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届湘教版地理一轮教师文档:第十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发展差异 .docx,共(18)页,2.00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d7e62ab94dd7b108f883dc0fb66fc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发展差异[考纲展示]1.区域的含义。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5页[基础梳理]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含义: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
间。2.主要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二、区域空间
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3.类型及特征类型乡村地域城镇地域范围大小生产活动农业非农业二者关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4.空间分布形式经济要素农业交通运输线路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面状线状和网络状点状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3.差异表现(1)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2)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3)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4.时空差异(1)(2)四、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标志(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2)综合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
段的特征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
制造业为主体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明显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逐步提高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城市化水平低,
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发展速度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五、四大地区的差异1.四大地区(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
和对外开放程度。(2)具体划分东部地区:13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中部地区:6个省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地区:3个省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2)经济
差异的具体表现: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加工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具有一定过渡性特征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高,工业类型复
杂,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产值低,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高,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度较小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开
放程度较低六、南方与北方1.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比较区域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优势地跨三大温度带,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性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洪涝灾害、环境
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积极对外开放、推进外向型经济建设,治理环境污染七、西部大开发1.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2.范围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资源优势矿产、油气、水能、土地等资源
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4.制约因素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5.意义(1)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
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图文拓展]1.区域的开放性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人与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球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上图示
意的是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2.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
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3.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在发展前期,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转变
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区域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7页考点一区域差异及其成因(2017·高考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❶;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
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❷。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❸(下图)。据此完成(1)~(3)题。(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
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
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规范审答我的答案:(1)C(2)D(3)D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原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
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1)气候差异的形成例如,第(1)题所涉及的秦岭—淮河线的南北差异,南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侧为温
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为800毫米以下。由此分析两侧农业生产、交通方式等人类活动差异。(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
碱度的差异。(5)植被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因素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
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
、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拓展延伸]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自然因素地貌海拔较低,第二、三级阶梯,有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
、丘陵、盆地海拔较高,差别显著,第二级阶梯,有高原、山地、盆地海拔高,第一级阶梯,有高大山地气候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大风天气多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植被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小部分
为草原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多为林下发育,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土层薄,发育差水文多外流河、多大河,多内流河,短小,雨水、内外流河兼有,东以雨水补给为主;湖泊多为淡水湖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湖泊多为咸水湖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影响广泛、深刻,主要农耕区影响小,农业以绿洲
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高寒畜牧业为主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回答1~2题。1.利马多大雾
天气,主要原因是()A.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B.地处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C.受沿岸寒流影响,空气中水汽容易冷凝成雾D.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2.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
处气候的形成与地形、东南信风、暖流有关B.气候类型相同,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热带沙漠气候C.气候类型不同,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乙为热带草原气候D.乙处气候主要是受沿岸洋流控制形成的解析:第1题,利马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降低易使水汽凝结,因而多雾。第2题,甲
处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同时又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乙处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答案:1.C2.A(2018·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2016年四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表城市名称人口数量(万人)城市面积
(平方千米)经济总量(万亿美元)东京135121550.95巴黎106028450.74纽约8337980.90伦敦97817380.523.依据图表信息,对四城市地域文化的正确推断是()A.东京众多的星级餐厅,是构成该市地域文化的主体B.巴黎地域文
化的标志是美术馆、电影院屏幕总量最多C.纽约人喜爱观赏戏剧,是该市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D.伦敦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体现为外籍学生、博物馆多4.四城市相比,经济功能比文化功能突出的一组城市是()A.东京、纽约B.纽约、伦敦C.东京、巴黎D.巴黎、伦敦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纽约百
万人所拥有的剧院最多,且明显高于其他文化服务设施,说明该市人民喜爱观赏戏剧,成为其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东京星级餐厅的个数最多,但其并不代表文化设施;巴黎和伦敦的人口相近,百万人拥有的美术馆数量伦敦多于巴
黎,说明伦敦的美术馆数量比巴黎多;伦敦外籍学生多,说明其文化多元化明显,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第4题,由表格可知,东京、纽约在四城市中人均经济水平最高,经济功能明显,同时这两个城市文化遗产、美术馆等文化服务设施远少于巴黎和伦敦。答案:3.C4.A考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
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a、b、cB.c、a、bC.c、b、aD.b、a、c
(2)下列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规范审答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我的答案:(1)A(2)D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
地理环境要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
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2)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
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善,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3.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
的综合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
过程下图示意某区域中心城市不同年代的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读图可分析该城市制造业的空间变化,与其变化不相符的是()A.制造业集聚中心逐步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扩散B.在城市周边形成多个集聚区C.集聚
中心呈现出沿高速公路向外扩散的趋势D.制造业重心有北迁的趋势2.图中显示出的变化,说明城市制造业()A.在区域社会经济进入高水平时期,城市制造业的就业比重将大幅度增加B.空间集聚与扩散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
空间结构C.空间格局演化与区位通达度及政策引导关系不大D.在区域产业发展的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企业始终为主体解析:第1题,该城市制造业向郊区转移,所以A、B、C三项正确。而制造业重心是北迁还是其他方向,无法判断。第2题,区域社会经济进入高水平时期,城市制造业的就业比重将大幅度减少;空间集聚与扩散
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所以B项正确。空间格局演化与区位通达度及政策引导关系重大;在区域产业发展的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企业始终为主体的说法错误。答案:1.D2.B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
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
规模:先增大,后缩小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④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3题,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
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了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扩大。第4题,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
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答案:3.B4.C规范答题模板系列9|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1页综合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对本题型的考查主要是通
过区域图、区域统计图等图表资料,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析高考真题——知答题思路[模板构建]1.自然要素差异对比要素关键词答题思路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位于××半球;位于××纬度(
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气候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年较差光照灾害属于××半球;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地形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地势以××地形为主,地形××;地势
××高××低;多××地貌,地质××水文内流河(湖)外流河(湖)水文特征为内(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2.人文要素差异对比要素关键词
答题思路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就业压力××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城市化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产业交通科技类型利弊社会经济交通科技以××产业为
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工业类型为××;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科技水平高(低)[典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2)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获取信息]1.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南岛位于南纬40°以南地处西
风带,盛行西北风南岛中部为山地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差异明显与南岛相比,北岛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与南岛相比,北岛山地面积较小地势较平坦与南岛相比,北岛国内、国际机场多,交通干线较密交通更便利与南岛相比,北岛城市数量多城市化水平高2.调动和
运用知识第(1)题,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地形等。第(2)题,影响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包括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人口、城市、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尝试解答](1)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少。(2)纬度较低
,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练经典试题——知命题特点1.(2017·高考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Ⅰ为2012
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Ⅱ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Ⅱ,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3)随着生活
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读出,我国高余粮地区主要分布在重要商品粮基地和西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而高缺粮地区则分布在京津地区和长江以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且农业结构向花卉、蔬
菜、养殖等方面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可以通过跨区域调粮、提高单产等措施来保障这些高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第(2)题,由图读出大体规律:人口增长快的地区粮食增产慢,而人口增长慢的地区粮食增产快。再结合图中和现实中
各市的空间分布大致分为苏南和苏北地区。第(3)题,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市场、交通、技术、政策、劳动力等,再结合有机大米的实际,侧重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分析。答案:(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人均耕
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2.“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
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问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解析:川渝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在土地面积、资源、能源、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具有优势。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
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