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746.75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4fe36ca1d14430b1f82ae84592d4ee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十五中高三年级历史阶段测试试卷2024.10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1.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说:“朕闻外夷洋钱有
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福建、广东、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番舶以贩货为名,专载洋钱,至各省海口收买纹银,致内地银两日少,洋钱日多。近年银价日昂,未必不由于此。”
这表明当时()A.开始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清政府具有一定的主权货币观念D.外币流入冲击了国内经济运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29年即鸦片战争前夕,道光帝关注多种外国货币在中国的流通情况,特别警惕外国人专门用洋钱收买纹银,认为这是导致中国银贵钱荒的原因,这表明当时外币流入冲击了国内经济运行,D项正确;材料时间为1829年,此时仍旧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时间为1829年,尚未爆发鸦
片战争,中国尚未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主权货币,又称主权信用货币,是以某一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基准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材料中道光帝认识到外币的流入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了影响,但其并没有认识到“主权货币”的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排除A项;外国资本大
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3.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A.科举取士转向选择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
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社会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
B项正确;部分名人参与工商业是个人行为,不是科举取士选官标准变化的结果,排除A项;应该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排除C项;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4.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
:“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答案】B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该官员认为清政府应该仿效日本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船炮等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开放了通商口岸;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仿效日
本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要求,并非是学习日本政体;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西湖博览会(1929年)征集展品类别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A
.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对比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与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展品的种类可知,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展品更加数量丰富、种类多样,这也从侧面说明1929年中国的物质
文化更加丰富,对比1909年,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向前变迁,A项正确;材料中的展品种类不能说明工业体系形成,而且近代中国并未形成工业体系,排除B项;博览会的展品情况与民族意识觉醒没有关联性,而且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C项;博览会
的展品情况无法说明现代科学知识已经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6.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
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答案】C【解析】【详解】在鼠疫肆虐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并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民众公共
卫生意识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官方的影响,故A说法错误;“开启了”说法欠妥,材料信息无法确定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是从此时开始的,故B错误;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爆发,故D错误。7.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
“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
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8.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
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
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
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排除C。9.《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
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时间主题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只是说《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未提到其创办的时间,无法得出它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的结论,故A
项错误。图表只涉及对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的年代变化,并不能说明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清政府关于革除陋习的事实,故C项错误。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随着时代发展,其数量越来越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
问题渐趋重视,故D项正确。10.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
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答案】
B【解析】【详解】根据原始档案光绪帝因病而亡,没有中毒现象,但现代高科技手段却检测出有中毒现象,这表明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才能进一步探寻历史真相,故选择B项;原始档案由于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伪,排除A
项;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项;文献史料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记录者的个人主观的限制,排除D项。1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
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近代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并逐
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对部分沿海地区的影响,并非是遍及中国乡村;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并非是中国建筑风格受到冲击;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漳
州等地区不是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西式建筑也出现于中国其他地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格致汇编》“互相
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
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
被抑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13.《吴玉章回忆录》记载:“我还记得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
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所述战争带来的影响是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B.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说明是中国被东方小国日本打败,这场战争是甲
午中日战争,此次战争之后,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国人掀起了挽救民族危机政治改革,D正确。A和B是鸦片战争之后签订《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C是《辛丑条约》的影响。14.1904年《时报》刊载评论:“今日中国之言革新者,不论保守党、进步党、急激党,莫不公认教育为当今唯一之问题矣。即就教育而论,不论官
立学堂、民立学堂,莫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矣。”这反映了当时A.清末新政以教育为第一要务B.各政治派别的救国主张趋向一致C.科技救国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时代变革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中国,主张社
会变革的各界人士均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教师的培养和作用,反映了时代变革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D项正确;《时报》评论和各界的认识,不能说明清末“新政”以教育为第一要务,排除A项;各个政治派别都重视教育不能说明其救国主张趋向“一致”,排除B项
;科技救国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与“莫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1904年,陈独秀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主张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来办报。该报“价格便宜,穷人也可以买得起”,很快声名鹊起,发行仅半年,销量即达数千份,当时,陈独秀此举有利于A.推动文化平民化B.深
化文学革命C.促进教育平等化D.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来办报。该报“价格便宜,穷人也可以买得起”可得出通过办廉价的报纸,有利于文化的平民化,促进新思想的传播,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是要普通人也买的起,与深化文学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
及到教育,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入到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16.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
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答案】B【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成立工人组织,维护工人权利,符合当时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严重剥削的革命斗争实际需要,B项正确;发动工人运动并非中国共产党独创,排除A项;“劳工神圣
”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C项;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
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中国)。根据材料“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
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知识界认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昧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考量看待,可见当时知识界已经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项正确;此时是1921年,广泛性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
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毛泽东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部是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故选D项。18.下图为《劳动音
》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A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B.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C.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D.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答案】B【解
析】【详解】《劳动音》创刊于“1920年11月7日”,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锤子、铁镐、齿轮代表工人阶级,禾苗、稻穗象征着农民阶级,火炬、拳头意在鼓励工农大众要团结起来同发动统治者进行斗争,故选择B项;1898年,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最
早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19.有学者指出:“‘五四’的真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五四那些新兴的知识分子,要求彻底
重估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其实是对思想多元、政治民主、表达自由等现代理念的一种呼唤。这表明五四运动A.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B.促使救亡与思想启蒙相结合C.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D.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五四
’的真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反映了五四运动不仅仅要求救亡图存,而且主张民主思想启蒙,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领导力量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促进思想多元化,而是强调
救亡与思想启蒙相结合,故C错误;“民族意识的觉醒”说法过于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五四运动的特点与意
义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0.影响如表中革命纲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共产党会议时间革命纲领(节选)中共一大1921.7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中共二大1922.7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
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B.已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C.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实践D.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一大纲领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二大纲领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而且要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
主共和国,二大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由此可知,导致革命纲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共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A正确;1922年的中共仍处于幼稚时期,排除B;俄国十月革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属于无产阶级革命,但是中共二大明确的道路是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道路,排除C;1924年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D。21.《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
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英勇斗争的评价中,既肯定了工人阶级的组织性
和革命性,同时也指出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不可能战胜反动派,这说明工人阶级应该团结其他阶级,才能战胜敌人,即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工人阶级,没有体现农民阶级,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抗日战
争开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22.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为A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B.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形成C.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D.从局部
抗战到全面抗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的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井冈山会师等事件,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逐步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C项正确;1919年前后的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非材料
列举事件的主题,排除A项;材料中列举的事件发生在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之后,排除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延长等
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中国全
民族抗战的序幕,这一时期显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整个中国的主要矛盾。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7陕甘宁边区进行民主选举”、“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及知识分子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知这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是在1940年,A排除;B说法
不符合史实,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对富农、商人和知识分子的照顾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并不影响政权的性质,排除;民族资产阶级显然没有参与其中,因此各阶级参加的说法错误,C排除;故选D。24.“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对该诗认识正确的是A.“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围剿”B.“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C.“舵手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上新途”是指中共
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故A项正确;“
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故B项错误;“舵手一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而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上新途”是指长征的胜利,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长征25.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
”原则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
级的尾巴。”可见,毛泽东主张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合作时,应保持独立性,即保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B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
甘宁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主联合政府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26.某学者在研究九一八事变中所谓的“不抵抗命令”时查阅到两则重要史料(如表),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看()“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挑衅,不得抵抗。”——1931年
9月19日《大公报》采访张学良“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这(责任)不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1992年6月30日,张学良口述A.证明蒋介石与不抵抗命令无关B.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C.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
D.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证据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时期,张学良对于同一事件的口述并不相同,需.要更多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仅通过材料中单一类型
的史料不能对九一八事变中所谓的“不抵抗命令”形成历史结论,D项正确;据材料“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可知,不抵抗的命令可能与蒋介石有关,排除A项;据材料“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可知
,不抵抗的命令也可能是蒋介石下达的,排除B项;据材料“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挑衅,不得抵抗”“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可知,当时存在不抵抗命令,排除C项。故选D项。27.1935年12月,中共中央
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革命的可能,国民党统治营垒将进一步分化,
英美派买办集团在一定条件下也将被迫参加抗日。因此,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
,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此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尚未完全形成;B选项错误,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是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之后;D选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
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8.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
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根据材
料“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并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妄图泯灭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功绩,其独裁之心昭然若揭,D项正确;.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国民党方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民族
统一战线已经出现裂痕,排除A项;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东方主战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日民族矛盾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9.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
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物资
供应出现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实行奖励机制,边区的妇女纺织运动使得经济建设很快步入正轨,也为妇女的自身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A项正确;“实现”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妇女参与生产有利于边区经济的发展,但边区劳动生产主
力并非女性,排除C项;“高度自足”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30.如表是九一八事变后厦门大学校园刊物《厦大周刊》中的时论(节选)。以下观点反映出()人物(身份)观点教职员代表“早日消件内争,一致即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并
政告各友邦人士“日人进槎满洲,直接是璨躁我国主权、间接实向世界挑战”沈家诒(博士)“日本此次侵占辽宁,是侵我主权、占我领土、完全是有政治性质的纠纷。根本上说是不能交付国际公断的。即使交付国际公断、亦断无成绩可言”刘禄(教授)“一切学术皆为强国之源”“
无论是否在战争时期,必须尽量利用科学智识长期作刻苦坚忍的研究,方能一遇外侮,不至失措”A.教育改良成为救亡主要路径B.学者血性与理性救国并存C.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遭到质疑D.国人意识到科学改变国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
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身份的人物表达了他们对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的局势的看法和态度。教职员代表强调了团结一致和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沈家诒博士则明确指出了日本侵占满洲的严重性,并认为这是不能交付国际公断
的,刘禄教授则强调了科学研究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既有血性,即对国家主权的坚决捍卫,也有理性,即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在材料中明确体现为“主要路径”,排除A项;材料
没有提及这些学者对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态度,无法得出“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遭到质疑”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强调“改变国运”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共55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
“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摘编自方
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
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
“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
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
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
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
学,概括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答案】(1)关键词:“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合群立国。根
本目的:救亡图存。(2)原因:“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报刊的宣传;绅士的推动。举措: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3)动因: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缘由:马克思主
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指引人们改造世界行动的重大思想武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目的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关键词,由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可得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或合群
立国。由材料及所学可知,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救亡图存。【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第一问原因,由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可得出“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
更少传统政治色彩);绅士的推动;由材料二“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可得出报刊的宣传。第二问重要举措,由材料二“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
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及所学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包括: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小问3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至1922年的中国。第一问国
内动因,由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及所学可得出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由材料三“1921—192
2年间高达685次。”及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材料三“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可得出知识分子的宣传;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人运动的发展;新文
化运动的影响。第二问缘由,由材料三“《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及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人民
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们改造世界行动的重大思想武器。32.礼与法1902—1911年,清王朝谕令大臣沈家本主持修订新律法。在其倡议下,设立修订法律馆、编译外国法律著作、开办法律学堂,制定了多部新式律法。然而,本次修律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礼法”的大争论。礼教派提出“中
律为体,西律为用”,法理派认为“如为筹备宪政,模范列强,实非博采东西大同之良法难收其效”。礼法之争被《申报》报道,清朝覆亡后,相关法律被民国政府完善后颁行。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部分)修律过程法理派礼教派《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06年),第一个单行诉讼法,受驳斥后搁置沈家本:
主张父祖子孙别籍异财、男女平等;否定“宗法”“家族”的作用;采用西方的陪审制和律师制张之洞:“本法所纂,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应博采东西诸国律法……而仍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欲求节操端严、法学渊深者,实不宜得”《大清新刑律草案》(1907年),受抨击后修正沈家本:更
定刑名、酌减死罪、废除凌迟等酷刑;“子孙违犯教令”“全是教育上事……无关刑事,不必编入刑律中也”劳乃宣: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害伤害等罪的刑罚;把“旧律有关伦纪礼教各条”“逐一修入新刑律正文”《大清新刑律》,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
,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如保留斩刑、加重对有违传统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法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答案】清末修律正值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列
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推行新政,希望通过修律来维护自身的统治。沈家本等积极学习西方法律,成立专门机构、培养新式人才,编制新律法。新律法出台引发了礼法两派之争。法理派受西方思想影响,追求法律平等,主张减轻刑罚,效仿西方法律体系,如陪审制、律师制、单一刑法体例等,对“礼法结合”的
中华法系形成一定冲击。礼教派则主张维护传统的伦理纲常,强调家族宗法观念,认为西方法律不完全适合中国,表现出保守的一面,但其关注中国传统和国情的视角值得借鉴。《大清新刑律》是礼法两派妥协的产物,正文体现了
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学习,附录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维护,反映了变革时期中国法制思想认识的冲突和进步。礼法之争的双方都认同修律,但对于如何修律及其指导思想有不同主张。礼法之争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清末民初的法制现代化进程。【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
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清末(中国)。设问要求评析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据材料“礼教派提出‘中律为体,西律为用’”和材料“法理派认为‘如为筹备宪政,模范列强,实非博采东西大同之良法难收其效’”可知礼法之争实质是对于如何修律及修律指导思想
的不同主张。在评析过程中要分析礼法之争出现的背景,评价礼法之争。在分析礼法之争的背景时,可以结合清末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护自身法律,法理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法律,与礼教派产生了矛盾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分析礼法之争的评价上,可以从最终修订的《大清新刑律》上来看,其“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
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体现了礼教派和法理派妥协的产物,及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进步,同时也保留了落后保守之处。33.中国近代报纸业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初,来华传教士马礼逊首创刊行了中文新闻报纸《察世
俗每月统记传》,该报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报纸的发端。19世纪中叶,中文报纸兴起。《中西见闻录》侧重编译国外消息,开始介绍国外情况。《循环日报》则开始重视撰写并刊登社论,鼓吹变法自强,敦促当局发展实业,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从戊戌变法到
辛亥革命这一中国历史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报纸的大发展时期。康有为的门徒在上海刊行了《强学报》,梁启超在北京参与刊行了《中外纪闻》,黄遵宪参加主编上海《时务报》,严复参加主编天津《国闻报》,几个月发行数万份,流行到全国各地。1903年,上海《苏报
》发表了革命派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政论性文章;不久,知名爱国青年邹容的《革命军》以及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1907年,革命派秋瑾在上海首创《中国女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给中国报纸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文体改用
白话文,陈独秀在上海创刊《新青年》,全版改用白话文。和白话文同时出现的新式标点符号,也是自《新青年》开始。在采访对象上,开拓了国外采访活动,大报都设有国外特派访员,如瞿秋白在北京任《晨报》驻俄特派访员。《晨报》副刊在五四以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闲解闷的无聊文字,
而五四以后,《晨报》副刊继开辟“自由论坛”和“译丛”后,积极提倡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同时介绍社会主义。上海的《国民日报》副刊改名为《觉悟》……——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1)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变化,说明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历史是
一部“政治史”。材料二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
关系。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力,这个权力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语汇合成中国拾起未来的基本力。——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
6年)(2)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答案】(1)说明: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发展进程。受两次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循环日报》等报
刊倡导了解与学习西方,客观上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大大加深了民族矛盾,更加说明了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中外纪闻》等维新派报纸及《民报》等革命派报纸纷纷宣传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开展。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
果实后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以反对袁世凯复辟。五四运动爆发后,《晨报》等报纸更加注重关注国际变化,关心国家命运,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2)意识:学识范围广;国民意识强;与世界联系加深;民族独
立意识不容侵犯。背景:近代教育的发展;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说明: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
重大政治事件的发展进程。据材料“《循环日报》则开始重视撰写并刊登社论,鼓吹变法自强,敦促当局发展实业,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可得出受两次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循环日报》等报刊倡导了解与学习西方,客观上
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据材料“康有为的门徒在上海刊行了《强学报》,梁启超在北京参与刊行了《中外纪闻》,黄遵宪参加主编上海《时务报》,严复参加主编天津《国闻报》,几个月发行数万份,流行到全国各地。”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大大加深了民族矛盾,更
加说明了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中外纪闻》等维新派报纸及《民报》等革命派报纸纷纷宣传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开展。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给中国报纸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文体改用白话文,陈独秀在上海创刊《
新青年》,全版改用白话文。”可得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以反对袁世凯复辟。据材料“《晨报》副刊在五四以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闲解闷的无聊文字”可得出五四运动爆发后,
《晨报》等报纸更加注重关注国际变化,关心国家命运,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据材料“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可得出学识范围广;据材料“
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可得出国民意识强;据材料“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可得出与世界联系加深;据材料“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力,这个权力绝对不容侵犯。”可得出民族独立意识不容侵犯。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结
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的教育、政治、思想等方面归纳背景:近代教育的发展;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34.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
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时期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阐述:国民革命
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受挫,吸取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新形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因此,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国革命实际的产物。【解析】【详解】本题是历史事物阐述类论述题。时空是1919-
194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结合所学可提出观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阐述: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失败
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受挫,吸取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创造性地提
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新形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层面的体现。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
提出,是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国革命实际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