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1)页,1.11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3e7da8cc146a11dc8caba1e0e1508d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秘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重庆一中上期学情调研高一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观察下图,以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存位于长江流域的有()①仰韶文化②河姆渡文化③龙山文化④良渚文化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幽王烽火戏诸侯,可怜列国奔驰苦”反映了当时政治上实行A.世袭制B.分封
制C.宗法制D.郡县制3.在西周诸侯青铜器铭文中,诸侯作为一国之君往往有两套称呼:一是“伯”、“子”等族内等级称呼,如“芮伯”、“秦子”等;二是“公”、“侯”等受命于天子的爵号,如“蔡侯”、“应公”等。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关系是维系统治的
纽带B.青铜铭文传承了政治文化C.“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D.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秩序4.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5.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
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A.国人暴动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D.韩赵魏三家分晋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与如图所示吻合的是()A.三家分晋发生于①B.商鞅曾在②处变法C.蚁鼻钱曾流行于③D.孔子诞生之处是④7.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
制度,继承了商周形成的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②8.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B.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地方割据势力的膨
胀9.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
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0.《汉书·元帝纪》记载,西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反映出西汉自汉武帝以来的统治特点主要是A.实行仁政B.严刑苛法C.清静无为D.外儒内法1
1.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汉武帝:“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A.主张推行分封制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施恩于诸侯子弟收买人心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12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A.强化了对朝政的控制B.加速了三省一体
化趋势C.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D.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13.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一同”汉族的卢、崔、郑、王四姓,彼此联姻,将胡汉贵族集结为一个统治整体。这一举措的积极意义在于A.完成了鲜卑汉化B
.推动了民族交融C.消除了民族差异D.实现了民族平等14.南朝刘宋时,开始出现“寒人掌机要”的局面,皇帝往往任用出身微贱而有实际才干的寒门掌管中枢和兵权。这反映了()A.皇权强化的趋势B.科举选官侧重才学C.士族政治的终
结D.平民政治色彩浓厚15.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丧失B.儒学观念影响了佛
道思想C.佛、道与儒学的区别消失D.佛、道已超越儒学的地位16.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这表明隋朝大运河()A.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B.促进了
南北经济交流C.加重了农民的负担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17.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宋太祖的这些举动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B.造成了
宰相权力趋于分散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18.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所有庄宅、口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买,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材料反映唐朝A.出现“贞观之治”局面B.出现“开元盛世”局面C.商品经济获得发展D.手工业发
展较快19.商朝的农业生产已有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为提高。下列资料中,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状况可能最准确的是A.《史记•殷本纪》B.《封神演义》C.《尚书》D.甲骨文20.基本意义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唐玄宗时起,差遣之制流行,往往临时差遣某官负责本职之外的某项工作
,久之差遣成为其真正职掌,例如盐铁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这一制度的变化A.造成三省六部制的迅速崩溃。B.使当时的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C.便于重用科举制涌现的大量人才D.体现出皇帝自由处置权大增21.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
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镇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汉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B.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C.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的制瓷
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D.明代中后期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22.万历末年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为了抽兵增援辽东,明朝援引赴朝抗倭故例,实行加派,开征“辽饷”,三次加派通计亩征9厘。如表为河南各府州每正粮1石负
担饷银额表,这说明地区正赋额(石)辽饷加派额(两)正赋每石加派辽饷额(两)河南省25000006300000.256卫辉府240000200000.080河南府480000500000.105汝州140000200000.143彰德府250000400000.160怀庆府13000030000
0.231开封府710000210000.295归德府70000400000.571汝宁府140000900000.642南宁府1100001300001.181A.辽饷加派损伤国本B.明末官僚贪污腐化C.辽饷负担轻重悬殊D.论亩加派问题严重23.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
曲》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开放包容B.影响深远C.领先世界D.固守传统24.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抗击西夏的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的枢密副使,遭到朝廷大臣强烈反对,他们以“出身兵伍、四夷会因
此轻蔑朝廷、大臣耻与为伍、破坏祖宗家法”等“五不可”理由表示反对。材料体现出宋代政治的特点是A.分化事权,互相羍制B.加强中央集权C.文武制衡,加强君权D.重文抑武25.唐太宗要修建宫殿,按照制度规定,其修建过程依次包括()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26.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西夏创建者元昊增设尚书令一职。尚书令总理西夏国一切庶务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尚书令的设置改变了西夏早期官制中百官无首的状况。这表明西夏
A.臣服于北宋B.取缔了旧制C.效仿汉制D.与宋结盟27.一国两制是我国为了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但是在我国历史上其实就已经出现其雏形,请问下列哪一制度与今日一国两制相似A.猛安谋克制B.南北面官制C.八旗制D.盟旗制28.939年
,辽朝在燕云十六州率先实行科举取士,政府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这一举措旨在()A.学习汉族制度B.扩大统治基础C.抑制士族势力D.完善选官制度29.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要求各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其余公事应依例自行解决,不需所有事务都进行请示。中书
省此举意在()A.兼顾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B.扩大地方管理自主权C.增强行省的政务禀报意识D.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30.下图所示为元代政区。对图中标有“★”号的地区实施直接管理的机构是A.中书省B.腹里C.宣政院
D.三司二、材料分析题: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军事方面,隋继承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府兵是职业兵,兵士皆入兵籍,不属州县地方管辖。家属亦随营居住,编为军户,不属民户。这种战时的军事制度在隋统一南北以后显得不合时宜。开皇十年(公元590年),
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军人除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与家属一同列入州县的户籍,成为民户。他们及家属与百姓一样,按均田制授田。军人有较为稳定的家庭生活,他们平时耕作和生产,但须在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遇有战争则随军出征。由于府兵要负担
兵役,出征时自备衣粮,因而虽授田但却免租调力役。府兵的统率,隋文帝设置了卫府制度。中央设置12府,军权集中于皇帝,有利于府兵行使保卫国家统一和镇压人民的职能。——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改革后府兵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府兵制改革的军事作用。32.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
”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图2、图3分别是中国古代史某时期(朝代)的形势图。(1
)指出图1、图2、图3所属的历史时期(朝代)。(2)根据上述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其中一个历史趋势并加以说明。历史参考答案1.B2.B3.C4.D5.B6.C7.A8.C9.A10.D11.D12.A1
3.B14.A15.B16.B17.B18.C19.D20.D21.A22.D23.A24.D25.C26.C27.B28.B29.A30.A31.(1)特点:军人拥有双重户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府兵自备衣粮;军人免除租调力役;军权集中于君主。(2)军事作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军事
体制;一定程度上节约军费开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的有力武器。32.(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33.(1)汉代、唐代和宋代。(2)趋势一:经济重心南
移。说明: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江南地区不断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趋势二: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说明:汉代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唐朝丝绸之路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南宋时,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趋势三:中外交流的范围扩大说明:汉代时期中外交流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沿线或
朝鲜和日本,相对范围较小,唐宋时期对外交往已到达亚非欧的核心区域,中外交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