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45.25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d7b3e0a49cb590ce275c6a7b29ee6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5届高二(下)半期考试语文命题人:刘会兰、尚凯旋、马春艳、邓娟、张小涛、史晴,审题人:刘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小说评点者眼里,“文”之妙,“妙在如画”“妙在画境
”。小说文本中充满请情画意的“为文”高致,既蕴含着“许”之“志”,又版具“画境”之“妙”。小说评点家们喜用“妙”字来评赏小说文本创构之美。金圣叹评批《水浒传》颇擅长以画境之美喻说小说为文之妙。其第八回回前总批就曾以画境传达小说为文之审
美境界:“今夫文章之为物也,岂不异哉!……夫使云霞不必舒卷,而惨若烽烟,亦何怪于天?山川不必窅冥,而止有坑阜,亦何怪于地?花萼不必分英布瓣,而丑如滑,晕尾不必金碧间杂,而块然木鸢,亦何怪于草木鸟兽?然而终亦必然者,盖必有不得不然者也
。至于文章,而何独不然也乎?”此采取“云霞”“山川”“花萼”“晕尾”等一系列意象,将“人文”与“天象”关联起来,称赞“文章”有着锦绣灿烂、花团锦簇般的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立象尽意”话语多含有诗情画意修辞批评性质,巧妙传达出小说文本的“画境”之
妙。在明清小说评点中,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常借助“千丈游丝”“瀑布千尺”“小鸟斗口”“飞燕掠水”“骏马下坡势、鸟将翔势”等“意象”传达小说“为文”结构、章法之巧妙,颇为“尽意”。随后,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金圣叹的“立象
尽意”评点话语。他们在《读三国志法》中不仅大张旗鼓地赞美道:“《三国》一书,乃文章之最妙者。”而且凭着“立象尽意”总结出若许文法之妙,并给出了各种带有诗情画意性的命名:“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
之妙。”“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妙。”“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等等。《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第八回回评:“此篇结过王惠,进入二娄,文笔渐趋于雅。譬如游山者,奇峰怪石、陡岩绝壁已经历尽,忽然苍翠迎人,别开一境,使人应接不暇。”这种借山境游览而传达小说阅读之感的做法,令读者产生兴趣
,并大开眼界。这说明,其他小说评点也常拿步入如画美境之感来比喻小说审美之感。另外,但明伦评点《聊斋志异》更是注重以“画境美”传达“文章之妙”。如以总评的形式评《葛巾》曰:“此篇纯用迷离闪烁,天矫变幻之笔,不惟笔笔转,直句句转,且字字转矣。
……求转笔于此文,思过半矣。……事则反复离奇,文则纵横诡变。观书者即此而推求之,无有不深入之文思,无有不矫健之文笔矣。”小说评点家所采取的诸如此类的评语,大多以“画境”之妙予以传达,旨在强调小说为文追求以“奇险”为美。当然,除了运用山水画论术语评赏小说叙事中的诗情画意片断,渲染小说
文境创造的艺术审美感受,小说评点家还搬出诸多常用于评赏人物的画论话语来赞美。如金圣叹喜欢用“妙心妙笔,写出妙人妙景”等话语来称美《水浒传》的写人效果,毛宗岗父子乐于用“真叙事妙品”来赞美《三国志演义》的行文之道。另外,在小说评点中,常用的术语
还有“如画”“逼真”“酷似”“像”“口吻极肖”“肖似”“人情物理”“千古若活”“个个活跳”“真如活现”等传达画面幻觉美感。这些评赏术语都在表明,小说创作如同“作文”“作画”,不拘泥于对“人”“事”的实录,而以“传奇”为叙事生命,以“传神”为写人追求,均为“文章之妙”的具体表现。(摘自李桂奎《中
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妙”观念》,有删改)材料二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和文学评论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文字镶嵌于原作的文本之中。对于阅读而言,它的强制性是一望而知的:读者不可能在阅读作者正文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增殖
出来的文字完全无动于衷。一般而言,批评者的文字往往通过回目前的前批、题诗,回目后的总评,以及镶嵌于所谓正文中的眉批、旁批、夹批等手段编织进正式文本,从而与正文完全融为一体,无法分割。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正文之外特殊的“附加信息
”。追溯这一形式的来源,学术界见仁见智,已经有了不少重要的研究。然而我觉得它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阐释学和注释学实践有着相当深的关联。比如说对《春秋》经的阐释而形成的三传,使得《左传》《谷梁》和《公羊》与经文一并传世。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并非仅仅
是“经”的附庸,它在对“经”的质疑、补充或解释的过程之中,也使自己变成了完全自足的文本。甚至我们今天在阅读《春秋左氏传》的时候,出现了完全颠倒了的关系:即经文(原作)往往成了“传”的附庸或参照物。中国古典小说评点从功能上来看,评点者不仅会像现代批评家那样
,对原作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作出某种评论性的意见,也会对作者隐含于文本中的许多奥秘和未发之覆加以揭示,从而对读者加以提醒和指导。甚至,他们会在批评的过程之中,直接发表自己的感慨与兴叹,对世道人心发表评论性意见。兴之所至,有的评点者竟自
己会讲述一个与正文毫无关系的故事,从而使得读者不得不停止对原文本的阅读,而进入评点者的故事。所有这些内容,评点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强行将之编织进文本,与作者的原创意图本无牵扯。但这些评点文字在原作的第一文本之外形成了第二文本,或次生文本,它对于读者的
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一方面,由于采取了交织镶嵌的方式,次生文本本身也构成了读者的阅读对象。另一方面,评点者的文字不断地指涉原著的修辞或寓意,不论这样一种指涉是否安当,都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有一种批评者,他们
与原作者是至亲好友,熟知创作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那么,批评者的评点不仅对文本意义洞幽烛微,而且会关涉作者的写作意图。此外,一般读者或文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信手涂鸦,在书中的眉页之间留下自己的阅读痕迹。如果假设此人拥有的本子恰好是一个孤本或善本,那么这位无
名读者随手写下的意见也会随着本子的传抄、影印与过录一并流传,永垂不朽。而且读者在传抄过程中,也有随手篡改文字的“恶习”,这就使得衍文和错讹不断,有时甚至难以通过考辨加以还原。由于“评点”这样一个特殊的文本存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发
生相应的变化。与西方叙事学意义上严格的作者——批评者——读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三者界限并不那么明确,同时它与现代版权法意义上的作者和读者概念也迥然不同。由此看来,在中国古典小说自写作至被阅读
的过程中,评点者既是读者,也是批评者,也兼有了作者的功能。而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他所面对的文本因不是单纯的作者正文,既有评点者的次文本,也有许多无名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这就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对话关系。读者在
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与不同时代的读者同时进行对话,这也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时性”行为,而真正的作者意图则被浓缩成了一个典故——它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既不突出,也非不存在,它被作为文本意图的
有机部分,通过多重解释放置于一系列复杂的对话中,经过读者的反复阐释得以显现。对阅读的强调而形成的“读者理论”,在西方大致是20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新的命题,而在中国小说的阅读经验中,这种开放性的阅读从来都是一
种习惯和常识。(选自格非《文学的邀约》,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小说评点者喜欢运用山水画论术语评赏小说叙事中的诗情画意片段,巧妙传达出小说的“画境”之妙。B.金圣叹评批古代小说,擅长将“
人文”与“天象”关联起来,给出各种带有诗情画意的命名。C.古代小说评点者所说的小说具有“文章之妙”,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括结构、章法等。D.材料二中的“附加信息”是指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或增殖的批评者的批注文字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入题,直接提出了“在小说评点者眼里,‘文’之妙,‘妙在如画’妙在画境”论点。B.材料一主要从运用山水画论术语和评赏人物的画论术语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但有所侧重,主次分明。的C.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
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但有的品评者被多次提及,给人重复拖沓之感,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D.了解原作者的创作细节,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可以作为材料二画线部分的隐含前提条件。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小说评点家都以“画境”之妙品评古代小说,旨在强调小说为文追
求以“奇险”为美。B.以“春秋三传”为例,旨在论证“传”超越了“经文”,使“经文”反而成为“传”的附庸或参照物。C.对孤本或善本评点,定会随传抄、影印与过录一并流传,永垂不朽。D.在中国古典小说自写作至被阅读的过
程中,读者的目的性行为,构成全新的对话关系。4.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概括毛纶、毛宗岗的小说评点的特点有哪些。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一些批语甚至流传很广,比如:“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又比如,第三回林黛玉进大观园,邢夫人留黛玉吃晚饭,黛玉回应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脂砚斋在
后边批语:黛玉之为人,必当有。根据材料二,结合以上两则评点,谈谈脂砚斋评点的特点。【答案】1.C2.C3.B4.①毛纶、毛宗岗父子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金圣叹“立象尽意”的评点话语。②毛纶、毛宗岗父子乐于用“真叙事妙品”来赞美《三国演义》的行文之道。5.(1)与原文紧密结合:批语直接
针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语言进行点评,如对林黛玉回应邢夫人话语的点评。(2)揭示作者创作的艰辛:如“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体现了对作者付出的感慨。(3)对人物性格有深刻洞察:指出黛玉之为人的特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运用山水画论术语评赏小说叙事中的诗情画意片段”错,材料一原文是“明伦评点《聊斋志异》更是注重以‘画境美’传达‘文章之妙’”,可见只是明伦“注重”运用山水画论术语评赏小说叙事中的诗情画意片段,不能说古代小说评点者都“喜欢”这样做,选项以偏概全。
B.“金圣叹”“给出各种带有诗情画意的命名”错,张冠李戴。结合“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金圣叹的‘立象尽意’评点话语……并给出了各种带有诗情画意性的命名”分析,“给出各种带有诗情画意的命名”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D.“‘附加信息’是指
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或增殖的批评者的批注文字”错,材料二第一段“批评者的文字往往通过回目前的前批、题诗,回目后的总评,以及镶嵌于所谓正文中的眉批、旁批、夹批等手段编织的进正式文本,从而与正文完全融为一体,
无法分割。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正文之外特殊的‘附加信息’”可知,“附加信息”不仅仅是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或增殖作用,而是与正文完全融为一体,成为阅读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给人重复拖沓之嫌”错,如结合“金圣
叹评批《水浒传》颇擅长以画境之美喻说小说为文之妙”“在明清小说评点中,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常借助‘千丈游丝’‘瀑布千尺’‘小鸟斗口’‘飞燕掠水’‘骏马下坡势、鸟将翔势’等‘意象’传达小说‘为文’结构、章法之巧妙,颇为‘尽意’”“如金圣叹喜欢用‘妙心妙笔,写出妙人妙景’等话语来称美《水浒传
》的写人效果”等分析,金圣叹的三次评点角度不同,虽然被多次提及,但角度不同,并无重复拖沓之感。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古代小说评点家都以‘画境’之妙品评古代小说”错,材料一第五段说的是“但明伦评点《聊斋志异》
更是注重以‘画境美’传达‘文章之妙’”,并非所有古代小说评点家都如此。C.“对孤本或善本的评点,定会随传抄、影印与过录一并流传,永垂不朽”错,材料二第五段说的是“如果假设此人拥有的本子恰好是一个孤本或善本,那么这位无名读者随手写下
的意见也会随着本子的传抄、影印与过录一并流传,永垂不朽”,这只是一种假设情况。D.“读者的目的性行为,构成全新的对话关系”错,材料二第七段说的是“在中国古典小说自写作至被阅读的过程中,评点者既是读者,也是批评者,也兼有了作者的功能。而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他所面对的文本因不是单纯
的作者正文,既有评点者的次文本,也有许多无名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这就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对话关系”,是多种因素构成了全新的对话关系,而非仅仅是读者的目的性行为。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
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随后,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金圣叹的‘立象尽意’评点话语。他们在《读三国志法》中不仅大张旗鼓地赞美道:‘《三国》一书,乃文章之最妙者。’而且凭着‘立象尽意’总结出若许文法之妙,并给出了各种带有诗情画意性的命名”分析,主要从继承角度分析,清代毛纶、毛宗岗父
子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金圣叹的“立象尽意”评点话语。结合“毛宗岗父子乐于用‘真叙事妙品’来赞美《三国志演义》的行文之道。另外,在小说评点中,常用的术语还有……等传达画面幻觉美感”分析,主要从评点《三国志演义》分析,两
父子用“真叙事妙品”来赞美《三国志演义》的行文之道。【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文字与原作镶嵌融合,构成特殊的“附加信息”。脂砚斋对林黛玉在特定情境
下语言的点评,显示了其批语与原文情节的紧密关联。“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一批语,符合材料二中所说的有的评点者会揭示作者创作过程中的不易,强调作品背后的艰辛付出。而对黛玉性格为人的点评,则反映出评点者对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和洞察,这与材料
中提到的评点者会揭示作者隐含于文本中的人物奥秘等内容相契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爸爸的黄羊马知遥我之所以要到依麻木来是因为父亲说:他可以带我打到黄羊。依麻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小镇。在山上我可以发现依麻木其实就在一片戈壁的深处,戈壁滩上的磊磊顽石滔
滔不断地包围着它,那些个老石头从远看像千军万马,像长着翅膀的马,在大风里往这边来了。好在有这么多的比天还高的钻天杨死死地守在依麻木的外面,“马”突然停了,它们的脚在钻天杨的威势下放慢了速度,风速也就减下来,却因为惯性的力量将整个杨树
林吹得仰天直嘶。我们走到林子外面就碰见了那停驻的千军万马,那漫漫的黄沙和石头气势汹汹。父亲这时候把一只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看见阳光刺眼地照着我们,我们的影子很矮小。我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我们从心里成了一两只可笑的蚂蚁。试探性地往前走,试
探性地从嘴里哼出歌。“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待而不是出击。”出了林子父亲说了头一句话。他竟然开始闭眼养神,沙地上不能看见什么,除了石头就是石头。青草和河流在杨树林里,离开我们很远很远。一只野兔是这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它
金黄的皮毛和诱人的眼睛在金色的午后的戈壁上模糊而闪亮。最为奇怪的是它好像就是为了让我注意它并开始抓它。它不住地往我这里望,含情脉脉,望了一阵看我无动于衷就向前挪了挪。然后就停住,故意别过脑袋,眼睛却斜视着,看我还是一动不
动的,它又往我这边挪了挪。“爸,这有一只野兔。”我望望父亲。父亲睡着了。我小心翼翼地操起了身边的木棍,然后高高举起。野兔就在那时候往前跑了。一会儿往东,一会儿突然折向北,我不得不不断地调整我的路线。野兔忽然停住了,它好像无所畏惧地冲着我扑过来的方向,高昂着
它的头,我挥舞着手中的大棍,打出去,冲着那野兔的头顶打过去。木棍就在要出未出之际,我看清那只野兔的眼睛,慈爱的眼睛里盛满了母爱的柔情,我惊出一身冷汗。我忽然停住了,我抓住了要扔出去的大棍,我看见那野兔已经逃了很远,它在很远处转
身看了看我然后消失在一片黄尘中。即新我回身往后看,我希望我能看见我的父亲或者那块石头。无边的戈壁大海一样地淹没了那巨大的石头。更没有父亲的影子。我想冲着有树的地方走就能到达依麻木,可我看不见树木的影子。那些绿色,刚刚还伴在我身边的那些河流的声音突然销声匿迹。我意识到我迷失在戈壁深处。我听见了由远
及近的巨大的脚步声,我能感受到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黄羊——”我惊呼起来。这时,就看见了一只我想象中的黄羊,那绝对是一只黄羊,金色的皮毛闪闪发光,照亮了整个大山,照亮了整个沉闷的戈壁。它高耸着它巨大的如同戈壁岩石的头,木然地盯视
着这片土地。也就在我叫出这一声的时候,我听见了一声沉的枪响,如同从河流深处传来的一声波浪,如同沉睡中的一声惊叫,拍打着翅膀冲着这边过来了。我看见那只金色的黄羊一头栽倒在山梁上,然后它沉重的身体慢慢顺着山梁开始往下滑。我快步向它冲过去,我不顾一切。我终于到了黄羊的身边,它深情
的眼睛说:“我的孩子,我一直在等你的到来。你终于来了。”它说完就闭上了眼睛。接着我又听见了形同拍打着翅膀飞来的子弹的沉闷的呼啸声,接着我扶着黄羊的手臂上开始流下鲜血。我趴在黄羊温暖而潮湿的胸前,我能听见那有力的
心脏的跳动。然后我感到自己的眼里注满了泪水,身上开始寒冷。然后我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我听见了父亲的脚步声在走近。接着,父
亲用力将我扛在肩上,如同扛着一头牛。我想大声地喊,可我发出的声音是一只家养的绵羊发出的可怜兮兮的叫声。父亲看了我一眼就转过身去,他大声地唱着歌,然后大叫着我的名字:“儿子,快来,看父亲给你打着黄羊了。父亲不是吹牛皮。”我看见了父亲的得意,我想父亲无非是想把这份得意在自己的儿
子面前表露出来,现在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无法再目睹找不到儿子的父亲是怎么惊惶失措地调动所有的当地人开始寻找,是怎么骑着马在黑暗中跋涉,是怎么百思不得其解,儿子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村里人在父亲伤心沉闷的时候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
剥我的皮了,他们喜气洋洋。“黄羊好呀,浑身是宝,明天拿到集市上可以卖个好价钱的。管它是不是自己的祖先呢!”一把刀子取走了我的心,接着是我热乎乎的肝脏,我的皮被几个高手整个地剥下来,这可是金黄色的少见的黄羊皮。一村的人都围过来,排着队等着分我的
肉了——我再也无力看下去,我闭上了我的眼,当一把砍刀冲着我的肋骨砍下去的时候。那时候我知道了“依麻木”,它的含义就是黄羊之乡。(有删改)6.下列选项中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描写了顽石、大风、钻天杨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悠远的意境,具有浓郁的地
域色彩。B.“一望无垠的大戈壁”与“一两只可笑的蚂蚁”形成对比,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C.黄羊金色的皮毛照亮了大山与戈壁,暗示黄羊是戈壁滩的保护神;“木然地盯视”写出黄羊知道自己无法再保护戈壁的绝望。D.父亲扛着猎物来找
儿子炫耀,却不知道他永远地失去了儿子,胜利者的得意变成了悲剧者的结局,具有讽刺性。7.下列选项中对“抓野兔”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抓野兔”的情节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正因为发现野兔、追野兔,“我”才会在戈壁滩中迷失道路。B.为下文做铺垫,面对野兔慈爱的眼睛,“我”的木棍并未打出去
,为后文看见黄羊倒下,“我”不顾一切冲过去以及流泪做了铺垫。C.小说对野兔的动作、神态、心理都做了拟人化的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表现了大自然生灵的可爱。D.小说详写了“我”追逐野兔的过程,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我”捕捉野兔时的紧张,与
放走野兔形成对比。8.“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真实。”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优秀的小说家是一个能把故事讲好的人。”请结合原文分析本篇小说在叙事上的特征。【答案】6.
C7.C8.①幻想:文中“我”在黄羊被猎杀后,感觉自己与黄羊的灵魂互换,“我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这种灵魂的互换是超现实的幻想。②真实:小说描绘的戈壁滩的恶劣
环境、父亲带“我”去打猎、村民们对猎物的贪婪等,都具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利益的追逐等现实问题。③作者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又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性等方面的现实。9.①以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以“我
”的视角展开,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②情节富有波折:从“我”跟随父亲去戈壁,到发现野兔、迷失在戈壁、看见黄羊被猎杀,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现实与幻想交织:在现实的打猎场景中融入了“我”与黄羊的灵魂交流等幻想元素,使故事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虚幻的
色彩,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写出黄羊知道自己无法再保护戈壁的绝望”错误,“木然”是黄羊随时面对被猎杀的危险处境,全然没有了精神和灵气,是对生命的绝望。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C.“对野兔的动作、神态、心理都做了拟人化的描写”错误,“它不住地往我这里望,含情脉脉,望了一阵看我无动于衷就向前挪了挪。然后就停住,故意别过脑袋,眼睛却斜视着,看我还是一动不动的,它又往我这边挪了挪”可知,是动作、神态描写,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①幻想:在文中,幻想的部分最离奇的是“我”本来是去救黄羊,却“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我”成为了黄羊,不但经历了父亲枪杀黄
羊(自己的亲生孩子)的过程,还经历了村人们剥皮、取心、割肝等宰杀黄羊的过程;这种幻想让故事在现实逻辑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地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展现作者的思考和事实的真相。②真实:父亲的捕猎经验,村民迫不
及待地宰杀,黄羊的稀缺和木然等又都是真实的,对自然的破坏也是真实的。③幻想中“我”变成黄羊感受这一切,比起“我”“看见”黄羊被宰杀更能够让人印象深刻,也更感同身受,从而更深刻揭露现实,表现文章主旨: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
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我”和父亲去猎捕黄羊,期间我被野兔吸引,自己去追赶野兔,放弃野兔;然后看到黄羊,同情黄羊,变成黄羊,感受宰杀,故事情节都是围绕“我”的讲述展开,“我”的亲身经历,使故事更真实可信;其中“我
”的善良纯真和成人的冷酷自私形成对比,使主题更深刻,更能引起读者感受和思考。②情节波澜起伏:从“沙地上不能看见什么,除了石头就是石头。青草和河流在杨树林里,离开我们很远很远。一只野兔是这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到“我看见那野兔
已经逃了很远,……我意识到我迷失在戈【壁深处。……这时,就看见了一只我想象中的黄羊”,然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最后“我闭上了我的眼,当一把砍刀冲着我的肋骨砍下去的时候”,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采用现实和虚幻交织的手法:以人变羊的荒诞情节,表现破坏自然的现实,增强主旨的表现力,也更有趣味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王临朝而叹,应侯①请其故。王曰:“今
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应侯惧,不知所出。燕客蔡泽闻之,西入秦,先使人宣言于应侯曰:“蔡泽,天下雄辩之士。彼见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应侯怒,使人召之。蔡泽见应侯,礼又倨。应侯不快,因让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请闻其说。”蔡
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君独不见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何足愿与?”应侯谬曰:“何为不可?此三子者,义之至也,忠之尽也。君子有杀身以成名,死无所恨!”蔡泽曰:“夫人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辱而身全者
,下也。夫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应侯曰:“善。”蔡泽曰:“然则君之主惇厚旧故,不倍功臣,孰与孝公、楚王、越王?”曰:“未知何如。”蔡泽曰:“君之功能孰与三子?”曰:“不若。”蔡泽曰:“然则君身不退,患恐甚于三子矣。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嬴缩,与
时变化,圣人之道也。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危之。”应侯遂延以为上客,因荐于王。王召与语,大悦,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免。(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材料二:蔡泽曰:“此四子②者,功成不去,祸至於此。今君相秦,
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六国不得合从,栈道千里,通於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如是而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吾闻之,‘鉴於水者见面之容,鉴於人者知吉与凶’。四子之祸,君何居焉?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
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而有许由之让.,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①应侯:指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后任秦昭襄王相,封号应侯。战国时期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②四子:指商鞅、白起、吴起、文种。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
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何不以此时A归B相印C让贤者D而授之E退而岩居F川观G必有伯夷之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意为期望,与《氓》“
匪愆我期,子无良媒”中的“期”词义和用法都不相同。B.客卿,指别国人来本国做官,官位为卿,且以客礼对待,此处指蔡泽被拜为客卿。C.制,意为控制,与《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的“制”词义不同。D.让,意为谦让,
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国的蔡泽扬言自己是天下能言善辩之士,说如果自己见到秦王,就可以夺取范雎的秦相之位,范雎感到非常生气。B.蔡泽以四时之序为喻,阐述功成
身退的道理,他认为建立重大功业却没有及时引退的商鞅、吴起等人是不值得羡慕的。C.范雎对外部形势和自己的境遇都有着清醒的判断,他认为自己的才华比不上文种等三人,自己的君王也不如越王等人。D.范雎在秦国功勋卓著,让六国无法联合,让天下都畏惧秦国,蔡泽劝他要懂得以
人为鉴而知吉凶的道理,不要遭祸而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君之主惇厚旧故,不倍功臣,孰与孝公、楚王、越王?(2)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危之。14.蔡泽劝范雎引退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
.D12.C13.(1)既然这样,那么您的君主在笃厚地对待旧交、不背弃有功之臣方面,与秦孝公、楚王、越王相比怎么样?(2)如今您的仇已经报了,恩德也已经报答了,心愿已经满足了却还没有应变的计谋,我私下里为您感到危险。14.
①功成身退是圣人之道,商鞅、吴起、文种等人功成不去而遭祸。②范雎的君主在对待功臣方面不知能否比得上孝公、楚王、越王。③范雎的功绩已达极致,如不引退,祸患可能甚于商鞅等人。④以人为鉴可知吉凶,应及时引退以保平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
力。句意: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归还相国的印信,让给贤能的人,退下来隐居山川观赏风景,必定会有伯夷的廉洁。“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故C处断开;“退而岩居川观”表示退下来之后的行为,应单独断开,故E处断开;“必有伯夷之廉
”意思完整,其前应断开,故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及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能力。A.正确。期,期望;/佳期。句意:人建立功业难道不期望保全自身吗?/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
人失礼仪。B.正确。C.正确。制,控制;/裁制。句意:就能控制诸侯。/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D.错误。两个“让”词义不同,让,谦让;/责备。句意:并且有许由的谦让。/干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时也不会在乎小的责备。故选D。【1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自己的君王也不如越王等人”错误,根据材料一“‘然则君之主惇厚旧故,不倍功臣,孰与孝公、楚王、越王?’曰:‘未知何如。’蔡泽曰:‘君之功能孰与三子?’曰:‘不若。’”范雎只是说自己的君王与孝公、
楚王、越王相比不知如何,并非明确认为自己的君王不如越王等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惇厚旧故”,指笃厚对待旧交;“倍”,背弃;“孰与”,固定句式,意思是“与……相比,怎么样”。(2)“雠”,报仇
;“窃”,私下;“危”,感到危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君独不见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何足愿与?”可知,蔡泽以商鞅、吴起、文种功成却未及时引退最终遭祸
为例,说明功成身退的重要性。②根据材料一“然则君之主惇厚旧故,不倍功臣,孰与孝公、楚王、越王?”可知,蔡泽让范雎思考其君主对待功臣是否比得上孝公、楚王、越王,暗示范雎的君主未必能一直厚待他。③根据材料一“然则君身不退,患恐甚于三子矣。语曰:‘日中则
移,月满则亏。’进退嬴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以及材料二“如是而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可知,蔡泽指出范雎的功绩已达极致,若不引退,祸患可能比商鞅等人更严重,强调要顺应时势变化,适时引退。④根据材料二“吾
闻之,‘鉴於水者见面之容,鉴於人者知吉与凶’。四子之祸,君何居焉?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而有许由之让,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可知,蔡泽以水为鉴、以人为鉴来劝范雎借鉴前人灾祸,及时引退可保平安
长寿,避免以祸终。参考译文:材料一:秦王临朝叹息,应侯问他缘故。秦王说:“如今国内没有良将,国外却有很多敌国,我因此忧虑。”应侯恐惧,不知该说什么。燕国宾客蔡泽听说了这件事,向西进入秦国,先派人向应侯宣称:“蔡泽,是天下雄辩之士。他见到秦王,一定会为难您并夺取您的相位。”应侯恼怒,派
人召他来。蔡泽见到应侯,礼节很傲慢。应侯不高兴,于是责备他说:“你宣称要取代我做相国,请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唉,您见识怎么这么晚啊!四季的更替,成功的人离去。您难道没看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应侯反驳说:“为什么不可以?这三个人,是义气达到极致
,忠诚到尽头的人。君子为成就名声而牺牲自己,死也没有遗憾!”蔡泽说:“人建立功业难道不期望保全自身吗?自身和名声都得以保全的,是上等;名声可以被效法但自身死去的,是次等;名声受辱自身却得以保全的,是下等。那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作
为臣子尽忠立功,倒是值得羡慕。”应侯说:“好。”蔡泽说:“既然这样,那么您的君主在笃厚对待旧交、不背弃功臣方面,与秦孝公、楚王、越王相比怎么样?”(应侯)说:“不知道怎么样。”蔡泽说:“您的功绩和才能与这三个人相比如何?”(应侯)说:“比不
上。”蔡泽说:“既然这样,如果您不引退,祸患恐怕比这三个人还严重。俗话说:‘太阳到了正午就会偏移,月亮满了就会亏缺。’进退伸缩,随着时势变化,这是圣人的道理。如今您的仇已经报了,恩德也已经报答了,心愿已经满足了却没有应变的计谋,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应侯于是邀请他作为上宾,接着把他推
荐给秦王。秦王召见他并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客卿。应侯于是称病辞官。材料二:蔡泽说:“这四个人,功成却不离开,灾祸就到了。如今您做秦国的相国,计谋不出朝堂,就能控制诸侯,利益施及三川,六国不能合纵,千里栈道,通到蜀汉
,使天下都畏惧秦国,秦国想要的都得到了,您的功绩达到极点了。像这样却不引退,那么就会像商鞅、白起、吴起、文种那样。我听说,‘以水为镜能看到面容,以人为镜能知道吉凶’。这四个人的灾祸,您处于什么位置呢?
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归还相国的印信,让给贤能的人,退下来隐居山川观赏风景,必定会有伯夷的廉洁,并且有许由的谦让,像王子乔、赤松子那样长寿,这跟以灾祸终结相比谁更好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筹笔驿①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此诗
为公元856年冬,李商隐罢官回长安,途经筹笔驿而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将“猿鸟”“风云”人格化,言其畏惧军令、维护军用设施,衬托了诸葛亮的军威。B.颔联肯定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大挥神笔
、运筹帷幄下,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C.尾联中的“恨有余”是诗眼,诗人进谒武侯祠,吟诵起《梁父吟》,遗憾之情油然而生。D.本诗是咏怀古迹之作,在语言风格上和《蜀相》类似,具有深沉悲壮、沉郁顿挫的诗风。16.清代王文濡评价本诗:“通用故事,
操纵自如,而意亦曲折尽达。”请结合诗歌颈联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借典抒情,表意曲折。借用管仲、乐毅的典故,曲折表达了对诸葛亮才高功败的遗憾之情。②借古喻今,抒情委婉。写诸葛亮才比管乐,而终因关张命丧而大业未成,含蓄表达了
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③以虚衬实,情感含蓄。虚写历史,实衬现实,借写管乐武侯、关张,含蓄表达现实中诗人壮志难酬的遗憾。④问而不答,蕴藉无穷。关羽、张飞殒命后诸葛亮的结局如何?下句设问而不答,遗憾之情蕴藉其中。【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
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错误。颔联“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的意思是,尽管诸葛亮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最终仍然无法挽回蜀汉的败局,后主刘禅还是投降了魏国,被送往洛阳。是刘禅最终乘坐驿车投降,而不是敌人。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
力。首先理解“通用故事,操纵自如,而意亦曲折尽达”的意思,即引用旧事,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同时这些意图的表达方式既巧妙又深入人心。“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意思是: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关
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借典抒情,表意曲折。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借用管仲、乐毅的典故,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华的赞美,对句写其“欲何如”,表达对其功业失败的遗憾之情。借古喻今,抒情委婉。写诸葛亮才比管乐,以其才略
,出师理应告捷;而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大业未成,借诸葛亮有才略却失败的人生遭际,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以虚衬实,情感含蓄。诗人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时人,
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国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
“古”犹“今”,虽“虚”犹“实”。诗人写管乐、武侯、关张,以历史来衬现实,借用历史来写现实中诗人壮志难酬的遗憾。问而不答,蕴藉无穷。诗人设问“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殒命后诸葛亮的结局如何?下文“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遗憾之情蕴藉其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
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互文等手法讲述了诗人从早到晚勤勉修德。(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瀑布倾泻、山谷轰鸣的场景,渲染出
了蜀道的高峻惊险。(3)同样是写树木,但意境各异,如柳永的《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杭州城的雅致柔美,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扬州城的破败荒凉。【答案
】①.朝搴阰之木兰兮②.夕揽洲之宿莽③.飞湍瀑流争喧豗④.砯崖转石万壑雷⑤.烟柳画桥⑥.废池乔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阰”“揽”“豗”“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
,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突然像有一双手从我脑后伸过来,不由分说地为我关闭了世界的音响,只留一个水与鸟的音频。啊!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鸟鸣①,顷刻间被放大许多倍,种种的高歌浅唱像刚刚洗濯过似的清晰亮丽,升腾飞舞,喧闹着整个苍穹。你听,大天鹅的鸣叫时而像射出的金
箭一样尖锐,时而像诗人的孤吟一样低沉;无数的凤头百灵,仿佛已被天空融化,在一片蔚蓝中显现凄清的美声,你却看不见它们飞翔的影子;还有尖尾鸭飞翔时“嗖——嗖——”的声音,像是谁在弹拨绷紧的弓弦,而后,水面上便立起②的羽尾,搅着一朵朵小浪花,原来是它们扎进水里
找到食物,完成了一个个优美的倒立;细听,在草丛和芦苇的深处,藏着一部柔柔的摇篮曲,唧唧喳喳,③,那是刚刚出壳的雏鸟在向父母要吃食,它们必须在夏天长大,然后跟随父母飞到南方过冬。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
和文段中第一个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B.“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嚎啕大哭起来。C.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D.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
子,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A19.①百啭千声②高高矗立③无始无终20.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大天鹅的鸣叫比作诗人的孤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天鹅低沉的声音;②运用通感的手法,大天鹅的鸣叫是听觉,而射出的金箭是视觉,把听觉转化为视觉,传神地表现大天
鹅叫声的尖锐。【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用法的能力。文段中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没说完。C.表示话题的转换。D.表示补充说明。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
合“种种的高歌浅唱”的语境及与“鸟鸣”的搭配可知,此处可填“百啭千声”。百啭千声:发出各种婉转动听的声音。形容鸟鸣声婉转动听,富有变化。第②处,结合“立起”“优美的倒立”的语境及与“羽尾”的搭配可知,此处可填“高高矗立”。高高矗立:高耸地立着,此处形容挺拔。第③处,结合“细听,在草丛和芦苇的深处
,藏着一部柔柔的摇篮曲,唧唧喳喳”“那是刚刚出壳的雏鸟在向父母要吃食”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刚刚出壳的雏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故此处可填“无始无终”。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指没有任何时间节点和限制。【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
力。①“大天鹅的鸣叫……时而像诗人的孤吟一样低沉”此句本体是“大天鹅的鸣叫”,喻体是“诗人的孤吟”,二者同属于声音,相似点是“低沉”,故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天鹅低沉的声音。②“大天鹅的
鸣叫时而像射出的金箭一样尖锐”此句中把“大天鹅的鸣叫”比作“射出的金箭”,相似点是“尖锐”,但“鸣叫”属于听觉,而“金箭”属于视觉,此句用诉诸视觉的形象来比喻听觉的感受,把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打通,属于通感修
辞,传神地表现大天鹅叫声的尖锐。(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青少年反复出现“喜怒无常”的精神状态时,家长需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及早进行治疗和干预。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又称
双相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①。抑郁发作时,症状较易识别;躁狂发作时,症状复杂多变,往往容易被忽视。患者在躁狂发作时,常表现行为障碍突出,具有攻击性。有些青少年患者会出现情绪高涨,比平常更健谈,像机关枪似地表达一个又一个想法,精力旺盛,睡眠需求降低,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规划
想法多,盲目作出各种决定,花钱不节制,严重者甚至出现夸大、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在抑郁低谷时,②。这时青少年患者可能会突然变得压抑、沮丧,对娱乐活动和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经常发呆、走神,无法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有的孩子易烦躁,不听管教,部分可出现言语
暴力甚至肢体攻击,严重者可出现频繁自伤或者自杀行为。对不同患者来说,抑郁与躁狂持续长短不一,他们可以缓慢发作或者迅速发作,发作时间从数小时到数日不等,抑郁与躁狂之间来回转换。也有的患者并未感受到交替抑郁或者躁狂发作,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
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的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情感)障碍②患者常表现情绪障碍突出③而是同时体验两种心境。22.当青少年反复出现
“喜怒无常”的精神状态时,家长需要警惕孩子是否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并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句式
特点,补充的句子为“又有……的一种心境(情感)障碍”,且应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构成并列关系;再根据后文“抑郁发作时”可知,此处可填“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情感)障碍”。第②处,根据前文“患者在躁狂发作时,常
表现行为障碍突出,具有攻击性”,以及后文“这时青少年患者可能会突然变得压抑、沮丧,对娱乐活动和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经常发呆、走神,无法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可知,此处可填“患者常表现情绪障碍突出”。第③处,根据“抑郁与躁狂之间来回转换”“有的患者并未感受到
交替抑郁或者躁狂发作”可知,和它相对的一种状态就是两种状态都存在,故此处可填“而是同时体验两种心境”。【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表意不明,因为“需要
警惕”和“是否患上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为了使句子表达更加准确,我们可以将“需要警惕是否患上了”修改为“需要警惕孩子是否患上了”,这样既明确了主语“家长”的关切对象是“孩子”,也使得句子的意思更加通顺和明确
;二是语序不当,将“及早进行治疗和干预”中的“干预”放在“治疗”之前。故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当青少年反复出现“喜怒无常”的精神状态时,家长需要警惕孩子是否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并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再唱的歌纪弦当我的与众不同成为一种时髦,而众人都和我差不多了,我便不再唱这支歌了。别问我为什么,亲爱的。我的路是千山万水。我的花是万紫千红。这首小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
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保持独立人格,成就独特人生《列子》中曾言:“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智慧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使我
们保存自身,使我们保持独立。保持独立的路是千山万水;保持独立的花是万紫千红。的确,保持人格独立,才能让人生绽放不一样的烟火。保持人格独立,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知识、兴趣、能力等有清晰的认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有了自我认知的能力,才可能拥有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他一生便
有了明确的方向,像航船有了灯塔的指引,像迷路之人有了北极星的引导。画家郑板桥,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创立了自然物象的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技巧,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真实和个性,开创了独属自己的“板桥”画风。作家张爱玲,对自己有充分地
了解,寻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凭借笔下独特的“传奇”故事和独特的小说艺术在文坛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认识“我就是我”,才能不随波逐流,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保持人格独立,还需要遵道而行,坚守道义。保持人格独立,不是行为荒诞不经,不是离经叛道,不是不合情理,而是依循道理行事,坚守心中道义。屈原曾言: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保持清醒,坚守道义,不违义理,才可独立于世。面对网络世界的五花八门,面对
有些主播以媚俗、低俗、恶俗取悦他人、博人眼球的直播方式,主播董宇辉坚守心中的道义,形成自己独特的直播风格,一篇篇小作文出口成章行云流水,让人感叹其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网络主播的一股清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行走的正能量。“
能自立者必有骨也。”对道义的坚守,对道理的遵循,让独立的人格如昆山之玉光芒独特,如东篱之菊幽香清远。哲人有言,最本质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我辈青年,也要能够像那些优秀者一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了解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坚守道义,让自己不失了原
则。像屠呦呦保持独立的人格,成就青蒿济世一样成就人生追求;像叶嘉莹保持独立的人格,传承诗词文化一样追寻诗和远方。的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把别人还给别人,把自己留给自己,独立天地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让清风拂心田,让明月照心间,怀揣独立的精神,
迎接每一个挑战和机遇,才能成就独特的人生,书写独有的人生篇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选自纪弦小诗《不再唱的歌》。诗歌中,不管是一开始“我的与众不同”,还是后来当众人都追随“我”的时髦使不同变成相似
时,“我便不再唱这支歌”,都体现了诗人保持独立自我、追求独立精神的理念。而最后,“千山万水”“万紫千红”便是诗人对自己独立精神内涵的阐释。追求独立自我,不是孤陋寡闻,而是见识广博,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不是敝帚自珍,而是敢于悦纳丰富完整的自己,而不只追求易被大众接受的刻板印象。当然,不论何时
,不管一开始“我”多么的与众不同,后来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时髦被大众追随,这也可见“我”并不是孤立的“我”,而是始终生活在人群中的“我”,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由此可见,材料引导考生关注人与群体的二元复杂关系,
以理性的眼光审视自我与群体的关系。写作时,考生应当把握好诗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思考。一方面提出人需要合群的观点,强调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强调合群并不意味着一味从众,完全与众为伍,进而指出需要保持独立精神的
观点,接着从个体层面分析缺乏独立精神的后果,强调独立精神的重要性。个人需要融入群体当中,与众为伍、与众同行,贡献个人的才智,开展团队合作,群体携手并进,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如航天科研团队,正是因为集合了一代代优秀的青年才俊,齐心协力共同研发,才能取得“嫦娥”探月,“北斗”导航,“祝融”飞火,“羲和
”逐日等一系列进展。人与群体的沟通、交流愈加频繁密切,并不意味着个人完全跟着群体走。因为虽然人多力量大,但力量大并不意味着选择的方向、群体的理想追求、群体的精神信念等完全一致,所以个人需要保持独立的精神,保持独立的思
想,不至于丧失个体的独特性。立意:1.与众同行,不失独立。2.合群路上,保持独立。3.滴水融大海,大海自扬帆。4.群而不党,和光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