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许昌市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60.264 KB
  • 2024-10-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濮阳市、许昌市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濮阳市、许昌市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濮阳市、许昌市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濮阳市、许昌市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60.26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9c498de3d969b74a2c69b9dea6bd7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教学诊断性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约,也可以称为“乡规民约”。在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中国古代,人员流动性不高,因而形成了“熟人社会”,人们在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还制定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以协调生活秩序和社群关系。成熟的、广泛应

用于乡村治理的规范出现在宋朝。宋朝实行文治,在统治思想方面,将汉朝以来的儒学进行了革新发展,标志是理学的兴起。与传统儒学相比,理学更注重乡村建设与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导民、化民成俗,真正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治理效果。关中是宋朝理学重镇,关中人张载的“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名言被称为“横渠四句”。作为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张载强调以德育人,认为人本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而有不善。为使人为善,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来变

化气质、返本为善。张载强调“幼而教之,长而学之”,认为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反对学而不用、坐而论道;提出所谓“圣人之学”应以排除国家民族忧患而立,圣人如采不以国家和人民为忧患是没有用的。受张载所创立的“关学”的影响,京兆蓝

田人吕大钧撰写了《吕氏乡约》。该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重点强调的是个人应加强修身以提升道德,同时坚持读书、治田、营家以改善家庭经济。《吕氏乡约》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内

容涵盖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吕氏乡约》还规定,乡人应根据彼此能力患难相恤,需要互相扶助的情形具体到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贫乏等项。《吕氏乡约》推行后,取得了一定效果。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进行了修订,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

租赋”的内容,使乡约更符合朝廷治理乡村的需要。由于朱熹的巨大影响力,其修订后的《吕氏乡约》被更多人知晓。明朝王阳明出任南、赣、汀、漳等处巡抚期间,制定了《南赣乡约》,共16条,规定了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其治理色彩更加

浓厚,设有约长、约副、约正等,分别明确他们的职责,包括协助官府征收赋税、劝导有过错的乡民改过自新、协助官府维护地方治安等。与《吕氏乡约》相比,《南赣乡约》内容更广泛,组织更严密,职责更清晰,表明其已参与到了乡村的实际治理中。在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体系中,乡约通常都能受到官府与民间的共同认可。大多

数情况下,乡约与法律并不矛盾,前者是对后者的有效补充。乡约一方面体现了乡村社会的道德治理方式,另一方面又统筹整合了乡村的救灾济困、抚恤孤弱、诉讼调解、维护治安等诸多实务,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乡村治理系统。(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材料二:乡土社会秩

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

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

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的,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

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

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如果环境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协调生活秩序和社群关系,熟人社会需要制定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即乡约;广泛应用于乡村治理且成熟的乡约出现在宋朝。B.宋朝的《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等四条为宗旨,朱熹为使其更合乎现

实的需要而在修订中增加了“畏法令”等条款。C.中国古代的乡土社会根本不是老子所说的那种无需外力来维持秩序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乡土社会的秩序总是靠礼治来维持的。D.礼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其基本特点是公认合式,在古代乡土社会,礼的推行基本是依靠乡民从教化中养成的对礼的敬畏之感。2.根据材料

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载强调要“幼而教之,长而学之”,是由于人的善的品性有时会因蔽障而不显。B.王阳明担任巡抚期间制定《南赣乡约》并推行,此乡约带有较明显的官府色彩。C.法律的出现源于社会在团体合作以应付共同问题时,需要有力量来控制各个人。D.在乡土社会里,道德

和礼同时作用于人,但两者所起的作用有截然不同的区别。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A.明朝末年天灾频仍,苛捐杂税众多,人民无法生活,揭竿造反者比比皆是,礼崩乐坏,社会大乱。B.乾隆年间,松阳县村民王某盗窃同村刘某财物

,受到里长训诫,并被罚按乡约规定以双倍钱财退赔。C.费孝通: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每个网都有个“己”作为中心,各网的中心不同。D.清代学者颜元《四书正误偶笔》: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

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4.乡约与法律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请简要概括。5.如果你生活在明朝,被朝廷任命为某县的知县,你该如何治理你的辖地呢?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提出你的治理措施。【答案】1.C2.D3.A4.①区别:乡约是民间层面的,是乡民

自觉遵守的共同的规范;法律是国家层面的,是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②联系:都合乎治理社会的需要,乡约的推行与法律的执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5.①建学校,办教育,以育人之德。②订立乡约并认真推行,优化社会秩序。③

推行礼治,使百姓懂礼敬礼。④严格法令制度,对违法者进行惩戒,以儆效尤。⑤设法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总是靠礼治来维持”错,于文无据。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有时候还需要法

律的介入。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两者所起的作用有截然不同的区别”于文无据。材料二“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说的

是不合道德与失礼的情况。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讲的是礼治秩序。A.可以理解为,在明朝末年,百生无法应付生活,于是造反,社会秩序无法用礼来维持。这对应了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

点。B.说的是关于乡约的执行,属于材料一的内容。C.讲的是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与礼治关系不大。D.讲是礼对于国、家、身、心的作用,虽然提到了礼,但不是谈礼治,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要找到乡约与法律的区别,

我们须从文中筛选相关内容。从材料一中“《吕氏乡约》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可以概括出:乡约是民间层面的,是乡民自觉遵守的共同的规范从材料二中“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可以概括出:法律是国家层

面的,是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要弄清它们的联系,需要分析它们的功能,从材料一中“人们在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还制定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以协调生活秩序和社群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乡约与法律并不矛盾,前者是

对后者的有效补充”可知,它们都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要求写治理措施,需要看两则材料提到了哪些能维护社会秩序的方法。结合材料一“为使人为善,必须通过教育、学习

来变化气质、返本为善”可知,建学校,办教育,以育人之德。结合材料一“学更注重乡村建设与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导民、化民成俗”可知,订立乡约并认真推行,优化社会秩序。结合材料二“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的为

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可知,推行礼治,使百姓懂礼敬礼。结合材料二“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

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可知,严格法令制度,对违法者进行惩戒,以儆效尤。结合材料二“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可知,设法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

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包氏父子①(节选)张天翼银行里的人可跟老包说不上情,把钞票一数:“还少二十!”“先生,包国维的操衣还是新的,这二十……”“我们是替学校代收的,同我说没有用。”钞票还了他,去接别人缴的费。

老包四面瞧了会儿就走了出来。“为什么要缴到银行里呢?”他埋怨似地想。天上堆着云.....,也许得下雪。云薄的地方隐隐瞧得见青色。有时马路上也显着模糊的太阳影子。老包觉得身上那件油腻腻的破棉袍有几十斤重,棉鞋里也湿漉漉的叫他难受,鞋帮上虽然破了一个洞,可也不

能透出点儿脚汗:这双棉鞋在他脚汗里泡过了三个冬天。他往学校走,想着对先生该怎么说。他得跟他们说几句好话。先生总不比银行里的人那么不讲情面。他走得快了些。学校办公室寂寞得像座破庙。一排木栏杆横在屋子中间,里面那

些桌旁的位子都是空的。只有一位先生在打盹,肥肥的一大坨伏在桌子上,还打着鼾。“先生,先生。”叫了七八声,没半点儿动静。他用指节敲敲栏杆,桌子上那团肉动了几动,过会儿抬起个滚圆的脑袋来:“你找谁?”老包摸着下巴:“我要找一位先生。我是——我是包国维的家长。”“缴费吗?——市民银行,市

民银行!”“我知道,我知道。不过我们包国维——包国维……”老包结里结巴说上老半天,才说出了他的道理,一面还笑得满面的皱纹都堆起来——腮帮子挺吃力。胖子伸了伸懒腰,咂咂嘴,说:“我们是不管的。无论新学生老学生

,制服一律要做。”“包国维去年做了制服,只穿过一两天……”“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他懒懒地拖过一张纸来,拿一支铅笔在上面写些什么,“今年制服改了样子,晓得吧。所以——所以——啊——哦!”打了个呵欠,那位先生又全神贯注在那张纸上。他在写什么呢?也许是在开个条子,说明白包国维的制服只穿

过两次,这回不用再做,让他少缴二十。老包耐心儿等着。墙上的挂钟不快不慢地——嘀,嗒,嘀,嗒,嘀,嗒。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八分钟。那位先生大概写完了。他拿起那张纸来看,满纸的乌龟!老实说,老包对这些艺术是欣赏不上的。他嘘了口气,脸上还是那么费劲地笑着,嘴里喊着“先生先生”。他不管

对方听不听,话总得往下说。“先生你想想:我是——我怎么有这许多钱呢:五十——五十多块。……我这件棉袍穿过七年了。我只拿十块钱一个月。我还欠了债,我欠了……有几笔……有几笔是三分息。我……”那位先生打定主意要发脾气。他把手里的纸一摔,猛地掉过脸来,皱着眉毛瞪着

眼:“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学校又不是慈善机关,你难道想叫我布施你吗!笑话!”老包可愣住了。他腮帮子酸疼起来。他不知道让这笑容留着好,还是收了的好。他膝踝子抖索着。他看那先生又在纸上画着,才掉转身来——慢慢往房门那儿走去。儿子——怎么也得让他上学。可是过了明天再不缴费的话,包国维就得被除名

。“先生,先生,”老包又折了回来,“还有一句话请先生听听,一句话。……先生,先生!”“嗨,要命!”先生站起来就走,出了那边的房门,接着那扇门很响地一关——訇!老包还想等人出来,在栏杆边待了十几分钟才走。街上汽车的喇叭叫,小贩子的大声嚷,都逗得他非常烦躁。太阳打云的隙缝

里露出了脸............,横在他脚右边的影子折了一半在墙上。对面有三个小伙子走过来,一面嘻嘻哈哈谈着。老包喊了起来:“包国维!”包国维跟两个同学一块走着,手里还拿着一个纸袋子,打里面掏出什么红红绿绿的东西往嘴里送。“包国维!”几个小伙子吃惊似地站住了。包国维马上把刚才的笑脸收

回,换上一副皱眉毛。他只回过半张脸来,把黑眼珠溜到了眼角上瞧着他的老子。老包想把刚才遇到的事告诉儿子,可是那些话凝成了冰,重重地堆在肚子里吐不出。他只不顺嘴地问:“你今天——今天——你什么时候回家?”儿子把两个嘴角往下弯

着,鼻孔里响了一声:“高兴什么时候回家就回家!家里摆酒席等着我吗?……我当是什么天大的事哩。这么一句话!”掉转脸去瞧一下,两个同学走了两丈多远。包国维马上追了上去。“郭纯②,郭纯,”他笑着用手攀到那个郭纯肩上,“刚才你还没说出来——”“刚才那老头儿是谁?”“呃,不相干。”包国维回头瞧一瞧,他老子

的背影渐渐往后面移去,他感到轻松起来,放心地谈着。“喂,嘘——”郭纯压小着嗓子。对面有两个女学生走了过来。他们三个马上排得紧紧的,用着兵式操的步子,想叫她们通不过。那两个女学生低着头让开,挨着墙走,他们也就挤到墙边去。包国维笑得眼睛成了两道线:“啧,啧,头发烫得多漂亮!”她俩又让开,想挨着对面墙边

走,可是他们又挤到对面去。郭纯溜尖着嗓子说:“你们让我走哇。”“你们让我走哇。”包国维像唱双簧似的也学了一句,对郭纯伸一伸舌子。(有删减)【注】①《包氏父子》发表于1934年。主人公老包是某公馆的仆役,渴望儿子包国维读书成名,千方百计地借债为他缴纳各种费用,而包国维却走上了堕落的道

路。②郭纯:一个富家公子,包国维的同学。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面写天上堆着云,后面写太阳从云缝里露出脸,这样写既交代了老包到学校前后的自然环境,又在内容上前后照应,显示了时间的推移。B.文

章运用反复手法写时间:三次出现“嘀,嗒”,“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八分钟”排列,巧妙写出了老包听表声计算时间的焦急。C.细节描写“笑得满面的皱纹都堆起来”生动地表现了老包的心理:讨好的表情大概能够较好地打动胖先生,使他产生帮助自己的想法。D.“老子的背影渐渐往后面移去”

是从包国维的视角写的,它有至少两方面的功能:既写出老包绝望地归去,又引出了对包国维轻松心情的描写。7.关于胖先生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肥肥的一大坨”十分生动,能够让人想象出胖先生头、肩、背十分肥厚的特点。B.画“满

纸的乌龟”既表现了胖先生的无聊,又透露了他不愿意理睬老包的心理。C.摔纸、猛地掉头、皱着眉毛瞪着眼,一连串动作细节表现了胖先生的凶蛮无礼。D.胖先生离开时故意把门关得声音极大,他用那一声“訇”,告诉老包赶紧回去借钱。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9.从节选部分的内容看,包

国维走向堕落的原因有哪些?【答案】6.D7.D8.①突出老包家境之贫穷,暗示他找银行、找学校请求少缴制服费的原因。②表现他因为少缴制服费的目的没有达到而产生的苦恼郁闷的心情。③以其省吃俭用、生活艰难,反衬后文包国维的不肖,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9.①老包对儿子的教育不恰当。他过分

溺爱儿子,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这从他看到儿子之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②包国维自己爱慕虚荣,贪图享乐,向往富贵生活。这从他巴结并迎合富家公子的行为可以看出来。③受到了不良影响。他结交的都是郭纯之类的富家公子,厮混在这些人中间,只会越变越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写出老包绝望地归去”错误,错在“绝望地”。这句话只能显示老包被儿子呛了几句后归去了,没有涉及借钱的问题,无法表明他这时候“绝望”。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析人物形象的能力。D.错在两点,一是“故意把门

关得声音极大”,他是讨厌老包,因为生气才用力关门,并非故意用力关;二是“告诉老包赶紧回去借钱”,他对老包的儿子到底能否上学,其实并不关心。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分析所画句子本身的内容,又要联系上下文。从句中“破棉袍有几十斤重”等内

容可知老包家中很穷。作者突出其家境贫穷,自然而然就照应了上文情节中老包请求银行的人少收费的内容,暗示了他找学校的原因。这段话出现在银行工作人员不理睬他之后,他因为不能少交钱而十分郁闷。“湿漉漉的叫他难受”,写的是棉鞋叫他

难受,实际上也写出了老包郁闷的心情。通过“破棉袍”“这双棉鞋在他脚汗里泡过了三个冬天”可看出老包省吃俭用、生活艰难,后文他儿子“包国维跟两个同学一块走着,手里还拿着一个纸袋子,打里面掏出什么红红绿绿的东西往嘴里送”“包国维马上

把刚才的笑脸收回,换上一副皱眉毛”“高兴什么时候回家就回家!家里摆酒席等着我吗”“包国维像唱双簧似的也学了一句,对郭纯伸一伸舌子”……父子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父亲在千辛万苦供儿子求学,儿子却不知感恩,还不学无术。前后鲜明的对比

引发读者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回答这道题,我们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思考。从内因上说,包国维自己太爱慕虚荣,因为父亲穿得破烂寒酸他居然和同学说父亲是不相干的人;

对富贵子弟是“笑脸”,帮助其欺负女同学,对富家公子极尽巴结迎合之能事,很不争气。从外因上说,因素至少有两方面,一是他父亲的教育,老包已经经济困窘,见到儿子却只字不提,而且对儿子的不礼貌的言行竟然唯唯诺诺,没有尽到对儿子的教育责任,过分溺爱儿子,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二是同学

们的影响。郭纯之类是富家公子,不学无术,欺负女孩子,心术不正,他厮混在这些人中间,只会越变越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媚笔泉记姚鼐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

,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

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

饮于是。日幕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附】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

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

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0.下列各组句

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龙溪曲流,出乎其.间②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B.①翼乎临于.溪右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为圆池,乃.引坠溪内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①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②吾尝终日而.思矣11.下列对文中加

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含义不同。B.“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字含义相同。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D.晦,指

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

视溶云/鸟飞若坠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

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

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14.把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10.A11.B12.C13.C14.(1)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

(2)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其”,代词,那;句意: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那里边流出来。②“其”,代词,那;句意: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的B

.①“于”,介词,在;句意: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②“于”,介词,被;句意:这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C.①“乃”,连词,于是;句意: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②“乃”,副词,竟然;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D.①“而”,连词,表示

承接;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②“而”,连词,表示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复西循崖可二里”中“可”解释为“大约”;句意: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

约二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中“可”解释为“能够”;句意:像月亮一样明亮,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B.错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中“卒”解释为“突然”;句意: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而卒莫消长也”中“卒”解释为“最

终”;句意:而最终也没有增长和消失。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

,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潭中”是“出”的地点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中”后面断开,排除BD;“顾”的宾语为“其侣”,所以应在“侣”后面断开,排除A。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

动的个性”错误。仅在这里请了一次客,表现不出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本文写的是媚笔泉,左太冲并非作者着重叙写的对象。其实,作者写其邀客宴饮,只是在突出媚笔泉的魅力。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罅”,缝

隙;“荫”,遮蔽。(2)“既”,……之后;“烛”,照亮。参考译文:游媚笔泉记姚鼐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

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

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

,泉水叫做“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

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附】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

,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

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

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

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

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暗示插秧简直就是紧张的战斗。B.诗中“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许久水米未沾,说明农事繁忙到极点。C.第六句“低头折腰”表明农夫虽已累得直不起腰

,但依然不肯吃饭休息。D.全家四人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他们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16.徐中玉教授在《唐宋诗》一书中说,读此诗“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请简要分析本诗“活泼泼

的生活气息”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5.C16.①活泼的现实生活。作者把农家插秧的情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而来,写得逼真而又自然。②活泼的语言风格。通篇都是生活用语,口语色彩强烈,有浓烈的生活气息。③生动形象的描述。如“雨从头上湿到胛”“低头折腰只不答”,人物形象

如在目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低头折腰’表明农夫虽已累得直不起腰”错,“低头折腰”是只顾干活的意思,并非这时候累得直不起腰。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语言、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歌“活泼泼的生活气

息”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弄明白何谓“活泼泼的生活气息”。它分为两点,一是“活泼”,二是“生活气息”。诗歌让我们觉得活泼的方面,让我们感受到生活气息的方面,就可以是答案。就本诗而言,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写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就会有生活气息。而要写得真实,就得写得生动形象、人物形象如在目前。“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

,其艰苦可以想见。“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另外,本诗的语言风

格是特别通俗,而其通俗主要源于口语化。如“歇半霎”“莳”“匝”,还有农夫插秧间隙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另外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

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对偶精当,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天姥山之高。(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

”两句,写人们在琵琶声停之后仍然沉浸于其中的情景,突出了琵琶乐音之美。(3)荀子在《劝学》中评论蟹,说它有着优越的条件,但“______,______”,这就与蚓无爪牙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形成了鲜明对比。【答案】①.半壁见海日②.空中闻天鸡③.东船西舫悄无言④.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⑥.用心躁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壁”“舫”“唯”“鳝”“躁”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苍坡村的布局以“文房四宝”作为规划思路。如:长306米的直街称“笔街”,对应村西的笔架山;用来防火克火的东西两个水池称为“砚池”;旁边有一块形状酷似墨方的条石,墨石上面凿有51个半孔眼;【A】村四周铺展开的3000亩平畴

乃是大自然的“宣纸”。这一切,使人感悟到浓重的书卷气,意在笔墨峰岭,耕读世家,激励后代读书入仕,从而①。李时日在村寨大门上题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以寓示此村为龙腾虎跃、②之地。苍坡村除了笔墨纸砚,还藏有一条神龙。村子入口有圆形的水池,就是

神龙的龙珠。龙珠池后的台阶、寨门和石桥分别是龙齿、龙头和龙身。苍坡溪门的牌坊顶部形象酷似虎头,溪门里有一座石拱桥,拱桥的桥面象征虎背,牌坊上悬挂的两盏灯笼象征虎眼。这就暗合③之意。苍坡按正方形围筑,寨墙有一人高。墙内建筑布局很美观,民居层次分明而错落有致,【B】寨子整体看来宛如

铺展开来写过字的一张大纸。仁济庙前,有3棵古柏,迄今有800多岁了。据说当年亲手种植古柏的是李氏第九世祖李西斋,不仅他倡导村民大力植树,家园被美化,还规定立下禁令,不准在树上拴牛。由此使得古柏安宁,岁月常青。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

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指出文中A、B两处的比喻的区别,并分析它们的修辞效果。【答案】18.(示例)①光宗耀祖②人才辈出③藏龙卧虎19.(示例)他不仅倡导村民大力植树,美化家园,还立下禁令,不准在树上拴

牛。20.①A处是暗喻,将苍坡村四周的“3000亩平畴”比作“宣纸”,生动形象地交代了苍坡村“文房四宝”布局中“纸”的具体所指,也揭示出苍坡村浓厚的书卷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生动表达了村民将在上面种出茂盛庄稼的意思,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村民美好未来的祝愿。②B处是明喻

,将苍坡村整体建筑布局比作一张“铺展开来写过字的大纸”,生动表现了寨子中建筑布局的美,令人心驰神往,同时也赞美了设计者布局设计的独具匠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有“激励后代读书入仕”,“从而”表明此处是“读

书入仕”的目的,可填“光宗耀祖”。光宗耀祖:指子孙做了官出了名,使祖先和家族都荣耀。第二空,根据对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的寓意及与其并列的词语“龙腾虎跃”可知,此处是说寓示村子人才不断涌现,可填“人才辈出”。人才辈出:形容人才一批接着一批

地出现。第三空,根据第二段对“龙”和“虎”的描写及上一段的相关内容,可以确定此处填写“藏龙卧虎”。藏龙卧虎: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深藏不露的人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不仅

”放在主语后面,“不仅他”应改为“他不仅”;二是中途改换主语,“家园被美化”应改为“美化家园”;三是成分赘余,“规定立下禁令”简化为“立下禁令”。【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从

A句“平畴乃是大自然的‘宣纸’”,可知它符合暗喻的特点,则本句是暗喻;从B句“宛如”这个比喻词可知,它是一个明喻。这是它们的区别。A句将田地比作宣纸,是对“苍坡村的布局以文房四宝作为规划思路”的一个具体展开,体现了村子的书卷气息和文化底蕴;宣纸是创造艺术品的

材料,所以这里的比喻也含有对田地被创造得非常美好,村民生活幸福的希望与祝愿。B句写的是建筑布局,把村子的整体建筑布局比作写过字的大纸,是说这些建筑就如纸上的字,而纸上的字自然是整整齐齐的,富有美感,同时这个比喻也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二)语言

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起“耳背”,我们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这是人上了年纪才会出现的问题。①,常常得大点声他们才能听清楚。其实很多年轻人也有过“耳背”的经历,例如长时间使用耳机后,也会有“听不清对方讲话”的情况,这说明你的听力“生病

”了。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提醒公众,②,无论年龄,是我们都需要关注的事情。一般而言,听力“生病”的原因有多种,如慢性耳部感染、长时间高音量使用个人音响设备等。娱乐噪音几乎已成为最大的“听力杀手”。据估计,全球大约有11亿12至35岁的年轻人由于暴露于娱乐环境的噪音中而面临听力损失的

风险。一个人如果经常出现在舞厅、俱乐部等场所,暴露于其高音下,那么他遭受听力损失的可能性是未暴露者的3倍。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保护听力,要遵循“60—60—60原则”:耳机音量不超过60分贝,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能在嘈杂环境中佩戴耳机:在公交车、地铁等

环境中,③,这时如果使用耳机,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21.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60—60—60原则”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眼、耳、口、手、脚等“机器”同时开动B.其实很多年轻人也有过“耳背”的经历C

.娱乐噪音几乎已成为最大的“听力杀手”D.这家伙居然掩着耳盗铃,方法真“巧妙”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①跟老人说话时②保护听力健康③背景

噪声大【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60—60—60原则”的引号表示专有名词、特殊称谓。A.“机器”指代“眼、耳、口、手、脚等”人体器官,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耳背”的引

号表示专有名词。C.“听力杀手”的引号表示强调。D.引号表示这是反语。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横线前提到“人上了年纪才会出现的问题”,后面则是“大点声他们才能听清楚”,“他们”指

年老的人,则横线上应该填写“跟老人说话时”这样的内容。第二处,横线前提到“慢性病防治”,后面提到“听力‘生病’”,则提醒公众的内容应是“保护听力健康”。第三处,横线前面交代了使用耳机的环境,横线后说的是不自觉提高耳机音量,则横线上应是指出这样的环境噪声大,故可填“背景噪声大”。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2)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在班长组织以“我们应当怎样成长”为主题的班会上,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材料提供了两句名言。第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出自课文《劝学》

,在文中意思是,人要想成长,需要借助于学习;离开该文,结合“我们应当怎样成长”的主题,我们可以理解为:人要想成长,应该借助于他人的力量。第二句出自《韩非子》,意思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它强调的是做事要靠自己。题目要求以“我们应当怎样成长”

为主题写发言稿,写作的时候,可以认同第一句的观点,强调善于借力的重要性,善于借力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因为能不局限于自己的能力,而是善于发现更多有能力的人,能集合众人之优势,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也可以认同第二句的观点,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比如芯片之痛,华为之困等都在提醒我们,唯有发展

壮大自己,才是生存的王道,“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自己才是最可靠”;还可以将两种观点融合起来,阐释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很多的时候,借助外力是为了强大自己,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既要善于借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要自立自强,才能在人生路上行稳

致远。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巧借外力,内强自我。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善于借助外力,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处用刘邦善用人才,帮自己夺取天下的事例。二、外力毕竟只是辅助,最重要的还是要修炼自己的“内功”,这是成长的决定性

因素。三、借助外力,发挥“内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走出岁月静好的人生。立意:1.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2.成长的道路,要靠自己去开辟。3.既善于借力,又奋发自强,乃智者所为。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

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657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