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3 页
  • 大小 1.984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0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docx,共(23)页,1.98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4524593f733f17a748a23e2c307cb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2(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

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部。5.难度系数:0.6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B.寒冷时出现寒颤

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调节”1.D【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详解】血浆蛋白是血

浆成分,血浆为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寒冷时出现寒颤现象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正常,为正常现象,B正确。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外界或内部干扰超过自身调节能力,稳态会失调,C正确。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错。2.抽血化

验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某男子空腹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血清葡萄糖223mg/dL80~120甘油三酯140mg/dL50~200游离甲状腺激素35pmol/L12~2

2A.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完全不同B.化验单上给定的参考范围,说明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C.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判定该男子患糖尿病,可口服胰岛素治疗D.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推测该男子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

正常值2.B【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在成分及含量上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具有较多的蛋白质;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该男子的血清葡萄糖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可

以判断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临床上常采用注射胰岛素方法来治疗此病;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详解】A.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但其成分与组织液、淋

巴不完全相同,A错误;B.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C.根据报告单信息,该男子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值高,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但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D.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

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比正常值低,D错误。3.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高原鼠兔细胞中部分糖代谢途径如图所示,骨骼肌和肝细胞中相关指标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LDH相对表达量PC相对表达量乳酸含量(mmol/L)骨骼肌细胞0.64——0.

9肝细胞0.870.751.45A.高原鼠兔骨骼肌消耗的能量来自丙酮酸生成乳酸的过程B.肝细胞LDH相对表达量增加有助于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C.低氧环境中高原鼠兔不进行需氧呼吸说明细胞中缺少线粒体D.高原鼠兔血清中PC含量异常增高的原因是骨骼肌细胞受损3.B【详解】A

、表中信息显示:骨骼肌细胞LDH相对表达量较高,但乳酸含量低,不存在PC表达,据此可知:高原鼠兔骨骼肌消耗的能量来自乳酸生成丙酮酸的过程,A错误;B、肝细胞LDH相对表达量高于骨骼肌细胞,肝细胞LDH相对表达量的增加,有助于

乳酸转化为丙酮酸,进而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B正确;C、丙酮酸羧化酶(PC)存在于线粒体中,说明高原鼠兔细胞中含有线粒体,低氧环境中的高原鼠兔也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D、高原鼠兔肝细胞的PC相对表达量高,骨骼肌细胞没有PC表达,据此推知:血清中PC含量异常增

高的原因是肝细胞受损,D错误。故选B。4.重庆育才中学开展足球比赛,赛场上A同学已经精疲力竭、呼吸急促、大汗淋漓,但是听到从看台传来的呐喊和加油声,顿时又有了动力,最后一脚射门赢得了比赛,对以上过程描述

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中只涉及到条件反射,没有非条件反射B.同学们由于激烈运动导致体温急剧上升C.完成这个比赛,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A同学听觉中枢正常所以能听懂来看台的加油4.C【分析】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

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详解】A、上述过程中涉及到条件反射,也有非条件反

射,A错误;B、同学们虽然激烈运动,但正常人体体温恒定,B错误;C、完成这个比赛,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该过程涉及到条件反射,C正确;D、A同学大脑皮层言语区正常,所以能听懂来看台的加油,D错误。故选C。5.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

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的参与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5.D【详解】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

的参与,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就是由两个神经元构成,A正确;B、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B正确;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C正确;D、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脊髓等低级中枢

有关,D错误。故选D。6.针刺手指,人会快速抬手避开,并有刺痛感,下图①~⑤表示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③处神经元可接受和释放神经递质B.刺痛感先于抬手动作发生C.电激④处会引起抬手并产生疼痛感D.完成此抬手动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6.A【分析】完成反射

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分析图中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有神经节,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详解】A、③处神经元是该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其细胞体的细胞膜构成了突触后膜,能接受神经递质,同时也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A

正确;B、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传导路径长于抬手反射的反射弧,故往往是先发生抬手动作,后形成痛觉,B错误;C、电激④处,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过来传递,故不能产生痛觉,④所支配的肌肉产生兴奋而发生收缩,C错误;D、抬手动作的完成是一个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即

可完成,D错误。故选A。7.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

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其中C酶的作用是使A受体胞内肽段(T)磷酸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

性增强B.谷氨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以胞吞的形式被吸收,该过程要消耗ATPC.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D.为证实A受体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可以选用T的

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小鼠和未突变小鼠作实验材料开展实验7.B【分析】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详解】A、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通道打

开Na+内流,说明A受体活性增强,A正确;B、谷氨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激活了突触后膜的受体,没有进入突触后膜,B错误;C、N受体被激活后,Ca2+进入胞内是从高浓度一侧到达低浓度一侧,Ca2+与钙调蛋白结合后共同作用,

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C正确;D、探究A受体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这一假设,实验的自变量是肽段T的有无,所以用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小鼠和未突变小鼠作实验材料可作为对照,D正确。故选B。8.将人的血液样品放置在一个添加了抗凝剂的试

管中,经离心后试管上层为一种淡黄色液体。下列关于该淡黄色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缓冲对的存在使其pH略偏碱性B.动物细胞培养液中一般要添加该液体C.其渗透压大小主要由蛋白质决定D.是血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8.A【分析】题意分析,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离心后会出现分层现

象,上层黄色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层红色的是红细胞,中间很薄的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详解】A、淡黄色液体是血浆,血浆中含有缓冲酸碱度变化的物质,使其pH略偏碱性,A正确;B、动物细胞培养液中一般要添加动物血清,因为血清中含有动物细胞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而题中的该液体是血浆,

B错误;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C错误;D、血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功能,血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A。9.

蚕豆细胞能利用质子泵所产生的H+浓度梯度推动蔗糖的吸收,这种蔗糖吸收是利用H+势能逆浓度梯度进行,其方式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泵转运H+、蚕豆细胞吸收蔗糖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B.H+-蔗糖共转运的蛋白质在转运蔗糖过程

中需要消耗ATPC.若降低外界溶液的pH,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减少D.若提高外界溶液的蔗糖浓度,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减少9.A【分析】据图分析,质子泵以ATP为能源主动将H+运输出细胞,H+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推动蔗糖的吸收。【详解】A、质子泵转运H+、蚕豆

细胞吸收蔗糖的方式均为耗能过程,故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B、H+-蔗糖共转运的蛋白质在转运蔗糖过程中没有消耗ATP,而是利用H+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实现了对蔗糖的转运,B错误;C、若降低外界溶液的pH,意味着胞外液体的H+的含量

升高,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增加,C错误;D、若提高外界溶液的蔗糖浓度,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增加,D错误。故选A。10.神经元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等)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神经元。破伤风毒素可抑制

感染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破伤风毒素会使肌肉持续性收缩B.刺激c处,a、b、d处也可检测到电位变

化C.图中效应器包括运动神经末梢及肌肉D.闰绍细胞的正常活动可以维持机体稳态10.B【分析】分析题图: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闰绍细胞,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

动的精准控制。【详解】A、破伤风毒素抑制感染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释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不能及时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肌肉会持续收缩,A正确;B、兴

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c处,b、d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B错误;C、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图中的效应器是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C正确;D、由题图可知,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两者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由此可见,闰绍细胞的正常活动可以维持机体稳态,D正确。故选B。11.如图1和图2分别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1传递兴

奋时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膜电位从“外正内负”转变成“外负内正”C.图2中突触后膜上仍然保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状态D.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进入下一个神经元1

1.D【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

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详解】A、兴奋性突触传递兴奋时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B、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上钠离子内流,导致

膜电位从“外正内负”转变成“外负内正”,B正确;C、抑制性突触的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因此其上“外正内负”的膜电位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C正确;D、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特异性结合但是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元,D错误。故选D。12.下图为人体某

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不意图,图中①〜⑦为不同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中a代表细胞分裂,b代表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基础B.⑤⑥⑦的核遗传物质相同,细胞内的RNA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C.②

③④细胞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细胞内细胞器的互相合作D.细胞的衰老过程中酶活性降低,凋亡中有新tRNA生成12.D【详解】图中a过程能增加细胞的数目,a代表细胞分裂,b过程能增加细胞的种类,b代表细胞分化,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基础,A正确;⑤⑥⑦是由同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

和分化形成的,含有相同的核基因,但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它们所含的RNA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B错误;②③④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该过程中需要细胞内细胞器的互相合作,如核糖体、中心体、线粒体等参与,C正确;细胞的衰老过程中酶活性降低,细胞凋亡

中有基因的表达,会有新的mRNA生成,没有新的tRNA生成,因为tRNA在细胞内都含有61种,D错误。1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由扁桃体、脾脏、淋巴结、骨髓等免疫器官组成B.二次

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C.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的过程是第二道防线起作用,即体液中的杀菌物质起作用D.活化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小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大部分形成记忆细胞13.B【详解】免疫系

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

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分析】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B、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主要通过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B正确;C、泪液不属于体液,故泪液

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的过程是第一道防线起作用,C错误;D、活化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B细胞,D错误。故选B。14.1981年,HIV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

的一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效应T细胞摧毁大多数HIVB.HIV侵入T细胞后,直接将它的遗传物质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C.HIV因遗传物质是RNA而容易发生变异,使机体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D.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所携带的

逆转录酶受HIV的遗传物质控制14.D【详解】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摧毁大多数HIV,A错误;由于HIV的遗传物质是RNA,进入T细胞后不能将RNA直接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上,B错误;HIV因遗

传物质是RNA而容易发生变异,但每一次变异都会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C错误;逆转录酶来自HIV,受HIV的遗传物质控制,D正确。15.一般情况下,病毒侵染机体后,机体吞噬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EP),致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

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温上升的主要调

节机制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激素甲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垂体,垂体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B.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体温上升期,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有助于减少散热D.体温下降期,机体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对病毒

感染细胞发起攻击,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御的功能15.C【分析】在寒冷环境中,散热加快,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汗腺的分泌量减

少,蒸发散热也随之减少。在减少热量散失的同时,机体还会主动增加产热。寒冷刺激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可引起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与此同时,相关神经兴奋后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

,使肝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详解】A、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垂体的原因是只有垂体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A正确;BC、体温上升期,皮肤毛细血管

收缩,减少散热,人体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使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期既有神经系统参与,也有激素的参与,因此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C错误;D、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

防护作用,体温下降期,机体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发起攻击,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D正确。故选C。16.生物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其中甲、乙是两个电流计,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刺激a处,甲和乙都会偏转,乙偏转2次B.刺激a处引起甲偏转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该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又到静息电位的变化C.根据分别刺激a处和b处引起的乙偏转的情况可以判断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D.除去c处的神经递质后,再刺激a处,甲偏转,乙不偏转16.D【分析】兴

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兴奋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刺激a处,电流计乙的左侧先兴奋,右侧后兴奋,会发生两次偏转;电流计甲指针一极放

在膜内,一极放在膜外,刺激a处时,甲所在处会兴奋,甲发生偏转,A正确;B、电流计甲所在位置,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兴奋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刺激a处引起的甲偏转的情况,实际上反

映了该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又到静息电位的变化,B正确;C、刺激a处,电流计乙发生两次偏转;刺激b处,电流计乙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从左向右,C正确;D、除去c处的神经递质后,兴奋不能传递到突触后膜,乙偏转一次,D错误。故选D。17.青岛大泽山的玫瑰葡萄全

国闻名,果农在种植过程中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类物质,提高葡萄的结果率和单果质量,提高果实的无子化程度,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作为一种信号调控玫瑰葡萄的生长发育,植物体内除了光敏色素外,还有感受蓝光的受体

B.和玫瑰葡萄一样,为了多结果实,黄瓜通过喷施适当浓度的乙烯利来提高雌花比例C.植物生长调节剂中,有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D.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

核的分裂17.D【分析】1、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乙烯利是催熟剂,只能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2、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3、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

育的全过程。【详解】A、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光作为一种信号调控玫瑰葡萄的生长发育,植物体内除了光敏色素外,还有感受蓝光的受体,A正确;B、喷施乙烯利不仅能增加雌花数量,还能控制植株的过度生长,增强苗势;故和玫瑰

葡萄一样,为了多结果实,黄瓜通过喷施适当浓度的乙烯利来提高雌花比例,B正确;C、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中,有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C正确;D、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

分裂,D错误。故选D。18.植物体内有多种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具有调节功能的微量无机物B.植物的向光性说明生长激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在缺氧环境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速率不受影响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会

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18.D【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等。【详解】A、植物激

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A错误;B、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植物的向光性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B错误;C、缺氧会影响细胞呼吸供能,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

耗能量,在缺氧环境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速率会受影响,C错误;D、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D正确。故选D。19.为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砷抑制拟南芥生长的原因,研究者检测了高浓度砷酸盐处理后拟南芥根的部分指标。据图分析,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

砷处理6h,根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会减少B.砷处理抑制根的生长可能与生长素含量过高有关C.增强LOG2蛋白活性可能缓解砷对根的毒害作用D.抑制根生长后,植物因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下降而影响生长19.A【分析】生长素的作

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分析图1可知,砷处理6h,细胞分裂素水解酶基因相对表达量远低于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根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会增加,A错误;B、结合图2、3推测,与空

白对照组相比,砷处理组生长素含量高但是根长度短,砷处理抑制根的生长可能与生长素含量过高有关,B正确;C、结合图1,随着砷处理时间的延长,LOG2基因相对表达量减少,推测增强LOG2蛋白活性可能缓解砷对根的毒害作用,C正确;D、

根可吸收水和无机盐,抑制根生长后,植物因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下降而影响生长,D正确。故选A。20.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都由体内专门的腺体细胞分泌B.都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C.都是含量微少但有高效的调节功能D.都在其含量过高时进行反馈调节20.C【详解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没有专门的腺体细胞分泌,A项错误;只有蛋白质类激素才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B项错误;激素都是含量微少但有高效的调节功能的有机物,C项正确;动物体内的激素,都在其含量过高时进行反馈调节,D项错误。21.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

些信息的传递机制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则a可表示吞噬细胞,e表示淋巴因子B.若该图中的a为大脑皮层、b为脊髓、c为膀胱,则即使失去a的控制,排尿反射也能完成C.若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为组织液,则b为淋巴,c为血液D.若该图中a为

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可为同一种激素21.C【分析】该图可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a为下丘脑、b为垂体、c

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等。【详解】A、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a)吞噬处理抗原后,传递给T细胞(b),T细胞可分泌淋巴因子(e)作用于B细胞(c),A正确;B、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

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控制,若该图中的a为大脑皮层、b为脊髓、c为膀胱,则即使失去a的控制,排尿反射也能完成,B正确;C、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随着淋巴循环注入血浆,因此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则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C错误;D、抗利尿激

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均为抗利尿激素,D正确。故选C。22.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A.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C.乙、丙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甲内O2浓度最低D.维持丙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22.A【分析】分析题图: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

巴组成,图中甲是细胞内液,能与细胞外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内环境主要由乙(组织液)、丙(血浆)和淋巴组成,A错误;B.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生物体的内环境,B正确;C.乙、丙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甲(细胞内液)内O2浓度最

低,C正确;D.丙是血浆,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D正确。故选A。23.俗语讲“积懒成笨”,这可能与大脑海马区突触在受到长时低频刺激后引起突触结构的改变,形成抑制效应有关,部分机制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谷氨酸,需要

消耗ATPB.谷氨酸与去磷酸化的A受体结合后,Na+内流导致突触后膜兴奋C.谷氨酸与B受体结合后,Ca2+内流引起突触后膜上A受体减少D.受体数量减少和结构的改变均可能导致抑制效应23.B【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

触后膜。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谷氨酸,该过程需要消耗ATP,A正确;B、由图可知,磷酸化的A受体(A受体与磷酸基团结

合的复合体)会产生Na+内流的现象,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这个过程没有谷氨酸与之结合,B错误;C、谷氨酸与B受体结合后,Ca2+内流引起细胞内PP2BPP1增加,PP2BPP1可以促进磷酸化的A受体的内吞,从而使突触后膜上A受体减少,C正确;D、

分析题意可知,大脑海马区突触在受到长时低频刺激后,A受体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A受体被内吞,从而使谷氨酸的作用减弱,说明了受体数量减少和结构的改变均可能导致抑制效应,D正确。故选B。24.生物体内不同细胞间

、不同器官间的信息传递与神经递质、激素、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有密切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由一个神经元释放,只作用于另一个神经元并引起其兴奋或抑制B.淋巴因子是T细胞产生的,能作用于B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的信息分子C.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

方式传送的D.激素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24.A【分析】多细胞生物中有几百种不同的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这些信号分子中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核苷酸、胆固醇、脂肪酸衍生物以及可溶解的气体分子等。

【详解】A、神经递质可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也可以在神经元与肌肉或腺体相关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因此神经递质由一个神经元释放后,作用于另一个神经元、肌细胞或腺细胞,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错误;B、淋巴因子作为信息分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其能作用于

B细胞并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C、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方式,作用于靶器官或靶腺,从而对靶器官或靶腺的活动做出调节,C正确;D、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在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灭活,D正确。故选A。25.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

下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主要是含水量的变化B.蔗糖组从第5天开始瓶插鲜花的鲜重下降C.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D.第7天瓶插鲜花脱落酸含量最高的是清水组25.B【分析】蔗糖组、细胞分

裂素组和蔗糖+细胞分裂素组与清水组的对比,鲜重累积增加率降低的趋势延后,且蔗糖+细胞分裂素组的鲜重累积增加率最高,所以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详解】A、瓶插鲜花吸收水分,鲜重增加,因此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主要是含水量的变化,A正确;B、蔗糖

组从第5天开始瓶插鲜花的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但鲜重仍在增加,B错误;C、蔗糖和细胞分裂素同时添加时鲜重累积增加率最高,更利于插花保鲜,C正确;D、脱落酸促进叶片的衰老和脱落,第7天时清水组的瓶插鲜花鲜重累积增加率最低,说明该组瓶插鲜花衰败最严重,进而可推测该组瓶插鲜花的脱落酸含量最高,D正确。故选

B。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共计50分)26.(10分)体检作为疾病诊断的有效辅助手段,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历。尤其是血液化验,可以通过我们内环境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功能状态,下表是血液化验单的部分内容

。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检测结果参考范围单位葡萄糖10.963.9~6.1mmol/L甘油三酯2.210.65~1.7mmol/L总胆固醇5.03.6~5.69m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9~60U/L肌酐1.50

.5~1.5mg/dL尿素氮14.66.0~23.0mg/dL(1)内环境是指;内环境的作用主要有两点:①;②。(2)从血液化验单可知,正常参考值都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定值,说明(答出两点)。(3)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检查前12-14小时禁

食,原因是。(4)根据血液化验单,医生可以给出的建议有(答出两点)。26.(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或机体(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稳态表

现为一种动态平衡;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3)进食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不断变化,无法判断是否正常(答案合理即可给分)(4)低糖、低脂饮食;增强锻炼;定期检查【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内容包括pH、渗透压、温度的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题表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化验单中葡萄糖含量偏高、甘油三酯偏高,可能血糖调节和血脂调节出现异常,可做进一步检查确诊。【详解】(1)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它为体内细胞提供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的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所以内环境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

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波动的范围还存在个体差异性。(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如果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进食,食物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不断变化,无法判断是否正常。(4)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化验单中葡萄糖含量偏高、甘油三酯偏

高,可能血糖调节和血脂调节出现异常,最好保持低糖、低脂饮食、增强锻炼、定期检查。27.(10分)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

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某种气味由多种气体分子构成),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下图为嗅觉产生的机理图。(1)气体分子与嗅觉受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产生沿神经纤维传至嗅小球,通过(填写结构名称)将信号传递给僧帽细胞,最终在形成

嗅觉。(2)科学家从若干嗅觉受体细胞中提取出(填写DNA或RNA),最终确定了在嗅觉受体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1000个嗅觉相关基因。如果每个嗅觉受体细胞都表达这1000个基因,那么人体就很难区分不同的气味。(3)受体具有特异性,科学家们发现每个单独的嗅

觉受体细胞只表达一种气体分子的受体。请结合图1推测人体利用400种嗅觉受体细胞能分辨1万种气味的嗅觉产生机理。(4)长期以来,对嗅觉功能的评价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一直依赖患者的主诉和一些主观的检查方法,可靠性和

定量性很差。科研人员应用醋酸异戊酯作刺激气,对20名志愿者测定了嗅觉相关电位,其波形归类为以下四种:20例受试者嗅觉相关电位波形的异同点是。不同学者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得到的嗅觉相关电位波形基本相似,但各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值存在差别,可能与等因素有关。27.(1)神经

冲动(或兴奋、动作电位)突触大脑皮层(2)RNA(3)一种蛋白质受体可能特异性的与某种气味中的一种气体分子结合(一种气味中的多种气体分子也可能特异地与多个蛋白质受体结合),而大多数气味是由多种气味分子构成,导致一种结合密码形成

一种“气味类型”,400种蛋白质可组合出上万种。同种嗅觉受体细胞的神经纤维传导的信息汇集到嗅小球,每个嗅小球特异性地把神经冲动传递给嗅觉细胞,最终传到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形成嗅觉均有N1、P2、N2,但有的受试者没有P1和(或)

P3所用气味剂的种类和浓度、受检者入选条件及其年龄、而不同人鼻腔解剖结构差异较大,嗅觉神经末梢的分布亦不尽相同【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

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详解】(1)气体分子与嗅觉受体细胞

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产生兴奋沿神经纤维传至嗅小球,通过突触将信号传递给僧帽细胞,最终在大脑皮层形成嗅觉。(2)基因表达要先转录出对应的mRNA,故要确定在嗅觉受体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相关基因,需从若干嗅觉受体细胞中提取

出RNA。(3)受体具有特异性,据图1可知,一种蛋白质受体可能特异性的与某种气味中的一种气体分子结合(一种气味中的多种气体分子也可能特异地与多个蛋白质受体结合),而大多数气味是由多种气味分子构成,导致一种结合密码

形成一种“气味类型”,400种蛋白质可组合出上万种。同种嗅觉受体细胞的神经纤维传导的信息汇集到嗅小球,每个嗅小球特异性地把神经冲动传递给嗅觉细胞,最终传到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形成嗅觉,这样人体利用400种嗅觉受体细胞能分辨1万种气味的嗅觉。(4)具图分析可知,20例受试者嗅觉相关电

位波形均有N1、P2、N2,但有的受试者没有P1和(或)P3。得到的嗅觉相关电位波形的潜伏期和振幅值存在差别,可能与所用气味剂的种类和浓度、受检者入选条件及其年龄、而不同人鼻腔解剖结构差异较大,嗅觉神经

末梢的分布亦不尽相同等因素有关。28.(10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元,能够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K+外流,从而造成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图Ⅰ是与膝跳反射有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

~⑧表示细胞或结构)。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填图1中序号)是传入神经。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填“单向”或“双向”

)传递。(2)图1中(填图中序号)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位置⑤⑥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2中的(填“甲”、“乙”或“丙”),(3)若想用一次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则需要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点(填字母),

刺激点(填字母)。①若,则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②若,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28.(1)④⑧单向(2)⑤甲、乙(3)ANM肌肉收缩,电流表偏转1次电流表偏转1次【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①是感受器,③是传入神经,⑤⑥处于神经中枢的部位,④和⑧是传出神经,②和⑦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

肉组成效应器。【详解】(1)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根据A上有神经节,确定③是传入神经,同时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由此推断④和⑧为传出神经。膝跳反射涉及多个神经细胞,兴奋在神经细胞间单向传递,所以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单向传递。(2)发生膝跳反射时,屈肌⑦舒张,表示

未兴奋,故图1中⑤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处神经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⑥细胞兴奋,出现屈肌⑦舒张,故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甲,⑥接受到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不产生兴奋,故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

线是图2中的乙。(3)若想用一次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则需要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两个神经元上,即A、N点,刺激M点。①若肌肉收缩,电流表偏转1次(若在神经元之间是双向传递,则会偏转2次),则可证明兴奋在神经

纤维上双向传导。②若电流表偏转1次,则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29.(10分)炎症风暴是指机体在感染病原体等的情况下,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引起体液中多种炎症因子迅速大量产生,造成对机体自身损害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因子未能将病原体清除时,机体会持续大量地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

,这个过程(填“属于”或“不属于”)反馈调节。(2)对于被甲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专家提出: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形下,康复者血浆是重要的治疗资源。使用康复者血浆能达到治疗目的,其原理是。(3)研究发现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能缓解炎症风暴,其原因是。(4)IgM和

IgG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两种抗体。人体感染某种病毒3~5天后,可在血清中检测到IgM,量少且存在时间短;10天后可检测到IgG,量多且存在时间长。检测IgM和IgG常作为诊断是否被感染的指标。对某病毒感染者的四位密切接触者进行抗体检

测,结果如下:密切接触者IgMIgG甲--乙++丙-+丁+-注:“-”表示阴性,未检出相应抗体;“+”表示阳性,检出相应抗体。从检测结果推测,乙、丙、丁已被感染,理由是。最先被感染人的最可能是。不能判断甲是否被感染,原因

是,故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来进一步诊断。(5)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29.(1)属于(2)血浆中含有该病毒的抗体(3)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避免免疫系统过度激活(4)三人均已产生相应抗体丙可能感染时间较短,机体没有产生相应抗体(5)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源头B细胞T细胞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器官作用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联系两者相互配合,共同

发挥免疫效应,具体表现:(1)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散布,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彻底消灭;(2)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1)当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因子未能将病原体清除

时,机体会持续大量地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这个过程属于反馈调节,最终引起发热、水肿,甚至多器官衰竭。(2)对于被甲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专家提出: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形下,经病毒灭活等处理后的康复者康复期血浆是重要的治疗资源。由于康复者血浆中含有该病毒的抗

体,所以使用康复者血浆能达到治疗目的。(3)由于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避免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所以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能缓解炎症风暴。(4)由图中可知:乙、丙和丁三人都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因此判断这三人已被感染。丙体内已无lgM抗体,但仍有lg

G抗体,说明丙感染时间较早,此时lgM抗体已经没有了。无法判断甲是否被感染,图中显示甲未产生抗体,有可能感染时间过短,还未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5)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30.(10分)运用所学植物激素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94

2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的化学成分是。A.乙酸B.乙醇C.吲哚乙酸D.乙烯(2)研究表明,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3)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

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①比较曲线1、2、3与4,可知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②除了曲线3所采用的措施外,还可通过喷施促进侧芽生长。③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30.(1)C(2)极性运输(3)顶芽

赤霉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据题意,通过比较曲线1、2、3与4,

再结合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可知1和4,2和4,1和3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在1和4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为顶芽的有无,去掉顶芽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长,说明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在2和4这组对照实验中

,实验变量去顶芽的切口是否涂抹生长素,切口涂抹生长素后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说明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在1和3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保留顶芽的情况下是否在侧芽上涂抹细胞分裂素,涂抹细胞分裂素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比不涂抹长,侧芽生长明显,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

抑制的作用。通过比较曲线4与5,可知在这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是赤霉素的有无,去顶芽切口涂抹赤霉素后侧芽生长的平均长度大于没有涂抹赤霉素的一组,由此说明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的伸长。【详解】(1)1942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

生长素,并确认它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2)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3)①比较1和4,实验变量为顶芽的有无,实验结果是去掉顶芽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长,说明顶芽对侧芽的

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起作用的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②在1和3这组对照实验中,涂抹细胞分裂素后的豌豆植株侧芽的平均长度比不涂抹长,侧芽生长明显,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抑制的作用。比较4与5,实验变量是赤霉

素的有无,结果是去顶芽切口涂抹赤霉素后侧芽生长的平均长度大于没有涂抹赤霉素的一组,由此说明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的伸长。因此除了曲线3所采用的措施外,还可通过喷施赤霉素促进侧芽生长。③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

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