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14单元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2.434 MB
  • 2025-02-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14单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14单元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14单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系列《诗词风韵》》第14单元.docx,共(14)页,2.434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db980c67975543487a3cd77fc032a4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十四单元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诚实的晏殊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

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

夸奖。晏殊后来在文馆就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臣下们找好地方举行宴饮。于是连下级官员和文馆里的士大夫们都相互宴请,以至于市场上的酒楼和路边的小酒店都成为游玩和休息的地方。晏殊当时很贫穷,不敢外出,独自在家中和堂弟相互论理和学习。有一天,皇上选择太子的老师,宫中忽然传来消息晏殊被任命了,

传达政令的太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第二天又去问皇上,皇上告诉他说:“听说这些天来臣下们没有一个不在搞相互宴请和嬉游的,并且通宵达旦地,唯独晏殊和他的兄弟在家中读书,像这样地谨慎厚道的人,正是可以当太子的老师。”晏殊

到朝堂感谢皇恩。皇上当面告诉晏殊为何被选为太子的老师。晏殊的回答非常质朴,他说:“我不是不喜欢宴请游嬉,确实是太穷没有做宴请的本钱;我如果有钱的话也一定去,只是没有钱所以不能出去罢了。”皇上更加地喜欢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

官至宰相。1、问题讨论:(1)你觉得诚实对一个人重要吗?为什么?(2)你还能讲出一个与诚实相关的故事吗?(3)你认为诚实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2二、人物简介:晏殊【yàn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

、诗人、散文家。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

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三、创作背景: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

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四、第一首词:(一)原文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

径独徘徊。(二)视频—创设情景(入情入景)视频:http://www.iqiyi.com/w_19rr9jzl2h.html(三)读出音韵美(节奏—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3.旋律:惆怅,悲伤的基调。(四)语译: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

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五)鉴赏: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的上片纵观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

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去年天气旧亭台”——此句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夕阳西下几时回?”——“几时回”即”什么时候回来。”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

,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无可奈何花落去”——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燕归来”——美好事物的重现不等于重复出现

,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4“小园香径独徘徊”——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六)反

复朗读,体会整体美。五、快乐图像记忆法:第二课时5一、图片导入1、问题讨论:(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吗?(2)你知道李清照是哪个派别的词人吗?二、人物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

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

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三、创作背景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

老的诅咒,李清照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应该是女人最好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开始,被流水不知带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开始了。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既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是一

个文人的悲剧,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6四、第一首词:(一)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二)视频—创设情景(入情入景)视频:http://

www.baobao88.com/youshen/songdu/11/1372136.html(三)读出音韵美(节奏—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3.旋律:低沉、哀愁之感。(四)语译: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7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五)鉴赏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

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

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

句表达了词人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无奈之恨。“此情无计可消除”——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充满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除。8(六)反复朗读,体会整体美。五、快乐图像记忆法:第三课时一、故事导入易安购书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

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一个人冬天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春意盎然,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李清照不由自主地来到书市,在一个又一个的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东西。她就这样以赏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走到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

着一个小摊,上面放着一摞书。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揽顾客,好像并不希望自己的书卖出去似的。李清照觉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过去,想和老者说几句话。可是她突然被地上的书吸

引住了,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惊,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她找过好多人帮着购买,结果都没有买到。现在的李清照只见书本,不见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

。李清照手里紧握着书,急切地问:“老伯,您这套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也是时运不济,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物件儿了,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交给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这儿

等着,只想等个懂得它的人来,给它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识货的人!你要能9买了它去,也算了了我的一桩心事。”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唉,应急至少也得三十两吧。姑娘你看着给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点也没什么。”没

等老者把话说完,李清照把自己随身带的钱全部倒出来,仔细查点也不过十两左右,李清照显得有些着急,对老者说:“老伯,我今天出门仓促,没有带那么多现钱,你明日可否还来这里?我一定带多于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为难地说:“姑娘,不是我不答应你,我的盘缠早就用得差不多了,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

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李清照一听,急忙抬头望天,这时已近日暮,就算雇车回家也未必能赶上。她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着李清照着急的模样,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说:“姑娘,你也不用太过着急

,唉,就当是你和它没缘吧!也许有一天,你还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听着老人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帮不了老者,还失去了保存古书的机会。她不自觉地握了一下衣角。这一握让李清照有了办法,她立即对老人说:“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会儿,只一会儿就好!一定要等我啊!”然后转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

里。过了半个时辰后,老者见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着一个年轻姑娘家竟然为了一套书,不惜当街只穿着单衣薄衫,十分感动。老者说什么也只要三十两,可是李清照没有让他再推

辞:“老伯,您给我的可是无价之宝啊,若是今日我身边能再有些银两也会倾囊相赠的。您就不用推辞了。”然后,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贵的《古金石考》,穿着单衣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回家去了。李清照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词人,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

的痴迷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弃,即使是姨母赠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当出去。1问题讨论:1)这则故事体现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品质?2)除李清照外,你还知道其他婉约派的词人吗?10二、人物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

居士,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

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三、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

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四、第一首词:(一)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二)视频—创设情景(入情入景)视频:http://www.iqiyi.com/w_19rt1qupp1.html(三)读出音韵美(节奏—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

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13.旋律:安静,舒缓。(四)语译: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五)鉴赏: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常

记溪亭日暮,”——明确时间和地点。“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中的“沉醉”二字表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盛放的荷花

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六)反复朗读,体会整体美。五、快乐图像记忆法:12第四课时一、图片

导入1、问题讨论1)关于梅花,你能够想到它具备哪些优秀的品格?2)历代赞颂梅花的诗词,有哪些?二、人物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

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

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三、创作背景: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

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陆游曾两次被罢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13四、第一首词:(一)原文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视频—创设情景(入情入景)视频:h

ttp://www.56.com/u67/v_MTAyNzEzNTY4.html(三)读出音韵美(节奏—旋律—情感)1.朗诵指导:2.节奏: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3.旋律:舒缓,沉重。(四)语译: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总妒。14即

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五)鉴赏:“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

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

的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六)反复朗读,体会整体美。五、快乐

图像记忆法: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