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3课后作业: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含解析.docx,共(7)页,72.98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550648f72a7d2af919a344a8278ce5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以下属于“这场
思想变革”的现象是()A.“打倒孔家店”B.允许“民间自立公司”C.兴民权,设议院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解析:据材料“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
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可知这场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故A项正确;允许“民间自立公司”属于经济领域的措施,故B项错误;兴民权,设议院属于维新思想,故C项错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A2
.胡适提倡“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即不依傍、不育从。1919年,他进一步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评判的评判”。这反映了他主张()A.摒弃传统儒家学说B.继承发扬经世致用
思想C.培育独立理性精神D.开展平民化的文学革命解析:材料中未涉及摒弃儒家,故A项错误;材料中“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不等于儒家的经世致用,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不依傍、不育从”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国民意识”不符,没有涉及文学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
C3.下图是某历史著作第十九章的部分子目录,该章总标题(?处)最合适的是()第十九章一、观念形态的革命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三、科学与民主四、各色各样的“主义”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国民大革命解析:维新变法主张改良,与“观念形态的革命”不符,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
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且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包容性,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不符,故B项错误;子目录中“观念形态的革命”、“民主与科学”等信息,符合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军阀,故D项错误。答案:C4.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口号,是继承
以往的科学和民主思想而来的,但亦有重要的不同。这里的“不同”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强调()A.实现富国强兵B.改造社会制度C.提高国民觉悟D.批判传统文化解析:“新文化运动”没有涉及富国强兵的内容,故A项错
误;新文化运动也没有提到改造社会制度的内容,故B项错误;“科学与民主的口号”主要用于提高国民觉悟,故C项正确;“批判传统文化”只是新文化运动的形式,其真正的目的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故D项错误。答案:C5.袁世凯统治时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
古的逆流。全国到处成立“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组织,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也甚嚣尘上。针对该现象,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德先生”与“赛先生”D.“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解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时期旗帜,故A项错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19世纪末严复提出的口号,故B项错误;民主就是德先生,科
学就是赛先生,故C项正确;“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6.1919年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
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的发展而非救亡图存,故A项错误;由材料“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论
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促进文化平民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批判文言文与孔孟之道,但并未提及新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而非追求新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7.下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时段流行话题五四运动前孔教、文
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五四运动后平民、劳工、劳动、阶级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据材料“贞操”、“礼教”等词汇在五四之后消失恰恰说明传统文化的改变,故A项错误;据材
料“平民”、“阶级”等词汇的出现说明社会仍存在封建的思想压制劳工,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并未完成,故B项错误;据材料“流行话题”可知只是社会讨论内容不是无产阶级获得权利的表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平民、劳工、劳动、阶级”可知流行话题涉及无产阶级,结
合所学可知是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大大传播,故D项正确。答案:D8.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李大钊的是()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B.《庶民的胜利》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解析:《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是朱执信的作品,故A
项错误,符合题意;《庶民的胜利》属于李大钊的作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属于李大钊的作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属于李大钊的作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9.“北
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这首歌词直接体现的历史现象是()A.马克思主义传播B.五四爱国运动C.中国共产党诞生D.第一次国共合作解析:题干中“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无产阶级快起来”指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故A项正确;十月革命是191
7年11月,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是1919年,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诞生是1921年7月,故C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年,故D项错误。答案:A10.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
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李大钊通过这些文章()A.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B.宣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C.肯定了苏联的建设成就D.提倡学习俄国,改造中国解析:李大钊的这些文章主要
体现出的是俄国革命的经验可以借鉴,提出学习俄国改造中国,故选择D项;马克思主义包含很多领域,李大钊只介绍了一部分,故A项错误;B项不具体,材料介绍的主要是马列主义,故B项错误,苏联建设成就要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凸现出来,故C项错误。答案:D11.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
众处于受治的地位。近代某一时期平民主义思潮大起,“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十分普遍。这一思潮兴起于()A.维新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新文化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没有充
分发动民众,不可能有材料中“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故A项错误;同样,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能充分发挥民众,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期间,平民主义蓬勃兴起,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全民族抗日才是社会所最为广泛流行的口号,不可能有“劳工神圣”
、“平民神圣”之类的口号,故D项错误。答案:C1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进程。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经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B.梁启超作《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做相应介绍C.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D.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解析:马克思主义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这一特点,故A项正确。《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是革命党人朱执信于1906年在《民报》上发表的,故B项错误;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系统介绍了十月革命的胜
利,故C项错误;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每当面临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思想转变往往成为社会转型的前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清之际,出现了一股反叛“传统文化模式”(即异端),这个“异端”与僵化的文化结
构进行了碰撞……颇有意味的是,在同一个时期(即14~17世纪)的欧洲,也出现了封建经济解体……与之相适应的也有一股异端(或叫新质文化思潮)勃兴……东西方出现“相近似”的思想动向……——林岷编著《中国文化史概述》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对
孔子及儒学的批判,无论是陈独秀、鲁迅、吴虞、易白沙,都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个性主义为武器;用进化论而不是历史唯物论来作为理论基点;而且又多表现出强烈的“全盘否定”文化传统的非历史主义倾向。因而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是
无论如何,“打倒孔家店”这种敢于砸碎精神枷锁的气魄是伟大的。——林岷编著《中国文化史概述》(1)材料一“东西方出现‘相近似’的思想动向”分别指什么?指出欧洲这个“异端”思想的核心和实质。(2)根据材料二,
概括编著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评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鲁迅、吴虞等人文化心态的成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4~17世纪”“异端”可判断东西方的思想动向;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分析西方的思想解放的核心及实质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学的批判,无论是陈独秀、鲁迅、吴虞、易白沙,都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个性主义为武器;用进化论而不是历史唯物
论来作为理论基点”并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东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西方: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核心:人文主义。实质: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2)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敢于
砸碎儒家传统文化精神枷锁的勇气可嘉。成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维护民主共和;北洋军阀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试图复辟帝制;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失败;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逆流,促使新文化运动兴起。14.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
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
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
、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
原因。(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析:第(1)问,“认识”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
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来概括。“原因”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分
析。第(2)问,为开放性题目,评述时注意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答案:(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
主思想)影响。(2)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