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三寒假必做12卷】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解析版 ).docx,共(14)页,1.150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f0d67e1d4980d5941d9f2337363e2c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1年高考全真模拟卷03(山东专用)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所谓开民智,教民以礼,天下人“有教无类”,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
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渐儒化全社会。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A.成为统治者治国主导思想B.广泛传播成为社会显学C.促进了各国变法运动展开D.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答案】B【详解】材料“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渐儒化全社会”体现的是当时
的儒家思想在社会的影响力显著上升,B正确;当时法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A排除;C是法家思想的作用,C排除;教育公平实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B。2.商代青铜器上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饕餮纹双目突
出,呈现出威严和狰狞的神态。到了西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除兽目用作普遍的装饰外,口、眉、爪子逐渐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时期A.祖先崇拜观念得以强化B.青铜器的功能发生转化C.青铜铸造技术更加成熟D.神权政治影响有所减弱【答案】D【详解】青铜器上饕餮纹的变
化是当时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反映,根据材料中神秘性纹饰的减少,并结合商代王2权与神权相结合,而西周重人事教化的史实,可知D项正确;商代重视祖先崇拜,而西周统治者吸取商亡教训,更加强调人的作用,对祖先的崇拜有所弱化,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等礼仪场合,其功能没有发生重大变
化,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强调青铜器上纹饰的变化,与铸造技术的发展程度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故选D。3.秦汉魏晋时期的宫城区未筑统一的宫殿城墙,其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混处”;到隋唐时期,皇城之内“惟列府寺
,不使杂人居止”,从而形成宫城、皇城与外层三层宫墙相互“隔绝”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隋唐时期A.坊市制度走向瓦解B.礼制观念发生变化C.社会结构日益僵化D.皇权地位逐渐强化【答案】D【详解】材料中秦汉至隋
唐的宫城区经历了由“与民混处”到“不使杂人居止”“相互‘隔绝’”的变化,结合此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可知,D项正确;题干主旨是宫城区空间分布变化,与坊市关系变迁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两汉至隋唐的统治者都
尊崇儒家礼制,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垂直流动,故C项错误。故选D。4.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对明清时期内阁的记载。据此可以推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载出处“(
首辅)大学士参与机务,俨然以相位自居,一切朝政归其调度。”《明史·职官制》皇帝批答奏折,“阁臣不得与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日可,乃下”。《内阁小志》凡以“廷寄”发出的谕旨,“不交内阁传抄,由军机处直接加封传送”。《东华录》卷26A.内阁职权逐步削弱B.中枢机构互相牵制C
.丞相制度名存实亡D.中央集权遭到侵蚀【答案】A【详解】3《明史》记载“(首辅)大学士参与机务”“一切朝政归其调度”,清代《内阁小志》中“(皇帝批答奏折)阁臣不得与闻”,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以“廷寄”发出的谕
旨,“不交内阁传抄,由军机处直接加封传送”等,可以推定的历史事实是内阁职权逐步削弱,A项正确;中枢机构互相牵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后,才设立的内阁,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央集权遭到侵蚀,D项错误。5.下图《废井田,开阡陌》是当代画家张友仁的作品。他根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
史实创作,曾作为中学历史教材插图而广为人知。该作品A.创作源于画家的生活实践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表达D.体现写意传神的特点【答案】C【详解】由“根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史实创作”可知这
幅作品是根据史实进行的一种艺术表达,并不是真实历史的完整还原,故选C,排除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所以不可能是当代画家的生活实践,排除A;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该作品体现的是写实的特点,而非写意传神,排除D。6.如图为1885~1904年国内埠际贸易总值(
多年平均)网络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自开商埠范围的扩大B.上海经济地位的确立4C.长途区间贩运的兴起D.区域贸易中心的稳定【答案】D【详解】据材料可知,1885至1904年间国内埠际贸易基本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汉口等区域贸易中心之间,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主要商埠如上
海、广州、汉口等均是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且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国内埠际贸易量,与商埠范围无关,故A项错误;近代上海的经济地位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由其制造业、金融业和贸易三个中心地位共同构成的,而材料仅能反映出上海在国内埠际贸易中的中心
地位,故B项错误;长途区间贩运贸易兴起于汉代,故C项错误。故选D。7.1894年香港腺鼠疫流行期间,清政府根据两广总督的奏折,对港英政府的隔离、消毒等“洋法”提出异议。而且,多数香港华人情愿在家里采用中医药治疗
,也不愿被送往西医医院疗理。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西方文化的冲突B.传统医学逐渐式微C.中英民族矛盾尖锐D.公众卫生意识匮乏【答案】A【详解】中国与英国在避疫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巨大差异甚至对立,是当时中西
方文化冲突的反映,故A项正确;香港华人更愿意采取中医药治疗疫病,说明传统中医仍然是中国人的重要选择,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中国与英国在疫病防治上的对立,将其上升为中英民族冲突的层面,属于过度解读,故C项
错误;多数香港华人虽然拒绝了西医的治疗方式,但仍然选择了中医治疗方式,说明其并不缺乏公共卫生意识,故D项错误。故选A。8.下列内容涉及对孔子重新认识和评价的有:①《孔子改制考》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三民主义”④新文化运动中新道德与旧
道德的论战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详解】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文化运动中对旧道德和新到的展开的论战都涉及到了对孔子的重新认识和评价,A正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并未涉及到重新认识孔子,“三民主义”借鉴了西方的理论,并未涉及重新评论认识孔子,排除B、C、D。9.下图是1978—1999年的我国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材料反映这一时期我国5A.改革开放的重心始终放在东部B.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逐步加大C.工
业结构比例已存在严重问题D.工程建设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重点建设大型煤矿、核电站、水力发电站及能源运输铁路是为了经济建设服务,即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逐步加
大,B正确;大同不属于东部,A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D排除。故选B。10.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新时期以来建交状况的是A.B.C
.D.【答案】D【详解】6新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后,这一时期我国开展全方位外交,建交国数量最多,D正确;A选项中与我国建交国数量最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情况,主要是欧洲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选项中在美洲有一个国家与中国建交,但是欧洲、非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增多,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六十年代我国的外交情况,排除;C选项中美洲、欧洲大量国家与我国建交,属于一个建交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七十年代的外交情况,排除。11.雅典十将军之一历史学家修普底德指出,伯里克利“能够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时又能够控
制民众。是他领导他们,而不是他们领导他"。但信里克利的继承人竞相采取笼络群众的手段,结果使他们丧失了对公众事务的实际领导权,引起许多错误。可见,修昔底德认为A.雅典民主制在本质上是专制制度B.领导人的
政治素养影响民主质量C.民众善于分辨领导人的贤明与否D.全体公民参政无法达成政治正义【答案】B【详解】修昔底德认为伯利克里的成功得益于他领到了公民,而其继承者的失败在于公民左右了伯利克里的继承者,这说明领导人的政治素养影响民主质量,B正确;雅典的民主制本质是直接民主,而非专制,
排除A;修昔底德强调的是领导者本身的能力而非民众的辨别力,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12.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都发展到一定程度,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但是贵族阶层依然高居英国社会结构的上层,贵族特别是旧贵族对君主制的依恋是自不待言的。这表明17世纪的英国A.
君主专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突出B.政权实现以和平方式的过渡C.贵族阶层特权统治有新的生存土壤D.国情决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答案】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7世纪的英国,一方面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贵族阶层把持着传统政权,推崇君主制,这
说明英国这种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必然实行君主立宪制,D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A排除;B是在光荣革命后,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3.有学者认为,在联合国大会中,以集团成员国在一项决议草案的表决中的多数意愿为基
础,与之不同的投票类型被视为对集团的背离。下图是七十七国集团在联合国大会投票中的背离率情况,据图可知7A.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群体出现了分化B.发展中国家在政治议题上更趋--致C.多极化趋势导致了背离率急剧波动D.发展
需要决定了发展中国家更团结【答案】D【详解】从材料“七十七国集团在联合国大会投票中的背离率情况”曲线图可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受发展的需要,推动着其在联合国中表达自己的权益,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
。故选D。14.南南合作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阵地,但是由于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一直受西方主导,南南合作在其后的30多年中进展缓慢,直到以中国为首的南方国家崛起,南南合作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开始进入新南南合作阶段。材料
反映A.南南合作极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B.中国是南南合作的绝对主导力量C.国际经济新秩序阻碍了全球治理D.国际经济格局变化推动南南合作【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了南南合作从“进展缓慢”到“进入新南南合作阶段”的变化,原因是“以中国为首的南方国家崛起”,从而改变了
原来的国际经济格局,故选D;材料关注南南合作,没有直接体现全球化,也没有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故不选A;B项和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815.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工业4.0、3D打印等重大颠覆性技术
不断涌现。随着后工业化水平的迅猛升级,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资结构被迫转型,“高消费—知识附加值”的经济运行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全新的变化A.说明欧美国家逐渐丧失经济主导权B.推动美国等欧美国家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C.表明各国的经济产业结构趋于一致D.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进一步分化【答案】D【详解】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迅猛升级,“高消费—知识附加值”的经济运行模式产生和发展,这些新变化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既是历史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谁能在后工业化时代取得领先地位,
谁就能抢得先机、占据优势,这在客观上推动世界经济政治进一步分化,故D正确;A、C两项表述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
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观察下面四幅地图,回答问题。(14分)图一9图二图三图四(1)四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四个时期的什么地方行政制度?(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图一和图四的影响。(3)指出上述哪两幅地图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答案:(1)西周、秦
朝、西汉、元朝;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4你)10(2)图二影响:分封制在前期使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图四影响:行省制度的推行有效加强了对地方的
管辖,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8分)(3)图二和图四(2分)【详解】(1)时期和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镐京”、“齐”、“楚”、“燕”等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图二中“咸阳”、“九原郡”、“南海郡”等体现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图三中“齐郡”、“北海郡”、“高密国”、“甾川国”和“胶东国”等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的郡
国并行制;图四中“辽阳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和“湖广行省”等,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2)图一影响: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方法,分前后两个时期,从统治秩序、社会安定和国家发展等方面,
分析分封制的影响。图四影响: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和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管理、元朝统治、民族融合、国家发展和制度文明等方面,分析元朝行省制的影响。(3)地图:根据所学知识,明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为中央集权不
断得到加强,分析四幅地图可知图二和图四可以反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17.对建国初期《人民日报》中有关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进行计量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针的确立与调整。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表格。(12分)材料“一边倒”在1949年
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不断下降,到60年代,该词汇数量上下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从1950年到1956年,“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呈现出一个“V”字的形态,1950年到195
3年之间呈下降趋势,1953年至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1950年“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达到了高点,到了1953年至1956年,该词汇的使用频率大幅度减少,而且呈现稳定的趋势。——摘编自张颖、潘敬国《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关键词
汇的使用频率的变化进行说明并提出合理的解释,将答案按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关键词频率变化合理解释“一边倒”1949年的使用频率最高①1150年代后使用频率不断下降②“独立自主”③中苏同盟关系确立;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与西方关系降到冰点。④中国外交走出国门,呈现新的姿态;独立自
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核心内容;“一边倒”不是无条件地倒向苏联。“帝国主义”1950年使用频率达到了高点⑤1953~1956年使用频率大幅减少⑥答案:①两大阵营对立,美国敌视中国;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②中苏关系恶化;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③1950~1953年间呈下降趋势④1950~1953年间呈下降趋势⑤朝鲜战争加剧了中西对抗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解析】从建国初期国际局势和中苏意识形态回答。从中苏关系恶化角度思考回
答。从下降趋势思考从下降趋势思考结合1950年朝鲜战争回答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新外交方针和参加国际会议回答。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和新中国外交方针以及国际局势变化来分析回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
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三大政策鲜明地体现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政策,以争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支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12材料观念佐证材料社会价值观改变:金钱的世界《十六世纪英国简史》
:“金钱是十六世纪英国的真正统治者。当时在最冒险的企业和投机活动中产生了真正的狂热病。在这种狂热病中,无论是羊毛买卖,土地投机,企业经营,乃至直接的争夺——都觉得津津有味。”等级观念消失:自由主义盛行1701年《王
位继承法案》规定:“以后英格兰国王必须是国教徒,生在外国的国王未经国会批准,不得发动大陆战争,他未经许可不准出国;外国人不得参加国会。”田园诗生活破灭:务实的追求清教徒秉承“我生活一天,便要赚一天的钱”的信条,把
赚来的钱都用于扩大经营,以获取更多财富。他们还建立了特殊的教育体制,开设数学、外语、薄记、实用哲学等实用课程。面对激烈竞争,工厂主拼命经营,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培根、牛顿等人的理论风靡一时,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思想应运而生。——据辛淑玲《浅谈社会观
念的变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社会观念变化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并说明三则材料的史料价值。答案:影响:英国人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开辟新的
市场,不断提高生产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王权日益衰落,议会的权力进一步强化,社会等级观念的逐渐消失,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经济上自由主义思想适应了英国侵略扩张需要,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产
阶级极力扩大生产,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业革命发生并最终促成了英国全面向近代社会转型。(10分)史料价值:第2段材料是研究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发展影响工业革命发生的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第1段和第3段是第二手史料,要谨慎使
用。(4分)【详解】影响:根据“金钱是十六世纪英国的真正统治者。当时在最冒险的企业和投机活动中产生了真正的狂热病”得出英国人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不断提高生产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根据“1701年《王位继承法案》”“后英格兰国王必须是国教
徒,生在外国的国王未经国会批准,不得发动大陆战争”得出王权日益衰落,议会的权力进一步强化,社会等级观念的逐渐消失,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根据“亚当·斯密”得出经济上自由主义思想适应了英国侵略扩张13需要,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根据“把赚来
的钱都用于扩大经营,以获取更多财富”得出资产阶级极力扩大生产,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根据“建立了特殊的教育体制,开设数学、外语、薄记、实用哲学等实用课程”得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史料
价值:根据“《王位继承法案》”可知,第2段材料是研究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发展影响工业革命发生的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根据“《十六世纪英国简史》”“把赚来的钱都用于扩大经营,以获取更多财富”可知,第1段和第3段是第二手史料,要谨慎使用。19.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
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
。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
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成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
)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1)编写-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
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8分)(2)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7分)答案:(1)主题:《辛丑条约》的影响。编辑A:今天主编在唉
声叹气呢!桌子上放着一份《辛丑条约》(或《北京议定书》《辛丑各国和约》),上面写着向洋人赔款4.5亿两白银等字样呢!编辑B:我听说条约上不止这些呢?还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各部之上,要求我大清帝国永远禁止国人反抗等条款,照这样,我大清帝国不成了
洋人的吗?编辑C:现在最苦的就是义和团了,帮着朝廷打洋人,结果却被朝廷镇压了。这里真干不下去我也不怕,大不了去南方找革命党,他们也有报馆,正在大力宣传革命呢。(“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14(2)说明: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以推广,邸报的
材料得到了改良,这有利于邸报的发行;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邸报的版式更加美观与统一;宋朝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邸报的印刷份数,降低了印刷成本,发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清朝晚期,受近代西方报纸业机器化的影响,京报的发行量进一步扩大,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报。【详解】
(1)主题:根据“20世纪初北京”可从《辛丑条约》的影响这一角度写对话。具体内容可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2)说明:根据“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可得出改进了造纸术,使
纸得以推广,邸报的材料得到了改良,这有利于邸报的发行;再根据所学从印刷术的出现与发展方面概括其发展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晚期,受近代西方报纸业机器化的影响,京报的发行量进一步扩大,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报这个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