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0届高三3月线上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4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418.5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海南省2020届高三3月线上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海南省2020届高三3月线上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海南省2020届高三3月线上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4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海南省2020届高三3月线上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5)页,418.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b14ae44717f2af3c9b98be940db83f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届海南省新高考线上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国多在边远地区,如晋、齐、燕等国,远离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这一布局旨在A.加强对外开疆拓土B.促进边远地区开发C.构筑边疆安全屏障D.防范异姓诸侯叛乱【答案】

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大国多在远离周王室统治的边远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构筑边疆安全屏障,故C正确;对外开疆拓土、防范异姓诸侯叛乱不是主要目的,故AD错误;促进边远地区开发是客观影响,故B错误。2.汉初,人们追求不死成仙的热度消退,与治

病、养生、长寿、健体相关的医学著作大量问世。汉武帝时再次掀起求仙热潮,除了《淮南子》本身就是综合以前各家理论的杂家,即使有部分养生医学的理论,也是归结到不死成仙上,医学成就寥寥。这一现象说明A.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B.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C.汉武帝假弃道家黄老学说D.中国古代医药学注重理

论总结【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热消退则医学成就高,而神仙热则医学成就低,可见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故选B;材料没有比较汉代医学的信息,无法判定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排除A;材料表明汉武帝受到黄老学说的影响,C错误;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医学注重养生,故D错误。3.唐代政府对重

要管控的刀枪等的制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也默许民间合法制造允许私人拥有的武器。不过民间武器制造必须“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唐代政府这些做法A.方便查询工人信息B.利于维护社会秩序C.加强管控特殊地区D.放松了对地方控制【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唐代政府对重要管控的刀枪等的制……然后听鬻之”来看,唐朝政府对武器制造进行了严格管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答案为B项。A项方便查询工人信息不是唐朝实行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唐朝对特殊地区的管控加强,排

除;D项放松了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4.宋代以来,民间相传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河南省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块豆腐作坊石刻(如下图),其中表现了浸豆、磨豆、过滤、点浆和镇压成形等生产工序。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豆腐确实为淮

南王刘安所发明B.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C.豆制品是汉代民间的主要食物D.石刻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汉墓出土的豆腐作坊石刻,证明了豆腐在汉代就已经被发明,这说明“民间相传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故B正确;但汉墓中没有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的证据,故A错误;出土的史料无法说明豆制品是否为汉代民间的主要食物,故C错误;石刻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5.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

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1612年瓷器的“

28641件”到1616年瓷器的“69057件”可知,中国瓷器外运数量大幅增长,海外市场进一步被拓展,故选C项。瓷器在宋代就已成为外贸品,而材料已是明代,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中国瓷器整体的外运规模扩大,但不能说明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因为材料并未明确瓷器主要出自官营

还是私营的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万历时期海禁政策有所放松,D项“废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注意选项内主语和程度词的运用即可作出判断。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

说:“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之。非谓本国而外,凡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可见,魏源这一认识A.尚未完全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B.阐释了“师夷长技”的救国主张C.旨在唤醒国人的爱国保种意识D.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答案】A【解析】

【详解】材料“非谓本国而外,凡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说明魏源尚未完全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师夷长技”的信息,B错误;C是维新派的思想,D是洋务派的思想,排除。7.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

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A.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B.坚守闭关锁国政策C.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我军肩

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强调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主权的维护,与闭关锁国无关,故B不正确;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起义,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故C不正确;维护国

家主权即是近代外交观念的体现,故D不正确。8.《申报》1912年4月15日曾报:“试一游都市,触于吾人之眼帘者,簇簇然几乎无--不头戴洋帽。”5月13日又报,汉口工商业宣传大会上,随县程君玉登台演说外洋衣帽畅销全国之害,说毕,即抽刀断指血

书“请用国货”四字。材料现象反映出民国初年A.中国传统服饰逐步消失B.民族服饰工业发展迅速C.政治变革促进生活变迁D.中外服饰文化难以兼容【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1912年”“簇簇然几乎无一不头戴洋帽”“外洋衣帽畅销全国”说明辛亥革命引发的政治变革促进生活变迁,故选C;近代

中国新旧并存,传统服饰并未消失,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服饰工业的信息,排除B;西式服饰在中国的流行说明中外服饰文化可以兼容,D错误。9.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

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A.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B.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C.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可知,这些内容是传统

文化中优秀部分,可见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选项B正确;北大当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服务政府,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蔡元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学为主兼容其它

思想的主张,选项D过度解读材料,排除。10.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互争其在革命军队中之影响,这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

的领袖权。”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B.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C.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D.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大革命后期,中共中央认为“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这

说明当时中共中央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影响;C选项错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并未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D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已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上就已经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我国发电厂从1925年的456座增到1929年的724座(企业自备电厂149座),发电设备容量达835366千瓦(企业自备电厂308126千瓦)。到1936年,中国发电设备容量增

加到1365792千瓦,年发电量44.5亿千瓦时。这一时期中国发电设备的发展A.改善了社会生产生活环境B.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满足了当时民众用电需要D.说明中国的水力发电最为迅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近代中国

发电厂和装机容量的发展,必然有助于改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故选A;材料没有比较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B错误;近代中国重工业落后,电力无法满足民众用电需要,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水力发电的信息,D错误。12.如图为中国电影局档案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变化

情况。据此可知A.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B.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C.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旧中国的电影带有半殖民地色彩,表现为英美电影排片比重大,新中国民族独立,电影排片受到国家形态的影响,国产电影和

苏联电影逐渐成为主流,B正确;材料表明欧美电影在中国仍有一定市场,排除A;受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电影技术问题,排除D。13.据统计,1978年,全国住宅投资仅38亿元,占GDP的1.2%:1997年,全社会对市场化的房地产投资

就高达31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2.74%,占GDP的3.99%,其中住宅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1.9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A.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B.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C.民众消费需求日益变化D.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答案】B【解析】【详解】全国住宅性投资占GDP比重的上

升说明社会资本更多的进入房地产领域,国家计划调节的因素减少,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故选B项;住宅性投资比重的变化并不能证明我国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都是住宅性投资,不能体现民众需

求的日益变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排除D项。故选B。14.与普罗泰格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超

越上述理解的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据此可知,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历程的解读合理的是A.忽视了道德的作用B.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C.夸大了个人的作用D.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

“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理性、城邦与自由”说明古希腊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古希腊人对道德的认识,排除A;普罗泰格拉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中普罗泰格拉等人对人的概念和内涵等作了探讨,但没有夸大人的作用,排除C。15

.到18世纪,北美殖民地形成了生产分工的经济格局:南部地区从北部和中部采购肉类和小麦,北部和中部地区则从南部采购烟叶,而纽约、费城、波士顿则承担着将北美各地的商品转口销售到英国与西印度的使命。这种经济

格局表明,当时的北美殖民地A.国内统一市场形成B.经济交往日益频繁C.生产方式出现革新D.受制于英国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18世纪的北美殖民地的生产分工的经济格局说明当时的北美殖民地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故B正确;既然是北美殖民地,说明

美国尚未成立,不存在国内统一市场,排除A;材料没有世界生产方式革新的信息,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D错误。1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对由皇帝任命的宰相与政府的法案与政策表示反对或支持,而无权选举或任

命宰相及政府。这些规定A.使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B.使资产阶级无法参与民主进程C.严重削弱代议制机构立法权限D.体现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帝国议会”“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说明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故选A;帝国议会有一定权力,说明资产阶级有机会

参与民主进程,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帝国议会的立法权限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军国主义色彩,排除D。17.下面是创作于1912年的世界名画——《鸽子与青豆》,其创作风格体现了A.现代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D.浪漫

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由图片信息可以得出,其给人的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符合立体画派的特点,由此可知其应属于现代主义绘画,故A正确;现实主义绘画形象较为逼真,突出对现实的反映,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不正确;印象画派注重光与色的效果,与图片信息不符,

故C不正确;浪漫主义绘画重形式,重情感,与图片信息无关,故D不正确。18.下表反映了1919年和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单位:千克)的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A.农业生产技术革新B.政府减轻了农民负担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答

案】C【解析】【详解】从1919年到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增加,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活跃了市场,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革新问题,A错误;材料无法农民负担问题,排除B;1928年苏联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D错误。19.

1952年4月,西欧国家参加了苏联在莫斯科举办的民间性国际经济会议,东西方商界精英不仅探讨了突破政治束缚、开展民间贸易的可能性,还签署了大量实质性的贸易协定。这现象反映出当时A.美苏关系有所缓和B.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C.

民间自由贸易已经实现D.全球化贸易阻力巨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1952年4月”“突破政治束缚、开展民间贸易的可能性,还签署了大量实质性的贸易协定”,说明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不能阻挡经贸合作,排除

D,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自由贸易,排除C。20.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教育和文化相互交流法案》。法案在维持原有的对外文化交流基础上,增加了图书翻译、展览、美国研究等项目方面的活动,并在世界范围内成立新的美国文化中心。这

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B.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文化发展C.增强美国经济发展活力D.缓和同苏联的外交对峙和文化冲突【答案】A【解析】【详解】1961年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成立新的

美国文化中心,主要目的是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以适应冷战需要,故选A;B不是美国的根本目的,排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成立新的美国文化中心,与增强美国经济发展活力关系不大,排除C;当时,美苏争霸,这一举措并非为了缓和同苏联的外交对峙和文化

冲突,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

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

精神》(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特点的成因。【答案】(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2)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

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解析】【详解】(1)由材料“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可得出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由材料“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可得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由材料“崇尚实际、注重

实效的实用理性”,可得出崇尚实际和实用。(2)由材料“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可得出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相关;由材料“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可得出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1年10月22日,在朝野的清廷立宪派宫员纷纷行动起来,借势逼迫清政府仿照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最终导致了清王朝资政院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第三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第四条则以宪法规定皇位的继承

顺序;第八条更限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和各省行政长官。宪法由资政院起草决议;国会拥有宪法修正提案权;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皇帝是陆海空三军统帅,对内需要使用军队时,必须依照国会议决的特别授权进行,此外则无权调遣;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还规定了国会决议预算权等。

——摘编自周汶《论英国君主立宪制对清末立宪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资政院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中借鉴英国民主政治

的主要表现。【答案】(1)背景: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未新政的开展;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统治摇摇欲坠;立宪运动的推动。(2)表现:限制君主权力;确立议会主权。【解析】【详解】(1)由材料“1911年”,结合所学,可得出20世纪

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由材料“仿照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可得出清未新政的开展;由材料“1911年10月22日”,可得出1911年去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统治摇摇欲坠;由材料“清廷立宪派宫员纷纷行动起来”,可得出立宪运动的推

动。(2)由材料“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可得出限制君主权力;由材料“国会拥有宪法修正提案权;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规定了国会决议预算权”等,可得出确立议会主权。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罗斯福并不比胡佛更懂得宏

观经济学的奥妙,更不能未卜先知,他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由经济”,而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罗斯福比胡佛优秀的地方主要在于不是抱着自由主义的教条不放,而是千方百计去减轻灾难,顺时而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点什

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摘编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1)根据材料,围绕“罗斯福新政”提出自己的见解。(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提出的见解进行论证。【答案】(1)示例一见解:把罗斯福看作与胡佛是一样的“自由经

济”奉行者,其实是抹杀了罗斯福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论证:罗斯福新政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大多盛行自由经济政策;胡佛就是自由经济政策的忠实信奉者,也正是自由经济政策才致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没能得到及时的遏制;罗斯福尽管

在新政中保持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但并没有完全奉行自由经济政策,而是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恢复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所创立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胆创新.说明他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上完

成了创新,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示例二见解: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虽有所革新,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由模式。论证:胡佛坚持了自由政策,罗斯福新政也同样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由经济政策;尽管罗斯福新政是出于遏制经济危机的需

要,但也只是对自由经济政策进行了一些修正,尤其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更是没有触动;(2)材料观点把罗斯福与胡佛看作自由经济政策的奉行者,正是看到罗斯福新政的本质。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虽然有所创新,但罗斯福仍是自由经济的奉行者。【解析】【详解】(1)本题设

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由经济’”,结合所学,可拟定论题为把罗斯福看作与胡佛是一样的“自由经济”奉行者,其实是抹杀了罗斯福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论证环节,可以列举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的相关表现。由材料“罗斯福比胡佛优秀的

地方主要在于不是抱着自由主义的教条不放”,可拟定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由模式。而论证环节,要从罗斯福新政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由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进行论证。(2)材料“他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

由经济’”说明罗斯福新政本质上没有动摇自由经济政策,故罗斯福新政虽然有所创新,但罗斯福仍是自由经济的奉行者。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3年6月8日、9日,维新派在《中外日报》上发表《革命驳议》,反对革命。章士钊针对性地

发表《驳(革命驳议)》批判维新派的错误主张,与之论战,倡言革命的必要性,他对维新派主张改良的理由一一进行了驳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之后对该报进行大改良,使其排满革命倾向更为明显。章士钊在《苏报》发表《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冰读革命军》《驳革命驳议》等文章与保

皇派划清了界限,《苏报》成为革命派的舆论阵地。在《苏报》被查封之后,章士钊复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在上海创办了《国民日日报》,该报因具有激进的排满革命言论而被称为“苏报第二”。他还以《国民日日报》在上海昌寿里的编辑部为据点,从事筹组华兴会的实际革

命活动。章士钊担任了华兴会外围组织爱国协会的副会长,还参与过暗杀清廷政要王之春的革命活动,尽管章士钊所进行的革命活动多为外围及保障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实际担任革命活动的主要领导人,但他的革命行为也是不容忽视的。——摘编自

刘小卫《章士钊革命思想研究(1902-1907年)》(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章士钊的主要社会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初章士钊社会活动的意义。【答案】(1)社会活动:与维新派论战,反对维新,倡导

革命;改革《苏报》、创办《国民日日报》等,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参与华兴会的实际革命活动。(2)意义:章士钊反清革命理论的宣传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提高了知识分子的革命觉悟;为辛亥革命做了前期舆论宣传工作,

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兴起。【解析】【详解】(1)“社会活动”,根据材料信息“章士钊针对性地发表《驳(革命驳议)》批判维新派的错误主张,与之论战,倡言革命的必要性,他对维新派主张改良的理由一一进行了驳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之后对该报进行大改良……《苏报》成为革

命派的舆论阵地。在《苏报》被查封之后,章士钊复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在上海创办了《国民日日报》,该报因具有激进的排满革命言论而被称为‘苏报第二’”、“章士钊担任了华兴会外围组织爱国协会的副会长,还参与过暗杀清

廷政要王之春的革命活动”概括得出:与维新派论战、改革《苏报》、创办《国民日日报》、参与华兴会的实际革命活动等。(2)“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提高了知识分子的革命觉悟、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兴起等角度说明。25.材料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

,拥立大臣们如周勃、陈平等人对汉文帝既存期待之心,又有考察之意,随时可以废立皇帝。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另一方面,“皆日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反

对“纷乱诸事”。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少年贾谊,“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即使贾谊触讳,也不予怪罪。袁盎其父“故为群盗”,其本人曾“为吕禄舍人”,“遇孝文初立,资适逢世

”官至中郎将。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纳言与求才并重,成为选才与决策的一种制度。——摘编自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

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历史背景:汉初仍面临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发展的艰巨任务;统治阶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统治阶层大多因循守旧。(2)历史意义: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涌现;大胆使用、提拔新人,有利于改革的进行;开创了汉代新的人才选拔制度

,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所学可知,汉初仍面临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发展的艰巨任务;根据,“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得出统治阶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据“‘皆日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得出

统治阶层大多因循守旧。(2)历史意义:根据“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得出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涌现;根据“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得出大胆使用、提拔新人,有利于改革的进行;

根据“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得出开创了汉代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二战期间,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和两栖作战提供了技术基础。随着飞机制造技术和火控、瞄准技术的

发展,舰载飞机成为海上主要火力突击力量,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支配力量。水下舰艇制造技术不仅使海军拥有了新的海战力量,并且潜艇在攻击港湾和对陆地实施封锁中极具军事价值。雷达、声呐及其他电子通信等方面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指挥控制

系统,并由此产生了指挥舰。新型的登陆舰和水陆两用坦克更加增强了登陆作战的攻击力和有效性。海上军事技术的发展.最终促使海上大型特混舰队出现。这样,军事技术便从作战手段上规定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样式,先是大规模

海上决战,而后向登岛作战发展,登岛作战取决于海战的结果。在欧洲战场,由于德军海上力量不足,盟军的登陆作战主要表现为航空兵和舰炮对登陆的火力支援和大规模运输兵员和物资。由此可见,盟军在太平洋战争和欧洲登陆作战中主要

采用的作战样式,很大程度上是由海上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摘编自李元奎等《科学技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形态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海上军事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国海上军事技术发展对二战的影响。【答案】(1)主要表现: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支配力量;潜艇的军事价值凸显;产生指挥舰;出现海上大型特混舰队。(2)影响:使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中的优势日益凸显;有利于反法

西斯同盟国的协调一致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信息“随着飞机制造技术和火控、瞄准技术的发展,舰载飞机成为海上主要火力突击力量,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支配力量”、“水下舰艇制造技术不仅使海军拥有了新的海战力量,并且潜艇在攻击港湾和对陆地

实施封锁中极具军事价值”、“雷达、声呐及其他电子通信等方面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指挥控制系统,并由此产生了指挥舰”、“海上军事技术的发展.最终促使海上大型特混舰队出现”得出: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支配力量、潜艇的军事价值凸显、产生指挥舰、

出现海上大型特混舰队。(2)“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在欧洲战场,由于德军海上力量不足,盟军的登陆作战主要表现为航空兵和舰炮对登陆的火力支援和大规模运输兵员和物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中的优势日益凸显、有利于反法西斯

同盟国的协调一致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等角度分析。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