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840.500 KB
  • 2024-09-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20)页,840.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2e36b564e36c508a5f8527be8d21cd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绵阳南山中学2020年春季高2019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2020年5月一、选择题1.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C.

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材料“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反映了开阡陌,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井田制的破坏,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个体小农经济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某班开展研究性

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B.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D.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答案】B【解析】从第一幅图中可以看出,家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后三幅图反映的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四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的

发展,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第一和第四幅图,排除;四幅图片没有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发展,故C项排除;D项不符合第一幅图,排除。3.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

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可

知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改革,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是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选项错误,中国家庭手工业产量的提高依靠的是人力和

时间的增加,其生产效率低于西方机器生产;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廉价劳动力对生产方式变革的阻碍,并未涉及科学技术因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

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专业化的倾向,故选C项;材料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

)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

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

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

作用,故④错误。故选B。【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6.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

构一一市舶司,负责征舶税、收舶货等。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A.严格限制海外贸易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D.政府注

重规范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宋元时期政府通过设立管理机构,制定法律等措施对外贸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规范民间海外贸易行为,故D项正确。A项,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材料未体现政府限制海外贸易,排除。B项,题

干未未涉及国内贸易,排除。C项,“开始”说法有误,排除。7.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A.思想解放的程度B.中央集权的强弱C.经济结构的差异D.海军实

力的高低【答案】C【解析】清政府颁布禁海令、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反映了清朝政府抑商政策和英国政府重商政策,根本原因在于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C正确;思想方面的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故A错误;

中央集权的程度与抑商、重商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海军实力显然不属于根本原因,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禁海令……《航海条例》……根本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8.“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

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

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C.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通过“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有利于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项正确;菲律宾只是贸易的中转站,并未出现“价格革命”,A项错误;用白银与中国的丝绸

、瓷器等传统商品进行贸易,不会加速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C项错误;19世纪中期即鸦片战争后,在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下,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错误。9.1841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他说:“任何国家,如果依靠保护关税

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A.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B.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侵犯后发

工业国家的利益C.呼吁德国要尽快实现统一,发展本国工业和海运事业D.讽刺德国不择手段的方式,和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梯子”指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抽梯子,指英国推行贸易自由政策,反对后发工业国家实行保护

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这侵犯了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故B正确;材料主旨是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并不是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德国实现统一的问题,故C错误;1841年德国并未和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故D错误

。10.下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B.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C.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D.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1750年后,英国的总人口在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西北部的人口开始超过东南部人口。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的应用,对煤炭需求变化导致的,人口分布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地理的变化,D正确;图中没有体现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无法体

现城市化问题,排除A;从图中看不出工厂制度和工人阶级队伍,排除B;没有与其他国家比较,看不出英国人口的优势,排除C。11.工业革命后,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

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说明铁路发展A.促进了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B.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C.彻底结束了英国的贵族制度D.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题目中未涉及铁路的发展对种族融

合和工业革命进程的促进作用,故无法得出A、B两项的结论;C项中“彻底结束了”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体现了铁路的发展对当时社会关系的冲击,故选D。【详解】12.下表为美国钢铁业统计数据,表中所反映的19世纪后

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年份18701900企业总数(个)808669工人总数(个)78000272000产量(吨)320000029500000投资额(美元)121000000590000000A.行业竞争激烈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产生垄断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企业数量在减少,资本更加集中,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产生垄断有关,故B项正确。13.1

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外国

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14.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

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D.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

考查中国的近代化之路的探索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三次近代化探索均以失败告终,这主要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即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D项的表现,表述不全面。故选D。15.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1894—19141914—19201894—1920外国在华资本15.83%

4.50%13.11%本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民族资本14.44%6.31%11.88%14.54%3.81%10.71%15.08%10.54%13.84%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答案】D【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间投资减少,排除A。材料涉及各类资本在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投资情况,没有涉及重工业资本和轻工业资本的对比,排除B。C项说法错误,外国资本在1914-19

20年间投资减少,没有体现占据主导地位,排除。从1894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的投资保持较大比例,故体现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D项正确。16.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人口诸

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但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滞销,其销售份额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其主要原因是中国A.普通民众极端贫困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C.民众内敛式消费观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导致了英国商品在中国无法畅销,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不存在民众内敛式消费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手工业已经没有优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

7.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

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C项正确;处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一直比较薄弱,没能根本上动摇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A项错误;直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才逐渐兴起并成为了进步思潮的主流,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才得以出现,D项错误。18.下图是创作

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A.宣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B.展示人民公社所具有的整合资源优势C.指明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意义D.说明农业生产合作社给农民带来实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及“社大人多”可得出展示的是人民公社,

由“资源丰富”“便于发展多种经済”可得出人民公社具有整合资源优势,故B正确;20世纪60年代,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错误;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没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C错误;20世纪60年代,农村建立的是人民公社,不是农业生

产合作社,D错误。19.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A.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C.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D.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进行销

售并扩大了市场,这里南洋公司利用的是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来进行销售,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民族工业在此期间的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一战期间英美忙于一战,当时主要的侵略国家是日本,故C

项错误。20.1959年5月,工业生产未能完成原定指标。6月,毛泽东说:“今年钢的产量是否定一千三百万吨?能超过就超过,不能超过就算了……总之,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让下面超过。”下列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①体现了对高指标的反思②表达了经济建设要尊重规律的思想③否定了“大跃进”运动④意在降低一五计划中钢产量的指标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1959年正处于大跃进运动时期,5月没有完成预

定指标,说明指标高了,毛泽东表明要量力而行,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故①②正确;材料看不出否定大跃进,毛泽东只是认为高指标存在问题,故③错误;当时一五计划已经完成,故④错误。故选A。21.1961年上海市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了37.3%,1962年

继续下降18.9%;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50万余吨压缩到1961年的165.2万吨和1962年的120.8万吨。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的降幅更大,1961年总投资额比1960年减少60%,1962年再压缩55%。

这些做法A.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落实了此时的经济建设方针C.改变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D.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对钢产量指标、投资额进行压缩可以看出,这些做法落实了当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经济建设方针,

故答案为B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给出上海经济实力在全国的比例,C项不能反映,排除;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D项。【点睛】从1960年冬开始,针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逐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2.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

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顺利开展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D.体现了过渡时

期总路线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1947-1952年全国土改,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正确;农业合作化、农业集体化是土地公有制,A错误;材料中发展农业的措施不能扭转

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排除C;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23.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

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排除

A;“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排除B;“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排除C;1958年大跃

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因此选D。【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24.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

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理论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共“八大”时还没有公社化运动,一五计划也尚未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更尚未提出,中共八大是20世纪50年

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不想再走苏联所走过的弯路,所以也针对苏联经济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反思,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八大”二、材料问答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

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

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

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

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摘编自何兰《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丝绸之路与19世界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答案】(1)特点:范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品种多;私营贸易为主。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

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2)形成: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结纽带;工业革命加速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区别市场范围不同:两宋是区域性市场,近代是全球性市场;交往手段

不同:两宋以和平交往为主,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主导国家不同:古代以中国为主导,近代以西方为主导;出口贸易产品不同:两宋是以手工业的自然经济产品为主,近代以机器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主。【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

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可归纳为海上丝绸之路泛围广;根据材料“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

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可归纳为政府加强海上贸易管理;根据材料“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可归纳为贸易种类多、私营贸易为主。第二小问,关

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增加财政收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等角度进行归纳。(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形成,根据材料

“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生产力的进步、交通工具进步、殖民扩张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关于两宋丝绸

之路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市场泛围”“交往手段”“主导国家”“出口贸易产品”等角度分析其不同即可。整体分析:本题考查了从古到近代的世界市场的发展,从两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难度一般,但需要综合考查学生解

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6.农业·农业思想·农村经济材料一新石器时代,关中平原已出现农耕活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奖励农垦的政策,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天府”的誉称。

郑国渠建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司马迁记载,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河北地区也是北方农耕起源地。安史之乱前,河北平原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区。唐前期运往长安、洛阳的粮食主要产于河北平原。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避地江南甚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

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大批南迁。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进入明代后,发生了变化。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

、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大约在15世纪,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已成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

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明末刊本的《地图综要》内卷“湖广总论”记载,“楚固泽国,耕稼甚饶,一岁再获……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宜,非有他比。”于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产粮中心转移的方向。并分析中国古代产粮中心发生转移的原因。材料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圣

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摘自《商君书·农战》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摘自《汉书·食货志》材料四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

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但是,这属于先后次序之分,并非轻重、主次之分,尤其不能重此抑彼。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

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如果“僻处陋荒,去都会市场远,而道涂险,不便转输,虽有膏腴,亦将久弃”,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必待水陆路涂既辟”,“以推广交通为不二之要图”。——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2)比较材料三、四中农业思想的同和异。材料五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渗透导致中国

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其中,最早受到冲击的就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村经济结构。——依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绘制(3)从上图中任选1个阶段,指出土纱与机制纱比例变化趋势并予以论证。【答案】(1)方向:由

北向南第一次转移的原因: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生产技术向南方传播,推动江南农业开发。第二次转移的原因: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展;丝织业居于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耕地大量用于植桑,粮食生产缩减;江南地区人多地少;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湖广地区农业生产发展。(2)相同:都强调农业的重要

性。相异: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农商同等重要,商业和交通是农业发展的条件。(3)第一阶段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鸦片战争以后国门大开,外国商品倾销,导致家庭和城市手工业大量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因而土纱比例下降;列强

商品倾销,本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促进了机纱的上升。第二阶段机制纱下降,土纱上升,但机纱总量仍基本高于土纱。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向中输入商品数量减少,也为部分手工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空间。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机纱总量仍然高于土纱

。第三阶段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加紧对华侵略。【解析】【详解】(1)“方向”,依据材料一信息“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安史之乱前,河北平原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区”、材料二信息“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

天下足’的现象”……大约在15世纪,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已成定局”得出:由北向南。“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避地江南甚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

大批南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生产技术向南方传播推动江南农业开发的角度分析第一次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并结合所学

知识从江南地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丝织业居于领先地位、耕地大量用于植桑而粮食生产缩减、江南地区人多地少、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湖广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等角度分析第二次的原因。(2)“相同”,依据材料三信息“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圣人知治国

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材料四信息“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得出:都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不同”,依据材料三信息“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材料四信息“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

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农商同等重要。(3)本问是开放性设问,可以选择上图中任一阶段,先回答土纱与机制纱比例变化趋势,然后依

据所学知识予以论证即可。如果选择第一阶段,趋势是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论证”,依据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大量倾销、家庭和城市手工业大量破产、本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等角度分析。如果选择第二阶段,趋势是机制纱下降,土纱上升,但机纱总量仍基本高于土纱。“论

证”,依据所学知识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侵略、部分手工业恢复等家都分析。如果选择第三个阶段,趋势是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论证”,依据所学知识从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加紧对华侵略的角度分析。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