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考点小练18.docx,共(5)页,290.52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54de095218b84231b896504a67fa6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8练辛亥革命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8页1.[2024·新课标卷]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类别部别国内学生留学生士人行伍总计第九镇(驻江宁)3401527287714第八镇(驻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
协(驻湖北)534733133总计547318421131533A.抵制了列强入侵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首先发生于湖北武昌,之后影响到南方诸多省份,革命党发动
的武昌首义以湖北新军为主力,从材料看,新军的地区分布和军官构成特点使其成为助推民主革命发展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军军官的来源构成,无法说明其抵制了列强入侵,排除A项;导致军阀化的是北洋系新军,而非南方新军,排除B项;军阀混战始于袁
世凯去世之后,排除C项。2.[2024·济南市高三一模]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
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
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和所学可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群众对革命志士的起义活动由诅咒谩骂到认同,D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非革命活动,排除A项;材料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无关,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清廷在新政中立宪
骗局败露,排除C项。故选D项。3.[2024·榆林市高三一模]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丑剧”败露后,进步的知识分子对腐朽的清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孙中山认为,由清政府自己来主持社会改革是行不通的,因为改革就意味着损害他们自己的利益。据此推知()A.民主立宪有违潮流B.国内民
族矛盾上升C.辛亥革命乃势所必然D.民生主义陷入空想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国人出于对清政府反动本质认识的加深,从而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积极投入民主革命浪潮,辛亥革命最终爆发,C项正确;材料批判的是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行为,而非否定一切民主立宪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当时国内阶
级矛盾尖锐,未体现国内民族矛盾上升,排除B项;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民生主义不可能实现,具有空想性,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2024·九江市高三一模]辛亥革命时,日本企图单独或
联合英国出兵干预。但是英国官方和社会舆论一再发出不许日本出兵干涉的警告。这主要是因为英国()A.力图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B.坚持真正的“中立”政策C.事实上支持中国的革命力量D.认同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张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首
先并且主要在南方展开,日本出兵势必会介入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因此英国反对日本出兵干涉,A项正确;英国反对日本出兵干涉的出发点是维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不是坚持真正的“中立”政策,排除B项;英国事实上并不支持中国的
革命力量,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英国反对日本出兵干涉并不意味着英国认同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5.[2024·襄阳市高三一模]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民国成立后,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
市场流通。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下图为中华民国元年四川大汉军政府铸造的银币。它表明,辛亥革命前后()军政府造有“十八星”及“汉”四川银币A.货币体系走向近代化B.革命排满一时成为风潮C.地方政府自治权扩大D
.军阀割据局面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中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是汉人脱离清朝政权即革命排满的形式,民国成立后,湖北、四川等多地发行了有“十八星”及“汉”字的钱币体
现革命排满风潮,B项正确;据材料“各省自行铸造的铜圆、银圆大量进入市场流通”及所学可知,此时期各省仍旧可以自行制造货币,且货币体系混乱,中国货币尚未形成近代化的货币体系,排除A项;在辛亥革命之前,地方政府就有铸币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武昌首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的事情,此时期军阀割据局面尚未出
现,排除D项。故选B项。6.[2024·邯郸市高三二模]辛亥革命期间,美国报刊驻华记者积极描述孙中山革命领导者形象、宣传其共和理念;而英国报刊驻华记者及在华英文报刊则从支持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转为接受共和政府建立,持偏向支持袁世凯、不看好孙中山的态度。这些报道()A.真实还原了中国民主革
命运动B.表明中国重视社会舆论宣传C.基于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的考虑D.揭露了清王朝覆灭的必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宣传其共和理念”是希望共和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英国“持偏向支持袁世凯、不看好孙中山的态度”再结合所学可知,英美希望扶植袁世凯进而巩固及扩大其在华利益,美、英对中国革命的报道都
是基于自身意识形态和维护自身在华利益考虑的,C项正确;这些报道均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真实”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英、美报刊,不是中国报刊,排除B项;清政府被推翻的必然性,表现为封建制度的腐朽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但是材料只是涉及
英美等国对于孙中山的新闻报道,排除D项。故选C项。7.[2024·宜昌市高三一模]武昌起义爆发后,英、法、美、德、日、俄六国决定采取“金融中立”政策,力促南北方通过和谈解决问题。强调只有一个能够代表全中
国的政府才能获得财政支持,并拒绝给予清廷和南京临时政府任何一方贷款,得到列强财政支持的袁世凯,成为南北和谈的最大赢家。据此可知()A.和谈使中国财政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列强干涉影响革命进程C.和谈使袁世凯获得了清政府实权D.列强在华利益渐趋一致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
外国势力干预中国国内政治,此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国内财政金融受列强干预,影响革命进程,B项正确;和谈使中国财政自主权进一步丧失表述绝对,排除A项;南北议和前,袁世凯已获取清政府的实权,排除C项;列强在华利益渐趋一致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4·衡阳市高三二模]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民国初建时“三千年的中国君主政体一变而为民主政体。举国上下对此前未之见的新情势,既不相习,亦不了了,大都以为不过是由满洲皇帝换了汉人总统,与历代王朝的更易无大区别”。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共和理念普及任重道远B.社会结构尚未发生变化C.传统尊卑秩序未被破坏D.百姓生活习俗依然如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举国上下对此前未之见的新情势,既不相习,亦不了了,大都以为不过是由满洲皇帝换了汉人总统,与历代王朝的更易无大区别”可知,民国初年,国人对于民主共和的概念
了解非常有限,认为这不过是改朝换代,说明共和理念的普及任重道远,A项正确;社会结构在这一时期已经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尊卑秩序并无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民众的政治觉悟,而非社会生活习俗,排除D项。故选A项。9.[2024·佛山市高三三模]虽然辛
亥革命未能立刻再建有序的社会,但它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更新和重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开启了一个让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时代。对此关于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民主共和之
路的真正实现C.践行了君主立宪思想D.责任内阁制充分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据材料“但它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更新和重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开启了一个让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时代”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对整个社会秩序的重构指的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得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而出,A项正确;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排除B项;辛亥革命践行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并非君主立宪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没有涉及责任内阁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4·长沙市高三一模]南北议和时,孙中山决定让位于袁世凯,遭到部分激进派革命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袁世凯其人,他日必将由“大总统”进而为“大皇帝”,复辟帝制。但是,终究还是孙中山说得对:“覆
之自易。”以上材料旨在说明()A.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B.辛亥革命后专制主义仍阴魂不散C.袁世凯未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D.激进派革命党人看清了袁的本质答案:A解析:材料的重点也就是解题的关键在于“但是,终究还是孙中山说得对”,正是因为辛
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会得人心,所以孙中山才说“覆之自易”,A项正确;虽然部分激进派革命党人认清了袁世凯终将复辟的本质,也说明专制主义在辛亥革命后阴魂不散,但以上两点均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排除B、D两项;袁世凯得到了
帝国主义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