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高考通用16+4模式,纲要上第1-14课)01(考试版A3)【测试范围:纲要上1~14课】(新高考通用).docx,共(3)页,1013.9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609e78aec55d66038b5e3f0359339d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新高考通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4课。5.难度系数:0.7。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
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道路归纳为富贵并重的“东方模式”,重贵轻富的“北方模式”,以及居于二者之间的“中原模式”。从大约距今4500年开始,山西陶寺大墓随葬大量高等级玉石器
、彩绘陶等,已具有“东方模式”的特点;约距今4000年以后夏商周时期大墓棺椁成套、器物成组,更是汇聚了三种模式的特点。据此推知,该时期()A.多种文化并立发展B.良渚文化居于领先地位C.早期国家认同形成D.文化
融合助推社会发展2.《华阳国志·蜀志》载:“(公元前316年)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世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国以“蜀有桀纣之乱”,借此举兵伐
蜀。据此可知,当时()A.家国同构制度趋于瓦解B.儒家德治理念受到尊崇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强化D.大国谋求地区政治统一3.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
因()A.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B.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C.“公天下”优于“家天下”D.建立者对国家结构认识不同4.下表所列内容皆涉及汉武帝即位之初的部分社会现状。这说明当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
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史记·匈奴列传》A.国家治理方略亟待调整B.无为而治的方针成效不大C.君主专制政
体面临危机D.解决王国问题已迫在眉睫5.东晋建立前后约有90万中原人移民到江南,占当时江南全境人口的六分之一。他们多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迁徙,在江南形成独立的聚落;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在东晋朝廷认可下形成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
”。这()A.增强了北方士族返回中原的愿望B.激化了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D.规范了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6.在便桥与颉利可汗交谈时,唐太宗首先从道义上指出:“我与可汗尝面约和,尔则背之。且义师之初,尔父子身从我,遗赐玉帛多至不
可计,何妄以兵人我都幾,自夸盛强耶?今我当先戮尔矣!”以理服人的结果就是唐朝与东突厥缔结了著名的便桥之盟。这表明唐太宗在处理与东突厥的民族关系时()A.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B.剥夺突厥贵族官职C.改变原有部落组织D.发展交通推动交流7.据史
书记载,初行两税法之际,“分命使臣,按地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就占了2/5,经检查以后,则“浮浪悉收,规避无所”。这说明此法的推行()A.使纳税编户大量增加B.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C.削弱了地方藩镇势力D.触及封
建土地私有制8.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如图是云冈石窟第6窟“太子箭射铁鼓”浮雕。该浮雕展示了释迦太子与提婆达多、难陀比试臂力的场景,据说太子力大无穷,一箭就能射穿7个铁鼓。据此可推断()A.佛教传入深刻影响社会生活B.鲜卑贵族信仰佛教、崇尚武
力C.游牧民族对汉族文化的接受D.北魏的金属冶炼技术水平低下9.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平戎万全阵”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赐边臣御制攻守图”,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
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10.元代,提控案牍是主要从事文书档案工作的吏员(见表),置于府、上中州者为专职,置于路总管府及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其在路总管府等地方政府内的主要职责是参
与署押圆议、管理架阁库、文书档案等。该表可以用来论证,元代提控案牍()官署名称路总管府散府上州中州宣慰司万户府提拉案牍/员185339531514品级从九品从九品从九品从九品从九品从八品、从九品①是地方私设的专职文官②设置广泛而且品级较低③确保
行省制度广泛实行④强化了地方文书管理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11.瓷器题字源于“器勒工名”的传统,唐代出现字号广告和诗歌雅谚,宋元时期出现大量如“镇宅大吉”“天下太平”“福德长寿”“招财利市”等吉祥用语,以及“风花雪月”“酒色财气”等俗谚
。上述变化反映出()A.市民文化成为主流B.社会生活呈现理学化倾向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传统义利观失去主导地位12.1277年左右,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为修订历法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派十四名天文学家“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
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进行重要的天文观测。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据此可知()A.大一统王朝促进了古代科技发展B.民族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历法进步C.古代政府历
来重视天文学的发展D.科学家的积极探索推进科技进步13.隆庆帝接受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贩卖东西二洋。于是明代在福建形成“月港体制”,广东形成“广州一澳门”为中心的二元贸易体制。材料现象()A.促进西学东渐向深层次扩
展B.根本上改变了朝贡贸易体系C.有效遏制西方对华殖民扩张D.推动民间海外贸易快速发展14.下图是日本学者冈本隆司在《何谓明代:“危机”下的世界史与东亚》一书中绘制的一幅示意图。据图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A.以江南
制造为主轴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B.以丝银贸易为主导的社会生产日益发展C.以江河运输为主干的贸易网络遭遇挑战D.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趋向瓦解1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中说:“夫银力已竭,而赋
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所!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壤瘠与?……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物阜与……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这一主张()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B.体现对货币干预的思想C.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16.清
朝广州十三行的总商和行商们在贸易上是中外商人之间的中介;在外交上又是中国政府同夷商之间的中介,他们是外国人的贸易对手,又是外国人在华期间的保人和管制人。这表明当时()A.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B.
清政府确保了控制外商的在华贸易C.银丝之路大量白银从美洲传入中国D.外贸采用以官制商和以商制夷方针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
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
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
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3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7分)18.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的中华文明成就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华文明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14分)材料一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多韬谋……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材料二自
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深明至怀,知得良算。至於止戈为武,国之大猷,怀远以德,朕之本意。中外无隔,夷夏混齐,托声教於殊方,跻含灵於仁寿,朕之深旨,来使具知。——摘编
自《新唐书·地理志》《赐吐蕃赞普书》等材料三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
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2分)(2)根据材料二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指出唐蕃交往的表现及其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4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如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盛世”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明朝中后
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展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
,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
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材料三中国、西欧社
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时间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中国西欧中国西欧1500年2517.96007741600年29.219.96008941820年32.923.660
01232——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