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360.71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12db4cb7d4064c9abb42ce7deed60d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启用前202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王朝不断改良
粮食加工及储存技术,营建多种类型的储粮设施,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粮食储备调节机制。粮食储备作为农业生产及社会发展变革的调节器,可以用来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灾年的有效供给,同时将粮食储备以赈贷的形式发放,成为农民从事农业再生产的储备周转资源。首先,中
央层级粮仓是仓廪系统的核心,存贮于官仓的粮食主要用于政权机构及军队的消费。“集中存贮”体现出国家对粮食进行统一调控、严格管理的需求,也是昭示国力的重要内容。其次,存贮于民间仓廪的粮食主要用于抵御灾害,保证百姓的口粮供应,“分散存放”体现出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救方式
。再次,以常平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及相关思想,逐渐演化为国家统治的核心观念之一,为后世提供了积储备荒、调节粮食余亏的典范。可以说,中国古代仓廪制度经过长期的继承发展,逐渐演化成国家治理的核心观念之一,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对维系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权稳定、改善人民生
活功不可没。汉唐时期作为中国古代两个强盛的中央集权王朝,也是农耕文明(仓廪制度)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储粮制度和技术也表现出不少共同的特征。汉唐时期都将粮食视为国家管控的战略物资,以国有官营的方式统一管理粮食调运、中转、分配。汉唐用以储备粮谷的官方和民间仓廪种
类繁多,形成了仓、廪、庾、圈、窖等十余种仓储类型。各类型储粮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对维系政权稳定、救荒赈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汉中期后,京城人口不断增长,边境连年征战,各方对粮食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据《汉书·食货志》载:“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
,用卒六万人。”仓廪体系营建的核心在于解决粮食储存及保障品质安全,仓廪管理重点则需解决粮食在受纳、籴粜等方面的运作,从而进一步优化粮食资源在社会中的配置,并形成管理有效的运行体系。在继承先秦以来发展成就的基础之上
,通过融合吸收外来建筑技艺,汉唐时期中国传统木构营造技艺日趋成熟与完善,并运用于粮仓建筑。汉代官仓中广泛采用了地面房式仓的做法,虽然唐代至今未有涉及地面房式仓的考古成果发现,但从宋刻唐太极宫图残石中对太仓的刻画描绘与留存至今的与唐代基本同期的日本正仓院中正仓的仓储形式,或能间接
显示出唐代应也采用地面房式仓的储粮做法。汉唐时期的储粮形式中呈现出集中与分散、地上与地下交织并存的演进历程。汉唐以来形成了以常平仓、正仓、太仓、军仓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贮”和以义仓、社仓为代表的民间“分散存
放”现象。皇家仓廪因其重要性与规模性,承担了更为广泛的赈济职责;而民间系统则有效弥补了在官方难以维系时的不足,显示出对于百姓生活的保障属性。汉唐时期曾出现的由民间乡社所设的仓廪类型以义仓、社仓为代表。这些粮仓中有些具有“半官方”性质,有些则是以民间“自组织”的方式形成
的乡间邻里互助储粮模式,带有“赈贷”性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民间储粮系统承担了为国分忧、纾解民困的粮食应急保障、储备赈济职能,弥补了官方储粮系统之不足,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维系了古代民间乡社稳定与百姓生活安康。(摘编自韩国河、王祖远《汉唐时期储粮制度和方式之变迁》)1.下列关
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效的粮食仓储制度与储存方式,可以稳定市场价格、有效应对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不足。B.中国古代仓廪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发展,逐渐演化成国家治理的核心观念和制度安排之一。C.粮食在汉唐被作为战略物资,
多种仓储方式和国有官营的管理保证了粮食受纳、籴粜等方面的运作。D.处于仓廪制度发展关键时期的汉唐关注粮食的储存、品质,形成了十余种仓储类型用以储备粮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
先解说中国古代储粮制度的形成和意义,然后讨论了汉唐时期储粮方面的共同之处。B.在讨论中国古代储粮制度时,文章从三个层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粮仓的重要作用。C.文章引用《汉书·食货志》,目的是论证仓廪体系营建的核心在于解决国家粮食储存问题。D
.文章列举了汉唐以来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粮仓,论证了汉唐时期储粮形式的多样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粮食集中存贮在官仓是昭示国力的重要方面,保证了政权机构、军队消费和百姓口粮的充足供应。B.虽然考古还没有发现唐代地面房式仓,但从多种旁证能
证明汉唐时都广泛采用了地面房式仓来贮粮。C.义仓、社仓由民间设置,都具有半官方、半民间的性质,能有效地弥补官方储粮系统的不足。D.汉唐时通过建立有效的国家与民间粮食储备将国家收储、粮食赈贷、民间储存、乡邻互助等结合起来
。【答案】1.C2.C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多种仓储方式和国有官营的管理保证了粮食受纳、籴粜等方面的运作”错误。第三段有“以国有官营的方式统一管理粮食调运、中转、分配”“仓廪管理重点则需解决粮食在受纳、籴粜等方面的运作”等
,选项杂揉了信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目的是论证仓廪体系营建的核心在于解决国家粮食储存问题”错误。原文有“西汉中期后,京城人口不断增长,边境连年征战,各方对粮食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据《汉书•食货志》载……”,引用的内容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粮食消耗不断增加。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存贮在官仓……保证了……百姓口粮的充足供应”错误。第一段有“中央层级粮仓少…主要用于政权机构及军队的消费”“存贮于民间仓廪的粮食……保证百姓的口粮供应”。B
.“从多种旁证能证明汉唐时都广泛采用了地面房式仓来贮粮”错误。原文有“或能间接显示出唐代应也采用地面房式仓的储粮做法”,有可能但不完全确定,同时即便使用地面房式仓,但未必是“广泛”。C.“都具有半官方、半民间的性质”错误。原文有“这些粮仓中有些具有‘半官方'性质,有些则是以民间‘自组织’的方
式”。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平时吃的粮食、蔬果和肉类,都含有少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也是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作为肉制品的护色剂,它可以改善肉的色泽和
风味,还可以起到防腐作用,防止肉毒杆菌的产生,并延长保质期。通常情况下,人体一次性摄入0.3克以上的亚硝酸盐才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要求,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中最大使用量为0.15克/千克。以亚硝酸钠计,残留量≤30毫克/千克,食品
添加剂的剂量远小于中毒量和致死量。人体本身有完善的代谢系统,通过食物摄入的亚硝酸盐可以通过肝脏代谢并随尿排出。很多研究显示,亚硝酸盐对人体也有保护作用,它可以很好地抑制口腔内有害细菌的生长。亚硝酸盐可以在特定条件下释放一氧化氮。一氧化
氮既可以保护肠道黏膜,又可以杀灭许多胃肠道有害菌。此外,亚硝酸盐可以保护皮肤,抑制皮肤表面的细菌繁殖。此外,亚硝酸盐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在降低血压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摘编自马婧《日常饮食中的亚硝酸盐安全吗》)材料二:腌制的泡菜中已经形成的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特别是p
H值在4以下时会不断分解。酸度越强,分解越快,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会越来越低。同时,乳酸菌本身含有亚硝酸还原酶,也会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最后,会降低到一个完全无害健康的安全水平上。通常放到14天左右就安全了,在冬季,为保险起见可以等到20天。总之,只要泡菜够酸,只要里面有乳酸菌一统天下,就
无需担心亚硝酸盐超标的问题。研究表明,在制作酸泡菜时添加维生素C、蒜、葱、姜、鲜辣椒等配料,或加入类黄酮之类的抗氧化物质,都能有效降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摘编自范志红《酸泡菜这样吃才健康》)材料三: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环
境中,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含氮化合物。日常食用亚硝酸盐并不会中毒,但是当摄入量达到一定剂量时则会引起中毒,甚至可能会致命。亚硝酸盐的“前世”是硝酸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人体的作用可是千差万别。人体摄入
硝酸盐后,将缓慢分解合成为一氧化氮,它能扩张血管,缓解高血压,还能辅助保护心脏和肾脏。亚硝酸盐的“来世”是亚硝胺。当亚硝酸盐进入胃内,遇到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时,胃中的酸性环境会促使两者发生反应,反应后的亚硝酸盐转世再生,就变成了可怕的亚硝胺类致癌物,是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罪魁祸首。因此,亚
硝胺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健康杀手。但是,亚硝酸盐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亚硝胺。所谓特定条件,包括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在过量摄入亚硝酸盐,体内又缺乏抑制亚硝胺合成功能的维生素C的情况下,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摘编
自韩倩茜、王笑《亚硝酸盐的前世今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列数字比较了亚硝酸盐导致急性中毒的量和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中的使用量,得出亚硝酸盐是安全的结论。
B.酸性条件下,泡菜中的亚硝酸盐会不断分解,并且酸度越强分解速度越快,加上乳酸菌的帮助,最终可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处于安全水平。C.在常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山药、胡萝卜和莲藕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贮藏4天后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大体上呈下降趋
势。D.亚硝酸盐进入胃中后,酸性环境会促使其与蛋白质分解产物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亚硝胺,亚硝胺是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致癌物质。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亚硝酸盐在合理范围内被用作食品添加剂,既可以起到防腐作用延长保质期,同时对人
体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B.亚硝酸盐主要指亚硝酸钠,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含氮化合物,所以日常食用亚硝酸盐不会中毒,但要关注转变为亚硝胺后对人体的危害。C.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能分解合成一氧化氮,既可以保护肠道黏膜、杀灭肠道中的一些有害菌,也能扩张血管、缓解高血压,辅助保护心脏、肾脏。D
.如果亚硝酸盐不处在酸碱度、微生物、温度等特定条件下很难转化为亚硝胺,人体中的维生素C也能抑制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的合成功能。6.日常饮食中,如何减少亚硝酸盐对身体的危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A5.B6.①避免亚硝酸盐的摄入过量。少吃类似泡菜等腌制食
品等。②要吃新鲜蔬菜,泡菜要放到一定的时间再吃。③摄入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等的食物。【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比较了……得出亚硝酸盐是安全的结论”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介绍了导致急性中毒的亚硝酸盐的量和按照国家标准在肉类
制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得出的结论是“以亚硝酸钠计,残留量≤30毫克/千克,食品添加剂的剂量远小于中毒量和致死量。人体本身有完善的代谢系统,通过食物摄入的亚硝酸盐可以通过肝脏代谢并随尿排出”,不能得出选项的结论。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所以……
”强加因果。材料三第一段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亚硝酸盐在自然界比较普遍,二是在一定剂量下食用亚硝酸盐不会中毒。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
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通常情况下,人体一次性摄入0.3克以上的亚硝酸盐才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要求,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中最大使用量为0.15克/千克”,材料二“腌制的泡菜中已经形成的亚硝
酸盐,在酸性条件下,特别是pH值在4以下时会不断分解”,材料三“日常食用亚硝酸盐并不会中毒,但是当摄入量达到一定剂量时则会引起中毒,甚至可能会致命”可得出:避免亚硝酸盐的摄入过量。少吃类似泡菜等腌制食品等。由材料二“通常放到14天
左右就安全了,在冬季,为保险起见可以等到20天”可得出:要吃新鲜蔬菜,泡菜要放到一定的时间再吃。由材料三“在过量摄入亚硝酸盐,体内又缺乏抑制亚硝胺合成功能的维生素C的情况下,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可得出:摄
入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等的食物。(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熟路[美]尤多拉·韦尔蒂这是十二月里一个晴朗而又寒冽的清晨。在僻远的乡下,有一位头上包着红布的黑人老太太,
正在横穿松林的小路上走着。她的名字叫菲尼克斯·杰克逊。她身体矮小,老态龙钟,像祖父时代的旧钟的钟摆一样,左右摇晃着,不紧不慢地缓缓穿过阴幽的树影。她拿着一支伞柄做的细小的手杖,不停地敲打着前边封冻的土地,在宁静的空气中发出持续的沉抑的响声,就像孤寂的小鸟的啼啭,情思
冥邈。密林中不时掠过一阵颤动。她向前走着。松林浓密而静谧。风摇动着树梢,松针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夺目。松果像羽毛一般轻飘飘地落下来。深谷中野鸽在凄声哀鸣——对它来说,时间还不算太晚。路伸延到一座小山上。“走到
这会儿,腿上就像拖着铁镣,”她用老人们在自言自语时惯用的争辩口吻说,“不知什么东西总想把我拴在这山上,求我停下来。”等她爬上山顶后,她转过身来,严厉地将她走过的路仔细打量了一番,半晌才说:“上山穿过了松树林,
现在下山该过橡树林了。”她睁圆了双眼,开始小心翼翼地向下走。可是,没等到山脚,裙子就被一丛荆棘勾住了。最后,她终于摆脱了荆棘,浑身哆嗦着,站了一会儿之后,才敢俯身去拾手杖。“太阳已经这么高了!”她叫道,向后仰身望着天空,厚厚一层泪水涌进眼眶,“
时间都白白耗在这儿了。”山脚有一条小溪,溪流上横着一根木头。“这下麻烦来了。”菲尼克斯说。她迈出右脚,踏在木头上,闭上眼睛。她提着裙子,猛地朝前平举起手杖,便开始过桥了,就像节日游行中的一个角色似的。待她睁开双眼时,已安然到达了小溪
对岸。“看来我还不像自己想的那么老。”她说。不过她还是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她得穿过带刺的铁丝网栅栏。她得像婴儿学爬那样,四肢并用,连滚带爬。她大声地对自己说:时辰已经这么迟了,她可不能再让衣服撕破了;而且,如果她被牢牢地挂在这儿动弹不得,只好截胳膊锯腿的话,她可捞不到什么好处。不过,她到底还是
平平安安钻过了铁丝网。她站起身,来到一片空地上。一株株死去的大树像独臂的黑人,站在田野上枯萎的紫色棉秆中。一只鹞鹰站在地里。“你在瞧谁呀?”菲尼克斯沿着垄沟朝前走去。她在田垄上踢踢脚,嘴往下撇着,很神气地摇了摇头。她又向前走去,在沙沙响的玉米地里用手杖拨开一条路。最后她走到了地
头,踏上一条马车路。“美美地走吧。”她说,“这是个舒服的地方,这是段舒服的路程。”她向前走着。橡树的阴影像帘子一样垂到路面上。她闻到了木头的烟味儿、河水的气息,看到了教堂的尖顶和立在陡峭台阶上的小木房。她左摇右晃地慢慢挪着脚步,走进了一幢大楼。她走进
一扇门,只见墙上钉着一张盖着金印、镶着金框的文告,和萦绕在她心头的梦想完全相符。“我来了。”她说,仿佛在履行某种固定的仪礼似的,身子僵直起来。“是免费就诊吧,我猜。”一位坐在她对面桌旁的服务员说。老菲尼克斯只是面孔微微抽搐了一下,好像有苍蝇在打扰她
似的。“你聋了吗?”服务员喊了起来。就在这时,那位护士走了进来。“哦,是老菲尼克斯大婶呀,”她说,“她不是自己来看病的——她有个小孙子。她每隔一段时间来一趟,像钟表一样有规律。她住在纳齐兹古道那边很远很远
的地方。”她俯下身来。“菲尼克斯大婶,你干吗不坐下来?你走了那么远的路,我们不想老让你站着啦。”她用手指了指。老太太在椅上坐下来,身子直挺挺的,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好像是穿了铠甲。“你可不能这么耽误我
们的功夫,菲尼克斯大婶,”护士说,“快把你孙子的情况告诉我们,把事办完。”终于,一丝理解的神情闪烁了一下,接着它像火光映亮了老太太的面孔。她开口了,“对,我的孙子。刚才,我的记性跑掉了。我坐在那儿,忘了自己干嘛大老远的上这儿来。”“嗓子没见
好,是吗?”护士用肯定的口气对老菲尼克斯大声说。这时,她手里拿了张卡片,上面写了些东西,一个小表格。“唔,喝了碱液。什么时候?——一月——两三年前——”这会儿菲尼克斯开始主动说话了。“每过一阵子他的嗓子就又堵住了,咽不下东西。出不来气儿。没法吃喝。瞅着时候又到了,我就又动身来这里取药,让他能
好过些。”“好吧。医生说过只要你来拿药就给你,”护士说,“不过,这病可是个顽症。”“我的小孙子,就剩下我们俩相依为命了。他在遭罪,但这好像一点不碍他的事。现在我记得一清二楚。我再不会忘记他。只要我活着,就再不会忘记。”“好了。”现在护士想
制止她说话了。她递给老太太一瓶药,“免费救济。”她说着,在本子上登了记。老菲尼克斯把药瓶举到眼前看了看,随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兜里。“谢谢。”她说。然后她用手杖敲了敲地板。“我现在要做的事是,”她说,“我要上商店去给我孙子买一只他们卖
的那种小纸风车。他准不敢相信世上有这样的东西。我要用这只手正直举起小风车,一路走回家去,他在那等着我呢。”她举起空着的那只手,轻轻点了点头,转过身走出医生办公室。接着,楼梯上响起了她缓缓下楼的脚步声。(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描写老人的身体状况、走路姿态等,为后文老人的一些做法做铺垫,使后文涉及老人的某些情节不显突兀。B.面对服务员和护士,老人的态度不同,体现了老人对服务员打扰她的厌恶和对护士熟知自己的喜爱。C.老人所走的“熟路”,有着自然界的
危险,也有来自老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但老人最终为孙子拿到了需要的药品。D.小说细致描写了老人为孙子取药的经历,揭示了老人在生存中遭遇的困境,体现了作者对老人悲凉命运的同情。8.菲尼克斯·杰克逊的独白有何具体作用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9.评论家认为尤多拉·韦尔蒂的创作风格是“平淡与深刻并存,幽默优美、情深意切”,请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答案】7.B8.①刻画人物形象。通过老人独白,刻画了一位不怕困难、性格坚定、幽默风趣、关爱孙子的老人形象。②推动叙事进程。场景的转
换大多用老人的独白,比如“上山穿过了松树林,现在下山该过橡树林了”“这是段舒服的路程”等都转换了叙述的场景,推动了叙述进程。③深化小说主题。通过老人独白,表现了对生命的尊崇和赞美,对关爱家人的赞美等。9.①
故事平淡却思想深刻。小说叙述了年迈的菲尼克斯给小孙子拿药的故事,情节平淡、简洁;但平淡的故事下展现了老人不怕艰难、信念坚定的思想。②语言优美、幽默。小说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环境等;就老人而言,小说使用幽默的话语来描写她,如走不动路时,老人认为是有东西拴住了她的脚;走过小溪后
,她说自己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老等。③关爱家人,感情真挚。老人长途跋涉为孙子求药,体现了老人对家人的关爱的之情,充满人性的光辉。【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体现了老人对服务员打扰她的厌恶和对护士熟知自己的喜爱
”错误。根据原文“终于,一丝理解的神情闪烁了一下,接着它像火光映亮了老太太的面孔。她开口了,‘对,我的孙子。刚才,我的记性跑掉了。我坐在那儿,忘了自己干嘛大老远的上这儿来。’”可知老人到医院后,没有说话,不是对服务员的厌
恶,而是一时没想起来自己要做什么。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在人物形象上,老人“走到这会儿,腿上就像拖着铁镣”“不知什么东西总想把我拴在这山上,求我停下来”“‘美美地走吧。’她说,‘这是个舒服的地方,这是段舒服的路程。’”等独白充分展现了她不怕困难、性格坚定的形
象特征,“看来我还不像自己想的那么老”以及她面对鹞鹰时说的“你在瞧谁呀?”等独白充分展现了她幽默风趣的形象特征。而“我的小孙子,就剩下我们俩相依为命了。他在遭罪,但这好像一点不碍他的事。现在我记得一清二楚。我再不会忘记
他。只要我活着,就再不会忘记”“我要上商店去给我孙子买一只他们卖的那种小纸风车。他准不敢相信世上有这样的东西。我要用这只手正直举起小风车,一路走回家去,他在那等着我呢”则展现了她对孙子的关爱。由此可知,通过老人的独白,刻画了
一位不怕困难、性格坚定、幽默风趣、关爱孙子的老人形象。在推动叙事进程上,原文中,随着老人路程和所处地点的变换,她也会有相应的独白,如“走到这会儿,腿上就像拖着铁镣”“上山穿过了松树林,现在下山该过橡树林了”“这下麻烦来了”“这是个舒服的地方,这是段舒服的路程”“我来了”。由此可知,场景的转换大多用
老人的独白,比如“上山穿过了松树林,现在下山该过橡树林了”“这是段舒服的路程”等都转换了叙述的场景,推动了叙述进程。作者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进行抒情或议论,而是将情感寄托于老人的独白中,如“我再不会忘记他。只要我活着,就再不会忘记”等。因此,文章通过老人独白,表现了对生命的尊崇和赞美,对关爱家
人的赞美等,深化了小说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从文章的整体内容来看,看似描写的只是一件老人步行为孙子拿药这一件平凡的小事,整体故事情节也很平淡、简洁。但是,作者用了整整一半的篇幅,详细刻画了老人远行的艰难
,如“最后,她终于摆脱了荆棘,浑身哆嗦着,站了一会儿之后,才敢俯身去拾手杖”“‘太阳已经这么高了!’她叫道,向后仰身望着天空,厚厚一层泪水涌进眼眶”“她得像婴儿学爬那样,四肢并用,连滚带爬……而且,如
果她被牢牢地挂在这儿动弹不得,只好截胳膊锯腿的话,她可捞不到什么好处”。从中,可以看出她不怕艰难、信念坚定的思想。由此可见,尤多拉·韦尔蒂在这篇文章中的创作风格是故事平淡却思想深刻。文中,“松林浓密而静谧。风摇动着树梢,松针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夺目。松果像羽毛一般轻飘飘地落下来”“
一株株死去的大树像独臂的黑人,站在田野上枯萎的紫色棉秆中。一只鹞鹰站在地里”等是对老人前行路途中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大多语言优美。而“看来我还不像自己想的那么老”以及她面对鹞鹰时说的“你在瞧谁呀?”等语句中,作者则运用独白充分展现其幽默风趣的形象特征。从中可见作品的语言优美
、幽默。原文中,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医院为孙子取药,是其情感的实践体现,“我再不会忘记他。只要我活着,就再不会忘记”等独白是老人爱孙之情的直接抒发。从这些描写中,我们都能看到老人对家人的关爱之情,充满人性的光辉。这份关爱家人,感情真挚的特点符合“情深意切”的评价。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①?”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中,何如?”曰:“吴、越之善没者能取之矣。”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蓄、渑之水合,易牙②尝.而知之。”白公曰:“然则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曰:“何谓不可?谁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浴室③。故《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夫
唯无知,是以不吾知也。”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甚说之,以示翟翦,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翦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翦对曰:“今夫
举大木者,前呼邪许④、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故《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此之谓也。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难以除患,愿闻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
,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此老聃之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者也。若王之所问者,齐也;田骈所称.者,材也。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阴
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啮缺问道于被衣⑤,被衣曰:“正女形,壹女视,天和将至。摄⑥女知,正女度,神将来舍。蠢乎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啮缺继.以仇夷⑦。被衣行歌而去,曰:“形若槁骸,心如死灰。直实不知,以故自持。”(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注】①微言:密谋。白公欲发动
叛乱,又怕事情败露,故有此问。②易牙:此人善调味辨味。③浴室:又作“法室”,地名。白公事败自缢于此。④邪许:号子声。相当于今天的“哟和”或“呀哈”。⑤啮缺、被衣:都是庄子虚拟的人物,“被”同“披”。⑥摄:收敛。⑦仇夷:原注作“熟视不言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B.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
/齐国之政/何足问哉/C.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D.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
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牙尝而知之”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尝”字含义不同。B.“先生皆善之”和“素善留侯
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C.“田骈所称者”和“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两句中的“称”字含义相同。D.“啮缺继以仇夷”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六国论》)两句中的“继”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公问孔子人是否可以密谋时,孔子认为人不需要密谋,因为能明白你说话意思的,即使你不说话他也能够明白。B.翟翦认为不能颁布施行惠子为惠王制定的法令,并用《老子》中的观点“法令越详明,盗贼就越多”
来加以佐证。C.田骈用道术游说齐宣王,齐宣王认为自己拥有齐国,而田骈说的道术难以消除齐国祸患,自己想听治政高见。D.被衣认为端正形体、集中视力,天然的和气就会降临,收敛智慧、端正思想,神明就会留在心中,由此人会变得淳朴。13.把文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2)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答案】10.C11.C12.A13.(1)所以,最高境界的言语是丢掉言语,最高境界的作为是无所作为,那些才智短浅的人所争论的,是细微末节罢了。(2)但是不使
用它,是不如这个更合适。治理国家在于礼法,而不在于法令文辞修饰得漂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察
我说的话的意旨,自然会从中领悟出些能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来。虽然我说的道术中没有关于消除齐国祸患的内容,但是天地之间、六合之内,都可以用‘道’来陶冶变化,那齐国的政事哪里值得询问呢?“无材”是“林木”的谓
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其所谓”作“察”的宾语,其间不能分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正确。第一个“尝”意为“品尝”;第二个“尝”意为“曾经”。两句中的“尝”字含义不同。句意:易牙能尝
辨出来/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B.正确。第一个“善”意为“称赞,认为……好”;第二个“善”意为“与……友善、友好”。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句意:儒生们都称赞法令制定得好/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C.错误。第一个“称”意为“称述,称道”;第二个“称”意为“称赞、赞扬”。两
句中的“称”字含义不同。句意:田骈所称道的/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D.正确。两个“继”都意为“接着”。句意:啮缺还是接着像先前那样显得目光呆滞不言不语/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接着五国灭亡了。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
点的能力。A.“孔子认为人不需要密谋”错误。原文有“何谓不可?谁知言之谓者乎”,意思是为什么不可以呢,但需要与能明白你说话的人密谋。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去”,丢掉;“至为”,最高
境界的作为;“无为”,无所作为;“争”,争论;“末”,细微末节。(2)“不若”,不如;“宜”,合适;“礼”,礼法;“文辩”,法令文辞修饰。参考译文:白公问孔子:“人可以密谋吗?”孔子不回答。白公又问:假若把石头扔到水里,怎么样?”孔子说:“吴、越地区善于潜水的人可以把它捞起来
。”白公又说:“假若把水泼入水中,怎么样?”孔子说:“蓄水和渑水汇合一起,但辨味专家易牙能尝辨出来。”白公于是说:“这么说来,人根本就不能和他们密谋了?”孔子说:“怎么说不可以啊?那些能明白你说话意思的人才可以和他密谋呀
!那些能明白你说话意思的人,你不去和他说,他也会明白。争夺鱼的人没有不湿衣服的,追逐野兽的人没有跑得慢的,他们并不是乐意这样做(而是利欲之心驱动他们这样做)。所以,最高境界的言语是丢掉言语,最高境界的作为是无所作为,那
些才智短浅的人所争论的,是细微末节罢了。”白公就是不懂这其中的道理,所以导致最后因事败走投无路而自缢于法室,所以《老子》中说:“言论有宗旨,行事有根据。因为人们无知,所以也不理解我说的道理。”惠子为惠王制定
国家法令,制定出来后拿给德高望重的年长儒生征求意见,儒生们都称赞法令制定得好。惠子于是将法令上呈给惠王,惠王十分高兴,拿去给翟翦看,翟翦说:“很好。”惠王说:“既然法令制定得好,那么就颁布实行了吧?”翟翟翦说:“不行。”惠王说:“好却不能颁布实行,这是为什么?”翟翦说:“如今那些扛
大木头的人,前面的呼喊‘呀哈’,后面的也同声应和。这是人们在扛举重物时为鼓劲而唱喊的歌声。难道没有郑国、卫国那样激越凄楚的乐曲?但是不使用它是不如这个更合适。治理国家在于礼法而不在于法令文辞修饰得漂亮。”所以《老子》说:“法令越详明
,盗贼就越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田骈用道术游说齐宣王,齐宣王回答说:“我所拥有的是齐国。你向我说的道术难以消除当前齐国的祸患,所以我倒希望听到一些好的治政高见。”田骈回答说:“我说的道术尽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运用到政事。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
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察我说的话的意旨,自然会从中领悟出些能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来。虽然我说的道术中没有关于消除齐国祸患的内容,但是天地之间、穴合之内,都可以用‘道’来陶冶变化,那齐国的政事哪里值得询问
呢?这就是老子说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像大王所说的只不过是一个齐国,而我所说的也不过是树木的培育而已。而实际上树木比不上树林,树林生长比不上雨水,雨水比不上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比不上中和之气,而中和之气比不上‘道’。”啮缺向披衣问“道”,披衣说:“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觉,这
样天然和气将降临。敛藏你的智慧,端正你的思虑,神明就会留宿在你心中。你将纯朴得像新生的牛犊,不探求所有事物的缘由。”披衣的话还没说完,啮缺还是像先前那样显得目光呆滞不言不语。披衣唱着歌而离去,说:“形若槁骸,心如死灰;真实地知道了天道
,不以智巧故作矜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曲陆游佩刀一刺山为开,壮士大呼城为摧。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长戈逐虎祁连北,马前曳来血丹臆。却回射雁鸭绿江
,箭飞雁起连云黑。清泉茂草下程时,野帐牛酒争淋漓。不学京都贵公子,唾壶塵尾①事儿嬉。【注】①唾壶廛(zhǔ)尾:《世说新语》载,东晋王敦,曾于酒后一边高诵曹操诗句,一边用如意敲唾壶打拍子,把唾壶打了个缺口;王衍有盛世美貌,喜清谈,时常手拿玉柄塵尾。塵尾:
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后古人清谈时必执塵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军将士身披铠甲、手执兵刃,跃然马上,动地而来
,阳光下的铁甲闪耀的光辉白如银山。B.用猎虎祁连山、射雁鸭绿江等场景刻画壮士们决荡边地、勇往直前、捐躯报国的英雄形象。C.将士们在回程时想停下来饮酒休息,但野牛冲进帐篷、撞倒酒杯,为诗歌增加了喜剧色彩。D.诗歌用雄浑奔放的写作风格、明白流畅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等,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15
.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答案】14.C15.①诗歌描绘了壮士们边地的壮举,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赞美。②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③对朝中清谈误国的士大夫们表达了强烈的鄙薄和愤慨。【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将士们在回程时想停下来饮酒休息,但野牛冲进帐篷、撞倒酒杯,为诗歌增加了喜剧色彩”错误。“清泉茂草下程时,野帐牛酒争淋漓”两句写壮土们凯旋途中,在水清草茂之处稍作息止,野外帐幕之内,他们食牛肉,喝美酒,庆功畅饮
,痛快淋漓,豪情盖世。着重描写了村野乡民争先恐后用牛酒慰劳将士的热闹场面,并以此反映了乡民们对宋军的欢迎、热爱和拥护,说明宋军抗击金兵是正义之师,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牛酒”指的是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并非“野牛冲进帐篷、撞倒酒杯”。故选C。【1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佩刀一刺山为开,壮士大呼城为摧”,描绘出塞的壮士们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拔刀刺山,山为之开;壮士大吼一声,城墙为之而摧毁。采用夸张的笔法,又妙用典故,写壮士的英勇气概,其挺拔英姿,丰伟神采,尽现眼前。据此看出,诗歌描绘了壮士们边地的壮
举,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赞美。②“长戈逐虎祁连北,马前曳来血丹臆。却回射雁鸭绿江,箭飞雁起连云黑”,四句描写想象中的射猎情景。实际上是明写射猎,暗指抗击金兵。这里运用借喻的手法,将“祁连山”喻为宋金边界的关山,即抗金的前沿阵地,“鸭绿江”喻为金国的大后方、大本
营,“虎”和“雁”喻为金兵。在“祁连北”将金兵打得落花流水,接着又挥师东进,以锐不挡之势,挺进“鸭绿江”,直捣“黄龙府”。这两幅想象中的“逐虎”、“射雁”的画图,是陆游渴望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生动体现。据此看出,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③“不学京都贵公子,唾壶麈尾事儿嬉”,诗人借东
晋士大夫王敦、王衍善清谈的典故,抒发感慨,收束全诗。据《世说新语》载,王敦善清谈,常常边唱边用如意敲唾壶打拍子,竟把唾壶打破了。王衍常常挥动玉柄麈尾高谈阔论。作者从宋军出塞远征抗敌的壮举,联想到朝廷中那些象王敦、王衍一样的王公大臣、贵胄之弟,颇为感慨,不无忧患地指出:这些人结游享乐,不思报国,大
宋江山是要葬送在他们手中的。据此看出,对朝中清谈误国的士大夫们表达了强烈的鄙薄和愤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中的钉头闪耀,比粮仓的粮食还要多。(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用二人能共同享用自然界的无穷宝物劝慰朋友。(3)了使诗文表达更加生动有趣等,古代诗文中常常会借“木”说理,比如:“______,______”。【答
案】①.钉头磷磷②.多于在庾之粟粒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合抱之木⑥.生于毫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磷”“庾”“粟”“锲”等。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团泊湖,给你的感觉足够阔达、足够诗意,让你久待的灵魂与理想的生活方式不期而遇。目光随独流减河逶迤东去,直奔大海。站在团泊大桥上,___①___,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独流减河、团泊湖,两大水域___②___,让人享受到自
然的美妙:蓝天、云朵,飘逸于梦幻,呈一派幽雅之韵,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湖畔傍晚,一轮残阳,将要浸入远远的西半天,含情脉脉地收敛了___③___的万道金芒。落日余晖在天地间快乐地撒播红色;染红了烟云,染红了团泊湖的水,染红了大地上各种物象。几
只被霞光染红的野鸭,扇动着双翅向太阳的方向飞去,渐渐融入彩霞之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竟然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撷取团泊湖中的一朵浪花,你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律动;();()。而循着绿色的召唤,环湖穿行或荡游湖中,你更恰似置于绿色林海之中,这里的每一朵
浪花、每一把泥土、每一片芦苇,乃至每一块湿地、每一处园林,都散发着独特的风韵与神奇。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仿照画横线的语句,在括号中另写两个句子,与画横线的语句构成排比句。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从修辞角度看,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7.①
极目远眺②相映成趣③璀璨夺目18.示例:捞起团泊湖中的一把泥土,你能够体会到生命的流转;握着团泊湖中的一棵芦苇,你足以领略四季的愉悦。19.①比拟的手法。把“落日余晖”比拟为“快乐地撒播红色”的人,表达出对落日余晖下景色的喜爱之情。②排比的手法。写出“落日余晖”下从天到地的多种景色,涉及事
物多、节奏感强,生动地描摹出落日余晖极强的染色能力。【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义的能力。①根据前文“站在团泊大桥上”和后文“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可知,这是站在团泊大桥上远望才能看到的景色,故可填“极目远眺”。极目远眺:尽目力远望。②原文说的是独流减河、团泊湖这两大
水域的交融与互相映衬的美,故可填“相映成趣”。相映成趣:互相映衬、对照着,显得很有情趣,很有意味。③此处用来修饰“万道金光”,可填“璀璨夺目”。璀璨夺目:色彩鲜艳夺目。【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内容方面。该
段描述的主体是“团泊湖”;结构方面,可先从画线句中抽取出句子的结构,即“动词+‘团泊湖中的’+‘一’(量词)+名词,你能够(可以)+动词+名词+‘的’+动词或形容词”。画线句是针对团泊湖的湖水去展开的,因此仿写时可以转换思
路,从河岸边的植物、泥沙等角度去展开,如“捞起团泊湖中的一把泥土,你能够体会到生命的流转;握着团泊湖中的一棵芦苇,你足以领略四季的愉悦”。【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波浪线语句中,句子主
语是“落日余晖”,是大自然中常见的景物,而作者在这里用“快乐地撒播红色”这一人类才有的情感状态和行动去形容日落,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落日余晖”比拟为“快乐地撒播红色”的人。这一生动活泼的描写,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落日余晖下景色的喜爱之情。“染红了烟云,染红了团泊湖的
水,染红了大地上各种物象”一句中,作者连用三组“染红了……”,从上到下、从天到地写出“落日余晖”照耀下,天地间多种景色被染红的样子,涉及了多种景物。内容上,排比的运用充分展现了涉及事物多,生动地描摹出落日
余晖极强的染色能力。效果上,排比手法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代席镇一般用金属铸造,体积不大,为避免牵羁衣物,席镇往往被制作成扁圆形,就算席镇制作的原型有支棱出来的细节,也会被工匠刻意隐去,或通过其他方式
表现出来。这一时期,___①___,常见的有虎、豹、羊、鹿、龟、蛇等,这是因为汉代人认为它们具有驱除灾难、带来吉祥的神奇能力,正所谓“羊者祥也,鹿者禄也”。从先秦时期开始,___②___。《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大人占之
,维熊维罴,男子之祥”。此外,在神话传说中,也有关于熊是吉兆的记载。为了取熊的吉祥之意,工匠们也常常将席镇塑造成熊形,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那对鎏金熊形青铜镇。既然汉代工匠又非常擅于制作熊形器物,那么按照常
理来说,___③___;但是目前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熊镇却并不多,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家具样式变化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新的坐具,上面的席得到了比较紧密的保护,因席镇失去实际用途而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席镇大多制作成动物造型②人们也把熊视作吉祥动物③汉代熊镇的数量应该不少/很多21.示例:
由于家具样式变化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新的坐具,上面的席得到了比较周密的保护,席镇因失去实际用途而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①此处为总领句,结合后文内容可知,席镇的形状为各种动物,可填“席镇大多制作成动物造型”。②结合后文“有关于熊是吉兆的记载”可
知,熊也是吉祥物之一,可填“人们也把熊视作吉祥动物”。③此处和“目前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熊镇却并不多”为转折关系,指熊镇应该不少,可填“汉代熊镇的数量应该不少(很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
语病:一是“紧密的保护”搭配不当,改为“周密的保护”;二是“因席镇”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改为“席镇因”。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唐朝宰相韩混曾担任三吴长
官,对于任用的幕僚都能根据才干安排适当的职务。有一次,他在家中接待一个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人看上去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脾气还有些古怪。一旁的介绍人感到非常尴尬,觉得这个年轻人不会被看中。不料,韩混却留下了这个年轻人。因为韩混从这个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
任命他为“监库门”。年轻人上任后,果然不出其所料,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冯梦龙在《智囊》中点评:“用人如韩混,天下无弃才,无废事矣。”以上内容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识人基础,用人是根本用人当如韩混,天下无弃才,无废事矣。诚然,人才能尽其才,贵在“知人”。知,即了解、理解、的是支持、懂得;知人,即了解人、理解人、支持人、懂得人,最后赢得人。知人,才能更好地用人,才能
有效避免用人失察。知人需要智慧。但是,人才能尽其才,更贵在用人。古人说:“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这就告诫我们,有了贤才,我们要识贤才,更要用贤才,给贤才委以专职。识才是基础
,是条件,用才则是目的,是结果。用人者需拥有一双慧眼。这双慧眼具有全面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能发现人的长处与短处,能辨别贤才与庸才。为此,用人者要学会“下沉”,防止官僚主义,不能求全责备。就如刘邦之用韩信,刘邦不因为韩信出身寒门,从小寄食,曾受胯下之辱而轻视他、漠视他,
相反,刘邦通过听取韩信对楚汉双方形势的分析,敏锐地发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立即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可惜的是,也许因为出身,也许因为自负,项羽没有刘邦那双善于识人的慧眼。尽管韩信投奔刘邦之前追随的是项羽,也曾多次向项羽
建言献策,但项羽都拒绝采纳,导致韩信、陈平等优秀人才另择明主,图谋发展。打败项羽的是项羽自己,并不是刘邦、韩信。项羽用人的短视与愚蠢恰恰说明刘邦用人的高远与聪明。用人者还要克服唯我独尊的思想,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博大
胸怀,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最好的机会,提供最好的平台,正确处理舍与得。刘邦虚心纳谏,礼待韩信。他先后拜韩信为大将军、相国,立韩信为齐王,职位的提升、平台的变化表明了和谐的君臣关系,也为韩信大展锋芒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相比之下,项羽对下属虽慈爱,但吝于给平台、给机会,项羽给予韩信的是低微的官职,安排韩信的工作是管理粮草、军饷。要知道,机会和平台深深影响人才的发展和人才创造的价值,就像雄鹰翱翔于蓝天,韩信只有统率千军万马才尽显英雄本色。知人善任者赢人心,得天下,事业蒸蒸日上。韩
混如是,我们亦如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时代呼唤人才。未来的竞争,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身为用人和被用的我们,都要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善于发现人才,更要善于使用人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让人才在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的征途大放光芒,尽显风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涉及两个人,韩混和求职的年轻人:前来求职的年轻人缺点明显,但仍被韩混发现优点,并安排适当的工作。由此分析,文章要讨论的是韩混的知
人善用、任人唯贤,注重细节、善于观察等方面。对此,写作时,可以围绕慧眼识人才,大度举荐人才等角度去展开。首先可以论述其重要性,比如借助伯乐识别千里马;武则天赞叹政敌骆宾王的才华横溢;梁启超为国学院推荐陈寅恪;贺知章推荐李白给唐玄宗等
的例子加以辅助。而对于如何发现人才,则可结合材料中善于观察、注重细节等方法去展开。最后,则可说明,古人的“用人之道”,对当今我国社会的发展仍具有启示意义。然后,结合当今社会发展来谈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如何“待人”,如何“用人”,如尊重人才,尽可能敞开进贤之门,让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
,还要放手使用,给他们创造一展所长的舞台等。立意:1.识才有术,务得其道。2.用人之长,不求全备。3.发现才干,知人善用。4.善于观察,发现优点。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