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docx,共(5)页,89.9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290767be2b6ae302ee1c84a0b004a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1·北京丰台高一期末)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有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C)A.废分封制B
.设立中朝C.废除宰相制度D.设置军机处解析有鉴于“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故选C项;废除宰相属于对中央官制的调整,分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两者之间无关联,排除A项;B项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
排除;D项是清朝雍正年间采取的措施,排除。2.(2021·安徽蚌埠高一期末)下面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B)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D.宰相权力不断增强解析题干中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
宰相制度被废除,唐朝三省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而明朝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上,表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B项。3.(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比较而言,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掌
握了部分行政决策环节,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所谓的“部分行政决策环节”包含(A)A.批红B.票拟C.密折D.监察解析批红属于皇帝的权力,宦官代替皇帝批红,等于掌握了部分行政决策环节,故选A项;票拟是明朝内阁的权力,而不是宦官的权力,排除B项;密折是行政官员给皇帝上奏的保密性强的奏折,排
除C项;监察不是行政决策权,排除D项。4.(2021·黑龙江牡丹江高一期末)明朝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之太监,太监乃达至御
前。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A)A.政府权力运行产生异化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D.内阁法定地位丧失解析宦官在皇帝和内阁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宦官权力膨胀,明朝后期权力运行产生异化,故选A项;宦官权力的扩大,说明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项;政府的行政流程增多,
行政效率降低,排除C项;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5.(2021·山西高一期末)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当时印度洋周边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几百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A.促进
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解析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印度洋各国的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材料强调郑和下西洋带来了更加频繁的中外交流,并未提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明朝政府自身的政治革新,排除
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6.(2022·广东高一期中)据记载,明朝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C)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
的合理性D.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解析明朝时期的倭患在一定程度上是沿海居民与倭寇相互勾结的产物,实行海禁政策有利于防范这一现象,故选C项。7.倭寇的侵扰自元朝末年开始,到明朝嘉靖年间大爆发,史称“嘉靖大倭寇”。现代史学家认为,倭寇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戚继光、▲等
名将的抗倭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彻底消除的原因却是私人海外贸易的合法化。这里的▲是(A)A.俞大猷B.郑和C.李自成D.郑成功解析俞大猷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将领,故选A项;郑和主要生活在明前期,嘉靖年间早已去世,排除B项;李
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排除C项;郑成功与抗倭无关,排除D项。8.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这说明当时(D)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
破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解析中国模仿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长城了,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比较淡薄,故选D项。9.中国古代历朝政府非常重视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下列选项中属于明朝政府设立的管理机构是(D)A.黑水都督府B.渤海都督府C.安东都护府D.奴儿干都司解析
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是奴儿干都司,故选D项。10.(2021·北京海淀高二期末)1629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后,“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严
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A)A.天灾人祸交织B.土地兼并严重C.边防危机四起D.君主不理政事解析明朝末期,陕西大旱,官府照旧催逼杂税,天灾人祸交织,故选A项;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天灾人祸使盗贼四起,而不是边防危机四起,
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君主不理政事,排除D项。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11.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各藩王的封地分布在陕西、北京、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宁夏、内蒙古等全国多个地区。据此可知,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是
(C)A.维护边疆地区安宁B.防范地方割据势力C.稳定全国统治秩序D.控制经济战略重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藩王封地遍及全国各地,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是稳定全国统治秩序,故选C项。12.(2021·北京东城高
一期末)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由此可知(A)A.内阁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明朝中期相权加强C.票拟使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D.
内阁负责监察百官解析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的大小与地位的升降取决于皇帝旨意,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明朝朱元璋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B项;内阁大学士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内阁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排除D项。13.
(2022·浙江杭州高二期中)黄宗羲认为,(明代)盖大权不能无所寄,彼宫奴者,见宰相之政事坠地不收,从而设为科条,增其职掌,生杀予夺出自宰相者,次第而尽归焉。上述主张认为,明代政治体制的特点是(C)A.内阁大学士掌握相权B.六部分工细致权责
明晰C.易出现宦官专权现象D.形成朋党之争、党锢之祸解析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宦官因为皇帝的关系逐渐掌握大权,易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故选C项;材料强调本应属于宰相的权力被宦官窃取,而不是大学士,排除A项;材料与六部的分工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朋党之争、党锢之祸无关,排除D项。14.(202
1·安徽宿州高一期末)明代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航行中,除了使用“针路”(罗盘方位)“更数”(水上里程)等航海技术,还使用了阿拉伯人的“牵星过洋”(星辰定位)技术,从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地区。由此可知(D)A.阿拉伯人航海技
术高超B.地理环境制约东西方交流C.中国传统航海技术落后D.中外航海技术具有互补性解析材料中郑和船队既使用了中国传统的航海技术,也使用了来自阿拉伯的西方技术,故选D项;材料没有对比中西技术,排除A、C两项;材料表明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技术交流,并未涉及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排除B项
。15.《明史》载:“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其原因是(A)A.俺答汗与明修好互市B.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册封C.长城的修筑阻止了蒙古贵族南下D.明朝平定了
蒙古贵族叛乱解析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故选A项;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册封不是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排除C项;明朝不是平定蒙古贵族叛乱而是订立和
议,排除D项。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根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15世纪前期,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郑和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明代营造尺折算,宝船的长度就有136米,宽约56米,排水量超过8000吨。郑和船队不止规模庞大,随行人员数目也非常巨大,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各有专职,分工细致
而明确。船队人员的所有开支无一例外全由大明王朝官方独家承担,而郑和船队在海上的航行动辄数月,物资消耗一项的数目就可想而知。直接牵涉的家庭成员在几十万以上,供应物资的东南沿海民众在几百万人以上。郑和下西洋是大明帝国整合全部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创造的最后奇迹,是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试
图以政治力量干预和塑造海洋贸易体系的一次尝试。这是古代中国大航海时代一个绚丽的高潮,之后便戛然而止,开始了近500年的闭关自守。——摘编自陈杰《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
述清晰。)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郑和下西洋表明当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论述:郑和下西洋宝船排水量在8000吨以上,且船队规模庞大,相较于半个世纪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中国的船只吨位和船队总体规模都要庞大得多,表明中国明朝时期造船业
技术的先进。汉代中国人就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宋朝,中国人就将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名副其实的远洋航行,而直到1498年,达·伽马才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以上史实表明,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都领先世界。示例二论题:明成祖下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维系封建专制统治。论述:《明史》里记述明成祖下令郑和率船队出海,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及向海外炫耀武力,展示中国的富强,以使海外诸国臣服于中国。郑和下西洋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基本达到明成祖的目标。郑和所到之处,外邦无不慑于中国
强大的实力,接受赏赐,并派使臣来华。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及非洲东海岸诸国的联系。既宣扬了国威,又满足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总之,郑和下西洋虽耗费一定国力,却树立了中国在海外的权威,维系了明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