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普通高中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9)页,41.89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7fd46eb3c779819432033d6876414d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泸县普通高中共同体2024年秋期高二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阅读题(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在毛泽东
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
、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
讨伐“党入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
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
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
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
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是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领
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政论文文风的鲜明特点》)材料二: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
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
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让我相信(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
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
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
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
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
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材料三: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获港、鲁港诸城进
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摘编自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
的新局面。B.材料一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C.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D.材料三,作者举重若轻,用极少的文字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中
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与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反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分不开。B.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
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C.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D.材料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军事与政治的完美结合,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之败,指出其败因并非军事上的不足,而是政治
上的失策。3.下列选项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诗的语言,当然要以现
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还有活力的用语。大众化当然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厌。(毛泽东接见臧云远时的谈话)C.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
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在《别了,司徒雷登》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4.材料二是毛泽东19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时的考
试作文,请梳理全文的写作思路。5.假如你要参加“毛泽东政论文特点”的专题研讨会,请结合材料,拟出你的发言要点。【答案】1.D2.B3.B4.①抛出话题,总说自己读“徙木立信”故事的感受;②从法令好坏入手,谈自己对商鞅用跟政府与民众信用相反的方法去执行法令的疑
惑;③分析原因,商鞅法令是好,问题根源在国民愚昧;④联系当下,谈自己对国民落后的担忧与痛心。5.①议论说服性。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以理服人;②倾
向性。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③政治性。表达政治愿望,用商鞅徙木立信论引出自己对国民落后的担忧与痛心;④创造性。毛泽东的政论文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
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豪迈磅礴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特色。【解析】【导语】这三篇文章展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思想。材料一强调毛泽东政论文的生动性和对教条主义的批判,材料二通过历史故事揭示民众与法令的关
系,材料三则简洁有力地报道了解放军的胜利。毛泽东的文章语言鲜活、逻辑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打动人心,体现了他对语言和事实的高度重视。【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错。由原文“后来,
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可知,并不是政论文具有假、大、空的特点,而是机关化了之后,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B.“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错。由原文“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
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可知,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毛泽东的文章能够让领导干部向他学一点写作,能增加领导的魅力,但并不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的魅力。C.“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错。由原文“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
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可知,政府与民众并不是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故选D。【2题详解】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错,以偏概全。由原文可知,存在这样的
现象,但并不能说明比比皆是,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毛泽东的政论文有独特的风格,没有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语言
。B.不是政论文,所以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段把握内容,归纳总结理清思路。根据第一段中“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
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可知,作者先说自己读史书读到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并且说到自己读到时的感受,抛出话题。第二段,首先说到
法令如果好,民众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如果法令不好,那么民众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总之,该段从法令好坏入手,谈自己对商鞅用跟政府与民众信用相反的方法去执行法令的疑惑。第三段,首先说到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然后通过商鞅徙木立信知道了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
,从而分析了原因。第四段,联系当下,说到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谈到自己对国民落后的担忧与痛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毛泽东政
论文特点”在材料一中作者进行了充分论述,材料二、三是具体体现,结合材料筛选关键词句概括整合即可。“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体现其说服性;“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
,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句,体现其倾向性: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材料二《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体现其政治性,“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
惨境地是有原因的……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表达其对国民愚昧的担忧;“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
自立为一门一派”和材料三的语言“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等体现其创造性,即毛泽东的政论文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豪迈磅礴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
特色。(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瞳孔里的古城王鼎钧我并没有失去我的故乡。当年离家时,我把那块根生土长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带到天涯。只要一寸土,只要找到一床干净土,
我就可以把故乡摆在上面,仔细看,看每一道褶皱每一个孔窍,看上面的锈痕和光泽。故乡是一座小城,建筑在一片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我看见水面露出的龟背,会想起它:我看见博物馆里陈列在天鹅绒上的皇冠,会想起它,想起那样宽厚、那样方整的城墙。城
墙比河堤更高,把八百户人家严密地藏在里面;从外面仰望,看不见一角楼,看不见一根树梢,只见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阳光下金色灿烂。对这个矩形的图案,我是多么熟悉啊!春天,学校远足,从一片翻滚的麦浪上看它的南面,把它想像成
一艘巨舰。夏天,从外婆家回家,绕过一座屏风似的小山看它的东西,它像一座世外桃源。秋天,我到西村去借书,穿过萧萧的桃林、柳林,回头看它,像读一首诗。冬天,雪满城头,城内各处炊烟袅袅,这古老的城镇,多么像一个在废墟中刚刚苏醒的灵魂。①故乡是一个
人童年的摇篮,壮年的扑满,晚年的古玩。据说,我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迁移来此。祖先们本来住在低洼近水的地方,那里盛产又甜又大的桃子。那时,他们家家正在桃林里摘桃子。不知怎么,他们的鞋子湿了。不知怎么,有些人的脚踝浸在水里了。一只黄狗从村中窜出来,游入桃林,望着树上的主人狂吠。有一个人,大概是祖先里
面最果敢的人物吧,他高喊一声“快逃命啊!”祖先们把旧家园抛在脑后,迈开沉重的脚步,踢起一片黄尘。在那座小城里面,靠近南墙的一隅,有我的第一母校,一所小学。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是地方上的大事,老族长亲自来看新生的一代,银发飘摆,满座肃然。典礼完毕以后,有一个固定的
节目是老族长带着毕业生由东走到西,由南走到北,在每个有故事的地方停下来,述说先人的嘉言懿行。“天降洪水”的传说,就是从他老人家那里听来的。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老族长已经相当衰老,但仍坚持那一年一度“毕业旅行”,他说,他要让这些即将长大成人并且可能离乡背井的孩子,对自己的
“根”有清楚深刻的记忆。他一息尚存,必定亲临。他叮咛校长:即使他一病不起,这个节目仍然要由活着的人年年举行,不可简化或免除,校长只好派人去找一轿子,我们跟在轿子后面出发,望着起伏跳动的轿顶蜿蜒而行。坦白地说,
我们那时都没有多少历史感,我们爱东张西望,爱交头接耳,爱拧别人的耳朵,爱走出队伍去无缘无故猛敲人家的大门。老族长的声音喑哑微弱,他的精神已经不能贯注我们全体,所以我们是散漫的、不经心的。老族长说些什么
,我大半没有听,不过有一件事我永远不忘记:他带我们去看祖先挖成的第一口井。好久好久以前,祖先们以劫后余身,漂流旷野,寻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安身立命。终于来到这块高地。祖先们先挖一口井,看看能不能挖出水来,如果有水,那就是天意。破土之前,他们有一个简单的仪式。
当开井的人全身湿淋淋地爬出井口,大叫“有水、水很甜”时,四周有几百人同时诵念叩拜。井水上升,水中出现了一组又一组人影。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影子轮流倒映在井水里。但是,我们来时,井水已涸,只有井旁一棵老槐
树依然枝叶繁茂,亭亭如盖。那天天气炎热,我们都往树荫里挤,都站在井旁,看清楚了荒草间有一个黑黝黝的破洞。我也看清楚老族长一脸的虔诚。古井虽涸,祖宗英灵不昧,当初憔悴褴褛的先人如今已繁衍成衣冠楚楚的大族,荒凉的土丘经营成坚固安全的城堡。站在宽可驰马的城墙上内望,望
不尽鳞次栉比的瓦脊檐,望不尽结满知了麻雀的槐柳。那飘着歌声的地方是我们的学校,年年有人在这儿长大,年年有人从这儿跟着族长绕行全镇,认识自己的历史,走在街心,吸两旁门窗散发出来的气味。烤红薯的香味:腌肉的香味:青菜的香味;陈年老酒的香味。倘若命运的轮盘就此停住,我们
赢定了。②可是轮盘要命地转着,转出一个久久不雨的夏季来。这时,我在故乡三千里外,道路多坐,亲朋无字,早突的消息是得自零碎模糊的传闻。我听说整个夏季,③故乡的天气异常晴朗,晴朗得可以敲出声音来。我听说池塘干涸了,所有的井也都干了
,家家到西郊的小河里挑水。我听说在这要命的时刻,族人疯狂地挖井,挖出来的只是飞尘。当初祖先们惊魂甫定,满脑子都是水灾的恐怖,没料到后世子孙受这般无情的煎熬。他们中间有一个人,经过祖先留下的那口废井旁边,又看见那棵槐树。古槐已经枯死,那时,城墙里面
所有的树都成枯枝。这人大概是族人中间视力最好的一个,他看出老槐似乎又带几分绿意,他用指甲去挖树干,挖掉表皮,里面滑溜溜,黏答答,藏着生命的讯息。他大叫一声,飞驰而去,完全不顾他要损失多少水分。他说服了那些奄奄
一息的壮男来淘这口溜井。他相信井下有水。大家忍死工作,惊恨地说,倘若徒劳无功,他们要杀死提议淘井的人。这口古井是一个奇迹,它果然冒出水来,复活的泉,大自然的秘密精力,放活了老槐树,救活了全城全族。忽然看见水,人们多么疯狂,多么满足!妇女们把水桶装满,手浸在里面,把婴儿浸在里面,④先
是嘻嘻地笑,后来呜呜地哭。我想,这次大旱,一定给故乡留下许多烙痕,等着我去凭吊、抚摩。可是我不能,我在三千里外,只能捕捉一些道路传闻。故乡,对于我,又进入传说的时代!(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乡小城建在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从外面仰望
是看不到城里的楼和树的,但是一年四季都能引发“我”美好的联想。B.“我”的祖先因为居住的地方低洼近水,遭遇洪灾,不得不舍弃旧家园,以劫后余身源流旷野,艰苦跋涉,寻找安身之地。C.毕业典礼后,老族长带领学生
们“毕业旅行”,讲述先人嘉言懿行,但孩子们对老族长的乡土观念和陈旧思想不感兴趣。D.在旱灾肆虐的时候,有个族人从古槐的绿意中推断出废井可能有水,他们淘出的井水救活了全族,给故乡增添了神奇色彩。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紧承上文内容,是作者对故乡的
形象表达,而且单独成段,表达情感强烈。B.句子②“要命地转着”意在突出时序更替、季节变换,自然引出下文对旱灾的叙述。C.句子③运用顶真和通感的手法,突出故乡那年夏季异常晴朗、干旱无雨的天气特点。D.句子④用“嘻嘻”“呜呜”两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写
出人们找到水后情绪波动之大。8.作者回忆故乡时,花费大量笔墨写井,对此你如何理解?9.有评论说,这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时空的距离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文学效果是如何取得的。【答案】6.C7.B8.①井承载着故乡的历史变迁,与族人的命运息息相关。②井显
现出祖先的智慧和毅力,寄寓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赞美。9.①以回忆的视角来描写故乡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②通过想象来描述祖先们迁徙定居的过程。的③使用“据说”“传说”“传闻”“很久很久以前”“三千里外”等词语,给人一种亲近却遥远的心理距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
.“陈旧思想”错误,于文无据。述说贤人的嘉言懿行,是让孩子们记住先人迁移此地创业的艰辛,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意在突出时序更替、季节变换”错误,上文说轮盘是“命运的轮盘”,不是时间的轮盘。
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形象作用的能力。“井”作为文章的重要物象,也是叙事和抒情的一个线索。井是祖先们漂流到此地后挖的,从“井水上升,水中出现了一组又一组人影。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
的影子轮流倒映在井水里”“我们来时,井水已涸”“族人疯狂地挖井”“这口古井是一个奇迹,它果然冒出水来”,可以看到故乡的变化,古井对乡人的救助之恩。“古井虽涸,祖宗英灵不昧”,在古井身上寄托着我的思乡之情。“经过祖先留下的那口废井旁边,又看见那棵槐树”一段,可以看出祖先们打
井选择的地方水源深,可使后世子孙免受干旱煎熬。【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事技巧的能力。“时空的距离感”从叙事语言上看,这种时间久远、路途遥远到模糊得没有具体数字,表现这种特点的语句有“据说,我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迁移来此”“我在
三千里外,只能捕捉一些道路传闻”等等。叙事手法上用回忆和想象,拉长时间的纵深感:回到历史的画面,看到先人遭遇洪水、背井离乡、定居与此、打井留给后人;回到我的童年,看到那个古老的城镇的城墙、学校,听到老族长的族
史的宣讲。提炼关键词进行概括,结合文章举出事例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
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
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节选自《说苑·敬慎》)材料二:六年春,晋使郤克于齐,齐使夫人帷中而观之。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曰:“不是报,不复涉河!”归,请伐齐,晋侯弗许。齐使至晋,郤克执齐使者四人河内,杀之。十年春,齐伐鲁、卫。鲁、卫大夫如晋请师,皆因.郤克。
晋使郤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以救鲁、卫,伐齐。六月癸酉,陈于鞍。逢丑父为齐顷公右。顷公曰:“驰之,破晋军会食。”射伤郤克,流血至履。克欲还入壁,其御曰:“我始入,再伤,不敢言疾,恐惧士卒,愿子忍之。”遂复战。战,齐
急,丑父恐齐侯得,乃易处,顷公为右,车絓于木而止。晋小将韩厥伏齐侯车前,曰:“寡君使臣救鲁、卫。”戏之。丑父使顷公下取饮,因得亡,脱去,入其军。晋郤克欲杀丑父,丑父曰:“代君死而见僇,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克舍之,丑父遂得亡归齐。于是晋军追齐至马陵。齐侯请以.宝器谢
,不听,必得笑克者。对曰:“子以义伐而以暴为后,其可乎?”于是乃许,令反鲁、卫之侵地。十一年,晋初置六卿,赏鞍之功。齐顷公朝.晋,欲尊王晋景公,晋景公不敢受,乃归。归而顷公弛苑囿,薄赋敛,振孤问疾,虚积聚以救民,民亦大说。厚礼诸侯。竟顷公卒
,百姓附,诸侯不犯。(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是戄然A大恐B赖C逢丑父之欺D奔逃E得归F吊死G问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问震乎诸侯”与“何不虑以为大
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乎”字含义相同。B.“如晋请师,皆因郤克”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C.“请以宝器谢”与“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D.“齐顷公朝晋”与“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
文之事》)两句中的“朝”字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联军与齐国在鞍地会战,最终击败了齐军,齐顷公回国后,放低姿态结交诸侯,在国内施行仁义,他的声望震动了诸侯。B.郤克受伤后想退回营垒,
他战车的驭手已两次负伤,但担心使士卒恐惧,仍坚持作战,在驭手的鼓励下,郤克忍痛继续战斗。C.由于战车被树绊住,齐顷公被晋国围困,丑父趁机与齐顷公交换位置,顷公借下车取水的机会逃脱,回到了齐军阵中。D.齐国战败后,齐顷公一反之前作风,生活节俭,关心百姓,
礼待诸侯,这使得百姓归附,一直到他死,诸侯没有侵犯齐国的。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薄赋敛,振孤问疾,虚积聚以救民,民亦大说。14.请简要概括四国联军与齐国爆发战争原因。【答案】
10.BDF11.B12.C13.(1)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这话去做。(2)减轻赋税,赈济孤儿,慰问病人,拿出国家积蓄来救济百姓,百姓也非常高兴。14.①齐顷公骄傲自大,轻慢他国。他凭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有桓公霸业的余威,不肯与诸侯会盟,还兴师伐鲁,打败卫国军队。②齐顷
公戏耍他国使者。晋国使者郤克到齐国,齐顷公使夫人在帷帐中观看,郤克被嘲笑;郤克回国请求伐齐,虽晋侯不许,但齐使者至晋,郤克扣押并杀了四人。③齐国攻打鲁、卫。鲁、卫向晋求救,四国联军形成,共同讨伐齐国。【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
以齐顷公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示了一个从骄傲自大到反省自新、以仁义治国的君主形象。文中通过对战役的描述,展现了战术、盟国关系以及将领的勇气与智慧。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人物心理变化和细节,特别是齐顷公的转变,勾勒出
一种因果和教训。而战斗中人物的对话和行为,也凸显出忠诚与策略的重要性,提供了史料价值与道德反省。【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这时齐顷公才大为震惊和害怕,他依靠逢丑父欺骗敌军,才得逃脱回国,吊唁死者慰问病者。“于是戄然大恐”,
省略了主语齐顷公,“戄然大恐”是谓语,应在“恐”后B处断句;“赖逢丑父之欺”省略主语齐顷公,“赖”作谓语,“逢丑父之欺”作“赖”的宾语,句子结构语意完整,所以应在“欺”后D处断句;“奔逃得归”是“赖逢丑父之欺”的结果,“吊死问疾”归国后所做的事,二者中间要断开,所以应在“归”后F处断。
的的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都相当于“于”,在。句意:他的声望震动了诸侯。/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在江湖呢?B.错误。含义不同。通过;/趁机。句意:鲁、卫二国大
夫到晋国请兵,都是通过郤克。/趁机击杀沛公在他的座位上。C.正确。两个都是“用”的意思。句意:齐顷公请求用宝器谢罪。/用同情体恤他人的心情来实施同情体恤百姓的政策。D.正确。动词,朝见;/使动用法,使……朝见。句意:齐顷公朝见晋景公。/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
国来朝见。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丑父趁机与齐顷公交换位置”错误,由材料二“战,齐急,丑父恐齐侯得,乃易处,顷公为右,车絓于木而止”可知,文中齐顷公和丑父在被晋国围困前就交换了位置,并非被困后。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敏”,不聪敏,愚笨;“事”,实践、做;“斯语”,这话。(2)“薄”,减轻;“振”,赈济;“虚”,使……空虚,拿出;“说”,通“悦”,高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题
干要求找出“四国联军与齐国爆发战争的原因”,结合两则材料相关内容,从齐国国君的做法和四国联军同盟的组成两方面分析,整理概括即可得出答案。①材料一中提到“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
,这段话描述了齐顷公性格骄横傲慢,轻视小国,欺压大国,甚至主动攻打鲁国并在新筑打败败卫国的军队。这些行为都表明了他对周边国家的轻视和挑衅,这是导致四国联军与齐国爆发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材料一中“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
聘,以使者戏”,可见,晋、鲁两国使者在齐国遭到戏弄;材料二中“六年春,晋使郤克于齐,齐使夫人帷中而观之。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曰:‘不是报,不复涉河!’”,描述了晋国使者郤克在齐国受到齐国国君和其母的嘲笑,郤克因此发誓要报复。这不仅是个人恩怨,也涉及国家尊严,促使晋国决心报
复齐国,“齐使至晋,郤克执齐使者四人河内,杀之”,齐使者至晋,郤克扣押并杀了四人,导致四国联军与齐国爆发战争。③“十年春,齐伐鲁、卫。鲁、卫大夫如晋请师,皆因郤克”,齐国在挑衅晋国之后,又进一步攻打鲁国和卫国,激化了与周边国家的矛
盾,这直接导致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救,形成了四国联军对抗齐国的局面。参考译文:材料一: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子孙,齐国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有,又有桓公称霸时遗留下的威势,齐顷公骄横乖戾、怠惰傲慢,从不肯外出与诸侯会盟,后来起兵讨伐
鲁国,回程又在新筑打败卫国的军队。他轻视小国又傲视大国的行为非常过分。不久,晋国与鲁国前来访问,齐顷公拿使者开玩笑。晋、鲁二国(使者)大怒,回国寻求盟友帮助,得到卫、曹两国支持,四国携手同盟,相约与齐国在鞍地
会战,狠狠地击败齐国的军队,抓获齐顷公,砍伤逢丑父。这时齐顷公才大为震惊和害怕,他依靠逢丑父欺骗敌军,才得逃脱回国,吊唁死者慰问病者,七年不饮酒,不吃肉,摒除声乐,远离女色,外出拜会并与诸侯结盟,放低姿态结交
诸侯。在国内施行仁义,他的声望震动了诸侯。材料二:六年春,晋国派郤克出使齐国,齐顷公让其母坐在帷幕中观看。郤克走上台阶,夫人笑话他。郤克说:“不报此辱,发誓不再渡过黄河!”回国后,请求晋君讨伐齐国,晋君不答应。齐国使者至晋国,郤克在河内捉住齐国使
者四人,全部杀死。十年春,齐国征伐鲁国、卫国。鲁、卫二国大夫到晋国请兵,都是通过郤克。晋国派郤克率领八百辆战车做中军将,士燮率领上军,栾书率领下军,来援救鲁、卫,讨伐齐国。六月癸酉日,在鞍地列阵对峙。逢丑父做齐顷公的
车右武士。顷公说:“冲上去,击破晋军后庆功会餐。”齐国射伤郤克,血流到鞋上。郤克想退回营垒,他战车的驭手说:“我从进入战斗后,已两次负伤,我不敢说疼痛,担心士卒因此恐惧,愿您忍痛继续战斗。”于是郤克又投入战斗。战斗进行中,齐军危急,逢丑父怕齐顷公被活捉,就与他交换了位置,顷公假装车右武士,战车
绊在树上停止。晋国小将韩厥拜伏在齐顷公战车之前,说:“我们晋君派我来救援鲁、卫。”这样嘲笑顷公。丑父装成顷公,让装成车右武士的顷公下车取水来喝,顷公借此得以逃脱回齐军阵中。晋国的郤克要杀丑父,丑父说:“我想代替国君死却被你们杀掉,以后为人臣子的就不会有忠于君主的了。”郤克
就放了他,丑父于是能逃归齐军。这时晋军追赶齐军直到马陵。齐顷公请求用宝器谢罪,郤克不答应,一定要得到耻笑自己的人。齐人回答说:“您是以正义之师讨伐齐国,却以暴虐无礼来结束,怎么可以呢?”于是郤克答应了他们,让齐国归还侵占的鲁、卫二国的领土。十一年,晋国开始
设置六卿,奖赏鞍地之战的有功人员。齐顷公朝见晋景公,想要尊晋景公为王,晋景公不敢接受,齐顷公便回到齐国。齐顷公回国后,废弃猎苑,减轻赋税,赈济孤寡,慰问病者,拿出国家积蓄来解救人民,人民也十分高兴。对诸侯则厚礼相待。直到顷公去世,百姓归附,诸侯没有侵犯齐国的。(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寄秦觏陈师道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①丛桐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
乌纱②。【注】①沙步:水边可以系船供入上下的地方。②落乌纱:晋孟嘉风流儒雅,素有声望。曾任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桓温与众僚佐在龙山饮宴,风吹孟嘉帽落,桓温命人作文以嘲弄他,孟嘉从容作文应答,文辞优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A.首联从当前所见的景物下笔,描绘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B.颔联“九日”句忆往事,“十年”句写眼前,情感错综复杂,颇为沉郁。C.颈联写自己虽已渐向老境,然逢此佳节,心中多感慨,仍兴致勃勃。
D.本诗以诗寄友,抒发自己万千感慨,笔触精练,意蕴深长令人回味。16.诗歌中,诗人对秦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诗人对秦觏表达了深厚思念之情②对友人际遇的关心与惋惜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情感
错综复杂,颇为沉郁”错误。颔联“九日清尊欺白发”,指诗人九日登高饮酒时自嘲白发,“十年为客”即离家在外多年,未能尽享菊花盛开之美,表达对时光流逝、漂泊生活的感叹,但并非情感错综复杂、沉郁。故选B。【1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描绘舟行一天后所见的景色,写出了水天明净、夕阳西下、乌鸦栖息的景象,既是眼前的实景,也的是为下文寄思做铺垫。颔联:写重阳节感怀往事,“九日清尊”暗示重阳佳节,饮酒对菊,感慨
自己白发苍苍。“十年为客”写自己长期漂泊在外,未能尽享重阳菊花之美,表达对时光流逝、漂泊生活的感叹。颈联:表达登高怀远之情,虽年事渐高,仍兴致勃勃,登高远望,心中多感慨,表达对重阳佳节的特别感受。尾联:写对友人秦觏的敬仰与关心,运用孟嘉风的典故,赞扬秦觏才华出众,虽为
天下士,但仕途坎坷,表达对友人未能施展才华的惋惜与关心。通过全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秦觏的深厚思念和关心,既有对重阳节的感怀,又有对友人际遇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和对其遭遇的不平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
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天生我材必有用②.千金散尽还复来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江天一色
无纤尘⑥.皎皎空中孤月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材、焉、纤、皎皎。第II卷表达题(共78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肿
瘤放化疗是目前癌症临床治疗的一种常规手段,但伴随着疗程持续,肿瘤细胞会逐渐产生耐药性,让治疗A。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它们在受到化疗药物攻击时,会紧急启动“自我保护”机制,继续生长和扩散。肿瘤细胞为何会具有如此强的自我修复和应变能力?肿瘤细胞
的耐药机制何以破解?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无论在有氧还是无氧环境下,它们都会通过糖酵解途径代谢,并产生大量乳酸。但医学界一直无法解释清楚,肿瘤细胞为何会通过这种高消耗低产能的方式进行代谢?一直以来,乳酸被
视为一种“代谢废物”,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甲)?是否在以乳酸化修饰的形式参与肿瘤进展过程?是否在干预肿瘤的放化疗治疗过程?①中国科学家研究团队进行历时四年实验发现,②肿瘤细胞在利用乳酸进行“自救”。③通过新辅助化疗敏感或耐药的胃癌肿瘤组织标本,④科学家发现
在耐药肿瘤组织中,④糖酵解通路数值显著上升,⑥乳酸水平显著提高。所以,乳酸在肿瘤细胞中可通过促进乳酸化过程,增强肿瘤细胞DNA的损伤修复能力。当肿瘤细胞受到放化疗的损伤时,它们可以快速修复受损的DNA
,从而(乙)。这解答了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功能作用这一困扰全球医学界的谜题。此外,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能够阻断DNA损伤修复的靶向药物,即司替戊醇。该药物能够抑制乳酸的产生和乳酸化过程,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修复机制,使它们重新对放化疗敏感
。司替戊醇是治疗儿童癫痫的常见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说是B,其安全性也已经明确,研究人员可以直接从剂量、适应证和有效性进行临床试验。这一发现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转化为有效的抗癌疗法。18.请给
语段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20字。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句子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22.你受邀参加面向某小学五六年级的科普宣传活动,请结合材料向同学们介绍前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100字。【答案】18.中国科学家团队解开肿瘤耐药机制谜题19.A处:举步
维艰B处:司空见惯(屡见不鲜)20.①句,将“历时四年”调至“进行”之前(或者①句去掉“进行”);③句,在“通过”后加上“研究”。21.甲:肿瘤细胞产生乳酸的目的何在?/乳酸的作用是什么呢?/乳酸是否真的毫无用处?乙:削弱
放化疗作用而导致耐药发生。22.肿瘤细胞是非常狡猾的,它是有自我保护机制的,怎么自我保护呢?通过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人们一直觉得乳酸是个废物,但科学家发现其实它有很大的作用,它能快速提高肿瘤细胞的修复能力,他们终于研究明
白了!点赞!【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文本主要讲述了肿瘤放化疗中肿瘤细胞会产生耐药性,中国科学家研究团队历时四年实验,发现肿瘤细胞利用乳酸进行“自救”,从而解答了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功能作用这一困扰全球医学界的谜题,即解开了肿瘤耐药机制的谜题。同时,团队还
发现了能够阻断DNA损伤修复的靶向药物司替戊醇,为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整个文本围绕中国科学家团队对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成果展开,故拟写标题为“中国科学家团队解开肿瘤耐药机制谜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是说肿瘤细胞在放化疗过程中逐渐产生耐药性,这使得治疗变
得非常困难,难以推进,故可填“举步维艰”。举步维艰:比喻行动困难或处于困境,事情难以进行。B处,此处说明这种药在临床应用中很常见,其安全性也已明确,为后续研究人员直接进行临床试验提供了基础,故可填“司空见惯”或“屡见不鲜”
。司空见惯:常见而习惯了。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屡见不鲜:多次见到,一点也不新奇。【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语序不当。将“历时四年”调至“进行”之前(或者①句去掉“进行”);③句成分残缺。在“通过”后加上“研究”。【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
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乳酸一直被视为“代谢废物”,此处用疑问语气提出乳酸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引出后文对乳酸在肿瘤进展和干预放化疗过程中作用的探讨,使上下文过渡自然。故此处可填:肿瘤细胞产生乳酸的目的何在?
/乳酸的作用是什么呢?/乳酸是否真的毫无用处?乙处,前文指出乳酸在肿瘤细胞中可促进乳酸化过程增强肿瘤细胞DNA的损伤修复能力,当肿瘤细胞受到放化疗损伤时能快速修复受损DNA,其结果必然是削弱放化疗的作用,进而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与后文探讨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相呼
应。故此处可填:削弱放化疗作用而导致耐药发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内容面向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所以语言简洁易懂、生动活泼。首先点明肿瘤细胞“狡猾”有自我保护机制,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接着简要说明自我保护的方式是产生乳酸,强调过去对乳酸的错误认知与现在新发现的对
比,突出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惊喜感。最后用“点赞”表达对科学家的敬佩,更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整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论语》有云:“往者不可谏。”可人们面对过
往时,却总喜欢说“如果我当初……”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直面当下,不念过往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里提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
安好。这是一种人生智慧,亦是一种人生境界。尽管往事不可改变,可人们面对过往却总喜欢说“如果我当初”。其实,做人不应被过往扰乱了心智,束缚了思想,而应直面当下,不念过往。“如果我当初……”表面是对往的留恋,内里折射的却是当下的不如意。或许,你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生活困境,觉得前路黑暗,“如果我
当初不这样就好了”,或许,你正遭遇一场学业瓶颈,而不知所措,“如果我当初不选这科就好了”;又抑或你正面临当下的重大抉择,无所适从,“如果我当初听他的话就好了”;究其实质,不过是失意者苍白无力的借口,是投降者耻辱的口号,是软弱者对无力现状的逃避。我们可以从过去的记忆中
寻求慰藉,但却不能让自己沉溺其中,否则就不能把握当下。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被过往扰乱了心智,更不会逃避现实,而是直面当下,不念过往。直面当下,不念过往,是强者的生活姿态,也是对过往的最好纪念。人最明智的活
法,就是不念过去,让自己活在当下。也许直面人生的努力,会很辛苦,却是最踏实最安稳的。罗永浩创立锤子手机失败后,欠下了天文数字般的债务;倘若他逃避于“如果我当初没有创立锤子手机就好了”,何来日后凭借抖音带货,还债6亿,东山再起?华为遭遇美方科技制裁后,芯片业务几近夭折,假如只忧虑于过去,何来今朝置之
死地后生的遥遥领先全球的实力?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迷失于过往,而是始终活在当下。大卫塞林格说过:“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此言得之。直面当下,不念过往,并非无视当下的困境,也不是彻底与过往切割,更不是忘却了曾经的血泪教训;而是放下昔日的包袱,轻装上阵;是对现实虽
心怀敬畏却始终不愿退缩;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积极心态。当下,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勇敢地接受挑战,直面当下的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砥砺前行,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材料引用《论语》中的“往者不可谏”,意思是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然后又提到一个比较普
遍的真实情境“如果我当初”,这种假设能让我们暂时逃离现实的困境,重返那个决策的瞬间,但真实情况是,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不可更改。考生可以深入思考面对过往的恰当方式,进而尝试解决我们可能面临的人生问题:如何对待不可改变的过去。对于人而言,历史是过去、现在
与未来的交织产物。我们眷念着过去,因为过去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走过的路,是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但我们不必被这样的假设所困,频繁地回顾过去,不能一味地沉溺于过去,痛惜于过去的失去,懊丧于过去的错误。回忆,是我们与过去之
间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我们自我认同和情感寄托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珍惜过去,感恩过去,但对于不可改变的过去,我们能做的只是从过去中吸取教训,汲取经验,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束缚我们前行的枷锁,以便在未
来的路上走得更稳。写作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然后展开论述,为什么要放下过去,因为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更改。再指出如何对待过去,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过去,理解自己的决策过程,从中学习,并在未来的路上应用这些经验。这样,我们才
能真正地超越过往,活出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最后重申论点,强调珍惜每一个现在,拥抱每一个未来,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未来的人生篇章。立意:1.直面当下,不念过往。2.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3.凡是过往,皆为序章。4.告别过去,展望未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