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docx,共(9)页,795.86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f29a25989cae3c4b45c1e57934550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昆明市第三中学高2026届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填涂考号。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
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意在说明()A.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D.西周形
成森严的等级制度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A.郡县制影响深远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C.专制主义的强大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4.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B.礼崩乐坏局面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D.华夏认同增强5.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诸如:朝代名称效益的战国(秦)都江堰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战国(魏)西门豹渠“以富魏之河内”汉朝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些工程的兴建A.阻碍了经济交流B.不利于商业进步C.促进了农业发展D.实现了国家统一6.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与该思想家同属一
个学派的是()A.荀子B.墨子C.老子D.韩非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关于中国某一制度,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
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最早出现于西周B.官员既有封地且可以世代相袭C.导致了秦的灭亡D.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8.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A.为政者残忍昏庸B.
农民起义频发C.统治者不行仁政D.社会矛盾激化9.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这一客观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严刑峻法B.
对外扩张C.与民休息D.盐铁官营10.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举了“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A.周武王推行分封制B.汉高祖建立汉朝C.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D.汉光武帝重建汉朝11.《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
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12.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的A.①——西晋B.②——前秦C.③——唐D.④——后汉13.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断的正确结论是()材料甲材料乙楚越之地,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B.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D.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14.北京大学闫步克教授说:“北
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据此说明孝文帝改革()A.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B.推动了北方政权
的统一C.导致了门阀政治的灭亡D.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15.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16.安史
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C.少数民族地
区的物资充足D.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17.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D.“举秀才,
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对汉唐的相制有如下评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
章发下。相制的变化()A.提高了行政效率B.削弱了君主权力C.使官僚机构膨胀D.加强了中央集权19.《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两税
法()A.废除了人头税B.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C.加剧土地兼并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0.佛像在隋唐以前是额宽鼻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具有印度风格。至盛唐时则发展为面容典雅丰腴,含蓄飘逸,具有中国特点,这一变化反映了()A外来文化趋向中国化B.中外艺术风格交融
C.艺术发展受时代影响D.佛教吸收儒家思想21.7世纪中叶,因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存在种种不足及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医药学的发展都起
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A.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22.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指出:“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说:“宋代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与两
位学者的观点相关的重要因素是()A.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B.重文抑武成为基本国策C.官僚政治的基本成熟D.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23.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据此可知,图中“□”处应填()A.东晋
B.北宋C.南宋D.后金24.王安石认为财政困难的症结不在于官吏之多和傣禄之厚,理财应“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以此为指导,他在改革中A.大幅缩减官员俸禄B.集中力量整顿吏治C.拨款从事商业经营D.废除原有的募兵制25.“契丹……官分南
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A.实行汉化B.民族分离C.军民合一D.因俗而治26.金朝某一民族管理系统,其成员
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该系统()A.提高了金朝的行政效率B.形成了兵农合一的鲜明特色C.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D.加速了契丹民族的汉化进程27.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是根据两个原则划分的:一是山川形便,另一个是犬牙交错。有一个朝代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割据。材料所指的是()A.秦朝郡县制度B.汉朝刺史制度C.辽朝南
北面官制D.元朝行省制度28.北宋时期,淮南地区由于种茶农户众多,专门称之为“园户”。福建地区最上品的龙凤团茶,一斤售价黄金二两。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了很多“霜糖户”,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可见,当时南方地区()A.海外贸易提高了农户社会地位B.城市发展刺激消费观的更新C.面向普
通民众的基层市场活跃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明显29.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
包容性C.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30.宋代瓷器强调制作中精神性的“道”的主导性。宋代不少瓷器采用传统青铜器形制,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给人强烈的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宋瓷()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A.追求浪漫奔放B.理学色彩浓厚C.凸显个性解放D.注重简单实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1.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
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
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材料二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
,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的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
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那,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
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
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32.唐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
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唐坊市制宋街市制城市空间形态封闭开放坊与市的关系坊、市严格分离商、住逐渐融合市的经营特点封闭独立,官设官管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市的经营时间白天规定时间经营出现夜市市的经营业态200余种400余种街道的功能交通交通、市民生活场所肆的临
街面特点无侵街装饰物伞棚、招幌、权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材料二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
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33.印章、印蜕(印章钤印在纸上的图样)、印面,
呈现在方寸之间,展现了天下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秦:宜阳津印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铜印,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印文小篆宜阳,旧韩地名,秦时设县驼钮金印。呈现典型的晋代官印文字风格。魏晋时期颁少数民族官印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首字多有“魏”或“晋”字,以表明至
高无上的权威;二是官印中多有族名;三是赐给归附投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多有“归义”字样;四是印钮多为驼钮。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