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届北京市高考古诗词专练第二阶段训练 含答案.docx,共(41)页,81.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1b93e49e99061213e39e7f96805d8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届北京高三语文古诗词专练第二阶段训练(含答案)篇章一: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①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注)①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
写此诗时已有三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绚丽,富有诗情画意。B.颔联写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的暮霭淹没,黄昏时
的诗人登临“吴蜀横分地”,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为后文抒情蓄势。C.颈联中“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D.“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与自己
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2.有人说,因人生经历相似,陈与义诗歌思想情感最接近杜诗,但“杜诗意境更为开阔,陈素来学杜,但远未及”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6分)篇章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见志
诗郦炎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陈平敖{注}里社,韩信钓河曲。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
山岳。(注)敖:通“傲”,这里用作被动,即“见傲”之意。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修翼无卑栖”两句表达诗人不甘卑微,奋力举步前行。B.“超迈绝尘驱”两句表达诗人超越尘俗,一时无人能及。C.“贤愚岂常类”两句是说贤者自
来贤能,愚者自来愚笨。D.“德音流千载”两句是说美名流传千古,功业重似山岳。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用“大道”“窘路”对比,为后文言志作铺垫。B.陈平、韩信因志向得以实现成
为诗人景仰的对象。C.本诗运用宏大的意象,营造出了苍凉悲戚的意境。D.本诗善于用比喻来表情达意,语言生动情绪饱满。3.本诗题为“见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对“志”有哪些思考。(6分)篇章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游泰山(其六)李白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
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注释)①玉真:仙子名。②匏瓜:星宿名。1.下列对
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引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B.在泰山静美的夜色中,李白独自一人抚琴、赏月、听松,借以排解仕途失
意的痛苦。C.诗中“想象鸾凤舞,飘欣龙虎衣”等句与“霓为衣兮风为马”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此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2.李白《游泰山》(其六)描写泰山景色,将实景与幻境融合,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艺术特
色。(4分)3.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段)都描写了奇幻的色彩,简析两位作家笔下色彩描写的不同。(6分)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
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篇章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怀诗十一首(其四)韩愈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1)。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岂
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其下澄湫水(2),有蛟寒可罾(3)。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注释:(1)凌凌:清澈明净貌。(2)湫水:潭水。(3)罾:渔网,此用作动词“网起”之意。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起首两句,分别用“恻恻”“凌凌”描写对“秋气”日益凄寒萧瑟、“秋空”日益清澈明净的感受,感觉和视觉相结合。B.接下来四句,作者将蝇营狗苟的小人比作“蜩”“蝇”,突出了对它们的
憎恶和无法将之扫除的遗憾。C.作者秋晓卷书独坐,望见南山高峰棱角分明,不知不觉间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D.诗人空具网起蛟龙的气概和才能,虽有振兴国家的宏愿,却怀报国无门的牢骚。2.诗歌中借“蜩”“蝇”来喻人。下列诗句
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B.寒渚一归雁,夕阳千万山。(刘长卿《秋杪江亭有作》)C.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D.月落子规歇
,满庭山杏花。(温庭筠《碧涧驿晓思》)3.明人陆时雍《唐诗镜》评论本诗的艺术特色说:“气格峻嶒(本义指山高耸突兀)。”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篇章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1]苏轼其一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
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弋人[2]怅何慕,一举渺江海。其二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3]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注释:[1]这两首诗
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之后,题咏的是同一幅野雁图。[2]弋(yì)人:猎鸟人。[3]苕霅(tiáozhà):水名,在今浙江境内。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此画抓住了野雁欲飞未飞的瞬间,从静止中画出动来,再现出野雁的精神
状态。B.第一首“北风”以下四句,描写了苕霅冬日黄昏的风光,渲染出悲壮的气氛,也衬托了野雁的形象。C.第二首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徐行”“俯仰"写野雁的动作,“意自得”“若有节”写野雁的神情。D.第二首五、六句,诗人吐露了仕途遭受打击后的不平心绪,同时寄寓着不甘与小人为伍的磊
落情怀。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下列诗句没有体现画面外意趣的一项是()(3分)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B.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黄庭坚《题竹石牧牛》)C.春风语燕泼堤翻,
晚笛归牛稳背眠。(徐渭《题风鸢图》)D.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3.这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篇章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关山月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③青海湾: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地。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诗歌开头四句,作者通过“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雄浑苍茫的万里边塞图。B.中间四句,作者通过“汉下”“胡窥”“征战”等词
,将描写的对象由边塞之景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戍边者。C.后四句通过“戍客”的“思归”,“高楼”上的“叹息”,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边塞将士对亲人深深的思念。D.全诗如同一幅边塞长卷图,诗人将战士的思乡之情融于辽阔苍茫的景色里,以广阔的时空为背景,营造了深远的意境。2.在古诗中即使有些诗句无“
明月”二字,也写出了“明月”之景,下列诗句中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B.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C.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D.有约不来过夜
半,闲敲棋子落灯花。3.杜甫的《月夜忆兄弟》与李白的《关山月》都写到了边地之月。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6分)月夜忆兄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篇章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诗五首(其三)王粲(1)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方舟(2)顺广川,薄暮未安坻(3)。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
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注释:(1)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2)方舟:两船相并。(3)坻:指江岸。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舟顺广川”是说战
船相并,顺江而下,军队征战气势非凡。B.“薄暮未安坻”与首句的“征遐路”呼应,强调征战路途遥远。C.“下船登高防”两句,写出了草深露重时登高望远的复杂心绪。D.“即戎有授命”两句,诗人慨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诗歌以叙事开篇,简洁地交代了征战的目的。B.诗歌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C.诗歌语言有表现力,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D.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不乏理性思考。3.诗歌情感跌岩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6分)篇章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高阳台·寄越中诸友周密(1)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客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
先到垂杨,后到梅花?注释:(1)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结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牧、谢翱等友人的。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首三句描写
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B.“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春意盎然。C.“笑倦游”一句表明词人畅游天涯海角,十分疲惫。D.最后一句作者以梅花喻指拒仕新朝的自己和友人。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B.“认云中烟树”一句,一个“认”字,写得形象生动,笔力深透。C.“东风”一词一语双关,借自然之风,喻指新朝的招抚笼络。D.这首词抒写深情,寄寓感概,具有深婉动人的艺术效果。3.这首
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篇章九: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文后各题。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
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
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6分)篇章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寄黎眉州①苏轼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
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
贤能的自谦之情。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篇章十一: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①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王维钱起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②。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③。(注)①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蓝田:地名,近长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②蕨:一种野菜。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
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③巘:yǎn,山峰。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B.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
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C.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内容相关,所押的韵也相同。D.“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2.钱诗“山月随客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月”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明月“随”客人赴约,更助主
人“兴不浅”。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B.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C.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D.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春日》)3.两首诗都写了春夜相聚时的景象以及对此的喜爱,但也有不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6分)篇章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过辛稼轩神道①(明)张以宁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岁晚《阴
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③《阴符》:兵书。④
宰:坟墓。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
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不甘。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2.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B.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3.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篇章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望庐山瀑布水(其一)李白西登香炉峰
,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①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潨②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
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注释)①欻(xū):忽然。②潨(còng):急流。1.下列李白诗歌中,与《望庐山瀑布水(其一)》题材不同的一项是(3分)A.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B.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C.五月天山雪,无花只
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D.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2.诗话,常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请为“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或“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写一则诗话。(5分)3.盛唐山水诗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同是歌咏山水,李白与王维的诗风格迥异。请
以《望庐山瀑布水(其一)》与王维《山居秋暝》为例,任选一个角度,比较赏析两人山水诗的风格。(6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篇章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
成下面小题。千秋岁引·秋景王安石①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②,庾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③,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注释)①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
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②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③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
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表达了愉悦向上的情怀。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
为作者历尽仕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2.本词多处用典,将情感表达得丰富蕴藉。对下列诗文的用典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借三国时周瑜年轻有为之典,抒发了自己同
样年轻有为的自豪之情。B.《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作者借周公吃饭时候,有报贤才来访,他居然赶紧把吃到口中的饭吐出来,腾出时间接待贤才之典,表达了自己希望遇到重视贤才的明主之情。C.《永遇乐》中的“凭谁问,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之典,表达为国效力之决心,显示老当益壮之能力,抒发报国无门之忧虑。D.《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作者借汉朝蒋诩隐居开辟三径之典,描绘了自家庭院完全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清高之意、悲愤之情。3.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
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6分)篇章十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山(其二)①顾炎武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
虹属军垒。②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③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④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注)①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②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③元、脰(dòu):皆指头颈。④据
《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B.“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的降临。C.“楚人
”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D.“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2.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6分)篇章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归朝欢·题晋臣敷
文积翠岩(1)辛弃疾我笑共工缘底怒(2),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注释:(1)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2)缘底,为什么。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比喻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B
.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2.下列诗句中的“石”,含有寄托之意的是()(3分)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B.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唐·李绅《别石泉)C.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唐·贾岛《题李凝幽居》)D.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清·郑板桥《题兰竹石》)3.“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
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篇章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杨炎正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
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起首两句
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B.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C.“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寄寓田园之思。D.最后两句写回首中原
故土,不禁涌起报国之情,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2.“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地从他窗口溜走。如本
诗中的“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又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该诗句如何“无理
而妙”。(6分)篇章十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官池春雁(其一)杜甫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两雁陆游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正尔
下杜陵,已复掠潇湘。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注释:(1)矰弋:射鸟用的箭。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B.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
路迷茫,迷失了方向。C.陆诗“冥飞”两句写雁克服了长路中重重的艰难险阻。D.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2.比较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①两首诗中雁对“谋稻粱”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解说。②刘熙载《艺概》说: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概括两首诗中“我”的形象。篇章十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七里濑谢灵运[1]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2]。既秉上皇[3]心,岂屑末代诮。目睹严子濑[4],想属任公钓[5]。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注释:(1)谢灵运:南朝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谪,自京都赴任永嘉,途经富春江畔七里濑时所作。(2)要妙:精微玄妙的
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学。(3)上皇:伏羲氏。“秉上皇心”,意指秉持着上古时代人生活简单、恬淡少欲的想法。(4)严子濑:东汉隐士严光垂钓处。(5)任公钓:《庄子·外物》有寓言说,任公子以五十头键牛为饵,钓于东海,一年后才钓得大鱼。1.下列对诗
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逝湍”与“奔峭”,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奔流不息的状态,江岸陡峭的样貌。B.“据湲”“沃若”一叫啸”等,词语中两个字的韵母发音相近,读来富有音韵美。C.“遭物”二字承上启下,诗歌由此从叙事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结构圆融自然。D
.作者追慕古代先贤,希望领悟到精微玄妙的道理,以解脱乱世中百姓的疾苦。2.“石浅水据,日落山照曜”一句,景物描写远近相谐,带给人一种立体、旷远的空间感,下列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断句》)B.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跳北楼》)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D.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仲殊《南柯子·忆旧》)3.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参考答案篇章一1.A2.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同写岳阳楼,本诗从大处着墨,视野宏观,
借景抒怀;杜诗今昔对照,虚实交错,书写壮阔景象。本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老木沧波”是作者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气韵苍凉;杜诗写出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
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陈诗自然有了杜诗那雄阔慷慨的风格。只不过陈诗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杜诗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即使在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显得雄浑大气。【解析】1.本题考
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A.“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理解错误,诗歌中的“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惨淡凄凉,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秋。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首先分析陈诗。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帘旌不动,湖面风平浪静,夕阳缓缓西沉。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
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
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尾联情景相生,“
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
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然后再看杜诗。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
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
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
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这首诗
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篇章二:1.C2.C3.(1)“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作者要像大鹏鸟一样在大自然中
舒展自己凌霄薄天的翅膀,放开千里之足,一飞冲天。说明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2)“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作者认为一个人是贤是愚,关键看自己的秉性。秉性清则志向高洁,秉性浊则品格卑污。说明人要有高洁的品格。(3)“富贵有人
籍,贫贱无天录”,人的命运并非掌握在上天手里,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4)“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以陈平、韩信为例,说明有大志者终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要坚信自己,自强不息。【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C.“贤者自来贤能,愚者自来愚笨”错误,“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是说尽管人的贤愚有别,但并非贤者自贤,愚者自愚,关键看自己的秉性如何。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营造出了苍凉悲戚的意境”错误,诗中“修翼”“陵霄羽”“千里
足”等意象表明作者要像大鹏鸟一样一飞冲天,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营造了豪迈旷达的意境。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前八句作者将“大道”与“窘路”对举,表明自己要走的是宽广的人生道路,不愿走狭窄的小道,因为他,如同大鹏之鸟,其翼如垂天之云,不愿栖止于卑小之地,以
免让狭窄局促的小路局限着自己举足千里的步武。他要在大自然中舒展自己凌霄薄天的翅膀,放开千里之足,超世绝尘,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倏忽之间,令人难以追踪。据此可知,作者认为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贤愚岂常类”以下六句,说明他根本不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一套,他认为尽管
人的贤愚有别,但并非贤者自贤,愚者自愚,关键看自己的秉性如何。秉性清则志向高洁,秉性浊则品格卑污,人的命运并非掌握在上天手里。只不过人富贵了就名登史册,贫贱者则名不见经传罢了。郦炎反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与
官方哲学针锋相对的。“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两句,顶上两句而来,作者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故说贫与富、穷与通若由自己主宰,那么有志之士也就用不着相面占卜了。据此可知,作者认为要保持品格的高洁,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末尾六句,以西汉初的历史人物陈平、韩信为
例,说明有大志者终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陈平在里社(家乡),因家贫,富人都不肯把女儿嫁给他。后依刘邦,为其六出奇计,屡建大功,封侯拜相。韩信始为布衣时,家贫无行,曾钓于淮阴城后,依刘邦后,军功卓著,被封为齐王。故诗中说他们“终为天下宰,食此万钟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据此可知
,作者认为要坚信自己,自强不息。篇章三:1.B2.本诗实写青山碧峰、明月白露、松风止歇、星宿可摘等,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诗歌实中生虚,泰山宛若仙境的美景触发了诗人丰富的想象:仙子临峰,笙歌凤舞,仙袂飘摇。诗人置身其间,扪天摘
星,抚银河水,触织女机,气氛欢快,令人忘归。诗歌在虚实结合中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美景的热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3.示例:(1)李诗主要借助青山碧峰、明月白露等景物色彩的静态描写,营造了月夜泰山清幽的意境。姚文则描写了日出过程中白色云雾、五彩朝霞、赤色太阳、颜
色错杂的山峰等景物,通过景物色彩的动态变化,表现雪后泰山壮丽雄奇的景象。(2)李诗清丽奇幻的色彩折射出诗人游览泰山的轻松愉悦之情,姚文则以绚烂的色彩表达了作者观赏泰山日出的欣喜激动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B.“借以排
解仕途失意的痛苦”无中生有。从诗中“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等诗句中可看出作者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善于将想象与现实相结合,虚实结合,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
本诗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诗人在诗的开头“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此处写王母池、天门关、青山碧峰、明月白露、松风止歇等情节都是实写,通过自己的所见
所感,描述了泰山绮丽的景色,也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接着,作者运用想象,“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幻化出一幕仙子临峰,笙歌凤舞,仙袂飘摇。诗人置身其间,扪天摘星,
抚银河水,触织女机的场景,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是泰山宛若仙境的美景触发了诗人丰富的想象,从中可见诗人对泰山美景的热爱,而对仙境的想象,也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的能力。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
记》(选段)都是对泰山景色的描写,二者不同,但各有特点,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感情。从描写方法上看,李诗中的“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等诗句可看出,李诗主要对泰山进行了静态描写,通过这些静态美景营造了月夜泰山清幽的意境。与之相对的,姚鼐的《登泰山记
》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等内容则是对泰山景物色彩的动态变化的描写,日出过程中白色云雾、五彩朝霞、赤色太阳、颜色错杂的山峰这些动态的景象,更加表现出雪后泰山的壮丽雄奇。而从表达的情感上看,李诗清丽奇幻,其中“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
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等想象的场景折射出诗人游览泰山的轻松愉悦之情,而姚文则重点描写泰山日出时的绚烂色彩变化,将一个壮丽雄奇的泰山呈现于读者面前,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观赏泰山日出的欣喜激动
之情。参考译文: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
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登泰山记》(选段)篇章四:1.B2.B3.“气格崚嶒”指诗歌选取意象的独特、神韵的悠
远、情感的刚健。①诗人选取了“秋日”“秋空”,秋天没有了鸣蝉的聒噪和苍蝇的纷飞,使人神清气爽,以此表达对小人的憎恶及扫除小人之后的喜悦。②诗人在秋晓独望南山,从南山棱角分明、嶙峋突兀的山影中发现了自己的精神、性格,南山正
是作者刚耿性格的外化,颇具远神远韵;③诗人又将湫中潜龙比喻为祸害国家的势力,表明自己虽有网蛟的壮志,却报国无门,展现了傲岸的个性和刚健的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B项,“无法将之扫除的遗憾”错,从诗歌上联“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可知,蝇营狗苟
的小人已扫除干净。故选B。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观猎》是一首写将军打猎的诗。“草枯鹰眼疾”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受和喜悦心情。并没有以“鹰”“马”喻人。
B项,《秋杪江亭有作》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孤雁”和“万千山”是诗人在江亭所见的景物。这两种景物勾起了作者的联想,景中寓情。“孤雁”表现了此时诗人的真实处境是孤独无依的,以“孤雁”喻自己。C项,《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写诗人驿站送客时的
所见所闻。“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鹊噪之动衬托禾地之静,蝶飞的动景衬托晚禾秋草的静景,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鹊噪晚禾地”的远景和“蝶飞秋草畦”的近景相结合,描绘了一幅乡村风俗画。并没有以“鹊”“蝶”喻人。D项,《碧涧驿晓思》写的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
的情思和感受。“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由上联写到的心之所系的天涯故国,转回到碧涧驿的眼前景物:月亮已经落下去,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色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昨夜一夕,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思归的情思。这时,子规之声终于停歇,一直为它所牵引的归思也
稍有收束,心境略趋平静。诗人只是借“子规”来表达思归羁旅之情思,并没有以“子规”喻人。故选B。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明人陆时雍《唐诗镜》评论本诗的艺术特色说:“气格峻嶒(本义指山高耸突兀)。”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析“气格峻嶒”指的是什么,这样的特色
在本诗中是怎样表现的。“气格”意思是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峻嶒”本义指山高耸突兀,表现在诗歌当中就是在选取的意象独特、诗歌的神韵悠远、所抒情感刚健。本诗中的意象有“秋日”“秋空”“蜩”“蝇”“南山”“湫水”“蛟”,其中,“秋日”
“秋空”意境高远,“蜩”“蝇”一般喻指小人,但均被秋气扫荡干净,令人神清气爽。诗人又以“南山”“湫水”入诗,山水一般喻指人的精神性格刚直厚重,诗人这是将“南山”看成了自己,南山棱角分明、嶙峋突兀的山影正是自己性格的写照,人山相映,神韵悠远。“蛟”即传说中的蛟龙,一旦行动破坏力极强,一般
喻指恶势力,诗人将“蛟”比喻为祸害国家的力量,但诗歌最后一联“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却表明了自己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的无奈,即便如此,诗人还是以“岂谓吾无能”表现了自己性格的傲岸不羁和刚健不折。篇章五:1.B2.B3.第一首赞叹画之高绝以
及描写画的背景,第二首写野雁闲洁的品质,以及求画雁的本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要细读诗歌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进行比对和筛选。B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的说法错误。“北风”以下四句,用枯苇、微雪
、云水、沙砾等意象描写了苕霅冬日黄昏的风光,勾勒的是一幅苍茫寥廓的背景,也反衬了野雁的闲雅、洁净的形象特点,没有“渲染出悲壮的气氛”。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某种手法的理解和类推运用能力。做这种题要对手法技巧比较熟练,明确其表达效果等等。本题要求选择具有画外意趣的一项。所谓“画
外意趣”主要是指有限的画面空间之外,令人想象、遐想的情形、情趣。A项,“三两枝桃花,水中嬉戏的鸭”预示春天的勃兴和盎然生趣。B项,“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意思是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竹子紧挨着怪石生长,这两句只是对画面的描摹
,没有呈现出令人想象的画外意趣。C项,“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两句写出了:春风中,燕儿欢叫着在河堤那边上下翻飞;放牛娃稳稳躺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回家的情景。画面逼真,极富生活气息;而画面外,读者不由想象放牛娃一路盘算如何偷母亲
的线,来日好放风筝玩的情景。D项,“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象,使画面内容得到延展,令赏画者浮想联翩。故
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诗歌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和鉴赏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善于找到比较的切入点,需要再次细读文本。题干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两首诗题咏的对象是一样的,都是对高邮人陈直躬处士所画雁的题咏诗。但是第一首主要侧重于表现作画者高超
的笔法和观察入微的特点,这可以从“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这是一个设问句,作者要探寻的是画家以怎样的姿态、什么角度获得野雁自然而然状态的,原来是像槁木一样伫立,仔细地观察,寻觅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和谐画面。而“北风
振枯苇,微雪落璀璀。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这四句表现的是野雁出没的苍茫背景。第二首用画外的“众禽”“纷争”反衬画中的“野雁”“闲洁”,也在鄙弃与倾羡之间写进了自己的心声。接下去,“徐行”、“俯仰”写动作,“意自得”、
“若有节”写神情,是“闲洁”二字的绝妙注脚。这些都写出了野雁绝类高洁的特点;而“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这是探寻作者画雁意图的句子,“野雁”这个意象既是画家陈处士的心灵寄托,又蕴藉了诗人以雁的闲洁自况的情愫。总之,这两首诗所咏对象一样,但角度各有侧重,令人称绝。篇章六:1
.C2.D3.李诗:月出天山,云月苍茫,在这样辽阔雄浑的边疆月夜中,戍边将士思念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遥想家人也因思念自己而在月夜下徘徊叹息。表达了边关战士思归的痛苦,诗人对将士们不得归家的同情对战争残酷性的思考
对和平的向往。杜诗:冰冷的月色下,露水盈盈,诗人在凄清的月夜听着边地的戍鼓声、雁鸣声而思念家人,其中有对生离死别的忧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对动荡现状的不满对国对民的忧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项,“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边塞将士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错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戍客
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这是直接抒发情感。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A项,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
隅。意思是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B项,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这句诗中写了明月形如宝镜,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C项,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圆魄”:指
月亮。这句诗描写中秋之夜登楼赏月时之心情。自己登上楼来刚刚看见那轮初升的明月,自己的心绪便一下感到纯静而无一丝世俗的杂念和烦扰了。D项,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意思是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这句诗和“明月”无
关。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关山月》翻译: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
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关山月》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表达了边关战士思归的痛苦,诗人对将士们不得归家的同情对战争残酷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月夜忆兄弟》翻译: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
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
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
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
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篇章七:1.D2.B3.开篇表达了从军讨伐时的壮志豪情;中间情绪低落,转为征人思乡的愁悲之情;结尾抒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分析】1.本题
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分析错误。这两句大意是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这种道理怎可违背。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B项,“豪迈的基调”错误,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这二句既写出了从军生活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因离家愈来愈远而产生的一种惆怅感。“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不仅如此,秋风中蟋蟀的哀鸣,暮霭下孤鸟的乱窜,更增加了内心的凄凉与悲伤。诗人把暮色中的行军、夕阳下的桑梓及蟋蟀、
孤鸟等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图”。这样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浑融一体,营造了凄凉悲伤的氛围,并未体现出豪迈。故选B。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开篇二句“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点明从军远征的目的,一个“遐”字,一个“讨”字,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荡荡、堂堂正正,显现了诗人内心的艰巨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作品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第三到十四句,通过景物描写,创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
寂、凄凉、悲愁的心境,使诗歌的情绪跌入低谷;诗人把暮色中的行军、夕阳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鸟等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融情于景;“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写出了出征的将士的离别伤感;为了排遣悲伤的情绪,诗人“下船登高防”
,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地凝望着远方的故乡,以至被秋露打湿了衣裳;“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柔肠寸断,难以成眠,甚至连个说心里话的人也没有,诗人好像被孤独、寂寞的气氛所包围,跌进了痛苦的深渊,诗人情绪低落,悲怆难抑。结尾四句,情绪推向高潮,为了事业的成功,不
惜抛弃个人的一切,悲伤、低沉的情绪荡然无存,在国事与家事,事业与私情的天平上,作者作了理智的抉择,抒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篇章八:1.D2.A3.答案要点:思念友人;伤己伤时;坚守气节,与友人共勉;对家乡的思念;对新朝统治者的讥讽;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以及
艺术特点的鉴赏能力。A项,“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分析错误,“残寒迷浦”意思是江边还弥漫着残冬的寒气。B项,“‘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春意盎然”分析错误,雨雪已经停止,天空已经放晴,本应到春
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但经过战争之后,城里十室九空,居民屋子受到破坏,燕子虽然归来,但是它们到哪一家去做窝栖息呢?C项,“‘笑倦游’一句表明词人畅游天涯海角,十分疲惫”分析错误,“笑倦游、犹是天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居住杭州,但对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
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一个“笑”字,指词人自笑,自觉好笑。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点的鉴赏能力。A项,“‘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分析错误,词中并
无“返回家乡”的意思。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清冷的月亮向西斜去。这两种景象一天天重复出现,光阴便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流失了,可是作者与友人仍悬于两地,隔于江水,不能相见。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
华。”白发自己和友人的头发都已经白了;青山,自己这里的青山和友人那里的青山;苍华,兼包两地的青山、白发。自己和友人都已经老了,可是两地的青山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面对青山,遥想远方的友人,不禁产生无限感慨,“可怜”油然而生。“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
、犹是天涯。”鸿雁顺着潮水东流的方向飞去,但不能代人传递音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居住杭州,但对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东风”隐喻元朝统治者的“恩泽”,“垂杨”隐喻不能坚持气节而投靠新朝的
人,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作者及越中诸友是傲雪怒放的梅花,本不需要春风的惠泽,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坚贞不屈,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和对蒙元新朝统治的讥刺。【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
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
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赏析:这首词是周密晚年
的作品。蒙元代宋后,许多前朝士人纷纷依附了新朝。周密怀有强烈的爱国感情,隐居江南不仕。而在他隐居的江浙一带,作者尚有些许志同道合的气节之士。这首词便是为邓牧、谢翱等友人写的。周密当时寄居杭州,而邓、谢等人寓居越州(今浙江绍兴)。上阕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住的地方。“小雨分江,残寒迷
浦,春容浅入蒹葭”,初春的小雨分流于钱塘江中,江边还弥漫着残冬的寒气只有初生的芦苇透露出一点浅浅的春意。起二句对偶,工整自然,第三句“浅入”二字刻意雕琢,颇为生动。接下去两句接着描写周围环境。“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
,雨雪已经停止,天空已经放晴,本应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但经过战争之后,城里十室九空,居民屋子受到破坏,燕子虽然归来,但是它们到哪一家去做窝栖息呢?写城市萧条,只用一“空”字,且用燕子无处栖息来渲染形象而凝重。此情此景,使作者想起
了朋友。“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转而写对友人的思念。苍茫,指钱塘江,梦中要到越中访友,梦魂要渡过“苍茫”的江水。但是,梦轻愁重,怕被愁遮住,以致于在梦中也去不了啊。梦与愁有轻重之分,构思极为新奇;且意思上以退为进,也颇有力。“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又回
到自己,感慨光阴易逝。写光阴,也只用三个字轻点,有年华流驶之感,接着便描写两种景象: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清冷的月亮向西斜去。这两种景象一天天重复出现,光阴便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流失了,可是作者与友
人仍悬于两地,隔于江水,不能相见。下阕,从怀友写起,回到写自己。“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极目望去,只见长得很茂盛的王孙草,朋友却不知在哪里,以喻想念越中友人。想念深而看不见,只好从远接云中的烟树与鸥鸟飞翔之
外的沙滩,辨认通往友人所居住地方的道路,这句是从谢朓名句“云中辩江树”化来,浑然无迹。“云中”两句与上片“夜汐”两句,对偶相同,写法也相似,前者以景寓意,这里则以望远之景寓想念之情。“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白发自己和友人的头发都已
经白了;青山,自己这里的青山和友人那里的青山;苍华,兼包两地的青山、白发。自己和友人都已经老了,可是两地的青山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面对青山,遥想远方的友人,不禁产生无限感慨,“可怜”油然而生。“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鸿雁顺着潮水东流的方向飞去,但不能代人传递音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
,居住杭州,但对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事实上,吴兴、杭州、绍兴相去不远,而谓“天涯”,实是思念情深所形成的错觉;着一“笑”字,笑倦游无成,也自笑这种错觉。下阕最后三句与此词前面各句有明显不同,值得好好体味。“问东风,先到垂杨,
后到梅花?”这一问,来得突兀,似乎与前文描写残冬初春景致、思念友人情怀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包含了作者极深的意思,是体现这首词主旨的句子,是思友的升华。作者问道:东风,你可是要先吹到垂杨身上,然后再吹到梅花身上吗
?“东风”隐喻元朝统治者的“恩泽”,“垂杨”隐喻不能坚持气节而投靠新朝的人,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作者及越中诸友是傲雪怒放的梅花,本不需要春风的惠泽,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坚贞不屈,对趋炎附
势者的不满和对蒙元新朝统治的讥刺。这首词语意新奇辞句幽远结尾顿挫有力,使人振奋,在周密词中,是意境较厚的,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幽思得碧山意趣,但厚意不及。”恐是不确之见。写友人之谊,而友人之谊是建立
在高贵的品格的基础上的。这在同类诗词中是不多见的。篇章九:1.D2.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如“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描写了湖面的美丽景色,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显示了诗人的达观之情。“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写他期待风向回转,
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理解错误,“水晶宫
里奏《霓裳》”是作者的想象,表现乐观态度,并不是真的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
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题目中的“胸怀”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两处具体描写”指的就是具体形象,“略作分析”则要求分析出是哪处具体描写(形象)怎样展
示出的某种胸怀(感情)。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
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
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点睛】鉴
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
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篇章十:1.C2.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
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
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颈联将自
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分析有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
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第一句诗人用到“陶渊明”的典故,借用了其作品《归去来兮辞》。这就需要考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去考虑,陶渊明一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渴望归隐,再
看苏轼,苏轼当时不满新法,故诗人想借此表达自己壮志难酬、对当时的时政不满以及思乡归隐的想法,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不得志。第二句“共将诗酒趁流年”表现出诗人想要和友人共同饮酒作诗,这是一幅相聚的温情
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点睛】如何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在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
方向;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要求“从‘戏赠’入手
”,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诗歌简析:这首诗是苏轼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密州任上寄赠黎錞的。黎錞,字希声,四川渠江人,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他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所以称“黎眉州”。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黎錞的友情,并表达了对他们共同的恩师欧阳修的怀念。由于苏轼不满新法,
政治上受压抑,思乡、归隐之情也油然而生。篇章十一:1.A2.B3.①钱诗主要写当时的情景;王诗还写到对往昔山中生活的回忆和对钱起回去后生活的想象。②王诗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生活闲适的羡慕,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钱诗还写了离别时的景象,抒发了离别的惆怅。【分析】1.本题考查考
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考生做此题,首先学会审题,最重要的是要在理解诗歌大意和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结合注解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营造的意境不准确,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虫鸣犬吠,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该是以动衬静,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恬然静谧的春夜图。故选A。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拟人手法的掌握情况,关于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
,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具体要是要考生选出“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A项,“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别出心裁,运用移情入景,把无知的春风拟人化成有知有情,说它深明世间人离别之苦,不让柳条
变青!显见春风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伤心场面。B项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C项,“日
暮东风怨啼鸟”,把东风拟人化,让东风抱怨啼鸟;D项,“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诗人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
,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故选B。3.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含意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主要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春夜相聚时
的景象的不同。从描写场景来说,钱起的《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主要写当时的景象,王维诗中“却忆山中时”“美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还回忆了往昔山中的生活并想象钱起回去的生活;从具体内容来说,王诗尾联说真羡
慕你天明就要启程归去,安于采蕨生活轻视爵高官显,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生活闲适的羡幕,也隐含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钱诗“调怅曙莺啼,孤云还绝𪩘”,意思是黄莺鸣啼,天色欲晓,宴席将散,心中不免怅然;抬眼望去,白云一片,环绕于孤峰之上,
描写了送别的具体场景,“怅”也见出离别的惆怅。篇章十二:1.A2.D3.示例:(1)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
壮感人。【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本题要求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背景注释认真阅读全诗,逐项分析。本题A项,“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表述错误,依据“太行
天党气萧森”及注解②可知:“气萧森”是形容“太行天党”气势森然严肃之态:“长啸秋云白石阴”则是描绘稼轩墓地环境的苍凉的氛围,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的是森然严肃的气氛,说“阴郁”不妥。故选A。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抓住诗句中关键词语(意象),逐
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题干中“英雄已尽中原泪”表达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A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B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苦闷。C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想为朝廷出力的
决心。D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表达作者在欣赏江山美景时的那份喜悦心情;明显与题干中情感不相符。故选D。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告诉围绕“意境苍凉”和“情怀悲壮”两个方面来鉴赏,考生应抓住诗歌对意境构成要素的描述来分析,意象构成体现
出“苍凉”;“情怀悲壮”则需从辛弃疾壮志难酬的伤感和作者对诗人辛弃疾所表达的感情两个角度组织答案。诗中选取的主要意象有“秋云”“岁晚”“夜寒”“春暮”“青山”等,营造了苍凉的意境;“英雄已尽中原泪”表达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
之情;明代作者张以宁途径辛弃疾墓地,生发无限感慨,表现了对民族英雄辛弃疾的景仰和对南宋小朝廷昏君佞臣的谴责。全诗沉郁苍凉,情怀悲壮。【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
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
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篇章十三:1.C2.“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写景风格独特,语言质朴真切,意境旷达,尽显洒脱飘逸之风。3.王维的《山居秋暝》取
材明月、清泉、竹林、莲叶等意象,一字一句,皆出常境;风格以静谧悠闲居多,一诗一景,平和静穆。李白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望庐山瀑布》以神来之笔极写飞瀑之动态,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扬感和飘逸感。【解析】1.本题
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望庐山瀑布水(其一)》是山水诗,本题A项,“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出自李白的《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中写道“清泉”“绿树”,是山水诗;B项,“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出自《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诗句写
的是悬崖、山水,属于山水诗;D项,“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出自《游泰山六首》,诗句描绘了一座雄浑壮丽的自然之山,一座奇异可感的神妙之山,属于山水诗。而C项,“笛中闻折柳”一句不同寻常,古诗中常
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很明显的是边塞诗。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表达能力。“江月照江空”这句诗是在描写庐山瀑布的美景,诗人选取了“海风”“江月”等
意象衬托庐山瀑布,足见其想象奇特;语言质朴真切,融自然之景于一体,浑然天成,无矫揉造作之感;“海风吹不断”将瀑布的连绵湍急姿态跃然纸上,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江月照还空”,足见水流清澈,尽显洒脱飘逸之风。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望庐山瀑布》一诗,选取的是一泻千里的
瀑布,气逸调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见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诗人以神来之笔极写飞瀑之动态,磅礴而瑰玮,这正是李白豪放性情的象征。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到的是“明月”“清泉”等山野奇趣,寻常物象,“空
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幽雅致,风格清丽脱俗,合乎禅学的“宁谧闲适,超脱淡然”主张。篇章十四:1.B2.C3.《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冷淡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
写。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清冷淡远,体现了“意致清迥”的意境特色。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和追悔之情,对往昔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留恋与
向往。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错误。“画角”指的应该是军中乐器之声,属于人为声响,不属于自然的秋声。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A.“抒发了自己同样年轻有为的自豪之情”错误。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B.“表达了自己希望遇到重视贤才的明主之情”错误。用典抒发了诗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D.“表达了作者的
清高之意、悲愤之情”错误。用典表达作者向往田园,归隐田园的决心。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认为这首词应是王
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有出尘之想”,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本题中,《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
写。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寒砧”“画角”之声,“海上燕”“沙头雁”之景,渲染了环境之空旷、寥阔、萧条,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尤其“南来雁向沙头落”一句,燕子飞往
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的生活。风流之事可惜总被抛一边。“当初”以下便从“风流”二字铺展开去,说当初与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华表
语”用了《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这里的“华表语”就指“去家来归”云云。关于“秦楼”,汉东府《陌上桑》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楼即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中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因而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这里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
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综上,这阕词应该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篇章十五:1.C2.(1)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抗清的决心。以“秋花红未已”“归元”“断脰”表现江南人民的意志与抗争;(2)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虐的憎恨之情。诗人将清军
比为“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3)坚信自今开始,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诗中以勾践得到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要坚持战斗和必胜的信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
”错误,句意为楚人坚持焚烧麋城,打赢了仗,死者还可以期望享受以前规模的祭祀。此处作者强调要和敌人血战到底。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秋花红未已”一句,写那一望无际的殷红的秋花,岂不是抗清军民的鲜血所染!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写苏州失陷事。秋风萧杀,鬼火入城,给人带来灾祸。天狗星落在苏州城的巫门上,凶险的兵象——白色的虹连缀着一座又一座军营。敌人杀气腾腾,苏州横遭蹂躏。诗人将清军比作“磷火”、“天狗”、“白虹”,表现对敌人鲜明的憎恨之情;“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二句写当时南明的官吏军
民视死如归,以身殉国。赞扬江南人民抗清的决心;“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用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再次强调存亡继绝,自今开始,大有希望,应当踏踏实实地干
下去。篇章十六:1.A2.D3.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词人表达对所有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赏
析的能力。B.“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错误。此词托物寄意,由积翠岩擎天柱景观,触发想象,殷勤慰问岩石,间接亦是慰问岩石主人。C.“却仍有其功用”错误,是表明积翠岩不胜骚扰之苦的心酸遭遇。D.“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
’的情怀近似”错误。杜甫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本词是怀才不遇的叹息与得遇知音大展宏图的希冀。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能力。“含有寄托之意”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A.诗句是说日落月出,松林静,溪水清清流过岩石。此“石”为实景。B.诗句是说泉水清澈得
透明无色,泉底白沙清晰可见。泉水在青石间潜滋暗流,发出低沉细微的声音。此“石”为实景。C.诗句是说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此“石”为实景。D.诗句歌颂竹子的力量,赞美石头的遒劲坚韧。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赞美之情。故选D。3.本题主要
考查理解词句含义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自古以来的寒士们,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将友人名字(“赵不遇”)嵌进诗句以安慰、祝愿友人未来可遇。由石而人,仔细思考悟得:此乃从古至今常见现象,写出达观心态。结合诗句,如擎天柱补天
石之材、翠岩屏、甘泉乳、暖热歌舞等句,表达对所有寒士(包括自己在内)能遇的自信、期待、渴望;结合诗句,如擎天柱被折、补天石被弃、野烟荒草、敲火苦、磨角去等句子,表达对所有寒士(包括自己在内)尚不遇、最终可能不遇的不满、担忧、
壮志未酬的苦闷。上阕前四句,写积翠岩未尽其用,流落山中,与下阕千丈翠岩甘泉滴水,游人欣赏能尽其用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自身与友人怀才不遇的遗憾和在艰苦环境中仍希望能尽其才报国的信心。“不遇”用双关手法,既指友人赵不遇,又指怀才
不遇的志士,说他们会有时遇,表达对友人会重新得到重用的美好祝愿。积翠岩经历了风雨吹打和人世磨难,伤痕累累;词人也经历了种种官场的流言、生活的困顿等的折磨,身形俱疲。结合注释内容“庆元六年罢职家居,与稼轩交
往甚密,彼此多有唱和”分析,与赵不遇的经历极为相似,作者想到古来寒士常有不遇之时。“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重新凝神注目:积翠岩以其千丈翠屏的雄姿巍然而立。神奇的是,岩中有甘泉流出,泉流澄澈,清脆悦耳。这“弃石”大放异彩,终为时人赏识,是它存在意义
的另一种实现。意谓以积翠岩的遭遇推想,如赵不遇这样的“不遇”之士,终有遇到知音,重获起用,大展才华之时。篇章十七:1.B2.“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万斛”极言愁绪之多,将心中无尽之愁比作千顷江水,使用比喻修辞,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可谓无理,却能够表现作者内心离愁的深
重,让读者体会深刻,感同身受,可谓妙不可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
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B项,“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错误,这里词人看到了美丽光鲜的景色,突出的是内心的悲愁之感。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必然要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然后解读使用的
手法和表达的情感,从中品味艺术特色的效果。本题涉及的艺术手法为“无理而妙”,所谓“无理”即不合情理、事理论、逻辑,但别有一番滋味供读者咀嚼品味,可谓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妙不可言。有时候无理而妙,是指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
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本题中的无理具体表现为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妙用。在诗歌创作中,“无理”与“有情”长处于矛盾统一的两端。所谓“无理”,是指与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
维逻辑不相吻合;所谓”妙“,则是指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真情。我们欣赏诗歌便是善于感悟无理中的奇妙。《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为无理而妙。贾人之妇欲嫁弄潮儿,一位少妇羡慕桃杏能嫁给东风,似乎都不合
乎情理,但这些天真的怨恨语却曲折地表达了少妇无限的闲愁哀怨,感情真挚而深刻,虽无理却奇妙。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亡国之君李煜羁留汴梁,难免产生故国之思,凭栏远眺“无限江山”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他竟道出“独自莫凭栏”一语,为何?原来,凭栏南望,又会勾
起酸楚的思绪。“莫凭栏”这一无奈下的“无理”之语,恰恰道出词人思国之切,失国之痛。曾公亮《宿甘露僧舍》: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按常理,大江是不可开窗放入的,但是,开窗北望,目光掠过林莽千峰,壮阔的长江卷起拍天之浪,恍如向窗奔
腾而来。这幅眩目惊心的画面生动表现了长江恢宏的气势。其笔触之恣肆,造语之神奇。不惟如此,它还表现了这位以年老自请罢相,力荐王安石的贤相广阔的胸襟、非凡的气度。【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
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篇章十八:1.B2.①答案示例:二者不同。“谋稻粱”是
指禽鸟为谋生而觅食。杜诗中的雁虽不愿与乱聚成群的鸂鶒为伍,但为现实所迫,不得已而“谋稻粱”;陆诗中的雁在艰险中磨砺、不畏艰险而超然万里、志存高远,是不屑于“谋稻粱”的。②参考答案:杜诗通过塑造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虽志趣高洁,但为现实所迫无法实现理想,内心充满矛盾、痛苦的自我形象;陆诗通
过塑造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虽历尽艰险却不畏惧,志存高远、豪情万丈的自我形象。【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把两首诗放一起进行比较,有分说,有合写,考查对文意、情感的把握情况。做这类题,考生除了疏通字面含义,还要知人论世
,挖掘言语背后的深意,借助古汉语储备以及联想想象,力求充分准确地解读。B项,“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表述错误,陆诗把合群南飞的雁,置于水天相接、视野开阔辽远的背景画面中,意在表现天高任鸟飞的宏阔和大
气,借以表达诗人志存高远、豪情万丈的自我形象。故选B。2.①本题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属于对词语的解读。答这类题,首先解释词语本身的含义,进而扩展到相关诗句中,最后还要联系主旨情感加以辨析。稻粱,用了借代修辞,浅层代指粮食,深层借指利禄(官职)
,谋稻梁意指谋求世俗物欲、功名利禄。“谋稻粱”是指禽鸟为谋生而觅食。杜诗中的雁虽不愿与乱聚成群的鸂鶒为伍,但为现实所迫,不得已而“谋稻粱”,生计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不满现实社会,厌倦世俗,看淡名利,但又不得不裹挟其间,随其流
逐其波,诗人内心是极端痛苦万般无奈的;陆诗中的群雁在艰险中搏击不已,奋斗不止,经受磨砺、不畏险阻,乐观豁达,超然洒脱,志存高远,是真正地不屑和淡泊,“稻粱”奈我何心在志在便无畏无惧,是一种洒脱、旷达,给人的启迪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的昂扬
。②题考查对于诗歌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先总括形象特征,再结合诗句来对应注解特征词,力求信息全面、内容精准。首先审清题干信息:“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概括两
首诗中‘我’的形象”,题中“咏物”和“咏怀”,点明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为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盖有个我也”,类似于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意即让考生从诗中解读出“我”的形象特征,以及“我”的思想情感、立场观点、理想追求等等。据以上分析再结合诗句加以具体验证、诠释即可
。比如杜诗塑造的孤雁的形象,羁旅漂泊,缺吃少住,回家不得,这种艰难的窘境与诗人极其类似:志趣虽然高洁,却诸事不顺遂,理想难以实现项,内心纠结,矛盾重重,困惑多多,孤寂落寞、失意痛苦,诗人表面写只雁,实为喻指自我,以哀写哀,委婉达意,含蓄蕴藉;陆诗塑造了群雁形象,东、西云集,
合力向南,路遥地远,但集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躲开射箭,不惧冰霜,豪气冲天,攻坚克难,不坠志向,执著向远。这里的群雁也象征比喻了诗人自己,虽然时运不济,仕途不顺,但坚守志向,矢志不渝。【点睛】一、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
“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二、古诗词鉴赏方法: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
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
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篇章十九:1.D2.B3.被贬谪后,于羁旅途中的孤独感伤对
时光流逝的愁苦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面对世俗的清高孤愤。【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是一道客观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解词、译句、结构、手法、情感等。D项,作者情感态度解读有误,无中生有,并
非“以解脱乱世中百姓的疾苦”,而是写在贬谪的路上,诗人目睹七里濑一带的急流落照,荒林哀禽,想到自己身遭贬谪,远离都市,不由睹物伤情,内心愁闷。但一看到远处的严子濑,联想到东汉逸士严光曾隐居富春山,耕田打鱼,终老山林,又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有了精神寄托。借观赏沿江景物以寄托作者落落寡合的"羁心",
诗中虽作旷达语,却充满了不合时宜的牢骚。故选D。2.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赏析解读能力。本题题干诗句氛围情调等特色已定,把选项诗句逐一进行分析,找出与题干诗句特点一致的,剩下的就是答案。要做好此题,理解诗句意思一定要细致入微,性质一定要准确,比如是
乐景还是哀景,是喧闹还是寂静,是萧瑟还是空旷、辽远等。要做好此题一定要翻译准确、到位。A项,乐景,不能体现题干内容。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而几点雨滴在梧桐之上,都是以景为心情导引的形容吟咏。微云
、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B.项,哀景,能体现题干。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C
项,乐景,不能体现题干要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这美景刻画细微。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
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勃勃生机!D项,乐景,不能体现体现题干要求。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青山连绵不断,潮水褪去路上还带着泥沙。“潮平带路沙”是近看所得之景。词人的视线由“十里青山”的远景观赏收回到眼前之景,由
赋山转向摹水,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第三句由写所见过渡到所闻。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欢乐人来说,便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莺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赏心乐事.故选B。3.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把握作者所描述的对象,进而通过描写对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的好恶、爱憎,是寄寓在描述对象中的。这里的描写对象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体悟景物背后寄寓了诗人多少、什么样的情感。“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分析”二字暗示了解答此题不仅要概括思想感情,还需要
从诗中举出例子来证明。结合注释可以了解诗人处境为仕途之路不顺利,遭遇了被贬谪,首句可见诗人处于羁旅行役状态。“孤客伤逝湍”等句既暗示孤独感伤。又感伤江上行舟之艰险,以及岁月流逝之匆遽,表达了心中无可奈何的愁苦之情。最后一节
,作者借古人以明志。"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
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从而可以推断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面对世俗的清高孤愤。【点睛】《七里濑》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所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一韵到底,凡十六句,每四句为一
节。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诗意借观赏沿江景物以寄托作者落落寡合的"羁心",诗中虽作旷达语,却充满了不合时宜的牢骚。这首诗以景入情,跌荡起伏,正
相表里。(1)羁(jī)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积:聚集。(2)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3)逝湍(tuān):急流不停的江水。湍,急流。徒旅:游客。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4)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5)日落:
日光下射。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6)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纷,纷纷,众多。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7)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悼:感伤。迁斥:被贬滴、斥逐。(8
)存期:期望,想要。存,想。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9)秉:掌握,把持。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岂屑(xiè):哪顾,不管。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诮(qiào)
:责备,讥诮。(10)想属(zhǔ):联想。任公:任国公子。《庄子·外物篇》中写道:任国的一位公子做了一个大钓钩和大绳子,用五十头牛当作钓饵,到东海去钓鱼。钓了一年才钓得一条极大的鱼。他把这鱼切开做成肉干,从淛河以北到苍梧以东的人都可以吃得很
饱。(11)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译文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
悟出了长存的微妙要道。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