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8)页,857.6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d94cbb82e4a6051f592c3d266ca7ef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高一生物一、选择题:1.下列与细胞周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B.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C.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两个细胞周期D.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时间也一定不同【答案】B【
解析】【分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详解】A、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生物体中不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不处于细胞周期中,A错误
;B、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比分裂期时间长,B正确;C、减数分裂细胞不进行连续分裂,无细胞周期,C错误;D、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时间一般也不同,D错误。故选B。2.下图是某同学做实验时拍摄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图,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分裂时期。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A.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顺序是⑤→④→①→②→③B.图中①时期染色体的数目是②时期的两倍C.图中④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板上D.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①染色体正移
向细胞两极,是有丝分裂后期;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是有丝分裂中期;③图中染色体逐渐变成染色质,出现新核膜,是有丝分裂末期;④是有丝分裂前期,⑤是细胞分裂间期。【详解】A、由图可知,细胞周期中各时期顺序是⑤分
裂间期→④前期→②中期→①后期→③末期,A错误;B、图中①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是②有丝分裂种群时的两倍,B正确;C、图中④为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为②有丝分裂中期,C
错误;D、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示为有丝分裂,不会发生联会,D错误。故选B。3.图甲表示某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质)的行为变化过程,图乙表示该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①过程发生了染色质的复制B.图甲中②过程
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图甲中③过程可以对应图乙中的DE段D.图乙只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1、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2)初级精母细胞
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4)精
细胞经过变形→精子。2、分析图乙:图乙中,AB段表示G1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
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的【详解】A、图甲中①过程使得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体单体,发生了染色体的复制,A正确;B、图甲中②过程染色质高度螺旋变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正确;C、图甲中③
过程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的DNA数由2个变成1个,对应图乙中的DE段,C正确;D、图乙可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D错误。故选D。4.在男性体内,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的是()A.
口腔上皮细胞B.神经元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X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男性的体细胞(如口腔上皮细胞、神经元细胞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时含有X和Y染
色体,但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中不可能同时含有X和Y这一对同源染色体。【详解】A、口腔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男性体细胞中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A错误;B、神经元细胞属于体细胞,男性体细胞中同时含有X和
Y染色体,B错误;C、初级精母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C错误;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D正确。故选D。5.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B.细胞分化
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mRNA存在差异C.衰老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各种酶的活性都降低D.细胞凋亡由基因控制,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的衰老:多种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细胞体积变小
,线粒体减少;核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详解】A、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A正确;B、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产生的mRNA存在差异,B正确;C、衰老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与衰老相关的酶的活性没有降低,C错
误;D、细胞凋亡由基因控制,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比如蝌蚪的尾巴,D正确。故选C。6.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模型图,虚线表示赤道面,其中建构错误..的是()A.B.C.D.【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
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
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B、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粒)分裂,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B正确;C、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
体正在分离,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D、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但同源染色体移向同一极,不存在该种情况,D错误。故选D。7.下图是八倍体小黑麦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精细胞、卵细胞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量分别为()A
.3n、n和2nB.6n、2n和8nC.3n、n和4nD.6n、n和4n【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
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据此答题。【详解】精细胞和卵细胞都是减数分裂产生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六倍体普通小麦的精细的胞的染色体数目是3n,二倍体黑麦
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n,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是3n+n=4n。故选C。8.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豌豆的黄粒和圆粒B.玉米花粉的糯性和圆形C.果蝇的红眼和残翅D.人的A型、B型、AB型、O型血型【答案】D【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
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详解】A、“豌豆的黄粒和绿粒”或“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属于相对性状,“豌豆的黄粒和圆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玉米花粉的糯性和圆形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C、“果蝇的红眼和
白眼”或“果蝇的长翅和残翅”属于相对性状,“果蝇的红眼和残翅”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D、人的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属于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故选
D。9.下列四种杂交组合中可以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A.紫花豌豆自交后代全为紫花B.红花豌豆自交后代全为红花C.紫花豌豆与红花豌豆杂交后代全为紫花D.紫花豌豆与红花豌豆杂交后代紫花∶红花=1∶1【答案】C【解析】【分析】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
亲本杂交出现3:1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详解】A、紫花豌豆自交后代全为紫花,只能判断其为纯合子,不能判断显隐性,A错误;B、红花豌豆自交后代全为红花,只能判断其为纯合子,不能判断显隐性,B错误;C
、紫花豌豆与红花豌豆杂交后代全为紫花,说明紫花为显性,则红花为隐性,C正确;D、紫花豌豆与红花豌豆杂交后代紫花∶红花=1∶1,属于测交类型,只能判断亲本中有一个是杂合子,但不能确定哪一个是杂合子,D错误。故选C。10.金鱼躯体的透明程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完全透明的金鱼与
不透明的金鱼杂交,F1都表现为半透明,让F1金鱼与完全透明的金鱼的金鱼杂交,后代表现型为A.半透明B.完全透明和半透明C.完全透明D.完全透明和不透明【答案】B【解析】【详解】假设决定不透明的基因型为A,决定透明的基因型为a,
而根据题意不透明金鱼(AA)和透明金鱼(aa)杂交,F1个体(Aa)身体都表现为半透明.让F1的金鱼与完全透明的金鱼杂交,Aa×aa→1Aa(半透明金鱼):1aa(透明金鱼);假设决定透明的基因型为A,决定不透明的基因型为a,而根据题意透明金鱼(AA)和
不透明金鱼(aa)杂交,F1个体(Aa)身体都表现为半透明.让F1的金鱼与完全透明的金鱼杂交,Aa×AA→1AA(透明金鱼):1Aa(半透明金鱼)。【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A
.等位基因的组合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带有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
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指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D正确。故
选D。12.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四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A.1/4B.1/8C.1/16D.0【答案】C【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
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详解】杂交的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可以分解成Aa×AA、Bb×Bb、Cc×CC、Dd×dd四个分离定律问题。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1/2×1/2×1/2=1/1
6。故选C。13.水稻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抗病(E)对感病(e)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若让基因型为HhEe的水稻与“某水稻”杂交,子代高杆抗病:矮杆抗病:高杆感病:矮杆感病=3:3:1:1,则“某水稻”的基因型为A.HhEeB.hhEeC.hhEED.h
hee【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高杆和矮秆这一对相对性状,子代中高杆:矮秆=1:1,说明亲本为测交类型子,即亲本的基因型均为Hh×hh;抗病与感病这一对相对性状,子代中抗病:感病=3:1,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均为Ee,综合以上可知,亲本
水稻的基因型是HhEe×hhEe,故B正确。【点睛】本题关键能运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再选出正确的答案。14.已知一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周围虽生长有其他基因型的玉米植株,但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A.AABBB.AABbC.aaBbD.AaBb【
答案】C【解析】【分析】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然条件下可自交,也可杂交。若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不管自交还是杂交,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均只产生AB一种配子。【详解】A、这株玉米自交,子代的基因型仍为AABB,A不符合题意;B、这株玉米与周围生长的基因
型为AAbb的玉米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B不符合题意;C、该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配子为AB,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无论自交还是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aaBb,C符合题意;D、该株玉米与周围生长的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杂交,子代的基因
型为AaB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一对夫妻都正常,他们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那么他们生一个女孩是色盲的几率为A.1/2B.1/4C.1/8D.0【答案】D【解析】【详解】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男性正常,其X染色体含有正常的显性基因,一定传给其女儿,其女儿患色盲
的几率是0,故选D。16.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果蝇象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去除父本的雌蕊B.两者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均属于假说—演绎法C.后者F2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D.两者均能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答
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
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前者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去除母本的雄蕊,不需要去除父本的雌蕊,A错误;B、两者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均属于假说—演绎法,B正确;C、后者F2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中,同样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C错误;D、孟德尔时期,未提出基因一词的概念,孟德尔豌豆杂
交实验不能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B。17.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的原因是()A.雄配子:雄配子=1:1B.含Z的配子:含W的配子=1:1C.含Z的精子:含W的精子=1
:1D.含Z的卵细胞:含W的卵细胞=1:1【答案】D【解析】【分析】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能产生2种类型的雌配子,Z、W,且比例为1:1;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只能产
生1种雄配子,即Z,含有Z的卵细胞和精子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含有W的卵细胞和精子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详解】A、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B、在ZW型性别决定中,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不一样多的,一般雄配子要远远
多于雌配子,雌性(ZW)可以产生Z、W的雌配子,雄性(ZZ)可以产生Z的雄配子,因此含Z的配子:含W的配子比例未知,B错误;C、含W染色体的属于雌配子,C错误;D、含Z的卵细胞:含W的卵细胞=1:1,与含Z的精子结合,子代性别比
例为1:1,D正确。故选D。18.豌豆是两性花,自然条件下自花传粉。现有一批豌豆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4。将这批种子播种后自然生长,结实率相同,子代中AA∶Aa∶aa的比例是()A.4∶4∶1B.3∶2∶1C.2∶2∶1D.7∶6∶1【答案】C【解析】【分
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
解】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所以AA的个体后代都是AA,Aa的个体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A:Aa=1:4,AA占1/5,Aa占4/5,豌豆自然状态下通过自花传粉繁殖,子代AA占1
/5+4/5╳1/4=2/5,Aa=4/5╳1/2=2/5,aa=4/5╳1/4=1/5,所以AA:Aa:aa=2:2:1。故选C。19.小鼠毛皮中黑色素的形成是一个连锁反应,当R、C基因(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存在时,才能产
生黑色素,如图所示。现有基因型为CCRR和ccrr的两小鼠进行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交配,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A.黑色∶白色=3∶1B.黑色∶棕色∶白色=1∶2∶1C.黑色∶棕色∶白色=9∶3∶4D.黑色∶棕色∶白色=9∶6∶1【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基因型为CCRR
和ccrr的两小鼠进行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CcRr,F1雌雄个体交配,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1CCRR、2CcRR、2CCRr、4CcRr):棕色(1CCrr、2Ccrr):白色(1ccRR、2ccRr、1ccrr)=9:3:4,故选C。20.艾弗里和同事用
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中的菌落类型①R蛋白质R型②R荚膜多糖R型③RDNAR型、S型④RDNA(经DNA酶处理)R型A.据表可知,DNA被降解后失去转化功能B.③中培养皿上形成的菌落多为光滑型C
.③中S型菌的出现是R型菌基因突变的结果D.①②③组说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4)实验分析:①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②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5)实验结论:①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②同时还直
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详解】A、根据表格中实验组③和实验组④可知,DNA被降解后失去转化功能,A正确;B、转化的概率比较低,③中培养皿上形成的菌落多为R型,为粗糙性,B错误;C、③中S型菌的出现是R型菌转化而来的
,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C错误;D、①②③组说明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A。21.具有400个碱基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内含120个腺嘌呤,如果连续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A.420个B.18
0个C.560个D.80个【答案】C【解析】【分析】已知具有400个碱基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内含腺嘌呤(A)12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120个,则C=G=200-120=80个。【详解】(1)该DNA片段是400个碱基,A=T=120个,则C=G=
200-120=80个;(2)该DNA片段复制3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3=8个,增加了7个DNA分子,因此该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是:80×7=560个。故选C。22.下图是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复制、基因表达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图3过程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
B.图1、图2过程都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催化C.图1、图2、图3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图2、图3过程所需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氨基酸【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图2、图3分别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详解】A、图1DNA分子复制主
要发生在细胞核内,图3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A错误;B、图1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催化,图2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C、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D、图2、图3过程所需原料依次是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错误。故选C。23.关于RNA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所有RNA中都不含氢键B.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C.RNA能在细胞内传递遗传信息,也
能携带氨基酸D.某些RNA能在细胞内催化化学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RNA包括mRNA、rRNA、t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单链的tRNA,其上部分互补的碱基间通过氢键相连,使其经过折叠,看上去像三叶草的叶形;每个tRNA分子的一端是携
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这样的3个碱基构成一个反密码子。mRNA作为DNA的信使,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下来,传递到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
数酶是RNA。【详解】A、tRNA中含有氢键,A错误;B、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B正确;C、mRNA能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传递遗传信息,tRNA能将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上,C正确;D、少数酶的本质为RNA,具有催化
功能,D正确。故选A。24.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中,mRNA中的三个碱基是5′AGU3′,则DNA模板链上与之对应的三个碱基是()A.5′ACT3′B.5′TCA3′C.5′ACU3′D.5′TGA3′【答案】A【
解析】【分析】转录:以DNA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详解】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因此与之对应的三个碱基是TCA,DNA模板被转录方向是从3′端向5′端,RNA链的合成方向是从5′端向3′端
。故选A。25.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的是()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D
.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其特点:(1)世代相传;(2)男患者少于女患者;(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女性正常个体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详解】A、男患者(XDY)与女患者
(XDX-)结婚,其女儿基因型为XDX-,都是患者,A错误;B、男患者(XDY)与正常女子(XdXd)结婚,其儿子(XdY)都正常,但女儿(XDXd)都患病,B错误;C、女患者(XDX-)与正常男子(
XdY)结婚,女儿基因型为XDXd、X-Xd;儿子基因型为XDY、X-Y,儿子女儿均有可能正常或患病,C错误;D、患者的正常儿子的基因型为XdY和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XdXd,故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其父母传递
的致病基因(XD),D正确。故选D。26.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D.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也会出现伴性遗传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
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详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B、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性染色
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C、生殖细胞是活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理活动,与此相关的基因也需表达,并不是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C错误;D、伴性遗传的实质是有些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这些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常染
色体上的基因不会出现伴性遗传的现象,D错误。故选B。27.人的正常皮肤细胞发生癌变,对发生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的原癌基因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B.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的抑癌基因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C.强烈的紫外线照射
可能是致癌因子D.一定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
导致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详解】A、人的正常皮肤细胞发生癌变,可能是原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引起的,A正确;B、人的正常皮肤细胞发生癌变,可能是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引起的,B正确;C、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病毒
等都可能是致癌因子,C正确;D、不一定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D。28.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导致DNA甲基化,进而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
转录活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DNA甲基化,使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B.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的合成受阻C.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D.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的分化【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指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DNA甲基化是指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这不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A错误;B、DNA甲基化,会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导致mRNA合成受阻,B正确;
C、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进而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这样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C正确;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即会影响基因表达,因此DNA
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D正确。故选A。29.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其后代遗传病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是他的生殖细胞容易发生()A.基因重组B.基因分离C.基因互换D.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详解】
X射线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因此长期接触到X射线的人,他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这个人的生殖细胞很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故选D。30.某生物体细胞中有48条染色体,这48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则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
数为()A.2B.4C.6D.8【答案】C【解析】【分析】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2.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详解】结合染色体组的概念可知,染色体组中的每一条染色体形态、
大小各不相同,即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某生物体细胞中有48条染色体,这48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意味着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8条染色体,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为48/8=6,即六个染色体组,C正确。故选C。【点睛】31.玉米2
号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1与A2(A2来自A1的突变),若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突变可能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B.A1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C.基因A1和A2编码的
蛋白质可能相同D.基因A1、A2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详解】A、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A正确
;B、基因突变可能由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B正确;C、基因A1和A2基因不同,但转录后的密码子因为简并性可能对应同一种氨基酸,所以编码的蛋白质可能相同,C正确;D、基因A1、A2是位于同源染色体
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D错误。故选D。32.果蝇花斑眼的形成机制如下图所示,这种变异属于()A.缺失B.倒位C.重复D.易位【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分
为染色体数量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易位、倒位、缺失和重复。【详解】据题图分析可知,一条染色体的基因def所在片段和另一条染色体的基因kl所在片段进行了交换,而这两条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
体,因此,图示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BC错误,D正确。故选D。33.2021年10月16日,我国神舟十三号飞船与空间站自主完成对接,三位航天员在轨驻留六个月,期间将承担太空育种等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太
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太空育种能提高突变频率C.太空育种利用了宇宙空间的强辐射、微重力等环境因素D.太空育种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航天育种又叫航天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因素,诱发农作物的遗传性发生变异,即利用空
间环境的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等综合因素,诱导农作物种子发生基因突变,返回地面后再从中筛选出新材料。这是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的一种新方法。用通俗地话讲,航天育种就是把农作物种子送上太空,经过太空辐射后检验种子发生的变异,从中筛选出符合目
标的变异个体再进行培育。【详解】A、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利用太空中的一些射线诱发基因突变,遗传物质改变了.所以是可遗传变异,A正确;B、太空环境利用特有的环境条件,比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的诱变作用来产生各种基因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出植物的新种质,可以把有
益的基因变异提高到千分之三左右,B正确;C、太空环境利用特有的环境条件,比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的诱变作用来产生各种基因变异,C正确;D、太空育种获得的突变体虽然有益变异比在地球多,但仍然是少数,只占用3%~5%,少数表现出优良性状,D错误。故选D。34.下
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即为几倍体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多倍体植株一般茎秆粗壮,果实较大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配子数加倍,属
于有利变异【答案】D【解析】【分析】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详解】A、由受精
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即为几倍体,A正确;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B正确;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多倍体植株一般茎秆粗壮,果实较大,C正确;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
,产生的配子种类增加,但产生的配子数不一定加倍,D错误。故选D。35.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动物体内某个初级精母细胞可能发生的变化。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和发生交叉互换后,该初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细胞分别有()的A.2种、4种B.2种、2种C.4种、4种D.4种、2种【答
案】A【解析】【分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往往彼此缠绕发生交叉互换,交叉互换使得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进而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没有交叉互换的情况下
,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两种类型的四个精细胞,分别是AB、AB、ab、ab;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以形成四种类型的四个精细胞,分别是AB、Ab、aB、ab。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6.某兴趣小组在进行“调查人类的遗传病”课题研究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通常要进行分组协作和结果汇总统计,调查群体要足够大B.调查内容最好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C.对遗传病患者的家族进行调查和统计,并计算遗传病的发病率D.对患者的家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显隐性的推断、预防等【答案】
C【解析】【分析】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调查统计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详解】A、通常要进行分组协作和结果汇总统计,
调查群体要足够大,以保证调查和统计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B、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B正确;C、调查统计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
算,C错误;D、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对患者的家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显隐性的推断、预防等,D正确。故选C。37.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
。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基因型rrRrRR对灭鼠灵的抗性敏感抗性抗性对维生素K依赖性无中度高度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抗性个体RR∶Rr=1∶1C.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对灭鼠灵有抗性,所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详解】由于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
r的个体活着,所以基因r的频率不可能下降至0,A错误;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B错误;D正确;由于RR对维生
素K依赖性是高度,而rr对灭鼠灵为敏感性,所以RR和rr个体数量都在减少,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8.用下图表示
几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的A.1表示RNA,2~4分别表示mRNA、tRNA、rRNAB.1表示基因的表达,2~4分别表示复制、转录和翻译C.1表示人类遗传病,2~4分别表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1表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4分别表示基因
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1包括2、3、4,2、3、4之间又属于并列关系,如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RNA包括mRNA、tRNA和rRNA三种等。【详解】A、RNA分为mRNA,tRNA和rRNA,因此1表示RNA
,2~4分别表示mRNA、tRNA、rRNA,A正确;B、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不包括DNA分子的复制,B错误;C、人类的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正确;D、突
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正确。故选B。39.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皱粒豌豆的产生是由于在豌豆的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改变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皱粒豌豆的产生属于基因重组B.豌豆的圆粒基因和皱粒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C.插入的一段外来DNA序列不会改变豌豆的基因数目D.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性状能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详解】A、皱粒豌豆的产生是由于在豌豆的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改变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B、豌豆的圆粒基因和皱粒基因在
遗传时属于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C、插入的一段外来DNA序列改变了基因的结构,但没有改变豌豆的基因数目,C正确;D、皱粒豌豆的产生是由于在豌豆的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改变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豌豆呈现皱粒性状,说明基因通过控
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故选A。4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自然选择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降低。【详解】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在自然选择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
改变,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41.图1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图像;图2、图3分别表示该动物体内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些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请分析回答:(1)图1中甲细胞中含有____个染色体组,乙细胞中有_
___条姐妹染色单体。(2)图1中丙细胞名称为____,丙图中出现了基因A和a,原因是发生了____。(3)图2中的a表示____(选填“染色单体”、“DNA”或“染色体”)的数量变化,其中Ⅱ时期对应图1中____细胞。(4)图3中纵
坐标“数量”是指____。B~C段可对应图2中的____时期。【答案】(1)①.4②.8(2)①.次级精母细胞②.基因突变(3)①.染色体②.乙(4)①.(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②.III和IV【解析】【分析】分析图1: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
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图2:不含染色单体时,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含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染色
单体:DNA=1:2:2,因此图中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分子。分析图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图3曲线可表示(减数分裂过
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数量变化。【小问1详解】图1中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小问2详解】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为雄性个体,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且称为次级精母细胞;丙细胞两条染色单体
上的基因不同,结合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可知,丙图中出现了基因A和a,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小问3详解】图2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为DNA分子。图2中Ⅱ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
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对应于图1中的乙细胞。【小问4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图3曲线“数量”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数量变化。B~C段不含有同源染
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对应图2中的III和IV。42.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相应的过程。请据图回答:(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该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时期。(2)图中②过程形成的RNA为α链,其中的鸟嘌呤
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该α链及其对应的DNA模板链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30%、26%,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3)过程③发生的场所X为____。过程③中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的物质Y是由____(填“三个”或“多个”)
核糖核苷酸组成的,物质Y中“CAA”组成____,与α链配对。(4)假若决定形成α链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肽链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其原因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导致____提前出现,翻译
提前终止。【答案】(1)①.DNA复制②.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间期(2)22%(3)①.核糖体②.多个③.反密码子(4)终止密码子【解析】【分析】图中①-③依次为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①表示DNA的复制,该过
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小问2详解】由题意知,α链是mRNA,其中G+U=54%,G=30%,则U=24%;由于α的模板链中的G=26%,则α链中的C=26%,所以α链中的A=20%,A+U=44%,mRN
A中的A+U的比值与双链DNA中的A+T的比值相等,为44%,双链DNA中A=T=44%÷2=22%。【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X是核糖体,Y是tRNA,α链是mRNA。过程③为翻译,发生的场所为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tRNA是有多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其中的CAA组成反密码子,与与α链上相邻的
三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小问4详解】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碱基数目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因基因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43.图1表示一个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的过程,图2表示赫尔希
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T2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后,在增殖阶段合成子代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A.细菌的氨基酸B.噬菌体的DNAC.细菌的RNA聚
合酶D.细菌的tRNAE.噬菌体的核糖体(2)图1中如果在成熟阶段释放出64个子代噬菌体,可检测到放射性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____,此时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了____次。(3)根据图2实验结果可知,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____,搅拌器的操作目的是__
__。(4)图2实验结果表明,经离心处理后的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说明感染阶段侵入大肠杆菌的物质是噬菌体的____,而离心处理后的上清液中具有很低的放射性,请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①培养时间过短,____;②培
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答案】(1)ABCD(2)①.1##100%②.6(3)①.32P②.(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4)①.DNA②.部分亲代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体内【解析】【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
C、H、O、N、S)+DNA(C、H、O、N、P)。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小问1详
解】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新的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T2噬菌体的DNA,以及细菌的RNA聚合酶、氨基酸、核糖体和tRNA。故选ABCD。【小问2详解】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1个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
肠杆菌无论复制多少袋子代都含有32P标记,可检测到放射性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100%,根据2n=64可知,n=6,即复制了6次。【小问3详解】图2中上清液的放射性低,沉淀物的放射性高,则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
NA,标记的同位素是32P。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小问4详解】由于DNA进入大肠杆菌,标记了T2噬菌体的DNA,则会导致沉淀物的放射性高,理论上上清液不含有放射性,若实际过程中上清液具有很低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培养的时间短,部分噬菌体还没有进入大肠杆菌,
也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含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44.甲、乙两种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和a,乙病的基因为B和b,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下图表示某家族系谱图,请据图回答:(1)甲、乙两病都属于____性遗传病,乙病的
致病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2)Ⅲ2的基因型是____,其乙病基因来源于____。(3)假设正常人群每70人中有1人是甲病基因的携带者,若只考虑甲病,Ⅳ1患病的概率为____;若考虑两种病,Ⅳ1患病的概率
为____。【答案】(1)①.隐②.X(2)①.aaXBXb②.II3(父亲)(3)①.1/140②.141/280【解析】【分析】遗传系谱图分析,对甲病而言,Ⅱ-3和Ⅱ-4正常却生出了患病的Ⅲ-2,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于乙病而言,Ⅱ-1和Ⅱ-2正常,生出了患病
的Ⅲ-1,则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题干中提出一种病为伴性遗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答题。【小问1详解】由分析可知,甲、乙两病均属于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问2详解】Ⅲ-2患甲病,不患乙病,又Ⅱ-3患乙病,则Ⅲ-2的
基因型是aaXBXb,其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小问3详解】正常人群每70人中有1人是甲病基因的携带者,即正常中Aa的概率是1/70,Ⅳ-1患甲病的概率是1/70×1/2=1/140,对于乙病而言,Ⅲ-1的基因型是XbY,Ⅲ-2的基因型是X
BXb,则Ⅳ-1患乙病的概率是1/2,结合两病分析,患病的概率是1-139/140×1/2=141/280。45.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DDTT)和矮杆易感病(ddtt)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
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A:高杆抗病γ⎯⎯⎯→射线矮秆抗病品种B:高秆抗病×矮秆易染病→F1⎯⎯⎯→自交F2→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品种C:高秆抗病×矮秆易染病→F1
→配子⎯⎯→①幼苗⎯⎯→②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品种(1)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组,原因是____。(2)B组育种方法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F1自交获得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
。(3)C组育种方法是____,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过程②常用秋水仙素诱导促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机理是____。【答案】(1)①.A②.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低且不定向(答出其中一个即可)(2)①.基因重组②.1/3
(3)①.单倍体育种②.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③.抑制纺锤体(丝)的形成【解析】【分析】分析图形可知:A组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B组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C组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小问1详解】A组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且突变频率比较低,所
以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小问2详解】B组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F1的基因型是DdTt,自交后代矮杆抗病植株(ddT_)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小问3详解】C组为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两个过程,单倍体育种
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46.图1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流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
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由于河流导致____,使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c是____。(2)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一年时,种群甲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基因频率为____。(3)图2中在____
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答案】(1)①.地理隔离②.生殖隔离(2)25%(3)①.QR②.不一定【解析】【分析】据图1可知,图1中a是由于河流产生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
,然后再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因此b表示自然选择,其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是地理隔离,即c表示生殖隔离。【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图1中a是由于河流产生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
种群,然后再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是地理隔离,即c表示生殖隔离。【小问2详解】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基因频
率为10%+1/2×30%=25%。【小问3详解】分析图2,在Q到T阶段A的种群基因频率在改变,所以在此段时间内发生了生物的进化。在T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