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2.228 MB
  • 2024-10-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2)页,2.22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560d92a44948b088145a63fde7b071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大豆原产于我国,东北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但随着世界各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和大豆种植育种技术的进步及我国大豆产量增长有限,我国国内大豆已失去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导致我

国大豆产量增长有限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生产力低B.种植面积不足C.劳动力不足D.自然灾害频发2.与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关联度最大的是我国()A.经济总量大B.耕地面积少C.科技水平高D.经济发展

快3.为保障我国大豆供应安全,我国应该()A.全部从巴西、美国进口大豆B.围湖造田扩大大豆种植面积C.加大研发技术,提高单产量D.把粮食作物用地转为大豆种植用地【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我国大豆产量增长有限,主要是由于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不足,没有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大豆,所以

我国大豆产量增长较为有限,B正确。由于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为黑土地,土地生产力较高,A错误。我国人口数量较多,所以劳动力不足不是导致我国大豆产量增长有限的主要原因,C错误。我国东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高,所以自然灾害频

发不是我国大豆产量增长有限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与进口国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对于大豆的需求量较大,我国近些年对于大豆需求量较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对于大豆在工业与民生上的需求较多,所以与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关联度最大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快,D正确。我国耕地面积并不少,只是大豆的供给少于我国的需求,B错误。我国的经济总量与科技水平与大豆的消费和进口关系较小,所以经济总量大与科技水平高不是与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关联度较弱,AC错误,

故选D。【3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为保障我国大豆供应安全,应该增加科技投入,培育优质大豆品种,提高大豆的单产量,进而提高总产量,为保障我国的大豆供应安全,C正确。全部从巴西与美国进口大豆会使我国大豆对外依赖度较高,不利于我国大豆供应安全,A错

误。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我国不应该这么做,B错误。把粮食作物用地转为大豆种植用地,会导致我国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我国不应该这么做,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

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各地区由于热量、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西北牧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区。下图为西北牧区某区域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

不同植被面积动态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4.1996-2005年该区域()A.草丛退化面积最大B.沼泽变化幅度最小C.森林退化严重D.阔叶林分布面积较广5.与1996-2OO5年相比,2OO6-2O15

年该区域植被面积动态的变化说明()A.人类活动加剧B.保护力度加大C.全球气候变暖D.区域人口锐减6.进一步改善该牧区生态环境的合理措施是()A.提高土地产出效率B.调整农业结构,进行生态退牧C.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D

.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答案】4.C5.B6.B【解析】【4题详解】据图可知,草丛退化面积的比例较大,其比例和混交林相差不大,A错误;荒漠稳定的比例最大,轻微恢复和轻微恶化的比例相当,所以荒漠变化幅度最小,B错误;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明显恶化和轻微恶化的比例很大,说明森林退化严重

,C正确;无法确定阔叶林分布面积,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5题详解】据2006—2015年的图片信息可知,各种植被轻微恢复和明显恢复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说明保护力度加大。故选B。【6题详解】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势必会过度放牧,不可取,A错误;调整农业结构,进行生态退牧,B正确;由于牧区的自然条件适

合草类植被的生长,不利于森林植被生长,C错误;本地河流少,水量小,蒸发量大,不适合跨流域调水,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点睛】牧区荒漠化治理措施可从制定合理的载畜量,合理放牧;打机井抽水灌溉草地,种

植人工草地;退耕还草,种植防护林;实行轮牧,治理草原鼠害和蝗灾等方面思考。极地科学考查围绕着全球气候变化、极地环境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对海洋、大气、冰雪、生物、生态等的观测与研究,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A.海冰的

面积更大B.海冰面积季节变化更明显C.海冰消融速度快D.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幅度小8.北极地区目前建有若干浮冰漂流科考站,与南极地区的陆基科考站相比,这些浮冰漂流科考站()A.获得的数据全面精准B.考查范围较小C.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D.工作寿命更长【答

案】7.D8.C【解析】【分析】【7题详解】南极地区8月份是冬季,海冰面积较大;北极地区8月份是夏季,海冰面积较小。因此左图是北极地区海冰面积分布图,右图是南极地区海冰面积分布图,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海冰面积年

内变化幅度小,D正确。南极地区海冰的面积(最大接近16百万平方千米)更大,A错误。比较两图,南极地区海冰面积季节变化更明显,B错误。南极地区海冰面积波动更大,说明海冰消融速度快,C错误。故选D。8题详解】浮冰漂流

科考站稳定性差于陆基科考站,获得的数据不精准,A错误。浮冰漂流科考查范围较大,B错误。浮冰漂流科考站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C正确。陆基科考站工作寿命更长,D错误。故选C。【点睛】北冰洋浮冰漂流考察站是建在坚实的、其面积达数十或数百平方千米的并多年

漂浮在海冰上的考察站。建立一个北冰洋浮冰漂流考察站一般可工作2~3年,个别冰基厚度特别坚实的考察站,可连续工作5~6年或更长。自20世纪初至今,主要是俄罗斯和美国在北冰洋建有数十个浮冰站,对北极的科学考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

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下左图为简易集水装置示意图,下右图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下面小题。9.该集水装置集水过程,类似于水循环原理的环节顺序最正确的是()A.蒸发→凝结→径流→降水B.蒸发→凝结→

降水→水汽输送C.下渗→凝结→降水→径流D.蒸发→水汽输送→下渗→降水10.该集水装置集水速度最快的时段最接近当地地方时的()A.2:00左右B.8:00左右C.14:00左右D.20:00左右【答案】9.A10.C【【解析】【9题详解】在水循环过程中,水汽输送环节为水汽上升到空中,随气流运动从

一地输送到另一地的过程,该实验并没有体现,BD错误;下渗是指地表水向下运动,补给地下水的过程,该实验并没有体现,C错误;该集水装置集水过程中,海水受热蒸发,水汽在塑料薄膜上凝结,并在塑料薄膜上汇集,受重力影响降落到集水器中,模拟了水循环中的蒸发→

凝结→径流→降水环节,A正确。故选A。【10题详解】获取水分的最佳时期是薄膜上气温和薄膜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温差最大水汽凝结最多,据图示可知此时位于中午前后,四个时间中14:00左右的塑料膜上下的温差最大,C正确,ABD错误

。故选C。【点睛】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下面左图为我国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巨蟒出山”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表

示各类岩石或中间物质,数字序号表示各种地质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与左图景观所属岩石类型相同的是()A.AB.BC.CD.D12.右图中()A.A岩石可能存在化石B.②作用属于内力作用C.B岩石具有层理结构D.④作用

是冷却凝固【答案】11.D12.A【解析】【11题详解】材料信息,左图为我国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巨蟒出山”景观图,根据已学知识,花岗岩为岩浆岩。读右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字母表示各类岩石或中间物质:A是沉积岩、B是变

质岩、C是岩浆、D是岩浆岩;数字序号表示各种地质作用:①是冷却凝固作用、②是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③是重熔再生作用、④是变质作用。综上分析,与左图景观所属岩石类型相同是D,排除ABC。故选D。【12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和根据已学知识,右图中A岩石是沉积岩,可能存在化石,A对

;②是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B错;B岩石是变质岩,不具有层理结构,C错;④是变质作用,D错。故选A。【点睛】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1、判断框内的物

质名称当炽热的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后,便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主要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因此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而岩浆岩可以转化为变质岩和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互相转化,但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2、判读箭头

指向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岩浆:由三类物质形成,只能形成一类物质。岩浆岩:只能由一类物质形成,可转换为三类物质。变质岩和沉积岩:由两类物质形成,能转换为两类物质。注:沉

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3、明确箭头含义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为固结成岩。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4、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与岩

浆之间的转化关系,反映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揭示了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研究表明,当厄尔

尼诺现象发生时,图示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增加。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甲处沙漠()A主要来自流水搬运B.南下寒流使其沿海岸分布的.C.比热容小,年温差大D.与丙处相比年平均气温低14.当厄尔尼诺现象发

生时,图示区域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乙海域海水蒸发量增大B.大陆南部寒流势力变强C.西部较东部干旱损失大D.常绿阔叶林大面积枯死15.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东部海域()A.降水增加B.渔业减产C.温度下降D.信风臧弱【答案】13.D14.A15.C【解析】

【13题详解】甲地受副高、东南信风影响,东南信风风力侵蚀、搬运将内陆风化物携带至沿海,A、B错;沙漠地区比热小昼夜温差大,处于热带地区,年温差小,C错误;甲地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比同纬度地区平均气温要低,D正确。故选D。【14题详解】厄尔

尼诺现象发生时1月左右,非洲南部处于夏半年,气温高蒸发量大,A正确;夏季西风较弱,南部西风漂流较弱,B错误;图示区域东部人口城市分布多,旱灾损失更大,C错误;图示区主要植被为草原、常绿硬叶林,D错误。故选A。【15题详解】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东部海域上升流加强,水温

降低,下沉气流加强,降水减少,A错误;沿岸上升流加强,带来盐类物质增多,有利于渔业增产,B错误;上升流加强,水温降低,C正确;下沉气流加强,气压增高,高低纬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大,信风加强,D错误。故选C。【点睛】厄尼诺产

生年,秘鲁沿岸地区上升流减弱,海水水温上升,下沉气流减弱,气压降低,东南信风减弱。拉尼娜相反。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东京都市圈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加速向大

都市圈集中,东京都成为人口集聚的核心。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推动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东京都市圈呈现明显“空心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地价持续下跌,为应对“空心化”问题,日本政府提出“都市再生战略”,东京都市圈又再次成为人口流入的重要目的地

,“都心回为归”现象明显。图1为日本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图2为1960~2018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规模变化。(1)指出东京都市圈Ⅰ、Ⅱ两阶段人口流动规模的变化特征。(2)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东京都市圈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都心回归”现象明显,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答案】(1)I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入。II阶段:人口流入规模减小,但仍以流入为主。(2)城区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带来土地价格暴涨、交通拥挤等问题;政府大规模建设新城,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

境优美;工业向外转移,为郊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3)东京都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政府制定“都市再生战略”政策,推动人口流入;东京都地价下跌,吸引郊区人口流入;外围郊区成本较低的优势逐渐

丧失,人口流出。【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日本东京都的城市化进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化的进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获取、地理现象解释能力,综合思维的素养。【小问1详解】从图中可知,I阶段,人口规模变化每年

都在20万以上,人口大规模流入。II阶段,人口流入规模减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甚至某些年份出现了负值(流出),但是仍然以流入为主。【小问2详解】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东京都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城区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土地暴涨、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等,导致人口迁出城区。日本进入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吸引人口迁入。城区地价和劳动力价格高涨,导致工业往外迁移,为郊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了郊区城市化。【小问3详解】90年代以来东京都“都心回归”现象明显是因为:东京都虽然人口流入规模下降,但是仍然是全

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具有不可替代性,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大。日本政府提出“都市再生战略”,推动人口重新流入。90年代以来,东京都地价持续下跌,吸引郊区和其他地区人口流入。随着城区地价下跌,外围郊区土地成本较低的优势逐渐消失,人口流出。17.阅读图文材

料,完成下列问题。产业集群是指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佛山市产业集群是政府规划建设、广东省产业集

群形成最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产业转型升级是现阶段推进佛山市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佛山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下图示意佛山市产业集群。(1)简析产业集群具有的主要竞争优势。(2)推测区域产业集群一般的规划原则。

(3)请你为佛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共用基础设施,节省基础建设投资;缩短相关产业间的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方便相互交流协作,促进技术创新;形成较强的技术资金优势,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消费市场等。

(2)尽量发挥当地的矿产、气候、地形、水源等优势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发挥劳动力、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扬长避短等。(3)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低技术含量、劳动力需求较多的产业比重;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将部分资源消耗多、经济效益较

差的产业环节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转移;引进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等。【解析】【分析】本题以佛山市产业集群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工业集聚、产业规划、产业升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

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产业集群属于工业集聚的范畴,工业集聚带来的优势包括相关产业降低运输成本,不同产业共用基础设施,企业之间的协作和信息沟通顺畅。佛山市经济较为发达,且佛山市产业集群是政府规划建设的,有政策、资金、人才支持,生产规模大,利于开拓市场。【小问2详解】工业集聚

应根据当地优势工业区位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在布局的过程中要尽量发挥包括矿产、气候、地形、水源等优势自然因素;佛山市地处珠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要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佛山市开放时间早,劳动力丰富,

相对科技较为发达,要充分发挥劳动力、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因为工业布局的灵活性,要综合考虑到有利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布局最有优势的工业形成产业集群。【小问3详解】佛山市产业集群多为低端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劳动力需求大,有些产业能耗高,污染重,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

环境法规完善,能源价格高涨,污染代价加大,企业利润下降,应减少相关企业数量,将其迁往劳动力成本低、环境要求不高的相对落后地区。引进新的高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达到产业升级换代的目的。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气象炸弹”是发生在中

高纬度洋面上、强烈迅速发展的锋面爆发性气旋,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西北太平洋地区是“气象炸弹”多发区。下图为2022年某日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1)推测西北太平洋“气象炸弹”多发的季节,并说明其形成原因。(2)试比较“气象炸弹”与台风的异同。(3)图示时期甲岛附近有强降水

天气,分析水汽的主要来源,并说明原因。【答案】(1)季节:冬季。形成原因: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海洋降温慢,形成热低压,当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陆地上冷气流在近海海域相遇时,暖湿气流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遇冷空气凝结放热,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低层气压

不断下降,气流旋转更加猛烈,最终形成“气象炸弹”(锋面气旋)。(2)同:盛行上升气流;都伴随大风、强降雨天气;多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异:“气象炸弹”常发生在冬季,台风常发生在夏秋季节;“气象炸弹”形成于中高纬度地区,台风形成

于低纬度地区;“气象炸弹”的形成与冷暖气流交汇有关,台风由单一暖气流形成。(3)水汽来源:鄂霍茨克海。原因: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当气旋移动至甲岛附近时,从鄂霍茨克海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相遇,形成强降水。【解析】【分析】本题以2022年某日亚洲部分地区

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气象炸弹”与台风的异同与西北太平洋“气象炸弹”多发的季节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于“气象炸弹”是发生在中高纬度洋面上、强烈迅速发展的锋面爆发性气旋,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

,所以海陆热力条件差异较大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夏季海陆热力差异相差较小,而冬季由于陆地降温速度较快,所以温度较低,形成冷高压,而海洋降温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形成一个热低压,海陆热力差异较大,当海洋上的暖湿空气与陆地上的冷空气在近海海域相遇时,暖湿气流会被抬升,抬升后,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降低,因

此暖湿气流会遇冷空气凝结放热,使低层空气不停的上升,进一步导致低层气压不断下降,因此气流旋转的更为猛烈,最终形成一个气象炸弹。小问2详解】“气象炸弹”是发生在中高纬度洋面上、强烈迅速发展的锋面爆发性气旋,而台风是

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所以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气象炸弹与台风都是盛行上升气流的天气系统,并且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大风与强降水的天气,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台风与气象炸弹多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但是根据题干可以判断出气象

炸弹主要形成在中高纬度地区,而台风主要形成在低纬度地区,由于气象炸弹是冷暖气团交汇而形成的,台风却是单一的低压气旋,说明是由单一暖气流形成的。根据上一题的内容,可以判断出,气象炸弹经常发生在冬季,而台风经常发生在夏秋季节。【

小问3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示时期气旋移动到甲岛,此时甲岛受低压气旋的影响,由于甲岛位于北半球,所以地转偏向力向右,因此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甲岛上从鄂霍茨克海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相

遇,暖湿气流抬升,遇冷凝结,从而形成强降水,所以甲岛水汽的主要来源是鄂霍茨克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