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时作业(选修下册)详解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6 页
  • 大小 164.055 K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选修下册)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选修下册)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选修下册)详解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3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8.00 元
/ 6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语文课时作业(选修下册)详解答案.docx,共(66)页,164.05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caa93364cd513c4dca6bd9501cb8c0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基础过关训练11.解析:“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答案:A2.解析: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答案:C3.解析: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答案:B4.解析:

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双关的手法。答案:C5.答案:诗诗三百305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6.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7.答案:纯真热情8.答案:男女是

不平等的悔恨多于哀伤9.答案:清醒、刚烈10.解析: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答案:赋11.解析: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答其他内容不得分。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12.解析: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可。答案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13.答案:反复叠唱,不同章中的特定位置上换一字而意境顿时拓展,形式上与《采薇》最为接近。14.答案:不一样。形容“行迈”(迈步)的“靡靡”,显然是指脚步沉重、缓慢;形容“音(乐)”的“靡靡”,指柔弱、颓靡的音乐。15.答案:在表示别

人是否理解自己的苦衷时。16.答案:窈窕淑女、参差、左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17.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18.答案:译文也用诗的形式,整齐、押韵、朗朗上口。也可以谈另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基础过关训练21.解析:B项,“载”应读为“zài”;C项,“应”应读为“yīng”;D项,“绌”

应为“chù”。答案:A2.解析:A.“错”同“措”,措施;B.“邑”同“悒”,苦闷;C.“圜”同“圆”。答案:D3.解析:四荒,指辽阔的大地。答案:D4.解析:与例句同,都是“困厄”的意思。答案:C5.解析:①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

正错误。②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经济困难。③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雄伟或壮大。⑥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⑦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答案:C6.解析:A、C、D没有对

偶修辞。答案:B7.答案:(1)A、F(2)B、E(3)C、D8.解析:都是宾语前置句。答案:C9.解析:都是使动用法。答案:C10.解析:前者为并列关系,后者是介词“把”。答案:C11.解析:C项,是“代词”,其他三项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答案:C12.解析:“改错”为古今异义词,改变措施。错,同“措”,措施。答案:A13.解析:“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了屈原的矛盾犹豫。选择留下,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他深厚的爱国感

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答案:B14.解析:例句属于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A.是定语后置,C.是“之”构成的宾语前置,D.是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答案:B15.解析:应为“幽/独处乎山中”。答案:B16.解析:要把握奇服异装的象征含义。答案:D17.答案

:(1)象征诗人正直美好的品行。(2)以历史人物自比,并总结历史规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3)香花美禽喻忠臣,燕雀乌鹊比喻奸佞小人,二者形成对比。18.解析:不是从渡江开始,而是一路沿江而行。以涉江为主。答案:A基础过关训练31.解析:A.“俜”读pīng;B.“遗”读wèi;D

.“姥”读mǔ,“便”读pián。答案:C2.解析:A.邪—斜B.愤—忿C.装—妆。答案:D3.解析:幸,希望。答案:D4.解析:赍,赠送。答案:C5.解析:B.教训:古义,教养;今义,训斥或从错误中得到

认识。C.便利:古义,吉利;今义,方便。D.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答案:A6.答案:用了兴的手法;为全诗定下感情的基调,起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7.答案:采用了赋的手法;突出了主人公的心灵手巧、多才多艺。8.答案:C9.解析

:D项中“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段文字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答案:D10.解析:B项中认为兰芝“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希望以此获得焦母的好感,使焦母改变主意”,但通观全诗,兰芝并无这样的心理。答案:B11.答案:(1)D(2)A(3)B12.

答案:(1)“孔雀东南飞”(2)“五里一徘徊”13.解析:《孔雀东南飞》记叙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双白鹄》所叙就是两只白鹄的生离死别的场景,并未用起兴手法。答案:B14.答案:(1)wèi赠予(2)dàimào装饰

品(3)yù降落15.答案:用玉绍缭的双珠玳瑁簪该女子爱极而绝望后的怨恨之心16.答案:过去两人幽会时担心鸡鸣狗吠惊动兄嫂犹豫17.答案:五永远不会变心18.答案:弃妇,即诗中的“故人”。19.答案:更喜欢“故人”。20.答案:那个“故夫”的喜新厌旧。21.

答案:可从古代社会封建夫权制度和这首诗截取一个巧遇场面并采用对话方式来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灵魂两个大的方面来思考。22.答案:(1)失意,愁恨(2)别的人家(3)因,因为,为了23.答案:(1)不再考虑回家的事(2)回过头来看看架上没有挂着的衣服

(3)家中妻子拉着丈夫的衣襟哭(4)我现在走已经是很迟了24.答案:这首民歌描写了一位丈夫因家庭生活濒临绝境而被迫走上反抗道路的过程。25.答案:“拔剑东门去”,准备铤而走险。26.答案:一是拉着衣服哭;二是劝,说是一家过着贫困生活也不愿让丈夫

去冒险。27.答案:“盎中无斗米储”“架上无悬衣”。28.答案:表现了劳动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勇于反抗的精神。基础过关训练41.解析:A.共同“供”,供给、供应,读gōng;B.“内”同“纳”,接纳;“距”同“拒”,把守;D.“匪”同“非”。答案:C2.解析:只是。答案:

D3.解析:“危乎高哉”的“危”是“高”的意思。答案:A4.解析:例句是使动用法。C.使动用法,使……滚动。A.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B.意动用法,把…当作鱼肉;D.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雌鸟。答案:C5.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

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C6.解析:从所给诗句中,我们可以找出五个韵脚:游、流、丘、洲、愁。根据律诗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用作偶句,所以①③④等句不能作偶句,据此,ACD三项都是错误的,只有B项是正确

的。答案:B7.答案:“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四句写“面”,从整体形象上描绘蜀道之难;“青泥何盘盘”以下四句写“点”,分“点”从不同的侧面描绘蜀道之难。8.答案:“但见悲鸟号古木”以下四句渲染蜀道凄清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以下四句渲染蜀道惊险的气氛。9.答案: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10.解析:回答此题的关键一是要了解李白的豪放性格与风格,二要从诗句中体会本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不同之处。答案:这首诗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婉转蕴藉之妙。11.解析:懂得比喻并不难,难在要

懂得命题人在出题时往往易设陷阱。比如说这道题,考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喻,而是有创造性的比喻加上以景喻情。答案:是比喻。如“孤蓬”“白云”“落日”,以景喻情,形象鲜明生动,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并富有创造

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12.解析:用典用得好如水中放盐,虽看不到盐而有盐味。而其最佳境界则是即使不懂得典故也可以理解,懂得典故则理解得更深刻。这是诗词创作中用典的规矩,可运用于鉴赏。答案:“流水”是伯牙弹奏的名曲,声如清泉流淌

,将诗人的心洗涤一通,感到无比清凉、痛快。诗人把所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让人看不出是在用典,就是不懂得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诗意。13.解析:要完整地回答出这道题并不容易,其中两个比喻较好回答,而以诗人自己听得出神,“不觉碧山暮”,以之衬托出琴声的超妙较难想到,要转几个弯

才能想出。其实,在回答诗词鉴赏题时若不会转弯,很难不“自挂东南枝”。答案:一是用“如听万壑松”的比喻,二是以伯牙喻蜀僧濬,从旁衬托,三是以“不觉碧山暮”衬托出琴声的超妙。14.解析:能写出壮观景色者,其胸襟大多开阔,自有规律可寻。了解写诗时诗人的情况

也有助于解决问题。答案: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激动的心情,以及“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乐观精神。15.解析:比较鉴赏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不时也会出现,本题只要回答“相似”,较为简单。“月下飞天镜”也容易找到,关键在于这月亮“飞”到哪里要弄明白,

然后从气势、风格等主要方面来加以综合分析。答案:“月下飞天镜”与“月涌大江流”颇相似,“飞”和“涌”都非常有气势,也都很豪壮、雄浑。16.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题。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乾元二年(759),李白流

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

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

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17.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

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答案: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基础过关训练51.解析:A.“皇”应为“黄”;B.“州”应为“洲”

;C.“蜜”应为“密”。答案:D2.解析:(1)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2)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答案:B3.解析:许:称许,称赞。答案:B4.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答

案:C5.答案:(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

载谁堪伯仲间6.解析:“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答案:C7.解析: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答案:B8.解析: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有谁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

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答案:D9.解析: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答案:A10.解析:渲染了恬淡、清新的意境。答案:D11.解析:A项,“采用同一视角观望”不当,萧诗是极言高台之高

;沈诗则是站在高台远眺;C项,“对情人之所在”有误,沈诗“所思”不一定指情人;D项,萧诗是直抒胸臆,而沈诗则是景中寓情。答案:B12.答案: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

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13.答案:A14.答案:B15.答案:①钱诗主要写当时的情景;王诗还写到对往昔山中生活的回忆和对钱起回去

后生活的想象。②王诗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生活闲适的羡慕,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之情。钱诗还写了离别时的景象,抒发了离别的惆怅之情。16.答案:①渔舟唱晚②雁阵惊寒③熊咆龙吟殷岩泉④栗深林兮惊层巅⑤狗吠深巷中⑥鸡鸣桑树颠基础过关训练61.答案:①簇拥。②描绘。

③短暂。④视野。⑤料想。2.解析:凤池,借代。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A.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B.胡马,借代。句中代指金兵。C.夸张。D.“护田”“排闼”“送青”用

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拟人化,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答案:B3.解析:①③⑥为婉约派词句,②④⑤为豪放派词句。答案:A4.解析: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答案:C5.答案:(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2)三秋桂子十里荷

花(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4)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6)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6.解析:结合对偶上下联的字数和结构的对应特点重新排序。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7.答

案:(示例)一路征程,不觉已是黄昏时分。抬眼所见,是一棵缀着稀疏黄叶的千年古树,树身缠绕着几根枯黑的牵牛藤蔓,树顶的乌鸦“哇哇”叫个不停。不知这种漂泊异乡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8.解析: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

。要注意从动词的力度、意境来分析。答案: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9.答案: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

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10.解析:结合语境解释。答案:(1)指蝉的叫声凄凉急切。(2)没有心思,心情不好。(3)傍晚的云雾。(4)多情的人。11.解析:答题时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太笼统。要抓住典型的景物鉴

赏。答案:(1)词人善于捕捉富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再加上暮色苍茫时分,秋雨刚刚停息,词人不忍分别却又无可奈何。这里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做到了字字含情。(2)“

留”与“柳”谐音,古人有折柳送人的习俗,希望对方留下来。“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暗写了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柳永正是通过凉风写别后心境的凄凉。月过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一个“残”字,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

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12.解析:“伤离别”是识别的关键字眼。分析要具体。答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一词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而“更那堪”则把词人处于冷落清秋的时节,更加叫人难以忍受的离情表现了出来。13.解析:意为

不知何故久留他乡。答案:C14.解析:柳词景不是山河破败,只是主观观感。答案:D15.解析:“别无二致”不对,本词的内容不光是写别离,“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抒发了对自己宦海漂泊的无奈。答案:C16.答案:同意。本是词人自家登楼

,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之归来!然而我能想见你在凭高而等候归舟,你却无由想像我正在何处——登舟无计,只自淹留!真是几层曲折!其情至而感深。由此可见词笔之妙。17.解析:由“伫倚危楼”“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的诗。答案:相思18.答案:同意

。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但他却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让读者去猜。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远远看来,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为读者设下一个迷魂阵,让这个悬念引导读者沿着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句,

才真相大白。可谓“曲径通幽”构思巧妙。19.答案: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他的满怀愁绪挥之不去。但结尾“衣带渐宽”二句陡然一转,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表

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20.答案:景象: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原因:女主人公在暮秋冷雨的月夜中眼瞧残荷,引发了自己凄凉孤单、无人相伴的凄冷孤寂之情,以及对心上人的浓浓相思之情。21.答案:不直写女主人

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基础过关训练71.解析:①根据“年复一年地生长着,枝繁叶茂”可以推断出应填入形容古树生长茂盛的成语,因此可填入“欣欣向荣”“苍劲虬曲”“生生不息”等;②结合后文“与困难作斗争

的英雄历史”,这里应填入形容在困难面前表现十分顽强的成语,据此可填入“不屈不挠”“百折不挠”“宁死不屈”“奋不顾身”等。③根据上文“老格木的坚韧品质正如其别名一样:铁木”以及下文“受尽打压,依然能破土重生”可以推断出应填入的成语应与其别名有关,并能体现出

老格木坚强不屈的品格。可以填入“铮铮铁骨”“铁骨铮铮”“刚正不阿”等。答案:①欣欣向荣②不屈不挠③铁骨铮铮2.解析:修改的地方有两处:首先,第一个分句缺少了宾语中心语,“这”指的是前面诗歌对陂头村自然风光的描写,所以应该在自然风光后加上“的写照”,其次,第二个分句中的

语序不当,应按照从树到人的顺序排列,所以改为“这里古木成林、人与树和谐共生、延续一方文脉”。答案:这是陂头村自然风光的写照,也特别点出了这里古木成林、人与树和谐共生、延续一方文脉的美好景象。3.答案:句子中,“仿佛在诉说着当时的苦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被破坏的老格木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

表现出它所受的苦难、见证的历史,更有利于下文凸显出老格木的坚韧品质。4.解析:画线句子处的“实在”是“确实,的确”的意思;A项“具体而切实”;B项“确实,的确”;C项“其实”;D项“真实,不虚假”。答案:B5.解析:①根据上文列举的很多关于功能饮料的

说法可以总结出“各有各的说法”,后文提到“但是也都是各执一词”可以推断出应填入的应是表转折关系的分句。因此可填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②根据上文“这些成分是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力的主要有效成分”

以及本句承接上文说法的“的确”一词可以推断出应填写摄入适量咖啡因的效果,可填写与提振精神有关的内容。③根据上文“适量”“安全摄入量”等字眼及下文“反而容易导致”的不良后果,可以推断出填写的内容应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因此可填入如“但如果摄入太多”等类似意思的语句。答案:①虽然有

各种各样的说法②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③但如果摄入太多6.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项,“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错误,无中生有,作者写这篇小说主要在于批判民众的愚昧,以“药”为题主要

在于疗救人们的思想,与“医学”无关。答案:D7.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表现了他对夏三爷的讽刺嘲弄,对革命者(夏瑜)的痛恨”错误,应是表现了他的麻木无知。康大叔的身份是职业刽子手。他凶暴、残忍、无耻。他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一样同属于社会最底

层,他信息灵,了解牢狱内情,会卖人血馒头,赚“泯灭良知”的钱,而这一点与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麻木无知、愚昧残忍的体现。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

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可知这个黑衣人是“刽子手”或者“卖人血馒头的人”。“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个黑衣人是“刽子手”,可知“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蛮横,“捏一捏”说明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熟练,表现他的贪婪。答案:刽子手(或“卖人血馒头的人”)。是通过

动作描写来塑造这一形象的。“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蛮横,“捏一捏”说明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熟练,表现他的贪婪。(意对即可)9.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文章主题的能力。归纳文章主题最基本的要求是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

《药》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题干中问的是茶客们的情绪,要在文本中首先找到和“情绪”有关的内容。“坐在后排的

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此处情绪是“气愤”;“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此处情绪是“高兴”。他们表现出的是对革命者的气愤和对革命者挨打的高兴,说明他们是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看客。接着思考作者刻画他们的目的。他们都是普通的民众,

也经受着压迫和剥削,作者既有对他们的同情,又有对他们的愤怒,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想要疗救的也是他们,期待他们早日清醒。从革命者(夏瑜)的角度,他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却被人围观嘲笑,也说明了革命的致命缺陷,那

就是没有发动群众,失败是必然的。答案:茶客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对牢头打了他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中国人)。革命者(夏瑜)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基础过关

训练81.解析:B项,“拨”应读“bō”;C项,“碾”应读“niǎn”;D项,“查”应为“茬”。答案:A2.解析:B项,“稿”应为“槁”。答案:B3.解析:“尾大不掉”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致指挥不灵。答案:B4.解析:本题考查对引号用

法掌握的能力。文中的“亲戚”,表示临时性的特殊含义,说明过去人们将“莲”和“睡莲”视为同一科类。A项,此处引用古代格言,表引用。B项,此处表示对此人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实际是不文明行为的不认可,表示反讽。C项,此处表示特定称谓。D项,此处与例句一样,表示临时性的特殊含义

。答案:D5.解析:本题考查在情境中补写语句,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能力。第①处横线后面说“分别是白睡莲、延药睡莲、柔毛睡莲、雪白睡莲和小白子午莲。但近年有学者调查后,在中国大陆仅发现4个种,未发现白睡莲”,据此可以推知横线处是古书上记载中国5种莲,只不过近

年有学者提出中国其实只有4种。故此处可填“睡莲在中国有5个种”。第②处前面是“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中”,其后的语句是“单独成立了莲科莲属”,即莲从睡莲科剥离出来,有了自己的科属。故此处可填“才将莲从睡莲科分出来”。第③处横线前面是“睡莲和莲形态差异非常显著

”,那么横线上就该填它们显著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从后文“首先是叶片……其次是花……”可知,二者主要是“叶片和花”方面差别显著,故此处可填“可以从叶片和花进行区分”。答案:①睡莲在中国有5个种②才将莲从睡莲科分出来③可以从叶片和花进行区分6.解析:此题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侧重在对人物性格的评价上。解答时抓住其言语、行为分析即可。答案:龙头大哥顺顺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他年轻时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在任何情形下追逐鸭子总不落空,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勇猛好强。但他不霸道,他爱孩子,说话算数,讲信用,有义气,能帮

助人,把解救别人的患难作为自己不可逃避的责任。7.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这句话表现了边城人们扶危济困、心地善良的特点。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救人于危难之中,在边城是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表现了边城百姓的善良、淳朴和义勇精神。8.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

这些词在表意上都具有一定特色,分析鉴赏时要结合前后语境。答案:(1)“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句中的“总”字,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却能充分表现出顺顺游泳本领的高超。(2)“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句中的“解嘲

”一词,表现了顺顺对孩子们泅水本领的认可。(3)“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句中的“射”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船行之快,与前面的比喻相搭配。(4)“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句中的“开心”指的是那些参加了端午节龙船比赛和看到这热闹场面的人,“皱眉”指的是

那些思念亲人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9.解析: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文段具体分析。答案:(1)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及时代背景;(2)写沈从文居住在蔡锷旧居,并通过蔡锷旧居与唐赓萤公馆的对比,展示了沈从文生活条件的艰苦,也为刻画人物、展示人物风貌作了很好的铺垫。10.解析:考查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在⑥~⑧段。答案:(1)严于教学,给学生以指导,并进行有关的教科书的编撰工作;(2)热情关心、接近那些爱好文章的青年学生,接近年轻人,鼓励年轻人,处处抗敌御侮,注射了新鲜的血液;(3)不但写作,还创办杂志刊物

,支持学生文学社活动,为文学运动造就了一批生力军,培养了许多作家。11.解析:考查观点态度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区间在⑥~⑧段。答案:(1)沈先生坚持自己的事业,却受到了左的或右的打击;(2)他不知改变,仍是默默地固执地走着他的寂寞的路子;(3)沈从文默不言功,只是沉默于对有益于民族、人类的事功

的努力中。12.解析:这是一道较为开放的试题,答题时关键要能准确理解文中“寂寞之路”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能谈出自己合理的认识、评价即可。答案:沈从文的“寂寞之路”是一条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奉献之路,体现出他不计得失、甘于无闻的崇高品格。在这条路上,他接近、关心年轻人

,勤于教学,创办刊物,评论时政得失,处处抗敌御侮,为时代注射了新鲜的血液,虽遭受了左的或右的打击,但他不计虚荣,仍默默地固执地走着,体现了一位伟大作家、学者难能可贵的精神风貌。沈从文的“寂寞之路”并非把自己置身于抗战文学运动之外,他始终关心着文坛的风云变化。基础过关训练

91.解析:本题考查字音。注意字形近似字的读音。C项中“棘”的读音应为“jí”。答案:C2.解析:A项,“典压”应为“典押”;C项,“家俱”应为“家具”;D项,“给于”应为“给予”。答案:B3.解析:“庄严肃穆”能与作者的“深切的悼念”之情吻合,用在句中很

恰当;“激动”指感情冲动,用在句中恰当;“耿耿于怀”的意思是怀着心事,老不痛快,用在句子中不合适。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答案:A4.答案:(1)抚养、喂养养活、供养(

2)一种生理现象,是“梦”的本义在现实的具体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想法,是“梦”的比喻义(3)介行为的目的连行为的原因介行为的目的5.答案:本课是一首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诗。由于具有回忆性,用“她”便于写实,写大堰

河的勤劳、善良、纯朴,但不便抒情;而用“你”则有利于抒发自己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赞美之情,更容易激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6.答案:排比7.答案:这种忸怩不安,表现出“我”因为长期离开家庭,对自己生身父母和亲妹妹的陌生感和不习惯,从而更加反衬突出

了“我”和大堰河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我对乳母的依恋之情”。8.答案: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诗人难忘大堰河的养育之恩,表现出对大堰河的深深怀念之情。9.答案:大堰河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

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她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10.答案: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瑕,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

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低下的地位、身后的凄凉,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11.答案: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把热恋着的少女当作“树”来写,写“树”和“我”完全融为一体,是在憧憬一种

浪漫的爱情:爱的忘我合一。12.答案:指少女。诗人把热恋着的少女比作树、青苔和紫罗兰,是对少女热情的赞美。树——苗条、颀长、姿态美好,青苔——温柔、充满生机,紫罗兰——美丽、高贵,在作者眼里,少女成为大自然的精灵,一切美德的化身。13.答案:孩

子的想法是最天真最纯洁的,不受社会世俗积习的沾染,所以孩子的想法往往不被社会世人理解,被看成是愚蠢的行为。说少女是个孩子,暗示出作者追求的这种浪漫而高尚的爱情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受到重重阻碍,难以实现。这样看来,诗人以略带怨愤的心情对那个非自然

的社会进行了挖苦和谴责。14.答案:同意。首先诗歌题目给我们启示,再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融通理解,不难发现:“天真”应该是形容儿童的,玩沙、摘花是天真儿童普遍的淘气动作。全诗宣告了诗人的预示:世界属于天真无邪的儿童,光明美好的未来永远

属于他们。15.答案: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揭示出诗歌的主题,暗示出作者寄托在儿童身上的无尽希望。玩沙、摘花是天真儿童普遍的淘气动作,诗人敏锐地从这样寻常的不起眼的角度入手,进而把广漠的世界与永恒的美有机地结合在

了人类心灵的天真与纯洁里面。一颗沙虽然渺小,而世界是广阔无垠的,但世界是由数不清的沙粒组成,而那玩沙的儿童,正是人类世界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接着作者由花朵引申到天堂,一朵小小的美丽的鲜花,让人联想到自由幸福的天堂,鲜花、天堂都是美好而不容玷污的。作者从儿童玩沙、摘花这两个平常动作中感悟

到这些。另外,这两句成为名句,还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其本来意义,具有了一种哲理意义,即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往往有普遍的联系,小事物中往往蕴涵着大宇宙。16.解析: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使搭配不当;B项,表意不明,“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

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答案:C17.解析:要求内容贴切;形成排比;句式相同;有文采。答案:(示例)居室不必富丽堂皇,舒适就好;爱情不必山盟海誓,真心就好;理想不必鸿鹄云

端,高尚就好。基础过关训练101.解析:A项,“长篙”中的“篙”应读“gāo”;C项,“彳亍”中的“彳”应读“chì”;D项,“斑斓”中的“斓”应读“lán”。答案:B2.解析:B项,“杞”应为“圮”;C项,“澡”应为“藻”;D项,“蒿”应为“篙”。答案:A3.解析:B项,最后一处逗号应改为句号

;C项,应去掉引号内的句号;D项,最后一处顿号应改为逗号。答案:A4.解析:第一句应填入的语句是按照由高到低,由实到虚。第二句横线处缺少的部分在句子中作时间和地点状语。答案:D5.解析:A项,《爱眉小札》是徐志摩的作品,不是戴望舒

的作品。答案:A6.解析:D项,诗中没有体现要向她“作别”。答案:D7.解析:无排比。答案:C8.答案: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

带走一片云彩”。“轻轻的招手”是向彩云“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云彩”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与“云彩”告别,尾节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9.答案:(示例)音乐美表现为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

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节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10.答案: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11.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

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12.答案: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等;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

康桥”等。13.答案: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应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徐志摩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

一天。”(《“新月”的态度》)14.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包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以现代诗歌为赏析对象,考查重点与旧体诗的赏析有所不同,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的考查。这首诗是抗战时期人们广泛传唱的名作,在对诗人生平思想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会明

白,第一节诗文是说设想,第二节诗文是写现实。AB项考查诗歌词语、句子所负载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正确的。CD项考查的是句子、修辞产生的作用和修辞描写的对象。D项,这句诗说明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这点题的诗句已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

这里的“我”绝不可能再指喻体“鸟”,而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答案:D15.答案: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或,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

动叫做心理咨询。)基础过关训练111.解析:归属:属于,划定从属关系。归依:投靠,依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修饰语是情感,突出的是情感的依附性,应选“归依”。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趋势。取向:选取的方向,指立场或态度。根据前文可知

,此处是写“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应选“取向”。现世:今生,现在之世;出丑、丢脸。现时:时间词,现在,当前。根据语境可知,该句是强调“个人的生存方式”与“今生今世”的关联,应选“现世”。本质: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

物本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本源:事物产生的根源。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的“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正是生活艺术的根本属性,应选“本质”。故选C。答案:C2.答案:修改后的句子更好。文中画波

浪线的句子表达不准确:一是语意不明,“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应该改成“散文写作中的乡愁”,这样才能与后面的“挽歌”“序曲”相照应;二是“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这里前后是递进关系,应该改为“不仅是……更应该是……”。修改后的句子语意贯通,表达准确。3.答案:(示例

)①而应是现在时和将来时②同时也是社会的4.解析:文段第一分句说“日月山是农牧区的分水线”,所以先填描写“农”的②句,然后填描写“牧”的①句。再根据前后文的对应关系,第三空填描写“农”的③句,第四空填描写“牧”的④句。⑤句的主语是“各族人民”,所以接

在⑥句的后面。⑦句“曾经”与最后一句的“曾”照应,所以⑦句放在最后。根据“先物质后精神”的写作顺序,也可以确定⑥⑤两句置于⑦句前。故选A。答案:A5.解析:下定义属于严格的解释,从句式上必须是一个判断性的单句,还要搞清属概念(被定义概念)与种概念(定义概念

)的关系。如本题首先拟定“年画是……的图画”的主干句,然后将相关体现年画特点的内容概括进去即可,但要注意各个定语的顺序。答案: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6.解析:例

句采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顶针即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做下文的开头,这是完成该题的关键。内容上通过相关联的几个事物,表达怅惘的感情。答案:(示例一)天在,风去;风在,云去;云在,雨去;雨在,听它的人去。(示例二)池在,荷去;

荷在,水去;水在,鱼去;鱼在,赏它的人去。(示例三)屋在,人去;人在,心去;心在,情去;情在,懂它的心去。7.答案:①句“而且”改成“但”。②句“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改为“清新的空气与芬芳的香茶”。⑥句“喝朝茶与午茶不同”改为“喝午茶与朝茶

不同”。⑨句“沏茶”改为“黄山人(徽州人)沏茶”。8.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可以根据文章第一段“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第二段“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以及第三段“出乎我的意外”、优美的环境等信息作答。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

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9.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

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这里应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结合第五段“大名震宇宙”“这些名臣”“被放逐”等和第七段“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等信息作答。答案:“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

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10.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从王佐诗的第一、二句可知,天南星是“入本草”的,从第三、四句可知,它是老百姓“济饥饱”的,然而却被“累累满筐收”,“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一种野草

成为“美产”,本极具讽刺意味了,但连野草也被搜刮而去,官府的恶劣可想而知了!答案: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

姓行为的反讽。11.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里主要从古代和现代在“天涯海角”的两类人的遭遇,以及鸭脚粟、天南星对不同时期老百姓的作用两方面考虑。答案: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

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12.解析:B项,“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错,于文无据。答案:B13.解析:B项,“比拟”手法判

断错误,应为“比喻”。答案:B14.解析:第①段“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点明了作者走进塔里木的原因有对石油工人工作场景的参观;第①段中对沙漠恶劣环境的细致描写,又突出了石油工人在“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的艰苦奋斗、勇敢无畏的精

神。第②段写了石油工人为响应“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为着自己的生存和壮丽的理想”拼搏奋斗的伟大精神。第③段作者为工人们题的词几乎都是工人们想出的“豪言壮语”,体现了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浩然之气”。第④段赞扬了石油工人“把国家的重托和

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歌颂了石油工人身上的“一股英雄气”。第⑤段写作者一行人从沙漠腹地归来后的感受。根据以上内容,分条列举即可。答案:①了解塔里木石油工人的生活图景和非凡成就;②深入探寻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壮丽的事业理想;③感受一种清正之气,获得自我精神的洗礼

和升华。15.解析: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树就是石油工人的形象”,胡杨林是石油工人的象征。胡杨“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的精神,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石油工人的精神一致。另外,“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则表达出对石油工人

由衷的敬意。答案:①胡杨林象征着石油工人的形象,是一组悲壮群像的形象展示;②“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的胡杨精神,正是石油工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战天斗地正气豪情的真实写照;③作者以面对胡杨林的奔跑呐喊,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由衷的敬意和

赞美。基础过关训练121.答案:qīkānjìjuéshànchànshuànchuǎibùlàoɡēnɡhénɡyìnɡhuánɡ2.答案:据蹊嗜膜咂瘾糅圆3.答案:B4.解析: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答案:C5.解析:考查对

人物形象的把握。吴祥子、宋恩子的性格集中体现在宋恩子的那句话里面:“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其奴才相毕现。答案:是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极其凶恶的狗腿子,说起话来肆无忌惮,毫无廉耻,而宋恩子比吴祥子更凶狠露骨。6.解析:常、松二人既有相同

点,又有不同点。答案:都是失去“皇粮”的旗人。常因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坐了一年多牢,仍不改“又硬又倔”的脾气,话语带辛辣的讽刺。松则一面附和一面拉常走,显示出他胆小怕事。7.答案:①划清界限,表面客气实则趾高气扬,充分显示出假洋鬼子神气十足的傲

慢劲。②说再见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借用从洋人那学来的虚伪的习惯用语,以壮声威。8.答案:(1)秦仲义听出敌意,先是礼数周到喊一声“庞老爷”,继而假装关心庞老爷的心情状态,表面是应酬和讨好,实则暗讽,“这两天”背后是说你只是暂时安稳,前些日子你

也有惶惶然的时候,不要太得意,高兴得太早。(2)庞太监自然听出其中含意,尤感不爽,开口谈国事,一个“那还用说吗”表示应答和回击,派头十足,以谭嗣同问斩一事炫耀保守派的胜利,“天下太平了”意即我不仅是这两天安顿,以后我都安顿。随后又提出警告,开始放狠话,言外之意是谁敢支

持维新派,谭嗣同就是下场,你秦仲义小心着点。(3)秦仲义接受了警告,但不服软,不畏惧,意即你不用威胁我,同时,一方面是知道变法掉脑袋但还讲维新,表示他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是早就知道自上而下的变法长不了,还是

认为实业救国才是良策,不吃庞太监的含沙射影,让庞有点悻悻然,因为变法的失败没影响秦仲义发财。(4)第一回合不分伯仲,庞太监见警告无效,退一步寻求新的攻击点,以经济实力为借口发动进攻,意即你不老老实实学聪明点,你那点财产怕是都不保,以个人利益为恐吓点。9.答案

:这句话是作者有意加在结尾,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形成阵阵回音,飘荡在茶馆的上空,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尾,也达到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目的。10.答

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理想破灭之后转向了虚无(求神拜佛)。11.答案: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存在着不彻底性12.答案:戊戌变法失败13.答案:C14.答案:B15.答案:庞太监思想上极端反动保守,他害怕变革,反对变革,竭力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性格上伪善狡

猾,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老形象。16.答案:前辈作家盛年时期的作品大多是配合政治运动的。17.答案:《茶馆》的结尾是为封资修唱挽歌,向新社会反攻倒算的最恶毒的部分。这是“文革”中对《茶馆》一剧的歪曲和诬蔑。18.答案:a.老舍是不屈服

的。b.《茶馆》从此没再上演。19.答案:①高峰作品为什么只有独家演出,而且屡演不衰,别的剧院剧团却都演不成?②高峰作品为什么被认为是毒草,而且连作者也被逼自杀?③高峰作品为什么偏偏“配合不上”,而到现在又大放光彩?20.答案:CD基础过关训练131.解析:B项,“洗马”应读“xiǎ

n”,这是古代官职名,古音异读。C项,“期功”应读“jī”,满一年之意,不读“qī”。D项,“伪朝”应读“wěi”。答案:A2.解析:C项,“察臣孝廉”中“察”不仅当“考察”讲,还含有“推荐”之意,即考察并推荐我为孝廉。答案:C3.解析:A、D都是“用”;B.凭借;C.因为。答案:AD

4.解析:A项,“蓐”同“褥”,C项,“有”同“又”,D项,“闵”同“悯”。答案:B5.解析:D项,“侥幸”,指由于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不幸的事,与现代汉语相同。A项,“告诉”当“申诉”讲,今为“说给人听”;B项,“奔驰”指“奔走效劳”,今为“快速奔

跑”;C项,“辛苦”指“辛酸苦楚”,今为“劳苦”。答案:D6.答案:(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2)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4)听臣微志庶刘侥幸死当结草7

.解析:当:掌管。答案:D8.解析:A.凭借/用;B.向/在;C.的;D.是/维持,保存。答案:C9.解析:A.清化:清明的教化。B.古:报答皇上/今:向上汇报。C.古:申诉/今:对……说。D.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累。答案:A10.解析:第①写自己身份卑微情况;第

⑥句写自己报答皇帝的决心。故选B。答案:B11.解析:错在“李密能真正打动晋武帝接受辞呈的根本原因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答案:C12.答案:(1)凡是健在的年老的有功德的旧臣,尚且蒙受怜惜养育。何况我孤单苦楚,(比起别人)特别突出,更加严重。(2)州里的官员来到我家,催促得比流星坠落还要紧迫。(

3)祖母、孙子两人,只有互相依靠才能活下去,因此我本着诚挚的孝心,不能废止赡养祖母之事而远离。(4)我将来活着就要不惜性命为国出力,就是死也要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13.解析:矜愍:怜恤,同情。答案:D

14.解析:A.介词,因为;B.连词,就/连词,却;C.介词,在;D.连词,因而。答案:B15.解析:①句写李密孝敬祖母,⑤句写李密憎恶手下做从事的人,⑥句写祖母去世,李密服丧完毕。答案:C16.解析:“夙愿”指一向怀着的愿望。到晋朝为官,并不是李密的愿望,故不

对。答案:D17.答案:(1)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旁,夜里不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热水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2)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参考译文:李密

,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旁,夜里

不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热水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人)。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

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书说: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

对我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

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不曾间断和离开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看到、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平安寿终。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

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召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

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

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自己相匹敌,因此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很对。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在写

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到汉中担任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万分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

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皇上清清楚楚,这话怎么能这么说。”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在家中死去。18.解析:B项,

“发源于中国西北地区”错误,契丹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故选B。答案:B19.解析:C项,“他率军从小路绕到契丹侧翼”错误,“背击之”是从背后攻打他们。故选C。答案:C20.解析:关键词句:(1)主将戍边者,定语后置句;忌,嫉妒;潜,偷偷;短,短处

、坏话。(2)遇,对待;期,期望;反为奸臣所迫,被动句;何面目,还有什么脸面。答案:(1)戍守边关的主将大多嫉妒杨业,有人偷偷上诽谤他的奏章,说杨业的短处,皇帝看后都不过问。(2)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指望可以讨伐

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21.解析:原因概括题要注意从多角度展开,如内在和外在原因,主观和客观原因等。杨业最后一战是在第一段最后至文章结尾,根据所找区域筛选信息,由“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概括第一点原因,契丹新胜,气势旺盛。根据“业非

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概括第二点,时机不利,冒险出征。根据“业力战,自午至暮,至谷口,望见无人,即附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概括第三点,没有后援,势单力孤。答案

:①契丹新胜,气势旺盛;②时机不利,冒险出征;③没有后援,势单力孤。参考译文:杨业是并州太原人,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

他二十岁开始侍奉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多次立下战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刘继

元投降后,宋太宗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兵马都部署。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小路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军队被打得大败。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

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戍守边关的主将大多嫉妒杨业,有人偷偷上诽谤他的奏章,说杨业的短处,皇帝看后都不过问。雍熙三年,宋军向北大举进发,任用潘美担任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让王侁担任护军。各路大军接连攻克云州、应州

、寰州、朔州四个州。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更加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王侁说:“领数万精兵而像这样畏惧懦弱。只管进

军到雁门北川中间,击鼓进军。”杨业说:“不可以这样,这是一定失败的阵势。”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

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先出战。”临出兵前,杨业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

只怕我会全军覆没。”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高台瞭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

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

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

绝食三天而死。基础过关训练141.解析:A.“楯”读shǔn;B.“偃”读yǎn;D.“呱”读gū。答案:C2.解析:③相,指“她”;④束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而以“束发”作男孩十五岁的代称;⑤过,到,看;⑥来归,嫁到我家来。答案:A3.解析:例句中的“胜”

是“美景”之意,与B项同,A.是“尽”的意思;C.是“承受”的意思;D.是“胜利”的意思。答案:B4.解析:两个“得”字都当“得到”讲。A.方:名词,方圆;副词,当。B.顾:动词,回头看;副词,不过,只是。D.兀:形容词,端正;形容词,光秃。答案:C5.解析:

A.时间在前,在……以前;B、C.已故的,多用于尊长;D.以……为先。答案:BC6.解析:①④⑩,名词作状语;②③⑤,名词用作动词;⑥⑧,形容词作动词;⑦⑨使动用法。答案:D7.答案:C8.解析:这一细节说

明作者好静、安详的性格。答案:B9.解析:①⑥⑦数量词;②动词;③每;⑤整体;④专一;⑧刚刚。答案:A10.解析:名词用作动词。答案:D11.解析:倾注的感情应为“亦多可悲”。答案:D12.答案:(1)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

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2)庭院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13.解析:B项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狱”不是“监狱”,“具狱”应是“写判决书”。答案:B14.解析:D项,第一个“而”为连词表修饰,不译;第

二个为代词,“你的”。A项,两个都是代词,前为“他”,后为“这”。B项,都是助词,译为“……的人”。C项,都是介词,前为“给”“替”,后为“对”“对待”。答案:B15.解析:④不属行己意。⑥不是说他。答案:D16.解析:C项,“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

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答案:C参考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做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年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

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

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人,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

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

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德清县的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基础过关训

练151.解析:A项,“癸”应读ɡuǐ;B项,“觥”应读gōng;D项,“诞”应读dàn,“玄”应读xuán。答案:C2.解析:B项,“晴”应为“清”。“急”应为“激”。答案:B3.解析:A项,“修短随化”的“修”应解释为“长”。答案:A4

.解析:A项,“由”同“犹”,如、像;B项,“趣”同“取”,往、取;C项,“亡”同“无”。答案:D5.解析:①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来”。②中的“以”是“介词,表凭借,靠”。③中的“以”是“介词,表示原因,因为”。④中的“以”是“语气助词,表时

间”。答案:D6.解析:①中的“于”是“介词,在”;②中的“于”是“介词,对”;③中的“于”是“介词,在”;④中的“于”是“介词,到”。答案:D7.解析:D项中“次”的古义是“旁边,水边”。答案:D8.解析:例

句是状语后置句,而D项是被动句。答案:D9.解析:列:一一列举。答案:D10.解析: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分别为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他。C项,分别为结交;送给。D项,分别为成为;与“所”一起表被动。答案:B1

1.解析:本语段属于书序。答案:A12.答案: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13.解析:要联系全文分析,把握作者写景、叙事、议论的不同内容。尤其是注意作者对庄子

生命观的比较。答案:从第1自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2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1自然段的乐生之

旨相一致。第3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14.解析:(1)要注意“所以”的用法,“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是定语后置句,要调整语序。(2)要注意长句的特点,要译出“犹”“

况”的意义。答案:(1)向上看广阔无边的天空,俯瞰地上如此繁多的事物,借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尽视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2)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15.答案:(1)于是相会于美丽的桃李园内,叙说兄弟团聚

的快乐。(2)铺开盛席,坐在花间;行酒如飞,醉于月下。不作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参考译文: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而人生浮泛,如梦一般,能有几多欢乐?古人持烛夜游,确实有道理啊

。况且温煦的春天用艳丽的景色召唤我们,大自然将美好的形象提供给我们。于是相会于美丽的桃李园内,叙说兄弟团聚的快乐。诸位弟弟英俊秀发,个个好比谢惠连;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康乐。正以幽雅情趣欣赏着美景

,高远的谈吐已更为清妙。铺开盛席,坐在花间;行酒如飞,醉于月下。不作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赋诗不成,须依金谷园宴客先例,罚酒三杯。16.解析:这里是表被动。答案:D17.解析:D项,都是表判断,是。A项,分别为表凭借,用;表原因,因为。B项,分别为代词,它,代指小溪;结构助词,的。

C项,分别为比得上;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答案:D18.解析:和例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答案:B19.解析:“宁武子、颜回等都是些大愚若智的人”错误,在作者看来,他们都是大智若愚之人。另外,“自己才是真正

的大智若愚的人”错误。答案:B20.答案:(1)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2)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3)我用愚笨的

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参考译文: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

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

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

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水是聪明人

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

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

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各种事物,囊括各

样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基础过关训练161.解析:A.眄miànC.棹zhàoD.皋gāo。答案:B2.

解析:A.风飘飘..而吹衣;B.时矫首而遐.观;D.奚惆.怅而独悲?答案:C3.解析:A.连词,表修饰;B.助词,的;助词,主谓间取独;C.助词,无义;谈话;D.介词,被;介词,因为。答案:A4.解析:同为被动句。答案:D5.解析:

A“全为自恕自慰之词”不当。本段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答案:A6.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泉涓涓而始

流(4)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7.解析:“稔”指庄稼成熟。答案:D8.解析:①朋友,②所以,③④都是“不久”。答案:C9.答案:B10.答案:(1)孩子很多,家里没有余粮,所赖以维持生活(的物资),(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2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11.解析:A.迁:贬谪。B.疏:(写)书信。C.忤:抵触、违逆。答案:D12.解析:A.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B.介词,从/介词,对于。C.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因果,因为

。D.语气词,表诘问,难道/代词,他们。答案:A13.解析:A项,古义:古代的一种乐器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义:宣扬提倡,吹嘘。B项,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项,古义: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得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义: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项,

古义: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义:去世,谢世。答案:B14.解析:“性刚才拙”非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答案:C15.答案:(1)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厚。(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

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3)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参考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

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做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做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

也全都停下来了。他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

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厚。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几十篇,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

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要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

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推辞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

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

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

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李太白、杜子美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基础过关训练171.

解析:A.伺sì;C.缫sāo;D.传zhuàn。答案:B2.解析:A.蕃:多;B.烦:繁多,使……多;D.病:困苦。答案:C3.解析:例句和E项是目的连词,来。A.连词,而、又;B.介词,用,把;C.介词,把;D.介

词,拿,凭。答案:E4.解析:B.副词,大概、恐怕;A.①然而,②这样;C.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的样子,词尾;D.①于是,连词,②趁机,介词。答案:B5.解析:A.所以同乡人;B.来使尽性发展;D.小民;E.它的果实

。答案:C6.解析:定语后置,其余是宾语前置句。答案:A7.解析:此句重点不在“他植者”身上,而是以此衬托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明。答案:C8.解析:C.应先种植后管理,D.“夸张”不对。答案:CD9.解析:梆子。

答案:D10.解析:例句和C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名词做动词,B.名词做状语,D.名词做动词。答案:C11.答案:B12.解析:本文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的寓言,郭橐驼并非现实中的人。答案:B13.解析:规矩:圆规曲尺。答案:C14.解析:②③⑤句是讽刺;④是批评为相者,没有

指出他们做法如何。①⑥是正确的做法。答案:B15.解析:文中并未指出是否冤枉。答案:A16.答案:(1)刘禹锡确实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2)一座大型的房屋建成

后,唯独以他的名字记载事功,得到的酬金是一般木工的三倍。参考译文:王叔文一党中获罪贬官的人们,已经十年没有酌情迁官。有些怜惜他们的才华而打算逐渐提升他们的主持政务的官员,主张将他们全部传召到京城来。谏官

们争着陈说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宪宗与武元衡也讨厌他们。三月,乙酉(十四日),宪宗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偏远各州的刺史,虽然官职提升了,所在地却更加遥远了。永州司马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出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说:“播

州不是人居留的地方,而刘禹锡的母亲尚在高堂,万万没有让母子二人一同前往的道理。”他打算向朝廷请求,愿意让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适值御史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进言说:“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宪宗说:“作为人子,尤其应该使自

己行为谨慎,不要给亲人留下忧患,如此说来,刘禹锡也是甚可责难的啊。”裴度说:“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宪宗过了许久才说:“朕说的话,是只责备做儿子的罢了,但是并不打算使他的母亲伤心。”退下来后,宪宗对周围的人说:“裴度对朕爱得深切啊。”第二天,刘禹锡便被改任为连州

刺史了。柳宗元善于撰写文章,曾经作过一篇《梓人传》,讲道:“有一位木匠,不肯去做斧砍锯斫这一类手艺活计,却专门用长尺、圆规、方尺、墨斗审度各种木料的用场,检视房屋的规制,观察高度、方圆、长短是否合度,指挥着众多的木工,各自去干自己的活计,

对不能将任务承担起来的人们,便将他们辞退。一座大型的房屋建成后,唯独以他的名字记载事功,得到的酬金是一般木工的三倍。这也正像担当天下宰相的人们,设立大纲要领,整饬法令制度,选择天下的人士,使他们的才干与自己的职务相称,让天下的人们居住下来,使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提升有能力的人们,屏退没有

能力的人们。全国各地得到治理后,谈论起此事的人们唯独赞伊尹、傅说、周公、召公等宰相,对那些各部门专职人员的辛勤劳苦却不能够予以记载。有些宰相不识大体,不得要领,夸耀自己的才能与名望,亲自去做细小的劳务,侵犯百官的

职责,在官署中吵嚷地争辩不休,而将重大而长远的方略遗落无存,这是不懂得为相之道。”柳宗元又曾撰写《种树郭橐驼传》说:“郭橐驼种植的树木,没有不成活、不繁茂的。……一般说来,人民困窘倦怠,主要是由于这个缘故啊!’”这是柳宗元文

章中深含哲理的作品。基础过关训练181.解析:A项,“鄱”应读作“pó”;B项,“射”应读作“yì”;C项,“噌”应读作“chēnɡ”。答案:D2.解析:A项,“鸣”意义为“使……鸣”;C项,“尤”意义为“尤其”

;D项,“考”意义为“敲打”。答案:B3.解析: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A项,前一句中的“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后一句中的“焉”,兼词,于此。C项,前一句中的“虽”,连词,表示让步,译为“即使”。后一句中的“虽”,连

词,表示让步,译为“虽然”。D项,前一句中的“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后一句中的“盖”,发语词,有“大概”的意思。答案:B4.解析:D.“其实”古义是“它的实际情况”,与现代汉语的“其实”不同。答案:D5

.解析:A、C、D三项的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都是名词用作状语。B项的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鸣”意思是“使……发声”,动词使动用法。答案:B6.答案:(1)敲击后能发响的石头,到处都是。(2)微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3)古人没有欺骗

我啊!(4)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们有无,可以吗?7.解析:“丁丑”是“丁丑”这一天。答案:B8.解析:A、B、C句中尽管都有否定词,但没有代词做宾语,故不是宾语前置句。D项,代词“余”做“欺”

的宾语,是否定句宾语前置。答案:D9.解析:例句中的“舟”是名词做状语,乘船,表明“行”的方式。A.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B.名词做状语,按照法律。C.使动用法,使……鸣。D.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草菅。答案:B10.解析:(1)对李渤的说法在第一段中作者态度

明确,“然是说也,余尤疑之”,所以句中的“笑”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句中“笑”是鸟的叫声;(3)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所以句中的“笑

”有欣喜之意;(4)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故而“笑李渤之陋”,自然是讥笑、耻笑之意。答案:A11.解析:画线句子通过写“大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以及“栖鹘”的叫声,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致使“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答案:D12.解析:“且”,连词,一边……一边;“或”,有的

人,代词。答案:C13.解析:A.名词活用为动词,振动;B.使动用法,使……鸣;C.意动用法,以……为耻。答案:D14.解析:A.用;B.用。答案:A.×B.×C.√D.√E.√15.解析:A、B、C均同现代义,认为。D.是“以(之)为”,即“把(他

)当作”。答案:D16.答案:A.②B.③C.①D.④17.解析:①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③④代词。答案:B18.答案:B19.答案:(1)官吏们在厅堂上互相庆贺,

商人们在街市上一起唱歌,农民在田野上成群欢舞,担忧的人也因此高兴起来,患病的人因此而病情好转,我的亭子恰好建成。(2)没有麦,没有稻,将会连年饥荒,诉讼案件就会接连发生,而且盗贼也会增多、猖獗。20.答案:①亭以雨名,志喜也;②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

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21.答案:抒发作者喜雨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参考译文: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当时下雨这件喜事。古时的人有了喜事,就用它来给物取名,表示永

不忘记。周公得了“嘉禾”,用它作为他的书名;汉武帝得了鼎,用它作为他的年号;叔孙战胜了北狄,用北狄国君的名作为自己儿子的名。他们的喜事虽然大小不等,可是用“喜”来表示永不忘记却是一致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署。在厅堂北面建了个亭子,在南面开了个水

池,引来了水,种上了树,当作休息的地方。这年春天,岐山南面下了麦雨,占卜说是个丰收年。接着,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老百姓正在因此担忧。过了三个月,到四月初二日(乙卯)才下雨,四月十一日(甲子)又下了雨,老百姓觉得没

有下够。四月十四日(丁卯)又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厅堂上互相庆贺,商人们在街市上一起唱歌,农民们在田野上成群欢舞,担忧的人因此高兴起来,患病的人因此而病情好转,我建的亭子正好在这个时候落成。于是在亭子里摆上酒席,

向客人敬酒并告诉他们给亭子命名这件事,(我)说:“五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五天不下雨就没有麦子。”“十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稻谷。”(我)说:“没有麦,没有稻,将会连年饥荒,诉讼

案件就会接连发生,而且盗贼也会猖獗起来,那么我和你们几个人,即使想要悠闲自在地在这亭子里玩乐,能做得到吗?现在老天没有遗忘这里的百姓,刚刚出现旱情就降下雨来,使我和你们几个人能够悠闲自在地在这亭子里玩乐的,都是雨的恩赐啊!这又怎能忘记呢?”已经用“雨”给亭子命名,接着又歌唱此事,

歌词说的是:“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珍珠,寒冷的人不能用它做短袄;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美玉,饥饿的人不能拿它当粮食。一连下了三天雨,这是谁的功劳呢?老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认为没有这个功劳,归功于皇帝。皇帝说不是这样,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太空渺渺茫

茫,不可能给它命名。我就用‘喜雨’来为我的亭子命名。”基础过关训练191.解析:①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文段中动物的迁徙是一种群体性的运动,应填“波澜壮阔”。②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文段中是指动物是为了环境而迁徙的,在这里应填与环境有关

的“随遇而安”。③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这里是科学家研究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不是“政务”,应填“全力以赴”。④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文段中用来修饰故事,应填“引人入胜”。答案: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2.答案:它们

以海岸线等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3.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及句式的选择。从上下文来看,上文是“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下文是“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A项和C项紧承上文“迁徙”,又与下文“它们”照应,表达更连贯,排除B项

和D项。从句式来说,A项是被动句,C项是主动句,而方向感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被动获得的,排除A项。故选C。答案:C4.答案:文化演进要适应周围环境;但文化演进也必须警惕“特化”现象,追求多元化与多样性。5.答案:行星系是

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以及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并围绕恒星运动的小星球组成的星系。6.答案:(示例)同学们,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中国科学院的张院士。张院士将给我们

上一堂丰富多彩的宇宙知识课,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激发我们求知、探索的兴趣。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张院士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7.解析:首先确定该段材料的主要说明对象,也就是第一个关键词“引力波”,在第一段段末。第二段是美国首次发现引力波。第三段是引力波的发现带来的影响。提取

后两段的关键词语,使之与“引力波”组合成一个能够概述材料主要内容的句子“引力波首次发现带来的影响”,关键词语就是“首次”“发现”“影响”。答案:①引力波②首次(或“美国”)③发现④影响(或“意义”)8.解析:B项,“频繁”有误,且只有大的陨石撞击地球才会产生灾难性后果。答案:B9.答

案:①有矿产价值:富含矿物,数量可观;②有科研价值:有助于人类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形成、演化的过程和地球生命进化的起源。10.答案:①陨石坑很神奇:催生丰富的矿产,成就独特的景观;②陨石坑很神秘:有未知的宝藏和秘密等待人们探寻、发现。基础过关训练201.解

析:A.“庇”读bì,其余的读pì;C.“悌”读tì,其余的读dì;D.“遗”读wèi,其余的读yí。答案:B2.解析:A项,帐—账;B项,掇—辍、阻—狙;C项,俩—两、戳—勘;D项,浑—诨、恒—亘。答案:A3.解析:“想象”,指侧重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情形和发展情形;“幻想”

,是设想,多含有贬义;“珍藏”,含有珍惜之义。答案:D4.解析:“舍本逐末”,意为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应用“本末倒置”“避重就轻”。答案:C5.解析:A.“或许是珊瑚”后逗号改为破折号;B.“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后应用分号;C.第一个逗号改为分号。答案:D6.解析

:A.重复累赘,删去“的误区”;B.“看到”与“乡音”“笑声”搭配不当;C.句中语序不当。答案:D7.答案:(环境科学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领域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科学。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为后面文段的总领句

,后文谈到各类手机病,故填: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②结合后文可知眼科病很严重,对应“相对于骨科”“且是‘重灾区’”,应填“眼科才是灾区”。③此处上承上网的害处,下对应“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可知是说上网是一把剑,是有利有弊的剑,故填

“上网是一把双刃剑”。答案:①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②眼科才是灾区③上网是一把双刃剑9.解析:画线句子有二处语病:一是“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在“会发生”前面加“眼睛”

;二是“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句式杂糅,可改为“严重的会造成患者”或“严重的会使患者”。答案: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眼睛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造成患者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10.解析:此处“下”是对应前文“上”而来,指离开网络,不是其字面意思,故需要加上引号来表示特殊含义。同时文句

强调不要沉迷网络,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以要“下”网,为了强调此意,故也要用引号。答案:此处“下”不是实指其意,而是有特殊含义,且有强调作用,故要加上引号。11.解析:“观点相矛盾”错。答案:D12.解析:A项,“‘人文研究数字化’可能

会超越‘数字技术人文化’”说法错误,“两个维度趋向”是同时发展;B项,假设错误;D项,“区分出哪些对象可以被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被数字化”与“要解决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产生的三元难题”没有必然联系。答案:C13.解析:影印原作图片不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答案:A14.答案:

①先简要介绍数字人文,指出其两个维度趋向。②然后分析“人文之维”的两个特点。③一是基于可视化文本展开意义阐释,会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二是要进行对比、参照,展开反思性分析。④最后预测数字人文的发展,指出应采取

的正确态度。15.答案:①既不要完全依赖,也不要拒绝,要欢迎但保持独立;②应将其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而不是追求虚幻的高科技;③认识到数字人文的局限性,应努力提升数字技术;④加强协作合作,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方法,提升数字人文的学术能力。基础

过关训练211.答案:(1)不以为意—不以为然(2)穿—串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词语作用的能力。B、C、D三项中的“那个”均作为指示代词使用。A.用在口语中,代替不便直说的话(含有婉转或诙谐的意味)。答案:A3.解析:本题考查

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主要根据下文萧红作品引起人们质疑的情况,可以判断出来遭争议的结论,即“往往会遭遇争议”。第②处,从上文可以看出是从反面对一些反面作品做出的结论,仍然紧扣与时间的关系,即“经受不住时

间的考验”。第③处,为后面内容的总领句,通过“《浮士德》与启蒙时期、《哈姆雷特》与文艺复兴”等内容可知,后文通过举例谈文艺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故填“艺术经典都源自时代”。答案:①往往会遭遇争议②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③艺术经典都源自时代4.解析:①啧啧称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交口

称誉:众人同声称赞。第一处,前面说“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一个“竟”字表示出乎意料,可见此处应是说前面的情形让人感觉奇妙,应使用“啧啧称奇”。②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望洋兴叹:本义指

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第二处,文中说“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此处应是赞叹“细胞内部物质结构的丰富和协调机制的有序”,应使用“叹为观止”。③不计其数

: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第三处是说“其他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之多,没有办法计算,应使用“不计其数”。④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有序。顺理成章: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

结果。第四处,是说“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条理分明,应使用“井井有条”。故选A。答案:A5.解析:括号前面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

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其中“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中“化身”的主语蒙后省,此处应是假设人化身其间,故排除A、B两项。C项句中用“这”指代上文内容,使上下文紧密关联,而D项说“如此壮阔”,这说明前面的内容应是说“壮阔”,这与语境不合。故

选C。答案:C6.解析:“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即便……但”搭配不当,“即便”意思是“即使”,表假设关系,而“但”表转折关系,故二者搭配不当;“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不合语境,且“精细的限制”

也搭配不当,从文中来看,应是说受到“精细的调控”。A、C两项,前半部分的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第一个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前面;B项,结尾的词语“控制”不如“调控”恰当,且“虽然”不如“尽管”恰当。故选D。答案:D7.

解析:第①空,语境修饰青春,且与“勇锐”“进取”等意相关,可选“气贯长虹”或“意气风发”。“气贯长虹”,形容气势很盛,可以贯穿长虹。“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第②空,语境强调“青春永驻”,生命力旺盛,可选“风华长存”。“风华长存”,时刻保持

青春的活力以及青春的容貌,风采始终不减当年。第③空,语境意与“玩世不恭”等相关,表现的是消极的状态,可选“自暴自弃”或“得过且过”或“自轻自贱”或“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得过且过”,形容胸

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自轻自贱”,自己看不起自己。多指自己降低身份。“自甘堕落”,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答案:①气贯长虹(或意气风发)②风华长存③自暴自弃(或得过且过、自轻自贱、自甘堕落)8

.解析:“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的对象是人心中的某一部分,但是作者并没有将其直接表述出来,只呈现它的喻体“一台天线”,“天线”是用来接收信号的,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们内心对外界信息的回应,令人印象深

刻。答案:比喻(借喻)的修辞手法。把“人心中的某一部分”比作“一台天线”,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们内心对外界信息的回应,令人印象深刻。9.解析:该语段是一则新闻报道,答题时提取关键信息总结概括即可。作为一则新闻,时间、事件等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据此可提炼出“5月26日以来”“南方大部

地区遭受强降雨严重灾害”“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全力抗洪抢险救援”等关键信息。材料后半部分主要涉及各级消防救援队伍采取的两方面措施,即“消防救援队伍将与多部门建立研判会商机制”“着力提升攻坚打赢能力”,这些也是材料的重要内容。答案:关键信息:①5月2

6日以来;②南方大部地区遭受强降雨严重灾害;③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全力抗洪抢险救援;④消防救援队伍将与多部门建立研判会商机制;⑤着力提升攻坚打赢能力。10.解析:①处,根据下文可知,浮游生物冬季主要生活在海底,夏季都浮上海面来觅食和繁殖,因此①处是写浮游生物在不同的季节里活动区域

不同,可以填入“随季节(冷暖或温度)变化改变活动区域”;②处,根据上文可知,海参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而浮游生物在夏天都浮上海面来觅食和繁殖,所以海参在夏天是缺乏食物的,所以②处可以填入“因为夏季缺乏食物”;③处,由开头的文字和全段内容可以知道,海参的夏眠与其他生物

的冬眠一样,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③处可以填入“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方式(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答案:①随季节(冷暖或温度)变化改变活动区域②因为夏季缺乏食物③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

方式(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11.解析:B项,曲解文意。“想象未来的边界,立足现实”表述不正确。从材料一第二段看,应是“立足现实,想象未来的边界,进而……”即“立足现实”是前提,而不是说“想象未来的边界”是前提;并且“

要让观众能从作品中看见未来、众生和自己”为“想象未来的边界”的目的,而非“新阶段中国科幻作品创作的必由之路”。C项,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到了陈楸帆认为当下的科幻是最大的现实主义,但并没有认为是“最具开放性”的。D项,选项中“是缺少历史传承和

延续的”表述有误,这是肯定判断,而原文“似乎缺少历史传承和延续”,是一种推测,属于不完全肯定的判断。答案:A12.解析:C项,原文是“只有……才是保护人类自身”,故选项中“只要……就……”表述不正确。答案:C13.解析:《姜子牙》属于神话故事,虽然属于现实和幻

想的交融,但不属于“发生在与人类世开端不远的现在和近未来”的科幻故事。答案:D14.解析:材料一第三段中有对中国科幻电影的要求,“技术铸其形……的定义和定位”;材料二第一段中有对现人类世的科幻文学的解释,“指发生在与人类世开端不远的……有关人与自

然话题的科幻”,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即为要定义的概念的特征。答案:(示例)现人类世的中国科幻电影是指借助技术打造其外在形式,而用中国人的东方智慧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故事,反映现实中的中国人民遇到的或即将遇到的人与自然的问题,

从而以人类共有的情感连接全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电影。15.解析:材料二由五个自然段构成,去开头和结尾,中间三个段落都是以具体的作家和作品先后论证了人类世的科幻故事内容与电子垃圾、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地球环境被破坏、气候危机等相关联。所以全篇明显分为

三个层次,这样再概括出开头和结尾的主要内容,并按结构的先后顺序,整合梳理行文脉络即可。答案:①首先简要叙述现人类世的科幻文学概念、内容范畴及研究领域归属;②进而以陈楸帆、灰狐、阿缺、吴显奎等的作品,论证人类世的科幻故事总是牵涉到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话题层面;③最后指明中国科幻文学与人类

世文学批评的关系,并对中国科幻作家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期中自测卷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接纳一切建设性的文化”错,根据材料一原文“诚然,复兴中华古典学不是排他性地搞中国传统一枝独秀,而是在中华古典学的视域内接纳一切建设性的文化”

可知,应是“在中华古典学的视域内接纳一切建设性的文化”,选项曲解文意。B.“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本身的直接观照”偷换概念,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古典学作为古典时代的人类智慧,又因与人之生存的切近特性及对生命本身的直接观照”,

这里阐释的是“古典学”,而不是“中华古代智慧”。D.“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是属于“早先的理解”,原文言外之意是其有不准确之处。故选C。答案:C2.解析:本题考查学

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只要按照博物学的原则……就既能继承和复活传统古典学经验,又可以匡正人类发展中的偏失”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按照博物学的原则,探究开创新的教育和承

继方式”是“继承和复活传统古典学经验”“匡正人类发展中的偏失”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因此要把“只要……就……”改为“只有……才……”。故选B。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实践形态深深扎根于先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古典时代的人类智慧,才

可以称得上属于人类早期共有的博物学传统,并非包括中华民族先民的日常生活的全部。故选D。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七段。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作者首先从博物学逐渐被中国大众读者所知谈起,“

最近十多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学日渐进入中国大众读者视野,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一批优秀博物图书被翻译引进,本土原创者也开始增多”,接着提出“比如,博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认知活动?它跟自然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成熟的科学还需要博物吗

?古老的博物学未来该以什么形态存在?”等问题。而第三自然段作者论述了博物和自然科学的关系以及博物学认知和科学认知的关系,“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

能互相替代”。四五六三段则是谈论博物学的价值、对它的研究以及相关出版物存在的问题。“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发展博物学,要与自然科学保持适当距离,在一阶和二阶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最后,在第七段中,作者对

博物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及期待。“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期待出现更多博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答案:文章首先从博

物学逐渐被中国大众读者所知谈起,提出了关于博物、博物学认知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博物和自然科学的关系以及博物学认知和科学认知的关系;接着谈论博物学的价值、对它的研究以及相关出版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博物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及期待。5.解析:本题考查学

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因其时代性而主要属于古典学范围……在总体上属于人类早期共有的博物学传统”,接着又提到“由于博物学是源于先民在大地上最基本的生存经验自然而然形成的知识,来自百姓日常生活的直接需求,属于当地人生存于当地的生命智慧”“如何

既继承和复活传统古典学经验,又匡正人类发展中的偏失,于己于世都已成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首先,需要在普遍的文化精神方面倡导博物的情怀……其次,整体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再次,弘扬中华古典学要落实在行动上”。材料一从博物学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谈起,着重探讨了如何按照博物学的原则复兴中华

古典学,突出了其传统性的特点。与材料一有所不同,材料二首先论述了博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们一再提醒人们……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然后论述了博物

学的价值,“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如何建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还有对它的研究以及相关出版物存在的问题,“发展博物学,要与自然科学保持适当距离,在一阶和二阶两个层

面同时推进。一阶探究指实际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二阶探究指对上述活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层面的研究”“《与虫在野》《武汉植物笔记》《坛鸟岁时记》《初瞳》等都是国内近期非常优秀的作品,阅读它们确实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较而

言,二阶探究的图书相对少了许多,《林奈传》《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等是比较突出的二阶好作品”,还提到“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期待出现更多博

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强调其时代性的特点。答案:材料一从博物学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谈起,着重探讨了如何按照博物学的原则复兴中华古典学,突出了其传统性的特点。材料二则重点论述了博物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博物学的价值、对它的研究以及相关出版物存在的问题,强调其时代性的特点。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C。答案:C7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答案:D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次,“屈原踱

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想象秦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答案: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

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

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

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

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答案: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

“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10.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

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

,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答案:CEG11.解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与…

…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D项,现代汉语中“诬蔑之辞”指以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名誉的话。答案:B12.解析:理解文意。“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

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答案:C13.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

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

信”(真实)]14.解析:理解概括文意。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

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

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

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

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

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

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

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

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

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

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

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B.“凄寒萧瑟”错误。残云归岫,

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故选B。答案:B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首联写到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可以说从近处着

笔,描写的近景。颔联和颈联写到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关城一路远去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是描绘的四周的景色,可以说描写的是远景。颔联和颈联中,“归”“过”“随”

“入”这些动词的运用,赋予太华山、中条山、潼关山势、大海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这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景物更加反衬出潼关驿楼周围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所以运用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的手法。答案: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

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关城一路远去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17.答案:(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3)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8.解析:①消解:得到(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②风靡一

时: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里非常盛行。语境指秘密花园填色本非常流行,应填“风靡一时”。③卸下:也有放下之意,但是程度更重更深。此处指“效率、成果、好坏等评价负担”,程度重,应填“卸下”。④名不副实:指名称与内容或名声与实

际不相符,空有虚名。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解压馆和解压项目”只是名义上解压,实际上效果不理想,应填“名不副实”。答案:消解风靡一时卸下名不副实19.答案:得以沉浸享受过程,进一步缓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

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划线句共三句话,句式基本一致,为排比句。“把‘解压’二字标注在最醒目位置”“推出解压馆的概念,干脆集纳数十种解压玩法”“租个空房间简单摆上满地酒瓶”罗列了解压馆各出奇招和乱象丛生的现象,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表明这种情况很多,采用排比列举

增强了语势;“把‘解压’二字标注在最醒目位置”“干脆……”“就成了所谓的‘压力发泄屋’”,突出作者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当下解压馆赚快钱、非专业的操作的强烈批判与不满之情。答案:排比,三个句子句式基本一致,构成排比,罗

列了解压馆各出奇招和乱象丛生(滥竽充数)的现象,增强语势;突出情感,深化文义,表达了对当下解压馆赚快钱、非专业的操作的强烈批判与不满之情。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分析所填句子,“变性”是“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两句应是一种条件关系,应选用“

一旦……就……”这一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脏器内的蛋白质”变性并不是可能性极小的情况,只要温度湿度达到就会发生,因此“万一”使用是错误的。据此排除BD;再比较AC,“这些”强调的应

是“蛋白质”,而不是“生理功能”,应放在“蛋白质”之前,据此排除C。故选A。答案:A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本空前阐述了“热射病”的概念,后文是举例给生鸡蛋不断地加温蛋白质会变性,以此说

明人体器官遇热与之类似,所以此空应是对“热射病”这一概念举煮鸡蛋这一例子来让人明晰。据此可写“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第二空,此处说“加之……”,说明是另一种情况的发生。结合后文“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

候身体极度脱水”可知,丢水是指人体因大量出汗导致缺水,据此可写“夏天大量出汗”。第三空,前文说“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蒸泡时间过长,不及时补水”,此空应是陈述这样会出现的后果。结合文段中心话题“热射病”以及前文谈到的“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

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是极高的”可知,此空造成的结果应是造成热射病发生。据此可写“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答案:①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②夏天大量出汗③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23.【审题立意】根据材料提供的诗歌内容,可概括出四个人物的四种品质。①薛宝钗:善借外力,成就自我,志向

高远,不惧困难,勇往直前。②林黛玉:高洁傲岸,人格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③史湘云:真名士自风流,有傲气也有豪气,豁达乐观,潇洒恣意。④贾探春:精明能干,自信刚强,巾帼不让须眉,不因出身和性别而贬低自己。题目有明确的写作要求——“你认为以上哪种品质是当下女性最应该拥有的”,所以考生应明

确选择一种品质,并适当联系比较另几个女性的品质,以突出“最”的涵义。【参考立意】智者借力上青云(宝钗)纵展青云之志(宝钗)金簪岂应雪里埋?(宝钗)豁达人生更出彩(史湘云)真名士自风流(史湘云)人淡如菊,心素至简(史湘云)有一颗赤子心(史湘

云)霁月光风耀玉堂(史湘云)人间潇洒走一回(史湘云)洁身自好,不染流俗(林黛玉)世外仙姝不寂寞(林黛玉)洁来洁去,永葆初心(林黛玉)人言不足恤,自能成羽翼(探春)志存高远,何惧人言?(探春)不妄自菲薄,要迎难而上(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期末自测卷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错误。原文是“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最早”一说于文无据。故选C。答案:C2.解析:本题考查

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错,原文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C.“制定出完整的节气”错,原文是“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没有说“制定出完整的节气”。D

.“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错,原文是“二十四个节气……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选项中把《太初历》说成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故选B。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的含义的能力。A.“清明时节”指清明。B.“春分”指春分。C.“露从今夜白”指白露。D.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故选D。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根据“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

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可知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根据“比如‘欲求中间嘉

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这是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第一段,根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

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可知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第二部分第二段,根据“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

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可知这段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并列举了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来证明观点。第三部分第三至五段,根据“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

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可知这几段主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对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答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

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行文思路:首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接着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最后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促进了社会多方面

的发展。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可知时间上正好和《立春》这一节目相吻合。根据“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可知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节气中首个节气,代表着一年的开始

,开始播种,并憧憬秋天的收获,《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根据“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

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春又是中国二十四节节气中首个节气,北京冬奥会通过《立春》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答案:(1)《

立春》这一节目与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间正好吻合。(2)《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3)《立春》这个节目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

内容的能力。A.“懊悔”错。根据原文的描写“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可见,这里主要体现的应是“惊讶、忐忑、不明就里”。故选A。答案:A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能力。C.“小刘

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对小刘的描写,“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久而久之,同事们也都见怪不怪。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看不出他“积极进取”;小刘不过是故事的一个次要人物,

从作者的态度来看,也不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而且本文的主题并非讴歌和赞美,而是批评和讽刺。故选C。答案:C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首先从情节上看,“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

提到了‘点赞’的事。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而故事到此结束,从读者角

度看,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再从主题上看,看到这样的结尾,再回头思考因领导无意当中的一个“赞”而引发单位各个阶层的干部的深思,甚至成全了一个小刘,讽刺了人性的弱点。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因“点赞”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从效果

上看,局长孙子的胡乱“点赞”竟然引得人心浮动,甚至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孩子举动的荒唐胡闹与各方反应的郑重其事以及小刘的命运的庄严郑重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答案:①从情节上看,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就此戛然而止,更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令人回味无穷。②从主题上看,出人意料的结尾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因“点赞”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全局上下郑重其事效仿附和的“点赞”行为竟是局长孙子的“胡乱”之举,这种反差使“点赞”行为更加荒谬可笑,增

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个可笑荒唐的故事其实在现实中确实会存在,因为从文中描写来看,“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

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说民主而实际并不民主,在人才选拔上,还是要看主要领导的意见,选拔不够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因此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建立健全人才

选拔机制,德才兼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杨局长孙子胡乱的“点赞”,让各级干部群众纷纷揣测,“不得不承认,信息爆炸时代,那信息真是以‘爆炸’的速度在辐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

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并且纷纷站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

赵副局长的头像”“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这

就启示领导干部,要政治过硬,原则性强,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不给曲意逢迎、投机钻营等官场陋习提供生存土壤。杨局长孙子的“点赞”,一下子改变了小刘的状况,“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以

前对他爱搭不理的,也开始和他搭话了;以前对他指手画脚让他干这干那的,也突然客气起来了;就连局里一向对他冷若冰霜的‘一枝花’马小菲,也破天荒地送来一瓶说是国外带回来的名牌咖啡,临走还风情万种地抛了个媚眼”;这个“赞

”甚至影响到了他的仕途,“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由此给我们的警示是:要破除官本位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广大群众独立思考问题,切忌惟上是从、人云亦云的盲目从众行为。答案:①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德才兼

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②单位领导要政治过硬,原则性强,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不给曲意逢迎、投机钻营等官场陋习提供生存土壤;③破除官本位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广大群众独立思考问题,切忌惟上是从、人云亦云的盲目

从众行为。10.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的意思是“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句意完整连贯,故“胜敌”后应断开;“不亦……乎”是反问句式,“乎”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不亦难乎”可译作“不也是困

难的吗”,语意完整,故需在“乎”后断开;“苻坚之类”作“是也”的主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故应在“苻坚”前断开。答案:EFG11.解析: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其中的‘片’与成语‘片

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错误,这两个“片”都是小、稍少之意。答案:C12.解析:理解文意。“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错,根据材料二中的“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

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可知,苻坚战例是失,吴汉战例是得,唐太宗认为可以作为万代借鉴的是这两个战例的得失。答案:D13.答案:(1)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

快吗!(2)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14.解析:概括分析原因。由题干可知,需从材料二中找到李靖对淝水之战中苻坚的评价语句,然后再分析李靖的观点。根据“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和“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

也”可知苻坚没有谋略,不善用兵。根据“‘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可得出苻坚失败的外因:为慕容垂所陷害。根据“苻坚总百万之众而

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得出苻坚失败的内因:用兵能合不能分。答案:①外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内因:用兵能合不能分。(若答“没有谋略、不善用兵”亦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

寡,不可在险狭之地与敌交战,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之地做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这样(作战)没有不胜利的。兵法上说:“指挥大军作战,要能控制部队进退。”东晋太元年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在淝水一岸摆好

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军长途跋涉踏入我境,却临水列阵,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战。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应当依仗淝水,不让晋军渡河上岸。我军兵多,对方兵少,这样

做一定会万无一失。”苻坚说:“只管退军,让他们渡河,(趁其渡河之时)我率领几十万骑兵朝河中行进,逼近并歼灭他们。”苻融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指挥秦军后撤,(不料)部队因此大乱而不能停止。于是,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进兵与秦军在淝水之南激战,苻坚部队溃败。材料二唐太宗

问:“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李靖答:“前代的战斗,多是凭借小智谋战胜没有智谋的人,凭借微小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里能谈论兵法呢?如谢玄(在淝水)击破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唐太宗回过

头命侍臣挑选出《谢玄传》来阅览,说:“苻坚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呢?”李靖答:“我看《苻坚载记》上说:‘(淝水之战)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独自得到保全。苻坚率领千余名残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没有实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军

的混乱。慕容垂一军独自得到保全,苻坚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显了。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不也是困难的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苻坚这一类人就是这样。”唐太宗问:“军队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适宜为贵。前代的事迹中,谁是擅长这一兵法的人?”李靖

答:“苻坚统率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和副将刘尚分兵驻扎,相距二十里,公孙述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合击,大败公孙述,这是用兵能分而又能合导致的。”唐太宗说:“是的。这些得与失的事迹,足以作为万代的借鉴。”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

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误。“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故选B。答案:B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

用。第二联中的“摇”“滴”二字最为生动,分别是这两句诗的“诗眼”。这两个字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微波涌动,它们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

上,泛着晶莹的光点。这两句诗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答案: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

,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倚”“膝”“踯躅”“菱”“叟”。答案:(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

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18.解析:僭越:超越(本分或规定的范围)。语境对应的是“撇和捺的弧度,是克制的审美”,强调撇和捺逃脱不了文字“建筑性”的束缚,填“僭越”。突如其来:突然到来,突然发生。语境“书页立起来”“这突发的险情”强调的是突发事件,没有“预料”的意思,填“突如

其来”。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反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语境“某词语看到了背面贴着自己的另一个词语”指方向相反,没有行动和目的的关系,填“背道而驰”。活灵活现:形容非常逼真、传神,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语境指词语在口语中有了情致,不再是沉默书页里静态的

图形,填“活灵活现”。答案:僭越突如其来背道而驰活灵活现19.答案:经过不同质地的声带的颤动,它不再是个静态的图形,而是有了声音的情致。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比喻。本体为汉字回归独立自主的境地,喻体为自由

广袤的大海。“独立、自主,每个笔画都崭新,未曾沾上话语的灰尘,未曾变得油滑,未曾与谁发生关联,将各自的意义随身携带,无须受制于谁”,指的是汉字回归独立自主的境地;“那真像海”,将汉字回归独立自主的境地,比喻为自由广袤的大海。结合“崭新”“未曾与谁发生关联”“无须受制于谁”

“谁离了谁都行”等可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词语”的独立性。②排比。“未曾沾上话语的灰尘,未曾变得油滑,未曾与谁发生关联”,三个“未曾”结构相同,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内容上写出了汉字对各自独立的向往,是汉字渴望保持“独立自主崭新”的表现。排比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鲜明;能

够增强语势和情感,强烈表达了“词语”渴望保持独立,迫切想要逃离的愿望。③拟人。运用“独立、自主”“随身携带”“无须受制于谁”“谁离了谁都行”等词语,赋予“词语”人的动作行为,将“词语”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语“独立和自由”的特点。答案:运用比喻、排比、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词语在《辞海》

之中的独立和自由,表达了其想要逃离的迫切愿望。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一,应用“老年人”做主语,与后文“和年轻人一起拥抱智慧生活”相衔接,据此排除BD;第二,“不仅……还”关联的两个分句应符合逻辑关系,“技术支持”在前,“情感支持”在后,据此排除AD。故选C。

答案:C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是“虽然”,后面应当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却”“但”等,前文说“数字没有温度”,根据后文“只有让数字化社会成为有温度的社会,智慧城市才是惠民的城市”可知,语段说的是“数字

社会”应当有温度,因此填写“数字社会却可以有”一类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后文“我们的社会能否帮助那些有意愿‘触网’的老年人无障碍融入网络生活,能否让那些没有意愿的老年人免受‘数字鸿沟’之苦”可知,前文也应是两种情况,再根据“能否帮助”可以推知前文说的是

“是否有温度”“是温暖还是冰冷”,因此填写“数字化是温暖还是冰冷”一类的句子。第三处,前文说“既是社会的事,也是家庭的事”,再根据“社区补给站”可知,除了社会的社区补给,还应当有家庭助力,因此填写“每个家庭也

要积极行动起来”一类的句子。答案:①数字社会却可以有;②数字化是温暖还是冰冷;③每个家庭也要积极行动起来23.【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引述了三段话,《格言联璧》侧重于看待苦境和乐境的态度和方式,态度不同,处理的方式不同,二者

的转化方向就不同。李大钊的话则是从劳动的角度来对待苦境和乐境的,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劳动(努力奋斗、经受磨难、砥砺意志)能够化苦境为乐境。第三幅对联,揭示了唯有“吃苦”方可求得幸福——“苦境终成乐境”的道理

。据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苦境乐境,都是心境的投影,和世界无关,和别人无关,只和自己的内心有关。②苦境不馁,乐境不骄。③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④乐境容易生发祸端,苦境可历练心智。⑤不懈的奋斗可获得乐境

,砥砺前行可从苦境解脱出来。⑥境由心造,我命由我不由天。【参考立意】1.苦境不馁,乐境不骄2.境由心造,我命由我不由天3.苦境可历练心智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