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doc,共(9)页,116.00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cb0bdb4cb9e0ae3303908074bca84a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林州一中2021级高二开学检测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A.存在强大的贵族和教
会势力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D.缺少法律意识和成文法指导【答案】A2.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
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这一“条件”的实质是A.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C.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答案】A3.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
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答案】D4.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
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5.《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
: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A.是否正视纲常伦理B.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D.是否重视法律
的公平公正【答案】D6.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的“革命”是指A.君主制在英国结束B.英王丧失行政大权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D7.在唐代,诏赐国(李)姓比较盛行。这一时期的“诏赐国姓”有两大特点,一是武将居多,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由此来看,唐朝统治者“诏赐国姓”旨在A.冲击传统宗族观念B.笼络人心维持统治C.扩大政权统治基础D.实现文化心理认同【答案】B8.田
澎在《明代内阁政治研究》中认为内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定的前提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阁臣与皇帝保持接触、阁臣地位平等且彼此和谐相处等。.作者这一主张从侧面反映了A.内阁是传统的秘书或参谋视
角B.内阁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C.皇权对内阁权力的实行有制约D.内阁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答案】B9.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军部下令将清朝各昭患祠改建为大汉忠烈祠,汇集各省”尽忠民国死事诸烈,入祀其中,由本部派专员致赏,以后即由各执政春秋致奠。”这一做法
的主要目的是A.否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B.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C.改变原有祠堂的社会功能D.宣传五族共和的建国理念【答案】B10.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敕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
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A.人性发展受到教会的严重束缚B.民族国家的意识正在欧洲觉醒C.天主教会的经济实权逐步丧失D.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答案】D11.秦汉以后,随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B.意味着宗法制的影响已消除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答案】C12.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
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影响B.英国政府的推动C.传统选官制度弊端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答案】A13.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年
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
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答案】D14.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1—10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11—20级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
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答案】A15.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
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B.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D.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答
案】B16.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1%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A.降低了基层官员的地位B.选拔人才注重基层经验C.考试选拔程序严谨公正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17.18世纪末以来,
西欧各国纷纷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了社会发展。但科举制在中国却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并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历史悠久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中国科举八股取士僵化C.西欧的
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答案】D18.“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
举制【答案】D19.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
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A.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B.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C.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D.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答案】A20.“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
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意义在于A.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D.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答案】A2
1.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之中。与如图对应准确的经济现象是A.农业的生产采用集体劳作B.农业生产以青铜农具为主C.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D.南方经济逐步超过了北方【答案】C22.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
商人惨遭屠杀,人权横遭侵犯……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说明A.清政府有效地抵抗侵略者B.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C.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义性D.各地民众自发组织抵抗侵略【答案】B23.下表为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的主要决议与其通过的《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这次会议主要决议《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定都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采用公元纪年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A.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B.彻底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职权【答案】D24.1781年,美国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杰伊发表致各州公开信,介绍当时的财政状况,呼吁各州为了共同的福利,向国库交纳应缴的派款,但其呼吁收效甚微。这种状况出现主要是由于A.战争对美国经济造成极大破坏B.大陆会议没有强制
性的征收权力C.美国各州之间存在着复杂矛盾D.联邦制原则推行引发各州不满【答案】B25.如表为英国经济变化的主要趋势(1970-1979),表中反映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变化的主要趋势是()197019741979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37.740.441.1通货
膨胀率(%)7.816.913.4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比例(%)2.62.65.7工业产出指数(1975年=100)99.9105.7112.8A.社会结构多层次化B.经济发展相对缓慢C.政府加大公共开支D.工业产值趋于稳定【答案】B二、材料分析
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
9世纪50年代,霍布斯等人的平等自由思想在英国备受关注,对选官理念有长远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
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
立及其影响》等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
考试。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同之
处,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特点。【答案】(1)旧的选官制度导致政治腐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断完善;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党更替影响政府工作;克里米亚战争所暴露出的政府管理弊端。(2)同:公开考试
,择优录取;通过法律进行规范;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特点:受到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继承;重视人才选拔;官员录取人数多;贯彻男女平等观念。27.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
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时间大事五月五、六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五月七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五月二
十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六月五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
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材料三192
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
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举措: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作用: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3)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三、论述题2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资政院论驳上谕风潮1910年9月,议会准备机构资政院(仿照西方的法规体制设立的中央谘议机关,议员分皇帝亲选、民选各100名)正式成立。清廷希望“为朝廷竭协赞之忠”的资政院议员,以一种“半在朝”的政治身份与朝廷站在一起。11月4日,清廷颁谕
缩短预备立宪年限,定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并专横声称:“年限一经宣布,万不能再议更张”。资政院议员虽不敢对上谕正面发难,但采取了曲解的办法:“我皇上,我监国摄政王的本意,并不是必要到宣统五年始开国会……不过因皇上方在冲龄,监国摄政王不能自作主张,所以交付廷议以取决之。”进而进一步鼓
动大家继续请愿再次缩,改预备立宪的年限。11月9日,又出现了议论上谕的风潮。这天,议长宣读了一道上谕,对资政院核议湘抚与省咨议局关于发行公债一事争议的具奏,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湘抚此举“系属疏漏”,既未给其以任何处分,也未提及发行公债应交或补交省咨议局议决。对此,议员们惊诧异常,他们愤然指出“立宪国精
神,全在法律。督抚违背法律而不予处分,则资政院可以不必设……宪亦可以不立”,诘问清廷到底“要立宪不要立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22日,议长宣读了命将资政院议决的云南盐斤加价具奏案交督办政务处,将议决的广西巡警学堂具奏案交民政部分别查核的
上谕:议员们认为这不但否定了资政院的议决权,而且无异于宣布以上两个行政部门为资政院的上级机关。因而骤起轩然大波,不少议员开始对上谕含沙射影,旁敲侧击。——摘编自王开玺《晚清论驳上谕风潮述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政院论驳上谕风潮”进行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观点:资政院对上谕的论驳反映出当时宪政与专制的激烈斗争。阐释: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①《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推行新政,以图富强;②1905年清政府“仿行立宪”,但仍固守君主专制,无意进行真正的政治改革;③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要求社会变革;结论:论驳风潮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产物,反映出当时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对救亡强国道路的探索;客观上有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