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docx,共(10)页,31.03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d0cc91ccef0291329ae3cd8d067ec4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盐城市伍佑中学2021—2022学年春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
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
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表达类似“文如其人”观点的比较多,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
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
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
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
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
“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摘编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
,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
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
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
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
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
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编自《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
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
,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
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
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
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B.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
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C.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
“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
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
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上阕抒写作者对中原陷落
敌手的悲愤,下阕抒写作者对敌军的深仇大恨、对国家统一的殷切愿望、对朝廷的赤胆忠诚。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令人动容。B.在长达千年以上的发展过程中,诗词较好地解决了继承与革新、规范与灵活等艺术矛盾,成为表达思想
、抒发感情的便利工具。C.华夏雄奇壮丽的山川,历史悠久的胜迹给了苏轼的诗以丰富的营养,反过来,他的诗又为这些山川、胜迹增加了耀眼的光彩。D.当诗人带着强烈的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惆怅,或悲悯,或思念等的时候,眼中的景物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创
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渡河沈从文辰河中部小口岸吕家坪,河下游约有四里一个小土坡
,名叫“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祠堂。祠堂前后十几株老枫木树,叶子已被几个早上的严霜镀上一片黄,一片红,一片紫。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点较高。向对河望去,但见千山草黄,起野火处有白烟如云。村落中乡下人为耕牛过冬预备的稻草,傍附树根堆积,无不如塔如坟。河下船埠边,有从土地上得来
的瓜果、薯芋,以及各种农产物,一堆堆放在那里,等待装运下船。三五个小孩子,坐在这种庞大堆积物上,相互扭打游戏。更远处有皮鼓钢锣声音,说明某一处村中人对于这一年来人与自然合作的结果,因为得到满意的收成,正在野地上举行谢土的仪式,向神表示感
激,并预约“明年照常”的简单愿心。祠堂前老枫树下,摆摊子守坳的,是个开船老水手,好像在水上做鸭子漂厌了,方爬上岸来做干鸭子。这一天,他听到三个赶路乡下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来了,年岁虽然好,世界可不好,人都在劫数,逃脱不得。老水手虽说颇爱水路消息的丰富,又
是个老江湖,“新生活”是什么,究竟不清楚。他不说话,向远处看,看到对河橘子园那一片橘树,和吕家坪村头那一簇簇古树。他想:“来就来你的,有什么可怕?”三个过路人走后,老水手却依然坐在阳光下想心事。他预备过河去看看。对河萝卜溪村子里,住了个人家,和他关系相当深。他得把这个重要消息报告给这个一村
中的带头人知道,好事先准备一番,免得临时措手不及,弄得个手忙脚乱。上了渡船,掌渡的认识他,正互相招呼,河边又来了两个女子。一个年纪较小的,脸黑黑的,下巴子尖尖的,穿了体葸绿布衣,月蓝布围腰,围腰上还扣朵小花,用手指粗银链子约束在背后,链子尽头还系了一个小小银鱼作坠子,一条辫子盘在头上,背个小细蔑
竹笼,放了些干粉条同印花布。一个年纪较大的,眼睛大,圆枣子形脸,穿蓝布衣印花布裤。年青人眼睛光口甜,远远的一见到老水手,就叫喊老水手:“满满①,满满,你过河吗?到我家吃饭去,有刀头肉焖黄豆芽。”老水手一看是夭夭姊妹,就说:“夭夭,你姊妹赶场买东西回来?我正要到你家里去。你买了多少好
东西!”他又向那个长脸的女孩子说:“二妹,你怎么,好像办嫁妆,场场都是一背笼!……”老水手对两个女孩子只是笑,因为见较大的也有个竹笼,内里有好些布匹杂货,所以开玩笑,说是陪嫁用的。那个枣子形脸的女子,为人忠厚老实,被老的一说,不好意思,腮帮子颈脖子通红了,掉过头去看水。掌渡船的说:“二姑娘嫁妆
有八铺八盖,早就办好了。我听你们村子里人说的。头面首饰就用银子十二斤,压箱子十二个元宝还在外,是王银匠说的。夭姑娘呢,不要银的,要金的。谁说的?我说的。”末后的话自然近于信口打哇哇,图个嘴响,不必真有其事。夭夭虽听得分明,却装不曾听到,回过头去抿着
嘴笑,指点远处水上野鸭子给姊姊瞧。老水手说:“夭夭,你一个夏天绩了多少麻?我看你一定有二十四匹细白麻布了。”夭夭注意水中漂浮的菜叶,头也不回。“我一个夏天都玩掉了,大嫂子麻布多!”掌渡船的又插嘴说:“大嫂子多,可不比夭夭的好。夭夭什么都爱好。”夭夭分辩说:“划船的,你乱说。你怎
么知道我爱好?”掌渡船的装作十分认真的神气:“我怎么不知道?我老虽老,眼睛还上好的,什么事看不出。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值三两银子吧。你顶小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哪会错?”“你怎么知道观音爱好?”“观音不爱好,怎么不怕路远,成天
从紫竹林到南海去洗脚?多远一条路!”弄渡船的一面悠悠闲闲的巴船,一面向别的过渡人说:“我说知道就知道。我还知道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存心不良要登极,我们湖南人蔡锷不服气,一掌把他推下金銮宝殿。把个袁大头活活气死。人老成精,我知道的事情多咧。”几句话把满船人都逗笑了。渡船到河中时,夭夭向老水手说:“满
满,你坳上大枫木树,这几天真好看。叶子同火烧一样,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完。我们在对河稻草堆上看到它,老以为真是着了火。”老水手捉住了把柄说:“夭夭,你才说不爱好看的东西,别的事不管,你倒看中我坳上那枫木树。还有小伙子坐在枫木树下唱歌,
你在对河可惜听不着。你家橘子园才真叫好看,今年结多少!树枝也压断许多吧。结了万千橘子,可不请客!因为好看,舍不得!”夭夭装作生气样子说:“满满,你真是拗手扳罾②,我不同你说了。”两姊妹是枫木坳对河萝卜溪滕家大橘子园滕长顺的女儿。守祠堂的老水手也姓滕,是远房同宗。老水手原来就正是要到她家里去,找她
们父亲说话的。夭夭不作声时,老水手于是又想起“新生活”,他抱了一点杞忧,以为“新生活”一来,这地方原来的一切,都必然会要有些变化,夭夭姊妹生活也一定要有变化。过完渡,几个人一起下了船,沿河坎小路向着萝卜溪走去。河边下午景色特别明丽,朱叶黄华
,满地如锦如绣。回头看吕家坪市镇,但见嘉树成荫,千家村舍屋瓦上,炊烟四浮,白如乳酪,悬浮在林薄间。……看来一切都象征当地的兴旺,尽管在无章次的人事管理上,还依然十分兴旺。[注]①满满:小叔叔通称。②拗手扳罾:言故意扭着。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叙写丰收后的谢土仪式、夭夭姊妹的穿着打扮、掌渡船的所说的姑娘嫁妆展现湘西的风土人情。B.“好像在水上做鸭子漂厌了,方爬上岸来做干鸭子”,向我们暗示出了老水手对前半生漂泊生活的厌恶。C.老水手从过路人
的交谈中得到了“新生活”这一概念,他并不特别明白这词的意义,但还是打算告知长顺。D.小说以日常小事为素材,以普通民众为写作对象,反映的是对湘西在时代变迁中的“常”与“变”的思考。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将湘西地区的乡土田园风貌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B.小说中掌渡船的语言浅显直白,却于生动跌宕中透露出一种农民的机智和诙谐来。C.小说既有化用文言词语的典雅描写,也有明白如话的生动陈述,读起
来韵味十足。D.小说采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简笔勾勒夭夭姐妹,并以此来折射她们的性格。8.有人评价沈从文的作品是在乡土故事中“寻找一种人性的美丽”,请结合文本分析老水手身上呈现了哪些“人性的美丽”。9.作者在讲述渡河故
事时,着重叙述人物对话,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临菑人主父偃上书。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
下虽平,忘战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
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
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严安上书曰:
“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的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
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B.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
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C.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D.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11.下列对
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皇帝,简称“高帝”,为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文中指秦始皇。B.和亲,文中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达成的政治联姻。C.南夷,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因当时这些地方的人多未开化,故称。D.郎中,汉代专指
帝王侍从官,其职责主要为护卫、陪从、建议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父偃认为,从进攻匈奴的历史来看,匈奴蒙昧野蛮、迁徙流动性非常强,一时难以制服。B.李斯、成进等谏臣都认为,盲目进攻也会使得民不聊生
、社会动荡,造成内忧外患的后果。C.汉高帝也曾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攻打匈奴,结果平城被围,只得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D.严安认为周朝和秦朝的灭亡都因不改变国策而造成,以此来劝谏皇帝要为国做出长远规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14.主父偃引用“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天子对其看法持什么态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上礼部侍郎陈情[唐]施肩吾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①变寒枝。[注]①青律:代表春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
诗是写给礼部侍郎的。上,呈上;陈情,与《陈情表》中的“陈情”意思基本相同。B.首联语言质朴,“无”“独”二字介绍了自己身处皇城,备感孤独之境况。C.颔联运用比喻,自比弱小飞鸟和跛脚的行驴,时有乱箭穿身、薄冰行危之感。D.颈联的下句,写
自己就像貌美如花的贫贱之女,可叹无钱买镜,显得卑微凄凉。16.这首诗与柳永的《望海潮》都表达了相同的写作目的,请加以概括。为了表达这一目的,他们构思的角度却不相同,请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______,______”。(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柳永《望海潮》中赞美西湖和远
近山峰的清秀美丽的句子是“______”;姜夔《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象的句子是“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__________“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
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不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不少评论家__________,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力倡改变这一局面。相比之下,从
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西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早已完善。然而,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小说的诸多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之一。《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
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的满的悲剧”——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茶峒——一个_____
_____的世外桃源,人物是__________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赋予抨击与
世隔绝芸芸众生B.赋予打击渺无人烟茫茫人海C.授予抨击渺无人烟芸芸众生D.授予打击与世隔绝茫茫人海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存在于讲究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代小说中B.中国古代小说没有严格
意义上的悲剧,因此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C.大团圆结局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的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D.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然而,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
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B.然而,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之一C.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
一D.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小说的诸多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之一(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高门大户能传
递往往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定于剥削的命运。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富家大族的传递变得极为困难,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这一切发生的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
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21.下
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的B.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如同一个炒锅一样,贫富易位。C.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
道,如同一个炒锅一样,贫富易位,上下颠倒。D.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贫富易位。2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C.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德国】尼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日本】山本耀司对上述材料
,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