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入学摸底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3.542 MB
  • 2024-09-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入学摸底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入学摸底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入学摸底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入学摸底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共(10)页,3.542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d21c14955785b599615b986890f4af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启用前注意事项: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本试题卷共8页,29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

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表1由此可见A.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C.人道是人认识

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D.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2.秦汉时期的郡守可以自辟僚属,若非因违法而被罢免治罪,有些郡守任期长达20年,--年一度的.上计制度有时也只是流于形式。这表明秦汉时期A.地方自主权力较大B.监察制度效能有限C.尚未形成中央集权D.君

主奉行无为而治3.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洋溢着对侠者勇敢尚义精神的赞美,班固则尖锐地批评侠者对国家力量的剥离。导致二人观点出现反差的原因是A.学术思想B.政治环境C.阶级立场D.评价视角4.魏晋时期,地主经济“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其实与东

汉樊重的“闭门成市”一脉相承。可见,魏晋时期的地主经济A.阻碍了制盐等行业的发展B.并未与商品经济完全绝缘C.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自给自足程度高排斥市场5.唐代“征战有功勋者,并从本色勋授”,如无名小卒薛仁贵勇建奇功得“与公卿齐班”。国家募兵出战时,更是“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

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唐诗中有.大量士子仗剑从戎、立功塞外的豪迈诗篇。这说明唐代A.兵制改革提升军队战斗力B.诗歌以描绘边塞风情为主C.社会上尚武任侠之风较盛.D.军功授爵成人才选拔主流6.表2呈现了北宋

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表2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B.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C.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D.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7.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

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A.有助于营造科技文化环境B.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C.拓宽选官的途径完善科举D.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8.王阳明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这个“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

心,就是良知。--切价值的终极源泉,没有这点“灵明”,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这表明王阳明A.主张人生的意义在于认识世界B.强调通过内心反省获得天理C.认为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D.认为宇宙万物具有

内在联系9.明代,政府以盐引(卖盐许可证)的特权,招商运粮于北边,以给军需,是谓“开中”。商贾取得卖盐的特权,招募屯户,在北边屯田,以其收获,付给军粮。可见,明朝的“开.中”制度.A.解决了北方的边患问题B.增加了政

府的财政收入C.易造成富商巨贾的出现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控制10.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

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A.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B.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D.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11.表3是《中报》午期的部分内容、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一些媒体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贡任感B.时政新

闻报导成为报刊朵忠主流C.进行政治变卓逐渐成为各界的共识D.消政府利用社会舆论推动近化化12.在晚清“西学东海”的过程中,日本人翻译的白洋政法、反地事述,成为清木民泗中国知识界认识基方的重要米源。日本成为“一传于”A.意在扩大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B.有效缓和了中日两国

的民底矛店c.源于中国K族危机的个断加剧D.是地理位置毗邻中国的必然结果13.据此可知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雄厚资本B.金融领城迅速实现近代化转型C.列强在华掀起了资本输出的狂潮D.辛亥革命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14.1933年,国民政府实业

部拟定四年实业计划,规定对保险、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实行国家通盘筹划;1934年,又陆续出台《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批有关物资管制的计划、纲要。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因为A.经济危机的冲击B.围剿红军的需要

C.国际局势的恶化D.苏联模式的影响15.国共内战爆发之初,英国政府宣布“中立”。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广州,.英国政府表示各地使馆及团体驻留原地拒绝随行。6月,英国国防部长宣布英国政府“希望同中国人民选择的任何政府建立最友好的关系”。这表明A.战局发展

有利于英国的既得利益B.中共即将夺取全国性的胜利C.英国政府始终维护国共两党合作D.意识形态主宰英国对华政策16.图1为1953年农事年画《试验新农具》。画面描绘.了一.群农民在地头学习使用新式农具的场景。这一作品A.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B.赞颂了农民参与社会主

义建设的热情C.再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创作风格D.倡导了响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风尚17.“告发”是古代雅典民众监督官员的一-项重要措施。据统计,公元前430~前355年,共有35位将军被告发,其中有21位是因为战场上失利而被冠以叛国的罪名。这-~措

施A.体现出粗朴的民主性B.维护了城邦利益C.有利于公民轮番而治D.防止了军事独裁18.帕特农神庙(图2)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的主要代表,建筑比例完美,布局对称均衡,整体宏伟端庄,充分展示出“是精神力量照耀~下的理性活动的完美创造物”。由此可见,古希腊艺

术A.追求奢侈与浪漫B.重视实用功能C.崇尚智慧与美德D.强调等级秩序19.1346年,欧洲鼠疫大流行,教会逐渐同意尸检以查明死因。1543年,维萨里出版《人体构造》,根据解剖事实指出,天主教义里所说的帮助耶稣复活的“复活骨”不存在。1564年,重压之下的维萨里去耶路撒冷“谢罪”。这些历史现象A

.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圣统治B.摧毁了封建神学的创世理论C.奠定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基础D.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复杂曲折20.1713年,英国报纸发行总额达250万份,到1780年达到1400万份;各种专业化的政经杂志和休闲娱乐杂志如雨后春

笋般涌现;图书阅读成为中等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出A.工业革命带动文化消费B.劳动阶层的识字率大幅提高C.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主流D.文化繁荣积聚社会转型力量21.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

,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做出这--论断的思想家是A.洛克B.康德C.卢梭D.伏尔泰22.1804年诞生的《法国民法典》体现了“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

法律最小限度的干涉”原则;1900年颁行的《德国民法典》则强调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的干预,对绝对所有权有所限制。这--不同主要是由于德国A.处于资木主义发展新时期B.供留了大量的划建残余C.着力发展统的国内市场D.受到社会主义思沮影响23.从华盛顿到高兰克林●罗斯福,美国

总统对国台义案竹否决次数十常少。但二战后,杜鲁门总统否决国会议案180次,搁肖否决70次。杜鲁门总统,这-举指A.表明冷战政策缺少民意某础B.巩固了总统的行政中心地位C.体现了行政权力扩大的趋势D.背离了

联邦宪法的基本粹神24.1950年代,相冰墙东部修建了风格相同、对称推列、用台式风格的建筑:而在柏林培西边,则建造了象征“民主”“白由”风格的、无规则排列的、白比靖的建筑程(图3)柏林墙两侧不同的城市规划A.深刻影响周边居民价值观念B.体现美苏冷战下的竞争思维C.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存D.表明

城市建设中的文化融合25.表5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时期A.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B.改革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C.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D.美苏争锋中苏

联取得了战略优势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0分,28题14分,29题12分,共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实现人的无限潜力,近代西方高度赞扬行动、自信、斗争

和人的活动。政府和社会为此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一——自由、日益增多的平等机会、自治政府、公众精神、公平正义一——以方便个人能量的发挥,并引导他们实现集体目标。政府鼓励而不压制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自利行为,因此公众和个人的利益相得益彰,所以当英国为人类潜力的发挥培育了思想

、价值和提供适当的环境时,当它提高了其国民的才能、智慧及道德水平时,它就变得富足而强大了。材料二在严复所有的论著中,其核心观点是中国和近代西方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对人的能量的不同态度......(中国)传统统治者为了便于控制国家,一直尽力使老百姓处于无知

虚弱的状态。为了保持稳定,他们贬抑竞争和革新,训诫老百姓遵循祖制。他们鼓励节俭,反对发展财富。他们崇古贬今。他们反对积极进取,推崇知足。为了防止造反,他们向老百姓灌输温柔顺从习性的思想。——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

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统治者、近代西方对待“人的能量”的态度,并简析其各自形成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传统统治者、近代西方对“人的能量”的态度

所产生的影响。(4分)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6——据张晋藩《中国宪法史》整理表6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宪政的重要思想和实践,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请从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

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据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等材料二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

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

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也不能满足的。.——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2分)(2)请运用材料--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

史料价值进行评析。(12分)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撰写历史文章需要参考历史书目,长郡中学小张同学提供了一些参考书目,具体如表7所示:根据所列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文章名称,并写出文章概要

。(要求:写出所拟文章名称,概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90171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