原的形成,D错误。9.D由图
解可知,0~5min内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因为相对第二时相,其释放更快、更多,A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B正确;第二时相是受到葡萄糖刺激后的10~20分钟,胰岛素合成基因激活,胰岛素大量合成并释放,C正确;下丘脑中存在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血糖调节的方式有神经—体液调节,但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与血糖浓度有关,D错误。10
.D由于甲组大鼠注射药物X后,血糖浓度升高,可推知可能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或者药物X可能与靶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组大鼠肾小
管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导致肾小管中原尿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B错误;甲组大鼠注射药物X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从而导致机
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体重下降,即甲鼠不能大量利用葡萄糖,而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增加了,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药物X可能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
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D正确。11.D体温恒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骑行时细胞代谢增强,体温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动态平衡,A正确;骑行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可通过体液运输并刺激脑干中呼吸中枢,加快呼吸运动,B正确;骑行中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从而调节体内水的平衡,C正确;长时间的骑行,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下降,为了维持血糖恒定,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D错
误。12.AD组织水肿是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人体组织液中的溶液含量增加,而水中毒的最主要原因是体液中水分增多,溶质的相对浓度降低,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两者有本质的区别,A错误;水盐调节涉及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涉
及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人体中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在炎热的夏季,人体大量出汗,若补充水而不补充盐,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严重的导致水中毒,C正确;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当静脉注射0.9%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
+的增加量,D错误。13.AD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较少,因此摄取葡萄糖后,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活动较弱,A错误;乙为健康人,b点血糖浓度虽然偏高,但尿液中没有葡萄糖,故用斐林试剂对b点时的尿液进行检查,水
浴加热后不出现砖红色,B正确;c点开始运动后体内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导致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人体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血糖浓度降低,因此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D错误。14.AD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
分泌增多,致盲小鼠不能感受外界的光照信号,所以致盲小鼠松果体内褪黑素合成量多于正常小鼠,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鼠,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可知,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
卵巢的发育,B正确;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某人长期熬夜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C正确;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熬夜可能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进而导致人
体免疫力下降,D错误。15.ABD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图甲不符合,图丙符合;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图乙不符合;尿液中尿素、Na+、K+浓度都升高,可能是因为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
重吸收能力增强,尿量减少,从而使尿液中的溶质浓度升高。16.ABD由题意可知,患者体内出现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即抗体可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细胞受损,属于自身免疫病,A、B正确;桥本氏甲减患者体内,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机体代谢减缓,产热减少,
C错误;桥本氏甲减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可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减轻症状,D正确。17.A雌激素可引发女性的第二性征,包括骨盆变宽、皮下脂肪的积聚等,同时可促进卵泡的生长和卵子的成熟,A错误,C正确;睾酮是雄激素的主要成分,能
维持男性第二性征,睾酮分泌不足会影响男性的机体代谢率,B、D正确。18.D胰岛素是激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但不直接参与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A错误;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B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为胞吐,胞
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在核糖体形成后,还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D正确。19.B同一个体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内的基因是相同的,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类似于细胞分化,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
正确;胰岛A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合成胰高血糖素的能力逐渐减弱,B错误;由于胰岛A细胞可以转化为胰岛B细胞,所以可以推测在合适的条件下,胰岛B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A细胞的潜
能,C正确;胰岛素是动物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D正确。20.D胰岛素可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还能抑制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A正确;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脂肪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B正确;胰岛素具
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互对抗,C正确;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仍会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使机体内二者的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21.C①血糖浓度升高
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
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
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22.D体温恒定过程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也有甲状腺激素等参与的体液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
节过程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抗利尿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A正确;体温升高时,汗腺分泌增加,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B正确;中暑者会丢失水和无机盐,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维持血浆渗透压
平衡,在给中暑者补充水分的同时,也应适当补充无机盐,C正确;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到渗透压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D错误。
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神经冲动(电信号、局部电流)体温调节中枢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抑制TRH和TH的特异性受体(3)降低TSH的合成降低解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寒冷刺激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达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正常情况下,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合成ATP,由于此时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无法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则能量转化形式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当血液中的TH浓度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
的活动,从而维持TH含量的稳定,这体现了激素的反馈调节。由于垂体细胞含有TRH和TH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则垂体分泌TSH可受到TRH和TH的调节。(3)TH抑制垂体分泌TSH,一方面是由于TH进入垂体细胞内,抑制TSH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TSH的合成减少,使其分泌的TSH也减少;另一方
面是降低垂体细胞对TRH的敏感性,从而降低TRH对垂体细胞的作用,使垂体细胞分泌的TSH也减少。2.答案:(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协同(2)负反馈随热应激处理天数的增加,小鼠下丘脑miR-212的表达量增加(3)不可以应进一步在实验动物或者人体水平上进行相关实验(4)实验设计思路:选取健康
的雌性或雄性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A组:定时灌喂适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茶氨酸制剂;B组:定时灌喂与A组等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蒸馏水。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A组的耗氧量和B组的耗氧量。预期结果及结论:A组的耗氧量小于B组的耗氧量,则
证明茶氨酸能抑制咖啡因的作用解析:(1)接受刺激的下丘脑会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调节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GC)。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GC通过升高血
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与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2)在应激状态下,可能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敏感性降低,使GC负反馈调节功能下降,易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据图所示,随热应激处理天数的增加,小鼠下丘脑miR-212的表达量增加。(3)该实验尚不完备,
不能将miR-212直接用于临床,应进一步在实验动物或者人体水平上进行相关实验。(4)当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时,平均体重的耗氧速率会升高,可以通过检测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来判断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的高低。为了验证茶叶中的茶氨酸抑制了咖啡因的作用,可设计如下实验:本实验自变量是茶氨酸的有无
,因变量是耗氧速率的变化,所以实验设计思路是:选取健康的雌性或雄性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A组:定时灌喂适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茶氨酸制剂;B组:定时灌喂与A组等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蒸馏水。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A组的耗氧量和B组的耗氧量。预期结果及结论:A组的耗氧量
小于B组的耗氧量,则证明茶氨酸能抑制咖啡因的作用。考点27免疫调节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免疫
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2.B图甲中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
错误;抗原呈递细胞中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经过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B正确;图乙中细胞1、2、3分别是B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细胞3(吞噬细胞)也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
二道防线,D错误。3.D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正确;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正确;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
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正确;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错误。4.D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
把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及51Cr的释放量,最终说明细胞毒性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裂解,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5.D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
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不符合题意;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符合题意。6.D特异性抗体能够抢先与新冠肺炎病毒刺突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
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病毒无法感染正常细胞,A正确;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的优点,可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进行新冠病毒抗体的生产和相关疫苗的制备,B正确;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该清除过程有利于维持生物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干扰
,C正确;由题意可知,将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注射到人体引起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既有抗体的产生,也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参与,故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D错误。7.C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都能表达,A错误;VLPs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但吞噬细胞的识
别作用无特异性,B错误;注入机体的VLPs不含DNA分子,一般不会增殖产生子代病毒,C正确;接种该疫苗的个体体内会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所以在HPV再次侵入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D错误。8.A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产生细
胞毒性T细胞清除癌细胞,A错误;癌细胞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也不利用线粒体供能,可推测癌细胞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可能与正常细胞不同,使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中继续氧化分解,B正确;癌细胞主要通过无氧呼
吸供能,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运出癌细胞后会导致癌细胞周围环境pH下降,C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因此肿瘤患者T细胞的减少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下降,D正确。9.B甲组小鼠自体植皮为空白
对照组,可以排除手术伤害、感染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A和B两组小鼠体内均有异种植皮,异种植皮作为抗原会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故第8天前,A、B两组小鼠体内一直都有细胞免疫应答,只是可能免疫应答很弱,B错误;A组小鼠在12天植
皮成活率为0,B组小鼠在12天时仍有植皮成活率,故A组小鼠的植皮成活率更低,所以A组小鼠对植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大于B组小鼠,C正确;A组与B组的对照表明环孢素A能减弱免疫应答,所以B组小鼠植皮成活率更高,D正确。10.B据题意Neu5Gc可作为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
抗Neu5Gc抗体能消灭Neu5Gc,但增加癌症的形成风险说明不能有效清除癌细胞,B错误;据题意,这种免疫反应会造成长期的慢性炎症说明抗Neu5Gc抗体可对结合了Neu5Gc的组织细胞造成伤害,C正确;抗体攻击自身的组织细胞,“敌我不分”,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11.BCD活病毒载体疫苗是在
流感病毒载体上,插入新冠病毒基因片段制成的,改造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鼻喷疫苗都配有鼻喷装置,以鼻喷接种方式外用,是一种无针、无痛的接种方式,B正确;该疫苗插入的新冠病毒基因片段,需要在细胞内经表达产生蛋白质后,才能发挥作用,C正确;该疫苗可以侵入人体细胞中,使机体既能产生细胞免疫,又
能产生体液免疫,D正确。12.BCD结核分枝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为双链DNA,不易变异,A错误;结核分枝杆菌侵染到人体后,能在巨噬细胞中成功繁殖,并且能够修饰宿主的免疫反应,使宿主能控制但不能根除该菌,说明结核分枝杆菌具有一定机制,
导致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形成吞噬体不能与溶酶体结合,B正确;卡介苗是由减毒结核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苗,作为抗原会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保持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记忆,C正确;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形成的免疫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结合,D正确。13.ABC实验一小鼠既无细胞免疫
,又无体液免疫,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只能说明骨髓产生了B淋巴细胞;通过对四组实验的对比,并不能说明体液免疫比细胞免疫更重要。14.ABDhMPV入侵机体后
,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均能抵御病毒,但是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通过图中甲、乙两组巨噬细胞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药物A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数量,但是巨噬细胞不属于机体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通过图中甲、乙两组抗体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
药物A也能提高抗体的数量,而且该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hMPV,C正确;药物A不能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直接与病毒结合,D错误。15.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法氏囊
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故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A、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而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故其萎缩
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B正确;IBDV灭活疫苗应在感染病毒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在感染IBDV的雏鸡发病后再注射IBDV灭活疫苗已无法阻止雏鸡的法氏囊萎缩,D错误。16.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和核酸,A错误;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B正确;
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不具有传染能力但具有该病毒的物理特征,故其中含有S蛋白,C正确;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要再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17.B由题意可知,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存在抗IFN-
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不能用IFN-I治疗,A正确;由题意可知,3.5%危重症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不能合成IFN-I,而不是自身免疫造成的,B错误;由研究①可知,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I,所以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
FN-I,C正确;由研究①可知,血清中的IFN-I的含量可以用来判定患病程度,所以提示测定血清中的IFN-I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冠患者,D正确。18.D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
误;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19.CPD-L1抗体和PD
-1抗体能分别与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就不能结合,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
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可以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B正确;PD-L1与PD-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PD-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若敲除肿瘤细胞
PD-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T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20.A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使其内部核酸失活,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该方法制成的疫苗安
全可靠,①正确;接种后,疫苗作为抗原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疫苗已灭活不能大量增殖,②错误;接种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③错误;二次接种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
量抗体,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④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组织液(2)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特异性靶细胞(3)过敏防卫(御)(4)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5)机体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会下降解析:(1)感染初期患者皮
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组织液。(2)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若呼吸道黏膜受损,会导致病毒直接突破第一道防线,故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病毒感染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靶细胞。(3)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
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由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导致的。(4)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会受到抗原刺激,之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5)接种第一剂疫苗一段时间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会下降,应及时接种第二剂。2.答案:(1)核糖体RNA复制(或RNA聚合)(2)不接种疫苗高剂量,肌肉注射(3)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更容易发生变异(基因突变),因为抗体的特异性,当变异的病毒侵入机体时,已有的记忆细胞
和抗体难以发挥作用解析:(1)新冠病毒的+RNA复制时需要RNA复制酶(或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催化,宿主细胞原先没有该酶,是由病毒的+RNA直接做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的。(2)对照组应为“不接种疫苗”的空白对照组。结合图1、2和3可知,接
种剂量增加,血清抗体会增多,肺组织中病毒含量会降低,且肌肉注射比滴鼻效果更好,故为了达到最大的保护效果,应该选择高剂量、肌肉注射进行接种。(3)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更容易发生变异(基因突变),当变异的病毒侵入机体时,已有的记忆细胞和抗体难以发挥作用。故
一段时间后,需要重新接种新型疫苗。考点28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顶端优势体现了顶芽处低浓度促进生长,侧芽处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了两重性,A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与能量有关,而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
B正确;α萘乙酸,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均是人工合成的,C正确;较低浓度的生长素可能既促进根的生长,也促进茎的生长,D错误。2.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释放的能量,A正确;生长
素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B错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侧芽部位,引起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进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而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所以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
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D正确。3.A同一株植物的幼根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芽,A错误;棉花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侧芽中生长素的浓度较
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B正确;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会防止落花落果,但是浓度过高,则会疏花疏果,C正确;生长素类似物IBA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一定浓度的IBA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D正确。4.B胚芽鞘的向光性,向光侧和背光
侧都是起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A错误;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体现了两重性,B正确;茎的背地性,近地侧和远地侧都是起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C错误;无子番茄的培育体现的是生长素可以
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D错误。5.BA项去除了顶端优势与生长素有关,A不符合题意;豆科植物根上有根瘤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即固氮作用,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与植物激素无关,B符合题意;C项说明水稻的生长发育、成熟与植物激素有关,C不符合题意;D项与乙
烯有关,D不符合题意。6.C种子萌发过程中,由于受到土壤的机械压力,幼苗的下胚轴顶端会产生曲折,减小子叶在出土过程中的机械伤害,A正确;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生长素、乙烯等植物激素与“顶端弯钩”的形成有关,说明植物激素
并非孤立地起作用,B正确;据图2可知,茉莉素和乙烯联合处理组的“顶端弯钩”程度小于乙烯单独处理组,说明茉莉素会抑制乙烯在“顶端弯钩”形成中的作用,C错误;环境条件变化和植物激素调节均可影响基因组的表达,进
而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D正确。7.DABA是脱落酸,是植物自己合成的植物激素而非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ABA是一种微量的有机物,主要在植物体的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B错误;ABA抑制细胞分裂,而细胞分裂素可
以促进细胞分裂,故两者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的功能具有拮抗作用,C错误;极性运输是指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结合题图信息“将放射性的ABA施于该植物叶片,发现其向上的茎和向下的根都有放射性”可知,ABA在植物茎中的运输方式不是极性运输,D正确。8.D顶芽①产生的生长素
运输到侧芽④的方式为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正确;光照时,芽向光源处弯曲生长,背光侧伸长快于向光侧,从图二可以看出,曲线Ⅰ伸长长度最大应是背光侧,曲线Ⅲ伸长长度最小应是向光侧,曲线Ⅱ介于两者之间,应属于对照组,B正确;顶芽①产生的生长素向
下运输并在侧芽部位积累,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②③④都能发育成侧枝,C正确;图二结果是用枝条甲进行单侧光处理和未经单侧光照射的结果,只能反映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生长效果不同,不能说
明抑制生长的作用,所以不能反映两重性特点,D错误。9.B植物体中的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与不添加ABA的MS培养基中种子的萌发率相比,添加不同浓度的ABA的MS培养基种子发芽率都有降低,说明ABA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率;在添加相同浓度的ABA的M
S培养基中,野生型种子中含有CRY1,其发芽率比CRY1突变体的发芽率要高,说明CRY1能够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促进种子萌发,B错误、D正确;由于实验中CRY1是能够感受光的受体,为保持无关变量一致且适宜,要将拟南芥种子置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培养
,C正确。10.C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因此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A正确;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生长期的稻田施用一定浓度的2,4
-D,可除去稻田中的双子叶杂草,B正确;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衰老脱落,因此棉花开花期喷洒适当浓度脱落酸,会加速落花落果,C错误;乙烯利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因此凤梨成熟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能促进果实的成熟,D正确。11.BCD由于植物短日照休眠,长日照生长,生长与图中的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有关,休眠
与脱落酸有关,A正确,D错误;冬天温度较低,促进植物休眠,夏天温度较高,有利于植物生长,B、C错误。12.CD由于种子本身会产生激素,为了排除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以处理前可将其浸泡一段时间,A正确;CK处理的为对照组,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
,对照组应该加入等量的配制其他三组溶液所用的溶剂,B正确;与CK处理相比,从根体积、根干重和根鲜重这些指标可以看出,用GA3比IAA处理促进根生长的效果更明显,C错误;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GA3和IAA同时使用时,根体积、根干重和根鲜重均比两种物质单独使用时有所下降,故GA3和
IAA在促进黄瓜幼苗根系生长方面未表现出协同作用,D错误。13.ABC由图得到的信息“去顶芽植株主根长度小于正常植株主根长度”可推知去顶芽没有促进主根生长,A错误;根据题图,不能断定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B错误;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属于极性运输,C错误;由题图得到的信息“去顶芽植株+
外源生长素主根长度与正常植株无显著性差异”可推知外源生长素与顶芽作用类似,均能促进主根生长,D正确。14.ABCGA与ABA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GA促进细胞生长,ABA抑制细胞分裂,二者有一定的拮抗
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正确;甲瓦龙酸在长日照条件下形成赤霉素,在短日照条件下形成脱落酸,C正确;不同的植物激素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含量往往不同,D错误。15.AC从题图可看出,未施加外源BR的野生型幼苗的主根在8h、胚轴在10h左右达到最大弯曲度,
A正确;在BR合成缺陷突变体中,胚轴和主根的弯曲方向也相反,所以说明胚轴和主根的弯曲方向与BR无关,同时该实验也不能说明BR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错误;光照会引起植物向光弯曲生长,所以该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可避免光照对实
验结果产生影响,C正确;油菜素是植物激素,植物的生长发育除受激素调控外,还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故油菜素的合成及生理作用可能会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D错误。16.A脱落酸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
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缩短,A错误;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产生α淀粉酶,进而催化淀粉分解,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有利于赤霉素发挥作用,能产生更多的α淀粉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B正确;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故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
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C正确;NAA是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条生根,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低的株系更易生根,D正确。17.C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会受到乙烯影响,因为对照
组香蕉会产生内源乙烯,A错误;实验材料应尽量选择未开始成熟的香蕉果实,这样内源乙烯对实验的影响较小,B错误;图示表明每两天取样一次,共6次,为了了解香蕉实验前本身的还原糖量、淀粉量、果皮色素量,应该从0天开始,故第6次取样的时间为第10天,C正确;处理组3个指标的总体变化
趋势不一致,应该是还原糖量增加,淀粉量下降,果皮黄色色素增加,D错误。18.B萘乙酸作用与生长素类似,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A正确;6-BA作用与细胞分裂素类类似,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贮藏期的激素是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
无关,故6-BA不能抑制马铃薯发芽,以延长贮藏期,B错误;乙烯利作用与乙烯类似,故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C正确;PP333作用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类似,故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D正
确。19.CABA是脱落酸,ABA合成抑制剂可以抑制ABA的合成,据图可知,第2组不加入ABA合成抑制剂,则两组的自变量为蒸馏水的有无(是否干旱),第2组玉米主根的长度大于第1组,但侧根数量少于第1组,说明干旱处理可以促进主根长度增加,但抑制侧根生长,
A错误;第2组不加ABA合成抑制剂,第3组加入ABA合成抑制剂(ABA不能正常合成),两组的自变量为ABA的有无,实验结果是第3组的主根长度小于第二组,说明缺少ABA时主根生长变慢,B错误;结合分析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脱落酸(ABA)在植物抗旱中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
酸的有无,可通过补加蒸馏水及ABA抑制剂的添加来控制,C正确;第4组是同时添加ABA合成抑制剂和ABA,可以与第2组和第3组形成对照,实验结果是该组的主根长度小于第2组,但大于第3组,说明ABA合成抑制剂可以减缓
ABA在干旱条件下促进主根生长的作用,D错误。20.B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生长素涂抹处为形态学上端,因此打顶后涂抹的生长素进入烟草后,可向下运输,A正确;由题意可知,打顶后的抹芽措施是为了提高上部叶片的质量,因此该措
施利于营养物质向上部叶片转运,B错误;由题意可知,打顶涂抹生长素能抑制侧芽萌动,相当于建立人工顶端优势抑制侧芽萌发,C正确;由题意和图示可知,打顶后涂抹生长素与不涂抹相比,能增强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D正确。21.CB
A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各组(无论前期处理还是后期处理)生根率均未超过对照组,故实验未体现出后期处理促进生根,也未体现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共同促进生根,A、D错误;培养0h和96h的丛状苗,在14d统计的结果相同,故BA对不同实验组丛状苗的生根效
果有可能相同,B错误;不同实验组丛状苗的生根率,在28d的检测结果均高于14d的检测结果,即生根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提高,C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产生作用(2)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协同(3)促进生根的物
质(生长素)是否去掉嫩叶,有无NAA溶液解析:(1)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2)结合题意“突变植物体内缺少合成赤霉素的酶,导致植物体内缺少内源赤霉素”可知,植株的高度与相关酶有
关,即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所以二者对促进植物生长有协同作用。(3)结合题意可知,实验目的为“验证α萘乙酸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作用相似”,则实验的自变量为NAA及生长素的有无(嫩叶可以产生),因变量
为生根状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取生长状况一致的某植物嫩枝若干条,随机平分为A、B、C三组,且对三组进行不同处理。①A、B组对照,A组中无生长素,有NAA,B组有生长素和NAA,若B组生根多,则说明嫩叶能产生
促进生根的物质(嫩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去掉嫩叶及有无NAA溶液。2.答案:(1)吲哚乙酸赤霉素脱落酸(2)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3)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4)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生长素用量,因变量有首次出根所需天数,第90天存活的枝条数,第90天生根的枝条数。(1)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常见的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脱落酸五类。(2)实验中不用生长素处理也有部分枝条生根,原因是枝
条自身含有内源生长素,但是含量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故首次出根所需天数较多。(3)一定量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枝条生根,若要确定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还需要观测的指标包括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等。(4)在农业生产中,施用生长调节剂时,要综合考虑施用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
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还要考虑施用时间、方式、浓度、次数及处理部位等问题。单元清通关卷(八)生命活动的调节1.D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少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A错误;髓鞘是指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的一层膜,故不是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外周都包有髓鞘,B错误;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不一定相同,如有髓鞘的部位和无髓鞘的部位,C错误;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其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D正确。2.A根据题意可知,听毛细胞受到刺激后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
生兴奋,因此推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纤毛膜上的K+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B正确;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听觉的产生过程没
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D正确。3.B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
,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
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4.A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①、②或④处要产生兴奋,必须要有足够强度的
刺激,刺激强度太小不能引起兴奋的产生,A正确;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种,所以①处产生的兴奋可能传到④处也可能不能传到④处,故④处的电位大小与②处可能不同,B错误;结构③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但不能从细胞b传
递到细胞a,C错误;细胞外液的变化既可以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又可以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错误。5.C人在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
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6.D神经递质在突触小体内的细胞器中合成,由高尔基体形成的突触小泡包裹,所以在突触小体和突触小泡中都可能检测到神经递质,AB错误;突触小
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后,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所以在突触间隙中可以找到神经递质,C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相应电位的改变,没有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因此在④突触后神经元中不能找到神经递质,D正确。7.D垂体通过分泌激素支配其他内分泌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
等),A错误;垂体是内分泌腺,其分泌的激素不通过导管运输到体液中,而是直接分泌到体液,B错误;甲状腺激素既能作用于下丘脑,也能作用于垂体,C错误;下丘脑是机体内分泌活动的枢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正确。8.C胰岛素是
一种由胰岛B细胞合成的,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的,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A正确;胰岛素是唯一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都能升高血糖,B正确;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
胞吸收葡萄糖,但葡萄糖是通过载体蛋白进入细胞内的,C错误;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过程受阻,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发生;当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时,可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也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发生,D正确。9.D病
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即便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比如病毒,进入机体内环境后,其上所携带的抗原也可以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A不符合题
意;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其表面抗原依然可以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B不符合题意;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若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病原体可能存在其他抗原,也会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C不符合题意;病原体进入人体
后,经过吞噬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暴露其抗原,进而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使人体产生抗体,D符合题意。10.B题述疫苗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制作的,而利用基因工程可生产已存在的蛋白质或多肽,故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A正确;天花病毒的遗传物
质是核酸,B错误;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中增殖,C正确;题干信息显示,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而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因此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D正确。11.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
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B正确;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体内长期存留,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
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存留,C正确;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12.D
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A正确;HIV逆转录出DNA后会整合到宿主的DNA中,DNA片段的连接会形成磷酸二酯键,B正确;HIV逆转录出DNA需要逆转录酶参与,C正确;HIV是逆转录病毒,并不能直接以RNA为模板复制出RNA,D错误。13.A细
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含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形成芽,A错误;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获得无子番茄,B正确;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休眠的种子可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乙烯可促进果实的成熟,D正确。14.D高
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可形成愈伤组织,扦插枝条下切面的愈伤组织是细胞脱分化形成的,A正确;愈伤组织形成后会有根原基发生,随后形成不定根,说明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分化出更多的不定根,B正确;不定根的分化离不开枝条内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C正确;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新生的不定根中生长素
浓度不可能高于800mg/L,D错误。15.C甲为背光侧,IAA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由图可知,对照组的胚芽鞘可以生长,B错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既不能感受光刺激也没有生长素来源,所以既不生长也
不弯曲,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C正确;单侧光处理会使IAA先发生横向运输,再通过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D错误。16.ACD5-羟色胺是神经元合成的神经递质,分泌的方式是胞吐,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A正确;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抑制突触前膜重吸收5-羟色胺具有选择性,因此,这
种抑制剂作用于突触前膜具有特异性,应是与突触前膜重吸收5-羟色胺有关的受体结合,若是抑制ATP水解,阻止重吸收的能量供应,则会影响神经元多种耗能的生命活动,B错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可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从而治疗抑郁症患者,说明抑郁症患者体内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含量比正常人
少,C正确;合成、分泌5-羟色胺不足,容易导致突触间隙5-羟色胺含量低,使人产生消极情绪,D正确。17.AB通过曲线图可知,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A错误;施加ABA后,根生长加快,从土壤吸收水分增多;茎叶生长减慢,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减慢,
水分散失减少,B错误;脱落酸(ABA)是一种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根冠、萎蔫的叶片等,C正确;施加ABA后,促进了根的生长,抑制了茎叶的生长,植物叶蒸
腾速率会减慢,水分散失减少,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故一定程度上,ABA的调控作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D正确。18.ABD热射病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的大量丢失而引发的,及时补水可以预防热射病,A正确;热
射病患者,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汗液分泌随之关闭,导致散热不畅,B正确;热射病患者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的大量丢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C错误;热射病患者体温可以超过40℃,人体内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因此患者细胞内酶活性改变,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19.AD内
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所以体温保持正常,内环境不一定保持稳定状态,A错误;某些情况下如病毒感染时,人的体温调定点可能会升高,机体在较高的温度下维持产热和散热平衡,从而导致“发热”症状,B正确;人体体温的维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C正确;若
某人体温调定点变为40℃,当其高烧至39℃时仍相当于处在寒冷环境中,所以机体会觉得冷,D错误。20.BCD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如果将别人的器官(如心脏)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加以排斥,A正确;“免疫赦免”在某些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
,是进化的结果,B错误;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能够使子宫不排斥外来胚胎,对胚胎的发育有利,C错误;用药物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免疫赦免”,D错误。21.答案:(1)突触小泡减少(2)降低丙(3)负反馈控制物质
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4)CD解析:(1)分析题图,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分析题图,Ca2+内流能促进含有谷氨酸的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从而促进该递质释放,而内源性大麻素和甲
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抑制Ca2+通道开放,从而抑制BC释放谷氨酸,谷氨酸的释放量减少,与乙膜上的受体结合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2)分析题图,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能促进Ca2+通道开放,内源性大麻素与丙
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释放甘氨酸,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释放的甘氨酸与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结合,因此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3)当BC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与GC细胞膜上
的受体结合,诱导GC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又能与BC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BC释放神经递质,该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题述负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
进出细胞的功能,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4)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含有甘氨酸、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这些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甘氨酸受体和Ca2+通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因此选CD。22.答案:(1)抗体(2)A、D迅速
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可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解析:(1)抗原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抗体是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所以应检测的免
疫活性物质是抗体。(2)再次免疫应答发生在体内已有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个体,故再次注射抗原后,能够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是A、D组。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可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已注射过抗
原甲的小鼠,小鼠血浆中已存在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能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4)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常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23.答案:(1)小于(2)分级调节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3)葡萄糖受体、神经递质受体解析:(1)由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作用特点可知,冬泳时,热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小于冷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从而刺激机体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2)下丘脑分泌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继而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此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3)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有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当血糖浓度较低时,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继而促进靶细胞对肝糖原的分解等;也会
将刺激传至下丘脑中的血糖平衡调节中枢,通过信号分子神经递质作用靶细胞,使血糖升高。24.答案:(1)①低浓度促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②随IAA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③没有设置一系列浓度的BR溶液对主根伸长
影响的实验(2)样方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解析:(1)①题图中当BR=0nmol时为单独IAA处理主根的曲线,此曲线显示IAA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②题图中当BR=100nmol时为BR与IAA同
时处理主根的曲线,曲线显示每一个IAA浓度下,主根的长度都小于未加BR的情况,所以BR的作用是抑制了主根的伸长,再结合曲线走势可知,随IAA浓度的增加,BR的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③由于没有设置一系列
浓度的BR溶液对主根伸长影响的实验,所以该实验不能证明BR对主根伸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2)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从种群特征分析蚜虫的种群数量减少说明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与传统农药相比,利用BR杀虫具有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等优势。25.
答案:(1)神经体液(2)升高增多下丘脑(3)加强减少负反馈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受神经和体液调节。(2)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在该神经调节过程中,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均位于下丘脑。
(3)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当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考点29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
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即种群在空间上呈集群分布,B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若受到气候、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波动,D错误。2.B甲为出生
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的每种类型中都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3.D改变培养液的p
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应采用抽样检测法,B错误;应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不能用普通载玻片,C错误;营养条件、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的因素,D正确。4.D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估计值是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B正确;样方法分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狭长的河流宜采用等距取样法,C正确;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同的物种选择的样方面积可不同,D错误。5.D由图示曲线变化可
知,牧草产量随着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得最快,且最先降为0,因此种群密度相同时,对牧草危害最大的是亚洲小车蝗,A正确;4种蝗虫都以牧草为食,故4种蝗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由图示可知,当狭翅雏蝗虫的种群密度处于0~5只·m-2时,牧草产量处于增加的趋势,C正确;宽须蚊蝗
若虫(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6.D利用标记重捕法对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进行抽样调查,A错误;鱼塘中鲤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单位水体中鲤鱼的产量可能相同,B错误;鱼塘中鲤鱼种群达到K值前,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C错
误;当种群密度处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为持续获得较高产量,捕捞时应该选择达到K/2后开始捕捞,D正确。7.B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竞争,种内竞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
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程度更高,A错误;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C错误;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D错误。8.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据
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社群压力增大,会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幼年个体减少,死亡率升高,种群数量下降,会使其年龄结构趋向于衰退型,B正确;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社群压力增加,通过下丘脑→垂体途
径释放的生长激素减少,田鼠的生长代谢出现障碍,故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C正确;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中有下丘脑的参与,也有生长激素等的参与,故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D正确。9.D由表格数据可知,这14年间该种留鸟种群数量呈“S”形增
长,A错误;第8~14年间虽然增长速率逐年减小,但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不断增多,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错误;第4年和第12年增长速率相同,但种群数量不同,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也应不同,C错误;表格中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此
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是K/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10.AC施行r对策的生物虽然繁殖力强,但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适应能力差,因此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A正确;施行r对策的生物出生率高,但由于个体小,对环
境适应性差,易受天敌捕食等,死亡率也较高,B错误;施行k对策的生物如大型哺乳动物,通常有抚育幼崽的行为,这样能避免幼体被天敌捕食等,提高幼体存活率,C正确;不同生活对策是与种群本身高度匹配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不存在绝对的优劣,D错误。11.BCD实验可用
五点取样法调查多根葱的种群密度,但同种肥料不同处理水平下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呈现“S”形变化,A错误;3种肥料的高肥水平(20g·m-2)对多根葱的影响较大,与对照(0g·m-2)相比,种群密度下降较显著,B正确;实验条件表明,随着施加肥料浓度的增加,多根葱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可知施肥
对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多根葱的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正确;施肥可增加土壤的养分,促进植物个体增大,从而加剧种内竞争,导致个体死亡,降低种群密度,D正确。12.AC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
由题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草鱼的能量流动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
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形曲线的增长方式持续增长。13.ABD葫芦藓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错误;“J”形增长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规律,而监测点的环境显然不属于理想条件,B错误;从坐标系中横坐标的含义和5条曲线代表的不同监测点
离工厂的距离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C正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图中信息无法判断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D错误。14.AD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如被
捕食者(食物)对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被捕食者(食物)减少,使捕食者减少,反之,捕食者减少增加,A正确;根据分析可知,流行性疾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K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
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15D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绵羊种群
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
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16.B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此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B正确。17.B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
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
.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B正确。18.C结合题意可知,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000m2,故15000m2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A正确;据表格数
据可知,5公顷碎片、15公顷碎片和连续森林的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分别为33、82和87,故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可推知生境破碎不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B正确,C错误;年龄组成
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不同树龄植株(如幼树、小树和成树)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D正确。19.C实验Ⅰ不需要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可以根据液滴的移动情况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A错误;实验Ⅱ中二氧化碳不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不会干扰实验结果,所
以不需要通气前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B错误;实验Ⅰ中,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物中都有二氧化碳,所以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实验Ⅱ中,用血细胞计数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再吸去多余培养液,最后进行计数,D错误。第
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数量(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先减少后增多生物利用化学物质吸引蝗虫的雄性个体并捕杀,降低蝗虫种群的出生率N1解析:(1)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2)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黑褐色,蝗虫体色的改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群居型蝗虫体内合成的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能使其避免天敌的捕食,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
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3)图中显示了蝗虫与鸭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根据模型分析:当蝗虫数量由N1变为N3过程中,鸭的数量由P2变为P1再变为P2,其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引入鸭来防治蝗虫,属于生物防
治的方法,此外可采取的生物防治方法还有:施用可以吸引雄性蝗虫的化学物质诱捕雄性个体,降低蝗虫种群的出生率等。蝗虫属于害虫,对其防治越早进行越好,适合在图中蝗虫种群数量为N1时进行,防止蝗虫爆发。2.答案:(1)随机取样2055株/公顷(2)种间竞
争马尾松马尾松的成年树高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阴生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
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80+81+81+84+85)÷5÷0.04=2055株/公顷。(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生活在同一区域,会争夺光照、水和无机盐,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表格中树高
可代表树龄,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树木长大马尾松数多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马尾松将成为优势树种。考点30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
狂刷1.D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诸多因素有关,A错误;自然群落演替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人类因素使群落可能变得简单,B错误;如围湖造田等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内部变化决定的,C错误;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乔木适宜强光照,灌木、草本需
要光照依次减弱,分层现象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D正确。2.C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一些生物会消失,另外一些生物会出现,就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正确;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生物的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其自我调节能
力更强,B正确;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种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C错误;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D正确。3.C水蚤是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A错误;群落包括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表中5种生物全部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据食物链可知,河虾捕食水蚤,同时河虾和水蚤都以小球藻为食物,故河虾与水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C正确;根据食物链可知,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鱼甲、鱼乙、河虾,D错误。4
.C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切记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而土壤小动物
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5.D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是植物类群的差异,A正确;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适度砍伐
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森林群落的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6.A火灾发生后,森林的土壤条件还存在,所以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错误;演替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不断改
变,所以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正确;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常常呈镶嵌分布,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协同进化,D正确。7.C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
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A正确;由于生物种类更多,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B正确;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恢复力稳定性更弱,C错误;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生物种类更多,演替速度更快,D正确。8.C实施退耕还林后,环境
变好,资源空间相对充足,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在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第3阶段中,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优势种可取代另一个优势种,但前一个优势种一般不会消亡,只是
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在图中可以显示在第3阶段,甲、乙两种群仍然存在,C错误;图中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大,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正确。9.D根据图示分析,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均呈下降趋势,A正确;调查物种丰富度时,由于是所有物种都
应统计,不能有漏统漏记的情况,所以对统计数据不存在取平均值,B正确;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自我调节能力减弱,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群落演替的发生不是因为某一因素的介入而停止,所以即使维持牧草和
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在高寒草甸的群落同样也会发生群落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与原来有差别而已,D错误。10.A从表中只能看出,物种丰富度在不断增加,A错误;随着年数的增加,植物种类增加,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B正确;在次生演替过程中,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改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C正确;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演替过程中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
,D正确。11.AD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在形成栎—山核桃群落的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B正确;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越明显,对阳光等环境
资源的利用能力越高,C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12.ABC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A正确;“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
,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正确;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越相似,所以种间竞争越激烈,C正确;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在与土著物种的竞争中不一定会占优势,所以不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D错误。13
.ACD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A正确;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与地势起伏有关,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B错误;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
替,演替过程中,树木越来越多,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C正确;图2说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可能是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相对静止
,D正确。14.ACD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A错误;根据题中图示可知,接种了根瘤菌的大豆的干重明显增加,可知接种根瘤菌能够显著提高单独种植的大豆产量,B正确;据图可知,未接种根瘤菌,大豆不能生长,接种根瘤菌有利于大豆生长,会增加两种生物
之间的种间竞争,C错误;向盆中施加氮肥对大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豆生长需要大量的氮肥,D错误。15.BCD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A正确;在群落发育的A~I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后又减少,B错误;生态系统是由群落(该地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非生物环
境组成,C错误;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不只是植物,D错误。16.A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
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
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17.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
;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18.B据图可知,在相同条件下(饥饿状态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
越低,故为保证较高的捕食作用率,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AD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图可知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而非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B错误;结合题图可知,在瓢虫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饥饿24h和饥饿48h的捕
食作用率均高于未饥饿的捕食作用率,故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C正确。19.A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小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A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次生演替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和
分解者(2)样方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3)捕食和种间竞争(4)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迁出率大于迁入率解析:(1)弃耕农田中含有植被,所以其上发生的演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家鼠同化的碳元素,除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无机
环境中外,还可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和分解者。(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由于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所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我国后迅速蔓延。(3)家鼠会以该区域中某种鸟的幼鸟及这种鸟的食物为食,所以家鼠与这种鸟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4)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
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所以家鼠的数量近年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迁出率大于迁入率。2.答案:(1)草本层和地表层林冠层(2)生物量次生林(3)水平结构顶极群落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年平均雨量)解析:(1)阶段①是草本阶段,
优势种是草,分层简单,一般只能看到草本层和地表层;分层最多的是乔木阶段,分为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林冠层能够接受的光照最多,固定的能量和物质最多,为其他生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
环境最多样,故对群落的影响最大。(2)生物量的变化说明群落的一些物种发生了取代。a~b段,三类植物生物量比较稳定,火灾后,b~d段,从各种植物生物量出现的先后时间可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属于次生
演替,演替后形成的森林为次生林。(3)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状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表明该群落已演替到顶极群落阶段,其类型由年平均温度
和年降雨量所决定。考点31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但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
B错误;多数生物只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但有些生物(如捕蝇草、猪笼草等)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C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D正确。2.A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
的组成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某些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
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信息传递。3.C本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六个营养级、五级消费者,A正确;蛇捕食鼠时属于第三营养级,但在捕食食虫鸟时可以属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捕食蛙时属于第五营养级,B正确
;蛇与食虫鸟没有相同的食物,两者只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由于污染物一般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等特点,所以生物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D正确。4.A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总称,在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也有阳光、空气、水、温
度、土壤等无机环境,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蛇、猴、鹿均有很多种,所以猴、蛇、鹿均不止一个种群;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称,故不能说所有动物构成一个群落;蜣螂、腐生菌属于
分解者。5.C肉食性动物必须以动物为食,而不是每种动物可以多种植物为食,A错误;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而不是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B错误;食物网是多条食物链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网状关系,即由许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组成,C正确;每种生物可能位
于不同的食物链上,而不是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D错误。6.D由于每个营养级都有多种生物,因此图中b、c、d、e生物可以组成多条食物链,A正确;a→b表示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该过程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确;由于各生物都会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缺少b→a、c→a和d→a,C正确;f
为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真菌和细菌,此外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等,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但e作为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D错误。7.C图中Ⅰ是生产者,Ⅱ、Ⅲ、Ⅳ是消费者,Ⅴ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A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捕食关系是Ⅰ
→Ⅱ→Ⅲ→Ⅳ,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8.C中鱼以小鱼为食,而且二者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浮游动物),故二者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A正确;该食物网中中鱼d位于第三、四营养级,B正确;流入
人工鱼塘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31920J·m-2·a-1和人为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C错误;小鱼c大量减少,则食物链缩短,能量消耗较少,中鱼获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时间内中鱼d的数量会增加,D正确。9.Da的耗氧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8
h~15h,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向外界释放氧气,所以应该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b的耗氧量>c的耗氧量,说明b是第二营养级,则c为第三营养级。10.C图中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A正确;图中海星和荔枝螺都以藤壶为食,二者有种间竞争关系
,同时海星以荔枝螺为食,所以二者又有捕食关系,B正确;图中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生物所占比例,从图中看出,藤壶提供了海星食物的64%,当海星全部死亡后,这部分藤壶得以生存,并迅速繁殖,占据大量岩石表面,成为优势种,从而使海藻在竞争中处于劣
势,石鳖和石槭因食物减少而减少,C错误,D正确。11.A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太阳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植物的生长需要从无机环境中吸收无机物质,A正确;黑藻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C正确;生态系
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12.ABC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A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E,B错误;B是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错误;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A为1÷20%÷20%=25kg,D正确。13.CD根据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由于丙与乙的能量之比远远大于20%,因此二者
为同一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戊丙乙甲丁,甲为次级消费者,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乙和丙是种间竞争关系。14.ACD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图示中的细菌可以作为消费者线虫的食物;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以捕食链划分,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蜘蛛;若大米草死亡,则细菌
数量增加,以细菌为食物的线虫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的食物减少,引起蜘蛛数量减少。15.ABC由表格可知存在三条食物链,为草→昆虫→鸟→鹰、草→鼠→狐狸、草→鼠→鹰,A正确;次级消费者有鸟、鹰
、狐狸,B正确;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C正确;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和鹰的数量都减少,D错误。16.C由题意可知,葛藤和灌木属于生产者,黄鸟属于消费者,山谷中有阳光、水、空气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同时还
有附着在各种生物及环境中的微生物,其中部分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故选C。17.B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
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
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18.D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
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19.B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B正确。20.B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适于使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
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主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捕食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21.D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和丁分别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乙),A
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在K值上下波动,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群落指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一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C错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与无机环境密切相关,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
自选精做1.答案:(1)浮游植物B食物氧气(或溶解氧)(2)浮游植物B(3)浮游动物A和鳙鱼氧气(或溶解氧)分解者解析:(1)根据能量流动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或增加其食物来源两种手段。
鳙鱼和竞争者主要竞争食物和氧气等资源。(2)根据食物链和种间关系分析,鳙鱼数量减少,会使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3)施肥过多,会导致池塘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池塘中溶氧量降低,三个优势种群中,因为缺氧最先死亡的是鳙鱼和浮游动物。大量繁
殖的微生物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所以属于分解者。2.答案:(1)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温室效应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碳循环具有全球性(3)次生长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时植
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解析:(1)森林中啄木鸟能捕食昆虫,说明啄木鸟是消费者,消费者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三个功能,分别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啄木鸟有“森林卫士”的美誉,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2)大气中CO2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导致气温升高。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涉及到的生理过程主要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中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3)因大火被毁的森林仍保留了土壤条件,故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因没有初始的土壤等条件,故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比从森林因火灾被毁的地方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的时间长。考点32生态系统的功能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A错误;光合作用可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碳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非生物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使得能量尽可能被多级利用,人类可获得
的能量就增加,D错误。2.C由图可知,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h+c,A错误;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兔的同化能量中用于生
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d,C正确;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D错误。3.B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B错误;对E(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4.B用黑光灯诱捕害虫时,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某种趋光性害虫的数量来调查该种趋光性害虫的密度,以对害虫
进行监测和防治,A正确;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生物防治,不会引起环境污染,B错误;性外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是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C正确;在交配季节,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来干扰蛾类的雌雄交配,使其繁殖力下降,这说明信息传递能
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D正确。5.B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数量。6.B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一部分用于植物呼吸消耗,一部分储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A错误;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未被植食动物同化,B正确;⑧表示植食动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并没有流向分解者,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营养级间同化
量的比值,③为植食动物同化量,植物同化量未知,D错误。7.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石楠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包含b、d和石楠呼吸消耗的能量,所以石楠固定太阳能a的数值大于b、d之和,A正确;d是生产者流向分
解者的能量,包括石楠枯枝败叶以及雪兔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B正确;猞猁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雪兔种群的发展,实现二者的协同进化,C正确;该生态系统的信息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D错误。8.D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大气中的CO2库,A正确;图中
的a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能量,B正确;d是次级消费者,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c同化的能量,C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9.D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A、B、C不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则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输入总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又叫储存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未利用,则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5-5=10百万千焦/年,B错
误;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表格中输入的总能量即为同化量,则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为2/15≈13.3%,C错误;种群A储存在体内的能量即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3
.0+15.0+41.5=59.5百万千焦/年,D正确。10.D导致CO2全球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含碳燃料的大量燃烧,A错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要解决全球温室效应问题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B错误;
步行等“低碳”生活有利于碳中和,也有利于碳循环及平衡,C错误;植树造林、人类减少对化石燃料燃烧的依赖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11.BCD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
同,A错误。12.ABC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a1所占比例偏小;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之比,图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
2)/(a1+b1+c1+d1);b1表示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存在于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直接摄取有机物,对最高营养级生物来
说,能量不会再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即各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和能量的用途不尽相同。13.CD三个种群同化的能量由大到小依次是Ⅱ、Ⅰ、Ⅲ,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错误;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
Ⅰ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5450万kJ,而由于题中没有给出流向分解者能量,因此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也无法求出,B错误;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C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3
.0÷15.0=20%,D正确。14.AD图甲所示为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正确;环境条件适宜时群落才可演替为森林,B错误;流经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大都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化学能(蔬菜、粮食等)
,C错误;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是生产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B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成分,D正确。15.BCD能固定太阳能的是生产者,因此,甲为生产者,乙、丙分别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戊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环境)。结合碳循环,可知在生产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双向箭头,再根据食物链甲→乙→丙,可知B、C、D错误。16.A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
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A正确,D错误;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可含有多种生物,并不一定属于同一食物链,B错误;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均按营养级别的高低依次排列,C错误。17.C用黑光灯诱杀害虫属于生物防治,该技术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
境污染,A正确;豆科植物具有生物固氮能力,可将空气中的氮(N2)转变为含氮的养料,故套种豆科植物作为绿肥,可提高土壤肥力,B正确;利用茶树废枝栽培灵芝,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修剪茶树枝叶通风透光,可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进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18.B
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
。19.AD灰鹤数量较少,个体较大,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A正确;题干中信息只能说明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不能说明新生个体只有26只,故不能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B错
误;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则不能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当合理安排人类的生产活动,C错误;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
选精做1.答案:(1)生产者24500(2)8%丙(3)摄入量等于同化量加上粪便中能量,而呼吸量是同化量中的一部分(4)增加增强解析:(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甲是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生产者固
定的太阳能应是24500×103J/(hm2·a)。(2)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由数据分析可知,能量从乙到丙的传递效率应是6/75×100%=8%,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所以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包括丙粪便中的能量。(3)摄入量等于同化量加上粪便中
的能量,而呼吸量是同化量的一部分。(4)在弃耕农田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2.答案:(1)海参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2)24886.3不能(3)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4)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解析:(1)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2)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M同化的能量-M呼吸作用散失的能
量,即3281+2826-3619=2488[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281+2826)×100%=6.3%。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流动。(3)海带和小型浮游植物均属于生
产者,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如果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海带和小型浮游植物之间的竞争会加剧,会使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4)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运用到海水立体养殖模式中,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
,应当考虑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以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目的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获得较高的收益。3.答案:(1)种间竞争和捕食(2)30(3)偏高(4)绿藻绿藻和蓝细菌吸收水体中P的能力相当,但绿藻体
内的藻毒素含量低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植食性比例高(5)24.6kJ/(cm2·a)解析:(1)根据题意可画出食物网:绿藻、蓝细菌罗氏沼虾露斯塔野鲮据此可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
捕食。(2)由图1可知,体长为2.8cm的露斯塔野鲮的食物来源中植食性比例和肉食性比例各占50%,则增重2kg至少需要藻类的量为50%×2÷20%+50%×2÷20%÷20%=30(kg)。(3)调查露斯塔野鲮的种群密度用标记
重捕法,种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发现而被捕食,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4)绿藻和蓝细菌吸收水体中P的能力相同,但蓝细菌中藻毒素量远高于绿藻,会对罗氏沼虾和露斯塔野鲮造成危害,因此选择的是
绿藻。绿藻和蓝细菌大量繁殖也会破坏环境,所以应投放植食性比例较高的鱼类,即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控制绿藻和蓝细菌的数量。(5)据表分析,罗氏沼虾同化量=51.6-27.0=24.6[kJ/(cm2·a)]考点3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与环境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
1.B通过管理来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这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从而导致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2.A甲缸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缸维持较长时间。3
.A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B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
基础,C正确;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时,由于投入的饲料及珍珠贝的排泄物等因素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起水华现象,D正确。4.B大量污水的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等营养
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的发生,A错误;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需要公布的项目有SO2含量、总悬浮颗粒和氮氧化物含量等,但不需要公布CO2含量,B正确;糯性品系和非糯性品系水稻是同一物种的一对相对性状
,不能增加物种多样性,只是增加了基因多样性,C错误;由于CO2分子能俘获热量,热逸散减少,因此可造成温室效应,D错误。5.B就地保护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种子库、精子库不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红树林能固岸护堤、防风消浪,属于
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D错误。6.D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可利用样方法调查武夷山中某区域乔木的物种数目,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代表禁止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适度利
用对生态系统才是有利的,D错误。7.B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红树林中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降低了其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故贝类、鱼类、水鸟不能组成食物链,B错误;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C正确;
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对生态平衡调节的间接价值,D正确。8.B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增加生物多样性,A正确;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物种丰富度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前者能量利用率较高,C正确;易地保护包括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还有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D正确。9.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因此核污染将会随着物质循环过程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A正确;由于人类对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因此,核污染产生废水无
法彻底净化达标,B正确;核污染不仅是涉及的元素本身,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产生的核辐射可能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这种核辐射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在不食用海产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C错误;核不扩散条
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且都有责任遵守,因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D正确。10.A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增加生产者不能增加生态系统的营养级,A错误;果园生态系统可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D正确。11.ACD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12.ABD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
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13.BC结合题意分
析图形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正确;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该人工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错误;该人工湿地的构建体现了循环原理,使城市生活污水中的物质参与该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14.ABC比较A、B两个湖泊的光合速率曲线,可以看出受到污染的是A湖;A湖和B湖中的植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
而动物的分层现象则由食物、栖息场所等决定;根据CO2的固定量可知,A湖固定的太阳能比B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但与能量传递效率高低无关;A湖10m以下和B湖80m以下没有植物分布,因此主要生物是消费者和分解者。15.
C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C错误。16.D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17.D动物的繁育能力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
响种群数量,故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隔离(地理隔离等)导致熊猫不能相遇,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
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C正确;由于地理阻隔导致大熊猫不能相遇,熊猫种群数量增多,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使熊猫汇集,熊猫的种群数下降,D错误。18.A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四种植物生活在水体
——河岸带,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遵循了协调原理,C正确;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正确。19.AD植物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
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物可以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
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农业和城镇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D正确。20.AB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斗争最小,C错误;据分析可知,对麋鹿种群进行
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群落空间结构(和资源)(2)种间竞争、捕食消费者、分解者塘泥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作用下转变为水稻需要的无机物(3)鸭所摄
取的能量一部分被鸭体同化,一部分在粪便中传递给分解者,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水稻秸秆和杂草中的能量流入鸭;鸭粪便中的能量流入泥鳅,使原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被人类所利用解析:(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
群的集合为一个群落,根据题干中的描述,立体农业是充分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2)据题干可知,鸭能捕食泥鳅,鸭和泥鳅都以绿萍为食,故二者的关系为种间竞争、捕食。泥鳅以绿萍和鸭粪为食,故泥鳅为消费者、分解者。塘泥可肥田是因为淤泥中分解者把其中的有机物分
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利用。(3)鸭所摄取的杂草、害虫、绿萍中的能量远大于鸭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是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鸭所摄取的能量一部分在粪便中传递给分解者,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该种养模式通过对农田有机垃圾的废物资源化,使能
量更多地被人类所利用,如水稻秸秆和杂草中的能量流入鸭;鸭粪便中的能量流入泥鳅,使原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被人类所利用。2.答案:(1)营养结构方向和速度(2)(茭白)种群流入鱼塘的总能量还包含人工输入的能量垂直(3)能量的利用率间接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
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生态塘、潜流湿地中的所有茭白共同构成一个(茭白)种群。人工饲养的鱼塘能量有两个来源:池塘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通过有机物从外界输入能量;对于杂食性的一些鱼而言,在不同季节生活的水层可能不同,由此表
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池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3)利用此模式可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N、P等主要污染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这也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单元清通关卷(九)生物与环境1.D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
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
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
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2.B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
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3.C大肠杆菌为异养
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4.A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数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错误;丰
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B正确;题述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和CO2等,无机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绿色植物等利用从而进入生物群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
环,D正确。5.A河水携带泥沙进入大海时,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的过程中,海水逐渐淡化,所以,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为:生长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生长在陆地环境中,对应的植物群落演替顺序是②①③,A正确。6.C多年生草本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
本替代了一年生草本,A正确;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该沙地演替最后主要为多年生灌木,因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
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7.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
,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不能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D错误。8.D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
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在三个阶段中,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其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9.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可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得上一营养级生
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非生物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可将非生物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
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碳分解成CO2回归非生物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非生物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通过
各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非生物环境,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10.A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而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却低于荒地,A错误;若入射太阳能相同,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
最多的是玉米地,因为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B正确;由实验数据可知,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C正确;两个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接受的太阳能需要穿过水层,据此可推知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
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D正确。11.D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腐生微生物等属于分解者,一些寄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微生物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了对畜禽粪便、生活垃圾、蚓粪、残渣等
的处理与利用,充分体现了循环原理,B错误;土壤中的分解者将有机肥分解,可以为农作物、果树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但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能量主要来自光能,C错误;蚯蚓的分解作用是其代谢活动的一部分,而蚯蚓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需
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等条件,所以其分解处理效率受温度、含水量等影响,D正确。12.C植物体遭受虫害后可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A正确;由题意可知,多数植物被昆虫蚕食后可
启动抗虫反应,而烟粉虱可产生Bt56蛋白抑制植物的抗虫反应以便蚕食植物,说明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抑制Bt56基因的表达可使植物的抗虫反应顺利发生,从而使昆虫数量减少,所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
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慢,C错误;Bt56蛋白会抑制植物的抗虫反应,故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以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13.B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地污染物的排入、海上生产活
动(如采油、航运)以及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A正确;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而“水华”属于淡水富营养化,B错误;海洋污染导致很多海洋生物死亡,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红树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的生态修
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D正确。14.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15.A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物质,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
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均错误。16.CD根据图示可知,图中的甲、乙、丙、丁分别是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乙、丙、丁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故碳在乙、丙、丁之间的传递形式
为有机物,A正确;根据题干可知,物种A处在第二营养级,物种B处在第二、三营养级,说明物种A与物种B之间有捕食和种间竞争的关系,又由于物种C捕食物种A和物种B,故物种B和物种C之间有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根据图示中环境容纳量和目前的种群数量可知,物种C的种
群数量已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故在一定时间内,丙中物种C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不符合“J”形增长模型,C错误;图中物种A和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种类可能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D错误。17.ABD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生产者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
累量,而R代表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总量,A错误;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Pg达最大值时,若群落尚未演替到顶极群落,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未达到最高,B错误;Q为生态系统内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演替达到稳
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并不是保持不变,D错误。18.ABC曲线2和3中,随着植物登陆、出现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增多,使CO2浓度下降,表明我国推行植树造林的举措,有利于缓解CO2浓度升高状况,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A正确;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
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生物圈,B正确;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会导致CO2浓度升高,C正确;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往返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错误。19.A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沙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发现了某细菌体内的抗寒基因,可以用于科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20.BC自然环境会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的分布和种
类,故该区域形成的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与不同的自然环境有关,A正确;战火吞噬后的地区仍保留了土壤和部分植被条件,故该区域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起始条件不是裸岩和地衣,B错误;若外来物种不会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则其
迁入会导致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和抵抗力升高,C错误;若在“非军事区”开垦农田,则物种的种类会趋向单一,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改变,D正确。21.答案:(1)种群种群密度(2)大于“S”(3)增长型波动(4)不可能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比无生物乙时少,因而甲、乙两种生物的
种间关系不可能为互利共生解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称为种群。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由题图曲线可知,曲线1在第1~3周时,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曲线的增长趋势说明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3)由题图曲线可知
,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逐渐增多,所以此时其年龄结构类型是增长型,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呈波动状态。(4)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应呈同步性变化,由题图曲线可知,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少,说明生物甲与
生物乙之间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22.答案:(1)种间竞争(2)对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在浓度低时有促进作用,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有抑制作用(3)无性抑制促进(4)营养演替(5)能抵抗(或耐受)环境中
的化感物质、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当地放牧牲畜喜食解析:(1)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均为植物,根据“羊草、克氏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场发生退化,冷蒿种群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冷蒿草原”,说明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2)由图
可知,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克氏针茅的抑制率逐渐增加,糙隐子草的抑制率在低浓度时为负数即促进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幅度越来越小,直到开始抑制生长,且抑制作用逐渐增加。即化感物质对克氏针茅幼苗根的生长具有抑制
作用,而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在浓度低时有促进作用,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具有抑制作用。(3)无性繁殖的速度快,可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在持续过度放牧干扰下,克氏针茅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被冷蒿替代,可推测冷
蒿采用无性繁殖抵抗放牧干扰;由(2)分析可知化感物质对克氏针茅为抑制作用,化感物质能促进糙隐子草生长,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冷蒿草原较好生长。(4)由于过度放牧(人为干扰)导致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发生了变化,使草原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使群落朝向与自然发展不同的方向演替。(5)由题意可知,冷蒿可
向环境释放具有化感作用的代谢产物,影响周围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在退化草场恢复治理的过程中,应选用能抵抗环境中的化感物质、能适应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当地放牧牲畜喜食。23.答案:(1)物理(2)时间越早,结实率越低延胡索提前开花,导致开花时间与熊蜂活跃
期重叠时间减少,传粉受影响,结实率降低(3)人工授粉A样地结实率低于B样地解析:(1)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光和温度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物理信息。(2)分析图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开花起始时间,因变量为
结实率,据图可知,开花起始时间越早,结实率越低;结合题干信息“延胡索是一种依靠熊蜂传粉的早春短命药用植物”“全球气温升高会使延胡索提前开花”可知,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延胡索提前开花,导致开花时间与熊蜂活跃期重叠时间减少,传粉受影响,结实率降低。(3)分析题意可知
,本实验目的为验证物候错配会影响延胡索的传粉和结实,则实验的自变量为物候错配是否被打破,可通过人工授粉与否控制,因变量为结实率,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在物候错配的区域设置同
等条件的A和B两个样地,其中,A样地中的延胡索保持自然状态生长;B样地中的延胡索则进行人工授粉,分别统计两样地延胡索的结实率。若“物候错配会造成延胡索自然结实率降低”,则自然生长的A样地(物候错配保持组)结实率低于B样地(物候错配被打破)。24.答案:(1)BB营养
级含能量最多,B为生产者(2)5.7%(3)是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解析:(1)据题表及题干可知,B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最多,故B为生产者。(2)又因为E为分解者,所以食物链为B→D→A→C,再根据公式计算从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
率是0.9/15.9×100%≈5.7%。(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870.7×102kJ/(m2·a),输出的总能量=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13.1+501.3+0.6+79.1+191.4=785.5×102kJ/(m2·a),
因为870.7×102kJ/(m2·a)>785.5×102kJ/(m2·a),所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的能量之和,即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25.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次生(2)“S”环
境容纳量(3)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4)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解析:(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
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形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
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
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
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模块清通关卷模块三稳态与环境1.C0.9%的NaCl溶液即生理盐水,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不会导致渗透压的变化,但注射的生理盐水通过静脉血管进
入血浆,会导致机体血浆量增加,机体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血浆量又恢复到注射前的水平。2.D从图中结构可知,Ⅰ上有神经节判断Ⅰ为传入神经,Ⅲ是神经中枢,Ⅱ是传出神经,根据伸肌既与传出神经相连,又与传入神经相连,判断伸肌既是感觉器又是效应
器,A正确;由于Ⅲ处是低级神经中枢,故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敲击膝盖下方,小腿抬起需要伸肌和屈肌相互协调完成,C正确;反射都需要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故Ⅱ处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D错误。3.D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
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A错误;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均代表传出神经,B错误;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增加,c代表产生渴觉,C错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
,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及记忆细胞,D正确。4.A糖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错误;人体疾病的发生不一定是因为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人类遗传病),②错误;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同一效应器产生相同的
反应,③错误;人患流感病愈后会再患流感,原因是病毒易变异,④错误;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另外神经系统也可直接支配甲状腺的活动,⑤错误;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但不穿膜,⑥错误。5.A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分泌增
加会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加大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A错误;根据试题分析,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B正确;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这时内分泌腺相当于效应器的一部分,C正确;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一方面直接
刺激胰岛,使胰岛分泌胰岛素,另一方面下丘脑接收到信息后,会通过相关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见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号分子有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D正确。6.B通过题图可以看出,物质a为抗原,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
中,浆细胞能产生抗a抗体,A正确;抗a抗体能与物质a(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被吞噬细胞清除,B错误;物质a引起的免疫过程通过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作用,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从而使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导致突
触后膜不能兴奋,从而表现为重症肌无力,D正确。7.C①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A正确;②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B正确;③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故胰高血糖素的
靶细胞不是肌细胞,C错误;三种方式中,①是神经-体液调节,②是神经调节,③是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D正确。8.C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A错误;子代A系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的皮肤细胞,B错误
;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排斥反应,原因是无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出现C系鼠的淋巴细胞,并没有失去特异性免疫功能,D错误。9.B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IAA较少而不是没有,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四
组实验中,300mg/L的IAA浓度下平均生根数最多,说明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B正确;图中显示,100与300mg/L处理获得的根的长度相近,但是数量不相等,因此两者获得的根生物量不相等,C错误
;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下没有体现抑制生根数和根长的现象,因此不能体现出IAA对根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D错误。10.C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另外曲线不重
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如环境资源,A错误;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d越小,两条曲线靠得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两种生物
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D错误。11.C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A正确;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
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据此可推出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B正确、C错误;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12.D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
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
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13.DQ占太阳能中极少的一部分,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牧草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鹰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B错误;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不包括太阳能,C错误;保护鹰和食虫鸟,能有效控制昆虫和鼠的数量,使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14.D甲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乙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丙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甲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多,A错误;只由题图中的数量关系判断不出乙种群与丙种群的种间关
系,B错误;乙种群的能量去向有四个,分别是呼吸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遗体残骸流入分解者和未利用;丙种群的能量去向中可能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C错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正确。15.D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
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锁阳为寄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C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D正确。16.BC反射弧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错误;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即使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C错误;根据实验一与实验三的对照可知,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的参与,D正确。17.ACD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可卡因与多巴
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A错误;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Na+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由图可知多巴胺作用后不是被突触间隙中的酶分解而是经过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
转运载体又转运回突触前膜内,C错误;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其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持续性兴奋,D错误。18.AC花粉过敏会引起A组织液增多,A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肝脏,肝细胞进行有氧呼
吸消耗氧气,则B中Ⅰ端的氧气浓度高于Ⅱ端,B正确;A组织液大部分渗回B血浆,只有一小部分渗入C淋巴,C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分泌胰岛素,B血浆中的胰岛素含量Ⅱ端比Ⅰ端高,D正确。19.ACD瓢虫捕食棉铃虫和
棉蚜,引入瓢虫治理害虫的这种方式所利用的种间关系为捕食,A正确;同化量=呼吸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因此棉铃虫流入瓢虫的能量=7.50×109-6.0
0×109-2.00×108-5.00×108=8×108,棉蚜流入瓢虫的能量=8.15×109-6.45×109-3.00×108-5.50×108=8.5×108,所以X=8×108+8.5×108=1.65×109
。由于瓢虫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无法获得,所以无法判断Y,B错误;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65×109÷(7.50×109+8.15×109)×100%=10.54%,C正确;棉蚜和棉铃
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D正确。20.ABC设置围栏阻挡鼠进入,即制造缺少鼠的环境,此时,食料植物株高比非食料植物株高的要高,说明食料植物的生长优于非食料植物,A正确;无围栏即存在鼠时,非食料植物株高比食料
植物株高的要高,说明非食料植物在竞争中占有优势,B正确;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种类和围栏的有无,实验地块和对照地块的非生物因素应该基本相同,C正确;分析非食料植物的株高可知,有围栏的株高比无围栏的株高低,说明鼠影响非食料植物的相
对生物量,D错误。21.答案:(1)负电信号→化学信号慢(2)减少(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β积累导致线粒体膜损伤无法提供能量,神经纤维膜损伤无法正常胞吐释放神经递质(3)大脑皮层(海马区)(4)下丘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解析:(1)神
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后,钠离子内流,产生了外负内正的膜电位,所以在兴奋由图中A点传导到D点的过程中,B处兴奋时膜外为负电位;C是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需要借助神经递质完成兴奋的传递,所以兴奋由图中C点传
递到D点比从A点传导到C点的速度慢。(2)Aβ积累会引起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原因是(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β积累导致线粒体膜损伤无法提供能量,神经纤维膜损伤无法正常胞吐释放神经递质。
(3)AD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等功能障碍,由此推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部位为大脑皮层(海马区)。(4)研究发现,增强体育锻炼可以改善AD的症状。人体在运动时机体产热会增加,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此时机体的散热途径主
要有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等。22.答案:(1)胞吞(2)分化记忆T(3)特异裂解(4)体液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5)降低免疫排斥解析:(1)抗原属于大分子物质,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摄取肿瘤抗原,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的
增殖、分化。(2)图1中,T细胞表面的TCR识别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其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肿瘤细胞,引起其裂解死亡。(3)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TCR特异性识别携带同种肿瘤抗原的肿瘤细胞,该过程具有特异性。由图可知,效应T细胞可以分泌毒素,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
亡。(4)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抗PD-L1抗体进入人体后,通过体液
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从而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5)由于单克隆抗体是利用鼠的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分泌产生,对人来说是异物,为了降低免疫排斥,需要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出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成人抗体区段。23.答案:(1)胰高血糖素肝细胞(2)核糖体
体液(或“血液”)(3)负反馈调节较高细胞不能识别瘦素,人的饥饿感较强,摄食量增加,导致脂肪细胞中脂肪含量增多,脂肪细胞合成瘦素增加(4)①高不能正常产生瘦素②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激素a能够促进糖原分解,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
素,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2)由题干信息可知,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蛋白质合成于核糖体上;分泌到细胞外通过体液(血液)运输至下丘脑。(3)在正常人体中,瘦素在体内保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肥胖病人是因为体内发
生瘦素抵抗现象而引起,即瘦素与其受体识别的能力下降,细胞不能识别瘦素,人的饥饿感较强,摄食量增加,导致脂肪细胞中脂肪含量增多,脂肪细胞合成瘦素增加,因此肥胖病人血清中的瘦素浓度偏高。(4)①A小鼠无瘦素受体,因
而比正常小鼠体内瘦素含量高。由题意可知,正常小鼠与A小鼠连体共生,正常小鼠摄食量减少,说明瘦素发挥作用,A小鼠无瘦素受体,A无变化;正常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正常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说明无瘦素分泌;A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A小鼠由于无瘦素受体无变化,B小
鼠摄入量明显变化,说明B小鼠瘦素的受体正常,因而B小鼠肥胖是不能正常产生瘦素所致。②为排除手术干扰,可设置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都正常,说明手术无影响。24.答案:(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生长素和植物激素M(2)有无植物激素M植物激素M对侧芽的生
长有抑制作用(3)根用突变型为根、野生型为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植株丁侧芽的长度解析:(1)顶端优势体现出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由题目知,植物顶端优势受生长素和植物激素
M的共同调节,植株甲侧芽长度短,表现出顶端优势,所以植株甲能产生的激素是生长素和植物激素M。(2)图②中,植株甲、乙进行对照,植株甲能合成植物激素M,而植株乙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其他条件相同,所以自变量是有无植物激素M;图中甲、乙对照结果显示,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的植株乙侧
芽生长较长,可得出植物激素M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嫁接型植株丙是用野生型甲做根、突变型乙做茎,实验结果是侧芽短,出现了顶端优势,说明能产生植物激素M,可得出植物激素M是根产生的;为使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还需增设的另一组实验是用突变型为根、野生型为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植
株丁侧芽的长度。25.答案:(1)属于第二营养级(2)螺蛳、细菌等微生物促进有机废弃物的分解利用,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3)小于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沉水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但处于第
二营养级的不只有草食性鱼类(4)直接价值和间接解析:(1)同一个自然生态鱼塘中的所有草食性鱼属于第二营养级。(2)识图分析可知,题图中属于分解者的是螺蛳、细菌等微生物;螺蛳的作用是促进有机废弃物的分解利用,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3)若鱼塘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
效率为10%,沉水植物的同化量为M,草食性鱼类的同化量为N,则N/M的值小于1/10,原因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沉水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但处于第二营养级的不只有草食性鱼类。(4)生态鱼塘不仅生产鱼、虾、蟹等供人们消费,这体现了生态鱼塘的直接价值,同时,生态鱼塘还具有蓄洪
抗旱的作用,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第十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考点34传统发酵技术及发酵工程的应用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酵母菌发酵可产生CO2,故应适时排气。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为18~30℃,前期需氧,
后期无氧。2.B腐乳的生产是利用微生物中的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产生易被人类吸收的多肽和氨基酸。一般来说,做腐乳所用的豆腐含水量应为70%左右,含水量过大,不易成形;含水量过少,比较坚硬,口感不好。3.C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并不与密封
时间成正比;醋酸菌所需的发酵条件是通入氧气,温度控制在30℃~35℃,而酵母菌所需的发酵条件是无氧,温度控制在18℃~30℃;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不产生CO2。4.A乳酸菌也可进行无氧呼吸;果酒发酵的第一阶段
酵母菌需要进行有氧呼吸,以便大量增殖,但后期需要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和毛霉属于真核生物,细胞中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其他两种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毛霉可以产生蛋白酶、脂肪酶等,能将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A错误。5.答案:(1)毛霉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
油和脂肪酸(2)增加乳酸菌含量无氧呼吸刚入坛内,豆角表面的杂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呼吸产生CO2,随着乳酸积累抑制了杂菌的生长,乳酸菌产生乳酸的过程不产生CO2(3)腌制时间亚硝胺解析:(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2)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在坛中加入陈酸汤的目的是增加乳酸菌含量;乳酸发酵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酸豆角等腌制过程中,刚入坛内,豆角
表面的杂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呼吸产生CO2,随着乳酸积累抑制了杂菌生长,乳酸菌产生乳酸的过程不产生CO2,因此初期有气泡冒出,但气泡的产生会逐渐停止。(3)发酵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等;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6.B果酒发酵的适
宜温度为18℃~30℃,因此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A正确;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因此分解过程中不需要通入空气,B错误;无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但是没有消耗氧气,因此发酵罐中的气压不会低于大气压,C正确;葡萄酒发酵的原料是糖类,因此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
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D正确。7.B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腐乳发酵,控制发酵的温度主要有利于毛霉等微生物的生长和腐乳发酵,A错误;香辛料和料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具有防腐作用,B正确;毛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从而将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C错
误;成品腐乳表面的黏性物质主要由毛霉产生,毛霉属于真菌,D错误。8.BD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制作麦芽汁之前用含有赤霉素的溶液浸泡大麦种子,可以有效促进α-淀粉酶合成,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进而增加麦芽汁中可发酵糖的含量,A正确;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等到菌落长成后,放入冰箱低温保藏,B错误;泡盖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形成的,较厚,可以将麦芽汁与空气隔绝,C正确;麦芽汁不仅能为酿酒酵母的发酵过程提供碳源和水,还能提供氮源、无机盐,D错误。9.BD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果醋的制作由
醋酸菌完成;制作果醋的温度要比制作果酒的温度高些;传统的葡萄酒制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10.BCD图1中的流程是酵母菌发酵产生果酒,及醋酸菌利用果酒发酵产生果醋的过程,但醋酸菌也可以在糖源和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直接利用糖类进行果醋
发酵,A错误。个人用简易装置制作果酒时,所利用的酵母菌来自葡萄皮的表面,所以不能将葡萄冲洗次数过多,否则会冲洗掉野生型酵母菌,B正确。图2中的排气口弯曲可避免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C正确。由于酵母菌在有氧呼吸阶段利用的氧气来自装置中的空
气,且无氧呼吸阶段需要保持无氧状态,所以无需打开充气口,而发酵过程中都会有二氧化碳产生,所以要打开排气口;醋酸菌属于需氧菌,所以要始终将充气口打开,D正确。11.ABD霉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15~18℃,温度升高,影响毛霉生长,A正确;腐乳坯若被细菌污染,表面会出现黏性
物,B正确;向腐乳坯表面喷水,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不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C错误;加入料酒,能防止杂菌污染,D正确。12.ACD制作酱油是利用了霉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对大豆、小麦等原料进行发酵的过程,其中霉菌分泌的蛋白酶将大豆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小分子的肽,使其具
有鲜味,酵母菌分泌的淀粉酶将小麦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使其具有甜味,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使其具有酒香,制作过程中晾晒是为了增强微生物的发酵,加入食盐可以抑制杂菌的繁殖。13.B将白萝卜切成小块可以扩大白萝卜与腌
料的接触面积,缩短腌制时间,A正确;泡菜制作所需菌种为乳酸菌,制作过程中应保持无氧环境,向容器中通入无菌空气不利于腌制,B错误;泡菜汁中含有一定量的发酵菌种,所以在腌制过程中,加入一些已经腌制过的泡菜汁可缩短腌制时间,C正确;用沸水短时处理,可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提高泡菜品质,也可缩短腌
制时间,D正确。14.D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酒精,故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能存活但不能大量繁殖,A正确;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时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是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B正确;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颜色,C正确;制作过程
中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糖含量减少,D错误。15.B泡菜制作过程中,主要是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形成乳酸,A错误;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
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B正确;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大量繁殖,在密封也就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C错误;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时大部分乳酸杆菌已死亡,不会大量繁殖,D错误。16.D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
菌是好氧菌,因此果醋发酵需要有氧条件,B错误;不同的发酵产物需要的温度不同,C错误;果酒、果醋和泡菜发酵后形成的溶液都呈酸性,D正确。17.B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同时乙醇还可以抑制杂菌
繁殖,A正确;酵母菌一般以出芽的方式繁殖,醋酸杆菌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B错误;酵母菌发酵过程中先通气使其大量繁殖,再密闭发酵产乙醇;醋酸杆菌为好氧菌,需持续通入无菌氧气,C正确;酵母菌适宜温度是18~30℃,醋酸杆菌最适温度为30~3
5℃,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作为碳源蓝莓品种、醋酸杆菌菌种等解析:甘露醇的化学式为C6H14O6主要作用是为酵母菌提供碳源。影响蓝莓醋风味的主要因素,除了温度、pH、氧气等环境因素外,还有蓝莓品种、醋酸杆菌菌种等。2.答案:(1)细胞壁和胞间
层(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2)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电泳法不能再次利用,产品难以纯化(3)C2H5OH+O2\s\up7(酶(酶)――→酶CH3COOH+H2O使醋酸菌细胞在发酵中反复利用包埋法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
合解析:(1)榨取苹果汁时,通常使用果胶酶处理,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细胞壁和胞间层,使榨汁更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2)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制作苹果
酒时先通入无菌空气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脲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可根据电荷性质用电泳法分离脲酶。脲酶不宜直接投入酒中,原因是不能再次利用,产品难以纯化。(3)醋酸发酵阶段的化学反应简式为C2H5OH+O2\s\up7(酶(酶)――→酶CH3COOH
+H2O,在工业生产上,固定化细胞可以使醋酸菌细胞在发酵中反复利用,从而降低成本。固定化菌种通常采用包埋法,原因是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3.答案:(1)亚硝胺(2)稀释涂布平板(平板划线)(3)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
成透明圈(4)亚硝酸盐可能来自于原料(鲜奶)增设一组实验测定鲜奶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酸奶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于鲜奶中亚硝酸盐含量解析:(1)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绝大部分随人体尿液排出,其余的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致癌物亚硝胺。(2)
若想经厌氧培养后得到菌落,可以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将少量泡菜汁(含有乳酸菌)接种于培养基上。(3)将上述培养基中各菌落移至MRS-碳酸钙固体培养基,厌氧培养48小时后,由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所以可发现有部分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4)在酸奶中测出的亚硝酸盐可能是制
作酸奶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可能来自于原料鲜奶,想要探究这一问题,可以测定鲜奶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若酸奶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于鲜奶中亚硝酸盐含量,则可以说明酸奶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考点35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第一关小题自助
餐自选狂刷1.D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置是为了防止皿盖冷却水落入培养基后造成污染,D正确;此操作不是利于大肠杆菌的生长,A错误;空气仍然可以进入到平板中,B错误;倒置对于培养基冷却没有太大影响,C错误。2.B分析表中成分可知,该培养基中没有凝固剂,为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营养成分齐
全,但存在伊红、美蓝等鉴别物质,属于鉴别培养基,A错误;该培养基中的蛋白胨既是唯一的氮源,也是碳源,而葡萄糖是绝大多数生物最常利用的碳源,B正确;该培养基中存在的无机盐和蛋白胨中的某些物质可以看作是生
长因子,C错误;对培养基调节完pH后还要进行灭菌处理等操作才能使用,D错误。3.D无菌操作包括消毒和灭菌。需进行消毒处理的有植物的外植体及操作人员的双手等,需进行灭菌的有器皿、培养基、添加剂(指示剂或染色剂)等。煮沸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属于消毒;为防止空气中杂菌的污染,接种时
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家庭制作葡萄酒时所利用的微生物是葡萄表面的酵母菌,故不能灭菌;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故④⑥操作错误。4.D实验用过的带菌培养基要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以免污染环境,A错误;应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计数,B错误;要使该实验所得
结果可靠,还应该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无菌水作为对照进行实验,C错误;培养基中含有的蛋白胨、淀粉分别为细菌培养提供了氮源和碳源,D正确。5.答案:(1)干热灭菌(2)50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3)抗生素X-gal(4)A(5)甘油管藏法解析:(1)
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材可用干热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2)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倒平板。倒平板后,平板冷凝要将平板倒置,这样做可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而造成污染。(3)为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基中要添加抗生素。β半乳糖苷酶能够作用于一种无色化合
物X-gal,使其变成蓝色物质,蓝白斑筛选能成功,是因为培养基中添加了X-gal。(4)由于用于蓝白斑筛选的质粒载体一般含有抗性基因和将宿主菌β半乳糖苷酶缺失部分补全的序列,因此最终培养基中出现的白色的菌落是目的基因和载体结合的菌落,故选A。(5)若需要长期保存该菌种,可采用的方法是甘油管藏
法。6.D不同细菌的菌落特征一般不同,因此可以依据菌落的特征进行菌种的鉴定,A错误;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细菌而促进真菌生长,B错误;破伤风杆菌是严格厌氧型细菌,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生长,C错误;醋酸杆菌属于好氧型细菌,因此在培养醋酸
杆菌时,向培养液中通入氧气促进其有氧呼吸,有利于菌体快速增殖,D正确。7.B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无机碳源或无机氮源,故微生物培养基中并不都必须添加碳源或氮源,A正确;倒平板时,应将培养皿皿盖打开一条缝,若放到一边,容易造成杂菌污染,B错误;接种前后,接
种环都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灭菌,C正确;实验结束后,带菌的培养基必须经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以免污染环境或操作者,D正确。8.D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分离和纯化高效分解石油的细菌,因此步骤③与步骤②中培养基成分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石油是唯一碳源,A正确;步骤⑤需要振荡培养,原因是提高培养液中(溶解)
氧的含量,通过振荡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B正确;图B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出现图B结果(菌落分布不均匀)可能的操作失误是涂布不均匀,C正确;步骤⑤后取样测定石油含量的目的是筛选出分解石油能力最强
的细菌,D错误。9.D配制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需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即在121℃、100kPa条件下处理15~30min,将培养基彻底灭菌,以避免培养基上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新鲜牛奶应使用巴氏消毒法消毒,为了探究新鲜牛奶合适的消毒温度,可将等量的新
鲜牛奶分别置于60℃、70℃、80℃、90℃恒温水浴锅中处理30min,并检测不同温度处理下的牛奶中微生物的数量进行比较,B正确;若要统计消毒后的牛奶中微生物的数量,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所以可对处理后的牛奶进行梯度稀释后,利用涂布法接种平板并在37℃下培养2
4h,C正确;由于温度过高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所以菌落数最少的组对应的温度不一定是最适的消毒温度,因为还需要考虑牛奶的营养价值不被破坏,D错误。10.C菌液中含有试验菌,将一定量菌液与冷却后的灭菌培
养基混匀并倒平板可得到试验菌平板,A正确;在平板上打孔时,需要防止打孔的钢管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平板,因此在平板上打孔的钢管需要灼烧灭菌,B正确;抑菌圈的大小与抑菌效果呈正相关,提取物W在培养基中扩散,加入提取物W后的2小时,抑菌圈的直径没有达到最大值,说明还没有获得
最佳抑菌效果,C错误;试验菌的数量随菌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多,W物质的分子数量随提取物W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多,抑菌圈直径的大小随着提取物W扩散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因此菌体浓度、提取物W的浓度和扩散时间都会对抑菌圈直径的大小造成影
响,D正确。11.AC对培养皿中的菌株进行稀释时,盛有无菌水的试管仅消毒处理,不能彻底消灭杂菌,会造成杂菌污染,A正确;指示剂和染料中可能混有微生物,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加入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和染料需要灭菌,B错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无菌繁殖
脱毒苗时,植物的外植体要进行消毒,以避免被杂菌污染,C正确;接种时灼烧接种环之后,要冷却后再对菌种划线,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D错误。12.CD自生固氮菌是需氧型生物,步骤①土样应取自表层的土壤,步骤③中的稀释梯度分别为10,100,1000倍,所以土壤悬浮液稀释了100
0倍,A错误;自生固氮菌是异养型生物,计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B错误;步骤②需充分振荡20min,主要目的是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充分释放到无菌水中,C正确;步骤④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该选择培养基的特点是
不添加氮源,利用的是空气中的氮气,D正确。13.ABD氯化钠属于无机盐,无机盐在培养基中具有调节和维持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和pH的作用,故制备培养基时除了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以外,还要加入一定量氯化钠,以维持渗透压,A正确;纯化的菌株临时保藏需要先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
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长成菌落后放入4℃冰箱中保藏,B正确;由分析可知,曲线3在加入乳链菌肽后活菌数降为零,这说明是非溶菌性杀死细菌,C错误;口服乳链菌肽,不会改变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也不会进入内环境,由此推测可能的原因是被消化道中蛋白酶所降解而被人体消化,D正确。14.BC漆酶
降解“木质”,则漆酶菌株多存在于“木质”丰富的场所,故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但不一定含有产漆酶的菌株,A错误;筛选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漆酶的底物,通过菌落特征挑出产漆酶的菌落,B正确;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再通过划线进一步纯化,C正确;斜面
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营养物,不能在常温下长期保存菌株,D错误。15.ABC高压灭菌加热结束后,让其自然冷却后再慢慢打开排气阀以排除余气,然后才能开盖取物,A错误;倒平板时左手拿培养皿,右手拿锥形瓶,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
缝隙,倒入培养基后立即盖上培养皿皿盖,B错误;灼烧接种环之后,要冷却后才能伸入菌液,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C错误;皿底的标记不会因为盖子混淆而混淆,D正确。16.BCD配制培养基时,应在高压蒸汽灭菌之前调节pH,避免灭菌之后
调pH造成杂菌污染,A错误;选择培养时,为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菌种,应使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B正确;进行梯度稀释时,为了无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旁完成各种操作,C正确;挑选菌株后,为了防止造成污染,应将使用过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后再丢弃,D正确。17
.C用免洗酒精凝胶擦手属于消毒,A错误;制作泡菜前用开水烫洗容器属于消毒过程,B错误;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能达到灭菌目的,C正确;防疫期间用石炭酸喷洒教室,属于消毒,D错误。18.C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原生质体进行计数,A正确;活细胞的细胞膜
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的色素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的色素分子能进入细胞,所以可用红墨水检测细胞的存活状态并计数,B正确;划线分离法不能用于细胞计数,C错误;酵母细胞的密度与浑浊度指标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所以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
段时间后,可用比浊计测定其密度,D正确。19.B根据题干信息“甲菌菌落周围呈现深蓝色”,说明甲可以分泌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会使醇溶青琼脂平板变为深蓝色,因此甲菌属于解脂菌,A正确;乙菌落周围没有出现深蓝色,说明乙菌落不能产生脂肪酶,不能利用脂肪为其供能,但乙菌落也可以在培养
基上生存,说明该培养基不是以脂肪为唯一碳源,B错误;可将两种菌分别接种在同一平板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更加直观,C正确;可以利用该平板来比较解脂菌分泌脂肪酶的能力,观察指标以菌落周围深蓝色圈的大小为依据,D正确。20.C为避免杂菌污染干扰,需
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葡萄球菌需从人体皮肤的微生物中分离,为避免杂菌污染,故需要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B正确;棉拭子上的微生物需要用平板划线法在培养基上进行接种,C错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
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别,D正确。21.B由题图可知,乙菌的运动能力比甲菌强,A正确;实验所用培养基应为固体培养基,B错误;硫化氢与硫酸亚铁铵结合形成黑色沉淀,该实验只能对甲、乙菌能否产生硫化氢进行定
性分析,并不能比较出两种菌产生硫化氢的量,C正确;穿刺接种等接种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D正确。22.A利用尿素固体培养基筛选尿素分解菌时,尿素固体培养基并不直接杀死其他微生物,而是其他微生物不能以尿素为氮源,无
法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中存活,A错误;不同的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适pH不同,如细菌适宜生活在中性偏碱环境,霉菌适宜生活在中性偏酸环境,因此配制培养基时应根据微生物的种类调整培养基的pH,B正确;利用糯米酿酒需要先进行糖化,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进行发酵,C正确;醋化醋杆菌的发酵底物为
一定浓度的酒—水混合物,适宜浓度的酒精可使醋化醋杆菌活化,D正确。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选择(2)为了杀死培养基中的所有微生物(微生物和芽孢、孢子)不接种培养(或空白培养)(3)将大熊猫新鲜粪便样液稀释
适当倍数后,取0.1mL涂布到若干个平板(每个稀释度至少涂布三个平板),对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则可根据公式推测大熊猫新鲜粪便中纤维素分解菌活菌数(4)C接种C菌株后秸秆失重最多,纤维素降解率最大解析:(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
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将大熊猫新鲜
粪便样品稀释液接种至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基从功能上分类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故该培养基从功能上分类属于选择培养基。(2)配制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即将培养基置于压力100kPa
、温度121℃条件下维持15~30分钟,目的是为了杀死培养基中的所有微生物(微生物和芽孢、孢子)。为检测灭菌效果可对培养基进行空白培养,即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若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无菌落出现,说明培养基灭菌彻底,否则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3)为测定大熊猫新鲜粪便中纤维素
分解菌活菌数,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适宜的条件下对大熊猫新鲜粪便中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纯化并计数时,对照组应该涂布等量的无菌水。将大熊猫新鲜粪便样液稀释适当倍数后,取0.1mL涂布到若干个平板(每个稀释度至少涂布三个平板),对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则可根据公式推
测大熊猫新鲜粪便中纤维素分解菌活菌数。(4)测定酶活力时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由表格可知,在适宜的条件下,C菌株在相同的温度和时间下,秸秆失重最多,纤维素降解率最大,说明该菌株的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活力最大。2.答案:
(一)(1)涂布分离单菌落筛选解析:(1)分离纯化细菌最常用的方法是划线分离法或涂布分离法,两种方法均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为了获得能高效降解富营养化污水污染物的菌株,还需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再经筛选和鉴定。3.答案:(1)唯一碳源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诱变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2)盐浓度为60g/L的条件下,其他杂菌因失水过多而死亡;pH为10的条件下,其他杂菌的酶变性失活,生长繁殖受抑制(3)氧气(O2或溶解氧)(4)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该实
验的目的是提高菌株H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结合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其液体培养基应该以蔗糖作为唯一碳源。并不断提高其浓度,经多次传代培养(指培养一段时间后,将部分培养物转入新配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以获得目标菌株。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进行
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此外,选育优良菌株的方法还有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2)已知,菌株H具有嗜盐、酸碱耐受能力强等特性,因此当培养基盐浓度为60g/L,pH为10时,菌株H可正常持续发酵60d以上,而盐浓度为60g/L的条件下,其
他杂菌因失水过多而死亡;pH为10的条件下,其他杂菌的酶变性失活,生长繁殖受抑制,故该系统不需要灭菌。(3)分析题意,扩大培养时,营养物浓度、温度、pH等条件适宜,而发酵液中菌株H细胞增殖和PHA产量均未达到预
期,并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说明发酵条件中氧气不足,使菌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即氧气(O2或溶解氧)是限制高密度培养的重要因素。(4)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菌株H之所以能通过分解主要含蛋白质、淀粉、油脂等的餐厨垃圾来生产PHA,说明其能分泌蛋白酶、
淀粉酶、脂肪酶等。4.答案:(1)冷却玻璃刮刀较大透明圈斜面(2)乙醇耐酒精度高、耐酸高解析:(一)(1)高压蒸汽灭菌刚结束时,培养基温度较高,要等培养基冷却后再加入3%体积的无水乙醇。涂布分离法可用于单菌落分离,使用玻璃刮
刀将待分离的菌液涂布到分离培养基的整个平面上。醋酸菌发酵产生的醋酸会使培养基中的CaCO3分解,形成透明圈。菌落小,透明圈大,代表着高产醋酸菌。菌种的贮存方法:在无菌操作下将单菌落用接种环取出,再用划线法接种在斜面培养基上,培养24h后,置于4℃冰箱中保存。(2)醋酸发酵结束的标志:产物不
再增加(醋酸浓度不再上升)或原料消耗到最低值(乙醇含量达到最低)。优质菌种不仅要求产酸高,还要耐高酸,同时还要耐酒精(原料)等特点。5.答案:(1)④(2)梯度稀释4.6×105(或460000)(3)诱变脂肪(或油脂)较大(
4)B该菌株增殖速度快,单细胞蛋白产量高;降解脂肪能力强,净化效果好解析:(1)涂布器一般用干热灭菌法或灼烧灭菌法进行灭菌。(2)99mL无菌水中加入1.0g土壤制成的菌悬液为100mL,取稀释10倍后的菌悬液0.1mL涂布平板,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46,则每克土壤约含
酵母菌46÷0.1×10×100=4.6×105(个)。(3)辐射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利用射线辐照进行的育种为诱变育种。本实验的目的是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所用的培养基应该以脂肪(或油脂)为唯一碳源;最终形成的菌落直径越
大,形成该菌落的菌株分解脂肪(或油脂)的能力越强,生产脂肪酶的能力也越大。(4)由图可知,相对于菌株A,菌株B的增殖速度更快,降解脂肪能力更强;根据题干信息“在处理含油废水的同时,可获得单细胞蛋白”可进一步推知菌株B处理含
油废水时可得到更多的单细胞蛋白,故菌株B更适合作为后续研究的材料。6.答案:(1)pH高压蒸汽(2)50℃(3)a、b、d(4)氧气无30解析:(1)配制培养基的操作步骤为称量→溶化→定容→调pH→培养基
的分装→包扎→灭菌,因此微生物的培养基配制好后应该先调节pH,再分装。常见的灭菌方法有: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培养基适宜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2)在步骤③中,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
时进行倒平板。(3)在划线过程中,接种针、接种环使用前都必须灭菌,以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划线时应避免划破培养基表面,否则将不能形成正常菌落,b正确;该实验的目的是获得利用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的酵母菌,不需要测定酵母菌中的甲醇含量,c错误;培养基中的甲醇浓度越
高,此种培养基中得以生存的酵母菌利用甲醇的能力越强,因此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甲醇的浓度,可获得甲醇高耐受株,d正确。(4)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因此为使酵母数量迅速增加,培养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营
养和氧气供应;台盼蓝是大分子物质,不能将活细胞染色,再根据25×16型的血球计数板:1毫升悬液中待测标本(菌体)总数=80小方格内菌体数/80×400×104×稀释倍数。而台盼蓝与菌液等体积加入,因此要达到每毫升3×109个活细胞的预期密度,理论上无色细胞数应该不少于(3×
109)÷(1000×2×104×400÷80)=30个。7.答案:(1)牛肉膏、蛋白胨先调pH,后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锅(2)防止皿盖上凝结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3)临时保藏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4)感染生理状况良好的黄脊竹蝗幼虫感染后的幼虫出
现行动迟缓,伴有轻微痉挛现象解析:(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是牛肉膏和蛋白胨;配制培养基需要先调节pH,再灭菌,以防止调节pH过程中引入杂菌;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所以需要用到高压蒸汽灭菌锅。(2)为了防止皿盖上凝结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所以培养皿应倒置培
养。(3)频繁使用类产碱假单胞菌,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保存;该方法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4)为证明类产碱假单胞菌是蝗虫致死的原因,需要从病死虫尸中提取并分离得到该菌,并用该菌感染生理状况良好的黄脊竹蝗幼虫,如果感染
后的幼虫出现行动迟缓,伴有轻微痉挛现象,即可证明。8.答案:(1)褐煤煤区褐煤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2)①为细菌生长提供氮源、碳源和维生素用作凝固剂②适量且等量取自某地的褐煤(煤浆)分别测定褐煤(煤浆)的降解率解析:(1)褐煤煤区存在能高
效降解褐煤的细菌的可能性较大,因而易于筛选到能高效降解褐煤的细菌;筛选时采用的培养基应该以褐煤为唯一碳源,微生物接种常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2)①营养肉汁琼脂培养基中,蛋白胨能为细菌生长提供氮源、碳源和维生素,琼脂的作用是用作凝固剂。②
筛选的实验思路:在适宜条件下分别培养等量的4种备选细菌,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取自某地的褐煤(煤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褐煤(煤浆)的降解率。9.答案:(1)增加Foopak分解菌的数量涂布选择培养后的菌液中Foopak分解
菌的浓度较大,直接涂布很难分离得到单个菌落(2)Foopak分解菌的种类较多(3)排除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一定浓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在三个平板中解析:(1)从填埋Foopak生物可降解饮品杯的土壤中分离Foo
pak分解菌时,应先从土壤取样,并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选择培养,目的是增加Foopak分解菌的数量。经过选择培养后,Foopak分解菌的浓度较大,直接进行涂布接种难以分离得到单个菌落,因此先进行梯度稀释再涂布接种到固体
培养基上。(2)若在整个分离过程中无杂菌污染,培养基上出现多种菌落特征,则最可能的原因是Foopak分解菌的种类较多,形成不同的菌落。(3)在测定培养液中Foopak分解菌的数量时,需至少做三个重复实验,
起相互对照的作用,其目的是排除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行重复实验时,需要将一定浓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在三个平板中。10.答案:(1)通入氧气或空气、30~35℃(2)细菌蛋白质变性、细菌失水巴
氏消毒法解析:(1)发酵②为经中间发酵液成为果醋醪液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利用醋酸菌的发酵作用,醋酸菌为好氧菌,故制作时需要不断通入氧气,且其适宜温度是30~35℃。(2)苹果醋中有较高浓度的乙酸,可能引起细菌蛋白质变性(高温、强酸、强碱等均可能引起),也可能因为渗透压
高而引起细菌细胞失水,而导致细菌死亡;市场保质期内的苹果醋饮品有时会发生“变质”问题,原因可能有:①在灌装或包装过程中无菌操作不够规范;②两次无菌操作采用巴氏消毒法(温度较低,适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③苹果浓缩汁中出现了食品污染常见的某种杆菌。11.答案:(1)
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液体(2)显微镜直接计数法4.2×107(3)无菌空气4∶13∶1解析:(1)微生物的培养基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实验时所用培养基除了能为谷氨酸棒状杆菌提供碳源和氮源外,还能提供水和无机盐等。
工业生产中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使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2)谷氨酸棒状杆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可以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根据题意可知,共有谷氨酸棒状杆菌42个,并且谷氨酸棒状杆菌样品稀释了100
倍,因此上述1mL谷氨酸棒状杆菌样品中约有菌体=42÷(0.1×10-3)×100=4.2×107个。(3)由表格可知,要发酵得到大量谷氨酸,需首先不断向发酵液中通入无菌空气;将碳氮比设为4∶1培养一段时间,使得谷氨酸棒状杆菌大
量繁殖,然后再将发酵液中碳氮比改为3∶1继续培养,该比例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产生谷氨酸。12.答案:(1)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2.8×106(2)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将接种环通过酒精灯
外焰灼烧灭菌(3)防止冷凝水倒流污染培养基,同时保持培养基中的水分取一个未接种(接种0.1mL的无菌水)的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4)小于伊红美蓝黑色(5)噬菌体侵染滤纸片周围的大肠杆菌使之裂解,形成以滤纸片为中心的透明圈解析:(1)据图可知,图中所用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当样品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据图可知,图中的样品稀释了103倍,取0.1mL样品后得到28个菌落,故每克犊牛粪便中活菌数应为28÷0.1×103×1
0=2.8×106个。(2)A所示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为使菌落分布均匀,应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B所示方法为平板划线法,所用灭菌方法为将接种环通过酒精灯外焰灼烧灭菌。(3)为防止冷凝水倒流污染培养基,同时保持培养基中的水分,接种好的培养基
应倒置;为检测培养基的制备是否合格,可取一个未接种(接种0.1mL的无菌水)的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若无菌落产生,即说明培养基制备是合格的。(4)滤膜法是检测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方法,将一定量水样注
入已灭菌的微孔薄膜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故过滤器滤膜的孔径需小于大肠杆菌的直径;将滤膜贴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伊红美蓝和大肠杆菌反应产生黑色,故得到的黑色菌落经统计可判断大肠杆菌数目。(5)噬菌体是病毒,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故噬菌体侵染滤纸片周围的大肠杆菌使之裂解,形成以滤纸
片为中心的透明圈。考点36细胞工程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D花药离体培养所需条件要求更高,需用MS培养基,另外还需要适宜的pH、温度和光照,而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等,A错误;花粉培养形成的植株称为单倍体,B错误;在细胞分化过
程中有多种激素起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C错误;在该过程中,单个细胞最终培养成了植株,这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2.C除去细胞壁的酶有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
不能用灭活的病毒;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是诱导产生了新的细胞壁;从愈伤组织形成“白菜—甘蓝”植物体属于再分化过程。3.A动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有接触抑制现象,细胞在培养瓶中会贴壁生长,最终会形成一层细胞,相互接触后停止生长
;克隆培养法培养的过程中,仅有极少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一般传至10代后就不易传下去了;恶性增殖细胞系的细胞具有不死性,可以进行传代培养。4.C图中小鼠注射甲,产生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则甲属于抗原,A正确;利用聚乙二醇(化学法)、灭活的病毒(生
物法)和电激(物理法)可诱导细胞融合获得杂种细胞,B正确;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乙筛选,融合具有同种核的细胞和未融合细胞均不能生长,只有杂交瘤细胞能生长,C错误;杂交瘤细胞经过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并经单一抗体检测后,培养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即可制备单克
隆抗体,D正确。5.答案:(1)骨髓瘤细胞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2)脱分化高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灭活的病毒(4)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5)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解析:(1)
图中X为骨髓瘤细胞、Y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Z为杂交瘤细胞。(2)①过程将已经分化的细胞培养成分化程度低的细胞,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脱分化;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诱导干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全能性较高;②过程是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③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4)④处需要进行筛选,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5)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的特点。6.C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过程②的培养基中需添加比值适中的细胞分裂素和生
长素,以利于形成愈伤组织,B错误;过程③需提供光照条件诱导合成叶绿素,使得过程④获得的植株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过程④获得的植株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了,因此基质中不需要加入蔗糖,D错误。7.B人参不定根培养中有①脱分化和②再分化过程,A正确;脱分化过程不需要光照,B错误;生
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所以过程②再分化形成根所需要的生长素比例大于细胞分裂素,C正确;需要检测不定根中的有效成分判定不定根的药用价值,D正确。8.B研制抗S蛋白单克隆抗体,需先注射刺突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以获得相应B淋巴细胞,A错误;
在产生免疫反应的小鼠脾脏细胞中提取B淋巴细胞并诱导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正确;经HAT培养基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经克隆化培养后还需进行抗体检测才能用于单克隆抗体的生产,C错误;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来制备治疗癌症的“生物导弹”,因为单克隆抗体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的位置,D错误。9.D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二次筛选,第一次是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后,还需要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大规模培养,A错误;采集来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分裂Ⅱ期,精子要经过获
能处理,方可进行体外受精,B错误;若细胞a、b分别代表白菜、甘蓝细胞,则完成融合的标志为产生新的细胞壁,C错误;细胞融合过程都涉及膜的流动性,常用聚乙二醇融合法、电融合法等进行促融处理,D正确。10.ABD农杆菌可通过侵染宿主细胞,从而将目的基因(Ti质粒)转入到宿主细胞中,A正确;通过对已经导入
目的基因并含有标记基因的细胞进行筛选,从而淘汰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B正确;聚乙二醇多用于植物体细胞融合,用于培养异源多倍体,与此处基因工程的操作无关,C错误;进一步对筛选出来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得到转基因植株
,这一过程涉及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愈伤组织生芽,D正确。11.AC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选取合适的外植体并要进行快速消毒,A正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没有涉及原生质体的融合,B错误;培育紫草根细胞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需要添加琼脂,C正确;
紫草宁是细胞产物,只需要培育到愈伤组织即可,D错误。12.ABD图中实验小鼠注射的甲是能与抗人体胃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A正确;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聚乙二醇融合法、灭活病毒诱导法、电融合法,B正确;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乙进行筛
选,在该培养基中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增殖,其他细胞(未融合的B细胞和瘤细胞,融合后的B—B细胞和瘤—瘤细胞)均不能增殖,C错误;丙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后可获得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D正确。13.CD抗生素具有杀菌(不是杀病毒)作用,为防止培养液被污染,可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
,A错误;要使贴壁细胞从瓶壁上分离下来,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B错误;加入等体积的二甲基亚矾溶剂作为空白对照,排除体积和溶剂等无关因素的影响,C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加入X的癌细胞个数是6.7×104,加入Y的癌细胞个数是5.3×105,说明药物X的
抗癌效果比Y好,加入Z的癌细胞个数是8.0×106,与空白对照相比无抗癌作用,D正确。14.BC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要用酶解法去掉细胞壁后再诱导融合,融合完成后的细胞再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培养,A错误;a细胞和b细胞
之间的融合需要借助物理、化学等方法处理后才能实现,B正确;c细胞的形成要经过细胞膜的融合,与a、b细胞膜的流动性都有关,C正确;c细胞内有a、b两细胞的遗传物质,但不能同时表达a、b细胞中的所有基因,D
错误。15.C促进动物细胞的融合除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灭活病毒诱导法,A正确;病毒作为抗原可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用特定的病毒免疫小鼠可制备单克隆抗体,B正确;基因工程中常用农杆菌转化植物细胞,农杆菌的特点是其细胞内的Ti质粒上的T-DNA片段能够转移至
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C错误;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的病毒可以作为免疫学中的疫苗,用于免疫预防,D正确。16.C簇毛麦与小麦的后代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可育,故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幼胚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或丛芽,从而得到完整植株,B正确;杂种植株细胞内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故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C错误;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能获得可育植株,D正确。17.D愈伤组织是幼嫩叶片通
过细胞脱分化形成的,A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和基因间的互作效应,获得的杂种植株不一定能够表现亲本的优良性状,B错误;可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甲和乙的融合,但不能诱导细胞壁的再生,C错误;由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故可以用纤维
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原生质体,D正确。18.C动物细胞培养过程需要无菌操作,故步骤①的操作需要在无菌环境中进行,A错误;动物细胞培养过程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
悬浮液,B错误;传代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细胞,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再分瓶培养,C正确;步骤④为传代培养过程,该过程中部分细胞可能发生细胞转化,核型改变,D错误。19.B后代丁的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来自甲,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来自于乙牛,则丁的遗传性状由
甲和乙的遗传物质共同决定,A错误;动物细胞培养中需要提供95%空气(保证细胞的有氧呼吸)和5%CO2(维持培养液的pH)的混合气体,B正确;过程②常使用显微操作去核法对卵母细胞进行处理,C错误;过程③将激活后的重组细胞培养至囊胚或桑葚胚后移植,D错
误。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不同植物存在生殖隔离(2)细胞全能性原生质体融合流动性再生出新的细胞壁(3)六(4)e(5)⑤解析:(1)番茄和马铃薯属于两种植物,存在生殖隔离,不能通过有性杂交产生后代。(
2)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图中过程②称为原生质体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再生出新的细胞壁。(3)已知番茄、马铃薯分别为四倍体、二倍体,则“番茄-马铃薯”属于异源六倍体植株。(4)柴油是植
物细胞的代谢产物,将柴油树细胞培养进行到愈伤组织即可提取,愈伤组织为图中的e时期。(5)若培育抗虫棉,将抗虫基因通过适当的途径导入棉花受精卵,然后进行组织培养,不包括脱分化,只包括再分化一个阶段,即图中的⑤。2.答案:(1)不属于转化是指目
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表达的过程,农杆菌不是受体细胞(2)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四环素(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4)利用天然的转化载体系统,成功率高,效果好;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染
色体的DNA上,遗传稳定性好解析:(1)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转基因植物时,将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的过程不属于转化,理由是转化是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表达的过程,农杆菌不是受体细胞。(2)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外植体是指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Ti质粒上的T-
DNA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图示Ti质粒上含有抗四环素基因,所以在筛选转化细胞的培养基中应加入四环素,能存活的受体细胞才有可能是转化细胞。(3)DNA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抗原
-抗体杂交实验的原理是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4)利用农杆菌转化法突出的优点有利用天然的转化载体系统,成功率高,效果好;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遗传稳定性好。3.答案:(1)小鼠骨
髓瘤细胞灭活病毒诱导法、聚乙二醇(PEG)融合法、电融合法等筛选获得只分泌所需专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2)腹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3)与待测抗原结合,并催化检测底物生成产物2产物量解析:(1)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将B淋巴细胞
和骨髓瘤细胞相融合,故Y细胞是小鼠骨髓瘤细胞,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灭活病毒诱导法、聚乙二醇(PEG)融合法、电融合法等,d过程是将杂交瘤细胞放在特定的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筛选获得只分泌所需专一抗体的杂交瘤
细胞。(2)f过程表示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中,最终可在腹水中收集到大量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3)双抗体夹心法中,酶标抗体的作用是与待测抗原结合,并催化检测底物生成产物;
图中抗原需要与两种抗体结合,因而抗原至少需要含有2个抗体结合位点;欲筛选出两种适用于双抗体夹心法的单克隆抗体,可通过检测并比较产物量来确定。4.答案:(1)Ab1、Ab2、Ab3、Ab4特异性强、灵敏度高(2)流动性3(3)杂交瘤细胞能产生所需抗
体的杂交瘤细胞(4)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不损伤正常细胞,且用药剂量少,疗效高、毒副作用小解析:(1)据图可知,向小鼠注射包含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后,所获得的免疫抗血清实际上是含有Ab1、Ab2、Ab
3、Ab4的混合物。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突出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2)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如果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其融合细胞有3种类型(B细胞和B细
胞融合、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3)图中两次筛选的目的不同,其中筛选①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②的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4)用于治疗癌症的“生物导弹”就是由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和放射性
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相结合制成,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抗癌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用“生物导弹”治疗癌症和普通化疗相比优点是不损伤正常细胞,且用药剂量少,疗效高、毒副作用小。5.答案:(1)细胞分化程度低,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2)Ⅰ、Ⅱ、Ⅲ
(3)m1+1.0(4)浸泡法(长时间处理)沾蘸法(短时间处理)(5)Ⅰ解析:(1)选择茎尖、幼叶等作为外植体是因为其富含分生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诱导其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更容易。(2)阶段Ⅰ、Ⅱ、Ⅲ分别涉及脱分化、再分化和再分化过程,细
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在这些阶段都发生了变化,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因为m1μmol/L为品种B在Ⅰ阶段的最佳激素配比中的细胞分裂素浓度,所以确定品种A在Ⅰ阶段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时,若以0.5μmol/L为梯度设计5个浓度水
平,设置的浓度由低到高应依次为m1-1.0、m1-0.5、m1、m1+0.5、m1+1.0(单位均为μmol/L)。(4)用浸泡法处理幼芽时使用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处理时间较长,用沾蘸法处理幼芽的时间较短,使用的生长素浓度较高,二者均可以得到最佳生根效果。(5)秋水仙素通过抑制
分裂期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Ⅱ、Ⅲ阶段中部分细胞可能已发生分化,失去了分裂能力,故用秋水仙素处理这两个阶段的材料,并非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会加倍;而Ⅰ阶段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都由已分化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分化程度较低,分裂
能力较强,该阶段中使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更容易获得由单个细胞形成的多倍体。6.答案:(1)T(2)增殖、分化浆细胞和记忆B(3)核酸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4)刺突蛋白(或S蛋白)杂交瘤多种B解析:(1)图1中,抗原递呈细胞
吞噬病毒,并将病毒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后者识别抗原后被激活,分泌细胞因子。(2)B细胞识别入侵的病毒后,在细胞因子作用下,经过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3)为判断疑似患者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
,采集鼻咽拭子用于病原学检查时,检测的是病毒的核酸;采集血液样本用于血清学检查时,检测的是抗新冠病毒抗体。(4)为了诱导小鼠产生能够分泌抗S蛋白抗体的B淋巴细胞,实验时需先给小鼠注射S蛋白,再提取激活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用HAT培养基筛选可获得杂交瘤细胞。因为同一种抗原可能激活多种B淋巴细胞,还需继续筛选才能获得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7.答案:(1)绿色叶片和白色花瓣的细胞具有全能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2)葡萄糖、果糖具有完整的细胞核(3)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脱分化(4)不能对杂合体的植株来说,其体细胞的基因型相同,而花粉粒的基因型与体细胞的基因型不同。用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得到花卉的基因型不同于原植株解析:(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蔗糖水解后可得到葡萄糖、果糖。用细胞作为材料进行培养获得幼苗,细胞必须具有完整细胞核,
才具有发育为个体的整套遗传信息。(3)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两种主要激素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愈伤组织是叶肉细胞经脱分化形成的。(4)由于花粉粒的基因型与体细胞的基因型不同,组织培养得到花卉的基因型不同于原植株,导致不能保留
亲本性状。考点37胚胎工程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B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A错误;卵子形成的过程需在卵巢和输卵管内完成,B正确;采集到的精子获能后与成熟的卵子相遇方可发生受精作用,C错误;卵子发生时,MⅠ和MⅡ过程是不连续
的,且细胞质不均等分配,D错误。2.B在进行体外受精时,获取的精子需获能后才能进行体外受精;图中的②过程是受精作用,该过程涉及精卵细胞的识别、细胞膜的融合(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核的融合等;③过程是卵裂过程,该过程的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④过程是将早期胚胎移入受体子宫的
过程,属于胚胎移植过程。3.答案:(1)促性腺激素获能(2)人工合成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终止子(3)滋养层雌性解析:(1)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的发育,在崂山奶山羊A发情周期的某一阶段用促性腺激素处理,可实现让其超数排卵。通
过②采集的精子用化学诱导处理使之获能。(2)已知白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可用DNA合成仪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中除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外,还需要有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可以在启动乳腺蛋白基因转录的同时,
启动白蛋白基因的转录,终止子可使转录停止。(3)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为胎膜和胎盘,取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可鉴定性别,且对胚胎发育影响较小。崂山奶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是让目的基因在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以便从乳汁中提取白蛋白,因此应选择雌性胚胎进行移植。4.A从输卵管冲取的成熟卵子可以直接与获能的精子
在体外受精,A正确;移植的胚胎细胞中不一定含有来自不同个体的数量相等的核遗传物质,B错误;在囊胚时期进行胚胎分割时,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C错误;鉴定胚胎性别时可选择滋养层细胞,进行DNA鉴定,也可以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D错误。5.C在动物细
胞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目的是清除代谢废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A错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给小鼠注射抗原的目的是获得能产生相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B错误;在体外受精技术中,将收集的精子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溶液中进行培养,其目的是使精子获能,C正确;对胚胎进行分割
时,要特别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的胚胎恢复和进一步发育,D错误。6.D过程①是将小鼠的颗粒细胞经诱导成为多能干细胞的过程,其实质是定向诱导分化,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体外受精时卵母细胞X应培养到减数分裂Ⅱ期,B正确;过程③体外受精的实质是雌雄原核融合,C正
确;进行胚胎移植的时期一般是桑葚胚或囊胚,也可以是更早的时期,D错误。7.DES细胞具有全能性,能够分化成为小鼠体内的任何一种组织细胞,A正确;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B正确;
在饲养层细胞上培养的ES细胞能维持不分化的状态,C正确;早期胚胎培养到桑葚胚或囊胚期后方可移植到母鼠子宫内继续发育,D错误。8.D该过程证明了动物体细胞核离体后也具有全能性,A错误;重组细胞可以用蛋白酶合成抑制剂实现细胞分裂和发育
,B错误;胚胎移植前不需要对受体进行免疫抑制处理,C错误;克隆后“中中”的染色体全部来源于成纤维细胞,D正确。9.B试管动物的培育需经过体外受精过程,属于有性生殖过程,A错误;我国政府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也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但不
反对治疗性克隆,B正确;用转基因食品不会导致外源基因转入人体细胞,C错误;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病毒性流感的发生,对变异的流感病毒不一定完全无效,D错误。10.CD为了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需用促性腺激素对雌性杜泊羊进
行处理,A错误;从输卵管中冲取的卵细胞已发育成熟,可与获能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B错误;将受精卵由受精溶液转入发育培养液培养,以检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C正确;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为胚胎在
受体内存活提供了可能,D正确。11.ABC胚胎移植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胚胎移植过程中冲卵的操作是选择特定装置将早期胚胎冲出来;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12.ACD步骤甲、乙分别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A错误;诱导
超数排卵所注射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只能作用于性腺,B正确;受精卵发育成早期胚胎所需营养主要来自卵细胞,C错误;受精过程使用的培养液是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与早期胚胎培养液有区别,D错误。13.ACD由于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
,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A正确;过程②是培养动物细胞的过程,培养基中需要有血清;过程④是早期胚胎培养,不能使用血清,而且还需要加入分化抑制因子,B错误;供体细胞核植入受体卵母细胞后,通常用电刺激、钙离子载体、乙醇等使供体细胞和去
核卵母细胞融合,C正确;过程⑤是将早期胚胎移植入代孕母牛的子宫内,操作前需要对代孕母牛进行发情处理,D正确。14.B依据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培养条件的特定需要,受精卵在体外培养时,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需用不同成分的培养液,A正确;基因编辑处理的受精卵一般经体外培养至桑葚胚或囊胚阶段,进行胚胎移植
,可获得表达EGFP的小鼠,B错误;分离能表达EGFP的胚胎干细胞,通过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可获得大量的转基因小鼠,C正确;由分析可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Y染色体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通过观察早期胚胎的荧光,能表达EGFP的个体含有Y染色体,即为雄性小鼠胚胎,D正
确。15.D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分泌,A错误;做雌雄性别鉴别时应选择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B错误;由于是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则鉴别后的雌性胚胎可直接做胚胎移植,雄性胚胎没有实用价值,C错误;用H-Y抗原免疫母牛,使其体内产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从而获得相应抗体,D正确。16.
C“三亲婴儿”的线粒体基因来自捐献者,A正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捐献者只将细胞质基因遗传给该婴儿,B正确;“三亲婴儿”的染色体来自母亲卵母细胞的细胞核与父亲精子的细胞核,C错误;体外受精获得的受精卵应先在体外培养到桑葚胚或囊
胚,再进行胚胎移植,D正确。17.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磷酸二酯键(2)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同时给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3)体细胞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低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任选两点作答)发育的全能性(4)B培养
该动物后提取细胞产物,加入制备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观察是否出现抗原—抗体结合的现象解析:(1)基因工程中切割DNA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故在构建含有片段F的重组质粒过程中,切割质粒DNA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作用于其所识别序列中两个脱氧核苷酸
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不同的限制酶可以获得不同的末端,主要分为黏性末端和平末端。(2)在无菌、无毒等适宜环境中进行动物A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目的是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同时给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3)由于动物胚
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故与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相比,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率低。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4)在制备单
克隆抗体时,需要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为确定M基因是否失活,则需要培养该动物,然后从该动物体内获得细胞产物,将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加入细胞产物中,若出现抗原—抗体结合的情况,则说明M基因没有失活,若没有出现抗原—抗体结合的情
况则说明M基因已失活。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2)保证核遗传物质来自含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MⅡ中(3)免疫排斥反应(4)整合有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要将人
凝血因子IX基因导入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必须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所以由过程①获得的A为基因表达载体。(2)在核移植之前,保证核遗传物质来自含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必须先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核。受体应选用减数分裂Ⅱ中期的卵母细胞。(3)进行胚胎移植时,代孕母羊对移入子宫的
重组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重组胚胎在代孕母羊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4)采用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理论上可获得无限个转基因绵羊,这是因为整合有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2.答案:(1)生殖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2)比利时兔已经受
精形成自己的受精卵,安哥拉兔的胚胎可与比利时兔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上的联系,在比利时兔体内安哥拉兔的遗传特性不受影响(3)不一定,若从输卵管中冲出卵细胞无需体外培养,若是从卵巢中获得卵母细胞需体外培养
至减数分裂Ⅱ期稀释剂的种类和注射的次数(4)发育的全能性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解析:(1)胚胎工程是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在胚胎移植时要求受体是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2)由材料一可知,比利时兔已经受精形成自己的受精卵,安哥拉兔的胚胎可与
比利时兔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上的联系,在比利时兔体内安哥拉兔的遗传特性不受影响,因而比利时兔能产下两种兔。(3)若从输卵管中冲出卵细胞无需体外培养,若是从卵巢中获得卵母细胞需体外培养至减数分裂Ⅱ期,因此材料二中得到的众多卵细胞不
一定需要体外培养。依据材料二信息“使用透明质酸作为稀释剂注射1或2次促卵泡素的效果与用盐水为稀释剂多次注射促卵泡素的效果一致”,由此可知,超数排卵的数量与稀释剂的种类和注射的次数有关。(4)根据材料三信息“在2细胞蝾螈胚胎周围系上一缕胎发,直到细胞分离,随后,每
个细胞发育成一个成年个体”可知,胚胎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若在囊胚期进行分割时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的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3.答案:(1)营养物质(2)(早期)胚胎(3)③④②⑤①(4)受精卵显微注射法(5)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早期胚胎
培养、卵母细胞的采集技术(任选两项)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需要无菌、无毒环境、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等条件。(2)冲卵实质上是用特定装置,将供体母牛子宫内的早期胚胎冲洗出来。(3)受精的过程为:顶体反应→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带(透明带反应)→
卵细胞膜反应→卵子完成减数分裂Ⅱ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③④②⑤①。(4)培育转基因动物时,应该选用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
射法。(5)试管羊的培育采用了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羊的培育采用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因此在试管羊和克隆羊的培育过程中都必须用到的生物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早期胚胎培养等。考点38基因工程生物技
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第一关小题自助餐自选狂刷1.C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因此该酶可作用于①;DNA
聚合酶用于DNA分子的复制,能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因此该酶可作用于④;DNA连接酶能在具有相同碱基末端的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该酶可作用于②;解旋酶能够将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开,故
作用于③。2.D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A正确;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B正确;胰岛素具有生物活性,胰岛素原不具有生物活性,所以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
C正确;载体上的抗性基因可用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但不能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D错误。3.答案:(1)DNA双链复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2)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能够表达和发挥作
用鉴别受体细胞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并将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3)山羊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显微注射(4)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无法对胰岛素原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运输解析:(1)
PCR技术是利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断地加以复制,使其数量呈指数方式增加。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2)构建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的
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并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3)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转基因山
羊通过分泌乳汁来生产人胰岛素,为使目的基因正常表达,人胰岛素基因必须与山羊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元件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山羊的受精卵中,得到乳汁中含有人胰岛素的转基因山羊。(4)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含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大肠杆菌为原核
生物,不含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因此选用酵母菌作为生产人胰岛素的转基因受体细胞,不选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主要原因是在胰岛素原合成后,原核细胞无法对其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运输。4.BT4DNA连接酶是从T4噬菌体中分离纯化出来的,A错误;限制酶可以切割磷酸
二酯键,DNA连接酶可以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故两者的催化都会导致磷酸二酯键数目的改变,B正确;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C错误;T4DNA连接酶既可以连接黏性末端,也可以连接平末
端,但连接平末端时的效率比较低,D错误。5.DCRISPR/Cas9系统主要包括Cas9(内切核酸酶)和向导RNA,前者是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者是通过转录形成的,其场所不在核糖体,A错误;向导RNA可通过转录形成,逆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合成DNA,B错误;向导RNA和目标DNA互补配对过程中,涉及的
配对方式有A—U,G—C,T—A,C—G,C错误;由于DNA分子是双链结构,因此切割后形成的每个DNA分子的片段中均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正确。6.C分析图解可知,该基因工程的标记基因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筛选1需要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筛选出成功导入表
达载体的农杆菌,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因此筛选2需要用无色物质K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B正确;为使除草剂抗性基因G在农杆菌中高效表达,需要把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表达载体的启动子、
终止子之间,C错误;为从个体水平上检测图中玉米植株A是否具有抗除草剂性状,可采用的方法是用相应除草剂喷洒待测玉米植株,D正确。7.B过程①获得的目的基因已不含非编码区和内含子,因此不能用于比目鱼基因组测序,A错误;多个抗冻基因编码区依次相连形成的新基因表达的是多个抗冻蛋白的重
复序列,而不是抗冻蛋白中11个氨基酸的重复序列,因此不能得到抗冻性增强的抗冻蛋白,B正确;导入农杆菌是为了扩增和更易导入番茄细胞,C错误;DNA探针技术不能检测基因是否完全表达,目的基因的完全表达应该检测表达产物即蛋
白质,D错误。8.DRT-PCR是指以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合成cDNA,并对cDNA进行PCR扩增的过程,所以RT—PCR过程需要的酶有反转录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A正确;PCR扩增时,引物要与目的基因结合,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物也能与目的基因的mRNA结合,所以可以相
关基因的mRNA的核苷酸序列为依据设计引物,B正确;RT-PCR的产物是DNA,检测RT-PCR的产物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采用DNA分子杂交和荧光分子杂交技术,C正确;根据题意,Kp受体和GnRH基因在下丘脑中表达量会比较高,但GnRH受体基因应该是在垂体的表达较高,因为垂体细胞
才是GnRH的靶细胞,D错误。9.DPCR技术要求两种引物分别和目的基因的两条单链结合,沿相反的方向合成子链,故所用的引物组成为图2中引物甲和引物丙,A正确;选择的限制酶应在目的基因两端存在识别位点,BamHⅠ可能使目的基因被破坏,同时为防止目的基因自身
环化,因此只能选Bcl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切割,B正确;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大肠杆菌细胞中,需要用Ca2+处理,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C正确;由于选择BclⅠ和HindⅢ这两种限制酶,破坏了氨苄青霉素基因,但没有破坏四环
素基因。只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中,不可以直接筛选出成功导入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因为无论目的基因有无导入表达载体,其导入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均有四环素抗性,D错误。10.ABC要改造能够降解甲基对硫磷的微生物,需要构建含有
甲基对硫磷分解酶基因的表达载体,A正确;将甲基对硫磷分解酶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菌,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B正确;甲基对硫磷是一种含碳农药,故用甲基对硫磷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选择所需工程菌,C正确;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应重点监测目的基因的
插入与否及插入后的表达结果,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等手段,而非提取工程菌的质粒并检测甲基对硫磷基因的含量,D错误。11.ACD蛋白质工程中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等,
对于合成或改造基因至关重要;蛋白质工程的进行离不开基因工程,对蛋白质的改造是通过对基因的改造来完成的;图中a、b过程分别是转录、翻译过程;蛋白质工程可以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也可以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12.ACD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生产
提纯新冠病毒最有可能作为抗原的S蛋白,制成重组蛋白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A正确;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琼脂培养基不能培养病毒,B错误;mRNA疫苗在人体细胞内作为模板翻译出的病毒刺突蛋白(如S蛋白)可以作为抗原,可刺激人体
产生相应的抗体,C正确;基因工程的载体常用的是质粒,病毒(无害的腺病毒)也可以作为载体,因此用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作为载体,和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基因(如S蛋白基因)重组,可制成腺病毒载体疫苗,D正确。13.AD据图观察sgRNA的部分碱基序列与靶基因序列
互补,A错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Cas9可断裂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正确;通过破坏B基因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的功能,C正确;使用该项基因编辑技术来预防人的某些疾病时需要审批,D错误。14.C据图可知,EcoRⅠ的酶切位点有6个碱基对,由于DNA分子的碱
基组成为A、T、G、C,则某一位点出现该序列的概率为1/4×1/4×1/4×1/4×1/4×1/4≈1/4000,即4000个碱基对可能出现一个限制酶EcoRⅠ的酶切位点,故理论上得到DNA片段的平均长度(碱基对)约为4000。C符合题意。15.D增加模板DNA的量可以提
高反应速度,但不能有效减少非特异性条带,A错误;延长热变性的时间和延长延伸的时间会影响变性延伸过程,但对于延伸中的配对影响不大,故不能有效减少反应非特异性条带,B、C错误;非特异性产物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复性温度过低会造成引物与模板的结合位点增加,故可通过提高复性的温
度来减少反应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D正确。16.D在N0的α和β亚基之间加入一段连接肽,可获得热稳定的融合型腈水合酶(N1),则N1与N0氨基酸序列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影响其热稳定性的原因之一,A正确;蛋白质工程的作用对象是基因,即加入连接肽
需要通过改造基因实现,B正确;N1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C正确;酶具有高效性,检测N1的活性需先将其置于高温环境,再与底物充分混合,D错误。17.A木瓜蛋白酶可以水解DNA中的蛋白质类杂质,由于酶具有专一性,
不能水解DNA,过滤后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特定试剂后容易提取出DNA相对含量较高的白色丝状物,A正确;37~40℃的水浴箱中保温10~15分钟不能去除滤液中的杂质,应该放在60~75℃的水浴箱中保温10~
15分钟,使蛋白质变性析出,B错误;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的酒精是析出DNA,C错误;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DNA析出,滤液中几乎不含DNA,D错误。18.答
案:(1)DNA连接酶(2)感受态细胞法(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目标DNA特定的核苷酸序列(4)DNA分子杂交技术出现杂交带(5)CRISPR/Cas9重组质粒在受体细胞内进行转录和表达,转录的产物是sgRNA,表达的产物是Cas9蛋白,二者形成复合体,该复合
体中的sgRNA可识别并与目标DNA序列特异性结合,从而插入到基因组DNA中。解析:(1)基因工程所需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限制酶负责切割,DNA连接酶负责连接,因此为构建CRISPR/Cas9重组质粒,需对含有特定sgRNA编码序列的DNA进行酶切处理,
然后将其插入到经相同酶切处理过的质粒上,插入时所需要的酶是DNA连接酶。(2)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属于微生物,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3)根据题图可知: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中,sgRNA是根据靶基因设
计的向导RNA,准确引导Cas9切割与sgRNA配对的靶基因DNA序列。Cas9能借助sgRNA分子与目标DNA进行特异性结合的原因在于sgR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与目标D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实现sgRNA与目标DNA特定序列的特定识别,进而定
位;由此可见,Cas9在功能上属于限制酶,可切割目标DNA特定的核苷酸序列。(4)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判断基因敲除是否成功,若出现杂交带,则说明基因敲除成功。(5)根据图示可知:CRISPR/Cas9重组质粒在受体细胞内进行转录和表达,转录的产物是sgRNA,表达的产物是C
as9蛋白,二者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中的sgRNA可识别并与目标DNA序列特异性结合,从而插入到基因组DNA中。19.答案:(1)逆转录(2)EcoRⅠPstⅡT4DNA连接酶(3)感受态(4)3(5)G2/M解析
:(1)利用RNA获得cDNA的过程称为逆转录。(2)根据启动子和终止子的生理作用可知,目的基因应导入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图中看出,两者之间存在三种限制酶切点,但是由于KpnⅠ在质粒上不止一个酶切位点,所以应该选择EcoRⅠ和PstⅡ两种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根据PstⅡ的酶切序列,切出了平末端,所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该用T4DNA连接酶连接质粒和目的基因。(3)转化时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其处于感受态的生理状态,以提高转化效率。(4)由于这些菌落都可以生
长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因此都含有质粒,重组质粒包含了目的基因和质粒,如果用EcoRⅠ和PstⅡ两种酶切割重组质粒电泳后将获得含有质粒和目的基因两条条带,由于phb2基因大小为0.9kb,所以对应电泳图是菌落3
。(5)比较图4中G1期和S期细胞减少,而G2期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说明了G1期和S期细胞可以进入G2期,而G2期的细胞没有能够完成分裂进入G1期,因此PHB2蛋白应该作用于G2/M期。20.答案:(1
)引物1和引物4(2)EcoRVT4DNA启动子终止子XhoⅠ和PstⅠ钙(3)尚未在个体生物学水平上对MT工程菌吸附重金属的能力进行鉴定解析:(1)密码子位于mRNA上,是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分别控制翻译的开始和结束,故为保证基因的正常表达,一对引物应分别位于位点A
和位点B的两侧,故选择引物1和引物4。(2)①为得到平末端,可用EcoRV酶将载体P切开;由于E·coliDNA连接酶只能连接黏性末端,而T4DNA连接酶可以连接平末端,结合题意可知,MT基因的末端为平末端,故需要用
T4DNA连接酶将MT基因与载体P相连,构成重组载体P′。②载体P′是重组质粒,故不含有表达MT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为避免自身环化和反向连接,可选用两种酶切割两种载体,据图可知,载体P′和载体E均含有XhoⅠ和PstⅠ酶,故可选用XhoⅠ和PstⅠ酶进行酶切;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的方法是
钙离子处理法。(3)由于尚未在个体生物学水平上对MT工程菌吸附重金属的能力进行鉴定,故即使MT工程菌的MT蛋白相对含量较高,也无法说明已经成功构建能较强吸附废水中重金属的MT工程菌。21.答案:(1)SalⅠEcoRⅠ6(2)F
7与R扩增产物不含完整的启动子,荧光蛋白基因不表达(3)引物F4与F5在调控序列上所对应序列之间的区段上根据有无荧光情况判断,F1~F4与R扩增产物上均有结合位点,因此结合位点位于F4所对应调控序列的下游(右侧);F5~F6与R扩增产物上均无
结合位点,可知结合位点位于F5所对应调控序列的上游(左侧),所以结合位点位于引物F4与F5在调控序列上所对应序列之间的区段上解析:(1)由题意可知,为了扩增出γ基因上游调控序列及启动子的不同长度的片段,在调控序列及启动子的读取方向上(题图上图
中从左至右)需要设计F1~F7多个引物,反向上只需同一个引物R即可。根据图示可知,荧光蛋白基因的终止子位于其左侧,为将扩增后的产物定向插入载体指导荧光蛋白基因表达,扩增后的产物需要插入到荧光蛋白基因的上游(题图下图中荧光蛋
白基因右侧)才能发挥作用,结合图中限制酶的作用位置可知,EcoRⅠ能够破坏荧光蛋白基因,NheⅠ位于终止子的下游,二者不能用来切割载体,所以只能用MunⅠ和XhoⅠ来切割载体。由于γ基因上游的调控序列及启动子中也含有MunⅠ和Xh
oⅠ的识别序列,所以在F1~F7末端不能添加其相应序列。比较图中几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可知,MunⅠ和EcoRⅠ切割后所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XhoⅠ和SalⅠ切割后所产生的黏性末端也相同,所以在F1~F7末端添加限制酶SalⅠ所对
应的序列,在R末端添加限制酶EcoRⅠ所对应的序列,这样可将扩增后的产物定向插入载体指导荧光蛋白基因表达。本实验中,产物扩增需要Taq酶,载体构建过程中需要MunⅠ和XhoⅠ来切割载体,需要SalⅠ和EcoRⅠ来切割扩
增后的产物,还需要DNA连接酶连接切口,故共需要6种酶。(2)F1~F7与R作为引物扩增的产物可能含有启动子,也可能不含有,受体细胞中含F1~F6与R扩增产物的载体能够表达出荧光蛋白,受体细胞有荧光,说明这些扩
增产物包含完整的启动子部分,而含F7与R扩增产物的受体细胞无荧光,说明该扩增产物不含完整的启动子,荧光蛋白基因不表达。(3)向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雌激素后,P启动子能够启动BCL11A基因的表达,产生BCL11A蛋白,若受体细胞中含有BCL11A蛋白结合位点,BCL11A蛋白与该结合位点结
合后,会抑制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含F1~F4与R扩增产物的受体细胞不再有荧光,据此可推测BCL11A蛋白结合位点位于F1~F4的共同部分,即F4所对应调控序列的下游,而含F5~F6与R扩增产物的受体细胞仍有荧光,据此可推测F5~F6与R扩增产物上均无BCL11A蛋白结合位点,即BCL11A蛋白结
合位点应位于F5所对应调控序列的上游,而γ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上与引物序列所对应的位置不含有BCL11A蛋白的结合位点序列,所以BCL11A蛋白结合位点位于引物F4与F5在调控序列上所对应序列之间的区段上。第二关大题自助餐自选精做1.答案:(1)终止子、标记基因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2)稳定存在和
表达能持续表达抗原,使人体免疫应答更持久(3)PEG融合法、灭活病毒诱导法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与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抗体小鼠腹腔解析:(1)基因表达载体包括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目的基因等,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结合后开始进行转录过程。(2)基因完成转化的标志
是S蛋白基因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并且稳定存在和表达;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是将抗原蛋白基因通过载体运入人体,在人体细胞中表达抗原,从而产生抗体,与基因工程疫苗相比,具有能持续表达抗原,使人体免疫应答更持久的优点。(3)①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
有电融合法、PEG融合法、灭活病毒诱导法等试剂诱导;杂交瘤细胞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与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抗体。②杂交瘤细胞可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2.答案:(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2)DNA连接酶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我环化EcoRⅠ、
BamHⅠEcoRⅠ、Sau3AⅠ(3)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的全能性(4)将转基因棉花种植在盐碱地,观察其生长状况解析:(1)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法,将径柳匙叶草不同基因的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再根据目的基因的特定序列从受体菌中提取该
基因,这种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称为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2)①构建表达载体除限制酶外还需要的工具酶是DNA连接酶;②用EcoRⅠ分别切割图1中DNA片段和图2所示质粒,由于只有一种黏性末端,可能导致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我环化以及目的基因与质粒的反向连接。③已知Sau3AⅠ、Ba
mHⅠ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相同,由图可知在目的基因两侧有EcoRⅠ、BamHⅠ的识别位点,在质粒上有Sau3AⅠ、EcoRⅠ的识别位点,故为避免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我环化以及目的基因与质粒的反向连接,最佳方案是用两种限制酶EcoRⅠ、BamH
Ⅰ切割图1的DNA,用EcoRⅠ、Sau3AⅠ切割图2质粒。(3)目的基因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后,要想得到转基因棉花苗,还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一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有分子水平检测和个体水平检测,要在个体生物学水平上检测
耐盐新品种的培育效果,检测方法是将转基因棉花种植在盐碱地,观察其生长状况。3.答案:(1)能自我复制、具有标记基因感受态(2)氨基酸磷酸二酯键(3)植物组织培养DNA分子杂交(4)远缘亲本难以杂交(或生殖隔离)(5)可生产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蛋白质解析:(1)基因载体是把基因导入细胞的工具,必须具备的条件: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地保存;具有某些标记基因;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三种常用的载体是质粒、λ噬菌体的衍生物和动植物病毒,最常
用的是质粒,Ti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之一,其化学本质是DNA,为了促进农杆菌吸收Ti质粒,首先必须用Ca2+处理土壤农杆菌,使土壤农杆菌转变为感受态细胞;然后将重组质粒和感受态细胞在缓冲液中混合培养完成转化过程。(2)获取目的基因有多种方法,其中方法之一是可根据蛋白质
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信使RNA序列,再推测出结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然后用化学方法以单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因此为了获得SOD基因,可通过提取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中的氨基酸序列,推知SOD基因可能的核苷酸序列,再用DNA合成
仪直接大量合成。DNA连接酶能够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3)将携带SOD基因的Ti质粒的农杆菌导入到胡萝卜的体细胞中,然后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胡萝卜的再生植株,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
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这是基因工程的第四步工作。若要测定SOD基因最终是否整合到胡萝卜的某一染色体上,可用DNA分子杂交方法,或直接测定该染色体的DNA序列。(4)将SOD基因与受体植物细胞(包括原
生质体受体)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除了转基因技术外,还有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方法,这些方法解决了传统育种方法存在的远缘亲本难以杂交(或生殖隔离)的缺陷。(5)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出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工程可生产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4.答案:(1)细胞内ACC合成酶的mRNA含
量高逆转录酶dNTP(四种脱氧核苷酸)(2)卡那霉素不能番茄细胞内本来存在ACC合成酶基因,能与ACC合成酶基因探针发生分子杂交(3)果实反义ACC合成酶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可与ACC合成酶基因转录的mRNA结合,使ACC合成酶的合成量下降,导致乙烯的产生量下降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而ACC合成酶是番茄细胞合成乙烯的关键酶,因此ACC合成酶的mRNA会在成熟的组织细胞中大量表达,即果实组织细胞中ACC合成酶的mRNA含量高,因此提取ACC合成酶的mRNA时,宜选用成熟番茄的果实组织。mRNA为
模板合成DNA过程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2)图示基因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因此要筛选出转化了反义ACC合成酶基因的农杆菌,应该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番茄细胞内本来存在ACC合成酶基因
,能与ACC合成酶基因探针发生分子杂交,因此不能用放射性物质标记的ACC合成酶基因片段做探针检测反义ACC合成酶基因是否整合到番茄植株的染色体DNA上。(3)图中35S为特异启动子,可以启动反义ACC合成酶基因的转录,而
该基因主要在番茄果实中表达,因此35S应在番茄的果实中启动转录过程;转录启动后,检测发现番茄果实中乙烯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反义ACC合成酶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可与ACC合成酶基因转录的mRNA结合,使ACC合成酶的合成量下降,导致乙烯的产生量下降。5.答
案:(1)逆转录逆转录法得到的基因A′没有内含子,在大肠杆菌中无需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因此可以表达出蛋白A(2)放射性标记的基因A(或A′)既不相同也不互补抗原-抗体杂交(3)蛋白质发挥功能必须依赖于正确的高级结构(或答“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十分复杂”),目前科学家对大
多数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了解还很不够。解析:(1)以mRNA为模板合成了人的基因A′,这个过程叫逆转录,逆转录法得到的基因A′没有内含子,在大肠杆菌中无需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因此可以表达出蛋白A。(2)若要检测基因A
′是否已成功导入大肠杆菌,可用放射性标记的基因A(或A′)作为探针。为特异性扩增目的基因序列而非其他序列,需设计并添加两种引物,这两种引物的碱基序列一般既不相同也不互补,才能和目的基因两条单链3′端的碱基序列结合,且不会发生
两种引物的配对。即使检测到基因A′已导入大肠杆菌,也不能说明其已成功表达,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检测大肠杆菌是否已产生蛋白A。(3)生产某种特定蛋白,还可以通过蛋白质工程的方法,但是目前成功的例子不多,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发挥功能必须依赖于正确的高级结
构。单元清通关卷(十)生物技术与工程1.D自养型细菌(如硝化细菌)可直接利用空气中的CO2作碳源,异养型细菌(如大肠杆菌)只能利用培养基中现成的有机碳源(如葡萄糖),A错误;常利用固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菌落,B错误;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四个阶段,芽孢形成于细菌生长
的稳定期,C错误;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在含有高浓度NaCl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繁殖,其他微生物则不能,故可用含高浓度NaCl的选择培养基来筛选金黄色葡萄球菌,D正确。2.A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而固氮细菌能生长;在
培养基中加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细胞壁的合成,而霉菌属于真核生物,故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对放线菌的生长无影响。3.C紫外线能破坏DNA的结构,故紫外线可用于实验室空气及实验台表面的消毒,A正确;无菌技术可
以避免实验材料被感染,也可以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B正确;为防止DNA污染,PCR用水应为高压的双蒸水,加热煮沸的自来水也仍存在细菌等微生物,C错误;使用后的培养基在丢弃前需要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D正确。4.D步骤①为巴氏消毒法,这种消毒法的特点是既能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又不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步骤②采用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步骤③中的牛肉膏蛋白胨都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A正确;实验中对试管、培养皿的灭菌可采用的方法是干热灭菌,这种方法适用的是
能耐高温且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B正确;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C正确;平板划线法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应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错误。5.A步骤③是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聚集的细菌分散成单个,从而获得单细胞菌落,A正确;制备培养
基时,需要先调节pH,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错误;步骤③中含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是鉴别培养基,C错误;由于实验目的是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细菌,所以应该以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而不应该加入牛肉膏和蛋白胨,D错误,6.D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
酶,载体不属于工具酶,A错误;可用同种限制酶切割DNA产生互补的黏性末端,也可用双酶切法切割DNA产生互补的黏性末端,B错误;若使用SmaⅠ切割质粒和外源基因DNA会导致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被破坏,C错误;使
用EcoRⅠ同时处理质粒和外源DNA,可能会发生质粒与质粒的结合、目的基因与目的基因的结合即自身环化,D正确。7.B②过程共形成4个磷酸二酯键,A错误;①过程和②过程都需要限制酶切割和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质粒,B正确;因最终得到的是无ChlL基因的蓝细
菌,故操作成功的标志并不是目的基因的表达,C错误;插入红霉素抗性基因后ChlL基因被破坏,因此不可能是筛选含有ChlL基因的受体细胞,D错误。8.A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的原理,A错误;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利用酶的专一
性,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能够去细胞壁,B正确;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中,都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都利用了细胞增殖的原理,从而获得相应的细胞产物,D正确。9.B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原
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A错误;5只克隆猕猴细胞核基因型与核供体细胞一致,B正确;用于核移植的受体细胞通常选择处于减数分裂Ⅱ期的卵母细胞,C错误;动物细胞培养时,将其置于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
培养以满足细胞代谢,D错误。10.C过程①是核移植技术,过程②是早期胚胎培养,A错误;细胞培养中需提供5%CO2,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pH值,B错误;胚胎干细胞来源于囊胚的内细胞团或原始性腺,具有发育的全能性,C正确;图中的重组细胞的细胞核来自个
体B,因此将图中获得的组织器官移植给A个体,会发生免疫排斥,D错误。11.C人细胞与小鼠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基因座位,B正确;此实验无法证明人细胞中11号染色体小于17号染色体,C错误;根据图表分析可判断,编
码AHH的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编码PGK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D正确。12.D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得到的个体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发育的,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但表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故表型不一定相同,A错误;体外受精属于有性生殖,而克隆属
于无性生殖,B错误;核移植技术体现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错误;①②③生产过程均需进行胚胎移植,代孕母畜必须与供体母畜同期发情,以确保生殖器官的生理环境相同,D正确。13.C获取外源基因通常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酶,A错误;导入外源基因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且外源基因能进行复制并完成了表达,才说明完
成了转化过程,B错误;②采用体外受精技术,受精的标志是观察到两个极体,C正确;④过程是胚胎移植,移植的早期胚胎通常是桑葚胚或囊胚,D错误。14.C要把病人的胚胎干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离体培养和诱导分化形成胰岛细胞以治疗糖尿病,属于治疗性
克隆;生殖性克隆就是以产生新个体为目的克隆,即用生殖技术将一个克隆的胚胎植入一个女性子宫发育出婴儿的过程;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都属于无性生殖;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技术均需要应用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15.A因某种微生物合成的蛋白酶与人体消化液中的蛋白酶结构和功能很相似
,可见要想使蛋白酶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就要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此类问题一般是对蛋白质中的个别氨基酸进行替换。16.ABD酒精发酵阶段适宜温度为18~30℃,醋酸发酵阶段的适宜温度为30~35℃,A错误;醋酸发酵
阶段产生醋酸,无气体产生,B错误;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正确;在醋酸发酵阶段接种醋酸菌可提高醋酸的酸度,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是醋酸,D错误。17.ACD根据分析可知要得到乙培养基中的分布均匀
的菌落,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A正确;使用紫外线照射进行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经①过程紫外线照射的三孢布拉霉负菌不可能都能在含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
未突变的三孢布拉霉负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随着β-胡萝卜素含量的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C正确、D正确。18.ACD引物与探针均具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根据图
示中引物延伸的方向可以确定,Taq酶只能从引物的3′端延伸子链,催化子链沿着5′→3′方向延伸,需dNTP作为原料,不需要反应体系中ATP供能,B错误;据题意可知,扩增1次,子代中有1个荧光分子,扩增2次,子代中有3个荧光分子,若扩增n次,则共有2n-1个荧光分子生成,C正确;荧光探针为
DNA序列,基因转录的产物是mRNA,若用上述技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则需要先形成cDNA再进行PCR扩增,因此用到逆转录酶,D正确。19.ABD对待生物武器的态度应明确而坚定,即坚决禁止生物武器,A正确;对
转基因植物的外源DNA要进行认真选择,避免产生对人体有害或过敏的蛋白质,B正确;中国对于克隆人的态度是不反对治疗性克隆,禁止进行克隆人的实验,C错误;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马上停止实验,并销毁重组生物,D正确。20.AD细胞b是滋养层细胞,通过DNA分析
可以鉴定动物性别,A错误;细胞a是内细胞团,细胞b是滋养层细胞,两者来源相同,细胞内核基因相同,但是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内细胞团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所以全能性高低不同,B正确;进行胚胎分割时,要尽可能的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C正确;为了获得更多的囊胚,可注射激素促
进雌鼠产生更多生殖细胞,D错误。21.答案:(1)红(紫)气泡(2)减少增加(3)A(4)B(5)醋酸菌有氧解析:(1)制作葡萄浆前,将成熟的葡萄用水清洗干净,再用红(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约5min。为了使酵母菌迅速发生作用,制作酵母悬液时,在干酵母中应加入少量温水和极少量蔗糖,待
酵母悬液中出现气泡即可。(2)装瓶后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即进行需氧呼吸,快速繁殖,消耗发酵瓶内的氧气,瓶内溶解氧的含量减少。氧气耗尽后,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含量逐渐增多。(3)装置中有水弯管可使发酵瓶内外的压强基本平衡,并减少杂菌污染,有利
于发酵瓶内形成缺氧环境。(4)当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时,即表示发酵完毕。(5)制作果醋需用醋酸菌作为菌种,该菌种在有氧条件下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22.答案:(1)鸡干扰素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GAATTCGGATCCAC(2)复制原点Ca2+(3)鸡干扰素基因未
能导入烟草愈伤组织细胞或导入烟草愈伤组织细胞的鸡干扰素基因未能转录解析:分析图解,图中过程①表示获取目的基因,过程②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③表示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过程④表示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1)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
时,设计引物序列的主要依据是干扰素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由于需要用EcoRⅠ、BamHⅠ两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因此科研人员还在两种引物的一端分别加上了GAATTC和GGATCC序列,以便于后续的剪切和连接。为防止酶切产物自身环化,构建表达载体需用两种限制酶,Ti质粒内,每种限
制酶只有一个切割位点,A正确;目的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中,不能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B错误;酶切后,目的基因形成的两个黏性末端序列不相同,否则会自身环化,C正确;酶切后,Ti质粒形成的两个黏性末端序列应该不同,否则会自身环化,D错误。故选AC。(2)基
因表达载体必须具备的有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复制原点,图中还缺复制原点;微生物细胞作为受体细胞时,需要钙离子处理使其变为感受态细胞,因此过程③中需先用Ca2+(或CaCl2)处理农杆菌以便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细胞。(3)提取的愈伤组织细胞的RNA通过逆转录过程
得到DNA;最终未能检测出干扰素基因,可能是因为鸡干扰素基因未能导入烟草愈伤组织细胞或导入烟草愈伤组织细胞的鸡干扰素基因未能转录。23.答案:(1)动物细胞培养B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骨髓瘤细胞不能分泌抗体(2)VP2蛋白(或灭活的CPV)
诱导小鼠产生能分泌抗VP2蛋白抗体的B淋巴细胞(3)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不能百分之百成功融合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解析:(1)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是动物细胞培养。B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骨髓瘤细胞不能分泌抗体,但二者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抗体。(2
)过程①是给实验小鼠注射VP2蛋白(或灭活的CPV),目的是诱导小鼠产生能分泌抗VP2蛋白抗体的B淋巴细胞。(3)过程②采用的技术是动物细胞融合,由于细胞随机融合,且不能百分之百成功融合,因此获得的是多种类型的细胞,包括未融合的细胞、同种融合的细胞和杂种细胞。对获
得的杂种细胞选择培养后,还需要再进行体外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并经过多次筛选才能获得目的细胞。24.答案:(1)促性腺激素(2)桑葚胚→囊胚(3)性别鉴定滋养层女性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4)显微注射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解
析:(1)促性腺激素能促进超数排卵。(2)受精卵发育至原肠胚需要依次经历的时期为卵裂→桑葚胚→囊胚。(3)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一对夫妻,妻子是血友病患者(XbXb),而丈夫正常(XBY),则他们所生儿子均患病,女儿均正常,因此为了生育一个
健康的孩子,进行胚胎移植前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目前最有效最准确的方法是SRY-PCR法,操作的基本程序是:从被检测的囊胚中取出几个滋养层细胞,提取DNA进行扩增,用位于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即SRY基因)制成的探针进行检测,若未出现杂交链,
说明不含Y染色体,则胚胎性别为女性。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也会用到DNA探针。(4)方法一中③的获得用到了显微注射技术;方法二中获得④的方法是细胞融合,而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25.答案:(1)①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②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
酸③DNA分子杂交(2)①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上引物②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启动子、终止子(3)正常基因体内基因治疗、体外基因治疗(4)根据人们对蛋白质功能的特定需求,对蛋白质结构进行分子设计(5)生物、食
品、环境解析:(1)①a过程是在限制酶的作用下完成的,该酶的作用特点是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②c过程表示逆转录,需要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要确定获得的基因是否是所需的目的基因,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
测该基因的碱基序列。(2)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导入羊的受精卵,最终培育出能在乳腺细胞表达人α1-抗胰蛋白酶的转基因羊,从而更易获得这种酶,简要过程如图2所示。①获得目的基因后,常利用PCR技术在体外将其大量扩增,其过程是高温变性后解链,低温复性后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上,然后中温延伸
在Taq酶的作用下从引物进行互补链的合成。②载体上绿色荧光蛋白(GEP)基因的作用是便于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基因表达载体d,除图中的标示部分外,还必须含有启动子、终止子。(3)人类遗传病一般很难用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是指把正常基因导入
病人体内进行治疗。目前基因治疗分为体内基因治疗、体外基因治疗两种方法。(4)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目标是根据人们对蛋白质功能的特定需求,对蛋白质结构进行分子设计。(5)目前对转基因生
物的安全性问题,人们存在争论主要从转基因生物可能存在生物、食品、环境安全问题三个方面。模块清通关卷模块四生物技术与工程1.C“浸曲发”是将酵母菌活化,可以使微生物代谢加快,A正确;“鱼眼汤”是指酵母菌在呼吸过程中产生CO2,CO2从溶液中溢出导致的,B正确;在酿酒过程中,“净淘米”是为了
去除杂质,“炊作饭”是为了消除杂菌的影响,C错误;“舒令极冷”是将米饭摊开冷透,防止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酵母菌)死亡,D正确。2.B据题分析,硝化细菌通过NH+4+4→NO-2-2→NO-3-3的氧化过程获取能量,故通过分析培养基成分可知(
NH4)2SO4可作为硝化细菌的氮源和能源,A正确;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生物,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糖类,故硝化细菌的主要碳源是二氧化碳,B错误;分析培养基成分,其中K2HPO4和NaH2PO4可维持培养基的pH,C正确;据题,硝化细菌能将NH+4+4氧化成NO
-2-2,进而将NO-2-2氧化成NO-3-3,故可用硝化细菌清除水体中的铵态氮及亚硝态氮,D正确。3.A由图中两个培养基中菌落的分布可知,上述菌株分离纯化过程中用到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A正确;对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培养后进行计数,可以采用稀
释涂布平板法,也可以采用显微镜计数法,B错误;血平板培养基上透明水解圈大的菌落分泌的蛋白酶的活性往往较高,C错误;实验中废弃培养基因含有降解血污的微生物,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后再填埋,避免污染环境,D错误。4.B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常
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操作者受到伤害,A错误;进行培养的微生物大多为需氧型,在培养过程向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并搅拌,可以增加溶氧量并使菌体充分接触营养物质,以促进细菌生长繁殖,B正确;鉴别尿素分解菌时,可在
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分解菌代谢会产生氨,使pH升高,菌落周围会出现红色,C错误;卫生纸类垃圾不可回收且富含纤维素,可采用卫生填埋的方法,利用环境中的纤维素分解菌将其降解,可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D错误。5.D由题意可知,若链霉素能杀死某种细菌,则靠近链霉素带的位置该细
菌无法生长,因此链霉素能阻止结核菌和霍乱菌的生长,且对结核菌的抑制作用更明显,A、B、C正确;链霉素不能阻止伤寒菌的生长,因此不能用来治疗伤寒病人,D错误。6.B操作过程当中出现杂菌污染,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为杂菌,A合理;若M、N菌株互为对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形成
的菌落,需要MN混合在一起才能生存,而该菌落来自于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单个细菌不可能是混合培养的细菌,B不合理;M、N菌株混合培养后在基本培养基上可以生存,推测可能是混合培养过程当中,菌株间发生了基因交流,获得了对方的遗传物质,C合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在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
当中已突变的基因也可能再次发生突变得到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存的野生型大肠杆菌,D合理。7.A菌液稀释后可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菌液中的细菌数目来确定接种时菌液的最佳稀释倍数,A正确;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时,需在灭菌操作后进行倒平板,B错误;由菌落分布情况可知,在该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的
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挑取单菌落后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增大菌株的数量(扩大培养),D错误。8.B培养皿等玻璃仪器可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分离和计数,
故制备含菌培养皿时应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该实验中没有对照组进行比较,无法确定不同浓度的穿心莲内酯对三种痢疾杆菌都起杀伤作用,且相同浓度下,三种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小关系为:甲>丙>乙,因此抑菌效果为甲>丙>乙,B错误;若长期用药
,具有耐药性的痢疾杆菌更多的存活下来,不具有耐药性的会死亡,这样三种痢疾杆菌种群的耐药基因频率可能会增大,C正确;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在此实验中需要设计在含菌培养皿上放置未用穿心莲内酯浸泡过的滤纸片作为其他实验组的对照,D正确。9.B果酒果醋的制作过程是先
进行果酒发酵,再进行果醋发酵,果酒发酵属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果醋发酵属于醋酸菌的有氧呼吸,B错误。10.D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则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壁后可分离得到原生质体,A正确;据图分析,随酶解时间延长两种原生质体产量均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据图分析,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奥百脉
根的最佳酶解时间分别为10h和12h,C正确;原生质体已经去除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D错误。11.B愈伤组织生长的原理是细胞增殖,A错误;愈伤组织培养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B正确;光照抑制愈伤组织的形成,C错误;
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能为愈伤组织提供能量和营养,D错误。12.A培育转基因动物,受体细胞一般选用受精卵,A错误;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后发育为早期胚胎,要用胚胎移植技术移植入子宫发育为转基因动物,B正确;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
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一般用DNA分子杂交法,C正确;转基因动物体细胞含有目的基因,故形成的配子可能含目的基因,D正确。13.A根据电泳条带分析,假设患病基因用b表示,则夫妇基因型均为Bb,四个胎儿基因型分别依次是BB、bb、Bb、BB,应该终止妊娠的是2号胎儿,A错误;镰状细
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属于遗传病,将正常血红蛋白的基因导入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可达到治疗目的,B正确;据图可知,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GTT-,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则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为-UGCACA
A-,C正确;男性基因型为Bb,若与正常女子Bb(正常人群中镰状细胞贫血基因携带者占1/10000)再婚,则生出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10000×1/4×1/2=1/80000,D正确。14.B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
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或合成新的基因→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因此,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出蓝色荧光蛋白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②蓝色荧光蛋白的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①推测蓝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③蓝色荧光蛋
白基因的合成→④表达出蓝色荧光蛋白。B正确。15.A三倍体转基因鲤鱼由于联会紊乱,无法产生配子,因此高度不育,不会产生后代,因此也不能通过竞争淘汰自然种群,A错误;载体的标记基因多为抗生素抗性基因,转入受体细胞后可能会通过指导合
成有利于抗性进化的产物来表达,使受体细胞具有抗生素抗性,B正确;目的基因编码的产物可能具有毒性,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C正确;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进入其他植物体内,从而造成“超级杂草”等基因污染现象,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D正确。16.ACD用移液管
稀释菌液时,吹吸三次的目的是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防止对后续的稀释过程造成影响,A正确;4号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稀释倍数比5号的低10倍,如果稀释倍数适当,得到的菌落平均数可能是5号的10倍,B错误;分析图解
可知,菌液一共稀释106倍,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68+175+167)÷3÷0.1×106≈1.7×109个,C正确;稀释涂布平板得到的菌落可能存在两个或多个细菌细胞长成一个菌落,使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
活菌数目要低,D正确。17.AD平板上不含任何生长因子,若倒成平板后直接培养,出现菌落说明已被杂菌感染,因为该嗜热菌不能在缺乏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生长,A正确;制备平板时,先灭菌再倒平板,B错误;图中菌落生
活在乙丙区域之间,说明同时需要乙和丙,C错误;不同菌种所需生长因子不同,可利用生长图形法筛选菌种,D正确。18.ABD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SOD基因导入植物细胞,A错误;②、③分别表示脱分化、再分化过程,均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完成,B错误;该育种方式
利用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从植物细胞培育成植物个体,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生产SOD时,只需要将外植体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D错误。19.CD图示过程利用的技术有核移植技术、胚胎分割技术和
胚胎移植技术等,没有利用干细胞移植技术,A错误;这两只克隆猕猴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B错误;融合细胞的培养过程需要无菌、无毒的环境和营养等条件,C正确;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比体细胞的全能性高,所以利用A猴的胚胎干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猕猴的难度要小些,D正
确。20.CD为避免酶切后质粒的自身环化,可同时使用EcoRⅠ和BamHⅠ切割质粒,A正确;转化方法是将质粒表达载体溶于缓冲液后与经Ca2+处理的大肠杆菌混合,B正确;用EcoRⅠ和BamHⅠ两种限制酶对质粒进行切割时,会破坏四环素抗性基因,
但不会破坏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能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但不能在含有四环素培养基上生存,所以培养基A和培养基B分别含有青霉素、四环素,含目的基因X的菌落是4和6,C错误、D错误。21.答案:(1
)不需要开盖放气;避免了因开盖引起的杂菌污染(2)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3)乙A中的氧气乙B中的酒精乙A中的酒精(4)兼性厌氧型异养解析:(1)试管中的X溶液有助于维持甲装置的瓶中气压相对稳定,与乙装置相比,用甲
装置酿制葡萄酒的优点是不需要开盖放气;避免了因开盖引起的杂菌污染。(2)葡萄汁装入甲装置时,要留有约1/3的空间,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3)分析题意可知,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乙
A中的氧气、乙B中的酒精、乙A中的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4)从异化作用的类型看,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从同化作用的类型看,酵母菌属于异养型生物。22.答案:(1)聚乙烯醇(或PVA)(2)通过选择培养增加P
VA分解菌的数量(3)1.6×109稀释涂布平板法偏小(4)碘出现白色透明斑解析:(1)表格是筛选出能高效分解PVA的细菌的培养基配方,即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该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应该以PVA为唯一碳源,因此表中X物质最
可能为聚乙烯醇(或PVA)。(2)若图中污水取样是从聚乙烯醇(PVA)污染的水体中采集,通过图示过程分离出分解聚乙烯醇(PVA)的菌落,则进行的过程1为选择培养,其作用是通过增加PVA分解菌的数量。(3)要测定土壤稀释
液中微生物的数目,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若将100mL含有PVA分解菌的土壤样品溶液稀释104倍后,取0.1mL稀释液均匀涂布在选择培养基表面,测得菌落数的平均值为160个,空白对照组平板上未
出现菌落(说明制备的平板合格,且实验操作可靠),则100mL原菌液中有PVA分解菌=160÷0.1×104×100=1.6×109个;这种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由于在涂布过程中会出现两个或多个细菌聚集在一起只
能产生一个菌落的情况,则会导致该方法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一般会偏小的情况。(4)根据题意可知,“PVA与碘作用时能产生蓝绿色复合物,当PVA被分解时蓝绿色复合物消失,形成白色透明斑”,因此要鉴定分离出的细菌是否为PVA分解菌,培养PVA
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还需要加入碘与PVA作用形成蓝绿色复合物,用于鉴别PVA分解菌,随着PVA被降解,白色透明斑出现,因此,若菌落周围出现白色透明斑,则该菌为PVA分解菌。23.答案:(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酶显微注射体外培养胚胎移植(2)性别、年龄(3)相同两种上皮细胞都是体细胞,且来源于
同一个受精卵(4)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解析:(1)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使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割W基因和载体,同时需要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受精卵常用显微注射法,从受精卵到早期胚胎需要进行体外培养,将获
得的早期胚胎通过胚胎移植移至代孕母体体内。(2)乳腺生物反应器和膀胱生物反应器都属于动物反应器。前者受动物性别(只能是雌性)和年龄(哺乳期)限制,后者不受动物性别和年龄限制。(3)题述两种上皮细胞都是体细胞,且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所以其细胞核中染色体DNA所含遗传信息相同。(
4)胚胎工程中所用到的技术主要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24.答案:(1)茎尖或根尖脱分化、再分化根尖或茎尖细胞含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2)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启动子RNA聚合酶(3)将培育的转基因植株
用草莓轻型黄边病毒感染,并与未进行转基因的植株进行对比解析:(1)植物的茎尖或根尖含病毒少,甚至没有,故培育无毒苗通常采用植株的茎尖或根尖进行组织培养;转化后的草莓外植体需要经过脱分化、再分化后才能长成完整植株;根尖或茎尖能够形成完整草莓植株的原因是其细胞中含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具有全
能性。(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保证目的基因的表达,重组载体上应含有特定的启动子;能够被受体细胞的RNA聚合酶所识别,以便于催化转录过程。(3)获得转基因草莓后,
可通过将培育的转基因植株用草莓轻型黄边病毒感染,并与未进行转基因的植株进行对比,以达到在个体生物水平上鉴定SMYELV—CP是否发挥作用的目的。25.答案:(1)逆转录3′-CGGAGA-5′Taq酶(2)启动子RNA聚合酶的
识别和结合的位点,驱动融合基因转录出mRNA(3)不含有(4)其感染HCV后通过免疫反应已将HCV清除,但体内存在抗HCV抗体解析:(1)以RNA为模板合成cDNA的过程需要逆转录酶,拼接需要DNA连接酶;
PCR过程中DNA合成的方向只能从5′到3′,根据融合基因的序列,两种引物分别为5′-AACTAT-3′和3′-CGGAGA-5′,PCR过程中需要的酶为Taq酶。(2)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其中箭头所示为启动子,其作用是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的位点,驱动融合基因转录出mRNA。(3)感受态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非感受态受体大肠杆菌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因此细胞内不含有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即不含有硫酸卡那霉素
抗性基因。(4)某人体内HCV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但进行HCV核酸检测时结果呈阴性,原因是其感染HCV后通过免疫反应已将HCV清除,但体内存在抗HCV的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