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卷)历史: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全解全析)

DOC
  • 阅读 1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656.087 KB
  • 2025-01-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卷)历史: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卷)历史: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卷)历史: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卷)历史: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全解全析).docx,共(15)页,656.08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3e184d2802d77dda9a7e70249405b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福建卷)历史·全解全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儒家与墨家的言论(节选)言论出处子曰:“参

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

相利之法易之。”《墨子》上表体现出儒墨两家主张的共同点是A.用忠君理念推进国家治理B.借兼爱思想减少各国争端C.以道德自律促进社会和谐D.因社会动荡同情平民阶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

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孔子思想强调了人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体现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并以此促进社会和谐,墨子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互相得利,这也是一个基于道德原则的

理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利来实现社会和谐,C项正确;墨子思想没有提到用忠君理念推进国家治理,排除A项;儒家思想未涉及用兼爱思想减少各国争端,排除B项;儒墨思想都没有涉及因社会动荡同情平民阶层,排除D项。故选C项。2.汉初宰相以功臣、军人居多

,“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如萧何、曹参、王陵等,汉武帝以公孙弘为相,开始以布衣儒术拜相封侯。这一变化A.根源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B.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重塑C.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D.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

,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汉初宰相以功臣、军人居多,汉武帝以公孙弘为相,开始以布衣儒术拜相封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调整统治思想,这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重塑,B项正确;这一变化根源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

A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排除C项;四民社会结构指的是士农工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贞观初年,李淳风“通群书,明步天历算”,博得太宗赏识,成为将仕郎,入太史局。之后,他向太宗建议改制原黄道浑天仪,太宗诏命其即行

研制,其于贞观七年研制成功。“算经十书”也是太史令李淳风与算学博士梁述奉唐高宗之诏注释的。这说明唐代A.统治者决定着科技发展B.科技发展体现君主意志C.科技注重实际经验总结D.阶层流动促进科技进步【答案】B【解析】本题

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太宗赏识重用精通数学、天文学的李淳风,命令他进行天文仪器研制和数学方面的书籍注释,推动了科学发展,反映君主意志对科技发展的影响,B项正确;“决定”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李

淳风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成就是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总结经验取得的,排除C项;李淳风成为将仕郎,入太史局,是受到重用的体现,材料未提及李淳风任官前处于底层,不能体现阶级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密度图。

以下现象属于该历史时期的是A.游牧民族大量南迁B.榷场和民间贸易繁荣C.经济重心继续南移D.专业分工的集镇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今天的河南、

河北一带人口较为密集,这主要和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程度较高,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尤其是江南一带,因此可以判断出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专业分工的集镇出现,D项正确;游牧民族大量南迁是在魏晋时期,排除A项;宋朝时期,榷场和民间贸易繁荣,排除B项;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5.19世纪初,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对上述变化情况解读正确的是A.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B.该变化说明商品经济

的发展C.此趋势将大大加重百姓负担D.五口通商加剧银贵钱贱现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初

,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不利的地位,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

流,造成银贵钱贱的局面,这会大大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C项正确;当时中国是银钱并用,白银并未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银贵钱贱现象的加剧是由于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6.近

代的广告是西方资本入侵附带的产品,而民国时期的大上海,各路商人巧用广告宣传,打破国外资本的垄断和控制,为国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表明A.商人以广告宣传为谋利手段B.广告宣传助推民族企业发展C.民族企业的经营实现国际化D.中西

商业竞争活动较为激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中国)。根据材料“商人巧用广告宣传,打破国外资本的垄断和控制,为国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可知,广告宣传对民族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B项正确;广告宣传可以为商

人带来利润,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商人利用广告打破外国垄断,排除A项;民族企业的经营实现国际化说法夸大了广告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具体反映中西商业竞争活动激烈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7.《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新青年》刊发了大量译文,如图是译文类别及

变化情况。据此推知不同类型译文占各卷译文总字数之百分比A.救国道路的深入探索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新文化运动背离初衷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9月至1926年7月

(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倡导文学革命,因而《新青年》译文包括文艺、历史、科学、社会等各个类别,文艺类占有较大比重。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人民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罪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一切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

青年》的译文转向政治类、社会类为主,反映了救国道路的深入探索,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不能反映所有内容,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为了救国,没有背离初衷,排除C项;辛亥革命已经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A项。8.据记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

.15亿吨,钢材1308万吨,生铁300万吨;在东北开采石油年均20万余吨;收缴粮食为3330.8万吨,其中1130万吨被运往日本。日本此举的目的是A.满足日本拓展市场的需要B.变中国为其经济附庸C.消灭中国抗日的物质基础D.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答案】B【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根据“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15亿吨,钢材1308万吨,生铁300万吨;在东北开采石油年均20万余吨;收缴粮食为33

30.8万吨,其中1130万吨被运往日本。”可得出日本从中国掠夺大量的原料、粮食等,把中国当成其经济附庸,为其战争提供物质基础,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从中国掠夺原料,而不是把商品卖到中国,不是市场,排除A项;掠夺并不是为了消灭中国的经济,而是成为日本的经济附庸,排除C项;材料中除了自然资源还

有粮食,因此D项也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9.1945年10月24日,陈诚和张群在蒋介石官邸汇报中报告“接收人员花天酒地,以及贪污受贿等种种不法情形”,使蒋“闻而怒甚”。他致电京、沪、平、津四市军政长官称:“各地军政官员,穷

奢极侈,狂嫖滥赌,并借党团军政机关名义,占住人民高楼大厦,设立办事处,招摇勒索,无所不为……希于电到之日,立刻分别饬属严禁嫖赌,所有各种办事处之类大小机关名称,一律取消封闭。”,由此推知A.民族战争的形势不容乐观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C.新民主主义

革命走向胜利D.国民党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的中国。据题意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接

收人员腐败透顶,由此可知,国民党的统治存在严重的危机,D项正确;1945年10月,民族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的统治危机,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排除B项;1945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走向胜利,排除C项。故

选D项。10.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提出选拔外交干部的四条标准,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后来被称为“十六字方针”。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A.落实“一边倒”政策B.提高了外交队伍的整体素质C.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D.推动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十六字方针从政治立场、政策理解、外交纪律等方面对外交干部的选拔做出了指示,这有助于提高外交队伍的整体素质,B项正确;十六字方针并未体现出“一边倒”政策,排除A

项;十六字方针针对的是外交干部的选拔,和打破外交孤立无关,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我国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11.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所谓的“脑体倒挂”现象,即从事简

单的体力劳动者,收入远远大于从事复杂的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该现象反映出A.知识分子的地位有待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活跃局面C.人们的就业理念发生转变D.传统城市经济体制亟待改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据材料“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收入远远大于从事复杂的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及所学知识可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用行政手段规定工资和物价;在市场经济时代,价格和收入水平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些个

体户和私营业主的收入迅速增长,即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收入远远大于从事复杂的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脑体倒挂”现象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活跃局面,B项正确;材料揭示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的收入高于从事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

,知识分子的地位涉及多个方面,如政治、经济、社会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但材料没有涉及知识分子因为收入低就去从事体力劳动,不能反映就业理念的变化,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就已经

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B项。12.法国瓦卢瓦王朝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在兰斯大教堂加冕或重大战役之后往往会举行进入巴黎的庆典,颇像古罗马的凯旋式。此后,从约翰二世、查理五世到查理六世,该类庆典均被视作国王与臣民“对话的场所”,由主教和市政权威主持,教会

和大学的代表到城外迎接也渐成惯例,甚至连英国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五世、六世统治法国期间,也遵循了这一传统。举行这类入城庆典,意在A.推动西欧封建城市的崛起B.强化国王的神圣权威C.唤醒臣民的民族国家意识D.弘扬古代罗马的传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

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在兰斯大教堂加冕或重大战役之后往往会举行进入巴黎的庆典,颇像古罗马的凯旋式”“由主教和市政权威主持,教会和大学的代表到城外迎接也渐成惯例,甚至连英国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五世、六世统治法国期间,也遵循了这一传统”可知,中世纪的欧

洲,国王通过教会来强化自身权威,进而维护自身统治,B项正确;欧洲城市崛起与经济发展有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国王的权威,非唤醒臣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C项;材料与弘扬古罗马传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幕府统治时期,荷兰成了当时唯一与日本通商的西

方国家,日本白银大量流入荷兰。1635年—1640年有22769669荷盾(约合254893.9公斤),是前12年的6倍以上。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日本政府推行锁国政策B.欧洲对白银的需求增大C.荷兰垄断亚

洲市场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幕府统治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幕府统治时期,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荷兰

在固定的地点进行通商,荷兰几乎垄断了日本的对外贸易,大量白银流入荷兰,A项正确;欧洲对白银的需求增大与“荷兰成了当时唯一与日本通商的西方国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荷兰几乎垄断了日本的对外贸易,但并非亚洲,排除C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推动了中西间的贸易交流,但这与“荷兰成了

当时唯一与日本通商的西方国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1643年,英国政治家菲利浦·亨顿在《论君主制》中提出,英格兰的立法权一定要源于君主、贵族、平民三个等级,而要确保这种混合体制的稳定性,“必须寻求一种一定是授予君主的权力,

这种权力不过于强大,不致摧毁这种混合;但也不是过于徒有虚名以致摧毁了君主制”。该主张A.否认了议会掌握立法权的资格B.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C.论证了保留政治传统的合理性D.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

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7世纪(英国)。据材料,英国政治家菲利浦·亨顿在《论君主制》中提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但也不能摧毁君主制,也即保留君主制传统,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君主权力和君主、贵族、平民三个等级分享权力的混合体制,没有反对议会掌握立法权相关信息,排除A

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于1640年爆发,排除B项;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正式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15.1927年1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刊登了敖德萨州五个村的农民写给苏维埃政府的信,信中说:我们这些贫农,一无马匹,二无农

具,无法耕种所分得的土地。自从看见拖拉机耕作之后,就再也不愿意继续贫农的小经营了。这说明苏联A.营造农业政策调整的舆论氛围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损害农民利益C.片面发展重工业制约农业发展D.工业化有利于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农民写给苏维埃政府的信体现了农民对当时苏联的农业政策不满,希望政府调整农业政策,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

苏联要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所以,材料信息说明苏联营造农业政策调整的舆论氛围,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没有损害农民利益,材料也没有此类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农民没有马匹和农具影响农业生产,“不愿意继续贫农的小经营”,希望集体化生产,而且拖拉机耕作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重工业

为农业提供了生产工具,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农业政策调整,不能说明“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6.如图为2018年大洋洲、欧洲等地区的区域内、外出口占本地区总出口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A.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B.

各洲一体化程度差别明显C.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D.各国之间贸易依存度降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18年(世界)。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主要结论:大洋洲、拉美

、非洲等地,区域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较小,而欧洲、亚洲等地,区域内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较高,说明各州一体化程度差别明显,B项正确;仅从区域内、外出口占比,无法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仅从图示,无法得出南北之间的差距信息,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之间贸易的依存度在逐

渐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个做法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逼迁沿海居民,尽毁沿海民房物资和船只,在沿海地区挖界沟、筑界墙、设警戍,其目的是制造出一

个无人区以作为隔离地带,即所谓“立界移民”,又称迁界。一次对话(《康熙起居注》记录了1684年康熙与大臣席柱的一次对话。)康熙曰:“先因海寇,故海禁未开为是。今海寇既已投诚,更何所待?”席柱曰:“据彼处总督、巡抚云,台湾、金门等处系新得之地,应相其机宜,然后再开。”康熙曰:“边疆大臣

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射利故也。”一些规定1683年“(迁民复归故土)甚为紧要,应察明原业,各还其主。”1686年“外国船只在四海关中之一交了进口税,其他三关不得再重复征税。”1689年“采捕鱼虾船只及民间日用之物并

糊口贸易,俱免其收税。”1715年禁止将船只卖给外国,禁止水手超额,禁止海员出海多带米粮等。1717年“凡商船照旧东洋贸易外,其南洋、吕宋、噶罗吧等处不许商船前往。”——据韦庆远《明清史新析》对康熙时期(1622

-1722年)的海疆治理进行评析。(8分)【答案】治理政策经历从禁海到开海再到限海(或从禁海到有条件的开海)。(2分)前期,台湾收复后,海疆局势稳定,禁海弊端日益凸显,影响沿海人民生活,于是开海。通过回迁海民、建立海关、整顿税制等措施加强海疆管理,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等。

后期,因为外来侵扰及走私等不法行为,政府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交流受到影响。(4分)综上,康熙时期的海疆治理政策阶段性明显,这与海疆时局变动、统治理念和统治者的主观判断有关。同时,海疆治理的不同方

式对沿海人民和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解析】治理政策:根据材料“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逼迁沿海居民,尽毁沿海民房物资和船只......制造出一个无人区以作为隔离地带.....

.外国船只在四海关中之一交了进口税,其他三关不得再重复征税。......凡商船照旧东洋贸易外,其南洋、吕宋、噶罗吧等处不许商船前往。”可知,康熙时期(1622-1722年)的海疆治理政策经历从禁海到开海再到限海。评析: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台湾收复后,海疆局势稳定,禁海弊端日益凸显,影响沿海人民生活,于是开海。通过回迁海民、建立海关、整顿税制等措施加强海疆管理,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等。后期,因为外来侵扰及走私等

不法行为,政府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交流受到影响。最后,要进行总结升华,对海疆治理政策做清晰的客观评价,如:综上,康熙时期的海疆治理政策阶段性明显,这与海疆时局变动、统治理念和统治者的主观判断有关。同时,海疆治理的不同方式对沿海人民和国家

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8.(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施琅,福建晋江人,明朝末年,他从军剿匪,威名远扬。明朝灭亡后,追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参与剿灭广东抗清义军。后又

追随郑成功与清军作战,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将领,后因与郑成功发生矛盾,父子兄侄被杀戮而再次降清。1662年,施琅被康熙皇帝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1664年和1665年,他曾两次率领福建水师攻打台湾,均因风大浪高、准备不足而失利。施琅在给康熙的上疏中认为,台湾问题要早日

解决,否则,台湾长期与大陆分离,文化教育不同,会引起最终分裂。他一直专心研究对台海战战法,故对台湾情况和收复台湾的策略非常熟悉。1683年,施琅率福建水师在澎湖一战大败郑军,施琅对被俘郑军兵将优礼相待。通过政治争取,郑克塽奉表纳降,因与郑家有深仇,有人担心他战胜后会进行报复,但他说:

“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统一后,朝廷内部关于台湾的弃守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李光地认为台湾孤悬海外,要之无益。施琅听到十分生气,慷慨陈词,痛斥“弃地论”,在《恭陈台湾去留疏》中

,详细论述了台湾的物产、地理位置及地理形势,认为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是东南沿海的屏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康熙采纳其言,在台湾设府驻兵,统一治理。从此台湾完全归于中央政府统一有效的管辖之下。——摘编自左振宇《统一方略——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统一台湾启示录》(1)依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出发对施琅进行评价。(4分)(2)请结合所学,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4分)【答案】(1)评价:施琅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的统一,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统一台湾问题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对国家和人民赤胆忠心,有正确的家国理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有远

见卓识,从收复台湾和守治台湾可见其极具战略眼光。(4分)(2)坚持唯物性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应按其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坚持历史性原则,即以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客观作用作为评价标准。从

是否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是否创造了先辈所没有创造的东西,是否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否巩固和发展了前人创造的积极成果等角度进行评价。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采取辩证、全面等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4分)【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

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台湾地区。从唯物史观评价,要符合唯物史观强调的实事求是原则、进步性原则和辩证性原则。由材料“台湾问题要早日解决,否则,台湾长期与大陆分离,文化教育不同,会引起最终分裂。”及所学可得出施琅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的统一,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由材料“他一直专心

研究对台海战战法,故对台湾情况和收复台湾的策略非常熟悉。”可得出在统一台湾问题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由材料“1683年,施琅率福建水师在澎湖一战大败郑军,施琅对被俘郑军兵将优礼相待。……但他说:‘绝岛新附,一

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可得出对国家和人民赤胆忠心,有正确的家国理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由材料“在《恭陈台湾去留疏》中,详细论述了台湾的物产、地理位置及地理形势,认为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是东南沿海的屏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及所学可得出有远见卓识

,从收复台湾和守治台湾可见其极具战略眼光。(2)本题是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坚持唯物性原则,从历史人物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客观公正、实

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坚持历史性原则,即以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客观作用作为评价标准,主要是判断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究竟是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学生可从是否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是否创造了先辈所没有创造的

东西,是否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否巩固和发展了前人创造的积极成果等角度进行评价。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就是说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看待历史人物,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综合评价,切不可片面、孤立化评价。19.(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亨廷顿指出,美国

国民特性的核心是美国信念,而美国信念的精髓则是新教精神。新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秉持人性恶的理念,新教教徒不信任政府并警惕膨胀的权力,主张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新教主张“因信称义”,这一理念催生了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平等观念等重要内容。个

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对自由的追求一向同捍卫个人的权利相结合。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相继制定的州宪法、《独立宣言》乃至1787年宪法:都体现了美国自由主义的契约理念。而土生土长的实用主义文化渗透进历代美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对其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以及对美国的

内政外交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高度一致、历久不变的美国政治文化使美国人的政治共识所反映的每一种价值观都能从其他几个价值观里推导出来。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以及相互渗透、支撑的关系还强化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不同权力中心之间的关系。这样,美国政治文化诸要素的内在统一与美国政治体制高度契合,同时

也是美国人的政治共识,因此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国政治制度最为稳固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牛霞飞郑易平《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材料二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国人开始进行反思,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的肇始。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开始从政治制度

层面进行的探求,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政治制度,但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深入到思想价值观念层面,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

国共产党。在之后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一直被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实践中,中国公民逐渐形成民主思想观念,传统政治文化因素得以改造。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和民主监督权利,培养了政治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制建设,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对于克服传统政治文化中封建主义政治思想观念残余,促进新型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摘编自郑博旺《中国共产党与

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美国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因素,并归纳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而采取的措施。(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就中美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谈谈你的认识。(4分)【答案】(1)基本内容:新教理念;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实用主义。(4分)积极影响:强化了美国人对自由、平等、民主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美国政治制度的运转提供了强大的保

障;培育了美国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的精神,使美国政治制度充满活力;成为美国政治制度最为牢固的合法性基础;有利于美国政治制度保持长期稳定发展。(6分)(2)因素:传统政治文化的阻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民族资产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动荡不安;公民文化知识程度低导致民主觉悟

不高。(4分)措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观念社会化;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培育公民独立的政治人格;法制建设与民主发展并举,实行依法治国。(6分)(3)认识:中美政治文化与中美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中美的政治行为及其他社会行为

的方向、方式和方法起导向和制约的作用;中美政治文化不仅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民族性,也具有联系性——源于世界发展的共生互动;中美政治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历来是与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密不可分的。(4分)【解析】(1

)内容:根据材料“美国国民特性的核心是美国信念,而美国信念的精髓则是新教精神。”可知,新教理念;根据材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对自由的追求一向同捍卫个人的权利相结合。”可知,自由主义;根据材料“价值观之间的

相互制约、平衡,以及相互渗透、支撑的关系还强化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不同权力中心之间的关系。”可知,民族主义;根据材料“土生土长的实用主义文化渗透进历代美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对其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以及对美国的内政外交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

响。”可知,实用主义。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新教主张‘因信称义’,这一理念催生了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平等观念等重要内容。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对自由的追求一向同捍卫个人的权利相结合。”可知,强化了

美国人对自由、平等、民主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美国政治制度的运转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根据材料“土生土长的实用主义文化渗透进历代美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对其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以及对美国的内政外交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可知,培育了美国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的精神,使美国政治制度充满活力;根据材料“价值观之

间的相互制约、平衡,以及相互渗透、支撑的关系还强化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不同权力中心之间的关系。美国政治文化诸要素的内在统一与美国政治体制高度契合,同时也是美国人的政治共识,因此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国政治制度最为稳固的合法性基础。”可知,成为美国政治制度最为牢固的合法性基础;根据材料“

高度一致、历久不变的美国政治文化使美国人的政治共识所反映的每一种价值观都能从其他几个价值观里推导出来。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以及相互渗透、支撑的关系还强化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不同权力中心之间的关系。”可知,有利于美国政

治制度保持长期稳定发展。(2)因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国人开始进行反思,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的肇始。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开始从政治制度层面进行的探求,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试图模仿西方民主

制度模式,建立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政治制度,但结果均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政治文化的阻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民族资产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动荡不安,公民文化知识程度低导致民主觉悟不高等。措施:根据材料“在之后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一直被作为党

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可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据材料“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实践中,中国公民逐渐形成民主思想观念,传统政治文化因素得以改造。”可知,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观念社会化;根据

材料“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培养了政治共识。”可知,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培育公民独立的政治人格;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制建设,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提

出对于克服传统政治文化中封建主义政治思想观念残余,促进新型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可知,法制建设与民主发展并举,实行依法治国。(3)认识:根据材料“美国政治文化诸要素的内在统一与美国政治体制高度契合,

同时也是美国人的政治共识,因此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国政治制度最为稳固的合法性基础。......马克思主义一直被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实践中,中国公民逐渐形成民主思想观念,传统政治文化因素得以改造。广大人民在

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培养了政治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中美政治文化与中美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中美的政治行为及其他社会行为的方向、方式和

方法起导向和制约的作用;其次,中美政治文化不仅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民族性,也具有联系性——源于世界发展的共生互动;最后,中美政治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历来是与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密不可分的。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作家本·威尔逊所著《大城市的兴衰—

—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通过二十余座城市勾勒人类文明进程。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答案】示例

一城市:亚历山大里亚、巴格达(1分)论题:城市的发展体现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阐述:城市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场所,物质和文化交流对促进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

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尼罗河河口,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成为希腊时代经济文化的中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

上和海洋贸易。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8分)亚历山大里亚和巴格达两座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多元文明不断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1分)示例二城市: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曼彻斯特、芝加哥

(1分)论题:城市的崛起折射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2分)阐述: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阿姆斯特

丹等城市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兴起,大西洋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第二次工业革命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其中美国最为突出,芝加哥等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8分)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不同城市也在先后

崛起。(1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论题)说明题。首先,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取的多个城市中找出共同点或关联点拟定论题。如:城市: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曼彻斯特、芝加哥,它们分别是葡萄牙的首都、荷兰最大的城市、英国的首都、英国第二繁华城市和美国

第三大城市,结合世界近代史可知,这些城市先后崛起跟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有关。故拟定论题为:城市的崛起折射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其次,结合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最先崛起;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动工业革命,19世纪

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为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等相关史实阐述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不同城市先后崛起的过程。阐述过程做到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最后,

总结升华,呼应论题。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不同城市也在先后崛起。(其他示例只要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7834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