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837.000 KB
  • 2024-09-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17)页,837.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47cc3af1b1a8edcf07d06736fca9f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一中高2022级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

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但它们又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知中华文明A.起源最早B.多元一体C.独树一帜D.领先世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但它们有着

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时代的陶器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地域,但是却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的统一性,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只有我国的陶器,没有与他国进行对比,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最早,不能说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不能说明中华文明世界领先,ACD

项错误。2.(原创)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上述举措A.标志井田制的彻底瓦解B.推动土地私有合法化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D.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相地而衰征”“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等信息可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按田亩征税,其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合法化,未体现出井田制彻底瓦解的信息,A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

有制,而材料所述措施推动土地私有合法化,无法抑制土地兼并,C项错误;材料所述举措推动土地私有合法化,与削弱诸侯国实力无关,也不能削弱诸侯国实力,D项错误。3.(原创)《墨子·非乐上》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

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出现这一现象根源于A.生产工具的改进B.民众税负的沉重C.社会秩序的动荡D.土地私有制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

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可知,体现了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小农经济的确立,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源是生产工具的改

进,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小农经济,它的出现与民众税负的沉重无关,B项错误;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秩序的动荡不是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源,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确立根源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而不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项错误。

4.南朝后期梁、陈之际,南方大量士人河北方迁移。名士颜之推入北,深为北齐名流信重;文学家王褒、庾信与北周宇文宗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这一现象A.推动了北方的农业发展B.阻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C.有利于南北方重归一统D.改变了人口的南北分布不均【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南朝后期南方士人向北方迁移,受到北方的欢迎,加强了南北方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南北方重归一统,故C正确;南朝后期,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南方,并且材料反映的是大量士人向北方迁移,并非农民,A错误;南方大量士人向北

方迁移与经济中心转移关系不大,排除B;南朝后期,北方人口超过南方,大量士人向北方迁移使北方人口进一步增多,人口的南北分布不均会更明显,故D错误。5.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收

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与均田制对应的赋税制度,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粮食;调是缴纳绢和布;庸是应服徭役而不服徭役纳绢或布代替。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唐朝转而实行两税法,标准是“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体现了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C正确;据材料可知,国家对人身控制在减弱,A说法错误;两税法的实施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说法错误;D违背史实。【点睛】租庸调制是与均

田制对应的赋税制度,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粮食;调是缴纳绢和布;庸是应服徭役而不服徭役纳绢或布代替。6.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A.耧车B.翻车C.曲辕犁

D.水排【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出现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故选C;西汉出现耧车,三国出现翻车,东汉杜诗发明治铁工具水排,ABD时间均不符合“隋唐”,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

”,联系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7.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B.商

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C.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知,宋朝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向农村扩散”“

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排除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联系所学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

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

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等,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与传统自然经济不同的新经济模式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其表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故选C项;私营手工业、工商业市镇和货币白银化,不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变异”,不属于新的经济模式,ABD三项错

误。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我国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B.唐代内地棉纺织技术得到了全面革新C.宋代以来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D.明清时瓷器

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逐渐推广到闽、粤等地区,B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这时期我国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A项不符合题意;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C项不符合题意;随着瓷器技术的发展,瓷

器成为对外出口的重要产品,尤其明清时期,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D项不符合题意。10.鸦片战争前,品质精美的中国丝绸在海外深受欢迎。但在丝绸的主产地长江下游地区,丝货时常滞销,而在广州市场上却货源不足。导致这一局面的

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强大抵抗力B.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D.列强侵略民族意识高涨【答案】C【解析】【详解】“丝绸的主产地长江下游地区,丝货时常滞销,而在广州市场上却货源不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只在广州一地开

放一港口进行对外贸易,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与自然经济的抵抗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外贸易,而不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意识高涨无关,排除D项。1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

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C.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D.取代外商企业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

料“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白银)”,“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说明洋务企业民用工业的开办在一定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最终并未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首路,最后失败,B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洋务

派民用企业的兴办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C错误;当时,小农经济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D错误。12.从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中,能推出的正确结论是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

882年1906年汽车1896年1909年1928年A.开辟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城市发展B.近代中国基本实现近代化C.上海最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近代中国东西部均衡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上海利用西方先进事物的年代远远早于重庆,与西方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时间相对较近,反映

出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能反映出上海比重庆早,无法体现上海最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C;材料反映出上海比重庆早,不能看出近代中国东西部均衡发展,排

除D。1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858—1911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资本数单位:万元)1858—1894年1895—1911年总数年均总数年均家数1534.1480047.06资本数380

3102.7816578975.18每家资本24.8620.72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

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1858—1911年”正是我国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时期,故①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手工业的信息,故③不符合题意;从表格的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来看,民族工业发展

出现第一个高潮,故符合题意。故选①④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14.《清稗类钞·婚姻类》记述了人们称之为“文明结婚”的新风尚: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

婚约始定。“新风尚”体现在A.婚俗已不讲究父母之命B.多数人崇尚西方新式婚姻C.媒妁之言左右婚约缔定D.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注

重学生对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由“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得知材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所以选D。考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社会习俗的变

迁·婚嫁丧葬15.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为1:30,1928到1938年间,中外商标比例变为1:4,这反映出A.列强侵略的加剧B.民族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的抵制D.官僚资本的压榨【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92

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为1:30,1928到1938年间,中外商标比例变为1:4”可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差值在缩小,这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正确;据所学可知,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

列强侵略,A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的自然经济对列强的侵略已经不能起到阻碍作用,C错误;据所学可知,官僚资本是凭借手中政权强行占有公共资源,转化为私人资本,材料没有涉及,D与材料无关。16.(改编)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华强火柴厂出品的“7·7”火花(火柴盒贴画)。其主图为当时的中国地图,

上面标注了各省行政区域,数字“7·7”被醒目地设计在地图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新的营销方式开始得到普遍采用B.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C.全民族抗战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D.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已消除【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77”指的是七七事变,可以看出企

业借全民族抗战来做商品的宣传,反映出全民族抗战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故C项正确;普遍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甲午战后,排除B项;抗战时期,国共仍然有矛盾,排除D项。17.(改编)1939年6月,重庆只有机器工厂69家,1940年6月就增加到112家,年底更是达到185家,

当时资本总额已达794.8万元。至1942年底,工厂数已增为436家,资本总额已增为17383万元。”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较为显著B.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大规模内迁C.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D.民族战争为官僚资本提

供了敛财契机【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因为日本侵华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大规模内迁,B项正确;A项是在国民党统治前期,也就是全面抗战前,故A项错误;C项不是主要原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

没有涉及到官僚资本主义,排除D项。18.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把握,曲线图主要反映近代以来民

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从产生标志看,A、C项正确,从消亡情况看,只有A项符合题意。19.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C.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D.中国军事工业的前

世今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及考生的概括能力。A项,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工业,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新中国制造的首批汽车,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工业化的成就。故A项正确。B项,近

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故B项错误。C项,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在题干中并无体现。故C项错误。D项,题干也并未提及军事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0.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合作社,劳动生产集体统一安排,劳动成果在

优先完成国家任务、集体积累之后实行按劳分配,合作社内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都受到一定限制。与这一经济形式特征直接相关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D.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生产资料归合作社,属于19

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D;A是1978年以后,排除;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排除BC。21.湖北省应城县长春社放了一个“水稻亩产43869斤”的卫星,邻乡就想放一个红薯大卫星,要求一个红

薯一万斤,并召开了“万斤红薯”动员大会。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水稻亩产43869斤”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现象,故B项正确

;ACD项的时期与浮夸风,放“卫星”的主旨不符合。22.据统计,1960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这种变化

A.有利于经济结构合理化B.反映了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C.导致经济建设困难重重D.体现冷战格局下的国防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可得知,这是60年代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整,调整轻重工

业的比例,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形势恶化后的调整,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导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冷战的形势没有关系,排除D项。23.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

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

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A正确。1984年,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才完成,排除C。1980年并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排除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4.1979年,改革开放的前线指挥官谷牧副总理带领工作组前往粤、闽两省进行考察;行前,邓小平叮

嘱谷牧:要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这一指示A.推动家庭承包责任制全国推广B.掀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C.促使我国创建第一批经济特区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答案】C【解析】由材料“1979年”、“谷牧副总理带领工作组前往粤、闽两省进行

考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深圳、珠海等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是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具体产物,所以C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广是在80年代,故排除A;掀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是国有企业改革,故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故排除D。故选C。2

5.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报刊文章《农村工作通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湖南日报》《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湖北日报》《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大众日报》《不容开历史倒车》A.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开始B

.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D.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足【答案】D【解析】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斗争。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当时还有很多的人并未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还是坚持极左的思想路线,反映了此时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故选D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

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发展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本题共3小题,第26题2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计50分。26.(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自西周出现采矿业,春秋时期有了冶铁业。现有文

献显示,西周至明清历代历朝都有政府管制矿产和冶铁业的记载。汉朝,官方为限制地方势力,实施严格的官营冶铁和税收管理,并杜绝地方私自铸铁。明朝初期,明太祖认为矿冶业劳民伤财,下令停止采矿冶铁,后虽有所松动,但

终又行禁令。康熙和雍正统治时期都禁止包括冶铁在内的矿务。2000多年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严管采矿冶铁业,造成了中国冶铁业技术很容易因政府的禁铁政策而丧失整体传承的连续性。——摘编自毛卫民《古代中西方铁器应用的比较》材料二

1893年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大冶铁矿和汉阳铁厂竣工投产,是官办企业。后来由于资金不足,改为官督商办。1908年,盛宣怀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由官督商办改为商办,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外国列强甚至一度担忧汉冶萍有可能成为其竞

争对手。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唯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日本金融势力多次利用汉冶萍公司运营资本拮据的困难,想方设法渗透侵略力量。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专门提出由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一个经历了千辛万苦而已露发展前景的煤铁联合企业,反而以日益衰

落败坏作为自己的历史结局。——摘编自《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汉冶萍公司》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

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

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冶铁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冶萍公司的特点,并分析其衰落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点:

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影响:政府垄断冶铁业,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不利于冶铁技术的传承和推广。(2)特点: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到商办;规模大,竞争力强,有一定的垄断性;新式的近代化企业。原因:清政府的财政拮据;帝

国主义的排挤与控制;北洋军阀的卖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3)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

大幅增加。【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自西周出现采矿业,春秋时期有了冶铁业”得出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西周至明清历代历朝都有政府管制矿产和冶铁业的记载。汉朝,官方为限制地方势力,实施严格的官营冶铁和税收管理”得出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影响:根据

材料可从政府垄断冶铁业,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不利于冶铁技术的传承和推广等方面概括。(2)特点:根据“是官办企业。后来由于资金不足,改为官督商办。”得出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到商办;根据“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外国列强甚至一度担忧汉冶萍有可能成为其竞争对手”得出规模大,

竞争力强,有一定的垄断性;根据“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唯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得出新式的近代化企业。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清政府的财政拮据;帝国主义的排挤与控制;北洋军阀的卖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等角度概括。(3)原因: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得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

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根据所学可从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等角度分析。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新中国人口流动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1:(信息)1949—1986年:人口流向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说明)1953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侧重于东北地区;交通建设侧重于西部地区,随着工业化的展开,人口流向这些地区。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和“支援边疆”,影响了这一时

期的人口迁移。示例2:(信息)80年代以后:人口流向京津冀一带和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说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得到飞跃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迅速发

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促进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示例3:(信息)人口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对人口流动的管理严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

济体制改革的推行,逐渐打破计划经济束缚,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户籍管理逐渐放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使得沿海地区对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可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建立初

期的人口流动情况。结合材料中人口流动的走向可得出1949—1986年:人口流向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论述时主要分析1949—1986年我国因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口流动的原因即可。也可概括得出8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流动的动态是人口流向京津冀一带和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论述时主要概括197

8年开始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魏末晋初,贵族、官僚地主侵占民田,农业荒废,百姓穷困。晋武帝下令地方官劝课农桑,务尽地力,但效果甚微。咸宁六年(280)西晋灭吴后,颁布占

田制,制定了一个最高限额,允许在限额内垦荒占田。男子一人可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丁女二十亩为课田,农民按法定的课田额向政府交税。官员按品级占田,一品可占田五十顷,以下

每品递减五顷。官员还可根据品级荫其亲属及佃客,荫亲属可以免除对国家的租调和力役;荫客属于依附农民,不承担国家的赋役负担。占田制推行之后,大量流民安居下来,太康元年至三年(280-282),政府统计的户口数量由246万户增加到377万户,“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

安其业而乐其事。”——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概括西晋占田制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晋占田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内容:规定占田面积的最高限额;政府按法定的课田额征税;突出保护官员特权。(2)影响:推动了荒地开垦

,增加了国家户籍人口,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为后世的均田制提供了借鉴;注重维护官员士族特权,强化了门阀士族地位。【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制定了一个最高限额,允许在限额内垦荒占田

”得出规定占田面积的最高限额;根据“农民按法定的课田额向政府交税”得出政府按法定的课田额征税;根据“官员按品级占田,一品可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官员还可根据品级荫其亲属及佃客,荫亲属可以免除对国家的租调和力役”得出突出保护官员特权。(2)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推动了荒地开垦,增加了

国家户籍人口,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为后世的均田制提供了借鉴;注重维护官员士族特权,强化了门阀士族地位等角度概括。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