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15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3大考点9个易错点)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4 页
  • 大小 1.474 M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15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3大考点9个易错点)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15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3大考点9个易错点)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15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3大考点9个易错点)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3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15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3大考点9个易错点) Word版含解析.docx,共(34)页,1.47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5d9b21f2b81f2a91c973168d4837c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十五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噩梦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目录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易错点1】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中主要矛盾为英德矛盾【易错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易错点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角度认识考点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易错点1】列宁

发表“四月提纲”,并不主张以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易错点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实施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是恢复国民经济【易错点3】斯大林模式曾发挥了积极作用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易错点1】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起到推波助澜

作用【易错点2】胡佛主张进行有限度的干预经济,并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易错点3】雅尔塔体系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中主要矛盾为英德

矛盾【破解】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三对: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来已久。普法战争的旧仇宿怨使之成为欧洲大陆最主要的矛盾,实质是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加上德国积极争夺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矛盾更加激烈。(2)英德矛盾: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和欧洲大陆德国

过分强大,加上殖民地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逐步激化。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实质上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3)俄奥矛盾: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向巴尔干渗透,与奥

匈帝国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俄奥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深度剖析真题】1.((2022·浙江·高考真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

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01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

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A.“结伴不结盟”B.“集体安全”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警示】把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列强各种矛盾。【问诊】面对德国不断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感受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因此抛弃之前和日本

、法国的恩怨矛盾,与之结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这体现了英国在外交方面坚持“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原则,D项正确;英国与日本和法国结盟,排除A项;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

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与材料中英国的政策变化不符,排除B项;英国的外交针对的是德国,这显然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一战前在列强各种矛盾之中,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实质上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走出误区专练】1.(

2021·重庆·统考高考真题)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

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可以看出民族极端

主义发展迅速,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疯狂的军备竞赛,文明的冲突,经济的低迷,排除ABD项。故选C项。2.(2023·广东揭阳·统考三模)1908年,当时一篇颇受欢迎的俄国评论写道,"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维系于塞尔维亚等斯拉夫兄弟民族的命运,如果塞尔

维亚被征服了,被肢解了,那么俄罗斯的未来将会化为灰烬"。在此前后,德国权威报刊声称"斯拉夫的海浪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德意志人的堤坝,如果我们后退一点,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切"。材料反映出一战前()A.俄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B.报刊舆论左右国

际局势C.塞尔威亚地区冲突日益升温D.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夕的欧洲。据材料“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维系于塞尔维亚等斯拉夫兄弟民族的命运”“斯拉夫的海浪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德意志人的堤坝”等信息可以看到,奉行本民族

利益至上,排除歧视其他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民族主义成为对外扩张的借口,D项正确;当时世界主要矛盾有很多,并且英德矛盾是当时“世界最主要矛盾”,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左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塞尔威亚地区冲突是否“

日益升温”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山东·统考二模)下图为1870一1914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B.大国矛盾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C.这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相一致D.殖民地的民族

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答案】B【详解】根据本题题干设问以及选项中“对此分析正确的是”“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与各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相一致”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根据时间信息“1870一1914年欧洲四大国”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一1914年欧洲四大国。根据本题材料信

息可以看出,当时各国军费增长较快,说明大国矛盾使得国际局势日益紧张,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到英国和德国的具体名称,无法看出两国军费大量增加,排除A项;德国占有的殖民地少,但是其国防费用增长的多,排除C项;材料信息是西欧四大国国防费用,而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

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福建龙岩·统考二模)下图为1870-1914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由此可见()A.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B.大国竞争严重削弱了欧洲整体实力C.新兴国家对老牌帝国霸权发出挑战D.欧洲各国的极端民族

主义肆意泛滥【答案】C【详解】1870-1914年正是一战爆发前的时间段,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抗,尤其是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对立,即新兴国家对老牌帝国霸权发出挑战,最终呈现出国防费用快速增长的局

面,C项正确;英国的国防费用并非持续上升,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欧洲整体实力的变化,排除B项;通过材料数据无法判断当时存在极端民族主义泛滥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1908年10月28日,某国最高领导人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采访时说:“你们英国人真

是很棒,太棒了……到底什么事情,让你们变得如此猜疑?这可和一个伟大的民族不相称……我的人民中大部分普遍的感觉……对英国不友好。”该国是()A.美国B.法国C.俄国D.德国【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908年......某国最高领导人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

》记者采访时说:‘你们英国人......到底什么事情,让你们变得如此猜疑?......我的人民中大部分普遍的感觉……对英国不友好’”可得知该国领导人对英国表示不满,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1908年处于一战前夕,与英国矛盾尖锐的是德国,D项正确;一战前

夕英美并没有较尖锐的矛盾,排除A项;一战前法国与英国同为协约国成员,非对立的双方,排除B项;一战前俄国与英国同为协约国成员,非对立的双方,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福建漳州·统考三模)新航路

开辟以来,英法等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建立殖民帝国,促成帝国内部经济活动一体化。宗主国负责调配人员、物资和资本,殖民地提供原料、食品和市场;但帝国之间却互相阻隔甚至对抗,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见殖民主义A.大大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B.秉持宗主国利益至上的原

则C.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英法等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建立殖民帝国,协调帝国内部资源,促成经济活动一体化的同时,帝国之间互相阻隔、对抗,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

战等,反映出殖民主义秉持宗主国利益至上的原则,B项正确;大大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与殖民活动“促成帝国内部经济活动一体化”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排除C项;殖民主义是资本主

义发展的手段而非其扩张的必然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破解】对欧洲造成毁灭性打击1.经济上: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欧洲的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对的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2.政治上:给欧洲带来政治危

机,十月革命极大激励了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催生出一个“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世界政治的漩涡,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定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为了争取独立和自由,投入到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来。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1.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2.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3.政府机构职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4.人

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深度剖析真题】1.(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

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警示】全面理解一战的影响。【问诊】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进一步控制了经济领域的多个部门,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项正确;资本主义转型属于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在材料中未02涉及,排除C项;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排

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政府进一步控制了经济领域的多个部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政府机构职能改变。国际政治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和日本崛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始改变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反战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走出误区专练】1.(2023·浙江·统考模拟预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入20世纪

后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它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各种经济政治矛盾极端尖锐的产物,又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引起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变动。同时,一战发生在十月革命前,结束于十月革命后,它与十月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

在联系,这场战争几乎涉及世界所有国家,因为它与战后东西方爆发的世界革命高潮有着直接的连接。由此可见,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A.应从全球角度辩证分析其影响B.应考察历史纵向与横向的发展C.首先须梳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D.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答案】B【详解】

根据材料“它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各种经济政治矛盾极端尖锐的产物,又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可知一战与之前的历史发展有关系,又与之后的历史进程有关联,体现纵向性;“一战发生在十月革命前,结束于十月革命后”,体现一战与同时进行着的其他重大事

件有关系,体现横向联系,故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应考察历史纵向与横向的发展,B项正确;辩证分析就是用对立统一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不涉及辩证分析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对一战全过程的描述,故并非首先须

梳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排除C项;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材料不涉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联系的探讨,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福建莆田·统考二模)1913年至1920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3%,美国

却增长了22%。1920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2/3。据此可推知,当时()A.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B.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C.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913年至1920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3%

,美国却增长了22%”信息可以得出,一战期间作为主战场的欧洲在经济发展方面大受影响,又根据材料中的“1920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2/3”信息可以得出,一战后美国实力迅速上升,这就使得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巨大挑战,综合可知,一战重大后果之一就是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了,C项正确;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它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所以“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到“多国”这意味

着“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发生在二战结束以后,仅从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安徽淮北·统考一模)1918年,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

,西方文化已度过创造阶段,未来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没落:同时代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猛烈批判欧洲中心市论。这两部著作均引起普遍关注。这折射出()A.欧洲衰落已成社会共识B.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C.西方史学研究遭遇瓶颈D.战后欧洲文化破旧立新【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19

18年”“西方文化已度过创造阶段,未来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没落”“猛烈批判欧洲中心市论”可知,1918年处于一战即将结束时期,一战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和伤亡,使得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对西方文明深感失望,折射出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B项正确;“欧洲衰落已成社会共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西

方史学研究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未体现“立新”,排除D项。故选B项。4.(2021·重庆·统考二模)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民经常将“一战”看作欧洲国家之间的内部战争,是一群自称为

高级社会的傲慢的人彼此诋毁、互相残杀的血腥场景。从战场返回的居民加深了这一印象。他们尤其不愿再做顺从的臣民。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A.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B.改变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原有认知C.促使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观念形成D.由欧洲内部矛盾引发且具有残酷性【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民经常将‘一战’看作欧洲国家之间的内部战争……从战场返回的居民加深了这一印象。他们尤其不愿再做顺从的臣民”,并结合所

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降低了欧洲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地位,进而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对自身解放的要求,不是强调人们对资本主义认知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促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观念形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一战的影响,“由欧洲内部矛盾引发且具有残酷性”体现的是一战爆发的原因及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山东潍坊·高三二模)下图为爱尔兰画家乔治·摩罗创作于1918年11月20

日的时政漫画《糟糕的日子过去了》。该漫画所表达的主旨是战争胜利时,万众欢腾,而两位老人却愁容满面、忧心忡忡:“很高兴战争终于结束了,这是一段糟糕的日子,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样子!”“是的,下次和平是什么样子!”A.表达对战争的

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B.剖析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C.指出凡尔赛体系蕴含着严重的危机D.揭示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1918年”、“战争胜利时,万众欢腾”、“很高兴战争终于结束了,

这是一段糟糕的日子,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样子”、“是的,下次和平是什么样子”可以看出一战结束后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A项正确;1918年时没有冷战,冷战发生在二战后,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建立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

未来的担忧,没有体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排除D项。故选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角度认识【破解】凡尔赛体系1.凡尔赛体系是一个以维护战胜者和平为目标的体系,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

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民族自决原则是为了抵消苏俄民族自决权的影响、惩罚德国和奥匈帝国等战败国、践行战争期间的秘密承诺而实行的。3.既要看到其对维持战后和平的积极作用,暂时调整了列强在欧洲等地的矛盾;又要看到其隐藏的矛盾

——使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华盛顿体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呈现出既联合又斗争的特征;其中,英日同盟的存废、海军军备竞赛是美英两国在亚太地区政治斗争中的两大突出问题。2.华盛顿会议召

开的目的是缓和战胜国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重新划分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建立亚太地区的新秩序。03系3.在美国主导下,限制了日本、英国的势力,对中国进行重新瓜分,同凡尔赛体系一

样,体现了分赃性和大国强权政治。【深度剖析真题】1.(2023·福建·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B.英法德

三国间经济合作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警示】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特点以及评价。【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12月的德国。据材料,德国已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受到严厉制裁,如割地赔款、海

外殖民地被瓜分等;因此魏玛共和国此阶段的外交目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修改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摆脱不公正待遇的国际法基础,二是争取国际认同,恢复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强国地位。1921年维尔特政府为实现外交目标,实行“履约政策”,对协约国妥协和让步,并请求延期缴付赔款,但遭

到英法拒绝。因此漫画充分体现了此时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C项正确;经济大危机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排除A项;据材料“德国在水中求救,英法在岸上没有营救的意向,贷款在岸边比较远的地方”不能得出,“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和“

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排除BD项。故选C项。【答案】C【叮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

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特点: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评价:作用:构成一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

,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不稳定性: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反而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宰割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奴役弱小民族——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敌视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走出误区专练】1.(2022·山

东·高考真题)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A.尽快恢

复欧洲和平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答案】B【详解】1914年一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两败俱伤。这直

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法国和平主义、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有可能向德国屈膝求和,以求走出战争,从而造成德国独大,这极大违背了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B项正

确;A项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只是表象,排除C项;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2.(2020·山东·高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

响。这是因为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答案】A【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战争削弱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实力,而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成为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国际

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国际地位遭受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库登霍夫—卡来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A正确;凡尔赛体系激化了法德矛盾,排除B;美国联邦制确立时间是在1787年,与库登霍夫—卡来基的倡议提出时间相隔久远,而且“欧洲合众国”的构建模式不是联邦制模式,

排除C;国际联盟中不仅仅有欧洲国家,而且德国在1926年才加入国联,排除D。3.(2023·吉林长春·统考一模)1924年,英美筹划成立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国际赔款委员会,制订“道威斯计划”,将原来作为战争罪责的赔款变成一纸商业合

同,德国以各种理由仅支付110亿金马克的赔款,却从英美获得了200亿金马克的贷款和投资。这一计划()A.便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B.平复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C.体现了美英对世界霸权的争夺D.加速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欧美。据材料可知,“道威斯计划”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把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有利于一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A项正确;德国对于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宰割和限制不满,国力恢复利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客观上激发了德国的民族

复仇情绪,排除B项;英国的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在欧洲大陆势力扩张,“道威斯计划”体现美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达成一致,而非相互竞争,且材料也未体现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表现在金融、阶级关系等多个

方面,道威斯计划不能加速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辽宁抚顺·校考模拟预测)有学者对凡尔赛体系作出了如下论述。该学者旨在强调()①作为欧洲传统大国和欧洲均势一支重要力量的苏俄,由于英法等的排斥,在凡尔赛体系存在的20年里,未

能在欧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②美国是凡尔赛体系的主要缔造者和战后欧洲均势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它的拒绝使凡尔赛体系失去了一支重要支柱。A.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B.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控制权C.凡尔赛体系存在着

缺陷D.国际冲突的新祸根已经埋下【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作为欧洲传统大国和欧洲均势一支重要力量的苏俄,……未能在欧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国是凡尔赛体系的主要缔造者

和战后欧洲均势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它的拒绝使凡尔赛体系失去了一支重要支柱。”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苏俄和美国都被排除在凡尔赛体系之外的信息,说明作者旨在强调凡尔赛体系被英法两国控制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其稳定

性不足,难以维持战后和平局面,C项正确;雅尔塔体系下逐渐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此时的欧洲并未失去对世界的控制权,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国际冲突的新祸根已经埋下”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浙江绍兴·

统考模拟预测)读以下漫画(如图),漫画反映了()A.华盛顿会议的结果B.甲午战争直接影响C.“门户开放”政策D.八国联军侵华形势【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美国、德国

、奥地利、日本、CHINA”及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因

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华盛顿会议的结果,A项正确;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

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的对华侵略手段,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至1901年,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

意,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并不主张以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破解】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临时政府无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的愿望,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因此,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

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草命的任务,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的变化:01(1)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深度剖析真题】1.(2022·全国·高考真题)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

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C.布尔什维

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警示】理解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问诊】依据材料可知,此时俄布部分领导人对临时政府的认识还不深刻,有一定的妥协成分,对革命形势尚未明晰,对此,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

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C项正确;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排除B项;一战时期,列强忙于战争,无暇干预俄国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叮嘱】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

性质:结束沙皇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

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为俄国革命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①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②革命道路: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道路);③革命阶段: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不同性质的阶段。④理论角度: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夺得政权的学说。【走出误区专练】1.(2023·江苏南通·江苏省如皋中学校考模拟预测)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

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明确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而不是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该报告A.表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B.严格遵循马克

思主义理论C.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D.宣告了沙皇专制统治结束【答案】C【详解】材料描述的是《四月提纲》,这一提纲明确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而不是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

,明确了俄国革命的方向,C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表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无关,排除B项;二月革命的结束宣告沙皇专制统治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山东·模拟预测)1917年4月,列宁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

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列宁提出俄国革命应向第二阶段过渡的主要依据是A.俄国专制政府难以满足民众诉求B.无产阶级专政符合时代潮流C.俄国

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基本完成D.无产阶级代表工农群众利益【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二阶段则应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列宁的这一论断是建立在二月革命推

翻沙皇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基础之上的,C项正确;此时封建的沙皇专制政府已被推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无产阶级专政与时代发展潮流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列宁强调,俄国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依据在于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并非因为无产阶级代表工农群众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3.(

2023·广东·统考一模)下图为俄国人列米佐夫于1917年5月在《新讽刺园地》上发表的漫画《农业》,部分题记为“农民:我已经没地放下我的另一只脚!”。此作品反映出A.临时政府对土地问题的认识变化B.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可能性C.压迫农奴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D.“四月提纲”得

到民众的广泛拥护【答案】B【详解】该漫画反映出二月革命以后的俄国,农民依然没有立足之地,生活严重困难。由此可知体现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政权的必要性,B项正确;该作品反映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必要性,而非临时政府对土地问题认识的变化,排除A项;压迫农奴的封建势力已

经被推翻,排除C项;民众对“四月提纲”的拥护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七月事件后又收回了这个口号。10月,157座

城市的苏维埃有118座实现了布尔什维克化,摆脱了孟什维克等小资产阶级政党的干预,列宁重新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这反映出,列宁()A.认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B.主张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C.注重革命策略的灵活性D.重视争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答案】C【详解】列宁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状况,

提出或收回“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这反映出列宁注重革命策略的灵活性,C项正确;列宁主张把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阶段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认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七月事件后,列宁主张采用暴力方式夺取政权,排除B项;重视争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上·江苏南通·高三统考期末)1917年4月,列宁提出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荒谬的口号。11月,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重要地点,此时的临时政府如同沙皇一

样,几乎没什么支持者。出现这一情况的关键原因是()A.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初步形成B.列宁把握住了俄国社会的矛盾焦点C.临时政府的专制独裁激化社会矛盾D.布尔什维克成为苏维埃中的多数派【答案】B【详解】根据“列宁提出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

这在当时似乎是荒谬的口号。”可得出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满足民族对于和平与面包的要求,而列宁提出了相关的口号,符合民众的要求,列宁把握住了俄国社会的矛盾焦点,因此获得了支持,B项正确;当时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并没有

形成,排除A项;C项并不是关键因素,排除C项;布尔什维克成为苏维埃中的多数派与推翻临时政府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实施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是恢复国民经济【破解】0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实施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

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为抵御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这个角度看,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该政策是苏俄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尝试。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是恢复国民

经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国民经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以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符合当.时苏俄(联)的国情,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2)从积极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

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1)从核心内容看,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2)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巩固工农联盟。(3)从整个经济制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之后,对多种所有制形式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4

)从战略策略看,新经济政策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后所做出的战略退却,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的转变。(5)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深度剖析真题】1.(202

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1.(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C.通过劳动推动苏俄解放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警示】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问诊】根据材料“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们义务劳动是为了加快战争的结束,推动苏俄的解放,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此时并未开始,排除A项;间

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指1921年以来的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农民,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叮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总结比较: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时期;国内被推翻

的地主资产阶级叛乱,国外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形式险恶战后经济恢复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目的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在军事上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②后来以此向社会主义过渡①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

展生产(由改造生产关系变成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企业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物平均配给制①农业:固定粮食税②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让,租赁)③

商业: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按劳分配的工资制特点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为存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并用效果①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使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②战后继续实施却加重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①促使经济很快

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苏维埃政权③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走出误区专练】1.(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

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答案】A【详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

实施,反映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项正确;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阶级基础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有待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2.(2021·全国·高考真题)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

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详解】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

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材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3.(2020·海南·统考高考真题)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

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D.斯大林模式

的确立【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战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双重特征,其推行时间是在1918年到1921年,因此根据材料“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

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导致的,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推行的,B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1929年开始推行的,C排除;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是苏联《新宪法》的出台,D排除。故选A。4.(2020·江苏·高考真题)

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答案】C【详解】从“1921至1922年”这一时间,以及“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等信息可以看出,

此时推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但是“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等反映出了在新经济政策刚推行的时候,农民的负担沉重,商品的自由贸易还没有得到推广,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固定的粮食税,而不是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材料中的各省并不是经济独立,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之下,农民可以支配交完税后的粮食,排除D项。5.(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列宁提出,国家将一些投资大的产业和自然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外国资本家在无产阶级监督下

,在一定的条件内开展业务。1921年,《租让制法令》在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获得批准。据此可知,《租让制法令》()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D.表明苏俄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答案】C【详解

】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21年(苏俄)。材料做法是在无产阶级监督下,苏俄将一些产业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可见苏俄借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项正确;A项描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

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这个做法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不属于承认私营的合法性,排除D项。故选C项。斯大林模式曾发挥了积极作

用【破解】03斯大林模式曾发挥了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斯大林模式在确立初期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曾发挥巨大作用,使苏联迅速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

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斯大林模式特点与评价:措施结果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两个“五年计划”特点(1)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

资料公有制(所有制结构);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苏联模式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农业:农业集体化

运动。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评价(1)积极性: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体制调整提供借鉴(国家干预经济)。(2)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

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化。为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深度剖析真题】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

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警示】把握斯大林模式建立的途径、特点以及评价。【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苏联)。根据材料“1932年…

…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的工业建设随之大规模铺开,新建的工厂企业与日俱增,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工业的门类迅速增加,有鉴于此,苏联领导人认为单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

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不相适应了,于是开始实行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1932年虽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

中,面临战争威胁,但卫国战争并未开始,排除A项;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部门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叮嘱】“苏联模式”的经验及教训(1)经验:①促进了苏联

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苏联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

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2)教训: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④

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走出误区专练】1.(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1935年8月,苏联某煤矿采煤工斯达汉诺夫与上级指派的两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矿场给予他按采煤数量计算的工资奖励,而

不是通常的计时工资。此后全苏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从中可以认识到()A.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B.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生产奇迹C.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D.市场经济助力生产积极性提高【答

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工合作和按采煤数量计算工资奖励的做法,激发了广大工人的工作热情,体现了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A项正确;材料中斯达汉诺夫与两名助手使用普通风镐进行采煤,不属于先进技术的应用,排除B

项;材料强调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市场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2.7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A.优先发展重工业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国民经济发

展不平衡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答案】B【详解】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不平稳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

D。3.(2021·广东·高考真题)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答案】A【详解】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

年农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B项错在“普及”,故错误;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4.(2023·贵州·校联考二模)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在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的独特实验。虽然两个五年(1928~1937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贫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

于困境。该学者意在说明()A.苏联的成功源于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C.苏联的成就牺牲了人民利益D.苏联建设可为西方提供借鉴【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20世纪30年代(苏联)。根据“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可得出作者强调苏联的计划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为西方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

借鉴,D项正确;苏联制度变革是1936年,因此其成功是在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把两种制度进行比较,排除B项;苏联人民确实有一定的牺牲,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5.(2024·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1927年苏联开始对劳动英雄实行高标准退休保证金待遇

。1928年苏联第一个关于养老金待遇的国家法令规定:男子从60岁、妇女从55岁起享受养老金。1933—1937年期间,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附加优惠待遇。这些措施的实行()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为

国家工业化提供了一定保障C.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D.深受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答案】B【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群众基础。但这些举措无法完全保证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排除C项;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A项;西方福利国家是二战

后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破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急于打破原来体系的束缚催化剂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最终促成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主要原因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球战争的主要原因诱导因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客观因素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01【深度剖析真题】1.(2023·吉林·统考二模)20世纪30年代,在亚洲,九一八事变后美国仅仅表示了“惊讶”“遗憾”“忧虑”;在欧洲,面对希特勒要求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要求,英

法操纵出现“慕尼黑阴谋”;被英法出卖后,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事实证明()A.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B.主要国家避战政策加速战争爆发C.经济上的困境促使德日加紧扩张D.法西斯主义就是世界大战的

罪魁【警示】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问诊】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美国的态度,英法对德的态度,苏联的态度等都加剧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B项正确;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属于绥靖政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日本,也没有体现他们的经济困难,排除C项;材料是主要大国逃

避责任,不是法西斯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二战爆发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在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2)1929--1933年

经济大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极端民族主义是内在动力(德国一直都想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有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也深怀不

满)。(4)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与德签订《慕尼黑协定》;美国的孤立主义和1935年颁布的《中立法案》)(5)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德国

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在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进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走出误区专练】1.(2023上·福建泉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1939年1月,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Dav

idLow)在伦敦《标准晚报》上发表漫画(见下图)。此漫画意在()A.抨击德国对外侵略的嚣张气焰B.揭露英意勾结瓜分埃塞俄比亚C.批判英国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D.说明英德两国矛盾冲突的历史【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英国)。结合所学知识,漫画批判的是1938年签订《慕尼黑协定》的阴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吹嘘会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英国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C项正确;通过漫画信息,希特勒签字的保证书“我将老老实实”,无法得出

这期间德国对外侵略的嚣张气焰,排除A项;《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排除B项;漫画反映的是英德之间“和平相处”,而不是矛盾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河北·统考二模)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

英国首相张伯伦等人认为,法国对捷克履行军事义务就成了英法同盟的一个威胁,因此而卷入一场战争,对英国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所以,当希特勒在1938年抛出苏台德问题时,最紧张的是唯恐被卷入战争的英国。由此可见,当时()A.英法无力抵御法西斯的扩张B.经济危机影响英国对外政策C.德国法西斯主导了欧洲

局势D.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首相张伯伦等人认为,法国对捷克履行军事义务就成了英法同盟的一个威胁,因此而卷入一场战争,对英国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可知,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害怕卷入战争,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说明经济危机影响英

国对外政策,B项正确;英国推行绥靖政策,并不能说明英法无力抵抗法西斯扩张,排除A项;德国法西斯的扩张还不能说明其主导了欧洲局势,排除C项;193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成为国家元首,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而材料描述的是1938年

德国吞并苏台德区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浙江杭州·统考模拟预测)1939年9月,毛泽东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

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由此可以判断()A.当时中国尚未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当时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严重有误C.毛泽东认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D.毛泽东

的观点着眼于二战初期绥靖政策的延续【答案】D【详解】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英法对德国仍然实行绥靖政策,甚至采取消极战术,实行“静坐战”,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D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于1942年成立,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无关,排除A项;“当时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严重有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与材料中“非正义的”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浙江·模拟预测)下图是英国漫画家创作于1934年的时政漫画《全知全能》,希特勒双手托起的皇

冠上镌刻着“总统”、“总理”和“陆军司令”的字样。右侧的俾斯麦见状感慨:“我曾经认为德国最大的危险是社会主义。现在我不确定,是否有更大的危险。”该漫画A.表达了作者对纳粹势力崛起的担忧B.谴责了德国军队对纳粹党的支持C.表

明德国国内意识形态的斗争尖锐D.反映了法西斯独裁缺乏民意基础【答案】A【详解】1934年处于纳粹崛起之际。“希特勒双手托起的皇冠上镌刻着‘总统’、‘总理’和‘陆军司令’的字样”,表明当时希特勒已经总揽德国大权,同时作者借俾斯麦之口,指出希特勒是更大的威胁,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德国军队

的具体信息,排除B项;漫画表达的是作者对纳粹势力崛起的担忧,并不是德国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尖锐,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民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下图国际新闻漫画名为《救教我们的船》,创作

于1935年7月,船上的乘员中前排两人为英国政治人物,漫画中的“CUT-THROATARMSRACE”意为“激烈的军备竞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独自对抗法西斯的侵略B.英国自食绥靖政策的恶果C.不列颠之战使英国陷入绝境D.英国破坏《五国条约》的规定【答案】B【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即欧洲战争策源地产生后,英国政府受到“激烈的军备竞赛”冲击,寻求救助,意在借此讽刺英国自食其推行绥靖政策的恶果,B项正确;英国直到1940年才开始与法西斯正面对抗,排除A项;不列颠之战开

始于1940年,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遭受军备竞赛的冲击,并非英国破坏了限制军备竞赛的《五国条约》,排除D项。故选B项。胡佛主张进行有限度的干预经济,并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破解】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总统主张减少私人和企业、公司的所得税,采取扶持私人企业以摆

脱危机的政策通过农产品销售条例,设立联邦农产局,以低息向农场主贷款,收购数百万美元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晶价格胡佛签署关税法案,提高进口税率,引起其他几十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展开了激烈的国际关税战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对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铁路公司提

供贷款,在流通领域调节和扩大信贷。复兴金融公司扩大业务范围到各州政府、政府附属单位和私营机构强调平衡预算,奉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10%。提高了公司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这些措施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均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

。胡佛并不恪守传统的极端自由放任主义,强调政府通过鼓励和促进“自愿合作”的精神间接地进行干预。政府干预应在放任主义范围之内进行。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年代。胡佛所推行的合作自由主义并不足以对付经济大萧条。他在加强国

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只是被迫采取了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的行动,但无法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胡佛的某些反萧条措施为后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所继承。【深度剖析真题】1.(2020年天津卷)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

、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02【警示】胡佛主张进行有限度的干预经济。【问诊】根据所学可知,胡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危机过

程中,有适度的进行干预,但是效果有限。而罗斯福新政则是全面干预经济,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干预的力度不一样,故A项正确;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二者都要遵守美国的宪法,排除C项;

从胡佛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来看,二者都关注失业问题、公共工程等方面,因此关注的社会问题基本一致,排除D项。【答案】A【叮嘱】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

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3)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4)新起点:新政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多角度辩证地看待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经济体制创新: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社会生活变化: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

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3)环境生态方面: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4)世界影响: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

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走出误区专练】1.(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罗斯福新政初期,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实施的大量政策,如劳工立法,并没有加以阻挠,甚

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这表明,当时美国()A.国家干预使经济得以恢复B.分权制衡原则发生改变C.现实需要总统权力的扩大D.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

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根据材料“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实施的大量政策,如劳工立法,并没有加以阻挠,甚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可知,为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的

政策表现出支持,说明当时需要扩大总统的权力,以推动新政的实施,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信息,排除A项;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美国没有改变,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而不是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2.(2021·全国·高考真题)1930

~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D.福利

制度已经确立【答案】A【详解】材料信息“1930~1931年”说明这是经济危机期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说明纽约市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说明吸烟者寻找昂贵雪茄的替代品

,“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说明失业扩展到白领阶层。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经济危机在持续加深,故A正确;材料没有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的信息,故B错误;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C错误;福利制度

在罗斯福新政以后逐步确立,故D错误。3.(2021·广东·高考真题)如图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A.货币贬值已缓解了经济危机B.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D.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

答案】B【详解】漫画反映了罗斯福对胡佛下达逐客令,意思是罗斯福改变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B;漫画无法体现货币贬值的信息,排除A;根据“我的确同情任何将要失去住所的人”可知,一些贫困的人可能无家可归,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国家干预政策的成效还没有体现,排除CD。

4.(2020·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1939年)一书中描述了美国贫苦农民的处境: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在这些人的灵

魂深处,愤怒的葡萄正在长成。该作家这一描述A.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B.表明应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C.呼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D.说明了美国联邦制确立的历程【答案】B【详解】根据“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

上生石灰”并结合经济危机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可得出,美国政府要求农民减耕减产,并消毁大量农产品,这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危机中的救济,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

及规律,排除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与联邦制的确立无关,排除D。5.(2023·福建漳州·统考二模)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该法案首次将关税决定权授予总统,并且容许美国政府将其与任何国家所达成的关税减让协以扩展至美国存在贸易关系的其他国家。美国通过的《互惠贸

易协定》()A.打破了政府机构之间的政治平衡B.建立起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C.巩固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D.有助于美国克服经济危机的影响【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该法案首次将关税决定权授予总统,并且容许美国政府将其与任何国家所达成的关税减让协议扩展至美国存在贸易关系的其他同家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会将关税决策权在一定时期内授予总统,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谈判并签订贸易协定,有助于美国克服经济危机的影响,D项正确;《互惠贸易协定》将关税决定权在一定时期内授予总统,并未打破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之

网的制衡关系,排除A项;关贸总协定建立起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雅尔塔体系【破解】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

召开03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主要内容(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

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开罗宣言》明确宣布此项规定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3)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

的独立权利(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5)成立联合国等特点(1)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

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4)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实质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评价积极: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消极:是大国(美英和苏联)相互让步、妥协的产物,带有

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进入“冷战”状态,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局部战争的根源。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深度剖析真题】1.(2023·广东东莞·校考三模)下图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

绘制的漫画《TAKEMEIN,MISTER?》(带我进去吧,先生?)。该漫画是对雅尔塔会议的解读,其旨在揭示二战后国际关系()A.大国主导带有明显强权政治色彩B.重新划定世界秩序激化盟国矛盾C.美苏两分天下加速美苏利益冲突D.违背世界和平潮流暗藏新的危机【警示】掌握雅尔塔体系实

质以及评价。【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的世界。根据材料“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带我进去吧,先生?”“投票权和否决权”等信息可知,图中上端

文字为“投票权和否决权”,左侧上方的文字为“安全新闻剧院”,左侧中间的文字为“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左侧下方的文字为“小国”,说明雅尔塔会议过程中,重要的权力并非所有国家都掌控,并且门口的三个人分别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斯大林、英国首相丘吉尔,小国参与该会议需要大国带

进去,说明雅尔塔会议是由大国主导的国际会议,即大国主导带有明显强权政治色彩,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雅尔塔会议由大国主导的强权政治色彩,没有体现盟国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盟国矛盾激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涉及

的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美苏两分天下的冷战格局,并且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

】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协调关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建立基础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国

的崛起而破产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主要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相同点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走出误区专练】1.(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

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召开“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处于封建君主时期,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八日,埃及政府正式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并未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此时英国士兵召开“模拟议会”,是顺应资产阶级制度确立的大趋势,属于

进步意识,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所以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埃及此时是否进行了“政治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对立”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20

23上·江苏盐城·高二江苏省射阳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

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A.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D.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答案】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可知,该学者认为二战的胜利打击了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即该学者认为二战对原有的国际秩序造成了极大冲击,D项正

确;二战引起了各方面的社会变化,但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二战挑战了旧有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政治,并非否定其一直存在的扩张本质,排除B项;二战挑战了帝国主义,但该学者并未特意强调欧洲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上·陕西榆林·高二

校考阶段练习)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就美国而言,建立起由其控制的、有限度的否决权正是它所希望的;对苏联来说,西方国家占绝大多数,一项广泛的否决权是对抗英、美等国的有效武器;而在中

小国家看来,各大国是不会接受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的。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A.带有较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B.表明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C.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D.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其中美国、苏联和中小国家都有其独有的诉求,据此判断,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强

权政治的信息,排除A项;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山东潍坊二模)有学者认为:“战后时期各国幸运地生活在了这样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之内:因为它是基于一

种权力现实之上的,所以有助于实现秩序,尽管谈不上正义,但却比人们所预期的更好。”据此可知,这种国际关系体系()A.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B.为战后世界的和平留下了空间C.保证了世界秩序的长期稳定D.建立在

各大国实力均势基础上【答案】B【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战后时期”“它是基于一种权力现实之上……有助于实现秩序”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学者指的是雅尔塔体系,该体系建立在美苏实

力均势之上,双方轻易不敢越过对方的红线,从而在战后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B项正确;雅尔塔体系所确立的是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秩序,与经济无关,选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冷战期间,世界局部战争不断,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这一体

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选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上·山西忻州·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联合国对以前在国联委任统治下的领土和由于二战结束而脱离各敌国(法西斯轴心国)的附属领土实行国际托

管制度进行临时管理。到1962年年底,非洲6个托管地先后独立,并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这表明二战后的国际托管制度()A.协调了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矛盾B.确立起战后世界政治新秩序C.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独立意识觉

醒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的国际托管制度旨在按照每个领土的情况及人民的愿望进行临时管理,

到1962年年底,非洲的6个托管地先后获得独立,这表明托管制度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独立意识觉醒,C项正确;国际托管制度并不是要协调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战后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排除B

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并不是因为国际托管制度的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