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呈现+思维导图+挖空训练+句式+情景默写+素材运用(学生版)-新高考新教材课内必备文言文全面复习与素材运用(统编版).docx,共(9)页,822.95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53c9699dfe5565135389330b7d4c0a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选择性必修下册《种树郭橐驼传》一、思维导图二、课文助记及重要注释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的名字是什么。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起,弯着腰走路,好似骆驼,故乡人号之“驼”。驼闻
之曰:“甚善。名我固当。”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郭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用这个名字称呼我确实很恰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大凡长安
城的富豪人家(种树)作为观赏游览的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以及那些种树卖果营利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郭橐驼。看郭橐驼种的树,或移植的,没有不成活的;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
使暗中观察仿效,(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长久且孳长茂盛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的自然生长规律,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凡是种树(都要用这样)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根上要带旧土,捣土要结实。已经种完了,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惦记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其莳(shì)也若
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栽种时就像对待孩子那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它,这样它的天性才能保全,它的本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才能获得(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硕大茂盛的诀窍;不抑耗其实而已,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早且多的诀窍。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种树时树根拳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多了,就是不够。假使有和这种(做法)相反的,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
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却又养护太过,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抚摸,刚离开又回去看看。有更为严重的,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用指甲抠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干来看土的松紧,
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这虽说是爱它,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它为敌;所以他们都不如我。吾又何能为哉!”(其实)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问者曰:“以子
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运用到做官治民上,可以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治民,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
啊,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而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那些小吏早晚跑来大喊:‘官府有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督促
你们收割,早早地让你们煮蚕茧抽取蚕丝,早些织你们的线,养育好你们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一会儿打鼓召聚大家,一会儿敲梆
子召集大家。我们小民中断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没有空闲,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困苦并且疲倦。像这种(治民的方法),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就与我
那些同行(的种树方法)大概也有类似的地方吧?”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提问的人说:“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道理,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把它作为对官吏
的警诚。三、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第1段)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第2段)其乡曰丰乐
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第3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
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
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
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第4段)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
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第5段)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四、重点知识梳理1.文言实词积累识记(1)类①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_________________②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___________
______③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_________④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类比,类推⑤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与吴质书》)大抵,大都(2)善①甚善.。名我固当:_________________②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③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④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_________________⑤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3)
怜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_________________②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_________________③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爱戴
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复合词,可惜:_________________⑤可怜.九月初三夜(白居易《暮江吟》)复合词,可爱: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词①既然..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
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②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
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③a.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a.__________________b.虽曰爱之,其实..害之b.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3.多义实词游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
者:_________________②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③游.诸侯,何国不容(《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_________________⑤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
)外出求学、求官4.词类活用①名.我固当:_________________②早实.以蕃:_________________③根拳.而土易:_________________④爪.其肤以验其生枯:_________________⑤则其天者全.而其性
得矣:_________________⑥驼业.种树:_________________⑦非有能早.而蕃.之也:_________________⑧非有能硕茂..之也:_________________5.特殊
句式①理,非吾业也:_________________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_________________③故不我若也:_________________④吾又何能为哉:_________________五、情景默写之模
拟篇1.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机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的技能高超,描写他种的树枝繁叶茂、早熟多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说自己种树的窍门和管理的经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树木的习性就得以实现。4.在《种树郭橐驼
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5.《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官吏来的时候召集百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人效仿郭橐驼种树,却都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从培土和根土的角度概括树木的本性,同时也揭示了种树要
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种树郭橐驼传》中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其中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养人”之不善,从而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9.《种树郭橐驼传》中先把官吏来乡,扰民伤民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之后又用百姓的生活实况大胆质问“长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阐释了“治人”更要“养人”的道理。10.《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态度。六、作文素材积累郭橐驼的“种树妙招”是什
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作者说,他问“养树术”得“养人术”,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如何是描述官吏的?(一)种树与育人唐人柳宗元写过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名叫《种树郭橐驼传》。文中说,“
橐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种树不如他,又看不出奥妙,只好诚心讨教,郭豪驼并不保守,直言道:“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那么,什么才是树的本性呢?“凡植木之性,其
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本性栽种,从而保护了树木的生机,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因而收到了““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育人如种树,郭氏的种树
之道给现代家庭教育以启示。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时,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的人”而“其本欲舒”讲的恰是宽松教育原则,提醒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要尊重孩子好玩、好动、好表现的天性,该放
手时就放手,让孩子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把孩子拘于书本、奴于技艺,其实是舍本逐末的表现,正所谓“松松垮垮出人才”嘛,“其培欲平”讲的是适度教育原则,提醒家长对孩子应严格不严厉,关爱不溺爱,宽容不纵容。“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而至于“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表面上看来十分关心,疼爱有加,却不知道给予孩子越多不当的爱,他们的负担随之越重,更有可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桎梏,难免让人生出“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感慨,“其士欲故”则强调的是家庭教育策略的
特殊性,不能看了蔡美儿的《虎妈战歌》就尝试“严酷教育”,听了“罗森塔尔效应”就一味赞扬鼓励。要知道,家庭教育的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成功的个案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则。对于你的孩子,只有你不断探索,不断校正的那种方式才是最好的,什么时
候该激励孩子树立自信心,什么时候该批评打乐孩子的骄气,只有你最清楚。“其筑欲密”要求父母与孩子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尽可能地多花时间陪陪孩子,多跟孩子沟通,如果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就更好。只有关注
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从而因材施教、相机诱导。这样可以解放孩子的一切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牵着线的玩偶。【素材积累】1.中国家长:期望过高只重学习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
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
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
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选自葛福安《2018年深圳一模评卷语》)2.夸美纽斯:“自然教育”理论夸美纽斯通过“引证自然”的方式提出“自然教育”
理论。主张让学生不性急地自然生长。一株树不可能在马上就长大,或结果实。所以,园丁并不需要时刻去照料。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更不可堰苗助长,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什么都要学,并且都要学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需“日视而暮抚”,做好应该做的之后,就应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选自“龙老师2019”的博客)
3.《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教育中,“顺天”就是孔子一贯在实践中所奉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致性”就是“心理学”的名言:“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显然,“致性“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即让学生成为全面而自
由发展的人,这直接表明了教育的宗旨,目的。“顺天”“因材施教”,这直接指出了教育的手段、方式。一般讲来,办事的宗旨、目的决定着办事所应采取的手段、方式。然而,在实际中,办事所采取的手段、方式都往往决定了办事所达到的目的、宗旨,亦即过程往往决定了结果。因材施教,以致其
性,对“教”与“性”的关系,我认为讲得最精辟的莫过于《中庸》开篇的名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不仅加了一个“道”字,而且深深揭示了“道”“性”“教”三者之间的本质关系,这也就揭示了教育本质之所在。但这必须加以现代的诠释与系统的论述。(选自杨叔子《让学生成为他自己》4.卢
梭:“不按照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无为才能一切有为”。卢梭曾指出,“不按照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无为才能一切有为”。对学生教育管理多了,就会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天性,甚至会混灭学生创造性灵感。相反,对学生限制少了,学生的自由空间就大,接触外界的东西就多,眼界就开
阔,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少就是多”,放养的力量比圈养更茁壮,也更有营养。“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选自钱美玉《种树郭索驼传》的教育启示)5.龚自珍《病梅馆记》《病梅馆记》中
,龚自珍正是看到了病梅产生的根由,于是才有了“予购三百盆”“誓疗之”的决心。龚自珍“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而“纵之顺之”就是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其盆”就是毁掉那些盆子,破除束缚,让梅获得生长的自由,个性
得到解放,“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棕绳对它们的束缚和禁锢,让梅树以它蓬勃的生机,以它的自然形态健康生长。这样,才符合于梅树的自然个性。病梅之所以病,是因为“斫”“删”“锄”伤了它的天性。(选自杨乘良《顺天致性,方能以人为本》)(一)种树与治政课文后面将话题“移植”
到政事上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终获养人术”。作者用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勒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日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
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表明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经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官府下令催促、勉励,监督百姓耕植,希望百姓早些抽丝纺线关心他们子女的养育
问题,甚至关心到百姓家中的一鸡一豚,可谓关怀备至,何错之有?要说关怀过度,又似乎是官吏职责所在,义务所驱,何以责之?百姓又为何“不识好人心”?再有烦令就扰民吗?利国利民的政令百姓会嫌多吗?既然如此,百姓的生活是受到怎样一种政令的干扰呢?官府颁布政令的动机是什么
呢?1.“扰”——利之所驱。可以说,官吏扰民是受自身利益驱使,并非真正体恤民情,关怀百姓这一点,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中的“种树”之目的不难看出。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
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人民的盘剥,于是“通律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赋税如山,百姓不堪重负,正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所言“苛政猛于虎也!”。加之当时的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出现了“富者兼地数万亩
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的局面,百姓凭仅有的土地,除了要交纳正常的绢票外,还要承担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百姓起早贪黑地劳作,更多是为了完成纳税的任务,有的农民全部的收入也不够纳税,只好铤而走险,捕蛇抵税。这就是柳宗元当时创作《种树郭橐驼传》的社会
背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各级官吏“扰民”的行为,实则是“征税”的行径,是催促下层人民拼命,卖命从事农业生产,让农民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纳税,以实现自己的升官发财梦的丑陋行径。柳宗元设事喻理,以“他植者扰树”寓“长人者扰民”
婉约而多讽,形象而深刻,揭示了封建吏治的弊端。2.“扰”——动其根本如果说“利之所驱”是扰之动机的话,那么“动其根本”就是扰之后果。百姓自己心里非常清楚,不管官吏来不来催促,用什么方式催促,自己的赋税依旧分文不减,抗争也无济于事。官吏入乡喊话,虽说是利益驱使,但催促百姓生产,帮助他们早日
完成“铁定”的任务,不管是“拳根,易土”之辈,还是“反是者”,抑或是“爪其肤,摇其本”的人,在种树方法上,都是舍本逐末。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直言“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并由此推及到治国安民的层面,也是在强调“治民如种树”,须“固其根本
”。而当时百姓的生存之本,即农业生产。就算是在今天,农民的生存之本还是农业。试想在当时,农民食不裹腹,还要承受苛酷的赋税,那么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安心致力于农业生产。农民只有物质上有了保障,才能有心顾及官吏的“精神抚慰”。也难怪百姓会对官吏的“催促”心生抵触
,甚至厌恶。而事实上,执政者并不了解百姓此刻最需要的是休生养息,安心生产,却“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严重耽误了农民劳作的时间,影响了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古之孟子在论及农业生产时就强调“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足见文中的“官吏们”非常影响农业生产,实则是就是阻碍农民生命线的延展,当然就是“扰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