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PDF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229.879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pdf,共(15)页,229.8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9658865f2fec782581b6a9d3bfed4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28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84分。1.《逸周书》记载,周武王向殷商遗民声明诛杀纣王不是他个人意愿,完全是执行上帝之命。周武王说自己的命令出自天,如有不听天命而作乱者,就致罚于他,同时又说商民是无罪的。武王对殷商遗民的这些言论旨在A.告诫殷

商遗民安居故土B.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C.传播“天人感应“的理论D.展示周朝的仁德之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周武王向殷商遗民宣称自己伐纣是出于上天的命令,如不听从上天的命令,上天将会降灾于他,这是在强调周灭殷商的合

法性,从而达到使殷商内服势力安居故土的目的,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反对苛政和刑罚,故排除B项;“天人感应”理论首创于汉代的董仲舒,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周朝的仁德之心,故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武王说

自己的命令出自天,如有不听天命而作乱者,就致罚于他,同时又说商民是无罪的”,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先秦时期有“乐教”传统,西周主要是“功成制礼”之乐,而到了战国时期,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形。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是A.井田制走向瓦解B.分封制走向崩溃C.诸侯国赋税改革D

.重农抑商受推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升,井田制逐渐瓦解是礼崩乐坏的经济因素,故A选项正确;分封制走向崩溃是礼崩乐坏的政治因素

,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赋税改革与礼崩乐坏没有直接关系,故C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与礼崩乐坏没有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3.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发展经历了由群策群力到个人随机应变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

资料。这反映了先秦时期A.社会转型的大趋势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C.诸侯之间征伐不断D.各国交往日益频繁-2-【答案】D【解析】【详解】先秦外交辞令的丰富化、多样化、灵活化与诸侯国外交事务的增多有关,故D正确;材料主旨为先秦外交辞令的发展,而不是社会转型,排除A;B项“出现”一词表述不

准确,排除B;诸侯外交辞令的发展体现外交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战争所致,排除C。故选D。4.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梁启超认为A

.宗法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B.宗法制度影响至今C.家族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D.宗族比国家更重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说明了梁启超认为宗法制度影响至今,故B项正确;宗法制度在周代以前就有起源,故A项错

误;家族不是政权组织,故C项错误;“家齐而后国治”指出了家族的重要性,但是国家比家族更为重要,故D项错误。5.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A.秦

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各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使其对秦的统治不满并演变为反秦势力。南

方楚地与秦地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故其反秦活动最为激烈,故A正确;东方六国受暴政摧残更严重不能解释楚地的反秦斗争最激烈,排除B;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排除C;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郡县制为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政策,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

差异,排除D。故选A,6.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3-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C.重视中

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没收地方权力就

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的信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忽视民族发展的信息,排除D。7.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史籍不载,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汉末有异性兄弟金兰结义的习俗,但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桃园三结义着墨甚多,同时期在许多水陆码头出现了“三义庙”“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A.地域性文学得到充分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对信义的重视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D.三国历史受到商人们的推崇【答案】B【解析】【详解】水陆码头多为商品经济发展之处,商业发展需求使对信义更为重视

,故B正确;材料与地域性文学发展无关,排除A;“义”为我国传统主流道德观念,材料未体现主流观念的变迁,排除C;材料并不能说明三国历史受到商人们的推崇,排除D。故选B。8.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

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4-【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

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

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9.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这说明宋代A.重视权力制衡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D.君相矛盾弱化【

答案】A【解析】【详解】从“中央机构多重叠设咒”“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体现同级机构的相互制衡,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加强仅能概括地方机构互不

统属的目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宋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0.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

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

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11.明初废除丞相后,一切中央大权集中到皇帝,但是保留了前代“廷推”、“廷议”的

传统。重要官员由六部长官等中央官员及巡抚、总督等开会公开推举,各部不能决定的大事,由中-5-央各部长官“廷议”公决。这说明A.明朝政治制度相比前代大大退步B.官制调整使得中央决策更加完善C.废除丞相并未导

致皇权完全独裁D.中国古代有集体决策的民主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是保留了前代‘廷推’、‘廷议’的传统”“中央官员及巡抚、总督等开会公开推举,各部不能决定的大事”等信息可知,虽然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

但保留了“廷推”、“廷议”等传统,决定部分国家大事,说明废除丞相并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明朝政治与前代相比,无法得出明朝政治制度相比前代大大退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加强了皇权,而不是中央决策更加完善,故

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废除丞相后保留了“廷推”、“廷议”等传统,并未导致皇权完全独裁,没有强调中国古代有集体决策的民主传统,故D选项错误。12.“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十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人中国;“星期”系中国人于19世纪

末创制。最终,“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B.盲目排外心理推动C.向西方学习的深入D.白话文运动的开展【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自创词汇取代外来词汇,说明随着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人产生民族主义的心理,故A正确;盲目排外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排除B;向两方学习的深入和白话文运动的开展与题干无关,排除C和D。故选A。13.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生深入工厂及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

地开展起来。这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C.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D.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6-【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生深入工厂及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

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的主旨为宣传、动员观念和方式的变化,故C正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仅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选择,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排除A;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是指工人数量增多,政治影响力增强,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近代新旧民主革命的任务均为反帝反封,未发生变化,排

除D。故选C。14.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A.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B

.坚守闭关锁国政策C.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强调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故A

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主权的维护,与闭关锁国无关,故B不正确;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起义,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故C不正确;维护国家主权即是近代外交观念的体现,故D不正确。15.1914年5月,青年学者章士钊在日本创刊《甲寅杂志》,主要阐扬民主宪政,以期促进国

人对于近代政治的认识;6月,留美学生出版《科学》杂志,主要介绍科学技艺,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科学的认识。这说明当时A.知识分子对于救亡道路存在分歧B.新青年思想顺应时代潮流C.留学生成为新思想萌发的主群体D.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

料可以看出,中国青年一方面宣传民主政治,一方面宣传近代科学,这符合中华民国建立后提倡民主科学时代潮流,故B符合题意;由材料“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政治的认识”“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科学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子的宣传都起到解放思想的

作用,不是救亡道路的分歧,A不符合题意;新思想萌发于鸦片战争后,C不符合题意;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是在1915年起的新文化运动时期,D不符合题意。故选B。-7-16.新中国70年,随着国家发展方略的不断演变,城乡差距的变化经

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949—1978年城乡差距固化阶段、1978—2003年前城乡差距加剧扩大阶段和2003年至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阶段。影响这三个阶段的国家方略分别是A.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改革B.开放、计划经

济体制、改革C.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D.开放、开放、“一带一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因此1949—1978年城乡差距固化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计划经济体制;197

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因此1978—2003年前城乡差距加剧扩大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后我国进一步进行改革,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2003年至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改革,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17.“它是以自然理性为依据的,颇为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市民法那样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它”是指A.《十二铜表法》B.

罗马习惯法C.《拿破仑法典》D.罗马万民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颇为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市民法那样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对

外扩张而人口和领土的不断扩大,以往公民法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发展为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罗马习惯法是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

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拿破仑法典》与材料“能满足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不符合,《拿破仑法典》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故C选项错误。18.2019年9月,英国议会反对硬脱欧的议员计划通过一项法案迫使首相将英国脱欧推迟到

2020年1月,首相则在11月宣布解散议会,提前大选。材料反映了英国A.坚持延期“脱欧”B.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8-C.国王“统而不治”D.议会和内阁相互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议会反对硬脱欧的议员……迫使首相将英国脱欧推迟

”“首相则在11月宣布解散议会,提前大选”等信息可知,英国议会通过制定法案牵制内阁,内阁则有权宣布解散议会,说明英国议会和内阁相互制约,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延期“脱欧”是议会制约内阁的结果,该选项没有指出材料

反映的本质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议会和内阁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没有体现内阁产生方式,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国王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19

.公元前631年,雅典贵族、古代运动会冠军基伦试图利用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称王雅典。可是从乡村赶来的雅典平民反而帮助贵族把他们围困。雅典平民与贵族联合反对基伦暴动说明A.雅典社会的危机已彻底消除B.雅典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已消失C.雅典人不希望彻底改变

旧制D.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反对社会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雅典贵族、古代运动会冠军基伦试图利用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称王雅典。可是从乡村赶来的雅典平民反而帮助贵族把他们围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基伦称王遭到雅典人的普遍反对,说明雅典人不希望彻

底改变旧制,故C正确。雅典社会的危机已彻底消除,错在“彻底”,过于绝对,故A排除。当时雅典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消失,故B排除。当时雅典工商业奴隶主主张社会改革,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20.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的梭伦改革为雅典开辟了一条民主的道路,

以下四项,不属于其积极影响的是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最终解决,稳定了社会C.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9-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

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这种中立政策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故B项不属于其积极意义,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

、解负令及发展工商业的措施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的奴隶主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1.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

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很明显不是根本目的

。C,D也不属于根本目的,且从C,D能够推断出B,秦国变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因此B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目的2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

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商

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10-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乡村自治政治制度的变化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基本上是以商鞅变法时期的什伍制度为基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变迁,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

及礼法并治的治国理念,A选项排除;材料中的乡村基层组织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与基层自治无关,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后世王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机构均有创新,排除。2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

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5世纪的北方正值北魏统治时期,从材料可知当时洛阳繁华,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其繁荣,选项D正确;隋朝建立于581年,与材料

时间不符,排除A;洛阳在北方,地理范围上不属于南朝,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公元五世纪正值北魏时期,而洛阳的繁荣与孝文帝迁都有关。24.自南宋至晚清,主流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基本持否定态度。但到了近代,梁启超却把王安石比作

中国的克伦威尔,并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这一认识也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这说明A.中西对比方能形成对历史的客观认识B.史德是历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C.时间的推移会让历史的真相浮出

水面D.对历史的解释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是主流,反对与民争利,因此王安石变法遭到批判。近代为实现救亡图存,梁启超等人主张改革,因此对于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态度,说明对历史解释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D正确;A表述错误,并非所有

的历史认识都需要中西对比,排除;题干与史德无关,排除B;对王安石的评价不是因为时间推移导致,而是主流意识变化和社会环境变-11-化导致,而且题干涉及的是历史评价,而非探究历史真相,排除C。25.加尔文说:“我们把上帝的永恒的判决称之为预定。上帝根据这一判决,决定每一

个人应该变成怎样。因为我们不是在同一状况下被创造出来的。有些人注定得到永生,另一些人却要永远罚入地狱。”这一思想A.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B.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C.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D.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加尔文为

欧洲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借助“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否定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故B项正确。A不对,早在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兴起;C无从体现;D不对,为摧毁封建专制统治奠定理论基础的应是启蒙思想。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

教改革。【详解】26.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材料中的“战争”是指A.拿破仑战争B.克里米亚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十月革命

后的国内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俄国出于战争目的考虑解放了农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解放农民指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促成了农奴制改革,B正确;拿破仑战争并未促成俄国农奴

制改革,排除A;一战和十月革命晚于农奴制改革,排除C、D。27.下表反映了1854-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赎买价格情况,从中得出的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正确认识是()1854-1859年,每俄亩土地平均价1861年,政府每俄亩土地可垫付1861年,每俄亩土地

农民实际支-12-格的赎买贷款额付价格25.93卢布33.11卢布69.26卢布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俄国农民的负担D.有利于俄国的资本积累【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赎买价格在改

革后不断上升,这主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价格问题,并没有反映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价格问题,农民的负担是否减轻不得而知,故C项错误。

28.19世纪晚期,在俄国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他们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资金,他们不仅购买农民所出卖的份地,还买进地主所出售的庄园;另一方面分化出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还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这一时

期俄国农民阶级的分化A.表明农奴制改革违背了历史潮流B.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已成熟C.体现了农村旧的生产关系的强化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晚期,少数富农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

土地和资金,为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奠定基础,大批破产的农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故选D;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排除A;无产阶级革命指工人阶级领导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

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体现农村逐渐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排除。二、非选择题: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材料商鞅变法的出发点是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立足,并最终实现国富兵强,这体现了他“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

已难以支配社会生活,强权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次变革在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秦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该变法的积极一面在于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

的道路上来,把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思想都引入一种轨道式的模范。但此次变法对法律过度的依赖,比如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却也撕裂了人伦亲情;“轻罪重刑”使司法行为恐怖化;“不赦不宥”使“犯罪分子”一旦获罪则走

上绝路,这些繁密的法令使秦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渐渐降至仅仅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线。——摘编自许鸿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与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践行“务实功利”价值追求的主要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务实功利”的价值追

求。【答案】(1)主要举措: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制定《秦律》,轻罪重罚等。(2)简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偏执的价值追求,使人性巾的好恶被利益诱引,逐

渐呈现出重现实利益轻伦理道德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转向功利;严酷的法律也会激化社会矛盾。【解析】【详解】(1)主要举措:根据“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得出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根据“鼓励亲属互

相监视、互相告密”得出实行什伍、连坐制;根据“繁密的法令”“轻罪重刑”得出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根据所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也是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2)简评:根据“使秦国迅速富强起”得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根据“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得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根据“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得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根据“最终实现国富兵强”得出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根据“撕裂了人伦亲情”“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路上来”得出出现重现实利益轻伦理道德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转向功利;根据“使司法行为恐怖化”“一旦获罪则走上绝路”,结合所学,概括得出严酷的法律也会激化社

会矛盾。-14--15-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