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共(33)页,6.07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4ee983c35968261c61aa3d207856ab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了解作者,识记文中出现的重要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品味文章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的想象与思考,探究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3.理解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能力。学
习目标“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
及其他》。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等;散文则有《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了解作者关于《山水》《山
水》是冯至先生四十年代在昆明时期所写散文的结集,兼具诗心与哲思,隽永耐读。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冯至先生的思维影响很深很深,即使他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往往也是灵感的触发,从而回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他写散文也极具诗意,同时还有淡淡的哲理意味,似稀疏的星子,点缀着中华的山山水水。写
作背景1937年,冯至随同济大学内迁,一路辗转到达昆明后,任教于西南联大。1941年,为了躲避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附近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此处远离尘嚣,风物原始,自然界的一切本真地显露出来,无时无刻
不在跟人对话。文中说的“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是一个浩劫的年代,正值抗战中后期,大片国土沦陷,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积累词语采撷孑然骤然俯拾皆是赭色靛蓝悚然嗥叫cǎixié采摘Jiérán孤独。Zhòurán突然形容到处都是。ZhěsèSǒ
ngrán害怕的样子DiànlánHáojiào多指豺狼的号叫。积累词语飓风驯服麂子诡计风雨如晦矜持抱负Jùfēng顺从Jǐzi狡诈的计策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拘谨,拘束。远大的志向.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第一部分
(1—3)第二部分(4—10)第三部分(11)居住山村眼前的景象自然风物兴衰史悟人生得启迪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1)“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作者忽然觉得这是踏上了一条旧路,从一个
村庄里伸出,通向山谷,断断续续,隐隐约约。作者认为,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两旁,曾经有过房屋和田园。(2)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还生存在四邻村民的口中。作
者步入森林、草原、山谷,看(听)到并描摹了一些具体的风物意象,也抒发了不同的思考。请阅读第5至10段,概括作者看(听到)到了哪些景,感悟是什么。第5至10段结构清晰,写法均为“眼见——哲思”。第5段,看到养育山村人的水源,作者由小溪感悟到了人类的生息相通
。第6段,看到小生命的代表鼠麹草,作者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第7段,看到俯拾皆是的菌子,作者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第8段,看到异乡生长的有加利树,作者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第9段,作者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
恐惧。第10段,作者由鹿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贰/小溪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作者选择了什么意象、有什么特点、因此生发出怎样的联想或
哲思?清冽、养育、昼夜不息声息相通(生命的同一性和关联性)贰/鼠麴草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
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彩菌作者选择了什么意象、有什么特点、因此生发出什么联想?围绕着村庄、谦虚、纯洁、坚强、脆弱渺小但不匍匐,静默但不卑微,脆弱但生生不息丰富了一代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生命的多姿多彩肆/拓展
阅读:《鼠麴草》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贰/有加利树但是,这种树本来是异乡的,移植到这里来并不久,那个山村恐怕不会梦想到它,正如一个人不会想到他死后的坟旁要栽什么树木。作者选择了什么意象、有什么特点、因此生发出什么联想?后来者,顽强、积极、蓬勃的生命力生命的崇高进取与相对独立肆/拓展
阅读:《鼠麴草》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
市的喧哗。贰/野狗的嗥叫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它不期然地在我们对面出现,我们真是会像圣人一般在它的两
角之间看见了幻境。作者选择了什么意象、有什么特点、因此生发出什么联想?包括夜晚的风声在内的所代表的自然的威力,生老病死的威胁,生命的残酷和无常逐渐灭绝生命无法回避的灾难和浩劫,超乎同类的悲悯自然风物特点联想内涵小溪清冽、养人曾养育昔日的人
们人类声息相通鼠麴草谦虚、纯洁、坚强少女、村庄生命的宁静之美彩菌点缀、滋养滋养过山村里的人生命的美好有加利树速长、最高严峻的圣者生命的渺小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生命对疾苦的恐惧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幻境
死亡的可怕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
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作者在写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
我们;菌子“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共处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
。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人类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赏析句子1.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1)一条路是指现实中存在的用
石块砌成的路,通向现实。(2)另一条路是指由那条路引发的联想和想象,它连接历史。(3)小山村是两条路的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现实和历史。2.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1)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
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赋予文章历史的深度和广度。(2)这两句诗总结了前文今人和昔人的关系,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生命都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赏析句子3.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1)运用通感手法,把心理纷扰变成可视的
黄叶,形象生动。(2)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4.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
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1)“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2)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
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叁/“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自然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在抗战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
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冯至·散文集《山水·后记》叁/总结关联是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吃过一个树上的果实,担负过一个地方的
风雨,这些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事物存在于现实,也存在于过去。生活在大自然里的人是渺小的,但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宇宙。历史不会消亡,而是与万物结合,化作不同的姿态存在。这种存在主义的关联观,使文章有深厚的厚重感。“我们住的房
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在七十年前,一场浩劫,山村衰落,消逝。近二三十年,我们走进了山谷,一步步又踏出路来。肆/拓展阅读:《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还有些年纪轻轻的男女,还有
死去的朋友,他们都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推荐阅读:《一棵老树》,冯至,1941冯志散文的语言特点冯至散文的语言特
点: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
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思考】阅读与思考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冯至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
路。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还有些年纪轻轻的男女,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伍/
比较阅读——不同作家笔下的风物作家作品风物(意象)与风物的距离审美特点情感显露表达风格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伍/比较阅读——不同作家笔下的风物作家作品风物(意象)与风物的距离审美特点情感显
露表达风格郁达夫《故都的秋》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近彻底的、浓烈的外化显露白描、淡雅朱自清《荷塘月色》荷花、月色、柳树不远不近淡淡的、朦胧的节制有度细节、清丽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
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既远又近平凡风物诗性与哲思诚挚内敛联想、清新伍/冯至的“山水观”➢正因为存在着大变动的时代背景,对“不变”和“永恒本质”的寻求一开始便呈现出强大的张力。也可以说,这不单是一种
寻求,而是战乱所带来的一种反向的渴望。(贺桂梅《冯至——个体生存与社会承担》)➢在战争的大洪流中,个体与群体,自我与时代,生活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这是战争使诗人体悟到日常生活的一切,其实都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汪云
霞《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诗学》)➢战争将作家放逐到远离战争的昆明相间,使他们有机会在与大自然和自然化的人生“单独默会”中体验与思索人生、自然、宇宙,以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关注自然和人性的永恒、庄严与和谐,……他们是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生命的深处
,摆脱对经验世界的描摹,达到对生命的升华、超越和抽象。(钱理群《漫游与对话——四十年代小说研读》)•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两个不同
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历史负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最后作者明白了自己于生命与时间以及大自然的关系。那就是像“鼠麹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
”一样质朴。让大自然带你去领略这生命的含义,平静与安详;让大自然带你去感受这时间的定义,白驹过隙,但每分每秒都值得留念,即使你会永远消逝在这无尽的生命长河中。•【应用角度】“人与自然”“谦虚”“质朴”“感悟生命”“时间”等。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