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docx,共(11)页,50.4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55466b5bf4f413c266d6a12417363c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教学质量阶段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
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
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往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会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
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
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
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
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
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地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
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摘编
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形态的一种描述。乡土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礼俗传统是乡土社会中人们进行情感表达和人伦关怀的方式。乡土社会是凭借传统、
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礼俗传统以礼尚往来、婚丧嫁娶、饮食男女、衣食住行等礼仪和习俗为主要表现形式,它是村民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也为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及情感满足提供了基本准则,礼俗传统是乡土社会秩序正常维系的纽带之一。中国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熟人社会”的性质。乡村是地方性的,村民有着限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血缘关系,他们的日常生活以住所为地理活动场域,
除了受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也受家庭礼法和家庭习俗的规范和制约。农民离不开土地,一代代的农民聚村而居,这也对“父母在,不远游”作出了最好的诠释。然而换个角度,这种传统社会的人伦限制了人口的社会流动,也对地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乡土社会的
农业活动奉行“自然”原则,日常生活奉行“人情”原则。比如乡村的某些“食杂店”,多数是家人都住在店里,“家店合一”。食杂店会有个本子用绳子拴在一进门的柜台上,谁今天拿了一瓶酒、明天拿一盒烟,直接在本子上记账。店主人既不看他在账本上写的商
品数量,也不会看他拿的东西和账本上的记录是否能够对应,一声“来了啊”和“走了啊”,整个商品买卖过程就结束了。这种交易靠的更多是礼俗社会的信用。“差序格局”根源于传统的宗法关系,这种日积月累的规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乡土社会较为强大,它强化了人们自在
的生活模式,固化了人们自发的交往方式,也维护着以血缘关系和自然分工为基础的自然原则;它发生在天然的共同体内部,其空间相对而言是排外的、封闭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保守的。乡土社会亦是“熟人社会”。在乡村里,人们依照节气时令安排生产劳动,年复一年稳
定的日子使他们形成了自发的生活和生产习惯,家与家非亲即故,可以夜不闭户;人与人熟悉到可以叫上来村中所有人的名字、知晓每个人“上下三代”的故事;世代沿袭的礼俗在乡土社会基层运转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此可见,乡土社会是礼俗的寓所,礼俗在其间得以产生、传承,又反向地规范着
乡土社会秩序,成为乡土社会发展和乡村社会治理的维系力量之一。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透视出去,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礼俗传统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村民在世代的文化妆化下,自发地遵循乡规民约,依礼而治保证了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运行。然而,乡村不会因其偏远和闭塞的本质而阻止现代化的进入,乡土社会秩序也会随着
社会的转型而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文化的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是对礼俗文化的重视,也是理解乡土社会问题所应具有的“包容心态”。(摘编自李涵《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社会由陌生人组成,需要法律约束
,而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从熟悉之中得到信任。B.地方性限制了乡土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使不同的村落之间直接断绝交流,被完全孤立与隔膜。C.乡土社会秩序需要礼俗传统的维系,礼俗传统是村民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D.礼俗是在乡土社会中产生传承的,可以规范乡土社会的秩序,维系乡土社会
发展和乡村社会治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不同的社会中,家庭一直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即使是只有一户人家的社群也是如此。B.乡土社会中人们因为彼此熟悉,能够完全掌握所接触事物的关联,不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则。C.乡土社会中农民有着限定在一定地域范围的血缘关系,他们聚村而居
,人口的社会流动较少。D.礼俗传统在乡土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作用巨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俗传统终将逐渐消失。3.下列选项,不是农民“聚村而居”原因的一项是()A.因为水利等原因,农耕等活动需要合作才能完成。B.个体独居容易受外界侵扰,聚居有利于保卫安全。C.土地继承,使人口一个
地方一代一代聚居起来。D.人少地多的状况,造成个体独立、居民交往受限。4.材料一中作者是如何用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来解释“熟悉”的?请简要分析。5.材料一中的“‘熟悉’的社会”与材料二中的“熟人社会”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破老汉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只带着个
七八岁的小孙女过。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
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在子的意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我喂十头牛,破老汉也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
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份“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只要勤谨,肯操心
就行。喂牛,活儿不重,就是热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回窑睡去吧,
二次料我给你拌上了。”老汉说。天上划过一道亮光,是流星。月亮也躲进了山谷。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破老汉说,然后“唉,唉——”地发着感慨。我又迷迷糊糊地入了梦乡。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
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
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巷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棱棱”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
燕子到窑里未做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吹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
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母牛的目光充满了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能拉得动大步犁。红犍牛的犄角长得好,又粗又长,向前弯去;几次碰上
邻村的牛群,它都把对方的首领顶得败阵而逃。我总是多给它拌些料,犒劳它,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给人一种力量的感受,一种拼搏的激励。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牛群首领老黑牛有所怠
慢了。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
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脸给我看。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的伤痕,说:它老了呀!它救过人的命。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
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同学说:“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
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交代了夜晚喂牛的环境,暗示了“我”的朦
胧睡意。B.“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是因为不仅轻松自由休息,还能看书,更可欣赏到秋天的美景。C.红犍牛为争夺首领地位而挑战老黑牛,展示出了种力量,也揭示出生物界强弱更替、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D.这篇小说采取了自传体的写法,融会了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产生了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7.关于文中有关“破老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既突出了破老汉的肖像特点,也暗示了他沧桑的
生活经历。B.称赞介子推“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表明破老汉也具有刚强的性格。C.破老汉“‘唉,唉——’地发着感慨”,既是对“我”这个远离家乡的后生的同情,也包含着对生活的些许无奈。D.托人送“渍透了油污”的旧粮票的细节,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
点,也寄托着破老汉对“我”的关爱之情。8.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小说以“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
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伤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吾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鲍叔死,管仲举上
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
死而况为之哀乎”蘧伯玉得罪于卫君,走而之晋,晋大夫有木门子高者,蘧伯玉舍.其家。居二年,卫君救其罪而反之。木门子高使其子送之至于境,蘧伯玉曰:“鄙夫子,子反矣。”木门子高后得罪于晋君,归蘧伯玉。伯玉言之卫君曰:“晋之贤大夫木门子高得罪于
晋君,愿君礼之。”于是卫君郊迎之,竟以为卿。吴起为魏将,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子自吮其脓。其母泣之,旁人曰:“将军于尔子如是,尚何为泣?”对曰:“吴子吮此子父之创而杀之于泾水之战,战不旋踵而死;今又吮之,安知是子何战而死,是以哭之矣!”(节选自《说苑·复思》)10.下列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B.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
而况为之哀乎/C.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D.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
者死/而况为之哀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持施以牧下”与“自牧归荑”(《静女》)中的“牧”含义相同。B.“杀马者皆惭而去”与“去日苦多”(《短歌行》)中的“去”含义不同。C.“非夫子所知也”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中的“知”
含义相同。D.“莲伯玉舍其家”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中的“舍”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对别人施加恩惠的人的可贵品德是不要求别人感激,而领受别人恩德的人的高尚品德是有为恩必报。B.秦缪公看到有人把他的马杀了吃肉,不仅没有惩罚他们,反而给
他们酒喝,这帮人也知恩图报,后来解救了秦缪公。C.鲍叔死后,管仲痛哭流涕,是因为鲍叔能在其生活困难时积极主动帮助他,并到处说管仲家里贫困,需要钱物供给。D.莲伯玉得罪卫君之时,晋国大夫木门子高帮助了他;木门子高得罪晋君之后,蘧伯玉也对木门子高施以援手。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14.吴起为得病的军人吮脓,军人母亲听说后为什么会伤心流泪?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
题。新制布裘白居易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①绵且厚,为裘有余温。谁知严冬月,支体②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③?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注】①重:多层。②支体:同“肢体”。③四垠:境内,天下。15.下列树这
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通过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了新制的布裘洁白柔软的特点。B.在寒冬腊月布裘能够让人感觉温暖如春,这与其“重绵且厚”有关。C.诗人半夜突然惊醒,在卧室徘徊,主要是因为他思念亲人,难以入眠。D.本诗语言浅显、质朴,这也符合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明白
如话的特点。16.白居易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启发而写作本诗。宋人黄澈评论这两首诗说:“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黄澈这句话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以“木”“金”的变化说明人工可以改造客观事物的性状,以此来论述人通过学习也可改变品性的道理。(2)《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发出了生命
的短暂与人的渺小的感叹。(3)古人中常用“落木”这一意象表现肃杀之景,营造悲凉之境,比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场急性肺炎让6个月大的江梦南持续高
烧了20多天,因为药物误用,江梦南患上了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即使生活给这个家庭开启了“困难模式”,江梦南的父母也从未想过放弃她,为了让女儿看清楚嘴唇开合的形状,父母把江梦南抱到腿上,面对镜子,让她不断模仿发出不同音节时的口型。但口型只是第一步,舌头摆放的位置、气流的强弱
、声带的振动——说话这个动作就像零件一样被彻底拆散,再由她摸索着一点点组装起来。春日的鸟叫,夏夜的蛙鸣,这些声音在江梦南植入人工耳蜗前,①。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对她来说就像一个混沌又朦胧的圈。②,但江梦南从未觉得自己是弱者。相反,她一直相信自己有潜力在各方面做
得更好。“上课听不懂,我就自己慢慢学,不必在乎其他同学的进度。”这种“慢慢来”的乐观和坚韧结出了果实。越到高年级,③。最终,她在吉林大学药学院完成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并在2018年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开启了读博生涯。时至今日,她已经能够拥
抱自己听障人士的身份,并且学会了更好地包容自己。绽于无声,一生向阳。这位向日葵般的女孩,还将继续在她的青春中盛放。1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
、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关乎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不久前,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高精尖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①。将一门技术掌握到②,这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
心竭力的付出;______,______;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需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我们如今的社会赞叹工匠,推崇工匠精神,其实是社会对浮躁风的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是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
动探寻。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③,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救”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
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摘编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说文》里讲:“匠,木工也。”B.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
墓志铭。”C.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D.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请根据上下文仿写语句,填写到波浪线处,使语意完整连贯。四、写作(60分)从下面
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有些流行的东西如纸片,一些过时的东西如黄金;有人认为,凡是流行的,必定有其独特之处;凡是过时的,必定有其不合时宜之处;也有人对上述两种说法不置可否。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流行与过时”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锦囊妙计指的是什么呢?旧小说中常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可能发生的事变以及
应付的办法预先用纸条写好装在锦囊里,嘱咐办事的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拆看,并依计行事。现在借指能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推而广之,锦囊妙计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素养,在相对陌生环境中遇见问题,或紧急或不紧急,能够或快或慢拿出
解决的对策或办法。这当然也是一种人生历练的过程。请以“就是他(她)给我锦囊妙计”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
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