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706.061 KB
  • 2025-01-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宿州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宿州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宿州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宿州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8)页,706.06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19795963742d3c52378ee49c1af41b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生物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以下关于种群密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与

出生率成正比B.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D.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

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详解】A、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有关,出生率高,如果死亡率更高,种群密度可能变小,A错误;B、种群密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C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因此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C正确;D、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不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D错误。故选C。2.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

,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B.鸟类种群数量调查可通过辨别鸟类叫声差异来进行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D.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

就会出现“J”形增长【答案】B【解析】【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A、不管是多细胞还是单细胞生物,都存在“S”型曲线增长,A错误;B、鸣叫计数法是调查鸟类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利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不同强脚树莺的鸣唱,对所录个体鸣唱参数(如频率、音节时长)进行测量分析,通过鸣声辨别个体,B正确;C、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由于气候、天敌、食物、传染病等因素,种群数量会发

生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C错误;D、种群要出现“J”形曲线增长,需要在没有天敌和资源较丰富等原因才会出现,但如果迁入某地后,由于存在天敌等原因,不一定会出现“J”形增长,D错误。故选B。3.某草场由于某种鼠的大量啃食发生退化,

引入生物乙后鼠害得到有效控制,如图为一段时间内鼠种群及生物乙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引入生物乙前该种鼠的K值介于a与b之间B.据图可知,鼠与生物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A、B点时鼠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D.通过引

入生物乙来控制鼠的种群数量属于生物防治【答案】C【解析】【分析】年龄结构有稳定型、增长型和衰退型。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环境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故分析题图可知,引入生物乙前

该种鼠的K值介于a与b之间,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鼠的种群数量随着生物乙的变化而变化,故鼠与生物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C、A点时,鼠的种群数量在增长,此时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点时,鼠的种群数量下降是生物乙的捕食引起的,此时鼠的年龄结构不一定是衰退型,C错误;D

、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鼠的种群数量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C。4.所谓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的生产模式。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栗、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A.板栗、茶树生态位差异较大,因而种间竞争较弱B.板栗、茶树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C.该农林中板栗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该农林中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

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

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详解】A、桉树、菠萝生态位差异较大说明生态位重叠较少,因而种间竞争较弱,A正确;B、板栗、茶树高矮结合,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对阳光等自然环境资源的能力,B

正确;C、该农林中板栗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是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范畴,C错误;D、在该农林中,不同种群受到天敌、疾病等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D正确。故选C。5.我国古诗词

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种内竞争关系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原始合作的关系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可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蜂蝶与油菜之间属于互利共生

的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种间关系: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④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

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B、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并杀死螟蛉,产卵在他们的身体里,卵孵化后以螟蛉为食,“螟

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错误;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中体现了“幽草”、“黄鹂”等各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可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D、蜂蝶与油菜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说明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D

错误。故选C。6.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弃耕时间/年优势植物非优势植物<1年马唐-1飞蓬豚草2紫苑豚草3须芒草豚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山核桃A.在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种群不同B.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快,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慢C

.该地位于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D.50~150年间该地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保持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详解】A、由表格可知,

随着演替的进行,优势植物不断被取代,A正确;B、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B正确;C、该地区最终发展为森林生态系统,可能位于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C正确;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物种组成处于动态

稳定,D错误。故选D7.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为

相关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C是生产者,和A、B、D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B.碳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有①②③⑤⑥⑦C.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D.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可缓解因⑦过程造成的温室效应【答案】D【解析】【分析】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

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详解】A、生态系

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C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A、B是消费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进入

非生物环境,即图中的①②③⑤⑦过程,⑥是摄食过程,在群落内发生的,B错误;C、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不会明显减慢,C错误;D、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植树造林、增加绿

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可缓解因化石燃料燃烧过程造成的温室效应,D正确。故选D。8.六六六的成分是六氯环己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防治蝗虫、稻螟虫等。六六六一进入环境便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六六六的循环过程

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相同B.农田生态系统中蝗虫、稻螟虫体内的六六六浓度最小C.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六六六可以通过食物链而发生生物富集作用D.农业生产中,控制好六六六的使用量就可以较快地使其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答案】C【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某些重金属

盐类和难于分解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详解】A、六六六具有物质循环的特点,但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有差别,A错误;BC、生物富集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且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该物质浓度越高,农田

生态系统中蝗虫、稻螟虫体内的六六六浓度不是最小的,B错误、C正确;D、六六六等有害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累在生物体内,很难使其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D错误。故选C。9.初级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产生有机

物质的总量。一般以每天、每平方米有机碳的含量(质量数)表示。初级生产力又可分为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两者的关系为: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自养生物本身呼吸所消耗的同化产物。因此净初级生产力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A.摄入量B.同化量C.流入下一营养的能量D.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

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而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自养生物本身呼吸所消耗的同化产物,据此推测,净初级生产力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符合题意。故选D。10.据联合国统计,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已达到80亿

。如果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C.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D.经济发达国

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详解】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与步行出行相

比,开车会增大生态足迹,A正确;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B正确;C、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产量,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C正确;D、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

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占有较多的资源,因此其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大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错误。故选D。11.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人类文明形成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D.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与人口增多、人类活动

对资源的需求增多,特别是掠夺式开发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乱捕滥杀、过度采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这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另外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详解】A、生物

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A正确;B、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水资源短缺和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都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B正确;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

相互关系,C正确;D、易地保护是指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D错误。故选D。12.水体污染是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之一,为探究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对某

湿地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生物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从4个不同的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号)、工业污水(2号)、混合污水(3号)、未受染的池塘水(4号),分别测定4种水样的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单位:mg/L)和总氮含量(单位:mg/L)。再

取等量的上述4种水样,经菖蒲分别处理后,再次测定其BOD和总氮含量,数据整理后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对照等原则B.因变量检测指标是水样中的BOD和总氮含量C.4种水样中,有机物污染浓度最高的是2号D.

实验结果说明菖蒲对不同的污水均具有净化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步骤的书写一般包括三步:取材编号、处理对照和观察记录。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对于测定数值的实验,一般要多次重复,取其平均值,此题的实验目的是“菖蒲幼苗对不同污水净化效

果的研究”,自变量为不同种类的污水,因变量是菖蒲的净化作用,具体观察指标为BOD和总氮含量。【详解】AB、该实验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自变量是污水的种类,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BOD和总氨含量的变化值,AB正确;C、4种水样中,有机物污染浓度最高的是1号,C错误;D、根据处理

后BOD和总氮含量均有所下降可知,菖蒲对不同的污水均具有净化作用,D正确。故选C。13.美食街有很多卖油炸臭豆腐的。制作时,需要将豆腐浸入含有乳酸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的卤汁中发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豆腐为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提供了营养物质,相当于培养基B.为防止杂菌污染,陈卤汁需要经过灭菌,然后再利用C.乳酸菌发酵液呈酸性,原因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乳酸D.微生物发酵产生不同的代谢物使得臭豆腐具有特殊的味道【答案】B【解析】【分析】1、传统的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

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2、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详解】A、豆腐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

供了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相当于培养基,A正确;B、陈卤汁灭菌会杀死其中的菌种,B错误;C、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菌发酵液呈酸性,原因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乳酸,C正确;D、微生物发酵产生不同的代谢物使得臭豆腐具有特殊的味道:在多种微

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豆腐就转变成了风味独特的臭豆腐,D正确。故选B。是14.下列对食品保存方法的认识错误的是()A.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可破坏食品中的酶类B.低温保存可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温度越低对食品保存越有利C.腌制通过添加食盐、糖等制造高渗环境,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

长和繁殖D.干制降低食品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食品保存时间延长【答案】B【解析】【分析】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详解】A、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通过破坏

食品中的酶类,降低酶类对食品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食品保存,A正确;B、低温保存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但不是温度越低越好,例如果蔬的保存温度为零上低温,B错误;C、腌制过程中添加食盐、糖等可制造高渗环境,使微生物细胞失水,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和繁殖,C错误;D、干制能降低食品中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进而延长食品保存时间,D正确。故选B。15.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从葡萄皮上成功分离来的野生酵母菌分别接种于3个盛有等量同种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摇床转速分别为210r/min、230r/m

in和250r/min。培养时间与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了保证统计到活的酵母菌,在计数前常使用台盼蓝染液染色B.可以使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C.摇床转速不同,意味着培

养液中氧气含量不同D.培养8h后,三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均达到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培养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开始时培养液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

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酵母菌死亡率逐渐升高,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随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详解】A、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为了保证统计到活的酵母菌,在计

数前常使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其中被染成蓝色的是死细胞,A正确;B、酵母菌属于真菌,随培养时间增长其种群密度较大,可以使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B正确;C、由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摇床转速,摇床转速不同意味着培养

液中氧气含量不同,C正确;D、培养8h后,210r/min组还在继续上升,说明此时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尚未达到稳定,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宣布: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检测

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有2只。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我国科学家分析了东北豹种群的_________等数量特征。(2)常布设红外摄像机来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而不用标记重捕法。选用该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近年来检测发现,该区域东北豹种群数量维持在40余只。从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4)东北豹等动物在实施人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而鼠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

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导致二者种群数量差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5)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发展趋势的意义是_________。【答案】(1)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对调查动物没有伤害;可较长时

间调查;监测范围广;调查过程对动物生活干扰小(3)从上一营养级获得食物基本保持稳定(4)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5)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列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的【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小问1详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

比例,由题干可知,材料中我国科学家分析了东北豹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小问2详解】常布设红外摄像机来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而不用标记重捕法。选用该方法的优点是对调查动物没有伤害;可较长时间调查;监测范围广;调查过程对

动物生活干扰小。【小问3详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从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可能是东北豹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食物基本保持稳定,故该区域东北豹种群数量维持在40余只。【小问4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认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

仍不能迅速增长,繁殖能力差即出生率低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导致二者种群数量的差别。【小问5详解】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发展趋势的意义是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列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17.崇明

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物种

观察数量/只觅食生境出现率/%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生境1生境2生境3小坚果茎类草屑螺类贝壳沙砾甲壳类其他绿翅鸭212067.0033.052.816.7012.013.005.5绿头151398.01.01.078.30.807.15.61.17.1鸭鹤鹬1678

64.0036.00050.025.025.000青脚鹬151729.028.043.00033.333.3033.30.1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藨(biāo)草带,宽度为400m左右;生境

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回答下列问题:(1)区别以上三个生境的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2)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绿头鸭的种群密度主要由_______直接决定的。(3)绿翅鸭和绿头鸭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

(4)绿翅鸭和鹤鹬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_______(填“是”或“不是”)完全一样,理由是_______。(5)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_______,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的结果。【答案】(1)物种组成(2

)迁入率和迁出率(3)①.种间竞争②.二者觅食生境均有1,且都主要以小坚果、螺类等为食(4)①.不是②.二者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5)①.充分利用环境资源②.协同进化【解析】【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

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

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小问1详解】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区别以上三个生境的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故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绿头鸭的种群密

度主要由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的。【小问3详解】分析表格,二者觅食生境均有1,且都主要以小坚果、螺类等为食,存在资源和环境的竞争,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小问4详解】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绿翅鸭和鹤鹬食物

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故两者的生态位不是完全一样。【小问5详解】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18.2017年8月8日21时

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发生7.0级地震,震碎了那个风景如画,山水奇幻的地方。后来在人为干预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逐渐恢复。下图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图[单位为103kJ/m2·

a]。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_______。(2)在这次地震中受到的影响最大的生物是_______。(3)由图中可知: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值是_______×103kJ/m2·a。经

计算,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_______×103kJ/m2·a。(4)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5)植食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6)通过该图能体现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补偿输入的能量之和(2)顶位肉食动物(最高营养级的生物)(3)①.12②.5(4)15.6(5)植食动物遗体残骸中有机物的能量以及肉食动物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的(6)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补偿输入的

有机物总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小问1详解】从图中看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补偿输入的有机物总量。【小问2详解】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在环境受到

破环时对其食物来源影响大,由图可知,在这次地震中受到的影响最大的生物是顶位肉食动物(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小问3详解】植食性动物的同化的能量为(14+2)×103=16×103kJ/(m2·a),植食性动物呼吸作用消耗得能量为4×103kJ/(m2·a),

因此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值=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16×103-4×103=12×103kJ/(m2·a)。植食性动物流向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16×103-(4+9+0.5)

×103=2.5×103kJ/(m2·a),肉食动物需要补偿输入的能量值=(2.1+5.1+0.05+0.25)×103-2.5×103=5×103kJ/(m2·a)。【小问4详解】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的同化的能量为16×103kJ/(m2·a),第

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流向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5×103kJ/(m2·a),因此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2.5×103÷(16×103)×100%≈15.6%。【小问5详解】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各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为本营养级遗体残骸中的能量以及下一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因此植食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植食动物遗体残骸中有机物的能量以及肉食动物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小问6详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9.

明清时期,我国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低洼内涝积水地或河网发达地区的先民们,就探索出一种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这样可以将陆地种植与鱼塘养殖结合起来,把原本割裂的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根据同样的原理,甘蔗种植也可以与养猪、养鱼结合(如图

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的1条食物链:_______。(2)蚕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蚕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_______的形式流向鱼。投放鱼苗的数量不

能超过环境承载的限度(环境容纳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原理。相对于一般的农业生态系统,此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_______中的能量,实现了_______。(3)桑基鱼塘具有调节田间小气候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4

)该生产模式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原理。【答案】(1)甘蔗→人或桑树→蚕或甘蔗→猪→人或浮游植物→鱼或浮游植物→浮

游动物→鱼(2)①.有机物②.协调③.糖渣、猪粪和蚕排泄物等废物④.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3)间接(4)循环【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直

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3、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有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小问1详解】食物链的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起点为生产者,终点为最高级消费者,图中含有的食物链有甘蔗→人或桑树→蚕或甘蔗→猪→人或浮游植物→鱼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小问2详解】鱼为消费者,只能利用现有有

机物,蚕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向鱼。投放鱼苗的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的限度(环境容纳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了糖渣、猪粪和蚕排泄物等废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因此也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

小问3详解】桑基鱼塘具有调节田间小气候的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小问4详解】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20.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

素超过70亿吨,其中40%~60%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农作物秸杆等生产酒精。已知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葡萄糖等发生这种反应。科研工作者从土壤中提

取分离出高效分解纤维素细菌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提取分离过程中,对吸管、培养皿通常采用_______法进行灭菌,所用的培养基要用_______为唯一碳源。(2)过程③所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

_,培养基乙在培养基甲的基础上通常要加入_______。(3)过程④为挑单菌落进行接种,在挑选菌落时应挑选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最大的菌落,原因是_______。Ⅱ.利用纤维素分解后的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相关装置和过程如下图

所示:(4)图甲酒精发酵前期通入一定的无菌空气,目的是_______。发酵时温度一般控制在_______,且应关闭阀_______。(5)发酵的过程包括_______(填写图中的数字),产生的酒精可在酸性条件下用_______试剂检测。【答案】(1)①.干热灭菌(或高压

蒸汽灭菌)②.纤维素(2)①.稀释涂布平板法②.琼脂和刚果红(3)透明圈的大小反应出分解纤维素的量,菌落的大小反映出细菌的数量,故该比值反应单位细菌的分解能力,比值越大,分解能力越强,所以选比值最大的菌落(4)①.使酵

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促进酵母菌大量增殖②.18~30℃③.b(5)①.①②②.重铬酸钾【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

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小问1详解】对吸管、培养皿等玻璃制品通常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目的提取分离出高效分解纤维素细菌,故

所用的培养基要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经过程③接种后的菌落分布均匀,故属于稀释涂布平板法;为鉴别纤维素分解菌,需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溶液,用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且因为需要观察菌落,应使用固体培养基,需要加入凝

固剂琼脂。【小问3详解】由于透明圈的大小可以反映出分解纤维素的量,菌落的大小可以反映出细菌的数量,故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大小可以反映出单位细菌的分解能力,比值越大,分解能力越强,所以选择透明圈与菌落直径之比最大的菌落,故过程④为挑单菌落进行接种,在挑选菌落时应挑选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

比值最大的菌落。【小问4详解】酒精发酵前期需要通入一定量的无菌空气,目的是促进酵母菌的繁殖,有利于酒精发酵;在酒精发酵时瓶内温度一般应控制在18~30℃,酒精为无氧发酵,应关闭阀b。【小问5详解】由图可知,

酒精发酵过程包括①②,产生的酒精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试剂检测。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