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物理试题.docx,共(15)页,2.648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46de7e92882d6ea0c485e8005cb48a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试卷第1页,共8页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物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
题1.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A.身高约为160dmB.体温约为39℃C.步行速度约为1m/sD.心跳约为每分钟30次2.下列事例中属于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镜花水月B.一叶障目C.海市蜃楼D.
雨后彩虹3.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B.工厂安装噪声监测装置C.医院病房区域禁止喧哗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声耳罩4.长沙市音乐厅在某次活动中民乐团演奏中国名曲《茉莉花》时,其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是340m
/sB.音乐厅内,观众能够根据响度来辨别不同的演奏乐器C.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D.优美的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5.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睛离书本的距离为25cm时,看的清楚,不容易疲劳,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如图所示,小明的父亲在
刮胡子时,眼睛距离镜子的最佳距离为()A.25cmB.50cmC.12.5cmD.因为像的大小不变,所以平面镜到眼的距离远近都一样6.下列光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试卷第2页,共8页A.小孔成像中屏幕上出现的是倒立的虚像B.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
的反射定律C.河底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7.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凝固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种物质是非晶体B.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8℃C.BC段温度不变,物质不会放热D.9min时这
种物质是固液共存8.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的是()A.只有bB.只有a、b、c、dC.只有a、bD.a、b、c、d、e均可9.中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内涵,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是升华形成的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是凝固形成的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是液化形成的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10.潜水员在水里看岸边的树,看起来比实际的高,下图四幅
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这一错觉的原因是试卷第3页,共8页A.B.C.D.二、多选题11.为了便于测量和观察,我们经常会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A.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烛焰的像更清晰,我们可以到明亮的环境B.在研究蜡烛熔化特点的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使蜡
烛受热均匀C.为了显示光在空气中传播路径,可以在空气中洒烟或雾D.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用乒乓球的弹开说明空气可以传声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某次实验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时各实验装置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以
下判断正确的是()A.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8.0cmB.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C.若在蜡烛和凸透镜间放一凹透镜,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以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D.若换上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镜,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三、作图题13.已知一物体AB请画出它在
镜中的像A′B′()试卷第4页,共8页14.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四、填空题15.常用的灭火器中装有二氧化碳液体,是采用降低温度和的方法将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当打开阀门,二氧化碳液体又
会迅速变为气态,该过程需(选填“吸热”或“放热”),16.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光路如图所示,其中折射角为(选填“1”“2”或“3”),分界面的(选填“上”“下”"左”或“右”)方为玻璃。17.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物距u,测量对应的像距v,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如果u=27cm,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选填“幻灯机”或“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试卷第5页,共8页u/cm6030
201513…v/cm1215203045…18.光速的测定在物理学中有多种方法,迈克耳逊曾用类似于下述方法在地球上较精确测定了光速。将激光发射器和接收装置按图示位置固定,装置a是四个侧面均镀有高反光涂层的正方体,可绕固定的中心轴
转动(图示为俯视图),当正方体转动到图示位置静止时,激光束恰能以45°角照射到某侧面中心P点处,反射到相距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山顶上,经此处的光反射器(内部结构未画出,不计光在其中的传播时间)反射后,平行于原光线射
到正方体另一侧面中心Q接受点处,最终被接收装置接收到。(1)若光速为3×105km/s,正方体到光反射器之间的距离为30km,则光从P点射出到射回Q点所用的时间为s;(2)当正方体的转速为n圈/秒时,接收装置可接收到激光,正方体与对面山顶光反射
器间距离为30km,则测得的光速最大为m/s。五、实验题19.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1)小丽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选填B“A”或“B”)的一侧观察;试卷第6页,共8页(2)实验中用蜡烛B去比对A的像的大小,这里用到
的物理实验方法是法;(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20.如图甲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
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A、B两块纸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硬纸板左侧的A板沿E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B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F。(1)实验时为了在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应该选用(选填“光滑”或“粗糙”)纸板;(2)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
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多次进行的操作是A.沿ON前后转动板AB.沿ON前后转动板BC.改变光线OF与ON的夹角D.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3)如图乙所示,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选填“在”
或“不在”)同一平面内。21.如图“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凸透镜焦距f=10cm。试卷第7页,共8页(1)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2
)将蜡烛放在A点,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图中的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3)将蜡烛由A点移动到20cm位置处,再次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像变(选填“大”或“小”)。(4)实验中,蜡烛燃烧不断缩
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移动(选填“上”或“下”)。六、填空题22.如图所示为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的实验,让光束斜射入装有水的杯中。(1)在A处分别用红色、紫色激光以相同的角度入射,C处应该是光;(2)A处只用红色激光入射,在B侧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水杯倾斜一个小的角度,则
折射光线(选填“顺时针方向旋转”、“方向不变”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七、计算题23.子骁同学从家中出发到大润发超市,其中前一半路程步行,后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求:(1)子骁同学步行的速度。(2)子骁同学到大润发超市全程的平均速度。(3)以子骁同学骑车的速度,请计算
他骑车50s通过的路程。试卷第8页,共8页24.中俄两国海军在广东湛江以东海空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假设在演习中一艘鱼雷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以v2=20m/s的速度在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3km时,发射一枚鱼雷,经过t1
=50s,艇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发出的火光,同时发现受损敌舰仍然以速度v3继续选跑,干是版长立即发出了第二次攻击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又经过t2=40s,鱼雷再次击中敌规并将其击沉,(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求:(1)从发射第一
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我方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了50s,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s1为多少米?(2)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鱼雷运动的距离s3为多少米?鱼雷速度为多少米每秒?(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3为多少米
每秒?答案第1页,共7页参考答案:1.C【详解】A.身高约为160cm,故A不符合题意;B.体温约为37℃,故B不符合题意;C.步行速度约为4km/h=1.1m/s,故C符合题意;D.心跳约为每分钟70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B【详解】A.镜中花水中月都是光
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一叶障目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C【详解】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工厂安装噪声
监测装置,能够知道噪声的响度大小,但不是减弱噪声的措施,故B不符合题意;C.医院病房区域禁止喧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声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D【详解】A.声音在不同
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故A错误;B.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相同,因此观众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是依据音色的不同,故B错误;C.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大小,即提高声音的
响度,故C错误;D.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优美的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故D正确。故选D。5.C【详解】人的眼睛离书本的距离为25cm时,看的清楚,照镜子时,像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答案第2页,共7页等,所以当人与像
之间的距离大约为25cm时,看的最清楚,则平面镜到眼的距离大约为25cm12=12.5cm故选C。6.D【详解】A.小孔成像依据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故A错误;B.虽然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也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B错误;C.河底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
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故C错误;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D正确。故选D。7.B【详解】A.如图,有一段时间放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B.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8°C,凝固点为48°C,这种物质的熔点也是48°C,故B正确;C.在BC段,该
物质不断放热,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D.该物质从2min开始凝固,到8min凝固结束,在9min时处于固态,故D错误。故选B。8.A【详解】由图知:玻璃a、c、e、d都是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而玻璃b是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
,能使光线发散。故选A。9.C【详解】A.雪是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B.霜是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C.露是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D.雾是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10.D【详解】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光线由空气进入水中
发生折射,由折射定律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D能说明这一错觉的原因,故选D。答案第3页,共7页11.BC【详解】A.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反射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最
多,进入人眼的光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应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B.研究蜡烛熔化特点的实验中,为了使蜡烛受热均匀,需要采用“水浴法”加热,故B符合题意;C.光在同种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传播路径不容易直
接观察,在空气中喷洒烟或雾,光在烟或雾上发生漫反射,有利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故C符合题意;D.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的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C。12.CD【详解】A.根据图像,uv,则40cm2uf=218cmfvf=
解得9cm18cmf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18.0cm,故A错误;B.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暗一些,故B错误;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若在蜡烛和凸透镜间放一凹透镜,光线要延迟成像,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得
到清晰的像,故C正确;D.若换上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镜,相当于物距变大,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故选CD。答案第4页,共7页13.【详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
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14.【详解】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故作图如下:15.压缩体积吸热【详解】[1]有降温和加压两种途径可以使气体液化,常用的灭火器中装有二氧化碳液体,是采用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的方法将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2]当打开阀门,二氧化碳液体又会迅速变为气态,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该过程需要吸热。16.2上答案第5页,共7页【详解】[1][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所以,3为入射角,1为反射角,2为折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分界面上方为玻璃。17.10缩小照相机【详解】由表格可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此时应是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像,因此焦距
等于10cm,如果u=27cm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18.2×10-42.4n×105【详解】(1)[1]此处的光反射器,不计光在其中的传播时间,那么光从P点射
出到射回Q点所走的路程为60km,光速为3×105km/s,根据stv=可知,这过程所用的时间为-4560km210s310km/sstv===光从P点射出到射回Q点所用的时间为2×10-4s。(2)[2]如
果要接收装置可接收到激光,那么需要正方体转14周的时间和光从P点射出到射回Q点所用的时间相同,当正方体的转速为n圈/秒时,转动周期为1ns,转动一圈的时间为1ns,那么转过14周的时间为14ns,光从P点射出到射回Q点所用的
时间为''60kmstvc==这时间等于14ns,则60km1s4cn=解得52.410m/scn=。19.A等效替代不变不能【详解】(1)[1]平面镜成的像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小丽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A的一侧观察。(2)[2]
实验中用蜡烛B去比对A的像的大小,用蜡烛B替代蜡烛A来和A的像进行比较,这里用到的物理实验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3]平面镜成的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不变。(4)[4]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答案
第6页,共7页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20.粗糙D不能在【详解】(1)[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较粗糙,光线射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
2)[2]此题主要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增大或减小,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与前一次实验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故选D。(3)[3][4]当将F板向后折转一
定的角度,则呈现反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是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然在同一平面内。21.同一高度上左大上【详解】(1)[1]为了使像能始终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
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2)[2]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将蜡烛放在A点,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图中的光屏向左移动。(3)[3]将蜡烛由A点移动到20cm位置处,则物距变小,像距会变大,再次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
像变大。(4)[4]实验中,光屏上成的是倒立像,蜡烛燃烧不断缩短,烛焰向下移动,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22.紫方向不变【详解】[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则C处应该是紫光。
[2]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但水面总是水平的,且法线与水面垂直,所以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变,即入射角大小不变,则折射光线的方向不变。23.(1)1.2m/s;(2)2m/s;(3)300m。【详解】解:(1)子骁步行的速度vAO=180
0m==1.2m/s2560sAOAOst(2)全程的平均速度v=3600m==2m/s3060sOBOBst答案第7页,共7页(3)骑车速度v骑=3600m-1800m==6m/s560sABABst骑车50s通过的路程s=v骑t=6m/s×50s=300m答:(1)子骁同学步行的速
度为1.2m/s。(2)子骁同学到大润发超市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m/s。(3)他骑车50s通过的路程为300m。24.(1)1500m;(2)4000m,80m/s;(3)17.5m/s【详解】解:(1)根据svt=可得,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11130m/s50s=1500msvt==
(2)由题意知,鱼雷通过的路程323000m+1000m=4000msLs=+=鱼雷的速度3014000m=80m/s50ssvt==(3)第二次发射时我方船与敌舰距离4123000m-1500m+1000m=2500mSLss=−+=第二次鱼雷运行
距离50280m/s40s=3200msvt==敌舰第二次运行距离63200m-2500m=700ms=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运行速度632700m=17.5m/s40ssvt==答:(1)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为1500m;(2)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
鱼雷运动的距离s3为4000m,鱼雷的速度为80m/s;(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为17.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