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6)页,838.55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488ddb35049506b0d71e2d0fbd43da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沫若中学2021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1.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图的彩陶中可见少量写实性画面,其中《鹳鱼石斧图》(示意图如下)最为典型。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幅画最发人深思的地方,是把鹳衔鱼和石斧这两
类不相干的事象一并画在专门为装殓成人尸骨的陶缸(棺)上。由这一疑问可以推断,此画反映了()A.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成就B.渔猎是当地主要生产方式C.原始绘画艺术的集大成D.仰韶文化诞生了早期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甲骨
文的王字初形,为斧钺形。画中的斧很可能是同墓主人身份相适应的可作为权力标志的东西,是墓主人生前所用实物的写真。如果以石斧作为墓主人的象征,则可把鹳及鱼分别视为墓主人的部众和被战胜者的象征,此画很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事功的写实,A项正确;仰韶文化的主要生产方式
是粮食种植,排除B项;此画虽有较高艺术成就,但尚未达到原始绘画艺术集大成的高度,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诞生在仰韶文化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2.三星堆古城城墙既具防卫之用,亦是不同功能区之分界线,同时巧妙利用河流构成防御、防洪和交通体系。这体现出()A.蜀地的
地域性特征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集权体制初步形成D.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根
据“三星堆古城城墙既具防卫之用,亦是不同功能区之分界线,同时巧妙利用河流构成防御、防洪和交通体系”可得出一方面体现出人的作用,另一方面用天然的河流做防御,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D项正确;材料强调三星堆的防御,而不是四川的特性,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一个地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多元一体,排除B
项;三星堆没有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3.陶器是中国古代相当长时期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器具之一,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空间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广泛见于古代各地区、各时代、各民族文化中,是田野调查中较易发现
的古代遗物。由此可知陶器()A.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物质文化面貌B.初步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文化发展进程C.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居民稳定的生活状况D.可以印证当时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空间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广泛见于古代各地区、各时代、各民族文化中,是田野调查中较易发现的古代遗物。”可得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生产活动方
式不一样,从而使陶器呈现出分布广、数量大、空间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说明它能反映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物质文化面貌,A项正确;陶器并不能起到初步改变经济文化进程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陶器在的分布,并不只针对石器
时代,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陶器的分布、数量等,没有进行具体的比较,不能得出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4.《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带文字
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
夏朝存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通过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的综合考证确认了夏朝的存在,所以史料的多元性推动史学研究,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综合考证而不是文献史料的局限性,排除B项;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科学地进行考古研
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5.《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
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孔子乘车马周游列国老子将青牛出函谷关A.在当时民间有一定影响B.两者立场不同互相矛盾C.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可得出儒道两家学派的思想内涵各有不一,一个主张积极进取,一个主张无为而治,这是针对不同的社会状况而提出的主张,是针对具体现实问题有的放矢,C
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二人的主张,并没有反映二者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二者的主张并不互相矛盾,只是不同情况的不同看法,排除B项;二者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6.《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的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不同意与
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大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A.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B.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C.“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D.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山戎主动交好中原晋国,晋悼公接受“和戎”建议,与戎族订立盟约,有利于民族间的和平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春秋时期首个霸主是齐国,排除A项;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与“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史书记载: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伐季氏,事情已经快要成功,因叔孙氏的家臣竭力主张援助季氏,结果竟把昭公赶出国去;季氏的家臣阳虎拘囚家主,放杀异己,偷盗国宝,据邑叛变。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士阶层的迅速崛起B.政治权力明显下移
C.法治秩序开始崩塌D.贵族等级意识分明【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伐季氏,事情已经快要成功,因叔孙氏的家臣竭力主张援助季氏,结果竟把昭公赶出国去……”,呈现了“鲁三桓执政”和“陪臣执国命”
的现象,它们都体现了政治权力的下移,B项正确;叔孙氏、季氏和季氏家臣阳虎的身份都不是士,排除A项;春秋时期,以周天子为大宗的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诸侯僭用天子礼,大夫僭用诸侯礼,已司空见惯。西周模式的“礼治”行不通了,有些国家逐渐采用法治,开始崩塌的说法错误,排
除C项;材料所载情况的出现正是礼崩乐坏,等级意识不明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8.“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中国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通过兴修水利、治理江河,人们逐渐在平原地区居住,进而开拓疆土、繁衍人口、发展经济。这指出了()A.华
夏农耕文明高度依赖灌溉B.治水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C.水利建设的专业性逐渐增强D.治水深刻地影响了国家兴盛与政权更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可得出这强调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兴旺,体现出治水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B项正确;水利兴修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但不能证明“高度依赖”,排除A项;材料强调水利建设的影响,而不是其专
业性特征,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强调政权更替,只强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9.“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劫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
、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定B.表明古代立法体系逐渐成熟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
变革D.体现出已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可得出《法经》中的法律
规定较详实,内容丰富,且有具体的量刑标准,这说明古代的立法体系逐渐成熟,B项正确;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不是社会安定,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法律的规定,没有涉及制度层面,排除C项;当时仍然是人治,排除D项。故选B项。10.《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
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周王室衰
微,诸侯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排除A项;荀子宣扬礼法并用,排除C项;孔子发展私学,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孔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老子指出,“道大,天
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A.诸子百家思想趋同B.大一统的理想追求C.血缘政治已经瓦解D.社会转型势在必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大致意思为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
由诸侯作主决定;材料“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的大致意思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缺乏顺应民意选出的国君;材料“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强调天下要完成统一,才能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可见这些观点都对大一统有着理想追求,B项正确;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立场并不相同,其思想也并不趋同,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此时并未瓦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转型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2.某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多达60余件的青铜组合餐具,考古专家确定这套青铜餐具的主人是战国末期的“士”。作为分封制最低一级的贵族却可以拥有
如此精巧的青铜餐具,这反映了战国末期()A.阶级分化日趋严重B.血缘纽带关系弱化C.礼乐文化荡然无存D.等级秩序走向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作为分封制最低一级的贵族却可以拥有如此精巧的青铜餐具”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各个阶层的实力都有所增强,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出现僭越的现象,可见等级秩序逐渐走向瓦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阶级分化日趋严重,且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下,等级秩序被破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血缘纽带关系弱化,排除B项;“荡然无存”表述过于绝对
,排除C项。故选D项。13.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A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B.适当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C
.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D.官营工匠的技术水平不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可知,反映了政府垄断盐铁经营导致农具质量下降的弊端,表明适当的市场竞争有助
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垄断专营引发官商勾结的信息,排除C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较高的,排除D项。故选B项。14.商周青铜器是按照一定规矩制作的。在制模阶段,用的是原始的规与矩,即今天的圆规与曲尺;在制作纹饰的阶段,用的是意识
形态的规矩。从先秦的政治家到普通百姓,无不意识到各种规矩的存在。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形成的规范()A.表明青铜冶炼技术高超B.维持了商周的长治久安C.植根于匠人的劳动实践D.兼具物质与文化的统一【答
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制模阶段,用的是原始的规与矩,即今天的圆规与曲尺;在制作纹饰的阶段,用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矩”、“从先秦的政治家到普通百姓,无不意识到各种规矩的存在”可以看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形成
的规范兼具物质与文化的统一,并影响了民众,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冶炼技术,排除A项;B项说法夸大了该规范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该规范形成是植根于匠人的劳动实践,排除C项。故选D项。15.以下内容出自战国秦简《为吏之道》。这反映了()A.官员个人素质的提升B
.儒学统治地位的巩固.的C.秦国治国理念的转变D.不同政治思想的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据材料“审当赏罚……宽容忠信……父慈子孝”等信息,可以看出秦国对官吏的要求,既有法家思想,又有儒家思
想,体现不同思想的融合,D项正确;《为吏之道》是对官员的规范约束,不能得出官员个人素质的状况,排除A项;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统治者的欢迎,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秦国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6.在中国历
史上,每一次大的统一都伴随着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整合创新。秦朝的统一使秦与山东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中国有了统一的文字,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有深远意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的变革影响了价值取向B.统治的疆域范围
进一步拓展C.政治大一统推动了文化发展D.阻碍了各地原有文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每一次大的统一都伴随着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整合创新。”“中国有了统一的文字,这对于中国文
化的开拓和发展有深远意义。”可得出秦朝文字的统一得益于政治上的统一,说明政治大一统推动了文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政治的统一,而不是社会变革,强调文化发展,而不是价值取向,排除A项;材料体现政治对文化的影响,不单是只
政治,排除B项;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7.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越王勾践下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气。”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
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富国强兵的需要C.社会秩序的重建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养三个幼儿即可免除“妇征”,养四个幼儿全家免除“妇征”,养五个幼儿还配备保姆,官家发给两人份额的粮食。越王勾践下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
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个孩子的,由公家派给一乳母;一胎生两个孩子的,由公家供给饮食。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B项正确;材料与“农耕技术的推广”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秩序的重建”,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8.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主题成为常
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开始女娲传说和伏羲传
说由之前的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变为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夫妻关系,这反映了汉代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经济往来的信息,排除C项;神话传说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不能得出“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9.在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的卫鼎、卫蚕的铭文中记录了在王朝官员审定和主持之下完成的一次土地交易。后来出土的西周中后期文物中,金文对土地田产买卖兼并的记录更加频繁。这些记录()A.反映出井田制出现松动迹象B.说明周王室的地位已
严重衰落C.表明市民阶层得以迅速壮大D.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自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了土地交易,并且是在王朝官员审定和主持下完成的,说明土地买卖得到了王朝的允许,土地买卖和兼并的发展破坏了井田制,A项正确;周王室地位的衰落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市民
阶层的形成与壮大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材料没有体现此类信息,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土地买卖,不是正常的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20.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
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B.存在地域文化交流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D.各地迈入国家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良渚在长江流域,而陕西在黄河流域,在陕西出土了长江流域的文明成果,说明不同区域间有交流,B项正确;本题的主要信息是北方地区出现众多南方文物,
材料无法反映阶级分化(这个分化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出现有关),排除A项;玉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力象征,但这一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1.西汉初期,陆贾认为治国“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要“不违天时,不
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这一认识()A.体现外儒内法B.强调天人感应C.彰显黄老治国D.突出天时地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陆贾认为道没有比无为更大的,行为没有比谨慎诚敬更重要的。不违背自然的规律,不改变万物
的天性,不掩藏性情,不隐藏谎言。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黄老无为的思想,与材料的含义一致,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法思想,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天地的作用,而是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22.考古发
现,东周时期的青铜鼎纹饰(如图)多呈现社会生活,且鼎的形制和纹饰图案多用几何造型来规范制作,而不是靠绘画技巧任意造型。这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Failedtodownloadimage:https://qbm-image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
/QBM/editorImg/2023/5/5/b3495b23-a991-4fa4-a174-39b6684efdb5null]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鼎的形制和纹饰图案多用几何造型来规范制作,而不是靠绘画技巧任意造型”可得
出用几何造型规范反映出当时严格的规章制度,强调严谨,注重规则,这体现的是法家重法度的理念,C项正确;儒家孔子强调德治,注重仁,礼,排除A项;老子强调无为,与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也与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23.秦始皇
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A.保护农业发展B.彰显皇帝权威C.打击商人利益D.整顿商业环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上农除末”,“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
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可以看出秦朝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对农业的重视,是重农措施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的保护,未涉及皇帝权威,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对农业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农业,未涉及整顿商业环境,排除D项。故选A项。24.《中国
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
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C项正
确;宗法制前期有效维系西周的稳定,后期也是西周礼崩乐坏的原因,排除A项;宗法制只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权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按照宗族原则组织的,排除B项;西周时并未实现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材料一孔子(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
,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面
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
首。——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
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
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
理念的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答案】(1)孔子:①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促使士大夫阶层崛起;②各国变法图强对实用性人才需要;③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柏拉图:①古希腊浓厚的哲学氛围;②古希腊奴隶制的社会性质;③古希腊早期人文主义的发展;④雅典式民主对公民自
由的限制。(2)相同:①都认为教育对国家发展有重要作用;②都认为教学生应该启发学生;③都认为培养的最终目的要为国家统治服务;④二者的教育理念均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3)建议:①当下教育应该在继承传统优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要求;②要不断地提高教育地位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③
在教育方式上,要大胆创新。应该将道德教育与家国情怀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和古希腊。根据孔子所处年代及周游列国,可得出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促使士大夫阶层崛起;根据春秋时期,社会转型的现实,各国争先变法图强,可得出各国变法图
强对实用性人才的需要;根据材料中“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及所学知识中地主阶级兴起,要求在政治上取得发展,可得出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根据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及所主张培养“哲学王”,可得出古希腊浓厚的哲学氛围;根据“他主张‘精英’
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古希腊奴隶制的社会性质;根据“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古希腊早期人文主义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
中国和古希腊。综合二人的教育理念可得出都认为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可得出他们都认为教育学生应该启发学生;根据孔子“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和柏拉图“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
为统治者”可得出都认为培养的最终目的要为国家统治服务;根据“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得出二者的教育理念均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
类材料分析题。可综合两则材料,从时代需要、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角度思考回答。结合时代发展可得出,当下教育应该在继承传统优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要求;结合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可得出,要不断地提高教育地位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结合教育方式可得出,在教育方式上,要大胆创新,应该将道德
教育与家国情怀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在中国文明
定型于中原腹地之后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儒学文献和汉字文言传承活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字跨越方言和语言的鸿沟,成为东亚文明圈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儒学文献塑造了东亚文化圈内各民族、各国共同的价值观念,表达“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摘编自黄亚平《
论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延续的辩证发展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观点:汉字传承推动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发展。阐
述:原始社会晚期,中华文字逐步孕育和发展。至商周时期,形成了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国家典章制度、礼乐文化、社会经济等史实,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基础。秦朝统一后,“书同文”,以小篆作为国家规范文字
,跨越语言的障碍,便利了国家政令的通达,推动了中原文明向边疆地区的扩展,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汉字作为儒家经典的主要载体,进一步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魏晋以后,书法艺
术进入自觉阶段,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字体,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总之,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从汉字的传播等角度回答亦可,如:汉字的传播促进东亚文化圈
的形成与发展)【解析】【详解】示例观点:根据“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可得出汉字传承推动
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发展。阐述:根据所学,主要概括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即可。具体如下原始社会晚期,中华文字逐步孕育和发展。至商周时期,形成了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国家典章制度、礼乐文化、社会经济等史实,
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基础。秦朝统一后,“书同文”,以小篆作为国家规范文字,跨越语言的障碍,便利了国家政令的通达,推动了中原文明向边疆地区的扩展,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汉字作为儒家经典的主要载体,进一步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魏晋以后,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字体,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总之,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
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
百,改为笞五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
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相关措施。【答案】(1)背景:新兴政权汉朝的建立;统治者注重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文景时期采用黄老之学进行社会治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2)简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
对劳动力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世司法改革提供借鉴。(任答四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可知新兴政权汉
朝的建立;统治者注重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根据材料“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采用黄老之学进行社会治理。根据材料“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五百。”可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需
要大量劳动力。【小问2详解】简评: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可知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有利于
对劳动力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可知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世司法改革提供借鉴。的(任答四点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
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