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西桂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 含答案.docx,共(10)页,1.30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0f36c027e37423e201c33fc3d02ac6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桂林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5页,第II卷5至6页。请在规定的答题卡上做答,否
则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周易》称神农氏将木头切削、弯曲成耒耜来耕地;春秋时期的《国语》记载当时已经用铁
来制作锄头、铲子等农具;同时期的《左传》记载当时在河南地区粮食作物已经由一年熟变为一年两熟,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这反映了A.铁质农具的普遍使用B.土地私有制广泛确立C.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2.古代“盛世”的一大特点是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汉武帝时太仓中储存的多为北方种植的粟;而到唐代开元盛世,南方的稻米已经在粮食储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社会秩序稳定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D.曲辕犁的使用3.明朝末年,官员吴应箕途径河南,见到路边村庄都成了废墟,田地因为无人耕种而
荒废,到处是衣衫褴褛的流民。当地人说,差税太重,根本承受不了,一来二去只好抛弃土地逃亡。这反映出A.封建王朝的残酷剥削摧残农耕经济B.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无地流民增多C.严重的土地兼并令自耕农丧失土地D.小农经济在自然灾害前十分脆弱4.明清时期,江苏许多地方的棉花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种植水稻的
农民越来越少。当地人的口粮基本依靠商贩从外地购买而来。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面临粮食危机B.雇佣劳动关系发展迅速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5.汉朝初年铸造四铢钱为货币,地方诸侯国和私人都可以仿铸;汉武帝时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发行,并规定地方
诸侯和民间均不得仿铸,违反者将处以极刑。这种变化A.用经济手段巩固了中央集权B.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发展C.保证了国家经济的长期繁荣D.是统一货币发行的开端6.右图为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旧时民间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贩卖商品的小贩被称为货郎。货郎这职业古时已有,但宋之前的图画作品几
乎难觅他们的踪影,从宋朝开始货郎的形象才进入画家的视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宋朝开始出现商品交易B.宋代画家关心平民社会生活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D.商品经济繁荣影响绘画创作7.唐朝中期以前,出身商人家庭是不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也禁止官员参与商
业活动。而到了清朝乾隆时,盐商家庭出生的科举进士达到280名,官员经商、兼职商人的现象也很常见。这一变化反映出A.商人阶层在科举中占据优势B.清朝积极鼓励经商活动C.商人地位在客观上有所提高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放弃8.据统计,从1760年到1810年的50
年时间内,英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年平均值由47万两增加到730万两,而中国对英国的商品输出年平均值由97万两增加到995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销售市场B.中外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C.清朝统治者取消
了“海禁”政策D.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9.1860年前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农户越来越多地从市场上购买自己需要的日用品。该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自然经济受到很
大冲击B.主动对外国打开国门C.民族工业出现发展高潮D.家庭手工业完全解体10.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北洋水师将防御敌军从海上进犯京津地区拱卫皇城作为头等目标,并依据如此思路花重金购买了“定远”级慢速铁甲舰。清廷热衷于开动舰队到周边国家”宣扬皇家天威”,却没有意识世界海军技
术的日新月异,最终舰队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的高速巡洋舰击败。这表明A.洋务运动海军建设存在系统缺陷B.近代化依赖外国技术存在隐患C.军事技术决定了国家战争的胜负D.洋务运动无益于中国国防建设11.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数额减少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封建王朝覆灭推动国家变革D.洋务运动促进近代工业的发展12.20世纪20年代初,汉口的对外贸易出现了新的特点。输入品主要限于中国不能生产的产品,如煤油用电设备等。那些中国能生产的且价格离于国货的进口品越来越
多地被拒之门外。这表明A.国产商品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B.民族资本主义已进入到黄金时期C.民族工业在一战中获得发展机遇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受到一定遏制13.1937年秋,国民政府将位于南京的第21兵工厂迁往重庆。到1940年,原本缺乏现代工业的重庆、昆明已经集中了多家搬迁而来的兵工厂,生产了
大量武器,有力支援了抗日前线。这反映出抗日战争A.推动民族工业布局的调整B.提高了军工生产的技术水平C.刺激官僚资本的快速膨胀D.让中国完成向工业国的转变14.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
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穿着中式的蓝袍黑褂,新娘身着粉色旗袍,头披西式白纱,手捧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中西融合潮流受到欢迎B.恋爱自由成为社会主流C.青年偏爱西方生活方式D.政府控制民众日常生活15.下
表为我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期化学肥料国内生产和进口情况。表格数据说明A.“大跃进”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B.我国化学肥料生产速度最快C.工业体系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D.农业已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16.1956年,中央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
云说:“有同志说夫妻店不算社会主义,我倒是看到社会主义长时间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油盐酱醋,要吃大饼油条、汤圆、馄饨。”这表明A.保留个体经济成为了高层共识B.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突破C.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重中之
重D.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尚在摸索17.1962年,全国许多正在施工的大型工业项目被紧急叫停,大中型项目比1961年减少了近半。相比1960年,1962年的工业计划指标下降47%,其中重工业更是下降了近60%,这些做法A
.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的错误B.消除了全国经济困难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D.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18.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阵营中最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发展商品经济甚至承认市场调节作用的国家。我国在1963年的文章中将其斥为“修正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叛徒”大加批判,但到了20世纪
80年代,南斯拉夫却迎来了大量中国考察团和留学生。我国态度发生转变的经济原因是A.重视改善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B.已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C.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向外学习经验D.“文革”极“左”外交思潮被肃清19.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的“布拉吉”连衣裙在中国年轻
女性中成为时尚代表;到60年代文革初期,男性化的土绿色军服和带“八一“字样的铜头腰带又受到女青年们的追捧,“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装扮风靡一时。这从根本上反映出A.女性积极投身国防建设B.服饰时尚受政治形势影响C.国家
发展推动男女平等D.服装实用性愈发受到重视2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15世纪,蔗糖在英国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奢侈品,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随着大量劳动力涌入,美洲种植园的蔗糖产量猛增,到19世纪初英国人
年均糖摄取量已经变成了8千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机器大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C.掠夺殖民地与黑奴贸易的推动D.大量欧洲人移民到了美洲地区21.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规定进入英国的外国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输,并对进口商品征收高
额关税;与此同时,政府对出口商品给予补贴,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做法体现的经济理论是A.自由主义B.国家资本主义C.帝国主义D.重商主义22.19世纪初,工厂制在英国推广开来,紧张的工作节奏要求分秒必争。“
日出而作,日落面息”的安逸被滴答作响的时钟取代。到19世纪中期,普通的英国工人都必须给自己买上一块手表,根据指针时刻准点上班。这反映出A.技术进步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B.英国工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C.工业化令民众生活习惯发生改变D.钟表制造业诞生于19世纪初期23.有人
描写19世纪六十年代的巴黎:巴黎内部出现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珠光宝气、华丽至极的“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污水穷人窝棚和犯罪随处可见的“悲惨之城”,后者将前者包围。这从根本上说明A.环境污染成为首要发展
问题B.社会收入得到普遍提高C.贫富差距增大加剧社会矛盾D.法国国力已经大幅衰落24.二战期间,美军征召了1200万的庞大军队,但相当部分兵力驻扎在安全的本土,从未投入过战争;而罗斯福政府同样向工厂采购大量武器物资用来武装这些部队。此举有利于A.满足前线对兵源的现实需要B.彻底解决国内严
重失业问题C.利用国家力量维持经济运转D.遏制法西斯国家进一步扩张25.1979年上台执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大力推进经济改革,采取了包括缩碱社会福利关闭亏损的国有企业、发展金融业和给资本家减税等措施
,并用强硬手腕镇压工人的罢工抗议这反映出当时英国政府A.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B.企图借镇压工人运动恢复经济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无力调和社会各阶层剧烈矛盾26.有学者评论苏俄某项政策说:“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该学者评论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政策27.右图漫画名为《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画面中,
赫鲁晓夫在象征冷战“铁幕”的围墙上,利用狭窄的缺口警惕地注视着西欧的发展与建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欧洲一体化已经宣告完成B.反映出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C.苏联决定与西欧进行联合D.窥探的目的是彻底打破
斯大林模式28.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即推行“发电站核能化”,要求未来五年内建造核电机组产量翻倍。为完成上级指标,苏联核电部门建造了大量成本低廉但安全性差的石墨反应堆,最终酿成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令苏联经济雪上加霜。这说明A.政治改革让国家陷入混乱B.计划经济体
制弊病积重难返C.技术落后造成严重核事故D.苏联经济走进“停滞”时期29.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和随之面来的市场一体化会使许多国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还有一些国家会因为不平等对待而落后,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该学者的观点A.强调全球化不利于大多数国家B.忽视了全球化浪潮的积极意义C.符合全球
化进程中的实际情况D.认为平等才是全球化第一要务30.20世纪60年代,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组成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1973年,为惩罚美国等国在中东战争中对以色列的支持,该组织宜布对西方进行石油禁运,造成国际油价飞涨,成为导致欧美经济危机
的重要原因。这表明A.区域经济合作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B.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完全丧失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格局已确立D.产油国主导国际经济发展进程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20分)材料一下塔吉尔位于俄罗斯中乌拉尔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铁矿有色金属和森林资源,19世纪沙俄即在此营建了一些工厂,纵贯全俄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也经过此地。进入苏联时代后,下塔吉尔的发展猛然加速。在“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乌
拉尔和西伯利亚得到开发,下塔吉尔当地颇具规模的乌拉尔机车车辆厂在1936年完成建设。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位于国土西部的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厂(183厂)为躲避战火,向东搬迁到下塔吉尔,并与当地工厂合并成一个巨大的坦克生产基地。英雄的苏联工人甚至在还
没有建好屋顶的厂房中,顶着零下几十度的酷寒坚持生产。战争期间,数万辆T-34坦克从下塔吉尔奔赴前线,为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下塔吉尔仍是全俄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式器生产基地之一。——摘编自陈之骅等《苏联兴亡史纲》材料二19世纪中期,向西“拓荒”的美国人就发
现了五大湖地区匹兹堡的煤炭,定居点、车站和小型铁厂也在此拔地而起。19世纪70年代,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利用联邦政府的优惠政策,在当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汤姆森钢厂,并吸引了大批吃苦耐劳的移民。匹兹堡的“黄金时代”就此来临。二战让匹兹堡走到了发
展顶峰,当地的轧钢车辆公司就是美军中型坦克的重要供货商之一。但环境问题却成为“钢都”继续发展的“死穴”,雾霾已经严重到“在大白天打开车灯都看不清路”的情况。伴随二战后蓬勃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信息技术、核能等新兴产业也严重冲击了旧式的钢铁工业。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大幅滑坡
更是让匹兹堡遭受重创,曾经热闹的“钢都”变成了人口寥寥的“鬼城”。世纪之交,美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有益的举措来帮助匹兹堡走出图境,如妥善安置失业工人、发展当地的教育和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等。如今的匹兹堡又焕发出新的活力。——摘编自杨会军《
列国志:美国》(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下塔吉尔和匹兹堡发展为工业中心的相同条件,并分析下塔吉尔发展成为工业中心的意义。(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匹兹堡在二战后衰落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工业城市发展的历史启示。(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纸币,故当时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没有“银法”。但是鉴于铜钱铸造不易、纸币容易
贬值,白银作为货币始终在民间流通,贮藏、交易的优势日益明显。1530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把所有的地税、贡纳、赋役、人头科,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法的实施,表明明朝政府承认白银法币的合法地位,扩大了白银的适用范围,使得白银的货币地位更为巩固。
而在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国家从美洲获取了许多白银,这些白银最终通过茶叶等货物的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过程至此达到高峰。——据孙良玉《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材料二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35年11月3日正式宣布实施法币改革,用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的纸钞法币替代之前在市场上流通的白银、铜钱
等杂乱货币。币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它不仅迅速化解了金融危机,而且通过加大货币流量的办法,使原本不断下跌的物价得以迅速回升,重新刺激了工、农、商各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渐趋繁荣。它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使
用笨重且不统一的金属货币的习惯,不仅顺应了历史潮流,也便利了商品交换,同样对经济生活益处极大。而废除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卖银换汇,稳定法币汇价和金融行市,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法而改革,国民政府将全国存银1/3以上统
统收归国库,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法币的发行。而且也极大地促成了汇价的稳定。——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演变的差异,并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意义。(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